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画 事 | 你在亭中看風景

 

中华珍宝馆带您领略中华千年文化!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卞之琳

宋代的第六帝宋神宗在位时,极钟爱一位画家的作品,据说,他将中书门下两省、以及枢密院和玉堂的壁上挂满了此人的画作;又敞开龙图阁的大门,允许他自由出入,阅览皇室的典藏;最后,他还将其提拔为翰林待诏直长,作为自己艺术鉴藏的谋臣,直到驾崩为止。

· 龙图阁,会庆殿西侧,宋代皇室藏宝阁,收藏太宗御书、图画、宝瑞及宗正寺所进宗室名册、谱牒。

神宗十九岁登基,在位十八年。他重用王安石,推动了熙宁变法;又总结失败的教训,施行了元丰改制,最后亲征西夏,英年早逝,结束了充满抱负却又憾于时局的一生。就是这样一位功过难量,被后人以“神”作庙号的皇帝,谁能得到他的如此赏识呢?

· “神”字自古很少作庙号谥号,因为古人崇奉鬼神之说,心中忌惮,当然不能任用。谥法中云:民无能名曰神,就是不好说功过的取“神”字,按宋史的说法,赵顼的功业不好评价,所以称他宋神宗。

此人便是北宋画院的名手,与范宽并称双璧的郭熙

郭熙出身布衣,擅长绘事。他早年游历四方,熙宁元年被招入神宗的画院,而后名满天下。神宗为什么爱郭熙呢?也许是被他戳中了心思。郭熙是这样说的:

林泉之志、烟霞之侣,都是君子的常乐,既然不能归隐其间,就在画中追寻。

神宗身处庙堂之上,他的山水之乐只能放在画中,而郭熙表达林泉情思的画作,或许正是他最好的寄托,成为他短暂人生的安慰。

《早春图》 北宋 · 郭熙

绢本墨笔,1538 X 1081 mm /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这是郭熙的名作《早春图》,描绘了初春时节,冰融雪释的清朗景致。如果随着画面,视线上移,走过数窠巨石,几株古木,可以望见一泓溪水,从深涧中奔涌而出,凌冽清澈。在深涧之上,代表庙堂的楼宇安然林立;直向上去,山峰隐没在云烟之中,湿润而氤氲,一派早春的景象。

只要从楼宇处细细观瞧,在右边就能找到一座小亭,不同于楼台艳丽的朱红,它用墨色画就,看上去质朴而又温和,静静地安放在早春的山麓之间。

《早春图(局部)》

· 《早春图》中的亭子,四梁攒顶,有筑基,安置于画面的右上。

在郭熙的山水思想中,提出过重要的立意。他说,山水是用来行走、观望、游历与居住的,正是这些渴望在现实中不易实现,所以人们去营造画面,营造画中的游历处、壁上的居寓。他又说,可行可望,不如可游可居;千里江山,可行可望者众多,可游可居处寥寥,就像是人漫长的一生中,要走过无数的风景,而值得停留的地方,不过尔尔。

山水是古人的浪漫,也是艺术的源流。在古代,人们观山、涉川,感受造化的宽广与深远;人们也修桥、筑亭,供自己在山中游历、停歇。可以说,桥与路,是古人沟通山水和人烟的媒介;而亭子,便是人们在山水中的休憩处,更是在浊世之中,精神家园里的避难所。

《秋山行旅图(局部)》 北宋 · 郭熙(传)

绢本墨笔,1060 X 515 mm

· 画中的人物挑着担子,似乎是走了很远的山路,终于见到一座亭子,可以稍作歇息。

亭者,停也。《周礼》记载:三十里有宿。这里的“宿”,即是停止之意,说人行三十里地,便要停下歇宿,亭亦如此。这种建筑结构简单,建造便易,所以历代修建不胜枚举。

《搜神记》中记载,东汉的文豪蔡邕曾至会稽柯亭,取了那里的竹子做笛,这应当是关于亭子隐寓暇豫之意最早的记载。随后,王羲之的名篇《兰亭集序》中的兰亭;欧阳修《醉翁亭记》中的醉翁亭;苏轼的《喜雨亭记》中的喜雨亭等等,亭子一直流传在文人墨客的笔下,从未断息。

