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清「文臣」清朝名臣刘墉真的配得上“好官”之称吗?

经常看清朝电视剧的朋友都发现,很多清初的电视剧中都有刘墉这个角色,而且通常是作为贪官和珅的对立面出现。

而相比于刘墉这个名字,大家更加耳熟能详的是刘罗锅这个外号,许是因为常年躬身读书养成了这个习惯,又或是嘉庆皇帝经常称其为“刘坨子”才有了这个外号。

由来我们不得而知,但刘罗锅的称号在民间流传甚广,百姓都认为刘墉是个清正廉明的好官,然而事实真是如此吗?因为他曾与和珅对立就认为他一定是好官吗?

在很多不为人知的地方,刘墉有着他的算计,升官路上的很多行为甚至比和珅还要可恨。

一、 刘墉之名

虽然刘罗锅这个外号很接地气,但刘墉的出身在当时可是高高在上,是清朝初期的名门望族。

刘墉的曾祖父和祖父分别是顺治和康熙年间的高官,父亲刘统勋乃是首席军机大臣,是当朝名臣,刘墉就是刘统勋的长子。

有这样的家世背景,刘墉的为官之路比别人要顺畅的多,家族中人世代高官,自小便能受到朝堂的熏陶,也清楚的知晓为官之道。

刘墉因为父亲的朝堂势力,一开始就以恩荫举人的身份参加了会试和殿试,是名副其实的官场“拼爹”户。

所谓恩荫,是古代一种官场世袭制度,具体指上辈人建功卓著后可以给其家族后辈入学或者为官的待遇,也就是祖辈、父辈有地位的人可以在进入官场时得到特殊待遇。

清代的恩荫制度,只要在京的文职官员达到四品以上,就可以准许其家族内一名子弟入监读书,刘墉的父亲是内阁大学士,刘墉身为家里长子,自然可以享受这个待遇。

因为这个特殊待遇,加上刘墉此人饱读诗书、精通书法等,当年就考中了进士,进翰林苑当了编修。

家族背景强大的先天优势,加上刘墉后天的努力,他在当时那批官员中还算出类拔萃,担当编修没多久就升迁,正式步入了仕途。

刘墉出身相门,祖上出了很多进士,其父亲又是当朝高官,乾隆对于刘家是非常信任的,自然也会高看刘墉一眼,而刘墉在官场的表现也让乾隆皇帝颇为满意,他的仕途之路自然平步青云。

几年间,刘墉不断被提拔,后来成为安徽学政,也就是当地搞地方文化教育的行政官,虽说官职并不高,但这只是刘墉升迁路上的一站而已,不过是为了磨炼他。

即将赴任前,乾隆甚至还特意把刘墉叫到面前亲自赐了一首诗给刘墉,这是多大的恩典啊,诗中有一句“瀛洲新翰林”更是展现了乾隆皇帝对于刘墉的厚爱,他希望刘墉能够不辱门楣,能够建功立业。

乾隆丝毫没有掩饰自己对刘墉的期盼和偏爱,而刘墉也没有辜负乾隆,他拼命的博取乾隆的信任,甚至不惜借文字狱之手,来帮助自己平步青云。

二、 文字狱有多可怕?

在清朝初期,文字狱这三个字的可怕性不亚于各种酷刑,多少文人学子都死在了文字狱中,那么究竟何为文字狱,文字狱的可怕之处又在哪里?

所谓文字狱,是清朝统治者为了加强国家的思想文化控制而实行的一项恐怖制度,主要是防止知识分子和汉族人的反抗。

文字狱顾名思义也就是因为文字而引发的罪案,而且是冤案,也就是在某些作品中断章取义、罗织罪名,给写作者扣上意图谋反的帽子,以此震慑其他想要反抗的文人和汉族。

文字狱自古便存在,大众对清朝文字狱印象深刻的原因是,清朝的文字狱,其严苛程度乃世所罕见,给当时的社会造成了非常恶劣的影响,使得无数学子被关在“高墙”之内,只敢低头顺从,不敢飞扬思想、有所建树,只有显示自己是清廷的忠实拥护者才有活路。

在很多影视作品中,“反清复明”这四个字成为了无数学子的噩梦,只因为诗句中有“清去,明朝”等字样,就被定义为是乱臣逆党,明明诗写的那样优雅大气,但却因为不着边际的猜疑就被扣上谋反的罪名,而像这样无辜惨死的知识分子不知道有多少,弄得当时社会人人自危。

清朝的文字狱数量达到170起左右,比以往朝代加起来的总和还要多,被判文字狱的作者不仅牵连自己,甚至还有的被满门抄斩。

有学者概括清朝文字狱特点时提到,清朝的文字狱持续时间非常久,涉及案件众多,罗织罪名的方式非常阴毒,打击手段非常狠厉。

清初统治者入关以后,为了让汉族彻底服从,便想要通过文化来禁锢其思想,为了防止民间有野史流传,统治者便想着借助纂修《四库全书》这个名头,四处搜查民间书籍,展开了一场大型禁书活动。

