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旋覆代赭汤方证、方义、适应症分析

按仲景之意,本方适应症为“心下痞硬”、“噫气不除”。潘氏认为:“旋覆代赭汤的医治作用,在于调整胃肠运动神经机能的失调;另一方面是抑制胃腺细胞的分泌与中和胃液的酸度”。罗氏将本方的基本适应症归纳为四条:1、反胃噎食:中焦虚寒,脾胃失司,膈气不利。症见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食不化,脘胀痞闷,恶寒益甚。脉来虚软,舌苔白腻者。2、呃逆嗳气:寒滞宿食,痰饮内结,肺胃困顿,中阳不旋,以致清降失司,浊气上逆,呃逆嗳气者。3、心悸:惊骇气乱而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惶惶不宁,愦愦而悸者。4、失寐:《内经·逆调论》曰:胃者“六腑之海,其气亦下行,阳明逆,不得从其道,故不得卧也”。所谓胃不和则卧不安的失寐症。(沈庭菁.旋覆代赭汤的今用(综述)[J].陕西中医,1981(6).) 

旋覆代赭汤可看作是生姜泻心汤的变方,方中旋覆花除痰降逆,代赭石镇冲降逆,大剂量生姜温胃化饮、和中降逆,半夏散结消痞,人参、甘草、大枣补脾胃…依据中药“升降浮沉”理论结合药物功效,将其分为苦降组(旋覆花、代赭石)、甘升组(人参、炙甘草、大枣)和升降相因组(半夏、生姜),治疗时通过调整各个药组在方中所占比例,以药组为单位进行加减变化,可使临床疗效突出。而关于方中代赭石的用量,历来颇多争议,根据丁沛等从桂枝汤推测经方之剂量的研究,将代赭石原方用量进行换算,为现代剂量的14g左右。窦立刚等在临床治疗急症杂病之时,认为代赭石用量宜大,常用至60g,方觉效佳。毛进军则认为代赭石用量宜小,一般在10g左右,方能切中病机。笔者从原条文出发,认为旋覆代赭汤证是因吐下伤中所致的心下痞硬,噫气不除之证,病机为中阳虚寒,痰阻气逆,专为胃虚客气上逆而设,胃虚浊气不降,内有痰饮,逆冲于上,证属虚实夹杂,治以补虚降逆为主,兼消痰饮,故方中代赭石的用量应明显小于其他6味,以小剂量代赭石既重镇降逆,又可坠痰,药取两用,切合痰凝气结的病机,又借其趋下的药性,领人参之气下行,使降气不伤正,补虚不助逆,配合旋覆花宣气涤饮,生姜甘草大枣组合,调和中焦气机失常,降中有宣,以入中焦,则浊降痞硬可消,清升噫气可除,总结此时代赭石剂量不可过大的原因,可归结为以下三点:一则因其药性重坠,需用小量,以免药过病所,疗效降低二则也防止损伤已经受损的中气,使虚者更虚,加重噫气;三则防止在除去呃逆,嗳气等症之后,因代赭石用量过大,而遗留胃脘部反觉胀满,食欲下降之弊。践之临床,大凡因虚而气逆,见呕,哕,噫等证,气逆在胃者,总以小量代赭石为宜,配合适量的补气温胃之品,温通和降,疗效方佳。而因痰饮、宿食、癖血、火郁、气滞等实邪为患或起病较急,气逆在肝者,则应用大剂量代赭石,常要用到30g左右,佐以祛邪泻肝之品,方可镇住上冲之势,但用之不宜过久,以免药过伤正。关于代赭石的灵活配伍问题,封银曼指出,配人参镇逆纳气,伍牛膝引血下行,合山药下气和胃,配黄芪降压止眩,同麦芽升肝和胃等药对配伍,颇有中肯。而关于代赭石的炮制方法对本方疗效发挥的影响,也不可小觑。临床观察证实,代赭石煅制后,有效成分更易于溶出,适用于收敛止血,生用则重镇平肝降逆,通燥结之性更强,且具凉血之功,此时研细末服用,效果更佳。(李美,马啸,杨幼新.旋覆代赭汤的中医临床应用思考[J].天津中医药,2015(12):732-734.)

