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沧州郑氏族谱•荣俨公世系宗谱》

《沧州郑氏族谱》(15则)

《沧州郑氏族谱·荣俨公世系宗谱》首修于明朝万历四十一年(1613,癸丑),至今第七次续修。本谱收录黄骅市高庄子、梁口村、卸甲庄,静海县班高庄,天津西青区芦北口村及以上各村迁徙全国各地的族人入谱人口达四千余人。叙述自[明]永乐二年(1404,甲申)山西洪洞迁入,居沧州赞二里七甲民籍及始迁祖荣俨公后裔繁衍发展史。谱中叙述从郑字的出现至被确定为姓氏的漫长变化历程。从郑姓、郑姓家谱至迁民史料、故事、传说。同时主编为每个村庄或序言或撰村史,力图从多个角度再现族人的发展轨迹。是一部集家谱、谱文化、姓氏考于一体,全面介绍迁民后裔的史集。该谱一改欧苏体例,横排分支,分支前加谱图,女性入谱和增加个人简介明清之际的谱序文言成序,仅依理解而标点。

    家谱初修序

余先世原籍山西洪洞县郑家枝科人氏,自明永乐二年随驾迁来叔伯兄弟七人在渤海一带分别各占一方居落矣。

先祖荣俨公带领二世祖兄弟四人居落沧州东北李村西郑家庄,占产务农为业朴质成风。数载,兄弟分爨长三四门,分占李村观音堂南庙以南二门分占观音堂以北粮食市鸭子庙台龙岗地北阁一带。余二世先祖履咸,自永乐二十年迁至梁口庄居住,将本份地产舍于北阁为山主。

始祖与二世伯祖履亨,叔祖履贞、履成居住郑家庄,以后分为四门析而居之。延及于今世万历四十一年,余元旦去郑家庄先茔祭祖,有六世族伯肃,因世代寝久,支属蔓延,於先人之名讳多不复记忆,即命余等杰、光前兄弟二人将先人讳余重惜之,因暇访求族中长者於先代近代虽不及备载,但以所知者详之而珍藏之以待后世之能光祖者。

先祖学禄公居住郑家口 先祖荣恒、继恒居郑龙洼。

四世先祖茂华 字思孟居住仁村。

五世祖邦杰公后人迁滦州丰润县宋家营。

六世祖克温公字佐居津南芦北口。

明万历四十一年桃月望日七世孙杰光前仝谨志。

家谱二修序一

谱之宜重修也,由来久矣,自我始祖荣俨公迁居沧州东北李村郑家庄二世先祖履咸公移至梁口庄历有年所至万历年间传至十一世先祖仙舟、青万公兄弟二人恐其久而难稽也,於是乎将疏亲远搜近访,将先人之名讳与当世之枝派,订谱书藏诸家庭传流后世注:此次仅是手抄稿本。我郑氏之别户分门赖以厘然不紊者,皆公之力也。但记焉而未备载焉,而未其详,其间群萃州处者既愈生愈繁,远徙他乡者弥多弥广。迄今四百四十余年矣,非有人继起而重修之,将向之昭然可焉者且复棼然莫记矣。

传至咸丰十一年,有先祖仙舟公、青万公,元旦祭祖翻阅谱书,检点谱书殷然有修谱之思焉,於是乎聚集合族人等议定修谱。我族人亦毅然从之,不惜重赀重修谱书。遂命族侄云龙,孙芳曙诸公遍赴远近诸族,察其宗支考其世系,诸族人亦喜其有禅族世者也。各族将先人名讳世代源流书清以示之,笔录以归同载於谱,支派明矣亲疏定矣不仅近处乡里者,可以睦族敦宗,即远居州县者亦可以敬宗尊族矣。君子曰:式似储之勿替引之,后之人有继以永垂不朽者,是我所厚望也夫。

咸丰十一年三月中旬十三世孙芳昀沐手谨志。

家谱二修序二

闻之:水有源而支流远,木有本而枝叶繁,物且然也,而况于人乎?夫人生于天地间,仰祖宗培植之德,承父母鞠育之恩,往往以无谱之故,使生者惋此,仅知有父母,不知有祖宗。至不知有祖宗,又何知有父母哉?岂可知家谱不可不作也。

家谱何为而作?以祖宗传业于子孙,子孙共知有祖宗,以及故墓不迷,名讳不犯,且共有亲疏和睦之念也较之瑞水之源此其流长,培木之本此其叶茂,亦何以异哉?夫祖一人耳,以一人传至百千万人,其支愈多而愈分,其脉愈分而愈远在子孙固有亲疏,而自祖宗视之皆骨肉也。乃世之人服尽则情尽,情尽则思绝矣。往往隔樊篱而分比邻,异形床而别尔汝,甚至角势力计短长犯多于名,相残相贱,殊可恨也。

我郑氏历世久矣,族且繁矣,源流既远而难追门户各别而莫疏,使不有谱以系之,安知数传而及,不至祖孙视如行路乎!

堂伯青万尝向余而言曰:汝既为读书人,岂不可以修谱乎?余未敢应盖谱未易修也修谱非一人私意也。如有旧谱可以重修之,亦可以继续之,且谱普也,系也,亦录也,源同而派异,谱普其同,人异而世疏,谱系之流且祖功宗德时移而物换,而莫可记者,谱录其实。故修谱即尊祖,尊祖即敬宗,不知者不可以杜撰当记者不可以徇私意。有善则必记,有恶不许隐,由此以观之,则谱不易为也。不易为而弗为乎,将何以为子孙乎?

余训业他乡,尝以是为虑也。每念族人有富贵者,庶吾谱之及修乎,奈何时延骄矜,往事莫追,欲富者多惜小费,欲贵者终无大求。余欲商之族人,恐有拂乎家意,欲自为草写一卷。奈自高祖以上,竟无可考也,又未敢执笔。欲自高祖叙起,将何以对高祖以上之祖乎?此非余私意也,祖亦不必过责也,但愿自高祖以下,以族繁不能备记,仅记本支存之与家庙庶乎子以继子,孙以继孙,以为家珍云尔,更愿族人到节下共尊祖墓,焚香叩拜,敬之如此,虽祖有未可追叙者,亦未始不遂意也。

一家一谱,即一家之史也,史以记事,谱以布名,继述之事,有显扬之意也然无溢美,无誉词,盖惟恐诬我先人也故曰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可信于今,可传于后,则谱所系,非轻家谱之修,可不慎欤!

