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沧州朱氏祖、系及源流考略


  
  沧州朱氏祖、系及源流考略
         朱宝辰
吾沧州朱氏族谱早年或殁于兵燹,或毁于水火。故祖墓有立,不知其名;昭穆有序,不明其系。长时以来,每每想起,欲哭无泪。人立身之本为孝亲敬祖,我等岂能数典忘祖乎!追根寻祖,若大旱之望云霓,族人多有此志者。
追根寻祖包括搜集资料和考证资料两个过程。前者在“后记”中已略有表述,这里重点汇报如何考证。首先说依据(或叫根据)。没有依据的考证是空中楼阁,是无本之木,也就不成其为考证。我们寻祖的原始依据来自族人关于已湮灭族谱内容的印记或传说。这主要是:(一)今黄骅市寨里村旧时有皇封朱姓的八顷耕地;(二)朱姓在寨里立祖的是亲哥俩,均为进士出身;(三)寨里朱姓迁自天津袜子胡同;(四)寨里朱姓皆为朱能名下之后(寨里一位若活到现在一百多岁的田增户老先生曾多次说起这话,他因经常给各姓人家抄写祖先牌位而得知);(五)“宝、云、锡、希”字为同辈人,这仍是旧谱上的派字,约在十六七世;(六)寨里村古时也称北寨。其次说搜集到手供研究考证的洋洋数百万字的资料以及图片。这些资料可归纳为:沧州地区朱氏族谱资料、全国其它各地朱氏族谱及研究资料、明史人物和明朝档案等。以“依据”寻“资料”,用“资料”证“依据”,从中找出结合点、吻合处、连环链。这就是我的考证方法,一个很愚笨却很实在的方法。经反复综合分析、考核论证,初步判断如下:
(一)、我沧州朱氏迁来之前的先人曾为明朝天津卫世袭百户。其根据:
1、天津市袜子胡同一带今称“老城厢”,是明朝天津卫所旧址(天津市群众和公安、城建、地名办等部门皆证实)。族内老人所说祖上迁自袜子胡同,其实是迁自当今袜子胡同一带旧址。
2、明朝天津右卫职务都由朱姓人担任,即由朱氏世袭百户。经查,天津右卫第四辈即为朱能。《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明朝档案总汇》(以下简称《总汇》)第六十八册第六十四页载:“四辈 朱能 旧选薄查有正统元年五月 朱能系天津右卫前所故世袭百户朱显亲弟”。此人,与传说中的我朱氏先人朱能应为同一人,因地名、人名、时间皆吻合无误。
(二)、我沧州朱氏至少由青县朱吴召村、沧县崔庄村和黄骅市寨里村三大干支组成。其依据:
3沧县崔庄朱氏先人因自存族谱灭失,故于1675年从青县朱吴召村请回旧谱。清朝光绪七年的崔庄朱氏家谱序中有“自大清康熙十有三年季春之廿六日道一祖始得旧谱于青县西朱家村处”的记述,而朱吴召村就坐落于青县西部,且旧时即称为“朱家村”。由此得知,沧县崔庄和青县朱吴召这两支朱姓人应同出一祖。
4、崔庄朱氏族谱中二世祖为“能”公(此谱以能公之父为一世始祖)三世祖为“广增”公。窃以为,“广增”可能为同辈兄弟二人,一名广,一名增,如是,其三世祖应为朱广;也可能是一人,即名广,字增。因其谱序中还有“祖之嫡孙广祖------”的字样。这里能公与广公父子,正好与《总汇》中天津右卫之四辈、五辈的世袭百户相吻合。《总汇》载:“五辈朱广。旧选薄查有景泰元年十二月朱广系天津右卫前所故世袭百户朱能堂侄”。只是这里说广公是能公堂侄,窃以为这有三种可能:一则是记载有误;二则是能公亲子另有高就;再则就是能公或许无子,而过继侄子广公为子世袭其职。但这与崔庄谱序所云“祖之嫡孙广祖”并不矛盾,过继之子也是儿子。因此,可以论定天津右卫的能公、广公父子既是寨里朱氏的先人,也是崔庄朱氏和朱吴召朱氏的先人。三支共祖自明矣!