《群峰雪霁图》 北宋 · 李成

绢本墨笔,773 X 316 mm /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在李成的《群峰雪霁图》中,能够看到这样的画面:皑皑白雪中,山峰静穆地肃立。远处的天空笼罩着淡淡的墨气,近处的流泉落入凛冽的湖水。在画面的中央,伫立的磐石上有一座亭子。它掩映在松柏间,檐上落满了白雪,亭中空无一人,显得孤独寂寥。如果身处亭中,天地一片萧索,泉声从一侧传来,余下的只剩静默。“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诗中的意境,只消一座小亭,便展露无遗。

《高士观眺图(局部)》 南宋 · 马远

绢本墨笔,1025 X 83 mm / 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南宋画家马远的《高士观眺图》中(一说为元代画家孙君泽作),则描绘了另一幅景致。有别于李成的静穆与萧索,马远的笔下草木葱茏,修竹秀润。画的左侧有一座精致的亭子,高士正坐在一旁,远眺缥缈的山峦。他的仆童抱着琴、倚着杖,想必是高士流连山水,一路弹琴吟啸,持杖走了很远的山道;小童像是走得累了,又不敢坐在主人身边,只能倚着竹杖,若有所思地站在一旁。

亭子自古也是话别的场所,长亭、古道、西风、杨柳,总能让人想起那些别情依依的诗句。这幅是杨邦基的《出使北疆图》,画中青山映带,流云飞卷,三棵高耸的青松下有一座茅亭。亭左,出使北疆的人马戴着斗笠,一人已欲向前,另一人似乎还在向送行的官员们抱拳作别。提壶的小奴在亭前的台阶上望着他们,手中的酒不知是已经喝过了,还是来不及、赶不上了。

《出使北疆图(局部)》 金 · 杨邦基

绢本设色,267 X 1422 mm /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杨邦基是宋人,十岁的时候,作为地方官的父亲被伐宋的完颜宗望杀害,他藏在僧舍里,才幸免于难。宋室南迁,偏安一隅,江山半壁归了金朝。杨邦基在金朝长大,也在金朝为官,内心一定是纠结万分的。根据历史上的记载,他为人正直清廉,是位值得尊敬的人,但客死他乡,最终未能回到大宋的怀抱。

在这样的背景下,杨邦基定然对离别有着甚于常人的理解与感受。在画中,向左迭嶂重重,辽远而迷茫,代表使者欲去的北疆;向右峰回水转,郁郁葱葱,隐在右下角的一座小阁,也许是他对故乡的遥想吧。

《雪江归棹图(局部)》 北宋 · 赵佶

绢本墨笔,300 X 1908 mm / 故宫博物院藏

与杨邦基一样客死金朝的,还有北宋的最后一位皇帝,宋徽宗赵佶。这位以书画出名的帝王,当然也要在自己的山水间安布亭榭,而且不止一座。在他的《雪江归棹图》中,有三座相邻的亭子伫立在江畔。彼此相去不远,一座在高台之上,作为一旁宅邸的附庸;另两座一高一低,布置在江畔,高者四面修竹,低者环伺杨柳,虽然是江天飞雪的景致,却不难想象春夏时节这里的清雅宜人。

画卷后奸臣蔡京的题跋中写道:皇上的画,水远无波,天长一色,群山皎洁,行客萧条,鼓棹中流,片帆天际,雪江归棹之意尽矣。无论徽宗的统治如何,他的画作是出类拔萃,旷古烁今的。这三座雪江上的空亭,既将四时的情思融在一季中,又仿佛代表了他内心深处,理想与现实错位所带来的寂寥。

“《释名》云:亭者,停也。人所停集也。司空图有休休亭,本此义。造式无定,自三角、四角、五角、梅花、六角、横圭、八角至十字,随意合宜则制,惟地图可略式也。”

——《园冶》

其实,到了徽宗时,中国园林的发展已经到达极成熟的阶段。据载,徽宗未能修建完成的御园艮岳中,亭子多达三十多座,并且形式各异,每一座都极具特色。

明代文人计成在他的园林著作《园冶》中,列举了诸多亭子的样式,如今在画里,我们依然能见到各式各样亭子的制式。

· “亭基本形体,按《营造法式》,为四柱攒尖,后随历代演变,其多种多样,超出任何建筑物上。一因材料结构简单,瓦木竹茅,用之得宜,无伤大雅;且占地不大,山巅田侧,路旁小心,随地安排,均能居高揽胜,因借得宜。”——童寯先生《论园》