吾尝训业他乡,时追念祖宗无微乎故于此有感于心也。谱之修固非易也,考究贵详,词义贵洁,凡修谱者皆宜然也,余恐世泽之渐湮,又俱支脉之或紊,无以承先志,而启后人也,故修此谱也如合族人不辞辛苦,又约请同乡亲友缮写订辑,使族人各执一编,使吾氏历代之传赖以弗替乎是又吾之所深幸也。

按吾氏郑国之后,溯厥由来孰非属虞夏商周之后,自周以来秦汉晋隋唐宋元,不知几世几百,其间更代黄命干戈扰乱,兵燹之余,犁枣涂炭。故吾氏之谱不知几经遗弃,几经散徙,故谱之大宗小宗,数千百年以来终未仅存此。

故考永乐二年随驾自西向东迁沧州卜居郑家庄、梁口庄,远世亦未详,详自我高祖以后乎,自此以后,世之子孙派别支分,莫之或紊,赖有此谱矣。惟愿同宗之人老幼尊卑,共知一脉递传,相视相象勿怨勿恶,庶无愧于先人,而有贻于后世也家谱之修岂易之哉,是为序。

咸丰辛酉年梁口十二世孙云龙敬序

家谱二修序三

夫人之有家,犹君之有国也。君有国而祖宗之徽名盛事,世世得而传之。人有家而祖宗之讳字遗迹,世世亦得而考之,然历代相嬗不无世远年湮之虑,甚赖有家谱以载之家谱所系诚重矣哉使有家而谱不存,则祖宗之名字后人无由而讳之;祖宗之故墓,后人无由而辨之;祖宗之作为,后人无由而扬之;则祖宗何乐有后人,后人亦何益乎祖宗也。甚至于一本之亲或有迁之异域或有移之外郡,既无家谱之可考,至问其祖宗之讳字、本家之来历,茫无以对。

迨至日久年湮,虽嫡亲嫡派亦同于秦国越国矣。其流弊一至于此哉。愚于稽古之余,念及于是,因于元旦祭祖之时,访诸宗人,言及某宗某派某宗某支,茫然全无以对。余于是欲追祖宗之功德,考祖宗之支派,将何所自乎。盖尝念有家者必有谱,有谱则世远年湮,虽支派分流,各祖其祖,各孙其孙,昭然不紊。无谱不但后世子孙不知讳其祖讳,不能辨其祖墓,且不能晓其祖德。即富贵一时,亦不过荣耀终身亦安能为子孙常嘱目哉!则历数世而子孙若有迷祖失祖之虑者,皆无谱之患也。

且我朝定鼎以来,首重玉牒之修,凡以亲亲之意,自大宗以及小宗,皆所以明昭穆相当而尊卑不紊也。况以士庶之家,能勿因之而立谱乎。盖子孙繁衍,世系易清,非笔之谱将数传而下,茫然不知祖宗之所自来矣。余闻吾祖居山西洪洞县枝科庄,其属于何乡以及吾祖之讳字尽失所考。自大明永乐二年随驾迁至沧州东北李村镇居郑家庄,二世祖迁梁口庄。遂世其业,绅缙垒垒,诗书绵绵,尽有耳闻。延及吾高曾祖以及吾伯叔兄弟子孙亦可云盛,兼之分门别户,称多人,使无谱以记之,而亲者疏矣,久之而疏者远矣。倘于是而不能追始祖之所递业,而能于高祖以下之子孙或仍故庐,或迁异地而按谱以稽,名字井井,使后世子告孙各祖其祖乎?吾恐族人油然而孝敬生,蔼然礼议接矣,是亦未尝非重本笃亲之道也。

是为序

咸丰辛酉年梁口十二世孙云龙敬序

家谱三修序

上古之世结绳而治末有记载,自文字肇兴,世运推演,文明日进,一进而有国史,再进而有邑志,再进而有家乘,此谱牒之所由来矣。谱牒者所以溯本源分支派别亲疏序长幼,维百世罔替者也。有谱则世系分明,各尊其尊,各长其长,风俗敦厚,丕振家声。无谱则世系混淆,风俗日下,礼教不兴,或小加大、少凌长卑,逾尊侮慢自贤,无所不至,此谱牒之所以不可不重视也。

溯我郑氏十二世祖云龙从七世叙至十二世,仅成抄本,无力付梓为谱牒之源流,继源流而续谱修者,有族兄斗山、族弟长和、先兄佐卿诸公自咸丰十一年起不辞劳瘁,将疏亲远搜近访,书清至宣统三年,付诸刻书始告完竣。迄今已有五十余年矣,若不即时重修而叙之,余恐长此以往,代远年湮,族人之迁他乡者,相见如路人,一问茫然无所答此为吾族之大憾后起者不能辞其咎也。

余素有修谱之志,祗以昔日砚耕为业,无暇顾及;又以连年兵燹未敢入手。近数年来解职务农,时值国家太平,辛亥年正月上旬三日与族叔芳仪议论及叙谱,族叔芳仪,木本水源之思有动于中,虽年逾古稀,不辞辛苦商诸族,族人无不赞许。或任筹备、或任采访、或任缮写、或任校对余则总集其成文,文山有云图公,谱之叙断自可纪之世,考证无据者待之有所记载,期以信今而传后,均各努力从事,凡四阅月而告成。

后世有继余志而续修者,必也有枝以振叶,因源而汇流,绵绵延延传诸奕冀,而不令中断方为郑氏之贤后裔也,予拭目俟之。

付七言诗一首

来自山西六百年    子姓繁衍一脉延

    忠厚传家绍世远    半读诗书半耕田

         大清宣统辛亥年正月上旬有三月十四孙沐手剑源谨志

家谱四修序

且夫木有本水有源,本固枝荣,源远流长,此千古不易之理也。物尚如此,而况人为万物之灵,岂可不探本穷源,颂先人之功德,遵祖宗遗训,使子孙绳绳绵绵百世乎!考例自古由於郑国郑桓公之后,本源此其来。余惜其中叶失叙为吾族之大憾耳,不得不以迁居于沧者为始祖也。