5、查明朝共有两个朱能,除天津右卫前所的朱能外,还有一个大名鼎鼎的成国公朱能。但后者并非吾祖,其原因一:明史第145卷中清楚载有:成国公朱能 ,父 名亮 ;子 名勇 ;孙 名仪;直传至十二代朱纯臣,明亡时京城陷落,为贼所杀。且成国公朱能子孙,世代封王。这与朱吴召、崔庄和寨里三支朱姓的历史传说和族谱记载皆不相吻合。其原因二:祖籍不吻合。成国公朱能祖籍是安徽怀远,我祖能公祖籍虽有几种说法,但无怀远之说,且推到始祖升公(即能公的曾祖父朱升)出生地应是安徽休宁。其原因三:成国公朱能生于1370年,而140637岁时死于出征途中。我祖能公之父真公1370年时才10岁左右,不可能有子。 其原因四:成国公朱能祖茔在北京怀柔,号称小十三陵;而我祖在京墓地是铁狮子胡同(崔庄族谱记载),并且只葬有三代祖先。
(三)、我沧州朱氏始祖为明朝开国元勋、翰林院大学士、大学问家朱升。其根据:
6、崔庄、朱吴召朱氏族谱序曰:“朱氏原谱序云,本故明宗室南京彭城徐州丰县朱陈村人氏,祖之父仕金陵。”其谱中又载:“始祖:真同 生于元至正二年(即公元1342年—本人注),号朱陈村民,封礼部侍郎,一子 能,卒明宣德三年(即公元1428年—本人注)葬北京铁狮子胡同”。这里所记号朱陈村民,丰县朱陈村人氏,官封礼部侍郎的人,与《明史·朱升传》和嘉靖乙卯《朱氏统宗世谱》上记述的朱升之子同公资料大都相符。史、谱皆载:朱升 又名巽,字允升,号枫林,又号隆隐,休宁人。升作为理学家,是朱熹之五传嫡系弟子,一生肆力为学,著述宏丰。曰:“太祖下徽州,以邓愈荐,召问时务,升对曰:'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太祖善之,遂参密议,典礼章程,悉预载画”。官授翰林院大学士兼东阁学士、嘉议大夫、知制诰兼修国史。又载“朱 升 生一子 名同,讳外生,字大同,号朱陈村民,又号紫阳山樵,生于元至正戊寅(即公元1338年—本人注),官至礼部侍郎,洪武十八年(公元1386年—本人注)因坐事赐死”。崔庄谱中把同公与其子真公写成了一个人,把同公49岁被赐死误写成1428年才过世,那时能活86岁也是不多见的。
同公既为我沧州朱氏之先祖,其父朱升乃我始祖是不容置疑的。况“祖之父仕金陵”之说,正是升、同父子为官之地的真实写照,焉能有误!
(四)、能公之父的两种可能
第一种可能:即能公之父就是同公。其根据:
7、崔庄朱氏家谱记:“始祖 真同 生于元至正二年 号朱陈村民,封吏(应为“礼”—本人注)部侍郎 一子  能”。此为其一世记载,紧接着记其二世:“二世 能公 -----葬北京铁狮子胡同”。显然,此谱将“真同”记成了一个人,而这个人的情况又都是明史上朱同其人的情况。且此谱将这个人的世系位置直标为能公之父。
8、崔庄朱氏家谱序载:“洪武三年庚戌寻诏,祖(指“同”公—本人注)与名将李文忠等奉燕王之北破元都,元人逃死净尽,朔庭空虚,故迁南民焉”。洪武三年,即公元1670年,那时同公32岁,且文武兼备,其在中举为官之前随李文忠(朱元璋之外甥,勇冠诸将,屡建战功—本人注)北伐作战,是非常可能的。
