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书法导报》“书坛精英”访谈——池现平访谈

《书法导报》“书坛精英”访谈 

书家简介

池现(献)平,河南内黄人,艺术学硕士。九三学社社员、中国书协会员、河南省书协书法教育委员会秘书长、河南省教育界书画家协会副秘书长,河南省书画院特聘书画家,安阳师范学院特聘教授,河南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书法作品多次入展全国性书法展,论文《论近现代甲骨文书法创作》《甲骨文书法创作的当代境遇》《从象形到艺化的蜕变——甲骨文书法创作寻绎》等发表于专业期刊,《从原初到艺术之升腾——甲骨文书法创作系列精选》获得文化部首届国家艺术基金2014年度美术、摄影、书法艺术人才资助项目。

“法古”得奇趣,“尚变”而求新

——池现平访谈

本报记者 黄俊俭

黄俊俭:请你介绍一下河南大学美术学院书法专业本、硕学科的教学情况。

池现平:河南大学创办于1912年,初名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也是我国当时承担海外预备留学生教育任务的三所学校之一,是一所有着悠久历史的百年名校,并于2017年进入了“双一流”建设高校行列。其美术学专业始设于1949年,1998年获批二级美术硕士学位授权点,在河南是最早的。2009年获批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目前,拥有中国画、书法、油画、水彩、摄影、版画、设计、雕塑、美术教育等多个专业方向。多年以来,诸多德高望重、成就卓越的优秀艺术家先后在美术学院任教,如陶冷月、丁折桂、谢瑞阶、贺志伊、马基光、叶桐轩、刘铁华、王威、丁中一等,培养出了如马国强、王宏建、李伯安、谢冰毅、张洹、王颖生、肖红、段建伟、韩学中、马岭、赵振乾、袁汝波、李明、李健强、杨健生等多位在当代中国艺术领域有影响、有实力的艺术家。此外,还有许多年轻的优秀教师,艺坛的后起之秀,扎根于河南大学的艺术教育事业,这也是美术学院多年来的优秀文化传承。


2002年,河南大学书法专业开始招收第一届硕士研究生,在全国兄弟院校中是起步较早的。2006年,在赵振乾教授的倡导下,河南大学艺术学院首招书法方向本科生,本、硕同招,首开河南书法教育之先河。目前,本、硕学科设置齐全,在校本科78人,硕士(专业、学术方向)28人,教学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史论与专业技法相互贯通、学识修养与艺术创作并重。注重学生德艺双修和学术理论方面的培养,开阔传统文化的视野及审美能力。开设有历代书论、印论、书法史、诗词格律、文字学、书法文献与金石学、行草书史论与创作等多门课程,我本人主要承担本、硕的教学科研工作。从整体上来看,我们的教师团队综合实力强,教学经验丰富,在教育教学中,能更扎实地凸显以深厚中原文化艺术传统来带动书法创作。以“弘扬传统,广博专精,激励创作,倡导个性”为原则,这也是河南大学美术学院书法专业一直坚持的教学理念。

黄俊俭:请谈谈你的学书之路。

池现平:我出生在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内黄地处黄河故道,因黄河而得名,不仅是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也是春秋时期的政治家商鞅、唐代大诗人沈佺期、民族英雄岳飞、中国水彩画之父李剑晨的故里。可能是因为受到先贤的福荫与地方文化历史积淀的影响,给我冥冥之中的一种牵引,我从小便喜欢上了写写画画。初中时,姐夫从部队转业,他推荐给我一本字帖——颜真卿《勤礼碑》,这应该算是我真正接触到中国书法的开始。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在小县城唯一的一家书店里,看不到任何有关书画的书籍,远在50公里外的安阳市新华书店,偶尔会看到任政、周慧珺、刘炳森等书界前辈书写的五体字帖或者鲁迅诗抄一类的出版物。1986年,我考入内黄县第一职业高中后,随申喜贵老师学习素描、色彩,兼习书法,临摹《兰亭序》《张迁碑》《史晨碑》等碑帖。1988年,我参加了河南省书协举办的函授班,通过学习逐渐转变了书学的态度和方法,从最初对传统的泛泛的临习,逐步进入到相对精临,对点画质感、笔墨关系、结构虚实、章法布局,以及因此而产生的独特艺术效果,开始用心地去理解和思考,并在临摹实践中不断体悟。1990年,我考入上海师范大学美术系美术教育专业,学习内容主要以绘画为主,书法课安排得较少。当时刘旦宅先生任系主任,绘画主要随张培成、刘亚平等老师学习,张淳教授书法。业余时间在学生社团组织的“秋石印社”学习篆刻,印社定期邀请刘一闻先生等多位海上名家做些专题讲座,“秋石印社”也一直延续到了现在,给许多学生提供了学习篆刻艺术的机会。此外,对我有重要影响的还有上海博物馆收藏的历代书法、绘画精品真迹,风格流派众多,海派名家荟萃。从殷商甲骨一直到近现代的吴大徵、于右任等,还有“大克鼎”这样的青铜重器,我们在书画史书籍上见到的名字几乎都能看到。以往看到的印刷品效果与原作之间的差异可谓是天壤之别,近观前贤名作真迹的震撼令人难忘,分毫毕现,精妙绝伦,眼界顿开。回顾上海求学之路,应该是我学书道路的重要转折点,一方面使我坚定了对于书画艺术的追求;另一个方面是对审美风格取向的基本定位。