吾始迁祖荣俨公自前明永乐二年,由山西省平阳府洪洞县郑家枝科奉例迁徙直隶沧州东北李村西郑家庄于是者由于永乐二十年二世祖兄弟四人分别,先祖履咸迁居梁口庄,始祖与二世伯祖履亨,叔祖履贞、履成居住郑家庄。至今五百七十余年忆自十四世先祖景兴、宝锟、宝铨诸公修谱于兹五十余年,倘不叙修将来久而久之时更代异,散者日以散,离者日以离,渊源莫考,世次紊淆焉,可称礼义文献之大家?於是乎有族叔海朋、海昆兄弟二人等有鉴于此,纠集本族伯叔兄弟侄孙男晤聚一堂商议修谱。族人闻之,莫不欢欣。于是采访缮写校对分任其事,祖叔海滨总其大成,而修写之责委之余。余书法虽非所长,然叙谱事大,人人有责,不得不勉强从事。书夜忙碌,凡四阅月而竣事。此后身体力行互相劝勉,内正一家外式一族。使人人不违祖训,均各成为贤明之子孙。

我郑氏之显荣将绵绵于万世焉,余不觉捧谱而贺曰:真所谓源远者其流长,根深者其叶茂也,是为序。

公元一九六三年二月有二日十六世汝江沐手敬序。

这是村民郑金荣于1963年修谱时书写的楷书

家谱五修序

吾始祖荣俨公随驾移迁世代相传,已到今世历经五百八十余载。先祖也曾叙谱几次,遗憾的是一九六六年“文化大革命”时期已把精细之谱销毁,唯独剩下一些草谱,加之日久年深,字迹模糊不清,又恐有遗漏之处。本族共议,皆曰国必有史,族须有谱,因而吾等恒下决心,在多方搜集各院支草谱基础上加以校对核实,重修全谱。因无从始祖到今未有总谱在修谱过程中难度极大,花费时间之长,为吾族所罕见印制中自排自印,尽管如此仍有一些名讳字体未遵意愿,由同音字所代替,而在当时社会背景下历经两年之久修叙而成,做至这般程度相当不容易尽管如此心血,也难免祖先外出和亲属的地址名讳有遗漏。

现吾世祖孙遵先祖辈意愿,五次重修总谱,自始祖按各院各支世序长次门排列,亲属名讳地址明细叙此无紊乱混淆现象,族谱印后每支皆有,及住各地郑氏家族均有一份以便查阅,既可豁然贯通,而绝无子不知其父,孙不知祖后之虑也。

望后世子孙继承先祖遗志,谨遵勿违先祖由山西迁来兄弟七人居住各地,仍有不详之地之讳。后凡同我宗祖有联系者以此谱作为考查之根据。我族谱按世序及分茔图以供后世子孙扫墓追溯之本,并期望我祖贤孝子孙每隔十年或二十年再叙谱一次仿古结绳而记,免有遗漏俾后世子孙有所凭藉。

制表十五、十六世孙清广、汝槐抄写十四、十六、十七世孙宝轩、汝敏、树荣校对十五、十六世孙清斌、汝敏、汝新谱序汝槐、汝新继承前辈祖先的意愿,望后世子孙接序而去。

一九八九年一月一日十七世孙树荣沐手敬书

家谱六修序一

同源分流,人易世殊,念之厥初,殊觉差讹。由此可知修谱是正昭穆敬族聚力相传相继惠及后世的大事,不可不诚。谱书同国史民族史密不可分。族史中每个人的简介及详略,将会烙印在那个历史环境中,由此看来只有详细的记叙宗族的发展迁徙,才能了解时间的沧桑和环境的变迁。

吾郑氏一支考据来自山西洪洞县。上溯出自姬周,衍自荥阳,郑桓公为第一世开基祖。再往上溯,郑氏又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之一的轩辕黄帝之后。自桓公受封立国至今,吾郑氏已经历了两千八百个春秋。始迁祖以上支派至国世系19世之间世系昭穆已无考。然自永乐二年迁徙至今已600多年。根深叶茂,源远流长,与中华民族的发展息息相关,古往今来郑氏裔孙在政治舞台、经济舞台、文化舞台上都有着不朽的建树。

一水之源而万脉,一木之茂而千条。自隋朝沧州郑氏就已迁入,后经战乱,至明永乐二年(1404年),随着朝廷迁民诏令的实施,郑氏族人逐渐多了起来。据《梁口村郑氏族谱》(明万历四十一年修)记载,始迁祖荣俨公率叔伯兄弟七人奉旨自山西洪洞县郑家枝科迁徙到沧州东渤海西岸一带各占一方居落矣。600多年来郑氏族人在这方土地上繁衍生息,丁支蔚起,为邑望族。丁盛则移,族众则析,迁出徙入构成一个宗支多门,后裔遍及各地的历史局面,因历无统谱,且经天灾人祸,谱系不全,以至于族人陌路昭穆失次,与外徙族人,更是天涯海角,叙序失落。

明初郑氏宗人郑太崖有言:“民有族,族有谱,由来久矣……。凡此,所以敬祖宗,明世系,辨昭穆,绵嗣续是也”。石蕴玉而光辉,水扬波始闻声。本固者叶茂,德厚者流光。郑氏族人历来有修谱的祖德,虽身居异地他乡,尚未数典忘祖,芸芸游子,寸草春晖。续家谱,认祖籍者有之;挥笔抒怀,题词赋诗者有之;迢迢远归,虔诚拜谒者有之。拳拳赤子之心,殷殷恋乡之情,动人心魄,感人肺腑。为崇祖报德,敬宗睦族,我与部分族人倡议重修族谱,并与迁徙他乡的族亲共同合谱续之。

值此世纪之初,我们自然也应该留给族人一份服务当代,有益后世,值得欣慰的精神丰品。余愚驽钝,生涯险畔,虽无上驷之材,但长怀谷口耕崖之心,舒卷从时之望。于是准备资料,担纲合谱总成之任。随即发送告族人修谱书,或信寄或电话联系或到村开会。各村族人无不响应,联手登记造册,整理旧谱,批阅博采勉事搜访,汇萃人文史料,潜心辨析,笔耕不辍,集四章五十万字,录入近二百个村地的宏篇谱志填补了600多年来沧州郑氏文化的断层这是我们这一代人光荣的历史使命。

合多枝脉统一于一部谱内,这是第一次,凡事始则难,面对史料缺乏,入谱人员范围大,统编人员少等等情况,各村族人,宗亲没有退却,而是鼎p此举。实现了续前谱之所无,补前谱之所缺,纠前谱之所误的目的这是郑氏族人的骄傲和自豪。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新谱的问世,给族人以历史的借鉴,书一族的人和事,激百代的爱和憎,唤迁徙他乡族亲的爱族之情。但因谱史资料的匮乏,很难溯顺本源,特别是此迁彼徙,追忆先祖的迁徙地址名讳恐有疏漏,挂一漏万,不易聚合,上述种种,诚惶诚恐。

