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谈写生——始终坚持着观、行、练、悟、写、作六字法则

画家 王保安教授

王保安

1964年生,江苏徐州人

现为西安美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陕西省美术家协会副秘书长

陕西省文史馆研究员

陕西省中国画学会副会长

陕西国画院山水画院副院长

西安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陕西省人文千年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评审委员会评委

延绵西岳 180cm×97cm×6 纸本水墨 2019年

初识华山·王保安中国画作品展

策划:许晓生

受访:王保安

采访:当代院风

初识华山之一 180cm×97cm×6 纸本水墨 2019年

谈写生——“始终坚持着‘观’‘行’‘练’‘悟’‘写’‘作’六字法则”

问:老师好,感谢您接受我们的专访。我们知道对20世纪中国山水画的考察,写生是一个无法绕开的关键词。现代山水画写生是近百年来逐渐完备起来的现代绘画形式,尤其是在新中国时期,在诸如李可染、傅抱石、石鲁、赵望云、关山月、黎雄才等艺术大师的努力下,山水画在“写生”这条道路走上了高峰。那么,如何去突破前人的范式,架构起自身的风格语言谱系,我想这是当代山水画家们共同面临的问题。您能否谈谈对此的思考?

初识华山之二 180cm×97cm×6 纸本水墨 2019年

答:写生是绘画艺术创作的必经之路,对于山水画创作而言更是如此。从遗留的古代山水画作品中就能够看出古人写生的端倪,但写生的具体方式很难考证。近百年来,在经过不断的变革与创新后,中国画自身的成果还是有目共睹的,这些都与画家深入生活、研习自然密不可分。

初识华山之二 180cm×97cm×6 纸本水墨 2019年 局部

自明清以来,山水画临古、拟古之风盛行,从形式到内容都缺少生命力,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生活,丢失了师造化的过程。从20世纪50年代起,李可染、傅抱石、石鲁、赵望云、关山月、黎雄才等画家纷纷到大自然中去写生,掀起了中国画写生的热潮。对于我个人而言,写生已经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在多年的奔波中我对写生的认识和理解也在不断加深。这个过程需要积累,要连续不断地观察大自然和记录生活,从生活和自然中提炼出属于自己的个性化语言和符号,只有这样才能架构起自己的绘画语言。

庭院系列之一 123cm×123cm 纸本水墨 2019年

现代社会发展之快有点令人应接不暇,这也意味着很多事物都会以更多面的形式出现。这种新面貌需要用不同的视角去观察和记录。如你刚才所说,写生的“高峰”是在众多艺术家的努力下创造出来的,那么当下我们需要做的应该还是向经典学习,与前辈一样——“走出去”。只有将地域、人文及精神层面的理解和感受转换为笔墨语言表达出来,这样才能创作出更有生活、更有高度的作品。

庭院系列之二 123cm×123cm 纸本水墨 2019年

问:山水写生这一创作方式在您的当代山水实践中占有重要的位置。请您谈谈自身艺术实践中的工作方式以及个人的“写生观”。

答:写生是对自然进行再认识的过程。面对客观自然,首先要尊重它,并且要从认识和体会自然中逐步寻找新的表现方法。身处自然之中会有不一样的触发,走入生活、贴近自然,即是为创作找寻灵感和提供素材的源泉。在行走的过程中把对生活的观察和体会随时记录于心,带着感情出来走一走,吸一吸泥土的味道,让土地厚重、淳朴的气息印到骨子里去,那才是生活中最真实的东西,也是最感人的。自然蕴含有非常丰富的语汇,必须要深入观察才能获取。在这个过程中,常常也是对自我的一种观照,对于景物的观察理解将决定着自己艺术风格未来的取向。其实,观察自然注重的不是与物象外表的远近,而是物象与画理的真实。用线的视角去提炼自然,把控对象的本质和意境,除了表达它本体的自然形态与肌理之外,更要抓住自然中“形”之外的意趣。

庭院系列之三 123cm×123cm 纸本水墨 2019年

庭院系列之四 123cm×123cm 纸本水墨 2019年

无论是我自己还是我教授的学生,对于写生始终坚持“观”“行”“练”“悟”“写”“作”六字法则。“观”相对于“看”更为深入,是一种有思想和理性的认识,它使客观事物在意识中构成形象,同时也是自我世界观的体现。山水画的学习离不开“行”,走入自然、走入生活,在行走的过程中把对生活的观察和体会随时记录于心中,也可以看作是心的“行走”,感知自然对于内心深处的召唤,不断地行走也是为了保持对绘画的探索和创作激情。光看是远远不够的,重要的还是画。因为对于自然细节的表现一定要走进自然并深入自然,历史上的画家重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虽不言写生,但生活对于画家的艺术发展却有着重要的影响。重视细节在画面中的呈现,要从整体的绘画关系上出发,处理时要注意细节部分与主体部分的协调关系。最后的“写”和“作”是最为关键的两步,由写生向创作的转化是需要突破的,在写生的过程中已经从自然中提取了一部分元素,在创作时应当理性地继续完成。第一手素材固然可贵,但是在创作的过程中绝对不能当作唯一,只能是参照,如果照抄它将会阻碍自己思维的自由发挥,更会失去山水画中自由度的展现,从绘画的形式和主观意象上入手,理性的表达其效果是不一样的。

