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书法导报》访谈 | 王清献:“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

《书法导报》访谈 

王清献 岩石斋主,中国书协会员,中国楹联书法艺术委员会理事,河南省书画院特聘书画家,伊川县文联原副主席。中国书画函授大学毕业,潜心书画学习研究五十余年,师从欧阳中石、刘恒、王荣生、沈寿石先生。

在书画专业报刊发表上百幅书法作品,曾入展第八届“中青展”、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一百周年大型书法展、第五届“新人展”,荣获中国书法大奖赛“冼夫人”杯三等奖、全国楹联书法篆刻创作大赛一等奖,楷书写经长卷入选“庆祝五台山申遗成功”,并被五台山藏经阁永久收藏。


“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

——王清献访谈

□本报记者 黄俊俭

黄俊俭:几十年的墨海泛舟,不仅成就了你的事业,而且使你对人生有了更为透彻的感悟,从而使得你的书法作品沉稳雅致、和而不同,请谈谈你的学书经历和心路历程。

王清献:我从小就喜欢书法,那时候家里穷,买支毛笔还是我的父亲粜红薯片买的。没有钱买墨,就拿根树枝在地上划,或者拿刀片刮些锅灰倒到水里霍霍,再用毛笔蘸着写。有时走在路上,我会突然捡起一根树枝儿,在地上东一道、西一道地比画来比画去;有时吃饭的时候,我拿起筷子就在饭桌上写来写去;有时晚上睡觉,我还眯缝着眼用手指头在肚皮上划来划去。我在五六岁的时候,我经常跟着我的父亲和乡亲,拉个架子车去偃师诸葛镇拉煤。路途中,拉煤的乡亲都会在洛阳龙门石窟所在的西山脚下歇歇脚、落落汗,而我便趁此机会到龙门石窟欣赏《龙门二十品》等石刻。

我在鸦岭高中上学时,有个物理老师叫张新现,当年他在学校里书法写得特别好。他在外面写大字报的时候,喜欢叫上我。我一张张把纸贴上墙,张新现老师手持排笔,在墙上即兴挥笔,我自然是耳濡目染,受益良多。想当年,学校的板报,逐渐被我一个人承包了。对于我来讲,鸦岭高中那些年的经历对我影响很大。后来,我当过大队团支书、公社电影放映员,1984年起在伊川县总工会工作。在这期间,无论工作多忙,我都要抽空练习书法。

1985年,我考入中国书画函授大学洛阳分校,走上了系统的学书之路。1990年,中国书画函授大学从全国198519861987年三届毕业的优秀学员中遴选出64名优秀学员,我作为其中一员到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行草创作研究班学习,这次学习也成为了我的学书之路的新起点和加油站。200012月,我的隶书作品入选由中国书协举办的第八届“中青展”。

近年来,我除了研习传统经典法帖,举办个人书法展之外,将主要精力用在读书,开阔学术视野上。

黄俊俭:通过几十年的书法研习,你有哪些体会?

王清献:可以用三句话来概括几十年来我对书法的认识和理解:一是“既知险绝,复归平正”;二是“先走进去,再走出来”;三是“书之大局,以气为胜”。

关于“既知险绝,复归平正”。这是孙过庭《书谱》中的一段话:“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意思是说,一个人练习书法,开始学习字形结构的阶段,应该力求平稳端正。能够理解、掌握结构平稳端正的技巧了,就要追求字形的奇异险绝。最后,还是要再次回归到平稳端正的方向上来。正所谓铅华洗尽,复归平正。

关于“先走进去,再走出来”。这句话的意思是:我们应该先走进传统,再走出传统。李可染先生有句名言:“以最大的功力打进去,以最大的勇气打出来。”当前,从事书法创作的人非常多,但要想形成自己的风格,那就必须“先走进去,再走出来”。“先走进去”就是要先从古人那里汲取营养,读帖、临帖必不可少,只有这样才能从幼苗茁壮成长起来。而“再走出来”,就是不能仅仅学习古人而不自思,否则就有可能从传统中走不出来,只能在所继承的那部分传统里打圈圈,从而失去独创的能力。只有敢于创新、敢于尝试,才能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从而形成自己的书法风格。

关于“书之大局,以气为胜”。写书法就像做人一样,乃书法之灵魂。所以,写书法不仅是读帖、临帖,也是自己修身养性的提升过程,以楷书来养浩然之气,以行草书来养潇洒、浪漫之气,以篆隶书来养厚重、朴拙之气,努力达到书法与心境合一之大境界。

黄俊俭: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无论书法也好、绘画也罢,一切艺术形式,必有雅与俗之分。在艺术的审美追求上,重雅轻俗,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求“雅”是无可争议的主流,许多艺术门类和艺术家为求“雅”而不遗余力。“俗”似乎总是与低俗、庸俗、粗俗、媚俗、恶俗等联系在一起。你在几十年的笔墨耕耘中,对于雅与俗有着深刻的认识和见解,请问:你如何理解书法艺术中的雅俗共赏?