古人云:“前有千古,惟谱录之,后有万年,惟谱启之。”应该十分庆幸的是首部合谱今已付梓。籍此,上慰先祖下启后昆。同时,我深知此谱难以能尽如人意,但我坚信,族中后贤定能承先启后,重修至善。如此,祖宗幸甚,族人幸甚,我等之夙愿亦幸甚也。是为序。

                 沧州郑氏族谱主编   梁口村十七世孙 树彬敬序

2004年10月8日

  家谱六修序二

家谱是记载同宗共祖的血缘集团世系人物和事迹等方面情况的历史典籍,它与方志、正史构成了中华民族历史大厦的三大支柱,是我国珍贵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家谱蕴藏着大量有关人口学、社会学、经济学、历史学、民族学、教育学、人物传记以及地方史的资料,对开展学术研究有重要价值。同时,对海内外华侨华人寻根认祖,增强民族凝聚力也有着重要意义。

我族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海内外之间、地域之间经济文化交流和海内外华侨华人回大陆寻根谒祖潮流的出现,人们不甘处于“数典忘祖”的虚无状态,在国家和地方政府组织编史修志的同时,家谱的编续和家族文化的整理,也在民间悄然兴起。对于这种文化现象,首先,它是自发的民间社会文化活动,挖掘整理本姓氏的文化遗产,追溯这个姓氏的起源、迁徙、先贤、分布、盛衰等,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我们民族繁衍融合的历程,激发爱国爱家乡的亲情,有利于海内外华侨华人产生认同感,成为维系四海之内炎黄子孙的亲情纽带,形成巨大的民族凝聚力。其次,它丰富了乡土文化的内容,缩小了乡土历史同当代人的感情距离,有利于对地方文物的发掘和保护,并为地方修志提供翔实的史料。

沧州郑氏族人不甘于祖上珍贵的文化遗存,随时间的流逝而淹没,责无旁贷地承担起梳理研究的大任。他们披阅博采,勉事搜访潜心辨析,笔耕不辍,历经多个寒暑,完成了《沧州郑氏族谱》一书的编辑工作。它是一部沧州郑氏历史文献,对启发后人爱祖国、爱家乡、爱家族的情操,以维护善良风气,发扬社会美德是有益的。在此,我恳切祝福沧州郑氏族人,为兴我家族,振兴中华作出贡献。

浙江苍南郑氏族谱主编——郑维国撰文

○○三年十二月十八日     

家谱六修序三

“族谱记述中华民族由宗族团结扩充到民族团结,这是中国人才有的良好传统观念,应当加以利用”。——孙中山语。

“家谱,它与方志、正史构成了中华民族历史大厦的三大支柱,是我国珍贵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摘自《文化部办公厅通知》

2001年6月16日,《郑氏族系大典》统纂出版大纲草案出台后,在荥阳6.22“纪念郑成功收复台湾340周年(筹备)暨郑氏历史文化研讨会”上,时在河北省黄骅市人民政府体改办工作的郑树彬先后找我咨询《大典》大纲(草案)的某些细节,我第一次与树彬先生见面。在此之前,我俩曾有多次书信来往,虽未谋面,但相知如故。我们俩对“族谱”文化有着共同的认识,织就了如此相同的浓浓情结。随着《郑氏族系大典》采编热潮,黄骅地区的郑氏亦在紧锣密鼓地搜集整理各种入典资料。梁口村郑氏,以郑树彬先生为首,着手六修《梁口村郑氏族谱》,以备入典资料,是当急之务。付梓之际,亦当庆贺。

孙中山先生曾指出:“族谱记述中华民族由宗族团结扩充到民族团结,这是中国人才有的良好传统观念,应当加以利用。”在中华大地上,曾发生过将“族谱”视为封建文化而加以扫荡的疯狂时期,这就是“文革”十年,不知有多少“族谱”惨遭厄运。幸运的是,1963年《梁口村郑氏族谱》四修本得以完善保存,为1989年的五修和此次续修创造了良好的基础,这是值得庆幸的。

“根者本也”!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就产生于这“根”字!就产生这五千年中华文明史!“循本能求末,本末同求,斯为至善”。这个“根”,是血脉相承的遗传基因的祖根。寻根认祖,不仅是重温亲情、乡情、族情,更重要的是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继承前人所创造的文明。没有前人之创造,就没有后人之继承。没有前人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就没有后人的发展!

追溯到春秋时期,我开国太始祖桓公友,是周厉王之少子,宣王之庶弟,宣王二十二年,即公元前806年,友初封于郑。郑处陕西棫林(今陕西华县),百姓皆便爱之。至武公掘突,食溱、洧,居虢、郐。雄蟠郑国古城,创建东迁之初都(荥阳京襄城),恢弘“桓公寄孥”之地。庄公二年,公封弟共叔段于此。汉高祖二年(公元前207年)在这里设县,长达700余年。三国时置荥阳郡,郡首又设于此。故郑氏族人有荥阳郡人之冠。此后始称郑氏祠堂为“荥阳堂”,所谓“王室衰微,郑初图霸”,“奉太祖之烈,尊文武之度”是也!后世子孙,以国为姓,上下2800余载,当今世界郑氏族人已超一千二百万之众矣!“天下郑氏出荥阳,荥阳郑氏遍天下”有口皆碑。

荥阳之波,源远流长,溱洧之松,根深叶茂!吾宗族人,几经风雨,历尽沧桑,穷迫荒乱,惨淡经营;天高地泂,呼号靡及!自棫林而荥阳,东跨澎台、西越阳关、北渡黄河、南涉长江、纵横迁徙,散居五洲。诸多健儿骄子,短褐穿结,箪瓢屡空,面朝黄土,背付苍穹,耕云播雨,休养生息,整治乾坤。为国家为民族劳苦功高,名振九州。“恭为德首,慎为行基,言则忠信,行为笃教”,美德流芳,世代文明。与日月争光,与山河争重,与霄汉争久长;足以安国家,足以利人民,足以启后世,足以垂四方。是故上奉祖宗之嗣,下继祖祢之德;继往开来,承先启后;匡以道,博以文;兴我中华,昌我民族,荥阳郑氏族人之愿也!