大学毕业后,我在老家工作了约2年,于1995年考取中央美院书法艺术研究所,师从王镛、陈平、刘涛、许俊、陈鹏学习金石书画。另外,石开、刘绍刚等诸位老师也会经常到班上做些讲座,老师们对我言传身教,同班的古泥、施恩波、容铁、邹临风、孙宪华等师兄不吝示范指导。通过观摩学习各种不同风格的书写技法和笔墨表现手法,受到许多启发,碑帖双习,真得是受益良多。


1995年的中国书坛,受改革开放后的各种文艺思潮影响,在立足传统的基础上,倡导书见心意、见本真,以凸显个性为时代潮流,除了“国展”“中青展”之外,各类单项展也陆续开始。在此期间我的作品于1996年入展中国书协举办的第二届楹联书法作品展,获首届扇面书法展二等奖,入选第四届篆刻展,1997年加入中国书协。后又陆续入展了第七届“中青展”,第三、五届楹展获三等奖。


2000年之后,“国展”作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之上有了更大的迈进,对于技法的精致程度、章法的空间布局,以及书写风格的借鉴范围也逐渐变宽。除了传统的创作格式,当时的作品注入了染色、做旧、拼接、多字或大小字题跋等新的设计形式,各种有色宣纸创作的作品急剧增多,取法对象的选择也逐渐丰富,书法作品中所体现的文化元素也日趋多元化。创作形式与创作材料的改变,使以往以白纸黑字“素雅”为主的展览,增添了欣赏的层次感,使展厅效果富有视觉冲击力。当然,好的形式一定是服务于好的作品,而不是仅仅流于形式表现,就作品本身还存在审美取向、创作理念、创新尺度、形式构成和传统书法的合理合度借鉴与衔接问题。这期间,我多以甲骨、草书、篆书为主创书体,作品入展了第八、九届“国展”,第二、三届扇面展,第二届行草展,第一、二届草书展等。但频繁地参加展赛,让我创作时过多地关注作品的笔墨效应、技法表现、形式构成,把重点放在了对作品的形式处理上,在习惯了以形式表象为前提的创作模式后,我开始逐渐审视思考当前的创作现状与时代风格多元化之下的局限性。2009年,我考上河南大学艺术学院书法篆刻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师从赵振乾老师。在赵振乾老师的悉心指导下,我以甲骨文书法研究为源点,重心开始向理论研究与艺术创作的学研一体化转移。毕业论文《近现代甲骨文书法研究》,于2011年节选发表于《中国书法》,2012年被收录入河南大学百年校庆历届毕业生优秀论文集。创作作品入展第二届隶书展、第三届“兰亭奖”、首届手卷展、第三届“林散之奖”等。研究生阶段理论、实践“一把抓”,弥补了我在学书中存在的不足,对于书法的美学观念、书论的辩证思考,以及对当代书法创作现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1990年上海师范大学,1995年中央美术学院,2009年河南大学艺术学院,如果以这3个阶段为节点的话,应该是一个钟爱书法者完善初心的历练过程。恰好这20年也是中国书法文化回归复兴与繁荣发展的重要转折期,作为一名书法教育工作者我非常幸运,能亲身经历和见证中国书法20年来的发展变革。

黄俊俭:你对甲骨文书法有着较为深入的研究,请你分析一下当前书坛甲骨文书法的发展与现状。

池现平: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谈一下我个人对于甲骨文书法创作的一些浅显的想法。


甲骨文书法有别于传统书体的创作,从其自身的象形构成元素来说,甲骨文书法具有一定的自由发挥的空间。但是,由于文字本身的特殊因素也给创作带来部分局限性,所以对于甲骨文书法的发展历史与其风格流变的全面了解是很有必要的。一是甲骨文书法流变过程的基本梳理;二是了解百年间甲骨文书法风格的基本分类;三是当代甲骨文书法创作融合与创新的思考。


自甲骨发现后,由罗振玉首次以甲骨文入书,在考证考释之余,集契文为联句99对,用毛笔书写结集出版。罗氏遵循甲骨文本形神,兼以深厚的传统篆书功力,终开甲骨文书法之先河,后世书者多以此帖为楷则。而后,甲骨文书法才开始借助于甲骨文的考释成果逐步进入到书家的视野中,甲骨文正式进入书法艺术领域,并确立为一种新的书体。


