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史记》中的哭

作者:魏耕原

《史记》是一部伟壮的三千年通史,也是一部 各色人等的悲剧史,略备于战国,详叙于秦汉之际, 尤其是汉初四代,其间惊心动魄的风云变化,盘根 错节的上层社会和各种矛盾,仁人志士建功立业的 壮烈事迹,司马迁叙写得悲慨淋漓,可歌可泣。其 中形形色色的人物,真真假假的各种哭泣,几乎形 成一种赞美、同情、讥讽、悲恸的交响曲,或者一种 旋律,贯穿于全书。

一、志士、壮士与烈丈夫的哭 

父亲司马谈临终遗嘱,要司马迁完成汉兴以来 “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的记载,他“俯首流涕” 地接受了这一使命。缅怀历史,被许多轰轰烈烈的人物所震撼,在《屈原列传》里说: “夫天者,人之始 也; 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 未尝不呼天也; 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这是 对屈原《离骚》悲痛的人生终极的阐释。又言: 读 《离骚》等,“观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 为人”。

所以他的笔下饱含了强烈的感情,也渗透 着悲痛的泪水。 当志士处于事业无成面临死亡之时,或者处于 穷困无    境,其       涕,“疾 痛 惨 怛”,悲慨淋漓。李广身经七十余战,匈奴敬畏怕 他,谓之“飞将军”。

他一上前线,匈奴便“避之数 岁”。士兵爱戴李广,“咸乐为死”,一代名将到了 汉武帝肆力征伐匈奴之时,该有了用武之地。然而 仍不被重用,逼他几次上军事法庭,最后一次不愿 “复对刀笔之吏”,便自杀了。司马迁写道: “广军 士大夫一军皆哭。百姓闻之,知与不知,无老壮皆 为垂涕。”他在论赞里压抑不住悲痛,又说: “余睹 李将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 不知,皆为尽哀。”茅坤说: “李将军乃最名将而最 无功,故太史公极力摹写淋漓,悲咽可涕。”

李广没有死在战场上,却倒在汉武帝与卫青上下其手制造的悲剧里。司马迁用公孙昆邪的哭、军营里的 哭、百姓的哭,歌颂他,同情他,以哭声为李广致以 最崇高的礼敬。从开头至结尾,哭声贯穿全文,为“飞将军”发出连续的不平之鸣。

文帝初律令更 定,列侯就国大政,皆出于贾谊,文帝欲委以公卿之 位,绛灌之辈的老元勋诋毁他: “专欲擅权,纷乱诸 事。”文帝为了稳定老臣,即贬贾谊为长沙王太傅。 一年后,召见不提政事而问鬼神。不由自主地说: “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就移任 为梁怀王太傅,算是优待。怀王为文帝少子,很受 宠爱,好读书。

不料几年后,怀王坠马而死。贾谊 自伤失职,“哭泣岁余,亦死”。紧接又言: “贾生之 死时年三十三矣。”每个字眼里都浸满了泪水,悼 惜一代英才又毁在一代明君为了平衡政局的悲剧 中。

战国时齐败燕,燕昭王礼贤下士,乐毅为燕伐 齐五年,攻下七十余城,仅余莒与即墨。燕昭王而其子燕惠王立,与乐毅早先存有芥蒂。齐之田单 反间于燕,燕使骑劫代将,乐毅惧而降赵。田单大 破燕,尽收齐城。燕惠王后悔,又怒乐毅降赵,使人 责备乐毅,又表示歉意。

乐毅《报燕王书》说明燕 昭王重用之原因,认为伍子胥重用于阖闾而功成, 夫差信谗而沉之于江,均为见事不明。故言: “夫 免身立功,以明先王之际,臣之上计也。离毁辱之 诽谤,堕先王之名,臣之所大恐也。临不测之罪,以 幸为利,义之所不敢出也。”表示“古之君子,交绝 不出恶声; 忠臣去国,不挈其名”,谓虽身处别国, 不会有对不起燕的行为。于是燕复用其子。乐毅 可谓善成善终,书之言辞,委屈忠厚,为一代名文。

