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李希贵学校管理沉思录③

李希贵学校管理沉思录

国家督学 北京十一学校校长 李希贵
 

      不要把学生都培养成和自己一样的人

      连续在一个班里听了三节课,授课的都是各个学科的优秀教师。但听完之后,却让我陷入了矛盾:如此一节节好课的背后,留给了学生太多的期待,从课堂设计、问题讨论到作业训练,每位老师都似乎希望班上的每位同学都成为自己这一学科的专家,未来都报考自己所教的专业,甚至因为他们太爱自己的学科,甚至也因为他们太爱自己的学生,于是,教学的标准在不断拔高,学科的专业性在不断增强,学生的负担也油然而生。

      近两年,围绕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编订和教材的编写,一直有些不同的声音。究其原因,归纳起来,基本都是关于高中语文的定位问题。作为基础教育的语文,到底是着眼于学生基本的语文素养,还是把学生培养成文学家或语言学者?这是设计课程标准、编写教材时首先要搞清楚的。如果我们不是站在塑造不同个性、培养多元发展的各类人才的立场上思考,就很容易陷于学科主义,甚至会因为定位模糊而弄不清真正的教学目标。

      说白了,语文教师、语文课堂,当然也包括语文课标和语文教材,不能总是把眼睛盯在培养未来大学中文系的学生上;而数学老师也不要给自己过于专业的使命,因为,不是所有学生能成长为数学家,甚至,连他们是不是需要每个人都喜欢数学也可以商量。在校园里,我们的音乐、美术、信息技术、体育等学科的老师们可能显得更加明智或者心态更加平和一些,他们专业追求的淡定,反倒给了孩子们更大的发展空间。

      避免把学生培养得如同自己一样,其中还有规避学生成长风险的原因。在我过去曾经工作过的一所学校里,一位杰出的化学老师担任班主任,结果班上学生在高考填报志愿时,竟有接近80%的同学选择了与化学有关的专业。无需调查研究,我们就可知道,在一个常态班级里,不可能有如此多的学生适合从事化学方面的工作,只是他们太热爱自己的化学老师而爱屋及乌罢了。可以推想,如果我们不从中干预,让学生沉下心来再想一想,在爱老师和爱化学之间加以区分,学生们一旦进入了有一天没有他们心爱老师的化学领域,肯定会有相当的学生后悔莫及。

      我在山东高密一中工作期间,就已经让学生可以选择任课教师以外的老师做自己的导师,现在,我们又在学生中推行三导师制,甚至我们还为许多班级配备了外教作为助理班主任。不知情的人也许会以为这是别出心裁,甚至会以为是出风头,其实,我们真的希望孩子们能听一些多元的声音,能有一些多维的指导,让他们在接触多样性的过程中学会判断,学会选择,甚至学会批判。如果一个班的学生都仅仅从班级和任课老师那里接受和吸收各种信息,甚至让他们一个个都像是班主任老师的儿子、女儿,教育的力量倒是大了,表面上也似乎成功了,但对孩子的未来呢?恐怕是不幸大于幸!

      参与还是参加?

      尽管我们在鼓励学生参加活动时,都喜欢说重在参与,但当学生按照我们的鼓励去积极争取的时候,真正能有机会参与的学生却往往寥寥无几。绝大部分学生只是形体上的参加,不过是活动的旁观者或者陪衬罢了。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我们没有把活动当作每一个人的事情。

       于是,运动会上观众往往几倍于运动者,这也是各个学校在建造运动场的时候,一定要不惜代价建造一个偌大看台的原因;于是,我们竟然培养了一些始终当班长,或是一直主持升旗仪式、一直担当各种典礼发言人的学生;于是,我们设计了所有都是个别学生参与而绝大部分同学只能参加的活动;于是,当我们想起来要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责任感的时候,却明显感到力不从心,甚至事倍功半!