王清献:在我几十年的学书过程中,一直追求书法的雅俗共赏。我认为,要做到书法作品的雅俗共赏,首先要弄明白雅、俗的概念。所谓“雅”,最初在《论语》与《荀子》等典籍中出现,带有明显的儒家教化含义。晚唐司空图将“典雅”列为《二十四诗品》之一,其中“落花无言,人淡如菊”诗句,就是形容诗歌及文学艺术中宠辱不惊、平和执着的境界与心态。“雅”此时逐渐突破了儒家的道德教义,具有了美学意味。

“雅”通常与典雅、文雅、优雅、儒雅、高雅、古雅、雅致、温文尔雅等美好的词连用。“俗”与风俗、习俗、通俗、约定俗成等词连用时,属于中性词;而同庸俗、低俗、粗俗、恶俗等组词则明显带有贬义。中国文化自古就有雅与俗之分,雅与俗是中国传统美学中的一对审美范畴。“雅”作为中国古典美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命题反复在乐论、诗论、画论中出现过。而“俗”多是作为“雅”的反面例子出现。“俗”在画论中的出现多是告诫作画者要去俗、脱俗、避俗、忌俗,如北宋书法家黄庭坚曾说:“士大夫处世可以百为,唯不可俗,俗便不可医。”北宋画家韩拙也将该思想运用到绘画批评中:“作画之病众矣,唯俗病最大。”

我认为,“雅俗共赏”这个成语中的“俗”是通俗的意思,如果理解为庸俗、低俗、粗俗、恶俗,成为“雅”的反义词、对立面,那么“雅俗共赏”这个词就不成立。“雅俗共赏”是指书法作品在给人以美的享受的同时,各种文化层面的人都能够欣赏,看明白。如果将雅与俗理解成对立的关系,就有可能在错误理念的影响下,在书法艺术创作中搞一些光怪陆离、荒腔走板的东西。当然,我们也要警惕有些人故意偷换概念,将低俗和通俗的概念故意混淆或互换。我们不仅要抵制书法创作中的低俗现象,而且要对这些低俗现象及其低俗价值观进行及时校正和清理。

我们只有把美的价值注入美的艺术之中,使思想和艺术相得益彰,作品才有灵魂;只有创作出百姓看得懂的书法作品,作品才有可能传之久远。作品唯有雅俗共赏,才是真高度、真境界、真智慧和真力量。

黄俊俭:近年来,有多位学者对当代书法发出“文化缺失”的呐喊。你认为我们如何才能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来提升书法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品格?

王清献:我认为,当前书家传统文化修养的不足,是造成当代人文精神缺失的直接原因。

当代书家,尤其是中青年书家,都是在现代教育体系下成长起来的,其对传统文化修养的浸淫先天不足,加之有些书家对书法外在艺术表现技巧的偏重,对书法展赛的过于追逐,以及内在文化涵养的漠视,使得他们的书法艺术创作缺乏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书法界常将书家的功夫分为字内功和字外功。许多书家常常在字外功上打转,书法创作往往是抄录古人诗词,作品中时常出现错别字,而忽视对字内功的锤炼。有些书家错误地认为,只要把字写好了,就能创作出好作品,追求的是即时效益,至于说文化修养等方面的问题,认为费时费力,周期长,见效慢。殊不知,重创作轻文化,会使自己的书法创作走偏,甚至误入歧途。

古人讲,“书为心画”,“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我们不能将书法引入浅俗化、功利化的境地。为书而书,为名而名,而应该使自己的作品多一些文气,少一些俗气;多一些灵气,少一些匠气;多一些书卷气,少一些市井气。翻开书法史,我们可以看到,历代书法大家无一不是在传统文化中修炼成的。我们只有深入到传统文化中去,通过常年的不断修炼获得传统文化精髓的滋养,涤净自身的肤浅浮躁,才可能达到书法的至高境界,让书法为时代服务。

黄俊俭:谢谢你接受我的采访。

王清献作品

(访谈发表于2023年10月25日出版的《书法导报》第七版)

黄俊俭,《书法导报》副总编辑、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著有《书法访谈录》《军旅书家访谈录》,曾在南宁、苏州、扬州、厦门,以及马来西亚举办个人书法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赝品卖出了天价,真迹却失传千年
《爱江山更爱美人》视频音画(养眼舒心MTV,观看给你好心情)天龙音画
《惊蛰的含义和特点》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惊蛰
【妇女节的祝福】音画贺卡送给您(清斋茶舍)
中华精品雕刻------牙雕(0020)
【书法教学】楷书写法“夫”字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