司马迁在《乐毅列传》里说: “始齐之蒯通及主父偃 读乐毅之报燕王书,未尝不废书而泣也。”因有相 同的处境而受感动,这也是司马迁自己的感受。因 替李陵辩解反受腐刑,故有遭主人猜疑的切肤之 痛。《鲁仲连列传》言,燕将攻下齐之聊城,齐人谗 之于燕,燕将惧诛,因保守聊城,齐攻城一年而士卒 多死,鲁仲连言燕将攻下齐之聊城,齐人谗之于燕, 燕将惧诛,因保守聊城,齐攻城一年而士卒多死,鲁 仲连写信送给燕将,剖析对方左右为难处境,劝其 “气忿悁之节,定累世之功”,以降齐为上策。

“燕 将见鲁连书,泣三日,犹豫不能自决。欲归燕,已有 隙,恐诛; 欲降齐,所杀掳于齐甚众,恐已降而后见 辱。喟然叹曰: ‘与人刃我,宁自刃。’乃自杀。聊 城乱,田单遂居聊城。”此言人处于左右失据之时 的痛楚惨怛,司马迁以口语得祸亦想到自杀,为了 完成《史记》,才含垢忍辱而受极刑。“每念斯耻, 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对燕将“泣三日”而自杀, 即司马迁一洒同情之泪,未尝不倾注自家的悲痛, 千古之下让人感泣! 人之痛苦之极,悲从中来,汪然大泣,情之所 动,亦让人下千古之泪。伍员被楚平王逼得家破人 亡,临逃时对至交申包胥说“我必覆楚”,申则言 “我必存之”。伍员率吴兵破郢,鞭平王尸三百。

申奔秦告急,秦不许。“包胥立于秦廷,昼夜哭,七 日七夜不绝其声。秦哀公怜之,曰: ‘楚虽无道,有 臣若是,可无存乎! ’”楚遂得救。司马迁在《伍子 胥列传》论赞里说: “向令伍子胥从奢俱死,何异蝼 蚁! 弃小义,雪大耻,名垂于后世,悲夫! ”称为“隐 忍就功名”的“烈丈夫”。而对申包胥哭秦廷予赞 美于叙述之中,树立了一个光辉的爱国形象,感人 至深。项羽兵败垓下,在生死抉择关口,把马与头 都能赠人,而面对虞姬却无可奈何。英雄末路之 时,发儿女情长之悲歌,悲痛心肺的《垓下歌》,使 “项王泣数行下”,而且“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清人王又朴说: “未写项王歌,先写楚歌; 又写美人和 歌,又写项王泣,又写左右皆泣,一片儿女深情。 ……人莫易于写盛,而难于状衰,以其迫促易尽也。 今史公写羽之败,乃觉意气宽闲,英风奕奕,则其败 也如胜矣。写羽之死,仍觉众人心头眼底如有一活 项王跳掷而出,则其死也犹生矣。”[2]26司马迁对他 钟爱的悲剧英雄,同样悲慨淋漓,字字痛愤,倾满同 情之泪。刘邦成功了,得意不久,也很悲痛。总疑 心有人谋反,诛尽功臣。每次平叛还得亲自带兵, 他击英布时中箭负伤,半道病得厉害,路过故乡沛 地吟唱的《大风歌》的“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已可 看出忧恐深入骨髓。“高祖乃起舞,慷慨伤怀,泣 数行下”。

他的悲泣似乎不比项羽少,项羽绝望 时,只是悲伤把一个女子怎么办,刘邦悲伤的是这 一大摊“家业”又由谁来看守。所以老泪纵横,回 长安后却医不治,带着无限的悲恸超前病死。对于 刘邦的悲恸于怀,在司马迁笔下对英主功臣猜忌未 尝不是一种讽刺! 而对刘项同情与讽刺在同样的 “泣数行下”,又显得多么泾渭分明!

