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他是英国籍犹太人,因为熟读《大唐西域记》,骗取了大量中国珍宝

自从上世纪敦煌莫高窟中的宝藏,被世人发现之后,其中珍藏的书籍和绘画,便成为各国考古学家梦寐以求的珍宝。

由于清代统治者对于莫高窟的保护意识淡薄,最终导致大量文物外流。

敦煌莫高窟佛像

而英国籍犹太人斯坦因,作为掀开莫高窟神秘面纱的人,他对我国文物保护事业造成的损失更是不可估量。

大型纪录片《敦煌》的第一集《“探险者”来了》,就为我们讲述了这段令人痛心疾首的历史。

斯坦因出生于匈牙利的一个犹太人家庭,其自小便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从中学时代开始,斯坦因便像发疯一样地迷上了东方文化,《马可波罗游记》、《大唐西域记》等书籍,都被他翻阅过多次。

英国探险家斯坦因

斯坦因在进入大学后,也选择了东方学,作为自己的主修学科,毕业后便离开家乡到英属印度工作。

不过,他真正的目标却在遥远的东方,他希望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抵达中国的腹地。

他认为那里干燥的气候,有利于文物的保存,自己很有可能在那里发现不为人知的秘密。

1900年,斯坦因一行人,从克什米尔出发,开始了第一次中亚考察。

途中他们经过了喀什、和田等地,并在那里发现了许多历史遗迹,并发掘了许多珍贵的文物。

英国伦敦

之后斯坦偷偷将1500多件中国文物,带到了伦敦,并在当地举行的学术会议上,出尽了风头。

这些文物中的绝大一部分,被斯坦因“捐赠”给了大英博物馆,英国政府也对斯坦因的“考察成果”十分满意,不但批准其加入英国国籍,还赐予其勋爵爵位。

英国人给予斯坦因勋爵爵位之后,又开始资助其后续的“考古研究”,这次斯坦因将目光放到了古代丝绸之路的咽喉重镇——敦煌。

大英博物馆中的外国文物

当时为了能够更好地与当地人交流,斯坦因在莎车雇佣了一位叫做蒋孝琬的湖南师爷。

他们一行人从新疆进入甘肃后,受到了当地官员的热烈欢迎,因为在斯坦因的护照上,有着“英国大臣”的描述。

在和敦煌官员用餐的时候,斯坦因发现了其家中有一些隋唐时期的古籍,经询问才得知,这些古籍出自敦煌城外的莫高窟。

随后,斯坦因立即奔赴莫高窟,想要看一看那里究竟有怎样的宝藏。

斯坦因和其随从

在抵达莫高窟之后,斯坦因才得知那里有一名叫做王圆箓的道士看守。

这位道士虽然没有什么文化,但是却有着坚定的宗教信仰,因此无论斯坦因如何请求,王圆箓都不让斯坦因接近存放书籍的藏经洞半步。

无奈之下,斯坦因只得慢慢想办法,在和王圆箓交流的过程中,他敏锐地发现这位道士对于唐僧有着虔诚的崇拜。

熟读《大唐西域记》的斯坦因,便开始和王圆箓交流唐僧的故事,这让两人的感情变得亲密起来。

唐代高僧玄奘

一天晚上,王圆箓从藏经洞中随手拿了几卷经书,给斯坦因翻阅,斯坦因在打开后在书籍的边角上看到了“玄奘”二字。

随后他将此事告诉了王圆箓,王圆箓觉得这是唐僧显灵让斯坦因进入藏经洞,便答应次日带斯坦因进洞查看。

第二天一大早,斯坦因早早来到藏经洞口等待王圆箓的到来。

在王圆箓为其打开大门之后,他以最快速度走了进去。

一进门他就被洞中精美的壁画和浩如烟海的书卷所震惊,在其所写的《西域考古记》中对当时的心境有这样的描述:

“将秘室门渐渐打开,在道士那昏暗的油灯下,我的眼睛一亮,浑身热血沸腾……我用颤抖的手抚摸着经卷,恨不得立即把它们全部运回去!”

