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西汉」戾太子刘据的悲剧如何造成?[汉武帝]

征和二年八月(公元前91年),大汉王朝的国都长安城内,动荡着血腥、压抑、惶恐的气息。不久前,因汉武帝身边宠臣江充,诬陷卫太子刘据以巫蛊诅咒皇帝,使得惊恐万分的刘据铤而走险,率先捕杀江充等人,举兵反抗。但调动不得北军的刘据,最终还是在丞相刘屈髦的围攻下,兵败出逃,暂时藏匿。

太子虽侥幸外逃,可留在长安城内的太子故旧亲属,却不得不面临武帝的雷霆怒火。皇后卫子夫被迫自尽;诸太子宾客尝出入宫门,皆坐诛;其随太子发兵,以反法族;吏士劫略者皆徙敦煌郡。

上至皇亲国戚下到平民百姓,受兵祸及株连者已达数万之众,当真是血流漂杵。

武帝怒火炽盛,群臣忧惧不敢劝谏,只有壶关三老令狐茂上书历陈太子之冤,希望武帝能停止追捕,召太子回朝。

读过奏疏的武帝,心有所悟,但还未下定决心赦免太子,噩耗便已传来。躲在湖县泉鸠里农家的刘据,在被地方官吏找到围捕时不肯受辱,愤而自尽。

这件因“巫蛊”而起的悲剧,史家称之为“巫蛊之祸”。虽然这次动乱很快平息,但它带来的影响却是深刻的,武帝培养三十多年的太子一朝丧命。以太子为核心的执政班底全遭屠戮,无可避免的影响了汉王朝统治核心的延续。造成国本严重的动摇,以至于武帝在最后几年内为政权的平稳交接煞费苦心。

那么巫蛊之祸为什么会发生?是武帝为了刻意打压太子的势力而酿成的宫廷惨剧?还是单纯的小人作祟?

巫蛊之祸的背景

巫蛊,在《巫蛊方术之祸》一书中的解释,是指通过巫师的活动以咒语之术唤来蛊虫以害人之事。

我国古代对“鬼神”的信仰由来已久,“巫”就是负责沟通人与“鬼神”的具有宗教性质的“专业人士”。

《汉书 郊祀志》中记载:武帝初即位,尤敬鬼神之祀。

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武帝对鬼神的崇敬,自然使得巫师的地位水涨船高,长安城内方士、巫师云集,他们出入宫廷,往返王侯贵族府邸之间,各种巫术、谶纬迷信之言横行,为巫蛊之祸的爆发滋生了温床。

是时,方士及诸神巫多聚京师,率皆左道惑众,变幻无所不为。女巫往来宫中,教美人度厄,每屋辄埋木人祭祀之。——《资治通鉴 汉纪十四》

其实早在元光五年(公元前130年),武帝的皇后陈氏因失宠而借巫蛊邪术行媚道,妄图令皇帝回心转意,事发后武帝大怒,不仅废了陈皇后之位,还杀后宫延及大臣,死者数百人,可谓开武帝时期“巫蛊之祸”先河。

但陈皇后被废也并非单纯巫蛊的原因,更深层次的是武帝对外戚势力的防范和打压。

因为武帝能继承皇位,与馆陶公主(陈皇后之母)的帮助分不开的。在武帝执政初期,馆陶公主一家仗着拥立之功,以及真正主政的窦太后尚在,气焰张狂,骄横无忌,严重掣肘皇权。

因此切身体会到外戚危害的武帝,在窦太后去世后,不仅借窦婴与田蚡之争,先后扫除了窦、田两股朝堂势力,又借“巫蛊”的罪名,捕杀馆陶公主和皇后的亲信三百多人,彻底剪除了困扰武帝初年的外戚势力,巩固了皇权集中。

所以说武帝早年的巫蛊事件,更多的是作为打压外戚的借题发挥罢了。那么征和二年的巫蛊之祸是不是也是同样呢?