二、作为一种政治手段

哭泣原本是伤心惨怛的真情,悲痛难抑的流 泻,但在政治家那里却往往作为一种手段,以假作 真,或作为收买人心的一种做作,或掩饰自己的残 忍行为,或者把眼泪当作达到目的的工具,招之即 来,挥之即去。总之,包含掩饰、虚伪、奸诈、欺骗等 等在内,以蒙天下人眼目,换取人们的信任或达到 不可告人的目的。

《项羽本纪》记载,项羽自杀后, “汉王为发哀,泣之而去”,“哀”就“哀”,还要“发 哀”,就是要让天下人知道,他与项羽“约为兄弟”, 兄弟死了,怎能不哀呢? 论者也以为这一对生死冤 家,恩仇已泯,刘邦的哭泣属于人情本性的流露,其 实这是活老鼠哭死猫,属于“作秀”的政治姿态。 他知道项羽还有不少残余势力,哭给人看,让他们 都能臣服自己。配合“发哀”行为就是“以鲁公礼 葬项王谷城”,而且“诸项氏枝属皆不诛”,并赐刘 姓,均属于同样目的。

从《田儋列传》中看得出来, 在楚汉相争之际,刘邦与韩信上下其手,袭破齐军。 一年后,汉灭项羽,田横率五百人逃往海岛。“高祖闻之,以为田横兄弟本定齐,齐人贤者多附焉,今 在海中不收,后恐为乱”,便招田横,并命“齐王田 横将至,人马从者敢动摇者致族夷”。若“不来,且 举兵加诛”,逼得田横自杀,刘邦亦“为之流涕”, “以王者礼葬田横”。田横随从二客在其冢旁皆自 刭,“高帝闻之乃大惊,以田横之客皆贤”。岛中五 百人亦皆自杀,不用说,刘邦更大惊。这正是刘邦 为项、田“发哀”“流涕”之原因。

汉惠帝在位 7 年 病死,发丧时,“太后哭,泣不下”。

吕后只有这么个小儿子,且早逝,白发人送黑发人,应悲恸才是, 然却哭而无泪,不悲不痛,犹如潘金莲哭武大郎般 干号。其原因即张良的儿子张辟疆对丞相所说: “帝毋壮子,太后畏君等。”如请诸吕为将与入宫居 中用事,“如此则太后心安,君等幸得免祸矣”。

丞相乃照此作。“太后说,其哭乃哀。”吕后的假哭不 真,真哭亦不动人,眼泪之有无,则以权力之转移为 决定。母子如此,兄弟亦复如是。《梁孝王世家》 记载,窦太后爱小儿子梁孝王刘武,入朝则景帝因 母亲故而与弟同辇,窦太后欲以为后嗣,遭到袁盎 等人反对。

梁王与羊胜等人谋刺袁盎等,事发,梁 王只好令羊胜等人自杀。景帝由此怨恨梁王,梁王请朝见,悄然入关匿于长公主家。汉使迎王而不知 所处。窦太后泣曰: “帝杀吾子! ”景帝忧恐。于是 梁王出于阙下谢罪。“然后太后、景帝大喜,相泣, 复如故。”

景帝与弟梁王相对而“泣”,好像恢复原 来兄弟之情。然“景帝益疏王,不同车辇矣”,说明 “复如故”是做给窦太后与弟看的,至 于 对 弟 而 “泣”自然也是假的,眼泪成了政治斗争的障眼法。 帝王母子兄弟,犹如韩安国对梁孝王所说: “虽有 亲父,安知其不为虎? 虽有亲兄,安知其不为狼?” 亲情在权力面前显得脆弱,被异化为剑拔弩张的敌 对关系。