教材认为本证病因为:伤寒发汗为正治,吐下为逆,所谓解后,指表解而脾胃气伤、痰饮内生、气机痞塞、肝胃气逆。照此解释,存在以下两个问题:一者若发汗为正治,则此处伤寒应指太阳病,病在太阳方可发汗,断无吐下之理,医者何以糊涂至于以吐下之法治疗表证?二者纵使其用吐下之法治疗太阳病,此为误治无疑,病必不除,怎莫名其妙言病解?太阳病得汗而解无疑,但由于病者体质各不相同,发汗后可能出现外解而动里,脾胃不和之象,如《伤寒论》第70条所论发汗后但热不寒、《伤寒论》第71条太阳病发汗后胃中干均出现了胃不和的表现。本条亦然,脾为生痰之源,其人若脾胃素虚,则健运失职,化生痰浊,复感外邪,按先表后里治则,发汗当为正治,汗后表虽解,但发汗一方面会引动在里之痰浊,痰浊上逆则见呕恶、噫气等表现,另一方面发汗会伤津液,津液化生又源自脾胃,故发汗会在一定程度加重脾胃负担,脾胃运化正常则此不足为患,若脾胃素虚,可能出现食欲不振、心下痞硬等症状,所以中气平素不足之人感受风寒,即使发汗表解,也有出现里证的可能。其次,如果将“若吐若下”直接视为阳明实证,病在阳明方可顺应病势或吐或下,但吐下不及,病必不除,而吐下太过,又矫枉过正,病邪大势虽去而必折损脾胃、损伤中气,造成中虚痰阻,这样解释或许更为通畅。所以“若吐若下”或为省文,其前或缺阳明二字,否则顺承“伤寒发汗”,解释为太阳病治以吐下后,表解而里气受损,未免流于文字,太过牵强。元代医家罗谦甫在释“心下痞硬、噫气不除”的成因时也说:“汗、吐、下解后,邪虽去而胃气已亏矣。胃气即亏,三焦因之失职,清无所归而不升,浊无所纳而不降,是以邪气留滞,伏饮为逆,故心下痞硬,噫气不除”,可以看出罗氏也是将这里的汗、吐、下视为三种并列的治法,治疗后病邪虽去而共同出现了中气亏虚、痰饮内生的病机,故无论太阳病还是阳明病,即使治疗方法正确,若病者体质本来虚弱,或有时用药拿捏欠妥,疾病虽解也会因为中虚而出现一些新的问题,且这说明太阳病与阳明病有传变为同一证、治以同一方的可能,也体现了仲景“随证治之”的治疗原则。本证病机包括“中虚”和“痰逆”两个方面,若仅将旋覆花与代赭石视为本方主药,是不完整的。旋覆花主下气行水消痰,代赭石镇肝降逆,两者相伍,消痰下气止逆,为本方下痰降逆之主药,半夏配生姜,更助二者散饮和胃降逆,此四味药,主要针对“痰逆”这一病机而设。人参补中益气,是治疗中焦气虚的主药,再添大枣、甘草陪之,共同培养中土。故此方主药除旋覆花、代赭石外,还应有人参,才能较为周全的解决“痰逆”与“中虚”两方面的问题。如近代医家恽铁樵指出见噫气不除等气逆之象,若只知用旋覆花、代赭石强镇,则“多不效,而反剧”,又如陈伯涛据其临床体会提出本方于实际加减时,余药均可随证变化,但旋覆花、代赭石、人参三药则不可更易,道理就在于此。(牛家瑜,肖相如.小议旋覆代赭汤[J].河南中医,2016(5):761-762.)

邱氏研究表明旋覆代赭汤对硫酸铜致家鸽的呕吐潜伏期及频率有明显抑制作用,与冷水组比较P < 0. 05,有显著性差异。本实验从基础理论上证实了此方确有较好止呕作用。陈氏研究表明此汤能促进正常小鼠胃排空,对芬氟拉明、左旋麻黄碱造成的小鼠胃排空抑制有明显拮抗作用 ,提示该方面具有一定的促胃动力作用。方中旋覆花、代赭石、党参、大枣对胃底肌条收缩运动及小肠运动有显著促进作用,生姜和半夏则作用相反,甘草可明显缓解胃肠平滑肌痉挛。呕吐最终是胃肠运动紊乱引起的。此方中诸药对胃肠运动有促有阻,郑氏的研究证实旋覆代赭汤对于食管运动功能紊乱有明显双向调节作用。故认为此方独特的药理作用源于其能调节复杂的病理状态,维持和恢复机体的正常状态而颇具疗效 。生姜的止呕作用常反映它的多巴胺D2 受体拮抗活性,近期以表明其中二萜成分Galanola ctone 有抗5- HT3 作用,可显著抑制5- HT3 诱导的豚鼠回肠收缩反应。大枣、半夏、甘草具有抗组织胺作用,并可相互协同,有一定止呕作用。方中几乎所有药物均可保护胃肠粘膜,此作用与其可预防化疗呕吐延迟性发作有关。另外生姜半夏可抑制大脑皮层兴奋性,使其对呕吐中枢易化作用的减弱,对呕吐中枢与催吐化学感受区有直接抑制作用,现已提取出旋覆花中镇吐活性物质。(韩冰, 韩凌. 旋覆代赭汤防治呕吐研究进展[J]. 内蒙古中医药, 2001(2): 40-41.)

整理丨蔓

图片丨菟丝子

版权声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王正公旋覆代赭汤在临床上运用的体会
旋覆花代赭汤配方是什么
脾胃论治:
老中医分享:痰湿体质调理妙方!诸脏之痰皆可消,诸痰之病皆可解
UC头条:老中医分享:痰湿体质调理妙方!诸脏之痰皆可消,诸痰之病皆可解
临床实践录——胃食管反流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