百年间,甲骨文书法也随着近现代中国书法的历史递进几度变革,我们从书法史的角度可将甲骨文书法发展史划分为3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20世纪20年代——新中国建国初期)为摹写初创阶段。由古文字学家、金石学家、名儒、学者研究和摹写结合的时期,主要侧重文字运用的准确性和还原甲骨原文体貌的书写表现。王宇信将这个时期分为“非甲骨学家”和“甲骨学家”两类主创群体。这个阶段由于罗振玉《集殷墟文字楹帖》的问世和以集联形式进行的书法创作,解决了已考释甲骨文字量少而带来的书写不便问题。楹联作为传统书法创作形式,使甲骨文书法得到了完整的艺术体现。以篆书入甲骨的实践,解决了甲骨笔画变化少,字形结构简单等创作方面的问题。通过融入篆书的用笔技巧,结合笔、墨、纸的材料特性,极大地丰富了甲骨文书法的艺术表现语言。


第二阶段(20世纪中后期)为继承与创新阶段。在全国范围内,群众式“书法热”兴起。同时,外来文化的相互影响和不断碰撞,审美层次的差异与取向上的盲从,加上传统功力及学养、眼界、艺术交流等方面的薄弱和局限,逐渐偏离了甲骨文书法“意”与“美”的精神特质与美学要求,风格上多是罗振玉集诗联的延续。1984年,安阳殷墟笔会的成功举办,代表了全国性“写甲骨、学甲骨”热潮的开始。1992年,《甲骨文书法大观》问世,该书是我国第一部集合了诸多近现代甲骨书家作品的书籍资料。作品集汇总了罗振玉、王襄、董作宾等学者型书家,还有书画家潘天寿、陆维钊、潘主兰、沙曼翁等,还包括30余位中国书协会员,以及来自日本、新加坡、美国等国家的作品。时间跨度70余年,是甲骨文书法发展的一个重要节点,为今后甲骨文书法不断发展拓展了新的创作模式,同时将甲骨文书法这种新的中国书法艺术形式的影响扩大到海外。


第三个阶段(21世纪初)为回归与复兴阶段。甲骨文书法在全国各大书展中因为其独特的风格面貌逐步凸显出来,20世纪中后期对仅限于表现甲骨文“意、象、形”的图文式文字表层创作得到了新的改观。在新时期展览文化的需求之下,甲骨文书法开始调整作品的尺寸规格、章法形式,注重展厅效应带来的视觉冲击力,也开始注重笔墨技巧的发挥所产生的视觉效果,同时加大了对于其他书体的借鉴融合。


第七、八届“国展”可以看作是甲骨文书法的另一个转折点。1999年的第七届“国展”收稿25000多件,入展1000件作品,其中有两件甲骨文作品获奖,入展甲骨文作品19件,其中楹联形式占12件;2004年第八届“国展”入展作品1000件,一件甲骨文作品获奖,16件入展作品则均为楹联。这两届“国展”中,甲骨文作品获奖、入展的数量可谓历届之最,作品在篇幅尺寸,字形结构处理、技法表现、书写材料等方面都有所提高。


通过观察可以看出,以楹联为创作形式的甲骨文书法创作,目前仍然是甲骨文书家首选的形式。但同时也暴露出传统功力不足、落款书体薄弱、笔法不够精准、率性过之、多失法度等问题,且风格与落款形式也多借于罗振玉、潘天寿、沙曼翁、潘主兰、杨鲁安、刘顺等前辈,内容也多以前人集联为主,自撰内容少。与传统书体相比,从技法、章法、笔墨、纸张,以及传统风格的继承与发挥等方面来看,还有一定的距离。无论从作品本身表现出的立意品质、审美气格,还是对上古书法的线质表现,以及对殷商文字玄妙气息的把控均差强人意,优秀的作品甚少。


当代甲骨文书法创作从“摹创”阶段过渡为结合了传统书法艺术形式的复合型创作,在展厅文化的影响下,甲骨文书法风格由古典文雅转换到艺术视觉欣赏的效应之上。一览百余年来甲骨文书法创作的探索与研究,只能说仍在逐步完善和提升的基础阶段。在“文字”与“书法艺术”两方面的纵深研究,将会加速甲骨文书法艺术创作和文字学研究的进程和学术延伸。它与其他传统书体的融合,会更加丰富甲骨文书法的创作内容和形式,从而使甲骨文书法形成较为系统的艺术门类,这对于甲骨文书法创作的广泛学习和深入研究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黄俊俭:请谈谈你的甲骨文书法创作。