《李斯列传》写一个精明贪图富贵的政治 家终于酿成的悲剧。秦二世二年赵高诬陷李斯,五 刑用尽后李斯与其中子被腰斩。李斯回头时对中 子说: “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 岂可得乎! ”于是“父子相哭,而夷三族”。这是他 人生唯一的也是最后的一次忏悔。早年看见厕、仓 之鼠的处境差异,曾说: “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 所自处耳。”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时,才发现以 唯利是图的“老鼠哲学”自处的危害。论赞言: “持 爵禄之重,阿顺苟合,严威酷刑,废谪立庶。诸侯已 畔,斯乃欲谏争,不亦末乎! ”同样,他的忏悔与反 省亦太晚了! 汉文帝该是一代明君,然《淮南列 传》说,淮南厉王刘长为刘邦少子,常称文帝“大 兄”,又椎杀辟阳侯郦食其,“薄太后与太子诸大臣 皆惮厉王,厉王以此归国益骄恣”,“自为法令,拟 于天子”。

文帝唆使丞相张苍等人诬告淮南厉王 谋反,迁禁蜀郡。袁盎谏文帝谓其“为人刚,今暴 摧折之。臣恐卒逢雾露病死,陛下为有杀弟之名, 奈何?”文帝说: “吾特苦之耳,今复之。”结果淮南 王“乃不食死”,文帝“哭甚悲”。文帝逼死弟之用 心虽颇深隐,但“民有作歌,歌淮南厉王曰: ‘一尺 布,尚可 缝; 一 斗 粟,尚 可 舂。兄弟二人不能相 容。’”

袁盎看出是“暴摧折之”,老百姓说“兄弟不 容”,所以文帝“哭甚悲”,犹如其父哭项羽那样,是 做给别人看的。 哭泣如果选择恰当或赶不上恰当的场合,会有 福祸不同的差异。蒯成侯周緤,从刘邦起于沛,始 “终无离上心”,故封为信武侯。陈豨“叛乱”,刘邦 欲自击。“蒯成侯泣曰: ‘始秦攻破天下,未尝出 行。今上常自行,是为无人可使者乎?’上以为‘爱 我’,赐入殿步趋,杀人不死。”

《蒯成列传》论赞说 : “操心坚正,身不见疑,上欲有所之,未尝不垂 涕,此有伤心者然,可谓笃厚君子矣。”刘邦称帝 7 年,“谋反”9 次都是所逼造成,除贯高、韩信、彭越 被杀于长安,其余 6 次都是亲自出击,最后平英布 负伤,不久死去。派别人则绝不相信。所谓“上有 所欲之”即指出外平叛,故周緤“未尝不垂涕”。

 “是为无人可使者乎”,就不了解刘邦的心理了。 不过哭却赢得了特别的喜欢与特殊待遇,可谓哭得 恰到好处。这实际是皮里阳秋文字,似褒实贬,说 他的侯王是哭来的。也有因哭得不是时候而丧命 的。《彭越列传》说,刘邦往击陈豨,命梁王彭越出 兵,彭越称病,派将前往。

“高帝怒,使人让( 责备) 梁王。梁王恐,欲往自谢。其将扈辄曰: ‘王始不 往,见让而往,往则为禽矣。不如遂发兵反。’梁王 不听称病。”他的太仆因畏惧被斩而逃,告其“谋 反”。刘邦派人捕彭越,迁放蜀地。路遇吕后,“彭 越为吕后泣涕,自言无罪,愿处故昌邑。吕后许 诺”。至洛阳告刘邦: 徙蜀遗患,“不如遂诛之”。

于是吕后指使彭越舍人告“彭越复谋反”,“遂夷越 宗族”。彭越对吕后哭,可谓哭非其人。吕后后来 把戚夫人做成人彘,又骗杀韩信,残酷苛毒。又与 刘邦狼狈为奸,迫害彭越,所以彭越哀求之泪,反成 了促死之具。《栾布列传》记载,彭越大夫栾布“从 齐还,奏事彭越头下,祠而哭之”。

