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二战日本文科生有多惨?学霸也要上战场,军官:神风特攻队需要你

很多学生在分科的时候,都会多少显得有些难以取舍,到底是学感性的文科,还是就业相对轻松一点的理科呢?在老一辈的观念中,多数是倾向于理科,所谓“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也不怕”,当然现代社会对于文科生的需求也是很大的,因此很多人对于现在分科都并不是很重视,选择文理科都是兴趣使然。

不过在80年前的日本,选择文理分科,很可能会决定一个人在战争期间的命运。

战争期间日本的学生兵

在日本的史学界流行一个段子:

在日本战败前的某一天,有一个军官到日本大学去征兵,然后操场上来了一群学生来应征入伍。

军官:现在帝国到了生死存亡的时候了,帝国陆军需要你们的加入,

学生A:我是学化工的,我愿为帝国尽忠!

军官:不,你要留在后方,帝国的兵工厂需要你

学生B:我来自车辆制造专业(很有精神的说道)

军官:(叹息声),不……帝国在战后需要你

学生C:我……我,来自考古系(文学)

军官:(惊喜)……很好,帝国的“神风飞行队”

就是需要你这样的人才,赶紧签字……

日本大学生出阵上战场

这虽然是一个调侃的段子,但是却是对日本文科生一个“伤害性大,侮辱性更强”的暴击,——文科生要当炮灰,理科生可以不用上战场。

可以说在当时的日本学生中,选对了文理科就相当于一只脚不用被征兵。

日本大学生征兵史

在抗战开始时(1931-1937),日本的常备军其实很少,才40万左右(17个常设师团),那个时候日本的基层士兵组成主要是以一些偏远的农村子弟,没有上过大学的青年,以及一些市民组成。这些都是义务兵性质的,很多是迫于生计或者为退伍找工作而去,当时的日本对于学生还算宽容根据《兵役法》规定:

任何17-29岁的男生皆要接受体检成为兵员,然后会择优挑选入伍,不过《兵役法》里面有一个规定,那就是学生可以延缓入伍,具体为,初中生可以延缓到22岁,高中生和师范生可以延缓到25岁,而大学生则是27岁。这也就是说只要你还在上学就不用入伍。

日本某大学生入伍出阵

在当时日本在关内节节胜利和军国主义的鼓动下,很多的日本学生也会选择为了“圣战”入伍。而当时的军部对于大学生则是采取自愿制,也就是大学生可以去应征当兵,但要和其他人一样要经过体检和军训,不合格就要被刷下来。

不过随着1938年以后,随着日本在中国战场的扩大,也开始出现了兵源危机,一些复员兵也被征召回战场,而到了1943年以后,将战区扩大到整个亚洲的日本防区是在是太大了,连复员兵也逐渐供应不上。

于是在1943年,当时的日本首相东条上等兵,则开始打起了学生们的主意。

1943年关东学生出阵图

在1943年10月1日,随着《在学征集延期临时特例》的办法,日本大学生们也迎来了悲惨的时代,条例规定:

日本全国所有高校的在校生,除理科和师范类专业之外,全部取消明治年间延后兵役规定,和所有社会成年人一样,只要达到征兵要求(18岁),就必须上战场。

而这也意味着,日本广大的大学生,都将要上战场。

日本海陆两军招募海报

命运悲惨的文科生

更让很多很多学生觉得不公的是——1943年的条例指出,除了师范类和理科之外,全部上战场,是明显带有歧视性的,说白了就是——让文科生先上。

其实在当时的日本之所以让文科生先于理科生上战场,雨田君认为主要有两点:

第一点是在战时环境下,对战争没有帮助的文科生(不会制造和维修武器),对当时的军国主义的总体战没有帮助的,与其在后方,不如将其作为生力军进入战场。

第二点是文科生一般都是社会、政治方向,这些人玩技术不行,但政治很有一套,当时日本国内也很紧张,东条上等兵怕这些人开展反战言论,因此直接将其扔到战场任其自生自灭。

准备入伍的日本大学生

在1943年指令出来后,日本国内举办得了万人规模的“出阵仪式”(战国时代男人第一次上战场叫出阵)。来自关东和中部地区77所大学2.5万名大学在校生,在其他107所大学,6万名没有到达征兵年龄的学生的欢送下走向了战场,同年的11月17-18日,来自东北地方岩守和青森的9000名学生也进行了类似的出阵活动。

扛着枪准备上战场的日本大学生

而这些人中有80%以上是来自日本经济学、哲学、法学和文学系的文科生。在这场万人出阵的仪式之后,他们将要赶往太平洋诸岛和美军进行作战,

而且不管你是东京大学还是早稻田大学的文科生,除非你残疾,要不然都不能避免上战场。前日本首相的竹下登就是来自早稻田大学,他被分配到仙台的航空学院,运气比较好做了飞行教官,没能成为“光荣的神风特攻队”成员,而活到了战后。