《京畿瑞雪图(局部)》 唐 · 李思训

绢本设色,427 X 452 mm / 故宫博物院藏

《九成避暑图(局部)》 唐 · 李思训

绢本设色,427 X 452 mm / 故宫博物院藏

在绢素上可见的最早亭子,来自唐代画家李思训,他在《京畿瑞雪图》与《九成避暑宫图》中都绘制了山间的小亭。隋唐时期,亭子已经突破了四角方形的制式,出现了六角、八角与圆亭,屋顶也有攒尖,庑殿、歇山等等多种形式,上方的《京畿瑞雪图》中采用了四柱重檐歇山制式,其下的《九成避暑图》中则是单檐攒尖,飞檐翘角的形制。

《溪山兰若图(局部)》 五代 · 巨然

绢本墨笔,1854 X 576 mm / 克利夫兰博物馆藏

五代画家巨然在《溪山兰若图》中描绘的亭子,则更具山野的气息,形制也更为原始。茅草铺顶,下砌半墙,上装格窗,舆华丽厚重的隋唐风格相较,显得清新自然。此后到了元代,倪瓒吸收了巨然对近景的处理,也擅用矮亭与高树表达自己卓然的情思。

《春山图(局部)》 北宋 · 燕肃

纸本墨笔,473 X 1156 mm /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北宋学者燕肃传世的《春山图》中,也有一座标准的茅草亭,圆攒尖顶,天圆地方,但不同于巨然,燕肃的亭子显得修长些,风格更为简淡,亭外通着桥,设着护栏,四面空凌,是典型的水边亭榭。

《溪山秋霁图(局部)》 北宋 · 王诜

绢本墨笔,260 X 2060 mm / 美国华盛顿弗利尔美术馆藏

宋英宗驸马王诜所绘的《溪山秋霁图》中(一说为北宋郭熙作),亭子用木头筑成,盔式顶,下半部砌半栏,四周围挂了帘帐。王诜是苏轼的好友,也是西园雅集的一员,代表了北宋上层阶级的审美标准。他的作品清丽自然,格调颇高,亭子自然也品味不俗,颇有雅逸之趣。

亭子的样式很多,或依山傍水,或临流抚膺,暂不赘述。唐代的大诗人杜甫有一首《江亭》,适宜放在本文的结尾。

坦腹江亭暖,长吟野望时。

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

寂寂春将晚,欣欣物自私。

故林归未得,排闷强裁诗。

上元二年,杜甫在成都,修了草堂,生活安逸。闲来无事时,他去江边的亭子散心,像一个悠然的隐者,坦腹江亭,长吟野望。

杜甫时年四十九岁,将近半百。在此之前,他刚刚弃官,辗转来到这里。在此时,他的内心还是奔腾的、是竞的;还是怀着抱负、欲有作为的。但他看着江水滔滔,看着白云悠悠,忽然觉得一阵枉然。纵使他满腔抱负,栖栖遑遑,如今江亭之中,春渐晚、日渐迟,无处去、无可为,只有赋诗派遣了。

像所有中国古代文人一样,表面的隐逸也好、放达也罢,总是难掩内心的矛盾。他们钟情造化、向往山水,又不能摆脱心中的进取,始终游离于自然与仕途之间。杜甫是这样、郭熙是这样,即便是一朝天子宋徽宗,也陷在这样的矛盾中不能自拔。

这看似是一种遗憾,实则是一种幸运,正是这种隐逸与进取的矛盾,促使文人在山水中不断追寻,时近时远、时断时续;寻求解脱与释怀,寻找灵感与哲思,而亭子,正承载了这些纠缠而广远的心境,在江边、在溪畔、在崖下、岭上,永远地伫立下去。

参考文献:

童寯《论园》,北京:北京出版社,2016年

计成《园冶》(1634年),北京:中华书局,2017年

刘逸生《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传世山水名画全集
中国名画介绍——北宋郭熙的代表作《早春图》
传世山水名画~宋代篇之上
中国传世山水画:宋代(二) - 香儿的日志 - 网易博客
中国传世山水画
以竹为题材的绘画【珍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