池现平:我的甲骨文创作始于1999年第三届楹联展,至今20余年,我也给自己的甲骨文书法创作分了3个节点。


第一节点(1999—2007)是我往返于北京、安阳之间学习生活的8年。1999年,“甲骨文发现100周年国际研讨会”在安阳举行。我聆听了与会专家的专题讲座,安阳市书协徐学萍、朱长和、焦智勤、张伯煊、刘颜涛几位老师鼓励我们年轻作者积极准备,认真创作投稿,并细心指导了关于甲骨文创作过程中所需要遵循的用字法则、书写技巧等要点。按照老师指导的方向,我创作完成了甲骨文八尺七言楹联,并有幸获得了第三届楹联展的铜奖。这也是我第一次尝试用甲骨文创作,创作重点集中在文字内容、线条表现、形体趋势、章法布局这些书写构成层面。此时,我对于甲骨文书法的认识还处于外在表象的了解阶段。这件作品从整体的关系上看,一是字形大,颠覆了人们对于甲骨文字“小如麦粟”的一个固有印象,单字长度约35厘米;二是传统书写技法的融合,改革了甲骨文已有的用笔方式。取意诏版、魏碑,强化了线条组合的轻重关系和动感,上下字正侧承接关系和行笔节奏变化,注意到了墨色的枯润相间,字形取长势,摇曳开张,与取法大小篆书入甲骨的创作者风格面貌相距甚远。第五届楹联展我以甲骨文作品再获三等奖,风格趋向与处理手法和第三届楹联展相近。两届大字甲骨文作品获奖,应得益于传统书体的融合,笔墨相对有效的控制,另外是形体上的突破。但后续几年的甲骨文作品,结字与创作风格仍多取纵势,长线条在作品中的大量出现,雷同与刻意安排难以回避,字形结构往往留露出造作之态,失于自然,流于形式,无趣亦无意。


第二个节点是2008年至2015年。甲骨文结字的特殊性在于以横竖直线为主,少弧线,线条组合的空间关系会直接影响到形体结构的美。殷墟出土的朱书甲骨所展现的原始书写形态,让我们能窥探到远祖先民们的书写状态,刀笔意趣,时出玄妙。这一阶段中,我加强了甲骨文字与笔墨书写磨合,由“笔法”“墨法”所产生的线条组合,构成了新的空间造型,体现出了甲骨文字独特的美学价值和艺术美感。同时加强了对甲骨文字的临摹,在原始文字的线条关系之下寻求所需要的创作元素和创作灵感。在接下来的创作中改变原有的结字纵势为“借形取势”,保留原有的字组关系,控制上下距离与空间,书写内容增加,减弱刀笔痕迹,加强笔墨书写效果,整体营造甲骨文爽劲犀利,而不失清新典雅的美。参加第三届“兰亭奖”,第二届篆书展、“锺繇奖”等展赛的作品多以这种风格书写,形式也多以四条屏多字内容为主。2014年,“从原初到艺术之升腾——甲骨文书法系列创作”获首届国家艺术基金书法创作人才资助项目,全国共获批11个。该项目是唯一获批的甲骨文书法项目,创作作品70件,于2015年顺利结项。同期我也写了有关甲骨文书法创作与研究方面的文章发表于专业期刊。


第三个节点是2016年之后。随着对甲骨文书法的持续研究实践,我深切感知道甲骨文所承载的文化精神和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已超脱了其作为文字本身的意义。东坡云:“学书之道,须识见、学养、功力,三者缺一不可。”如何通过最质朴最简约的线条去表现厚重的甲骨文化成为重点。“技进乎道”,对甲骨文线条特质的提炼,从品质气格增加作品内涵的表现力,把握好对古文字的运用既要有利用又要有突破。“法古”得奇趣,“尚变”而求新。甲骨文线条的质朴、简约、爽逸,结构空间的开合错落,有别于其他艺术样式,这种独特性在与其他文字的相互融合中,保持甲骨文的艺术特征,使其最终达到整体艺术气息的协调统一。“书法通乎自然之道”,书法的根本是文字,文字乃万物之象。甲骨文书法创作不仅是在一种风格面貌上的创新,更应该是一种民族文脉的传承力量,书法文化的传承力量。

池现平作品

(访谈发表于2021年2月24日出版的《书法导报》第十版)

黄俊俭,《书法导报》副总编辑、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书法家协会新闻出版传媒委员会秘书长、中央财经大学当代书法研究中心研究员

長按上面相應的二維碼下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国展获奖书家风云人物榜】周剑初(第二期)
白发飘潇 苍茫如斯——我看篆书名家刘颜涛
当代书法创作的观念与方法-------徐利明
甲骨文书法创作谈
【创作手记】我写我心——全国第八届楹联书法展作品创作记 ■陈克年
浅释周慧珺的书法艺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