9、如果说在“同公”与“能公”之间有一位“真公”,即能公为同公之孙,为真公之子,那是不无可能的,但谱序所述即有欠通之处:一则洪武三年随李文忠北征的就是真公,可那时真公至多只有十来岁(因那时其父同公只有32岁),似不大可能;二则明史上有明确记载的共三个朱真:一个是1375年就任宁夏知县的朱真,若是我祖,最大只有十四五岁的人任知县,不大可能;一个是曾与郑和一起两次下西洋的朱真,《总汇》上载其为孝感县人,且下西洋前后是在龙江卫和海门卫任职。此人与我祖籍贯和任职地不一致,也不能认定;第三位朱真是宿州人,也没有洪武三年北征的经历记载。
第二种可能:即能公之父为同公之子真公。其根据:
10、崔庄朱氏家谱序中开篇即讲:“粤自我真祖从有明永乐于燕京世膺显爵”。且其谱系中列为始祖的又是:“始祖 真同 生于元至正二年,号朱陈村民,封吏部侍郎 一子 能”。由此看来真祖确有其人,只是谱系中误将同公的名、号和出生年月写在了真公名下了。
11、天津卫志卷二 官籍 第36页有“朱真 宿州人”的记载,又载:“永乐三年调天津卫左卫,次年调右卫:指挥44员;千户92员;百户161员;镇抚12------”以上记载说明天津卫确有朱真其人,宿州人(丰县当时属宿州还是属徐州?还是虽属徐州而误写成宿州?也未可知—本人注)。其任职不大明确,但从该卫下设的官员看,朱真可能是都指挥使之职,即省一级的军事长官。(《明史·职官志》载:在地方上,明朝在各省设立布政司,左、右布政使各1人,是本省的最高行政长官;提刑按察使1人,负责司法之事;而本省军事防务的责任就落到了都指挥使肩上。可谓是三司权责分明。指挥使司为明代地区军事总机构,长官有都指挥使1人(正二品)、都指挥同知2人(从二品)、都指挥佥事4人(正三品)。卫指挥使司设官与京卫同。)此人为能公之父也不是没有可能的。朱真受其父祖教养,也是文武兼备之人。随燕王朱棣北迁,并在其麾下征战漠北等地(明朝先后八征漠北),因战功逐步升迁其为千户、都指挥使,并使帝封其子孙世袭为天津右卫百户,是顺理成章的。
12、既然有崔庄朱氏家谱为依据,为什么有些事还难以论定,还出现上述的不同分析呢?有这种疑问不足为怪,但细品我先人作序之良苦用心,便其义自明了:首先说谱序的最后有关键的两个字“信夫!”那就是说谱中所说的内容并非都是确凿无误的。作序的先人觉得这些信息不讲出来,后人便无从了解祖先,可又明知有些信息不很准确,不用一声“你信吗?”来提醒,就是误导后人,就是不负责任。这一问,就等于告诉后人:不准确的地方你们后人自己去考究吧!其次讲,其谱中疑点确有几处。比如,序中“洪武三年庚戌寻诏祖与明将李文忠等奉燕王之北破元都”。《明史》则记载:洪武元年八月(即公元13689月)明军攻破元大都。并非是建国三年以后才北破元都。另外,北破元大都的战役是徐达奉太祖之命率军进行的,并非是李文忠奉燕王之命进行的。而洪武三年李文忠与徐达等率军进行的是第一次征漠北之战。我祖这次随军去征漠北倒是可能的。再如,谱云“二世 能公 成国公 生洪武元年 追封东平王 卒景泰三年 葬北京铁狮子胡同”。第一,我祖能公不是明朝大将朱亮之子,因而不是因战功封为成国公 (紧接下页)死后又封为东平王的那个朱能。如果是的话,他应生于洪武三年(即公元1370年),死于永乐六年(即公元1406年),而且葬于北京怀柔小十三陵。第二,“北京铁狮子胡同”,经查,是因放置有十三世纪末元成宗时铸的一对铁狮而得名。这个胡同是北京胡同的元老,现为张自忠路。我祖当年只能住在这里,怎么能葬在此处?