木无本必枯,水无源必竭,根之壮而枝叶自繁。是故上追百世光耀祖先之德,下绵万代以启来人。明永乐二年(即公元1404年),梁口村郑氏始迁祖荣俨公率二世祖履亨公、履咸公、履贞公、履成公随驾由山西省平阳府洪洞县郑家枝科奉例迁徙直隶省(即今河北省)沧州东北李村西郑家庄,占产务农为业。后兄弟分户,长门、三门、四门分占观音堂南庙以南;二门分占北粮食市鸭子庙台龙岗。履咸公于明永乐二十年(公元1422年)迁至梁口村居住;伯二世祖履亨,叔二世祖履贞、履成居住郑家庄;传至今已有二十二世历600年矣!

荣俨公一脉,人丁慰起,世代簪缨,事业昌隆。“荥阳润九垓,阳光照万代。”让我们团结起来,在“弘扬郑文化,振兴我中华”的伟大旗帜下,同心同德,奋斗进取,承扬祖德,启迪后人,泽披万代!族人之福,国人之幸矣!是为序。

甲申岁二月十五花朝日侠公嫡裔三十三代孙

  《郑氏族系大典》总编纂秀轲自修于著书楼淡墨斋熏沐拜撰

六修编后记

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史所以表忠孝于千秋,谱将以联宗族为一体。首次合谱的付梓问世,使我感到欣慰不已,思绪如潮。一个家庭、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发展是与历史血脉相连的。不能设想一个没有强大精神支柱的民族,可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家谱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的一个组成部分。孙中山先生曾经指出:“《族谱》记述中华民族由宗族的团结扩大国家民族的团结,这是中国人才有的传统观念,应当加以利用”。盛世修谱,自古皆然。

修撰族谱的目的是理顺宗族昭穆次序,敬宗收族,发扬优秀的宗族祖德,使之与时代共前进。司马迁说在源头上有了过失,其差错的巨大就会一泻千里,其后患每至无法收拾。李岚清同志在为《二千年前的誓言》题词时也强调了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古为今用,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做贡献

《族谱》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它系统的记载了姓氏、家庭的发展迁徙历程,每个家庭中生生不息的奋斗史,便是一个民族发展壮大的缩影。如果说《礼》可以节制人的行为,《乐》用来引发人心的和平气息,《书经》是讲述尧舜三代的政事,《反经》从万物正反相生这一哲学的原则上考究历史上的人和事,《诗》是表达情意的,《易》是讲大化流行的。那么《谱》就是睦族爱家、爱国的图册。

序以序其事,记以载其实。编著一部谱书,就是再现这一家族的历史发展轨迹。是时间和生命叠加而成的。无一不烙印着生命存在过的迹痕。从某种意义上讲,编书犹如人生一样,经过长途跋涉后才能完成,而其中的感觉因人而异,钟情于艺术社会就献身于文化;醉心商贸便研究经济,爱国、爱族、爱家者则致力于寻根觅祖大业,我作为郑氏家庭中的一员,主编一个区域内家庭的史册,试图通过系统的挖掘郑姓2800多年的文化、人口分布及与环境等方面的变化,藉此描绘一幅与时代相和谐的图画,发扬祖德,光大家族民族之声。

缅怀先祖的创业史,弘扬祖德,新谱一改旧制,增加《三公传略篇》。考证姓的起源。系统了解姓、氏、名的发展是由姓氏而家庭,由家庭而家族,由家族而家族文化与家族精神。编辑《郑氏源流考》和《郑姓源流考》《大事纪要》三篇。

没有兵力不能强大,没有德化不能昌隆(司马迁语),嘉美祖德,敦促族人遵纪守法,摘录《传统规则·格言选》,《家训十则》和《睦族四则》,期待后昆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的社会主义新人。

从来敬宗收族莫善于修谱,而谱之格式始自欧苏朱三家。欧式五世一提,取五服之义,苏式九世一提,取九族之义,朱式直书作传取昭穆之义。此次修谱折衷欧苏朱体,采用分支到底的横排体制(对家族事宜有贡献,或为国家公务员者均在名下列出,以表彰其业绩),以使宗族一目而知亲疏,自是支清派晰,璧合珠联。编《九族五服图》和撰写《郑氏追溯祖源·跋》一文,知宗谱于我虽有亲疏,自祖宗视之,则子孙无亲疏也(范文正公语)。

郑氏家族历来有修谱的祖德。通过修谱,统一世系,规范族人使之向往善良,诚实守信,尊老爱贤睦邻。适时修谱,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增加新的内容,使这一文化遗产得以发扬光大,为建设祖国贡献力量,特编辑《郑氏家谱源流考》和《健全家庭档案适时续修家谱》两篇。新谱大致上收录了180多个村地郑氏族人的迁徙发展情况,并在传统内容的基础上增加了户主的出生年月、女亲名讳、职业文化和对家族的贡献等。每个入谱的自然村庄或写村史或写序,力争从多个角度录述族人的人生历程。同时此次摘录了《郑氏族系大典》新颁范字,以便与全世界、全中国的郑氏世次接轨。后世有统谱更好,不能统续,各宗支可以此谱为基础,分续各宗支,只要用新范字就不会乱了辈分(世次)。

一部族谱的生命力和社会价值如何,主要在于它能否揭示一个姓氏家族的全部演变足迹,并同时反映族人所处的某一历史时期的社会概貌。《沧州郑氏族谱》作为首次创修的谱著,在族中具有实用性。我希望这部谱书能够受到全体族亲的欢迎,能够经受历史的考验,成为传世的史册之作。

在编修族谱过程中,我先后拜读了司马迁著《史记》和陈寿著《三国志》宋朝洪迈著《容斋随笔》,李学勤、吕文郁主编吉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四库大辞典》,王大良编著东方出版社出版的《中华姓氏·郑姓》和气象出版社出版李吉编著《百家姓·郑》,银河出版社出版郑维国主编的《中国郑氏通志》,宋国祯主编的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郑氏研究五册》,《洪洞大槐树志》,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黄泽岭编著《移民大迁徙》,新密市《溱洧郑文化》杂志及二十五史等等书刊资料从中摘录了有关资料。郑自修、郑维国宗亲还撰写了序文等文章在此我代表入谱沧州宗亲一并致以谢忱。

我作为郑氏子孙有意族谱之事久矣。此次任主编,不计拙陋,为创作合谱设计方案,从篇章结构、村庄迁徙史略、宗族世系分布印刷事宜等等一一亲劳,承担了编排世系内外的所有文字资料,为郑氏文化的遗存考辨胼胝,一边工作,一边忙于修谱事务。虽辛苦倍加,都无怨无悔。同时为节约资金不设编委会讲实效,“负重”而行顶住任何风言风语把谱修好。