刘邦骂栾布同反,要烹掉他。他言当汉困于彭城,败荥阳时,彭王 牵制项羽,使不能西进。当时“彭王一顾,与楚则 汉破,与汉则楚破。且垓下之会,微彭王,项氏不 亡。天下已定,彭王剖符亦欲传之万世。今陛下一 征兵于梁,彭王病不行,而陛下疑以为反,反形未 见,以苛小案诛灭之,臣恐功臣人人自危也。今彭 王已死,臣生不如死,请就烹”。

这一番话不仅对 刘邦是诛心之论,而且提醒会引起“功臣人人自 危”的后果,所以“上乃释布罪,拜为都尉”。彭越、 栾布的哭,求生者反死,求死者反生,同是一哭,差 异如此之大! 正如论赞所说: “栾布哭彭越,趣汤 如归者,彼诚知所处,不自重其死。虽往古烈士,何 以加哉! ”反过来说,彭越则“彼诚不知所处”,故落 了个悲惨下场!

三、滑稽可笑与情态各异的哭

有些哭虽出于真情,但因其人庸劣或处境,不 仅得不到同情,反而觉得滑稽可笑,客观上实是一 种讽刺,让人会心一笑。

《张丞相列传》说丞相申 屠嘉为人廉直,当时太中大夫邓通为文帝男宠,不 仅受“赏赐累巨万”,而且“文帝尝燕饮通家”,故通 对朝臣举止傲慢。

申屠嘉提出要严肃朝廷之礼,文 帝说: “君勿言,吾私之。”罢朝后,“嘉为檄召邓通 诣丞相府,不来,且斩通。通恐,入言文帝。

文帝 : ‘汝第往,吾今使人召若。’”邓通“免冠,徒跣, 顿首谢。嘉坐自如,故不为礼。责备小臣戏殿上, 当斩。通顿首,首尽出血,不解。文帝度丞相已困 通”,使人召邓通,邓通“为文帝泣曰: ‘丞相几杀 臣。’”

《佞幸列传》又说“邓通无他能,独自谨其身 以媚上而已”,尝为文帝吸吮疮脓。像这样弄臣的 哭泣,让人就觉得滑稽可笑。

《袁盎列传》说宦官 赵同为文帝宠幸,常同文帝参乘,“袁盎伏车前曰: ‘臣闻天子所与共六尺舆者,皆天下豪英。今汉虽 乏人,陛下奈何与刀锯余人载?’于是上笑,下赵 同。赵同泣下车”。他的哭与邓通一样,同样引人 快心一笑。《外戚世家》说窦太后早年入宫侍奉吕 后,几经坎坷,终于成为文帝王后。其弟家贫被卖, 闻窦皇后新立。窦太后入宫时其弟“虽小,识其县 名及姓,又 常 与 其 姊 采 桑 堕,用 为 符 信,上 书 自 陈”。

召见,“又复问他何以为验? 对曰: ‘姊去我 西时,与我决于传舍中,丏沐沐我,请食饭我,乃 去。’于是窦太后持之而泣,泣涕交横下。侍御左 右皆伏地泣,助皇后悲哀”。

窦太后失弟复得,这 是从艰难中过来的富贵人的动情之哭。左右宫人 “助哀”,既是一种同情,也是一种“责无旁贷”的 不得不哭,就不免让人轻松一笑,也见出《史记》有 幽默的一面。 除此而外,《史记》还记录各种人物形形色色 的哭。如卫子夫本为平阳公主的歌女,偶然得幸汉 武帝入宫,然入宫却不复幸。武帝择宫人不中用者 斥出。

“卫子夫得见,涕泣请出。上怜之,复幸,遂 有身,尊宠日隆”,其弟卫青也由此擢为侍中而发 迹。眼泪在这里发挥了特别效应,事见《外戚世 家》。《晋世家》谓骊姬谗害太子申生,置毒于祭 肉,犬食而毙,与小臣而死,骊姬泣曰: “太子何忍 也! 其父而欲弑代之! ”这是把眼泪作为迫害人的 利器。