在此期间,无数的优秀典藏真迹都被损毁,很多历史典籍都被烧掉,而在查找民间书籍的过程中,很多文字狱冤案就此产生。

书籍当中不仅不能出现清、明等字样,甚至皇帝的名字中有哪个字,也都被设置为了文字禁区,作者不知回避,也要被定罪。

后来,文字狱逐渐走向了朝堂,对于那些有思想的知识分子或是士大夫,朝廷害怕他们心有反意,就开始捕风捉影、吹毛求疵,弄得朝堂人心惶惶,生怕说错或写错一个字就被杀头。

对于下层的文人墨客,文字狱也丝毫没有纵容他们,想要写诗表现自己的才华或是博取他人抬爱,却因为用词被人断章取义而丢掉了性命。

即便文字狱如此恐怖,即便人心惶惶,却也没有人想要阻止,更没有人敢向掌权者进言文字狱的可怕,一来是畏惧皇权;二来,构造文字狱也被某些官员当做了上位、表忠心的方式。

刘墉虽有清官名臣之称,但他也曾利用文字狱来博取乾隆的好感,用他人的血铺平自己的上位之路。

三、 刘墉的升官之法

刘墉在各地方做官历练期间,曾办了两次文字狱大案,就是这两次文字狱,让刘墉屡次受到乾隆皇帝嘉奖,加速了刘墉向京城政治团靠拢的脚步。

刘墉主导的第一件文字狱是发生在乾隆二十六年,那时的刘墉还是江苏学政,案件的性质原本也不是文字狱案,而是逃粮拒差案。

像这种案件原本不应该由学政来办,但是因为案件当事人阎大镛是监生,更好在刘墉的管辖范围内,此次案件就由刘墉负责查办。

这件案子原本也不是什么大事,顶多算阎大镛目无王法而已,案件正常审理后,刘墉把所有相关文件全都上奏给了乾隆皇帝,乾隆也说先判轻罪就可,对于犯案者也只评价了一句愚见无知。

可案件审理到这还没有结束,刘墉对犯案人进行了细致的进一步调查,着重搜查了其写过的文章等,也就是这一查,把《俣俣集》查了出来,刘墉顺理成章的将其改为文字狱案,并再次上奏了乾隆。

上次的小事乾隆根本不会放在眼里,而文字狱是乾隆最在乎的事情之一,看到刘墉的奏折后,乾隆大怒,下令严办。

案件的性质就彻底转变为了文字狱,刘墉也因为这次案件审理而受到了乾隆的褒奖,第二年就升迁成为了太原知府。

第二件文字狱案则更为典型,名为《一柱楼诗》案,原本是原告蔡某想要强买徐述夔孙子的土地而造成的田产纠纷,因没有得逞,蔡某就想要报复徐某,就状告徐家藏有禁书,并说诗中有谋反意味的词。

蔡某一连状告几级都没有得到回应,各级官员都认为蔡某本就是无中生事,意图报复,因此不予理会,直到蔡某告到了刘墉那,这件事才得到重视,刘墉很快将这件案子定义为文字狱案,并很快上奏乾隆。

写诗的徐述夔本就是举人,生前写了很多有气节的诗句,其中“明朝期振翮,一举去清都”,原本是寓意科举成功,没想到却被拿来当做反清复明的典例。

乾隆知道后极为震怒,下令将徐述夔坟挖了,将其挫骨扬灰,把他的两个孙子也判了斩首,这件大案当时轰动一时,也是清朝文字狱中非常典型的案例。

案件结束后,刘墉受到了乾隆的嘉奖,乾隆亲口说要不是刘墉,徐述夔的案子就要漏网了,而刘墉也因为这场大案再次得到了乾隆的极度信任,两年后就被任命为湖南巡抚。

四、 总结

刘墉的在官场和百姓的心目中都是值得信赖的好官,然而这样的名臣背后也有这样不为人知的升迁经历。

文字狱带来的影响太过恶劣,可刘墉不仅没有尽力避免,而是一再助纣为虐,甚至让文字狱成为自己升官的垫脚石。

几十年的宦海沉浮,刘墉能够功成身退,必然有他的过人之处,也一定精通为官的手段,凡人都有两面性,也不能因为传言就判定他是否就是好官。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清朝名臣刘墉,配得上“好官”之称吗?
清代名臣刘墉,果真配称“好官”?其实,他比贪官和珅更可恨
史书一段记载,揭开了刘墉的真面目,学者:颠覆了影视形象
他为重臣,书法有很大的影响力。但他还是文字狱的积极推动者!
刘罗锅江阴造文字狱
乾隆说我45岁,属马;刘墉说咱俩同岁,我属驴。为什么乾隆很高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