江上风涛,涉水有伴,所幸的是得到了各村各地热心于修谱族亲的支持与通力合作,参与组织登记的族亲不畏劳苦,走家串户,发送信函,废寝忘食,锐意穷搜,时或得之,即刻记上,则矍然为喜。他们是两耳不闻嘈杂语,丹心默记录族史,其业绩将铭刻在家族的史册上。所憾的是新谱未能尽如人意,所不敢领咎的是谱中的错讹。虽然再三强调各村登记整理中统一要求、统一格式也难免有遗漏或不登记者。特别是人文世系的考据,历史传说口碑资料的整理这一空白,没有得到很好地填补。凡此等等自知主编干系重矣,生者贤达,逝者英灵均祈鉴之谅之,并期望后世贤昆弥补之。

自承重任落双肩,一日未敢觅悠闲。踏破铁鞋寻族迹,阅史多册写祖源。

自有丹心烈如火,献身真似走泥丸。如烟往事俱忘却,心底无私乐超然。

红尘喧嚣转瞬逝,唯有文章存世间。

梁口村郑氏十七世孙  树彬  敬记

2004.9.6

七修宗谱序言一

家谱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姓氏宗法制度的产物,是记录家族内成员世代繁衍与社会活动的载体。姓氏表明-个人的血缘从属之关系,名字是一个人在世间的代号,名可以自己起,姓是从祖先处代代承传下来的。

宋朝的郑樵在所著之《通志》的《氏族序》一篇中说,在唐朝往上,朝廷设有专门机构,专职管理官员履历表,专人修续官员的家谱。选拔官吏看履历和婚姻,要看家谱。当然,这些贵族和官员有家谱,平民百姓没有家谱。但自五代以后,选拔官吏及嫁女娶媳的婚姻方法变了,家谱在官场上的作用渐小。宋朝后修续家谱在民间兴起,普及于各个家族。并对家谱十分重视,认为家谱就像国史一样,是一姓的家史和族史,是血缘源流和人伦昭穆的可靠依据。

宋代家谱的社会功能在于德化、教育。明代,家谱进入完善期,家谱功能逐渐转化有教育、伦理功能,宣扬和实践“三纲五常”、忠孝节义等宗法伦理思想。明清讲究孝治天下,家谱注重尊祖、敬宗等德化功能。由孝道敬祖而转移到忠君忠国,达到巩固封建皇权的目的,故政府支持并注重修谱。有了家谱,一个人也有了归属感,有了“家”,有了外援,就寻到了“根”,个体成为群体中的一员,哪怕你很平凡,再默默无闻,至少会有一族人记住你,怀念你。

2019年清明节,荣俨公后裔齐聚高庄子郑氏祖茔祭祀,事毕共议细修荣俨公世系宗谱,定名为《沧州郑氏族谱·荣俨公世系宗谱》。自明朝万历四十一年(1613)首修《郑氏家谱》以来,其后裔及迁徙各地的族人分别有清朝咸丰十一年(1861)、光绪年间班高庄修支谱、宣统元年(1909)、民国二十八年(1939)班高庄又修支谱、1963年、1989年梁口村修郑氏家谱、芦北口1996年修郑氏支谱,2004年修《沧州郑氏族谱》等。而2004年所修《沧州郑氏族谱》是一部始迁祖七兄弟的首次合谱。

随着社会的发展,续修家谱的体例也要与时俱进,以适应族群与社会变革的需要,由此《沧州郑氏族谱·荣俨公世系宗谱》应运而生。在新形势下,续修家谱不仅对家的历史寻本溯源,或许更是在血缘关系日益淡薄的今天,是-种战胜浮躁、追求真善美价值观的重铸。不忘初心,牢记祖德,家谱永流传。

大凡参加过修续家谱的人都知道,这是受累的活,也不是好干的活。但身从何来的祖恩、儿孙绕膝的乐享时刻,拷问有良知讲文明族人的心田,再难也应修谱。他们是:高庄子村十六世郑玉成,十七世郑树龙、郑树东;班高庄十六世郑兆昌、郑兆云;卸甲庄十五世郑春铎,十六世郑玉君,十七世郑树明;梁口村十六世郑俊亭(居大庆市),十七世郑树彬、郑国良、郑树桢;芦北口村十六世郑元良,十七世郑子华、郑子山,十八世郑锡永等众多族人同心协力整理资料,其间细节不赘述。

一部家谱是以父系为中心的家族世系史册,是用时间丈量出来的大数据图谱,是家族智慧的结晶。谱内为族人留下芳名、存下痕迹。那些在主流历史中没留脸孔、没有盛名、甚至连最亲的家人都未曾知道的他们,曾经那么切切实实地活过。只有家谱能够记下他们的名讳,后代做到子嗣绵延,祭奠不止,香火仍在,是为报恩。古人云:谱牒知身之本也。意思是说,家谱能告诉你是谁,你从哪里来,有了谱书,你就能够追根溯源,了然于胸。史出司马,而天下后世循其流;谱始欧苏,而天下后世遵其法。

一部谱书,虽是一个家族的史册,也是整个社会文化史库的组成部分,是盛世文化盛开的-朵鲜花。普通民众的生活经历一般与正史、方志无缘,惟有家谱才是记录布衣百姓活过及曾有价值的档案。家谱是家族与人的根,理应视为圣经,更应无条件的传承。

续修《沧州郑氏族谱·荣俨公世系宗谱》是族人责任,行走在人世间路上,必须有人为家族的公益事业而负重,这是本分。且望后世族中贤者,不辞而续,继传百世,是为序。

梁口村郑氏十七世孙   树彬   拜序

2021年9月29日

七修宗谱序言二

郑树彬先生是我敬佩的一位长者。

我历来最敬佩三种人,孝顺的人,勇敢的人,勤勉的人。因为,勇者近乎忠,勤者存乎孝,而孝类乎朴,朴则达于道矣。

树彬先生学数学出身,毕业于沧州师专数学系,还教过好几年高中数学,知天命之后,居然创作编写了二十几本著作,特别在史志方面,成果斐然,令人瞩目。这种超乎想象的学业事业之反差,令我这数学课代表出身的一介电工,瞠乎其后!