《刺客列传》说聂政刺杀韩相侠累未遂,自 毁其容而自杀。韩相暴尸于市,“购问莫知谁子”。 其姊聂荣“伏尸哭极哀”,不“畏殁身之诛”,不“终 灭贤弟之名”。

“大惊韩市人。乃大呼天者三,卒 于邑悲哀而死政之旁。”这是烈女子之哭,颇有前 仆后继之精神。刘邦暮年忙着“平叛”,出击英布 负伤归至沛县,大动乡思,悲从中来,“慷慨伤怀, 泣数行下”。对父老说: “游子悲故乡,吾虽都关 中,万岁后吾魂魄犹乐思沛。”

这是自知日暮途穷 的哭,其哭亦真,与为项羽“发哀”的虚伪假哭对比 鲜明,司马迁似乎在说汉高祖也是从成功走向悲剧 的人物。《刘敬列传》借刘敬之口说: 楚汉相争, “大战七十,小战四十,使天下之民肝脑涂地,父子 暴骨中原,不可胜数,哭泣之声未绝”,这普天下的 哭声,倾注着司马迁多少悲愤! 《吕后本纪》记载 汉惠帝看到母后把姬夫人搞成惨不忍睹的“人 彘”,“乃大哭,因病,岁余不能起”。

乃使人对吕后 : “此非人所为。臣为太后子,终不能治天下。” 以不当皇帝表示怨愤与示威,也是司马迁对吕后惨 无人道的谴责。《樊哙列传》记载,英布反时,高祖 病得厉害,见人烦,群臣莫敢入,樊哙“乃排闼直 入,大臣随之。上独枕一宦者卧。

哙等见上流涕 : ‘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 今 天下已定,又何惫也! 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 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 且陛下独不见赵高 之事乎?’”樊哙本一莽夫,在哭谏情急中能讲出这 么多道 理,忠 憨 之 状 动 人,所 以“高 帝 笑 而 起”。

《孔子世家》说子路战死,孔子叹而歌曰: “太山坏 乎! 梁柱摧乎! 哲人萎乎! ”“因以涕下”。孔子的 歌哭,出于对既是高材生又是卫侍者的大悲大痛。

《乐毅列传》论赞说: “始齐之蒯通与主父偃读乐毅 之《报燕王书》,未尝不废书而泣也。”

这是对志士 仁人事业中沮的悲泣,其间也倾注司马迁抑制不住 的悲愤。《刺客列传》说田光推荐荆轲给太子丹, 自刎以示不泄密。太子丹对荆轲再拜而诡,膝行流 涕。荆轲欲得樊於期之首可以使秦不疑,樊於期则 “仰天太息流涕”亦自杀,以支持荆轲。“太子闻 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易水送别时,“皆白衣 冠以送之”,“士皆垂泪涕泣”。荆轲刺秦不成时的 “倚柱而笑,箕踞以骂”,以及其友高渐离“变名姓 为人庸保”,“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

 这一系列的流涕哭声,加上荆轲的嬉笑怒骂的对 比,把荆轲刺秦写得悲慷淋漓,惊心动魄。

《史记》是一部可歌可泣的史书,其中所记“倜 傥非常之人”的哭声,浸透着司马迁的感情与泪 水,所以读来感人至深; 所记的哭泣也包含司马迁 的揭露与讽刺,同样也寄托自己的感情,表达的则 是否定的鞭挞。《史记》的哭所体现的又是那样爱 憎分明,感人至深。

哭在《史记》,它简直是一部感 情铸成的“情史”,他“俯首流涕”秉承父命,要完成 论载历史人物的大著述,同时也是历史的使命。撰 写中途又遭腐刑,他的如椽之笔在颤抖,他的《史 记》也在哭泣,而成为一部彪炳千古的悲剧史。

 摘选自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若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转载]从鸿门宴上的座次谈古代座次礼仪
司马迁为什么要将项羽写入本纪中?
韩兆琦:初学者如何读《史记》
《鸿门宴》优秀教案
《史记》乱想
千古绝唱《史记》经典名言50句,句句经典,字字如金,值得收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