关东高校联合出阵时的大学生方队

不过其他人的命运就没这么好了,日方有关统计数据显示,海陆军中阵亡的特攻队中,有75-80%是学生兵,其中这些飞行员中多数是文科生(挺难为他们的,当飞行员要学各种精密的数学运算),而这些飞行员中多数来自于京都大学(也算日本的重点大学),该校入伍学生多数被送进了陆航和海航学校,也就是后来的神风特工队

日本神风特工队的少年兵

比神风特攻队更让人纠结的是,那些进入的基层部队的人员,比如毕业于大阪外国语学院的司马辽太郎(文科生),就曾经在满洲的第一战车联队中服役。因为本土决战,所以苏联进攻前被调回了日本本土,要不然其本人有大概率去西伯利亚挖土豆。

司马辽太郎是幸运的,但其他进入基层作战的文科生们可就倒霉了,他们如果被分配到满洲和华北还好,实在不行可以到华中得和国军正面作战。运气更差的可能会被分配到太平洋,1944年恰逢日军的日军和美军在菲律宾决战,大量的学生兵被派遣到吕宋岛和其他岛屿。根据日本在战后编辑的数据显示,在吕宋岛的1000多名的学生中生还率不到10%,其他岛屿服役的大学生生还率最高也才23%。

在太平洋缴械的日军

那么这些出征的文科生有多少能活到战后呢?

根据日本教授倦川惠寿在战后的统计,日本海陆军中从1943年出阵的学生中文科生有45000-50000人,其中大学28000人,专科19000人,这些人中有4600人阵亡(1%),其中神风飞行队贡献了1100人,占阵亡比的23%。

战损率高的神风特工队

那么文科生这么惨,有什么办法可以避免上战场不?

其实这些大学生士兵,只要掌握专门技巧,也是不用上战场的。这个时候就体现出文科专业中的鄙视链了,如果是商学院毕业,没关系会会计和算术,也是可以在后勤处混日子的,当部队经理(采购&出纳),偶尔还能刮刮油水。而像文学院、法学院这种纯文科学校毕业的,不好意思只能当大头兵,去前面“板载冲锋”,还有一类的是艺术的,那就更悲剧,由于日军内部没有文工团,长相文艺的男生还容易受欺负,因此只能呵呵了。

在中国某战场后方的日军

躲在后方的理科生

很多文科生在1943年10月出阵前,在自己的日记中写道“理科生拜托了”,这里虽然有那种同学分离的心酸,但也从侧面反映了一个道理,那就是理科生不用上战场。或许对于许多爱好和平的人来说,这些理科生的日子应该会很好过。

但实际上理科生也有自己的无奈。

在太平洋作战的日军(剧照)

第一点,不是所有的理科生都不用上战场。

《在学征集延期临时特例》规定的是在校生且且位于当兵延期期限内的理科生不用上战场,实际上从1938年开始日本年就开始缩小大学生的学制,改为2年零6个月,因此对于也就是说只能的22岁以下的理科生不用上战场,超过22岁以上,即使你是在校生也要上战场。

因此对于1943年以前大学的理科生来说,他们都处于1943-1945阶段的征兵对象。

参加游行的日本大学生方队

不过旧日本的文理分化还是很严重的,对于名校如东大和京都大学的理科生来说,他们处于特殊人才,一般毕业会被弄到某个武器或者其他研究所或者工厂去不用上前线,即使是二流的也会被一般兵工厂收留,至于三流的只能和文科马鹿一样上战场。

事实上,在军队中日本对于这些理工人才也是当宝,一般都分配到后勤汽修、武器维修中去,很少当大头兵。1944年以后被围在腊包尔的今村均中将就是靠着一群理工科出身的士兵组建了兵工厂、修理厂,种子水产基地,工程队,将基地开垦的有声有色,养活了本该被断水断粮的10万日本南方军。

在腊包尔受降的日军

其次,理科生在日本本土不是绝对安全的。

在1944年的时候日本就处于美国的战略轰炸范围之内额,日本的学校、兵工厂和造船厂都是美军飞机光顾的目标,因此在这种环境下生产,对于理工科的人来说也是冒着生命危险。特别是对大城市东京、广岛、大阪和名古屋的理工生们来说,每一天都处于深深火热之中。保不齐哪天天上掉下一颗炸弹,就真的和文科生一样了。

在兵工厂的日军

雨田君说

在战后很多人将日本的崛起,当成是日本借着抗美援朝战争的红利而发展起来的,但实际上在二战中,日本也在着重保护理科生。以至于在二战结束后,这些人才得以让日本工业快速复兴。

所以科教兴国,并非仅仅是说说,人才战略不管是以前还是现在,甚至在未来。毕竟社会发展的主体是人而非机器……

—The end—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名古屋大学公布二战时期学生日记:文科生上战场 理科生留学校
大学生【理科生VS文科生】
日本战时疯狂的学徒出阵 理科生目送文科生去死 自以为很悲壮
学理科能保命,日本专挑文科生上战场|军情晚报
二战时期,日本为什么规定文科生上战场,理科生继续上学
【理科生与文科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