华山系列之一 123cm×123cm 纸本水墨 2019年

华山系列之二 123cm×123cm 纸本水墨 2019年

谈创作出发点——“我始终在思考自身被华山打动的问题所在”

问:这次展览很有意思,它关注的是造化自然与绘画之间的关系这一命题。展览通过“华山”和“黄山”这两个由古及今探索不止的山水画创作主题,把您的“华山”主题创作和蔡拥华老师的“黄山”主题创作放在一起进行对话。接下来,请您围绕“华山”主题的实践经历,谈谈您介入“华山”主题创作是源于一个怎样的出发点?

答:提起华山心中还是会有止不住的向往,这座庞大、雄伟的自然奇迹还需要我用更多的时间精力去了解。将纳兰性德曾说的“人生若只如初见”用在我对华山的情愫之上也毫不夸张,怀揣着最大的热情去结交一位永远无法探索完的自然“朋友”是我莫大的荣幸。它所展现出的震撼让我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正是这种情绪让我坚持要把华山向大家讲述出来,所以这次展览我将“初识华山”作为主题。

黄山和华山虽一字之差,其指向的却是两种风格截然不同的山脉,它们更代表了两个地域和两种文化。因其地理结构的不同,所以在表达方式上也是不同的,但相同的是我和蔡老师对大山的敬畏和执着。把这些南北差异和不同特点的作品放在一起展览,既可以相互比较和借鉴,又能使观者在同一空间中感受到中华大地上两座大山的雄伟。

宋朝宰相寇准在登华山时曾情不自禁地吟诵出《咏华山》:“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这让我想起了在孩童时代初登华山时的情景,当时随家人夜登华山,看不到万丈悬崖,所以毫无恐惧感。快到西峰时听到喊声:“锁链断了,上不去了。”无奈而返,从那时起我的心里就埋下了一颗要彻底了解华山的种子,所以“华山”系列作品的创作并非偶然

华山系列之三 123cm×123cm 纸本水墨 2019年

古往今来,以华山为主题的创作不胜枚举。华山之奇雄、瑰怪之观,非寥寥数笔所能概括,我们易去追求其“形”“神”,过于注重形和程式的表达,而忘记“心”和真实的现场感。对于这样一个不断重复却又难以驾驭的题材我也在不断思索,所以若想准确表达心中的完美之山并非易事。正如元末画家王履所言:“吾师心,心师目,目师华山。”融入、体悟、再现是我在创作时遵守的一贯艺术法则,只有对事物有了感受和冲动,表现出来才会有激情。这座形式自由、性格坚毅、风雨不动、岿然独存的大山在精神上给予了我太多的启示。这些年,经过多次并且连续的近距离接触,我产生了强烈的创作冲动。因华山西峰的陡峭和险峻,无数画家都被这种气势吸引,我认为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对华山精神的表达。既然以华山为主题的存世创作已经形成固有的语言符号,那么我在自己的创作思路上就必须要避险就平、避重就轻。但其刚毅的本体语言不能丢失,其花岗岩般的坚实感必须在用笔上得到体现。自以华山为主题进行创作以来,我始终在思考自身被华山打动的原因。在不同时节,我多次上山去写生,沿着华山山脉一路去追寻。华山周边的山系无不充满着诡异,它可以使观者或创作者随时进入亢奋和激情之中,可以让人浮想联翩,甚至是让人进入无法喘息的状态。

华山系列之四 123cm×123cm 纸本水墨 2019年

这次展出的“华山”系列作品,只是我对华山的一些肤浅认识。想要了解华山,找到华山的精神所在,我想还需要更长的时间准备。比如在我创作的“华山”系列作品中,下棋亭作为一种符号多次出现在画面中,这些都是为研究华山的历史和文脉注入的新元素。这些作品只是我近一段时期对华山的理解,可能还不够深刻,但让我欣慰的是有了开始。之后我将通过自己的认识和理解再去向大家讲述我心中的华山,从形到意、由表及里,让自己的华山作品能够获得更多的共鸣。

艺术与时代精神——“艺术最终的落脚点是对创造性和表现性的表达”

问:您年复一年地坚持实践“华山”主题创作,请您谈谈在“华山”山水母题的探索中所欲追求的是一种怎样的文化理想?