(五)、我沧州朱氏的最近一次迁出之地为京、津两处,迁来时间为1470年至1539年和1644年明亡前后。其根据:
13、崔庄、朱吴召朱氏家谱载:德实公之前的先人都葬在北京铁狮子胡同,从德实公始葬沧县崔庄茔地。也就是说这两支的先人只有真公、能公、广公三代葬于北京铁狮子胡同。这与谱序所云是吻合的。广公是1469年过世的,故后人迁出时间最早是1470年。而朱吴召谱载,其祖德贵公卒于嘉靖十七年,(即1539年)。故崔庄、朱吴召两支迁来时间最晚是1539年(其迁出地也不排除天津的可能性,因为广公死后虽葬于北京,只说明当时祖茔未迁到天津,并非说他和子女不在天津居住)。而寨里一支的先人因世袭天津右卫百户,从《总汇》记载看,应是明亡之前迁逃来寨里的。当然,也不排除明亡时逃往外地隐居,待清朝稳定后被召回安置的可能性,因寨里村有皇封的八顷耕地(明、清两朝皇封的可能都存在)。
三支迁徙情况,如“沧州朱氏迁徙图”所示。
、我始祖朱升葬于何处:盐城有墓,丰县有碑,原籍之人不知所云。其根据:
14、升公于1370年仙逝,其子同公时年32岁,或许正随李文忠征漠北,或许正教书兼备考,总之他本人和他儿子真公都不可能定居北方,故升公不会葬于京津等北方之地。
15、据今黄山市朱林棣宗长所撰《新安朱氏源流名裔考》:“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冬,朱升复以年高得请致政归(这之前曾多次以'祭扫祖墓’为由辞谢—本人注)。请老归山即回歙州石门颐养天年”。又说:“朱升殁于洪武庚戌(1370年)1212日,其墓先在汊口,后迁葬詹田”。20076月,本人到安徽休宁县回溪台子上村和歙县篁墩、石门镇等地实地查访,均没找到升公墓葬,且这些地方均无升公后人(有朱姓人家,但非升公本家)。江苏盐城北龙港文化站长朱喜文讲,他和县文化局的王进股长曾于19994月到安徽詹田、休宁、石门等地走访,也都没有找到朱升之墓。
1620076月本人又到江苏徐州丰县朱陈村查访,看到村北田间路旁立着一幢字迹已模糊不清的大石碑(见本人所拍照片)。从该村朱氏族谱得知,石碑的正面有“明故始祖朱公之墓”几个大字,署名是其八位十二世孙的名字,立碑时间为同治九年三月。碑的背面布满小字痕迹,但无从辨认,谱中也没有记载。至于此墓碑是升公的,还是同公的,都有可能,因为自号朱陈村民的同公完全有可能将自己父亲葬于自己在朱陈村所置田产的。但是,如若同公与该朱陈村毫无关系,而自号朱陈村民是因为父姓朱母姓陈而得名,那此墓碑就既非升公,亦非同公了。不过,古人以所在地名为号的多见,以父母姓氏戏称为号的罕闻也。然而,本人断定该墓碑为同公墓碑。其理由一、我国南方古人,至少是我朱氏南方祖先,有一种不求父子、祖孙葬于一处墓地的习惯。朱熹的祖父与祖母、朱熹本人与其父就未葬一处;我祖升公的父亲和爷爷也未葬一处。其理由二、升公乃当世高人,洞穿时势、帝王和人生,因而生前多隐身。由此想见,其死后隐墓的可能性也很大,尤其是他已测得其子同公难得寿终正寝的定数。据此,他必不会让其子将自己葬于其新置的田产的。其理由三、朱陈村的朱氏族谱中四世以上失考,但其族人传说:其始祖公(墓碑主人)死于一桩冤案,生前与其父都在南京为官。这正与升同父子相吻合,加之同公自号朱陈村民,故同公葬于此立为始祖无疑。由此还可断定:我沧州朱氏与朱陈村朱姓同为同公后人。那么,同公绝非只有真公一子。我祖真公随燕王北迁,其兄弟则留朱陈村守墓,并繁衍生息至今。