树彬先生以一人之力编著完成的煌煌110万字的《黄骅史稿》,用细腻的文字和丰富的图表,诠释着他对家乡的无比挚爱,借用原沧州两报总编刘桂茂先生的话说,其“勇气可嘉,毅力可敬,成果可钦”。

刘总编赞语中的“勇气”和“毅力”,正是我最敬佩的三种优秀品德中的两点,还有一点,刘总编没有提到,那就是孝。树彬先生倾心竭力为家乡献上一部厚重的历史,不正是对生于斯、眠于斯的列祖列宗的告慰与礼赞吗?

2018年,先生正式退休,但他退而不休,反而更加努力地投入到本族郑氏家谱的编修工作里去——去更加充分更加坦诚更加忘我地表达对血缘的情感,去实现一种更无私更博大却更深入的孝。

树彬先生对方志学、姓氏学、族谱学均有一定的研究和造诣,曾先后参与了《郑氏族系大典》等多部族谱、历史资料的编纂,对郑氏研究在全国小有名气。

所以,他这次主持修谱,可谓新中存旧,小中见大。

新中存旧,是指先生将此前六次修谱的序言,以及庭训、族规、祭文碑刻等都予以收录,同时将黄骅郑氏家族人文,包括人物、故事、诗词、著述也都汇集起来,给予展示。

小中见大,则是先生着意另辟一卷,专门介绍悠久厚重的郑氏文化,从“郑”字的音、形、义,到郑姓的源流迁徙考略,再到郑氏家谱的总体介绍,甚至将史学经典《史记》中的《郑世家》,《国语》中的《郑语》,也都整理出来,以飨宗亲,并着重介绍了郑国三公郑桓公、郑武公、郑庄公的事迹,这样既普及了郑氏文化,又拉近了跟全国郑氏的血脉联系。

新中存旧,意味着继承与发展;小中见大,意味着新时代有了新的视野、新的弘扬。既然中华民族是由张、王、李、赵、刘、孙、郑等等一个个姓氏族群组成的,那么各个姓氏族群的复兴共同叠加起来,不就可以汇聚成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吗?

说来惭愧,我们芦家园村的村志,几度提议,又几度搁置,已荏苒五六年了,而我们孙氏家谱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后,再没续修过,目前看也遥遥无期。而树彬先生为自己出生的村子殚精竭智编写的《梁口村志》,早在十多年前已经行世,资料占有之翔实、篇目厘定之细腻、特色彰显之突出,实为村志编修之范本、乡土文学之珍本。这部七修《沧州郑氏族谱·荣俨公世系宗谱》的付梓,无疑同样会成为像我们孙氏一样诸多姓氏的榜样与动力,读之慨之,然后合众心,融众智,为敦亲睦族,为家和国盛,贡献一族一姓的力量!

沧州孙建

2021年11月22日

作者简介:沧州区域文化研究所所长。著有《沧州枣话》《沧州俗话》《沧州狮话》《沧州物语》《大才子纪晓岚》《纪晓岚联语疏证》《纪晓岚侧影》《纪晓岚砚铭详注》《纪晓岚师承考》《戴明说事迹编年》《知微庐文钞》等,参与辑有《历代沧州文选粹》《历代沧州诗选粹》《历代沧州八景诗汇》《我们的大运河》(诗歌卷、物产卷),参与编有大型文化杂志《文化沧州》(方舆卷、风物卷)等。

七修宗谱序言三

2021年春,疫情稍放松,树彬来访,约我为郑氏家谱作序,自知才疏学浅的我再三推辞,最后推来推去。但是盛情难却,又是自家的事,最终只有从命。

我这样想,我郑氏一族,按目前历代延续,要总结三千年的全部家族史,无疑是困难的。但是,抱着了解历史和家族的热情,来寻根问祖,会激发我们热爱列祖列宗和郑氏文化。

家谱如同国史功能一样,是记录血缘和人伦的可靠依据,历代郑氏先辈族人,有修撰家谱的光荣传统,一向对家谱十分重视,从古到今绵延几千年,一直与郑姓发展相始终。从这些家谱中,我们不仅可以得知,郑姓的源流,繁衍分布情况,而且还可以了解其内容丰富的族姓文化。说起来,去年初秋,我去福州旅游,顺此到厦门,在鼓浪屿,登日光岩,拜访郑成功纪念馆,民族英雄郑成功于三百年前,驱走荷兰倭寇,收复台湾一举,为历代国人所称颂。作为郑姓族人,站在纪念馆门前,届时脸上也增添了些许的光辉。心底里由衷的敬畏郑姓先人那种为国担当不受屈辱之风骨,和血脉里承载着那种刚正不阿的豪气。

近代以来,几次修谱,包括别姓,都存在一个共同特点,先辈资料缺乏,生卒年月无考,有的太详,有的太略,豪门太详,草民太略。为求详实,编者不辞辛劳,奔走各地,虔心访求整理,为支系归流,增加新意,不求报酬,不负心力,由此一来,在整个编纂过程中,大凡对关心与关注郑氏族谱的参与者和提供相关资料者,笔者倍感欣慰,在此谨向他们表示深深的致谢。

郑姓源于姬姓,其血缘始祖记载后稷下传二十五世,到姬友,是西周未期郑国开国始祖。姬友即桓公至郑鲁公传四百三十一年,郑国被韩国吞灭后,郑国族人遂以国姓为氏,始有郑姓,这标志着郑氏时代的开始。

我郑氏荣俨公一支谱载来自山西洪洞县。自明朝永乐二年迁徙此地至今已600余年。据明朝万历四十一年首修族谱记载:“先世原籍山西洪洞县郑家枝科人氏,自明永乐二年随驾迁来叔伯兄弟七人在渤海一带分别各占一方居落矣”。荣俨公落居沧州东北李村镇西南郑家庄。

我先辈约在1426一1436年间立郑家庄南今祖茔。《李村村志》载,李村街过去茶坊酒肆,店铺林立。郑家故事很多,据传,得力于郑家坟风水,不知何年何月曾有人为破郑家坟的风水,在学堂北面供奉佛像和大悲观音的南大庙处修建了一座三四层楼房高的天王殿。每当太阳升起的时候,大殿屋脊上天狗的阴影,正好压在距此一里多地的郑家祖坟上。结果,郑家坟出了一个在戏剧中扮演娘娘的坤角郑园(郑长园)。由于他的唱腔扮相舞台演技绝佳,于是当地又有了“郑园不来,白搭戏台”,“郑园不到,挫钱十吊”的说法。传说,妇女们吃完饭后,把锅碗涮洗完毕,抱着孩子往戏台跑,路上经过一处瓜地,因为走的慌张被瓜秧绊倒,起来抱着孩子就跑,到了戏台口坐下给孩子喂奶时,才发现怀里抱的是个南瓜。回身到瓜地里找到孩子,转身急回戏台口.........这些流传的古老而神奇的传说,留在我和父辈们童年的记忆中,彰显当年郑氏的兴旺和影响。