       基于这样的教训,我们在确定学生活动的原则时,力求短小精悍、生动活泼,尤其是主张每一位学生的参与。在实践过程中,就是尽可能把活动范围变小,主题、主旨明确。譬如,我们的春季趣味运动会,由过去在操场上全校一起参加,变成小团队寻找社会上一些专业性场所分类举办,甚至升旗仪式也尝试着在不同范围里,用不同的形式举行,以增加孩子们的参与度。

       但对于一所学校来说,没有大的活动自然也是缺憾。

      2010年的开学典礼给了我们信心,原来我们完全可以做到:在4000多名师生员工同时参加的活动里,让每一个人都参与进来。其中的媒介就是一本开学护照。在这本护照里,有师生之间、同伴之间、亲子之间签名留言等一系列栏目。在被严格限定不得超过30分钟的开学典礼上,各位嘉宾通过大屏幕,现场抽取幸运师生上台互致祝福并签名留言,这一环节牵动着所有人的心,而接下来则是全场老师为每位学生颁发开学护照、师生相互签名留言的时间,台上台下,都是激动的心跳、洋溢的笑脸、欢乐的海洋。这个时候,我们才感到,每一个人的确参与了活动,活动已经属于每一个人。

      有这样的经验,泼水节诞生了,狂欢节也诞生了;篝火晚会、师生舞会也复活了——这些活动无需特意策划,达到人人参与的目的往往是水到渠成,只要我们预先把活动的主题想清楚并将之埋下伏笔就行了。

      一个文明社会的建设需要成熟的公民,而责任心则是公民不可或缺的最基本的素质,每一位今日校园里的孩子都有了参与之心,我们对他们明天的责任之感就大可放心。

      放弃百分之百

      2010年,我们学校的高考水平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重点本科上线率达到了99%,大家在庆贺之余也对未来充满了期待。我们都很清楚,只要稍加努力,百分之百的重点率唾手可得。

      恰好在这个时候,我们在高一新生的录取中面临了一个两难选择:一位在马术方面已经很有造诣、但中考成绩差距很大的学生报考了我校。

      录取还是放弃?议题被提到了学校校务会。

      凭经验,以这位考生目前的中考成绩,基本可以断定她三年之后的高考成绩,不要说进重点本科线,就是能否达到普通本科线也没有把握。很明显,录取这样一位新生人校,基本就宣告了我们三年之后的高考不可能像人们期待的那样,有一个百分之百的卷面分

     校务会的气氛很热烈,但意见却令人欣慰的一致:放弃百分之百的重点率,为各类不同个性学生的成长创造更多的平台,为老师们的教学创造更加宽松和谐的氛围,将学校真正建设成为一所属于孩子们的学校。

      于是,学校内的现代书院诞生了。我们为那些已经在各个专业领域里崭露头角而学科成绩不尽如人意的学生提供了一个个性化成长的平台。那位学赛车的学生每年要有几个月的时间训练、比赛,随班就读不可能适应大家的学习进度和学习难度,于是,我们为他打造了适合他自己时间、地点的个性化课程;而那位在马术上崭露头角的女孩,因为需要诸多高中课程里没有的知识与能力,于是,我们也从需求出发,为她开设了交际英语、欧洲文化史等课程。

      看起来,我们放弃了一个百分之百,但是,我们也有可能收获另一个百分之百。前一个百分之百是学校的面子,而后一个百分之百却是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化成长。有了对后一个百分百的肯定和认可,老师们才会更加关注孩子的未来,才会更加关注高中三年如何为他们的未来奠基,才会更加关注如何为他们的精彩人生铺路。毕竟,分数之外有值得我们更加重视的东西。

      在我们学校,每年教代会都有一个对干部的满意度测评。对干部来说,如果能够得到百分之百的满意率,当然是再好不过的事情。但我们明确提出来,任何一位干部,都不可追求百分之百的满意率。如果我们当干部、做事情时,要是时时刻刻都想着百分之百的满意率的话,我们反而不可能做好工作,因为,我们追求的价值已经背离了我们真正的使命。再说,世界上本没有完美的事情,从常理上说,也不应该有百分之百的满意率,如果有谁刻意追求,那只能是付出超常代价,甚至也许会损害那些我们本来想要的东西。

      所以一方面,我们希望干部们有一个较高的满意率,同时,我们也会防止大家去追求过分完美的百分之百。只有这样,大家才会始终将眼光瞄准真正的目标,追求应该追求的,放弃可以放弃的,让大家的心灵从容淡定,也许就不会迷失我们的本来。这和我们放弃高考百分之百是同样的道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李希贵:让孩子能够多样化成长
【专题三】李希贵:教师在角色迷失中突围
北京十一学校改革记
李希贵:学校如何运转?
李希贵:教师应从指挥大合唱,到辅导独唱,再到领导交响乐
北京十一学校您学不会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