 17200710月底,本人按网上提供的信息来到江苏盐城市北龙港镇南龙岗居委会瞻仰了“朱升墓”。这是一座历经几百年的古墓:高8·5米,直径10·5米占地100多平米。该村朱氏家族认定这是其祖朱升之墓,并且世代相传地年年祭扫。其朱氏族谱上也明确记载着朱升是其二世祖。同时,本地明清时修撰的县志也都有朱升情况的记载。加之1999年派人到朱升原籍查访也确实没有找到在那里的墓葬。于是,联想到朱升归隐的主要原因是看到朱元璋猜忌心重,怕有杀身之祸。所以告老后未回原籍,而是到曾经生活战斗过的盐城来隐居是很有可能的。因此,不仅该村朱氏族人,就是当地官方组织也认定明朝这位开国元勋、大政治家、大理学家朱升晚年隐居于此,死后葬于此!2000年,族人自发捐款近10万元将朱升墓修葺一新:墓坐北朝南,像一个高大粮囤,寓意朱升所献三策中的“广积粮”;墓周砌围墙,寓意三策中的“高筑墙”;墓高7·2米,寓意其享年72岁;墓直径13·7米,寓意他1370年去世;墓前立一块高5·8米的汉白玉墓碑,寓意他58岁从政。墓碑正面刻有“明翰林院大学士朱升之墓”字样,背面刻有朱升生平300余字。碑南有一个大香炉,供人进香、祭扫;碑西立有“文物保护单位”小石碑;碑东为刻有其所进三策(即“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小石碑。刚发现的朱升之七世孙朱从馨的墓也改葬于朱升墓西南角20米处。现在,北龙港一带村镇的朱升子孙已传到255000多人。
窃以为,盐城的族人和官方朋友们确认朱升隐于斯,葬于斯,不无道理,就算有误,其心意也是好的。说到疑点,大致有三:一则
此地的朱氏族谱上记载的朱升,“升”字头上多个“日”字(当然这两个升字为异体字,通用);“字原明,有四子”。这与我祖朱升,字允升,号枫林,从名字上就有出入。且升祖长子夭折,41岁时才生同公一子(另有二女);二则此朱升之父名梓新,其母为张氏和李氏,其妻为虞氏,而我祖升公之父名朱百户,葬于安徽休宁,升公夫人乃陈氏,歙县石门镇人。三则朱升71岁到盐城隐居,第二年去世,不可能将其父母墓葬迁到盐城来,且其四子中却无同公。
(七)、始祖升公承上启下,沧州朱氏世系了然。
18、朱升乃唐朝殿中丞朱涔(号师古)之长门第19世孙。其根据:原黄山管委会办公室主任朱林棣珍藏有明嘉靖乙卯年(公元1555年)第三次重修的《朱氏统宗世谱》和宋开宝七年(公元966年)新安朱氏五世孙朱询所撰《朱氏源流族谱序》。其中记载:朱涔,字山陵,号师古,唐大和庚戌年(公元830年)登第,唐文宗时为殿中丞。“功名驰于四海,爵位近于三台,是诚朝中之伟器,天下之奇才也”。涔公世居姑苏饮马桥。后因黄巢兵乱避地歙州篁墩,卒后亦葬于篁墩,立为新安朱氏始祖。涔公生四子:諽、驯、瑰、重。长门諽公,字鼎臣,号篁墩主人,又号隔山居士,生于唐宝历二年(公元826年),大中二年(公元848年)登进士第。先后任河南节度使、马步都总管兼宣歙讨击使、勇卫将军江南招讨军容使、勇卫将军兼宣歙观察使、光禄大夫大宪御史,爵授江南领将歙州开国亭英侯,食邑五千户。光化三年(公元900年)隐居休宁隔山后梁。乾化三年(公元911年)九月八日子时卒,享年86岁,葬休宁隔山园。諽公生五子,即:逢、远、通、达、迁,其号分别是:春、满、园、林、秀。其中春公之重孙,即前面所提撰写《朱氏源流族谱序》之人朱询。諽公第四子林公,后由隔山迁居休宁回溪。林公第十八世孙,即我始祖朱升,字允升,又名社佑,号枫林。由始祖朱升,到今天沧州朱氏“金、世、恩、宝、云、锡、希”字辈,计十九世。
19、次门驯公后由篁墩迁往金陵朱衣巷。朱林棣宗长据所藏古谱及朱元璋撰写的《明太祖御制朱世德碑》推之,认为朱元璋很可能是朱驯的第十八或第十九世孙。朱元璋说:“本家朱氏出自金陵之句容,地名朱家村,通德乡。”这与我祖新安《朱氏统宗世谱》之所载是吻合的。同时,从朱元璋给朱升的一些诰文昭书的措辞中已明显看出其已承认了自己是新安后裔。朱元璋在授《翰林院学士兼东阁学士朱升诰》中写道:“眷我同宗之老,实为耆哲之英”。在御翰《赐朱升诏书》文中,朱元璋开笔就写道:“御讳顿道奉书允升宗长阁下----”。《朱枫林集》第九卷第148页又载朱元璋曾对朱升讲:“朕与卿分则君臣,情同父子”。
三门朱瑰,亦名环,居歙之篁墩。唐天佑中,公领兵三千戍婺源,民赖以安,因家焉,仕置制茶院。其第八世孙乃南宋大理学家、教育家朱熹,后被历代帝王加封为文公、徽国公、先贤朱子等。