在这里,编者曾经说过一段很中肯的话,所续家谱中,各姓存在着很多弊端,如好高骛远,攀龙附凤,脱离历史,崇尚名人,不顾几百年、几千年天灾人祸造成的人民贫困灾难的史实事实。将同姓中的历史名人,嫁接到自己的家谱里,或与之所谓的望族拉亲,这是不尊重本族历史的表现,要不得的。岂不知,家谱是血缘关系记录的册子,不是史书,更不是志书。

在一个家族中,记载着所谓有名望的人物毕竟少则又少,如凤毛麟角,在历史长河中,穷苦人居多,他们世代饱受饥饿,饱受战乱,遭受数不清的灾难之痛,又有谁能给记述呢?这也是无力修谱或修谱时间相隔长的一个原因。今天我族人不能忘宗庙,不负先辈遗训,传承荣俨公世系的渊源与根脉。

新谱修成,可喜可贺。恭祝我的家族在新的世纪里,为国为民族贡献力量。是为序。

李村郑氏十七世孙   郑树青

2020512

七修编后记

经过近三年的调查走访、考证,一部《沧州郑氏族谱·荣俨公世系宗谱》印刷出版,发行到族人家里,全体参与修谱人员,不忘祖德,不畏困难,用一颗挚爱家族的热心与耐心,撑起修谱的一片蓝天。在经济大潮面前,没有直接参与修谱人员的奉献是不可想象的,族人的精神是难能可贵的。

是谱综合1989年、2004年两次族谱的体例,由四部分构成:一、各村谱续,二、前谱录,三、郑氏文化,四、附录。以谱图、续、文化构成内文主线,以郑字考,郑姓迁徙考,郑氏源流考,郑氏家谱源流考、郑世家等阐述郑姓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对族人入谱不分男女,增加生辰时日、学历、职业等相关元素(个人简史无人提供者,恕遗漏不录)。虽然这部分内容各村各支填写的还有不完整的,如要求所有族人的出生年月日(包括逝世时间)及职业。但已是开启新时代家谱的先河了。相信后世族人,一定再接再励,比我们这一代人做的更好。

需要说明的是:明朝万历四十一年首修家谱序言:余先世原籍山西洪洞县郑家枝科人氏,自明永乐二年随驾迁来叔伯兄弟七人在渤海一带分别各占一方居落矣。从字句里得出这样的结论,荣俨公的父、祖名讳失考,此时距永乐二年已209年,而今查郑家枝科地名已无(民国洪洞县志无记载),所以,荣俨公以前世系派字失考。据其他相关郑氏史料,只能推测秦朝末年中原郑氏一支郑袭公率族人由洛阳迁晋南再迁洪洞县北关居住,而北关与郑家枝科村之间关系,从多方面考证推测,郑家枝科郑氏应是北关郑氏的分支。遵循历次修谱例,仅从荣俨公迁郑庄子及几次前修接续,之前世系诶以待考。

需要存疑的是:二世祖履贞公、履成公的失考问题。万历四十一年(1613)首修谱记载,履贞公,配陈氏,失考;履成公,配刘氏,失考。此时距永乐二年(1404)移民209年,由此推算,移民到郑家庄时,两位先祖应是未成年。而首修家谱的六世肃公、七世杰公与光前公都是有功名的文化人。在当时人口不多,相距时间不远,二世祖与六世祖相差四世,六世祖是长门,应对二世祖四人的生活轨迹了如指掌,可认为写下“失考”是有原因的。按首修谱序分析,在永乐二十年前后,二世兄弟四人分门立户,履咸公迁梁口村。按修谱习俗,履贞公、履成公成家立户,无论有无子女,均不能在谱内名下写“失考”二字的。

对写上“失考”二字做出合理解释就是隐藏履贞公、履成公两支族人的生存轨迹,修谱时,二位先祖可能已迁徙他乡,但一定有联系(能证明是否外迁的凭据也因1972年的平坟而无从考证,如果没有外迁,写失考没用)。首修家谱的三位先祖对明朝的文字狱是清楚的,特别万历二十六年的“文字狱”犹在耳边,所以修家谱难免被扯上文字或地方势力云云,如果被假以罪名,家族劫数难逃,故有意略去两位先祖族人去向。如果发生不测,可因“失考”而留存下来。时至今日,真的成为“失考”了。自万历四十一年(1613)首修家谱,到咸丰十一年(1861)又过去248年,履贞公、履成公及后人信息失联了,后次修谱只能照抄“失考”。上述推理始于2004年修谱,当时没有形成文字,这次修谱记述下来,一来对先世族人去向做个结论,二来对疑问处留下空间,以备后世查证、考证,如后世有认祖归宗者,可据此予以校证。

2019年底新冠肺炎疫情发生,直接影响各村各支族谱资料的统计工作,延续到2021年的清明节,算来已整两年多时间,谱稿终于汇总完成。

《沧州郑氏族谱·荣俨公世系宗谱》的印刷,是与各村各支修谱族人的共同努力分不开的,对于他们的无私奉献,让我真切感受到亲人之情,留下的是暖暖的回忆!子华族兄为宗谱的文字修正工作尽心尽力,使之宗谱臻于完善。

在谱书的续修过程中,天津大桥集团董事长、芦北口村郑氏十七世郑子行;曾任西青区王稳庄中学等校主任、校长,芦北口村郑氏十七世郑子华,二人给予资金支持。得以在20222月印刷。

尽管我们做出种种努力,但谱内一定还有这样那样的纰漏,还有很多族人的优秀业绩没有入谱;还有很多失联的先人及后裔没有联系上,他们或许还在认祖归宗的路上。期待下次续谱,能够补上次之不足。

梁口村郑氏十七世孙  郑树彬  谨记

2022118

(郑树彬 提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家谱知识简介[历史文化]
家谱基本知识
郑姓家谱,郑姓族谱介绍
郑姓起源,郑姓郡望堂号,郑姓家乘族谱
怎样写家谱1范文(20篇)
讲述修谱的程序(谱名金鑫)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