敦煌莫高窟

此时的斯坦因,已经有了将所有书籍和绘画作品据为己有的念头,但王圆箓之前答应了县令要保护藏经洞,因此不想让斯坦因带走太多东西。

最终在几次交涉后,斯坦因以二百两白银的价格从王圆箓手里,买走了几千件文物,它们被斯坦因装在几十个大箱子里,带回了英国。

斯坦因回到英国之后,依然对敦煌的宝物念念不忘,还托蒋孝琬帮自己又买了两百多捆经卷。

敦煌壁画

与此同时,他还在组织新的“考古队伍”,准备再次进入中国进行“发掘”,但令他没想到的是,在他准备的过程中,敦煌的宝物又被其他人发现了。

就在斯坦因离开后的第二年,法国探险家保罗·伯希和也来到了敦煌。

和斯坦因不同,伯希和不但能说流利的汉语,其对于中国古代文化也有极高的造诣,在他到达敦煌之后,很快就赢得了王圆箓的信任,并和斯坦因一样进入了藏经洞中。

莫高窟藏经洞

在进入藏经洞之后,伯希和被里面巨大的藏书量所震惊,他决定要用最短的时间翻阅完其中的书籍。

在后面的几天里,他用每天一百捆的速度快速浏览藏经洞中的典籍,并从中精挑细选出了7000多本精华。

之后他用极为低贱的价格,从王圆箓手中买到了这些宝贝,并准备将它们带回法国。

和斯坦因不同,伯希和对自己此次的“战果”非常满意,并希望让全世界都看到自己的“成就”。

于是,他参加了在北京举办的一次文化交流晚宴,在宴会上伯希和拿出了几本六朝时期的古书,这引起了在场中国学者的强烈兴趣。

法国探险家伯希和

要知道当时在中国,找到一本宋代的图书已经不易,更别说隋唐之前的典籍了。

学者们立即涌上前去询问这些书的来历,在得知其出自莫高窟的藏经洞之后,学者们纷纷上书请求清政府,将这些宝物妥善管理。

如果这时候清政府能够采纳这些建议,那么敦煌的文物外流,就会得到有效遏制,但清政府的态度和后续的做法,却令文化界人士愈发痛心。

在纪录片《敦煌》《“探险者”来了》一集中,有一个镜头给笔者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

那就是在斯坦因抵达敦煌之前,当时的甘肃学政就写了一份奏章,在那份文件中,提到了莫高窟的藏经洞,并认为其中的书籍,有着很高的价值。

不过当时正值清政府风雨飘摇之际,各地政府面对着百姓的起义和内部斗争自顾不暇,根本没有精力去管理和保护文物,这让甘肃学政的建议,被彻底遗忘。

莫高窟中的古籍

而在斯坦因准备将文物带出敦煌的时候,纪录片的背景则是当地农户反抗政府暴政的画面,这种情况下,想要依靠敦煌政府保护莫高窟无异于天方夜谭。

伯希和在京城引发文化圈“地震”之后,清政府为了显示对文人的关注,决定发起对莫高窟文物的保护工作。

只不过那时清朝的财政,早已被各种不平等条约压得喘不过气来,根本没有余力拨款抢救文物。

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

文人学者1907年提出的建议,直到1910年才开始实施。

当时清政府下令,将莫高窟中剩余的文物全部运送到京城,很快转运文物的车队便抵达了敦煌。

守候在莫高窟前的王圆箓,本以为他们会和西方人一样,带着结实的皮箱来搬运这些价值连城的宝贝,但映入他眼帘的却是一辆辆简陋的牛车

藏经洞看守人王圆箓

这些车上不但没有皮箱,甚至连个像样的遮挡也没有,负责搬运的官差只在书籍上盖了几层草席作为遮挡。

这让王圆箓痛心不已,他甚至找到蒋孝琬表示:

自己非常后悔没有将更多的书籍,交给斯坦因,因为大清的官员们,只会糟蹋这些东西!

在书籍的转运过程中,负责的官吏和官差,也逐渐意识到这些书籍的价值。

修复后的敦煌古籍

路途中不少人便趁人不注意,就从车上取下几件文物,然后再将其高价卖给遇到的外国人。

因此等到这些文物被送到北京的时候,其数量已经少了一小半,且剩余的文物也因保护不当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损毁。

与此同时,德国、日本等国的“探险家”们,也纷纷深入敦煌,对莫高窟中的文物进行大肆劫掠。

莫高窟中的塑像

可清政府对于这些强盗的行径无动于衷,最终导致了我国文物的大量流失,至今仍是国人心中永远的痛。

如今斯坦因和伯希和等人,都被西方学界尊称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探险家。

但每一个中国人都知道,这些人都是不折不扣的强盗,他们趁着清政府无暇顾及文物保护的空档,劫掠了大量中国文物,并宣称这是对于我国文物的“保护性发掘”,其丑恶嘴脸令人作呕。

今天的敦煌博物馆

但从另一方面而言,对敦煌文物造成最大的伤害的,也确实是晚清百姓,他们淡薄的文物保护意识以及对利益的追逐,让大量文物流落海外。

如今,随着我国的发展,国民素质不断提高,人们在文物保护方面的意识也逐渐觉醒,相信类似的悲剧再也不会上演,曾经流落海外的珍宝,也终有回家的一天。


参考资料:

本文部分内容,参考自纪录片《敦煌》,以及《西域考古记》,斯坦因著,商务印书馆出版


(此处已添加纪录片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我在头条看纪录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道士下塔的历史思沉
敦煌文化
“敦煌莫高窟”的前世今身
你是否也曾恨过他,莫高窟王道士之殇:我们欠您一句对不起
[古籍书影] 斯坦因:西域考古图记
敦煌文化【7】敦煌,人类心灵的故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