末门朱重,年幼随其三兄朱瑰去婺源,后又迁居婺源香田。
(八)、我沧州朱氏鼻祖乃颛顼之子朱襄氏。其根据:
20、“朱”字,在最古老的甲骨文和金文中写作“本”或“米”。在我国最古老的汉语字典——《说文解字》中讲:'朱,赤心木,松柏属。从木,一在其中。’在采集农业的原始阶段,有一支先民对赤心木产生了特殊情感,他们把这种赤心木叫做朱本,并作为族徽和图腾来崇拜。这便是最古老的朱氏族,发源于中原和华北地区。《路史·后纪》记载:“朱襄氏都于朱。”这里的“朱”地,就在今河南淮阳县境内。然今天的朱姓并非仅此一脉,而来源有六:其一、即颛顼帝之子朱襄氏后裔;其二、舜帝之大臣朱虎后裔;其三、商代宋国始祖微子启之子公子朱后裔;其四、黄帝之子少昊—姓嬴名挚号朱宣之后裔;其五、尧帝之子—姓祁名朱号丹朱之后裔;其六、出自赐姓、冒姓和外族改姓。
21、朱姓如此多源,我沧州朱氏源自何脉呢?由近及远,一推便知。南宋宝祐戊午年(公元1258年)徽州路儒学教谕朱莹所作《徽城朱氏谱序》载:朱涔(号师古)之父为守滔,之祖为光迪,之曾祖为敬则。唐武后登基时,敬则授银青光禄大夫,官至当朝宰相。又载:“朱之先源流虽远,脉络可寻肇于曹侠受封于邾姓之所由基也,后并于楚去邑,为朱姓之所由定也。始于沛国,徙于丹阳,转于姑苏,地之所由异也”。
朱询所作《朱氏源流族谱序》载:“朱氏盛于汉也”。至南北朝朱氏已发展为名门巨族。从东汉青州刺史朱卓,上推到战国时的朱亥,计二十二代,代代有名裔。如卓之上一辈,即21世的朱寓,为汉灵帝时的司隶校尉,位于八骏之列;19世的朱穆和20世的朱质,均为侍御史、刺史、司空等职;18世的朱震,为吏部尚书;17世的朱晖,为太守、吏部尚书;14世的朱佑,封侯绘像云台;其长子封西郡侯,其次子朱博东汉安帝时位居丞相,封洛阳侯;13世的朱浮,为汉光武时的大将军、大司空;12世的朱翊,西汉时为大司马长史;11世的朱云,为汉成帝时的大宪御史;10世的朱邑,汉宣帝时的北海太守和大司农; 7世的朱买臣,为汉武帝时的会稽太守、丞相长史;6世的朱轸,为都昌侯;5世的朱濞,为隐陵侯;朱亥之重孙朱家,则以“任侠”闻名鲁国;亥之孙朱章,为秦丞相府左参军;亥之子朱英,仕楚为上官大夫。
《朱氏统宗世谱》(公元1555年版)和光绪元年(1875年)手抄《清传祖籍》载:朱氏之源甚远。黄帝之孙颛顼生四子,即大业、穷禅、称(邾襄氏)、伯鲧。第三子“称”,即得朱姓最先之祖,号邾襄氏。称生卷章,章生吴回,回生继,继生重黎,黎生陆终。陆终生六子,第五子名晏安,食于曹,故亦叫曹安。至春秋初,其后裔曹侠因伐纣有功,被周武王封为邾子国,故亦叫朱侠。至战国中叶,邾国被楚宣王吞并,其后裔邾成子(字夷鸿),携子孙避乱沛国相县,去邑为朱姓。朱成子的重孙就是大名鼎鼎的朱亥。(见《沧州朱氏世系总图》)。由此链倒来,我沧州朱氏鼻祖当是黄帝之重孙、颛顼帝之子朱襄氏无疑。
以上考证有失当、甚至谬误之处,请族人、朋友和一切知情者不吝指正。鄙人惟愿能为后辈的进一步考证提供些许有益帮助,如此而已!
公元20081月(丁亥仲冬) 十九世孙 宝辰拙笔
   

  
《沧州谱牒序跋集》目前已经编辑完成,书稿已送审,现向社会各界寻求赞助商。根据赞助费用的多少命名为理事会副理事长和常务理事、理事,赞助单位或个人将会在本书予以彩页介绍。

沧州谱牒序跋集赞助商排行榜 



第一名

第二名

第三名

第四名

第五名

......
......

穆国联电话:13931790137(微信)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转载]陈氏世系源流--黄帝至舜帝、舜帝至胡公满、胡公满至陈实公的世系
豫章王氏世系世系源流探讨
钟氏族谱钟氏源流研讨(98)钟氏烈系世系
陈氏源流概况
中华万姓同根同源(2)
江西傅氏的源流和播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