答:艺术作品不仅是时代精神的体现,它还能参与到时代精神的建构过程中去。艺术最终的落脚点是对创造性和表现性的表达,这也是艺术价值实现的要求。而价值的实现最终会落在文化认同上,如果没有文化的根基是不可能实现的。陕西是文化深厚的地方,具有丰厚的文化资源和肥沃的文化土壤,华山一方面是西部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交接点,古代华夏文明传播的文化通道;另一方面也是道教创始地与首发传播区域,佛教东传的重要地域。

这些年我总是重复以华山为主题进行创作,是因为我想借华山之力将中华民族坚不可摧的精神力量表现出来。因为这与我欲传达的文化精神是相符的,都包含有正能量。华山那倔强的山体上充满着折痕和不屈,高傲的松树昂胸挺立,仿佛在藐视一切困难险阻,有征服一切的雄志气场。这种文化精神在中国历史沿革流变中,不仅熔铸诸多民族的文化积淀,更是在当下中国文化建设中所欠缺的,它是我们华夏文明中不可缺少的精神支柱。

华山系列之五 175cm×134cm 纸本水墨 2018年

华山系列之六 175cm×134cm 纸本水墨 2018年

审美追求——“行走于画前嗅到这种感觉的观者则会细细去品味,这是一个交流的过程”

问:您的山水画创作十分注重对意境的追求,您认为山水画的意境来自于“气”。这涉及到您对自然的理解以及个人对山水画的追求问题。那么,您在当代山水画探索中的审美追求是什么呢?

华山写生手稿

答:人有精气神,一幅优秀的作品同样也应该具备,静默的伫立是其特有的状态,行走于画前嗅到这种感觉的观者则会细细去品味,这是一个交流的过程。“气”是精神层面上的一种理想寄托,包含有一个人的信念、向往和将要去努力实现的方向。山水画重在意境,这是从“手”到“心”的转化,这种感觉来自于作品的“气”。“气”不仅能够体现出山之魂,且能令人深思。画山水讲求重“心”略“物”,不仅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更多的是对“澄怀观道”的追求。我们常说的“游山玩水”实际上是一种精神向往,是一种品评和体会的过程,不同的人会赋予它不同的理解和共鸣。我也是经常徘徊于山水之间:一是借取自然空气;二是观察自然之结构;三是发现瞬间之美;四是在自然中调整自我的心性。

华山系列之七 175cm×134cm 纸本水墨 2018年

问:在您看来,“山水画不仅是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更多的是一种‘澄怀观道’的思想”,这是您借山水画这一载体给观者传达出的不同的思想内涵。那么就“澄怀观道”这一古训,请老师谈谈您的理解。

答:中国画艺术自古以来就是一种涵咏天地、品味人生、视觉感受与哲学思考相伴而行的艺术方式。宗炳将山水画提升到了“山水以形媚道,而仁者乐”的哲学高度,他提出的“澄怀观道”“畅神”的思想学说与道家“游心物外”的观点相吻合,都属于形而上的观点。有人认为中国文化为水性,那山水画就是水中之水。既然属于水,那么就要顺应自然,也可以理解为“遁世”精神,是一种经过极进后的大彻大悟。在艺术上表现为个性化的物我两忘,这就是我的理解,澄怀观道,可遇而不可求。

华山系列之八 175cm×134cm 纸本水墨 2018年

谈创新——“既要求新,又要务实”

问:清代石涛说过“笔墨当随时代”,强调笔墨的时代性,这也为今人普遍认同。那么在山水画的创作方面,您在面对多元化的时代时,是如何把握创新的尺度的呢?

答:创新,是艺术家们共同追求的目标,但在理解创新这一问题上会有不同误区。很多人将“当代性”作为创新的标志,我认为,如果艺术作品离开了人们的生存现实,那么就很难有真正的当代性,也就是石涛所强调的“笔墨当随时代”。创新,既要求新,又要务实;既能反映当下的环境,又能引起人们的思考。我认为艺术创作不是停留在表皮的形式,不是快餐文化,对中国画和中国画材料要有敬畏感,它是神圣的。因为中国画是我们本民族文化有区于西方文化的艺术,它是东方文化的象征。由形到意是中国画的最高境界,那些只重视表面形式而缺失文化底蕴的作品是没有价值的。时代虽在改变,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是不可能改变的。我认为中国传统文化需要被继承,本民族的文化精华需要被弘扬,这实际上是对审美的延续。一个艺术家在研究自己的本体艺术时,应该明确其目的和最终追求的目标,体现出应有的价值,这样才能够实现持续创新。

华山系列之九 175cm×134cm 纸本水墨 2018年

再谈到我这次的“华山”系列创作,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讲,可以说每次上华山心灵都能得到一次净化。这让我回想起初识华山时的状态,内心激动不已,因为它会让我有创作的冲动。我也经常在总结自己的创作,寻找自己心目中的华山,思考着形和意之间的取舍和升华,在中国传统文化脉络及笔墨中找到符合自己精神寄托的华山。最后,我也衷心地感谢主办方给我这次展览的机会,让我的“华山”系列作品得以展出,同时也希望各界朋友多多批评。

华山写生手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当代院风——对话蔡拥华
陈航水墨人物画作品
写生·创作丨张谷旻:山水画如何从写生走向创作?
苍茫清润——石峰先生山水画观后
【水墨记|人物志】林爱国——幽人空山
三品|品读:回到江南——张谷旻的山水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