卫氏外戚在武帝中后期的影响十分巨大,卫子夫为皇后,其弟卫青、外甥霍去病都是战功卓著,位极人臣的存在,这就让卫氏在朝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环绕他们身边的亲信支属,无不位列要津。

尽管在巫蛊之祸前,霍去病、卫青早已经过世,可外戚的权力源泉皇后卫子夫还在,卫氏的影响力仍然很大,以卫氏姻亲为代表的丞相公孙贺便是卫氏的主要代表人物。

在位五十年,专横猜疑的武帝,面对卫氏外戚集团的强势,必然要着手清洗这股潜在的威胁。

所以便爆发了被称之为“巫蛊之祸”导火索的公孙贺父子一案。公孙贺之子被人告发与公主私通,且还以巫术木偶诅咒皇帝。案发后,公孙贺父子死于狱中,诸邑公主、阳石公主及皇后弟子长平侯伉皆坐巫蛊诛。

此案对卫氏外戚势力打击极大,卫氏在朝中的势力被连根拔起,可以说是武帝又一次借掀起的大案,扫除了威胁皇权的不安定因素。

那么若是以此来看,在公孙贺一案过后的三个月,武帝的宠臣江充便再次以巫蛊为由搜查后宫,将矛头直指太子,是不是就是出于武帝暗中授意?

要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们要先审视下武帝与太子,这对天家父子的真实关系到底如何。

初,上年二十九乃生戾太子,甚爱之。及长,性仁恕温谨,上嫌其材能少,不类己。——《资治通鉴 汉纪十四》

太子刘据是武帝的长子,因而出生后甚得武帝宠爱,七岁时就被立为太子,“少壮,诏受《公羊春秋》,又从瑕丘江公受《穀梁》,上为立博望苑,使通宾客”,可以说武帝为了培养这个继承人倾注了心血。

但太子刘据性格“仁恕温谨”,与雄才大略、极富主见的武帝完全不一样,因而被武帝嫌弃不类己。那么看来太子和武帝的关系应该好不到哪去,巫蛊之祸似乎就是武帝刻意为之?

先别急,虽不类己,可太子未必就不受武帝待见。

在政务上,武帝也给与太子充分的历练,“上每行幸,常以后事付太子,宫内付皇后。有所平决,还,白其最,上亦无异,有时不省也”。

武帝对太子处理的政务、做出的决策从无异议,表现了极大的肯定,而且即便是和武帝所做有冲突的也不例外,“上用法严,多任深刻吏。太子宽厚,多所平反”。皇后怕太子因此而获罪,告诫太子要听从上意,这让武帝听闻后,肯定了太子作为,“上闻之,是太子而非皇后”。

是不是很奇怪,武帝对这个不类己的太子,不但没有压制,反倒给与信任,根本不像是要废太子的节奏。之所以出现这种反差,笔者认为正是与汉朝的国情有着巨大关系。

武帝正式亲政后,汉王朝由“无为”进入了“多为”的转型期,“外事四夷之功,内盛耳目之好,微发烦数”。皇权的空前集中,对外战事的频繁,财政的日益窘迫,天下共其劳,汉王朝内部的矛盾冲突也就愈发加剧。这时候一个宽厚的皇太子的存在,是非常有必要的,可以替武帝一定程度上缓和尖锐的社会矛盾。

也正如当初武帝对卫青所说的那样:汉家庶事草创,加四夷侵陵中国,朕不变更制度,后世无法;不出师征伐,天下不安;为此者不得不劳民。若后世又如朕所为,是袭亡秦之迹也。太子敦重好静,必能安天下,不使朕忧。欲求守文之主,安有贤于太子者乎!

武帝很清楚,他征伐四夷、变更制度是会让国家疲敝,可这是汉家长治久安必然要经历的,但后世的君主不能和他一样,需要守成安天下,而太子“敦重好静”正是最合适的人选。

所以太子每谏证伐四夷,上笑曰:吾当其劳,以逸遗汝,不亦可乎。

武帝所做的一切,无论是战争也好,打击豪强、遏制外戚也罢,都是为了给后世留下个无事的江山,这跟后来的明朝太祖朱元璋,为仁厚的太子朱标营造安定的政治环境的做派如出一辙。

因此就像后世朱元璋一样,即便是有类己的燕王朱棣在,朱元璋也还是会把皇位传给了仁孝的皇太孙。故汉武帝不会因为太子“仁恕温谨”而产生废太子的想法,相反他还会乐见其成。

巫蛊之祸的主谋

武帝虽然不是巫蛊之祸的主谋,但巫蛊之祸却与他有直接关系。

太始三年(公元前94年)时,皇子刘弗陵降生,因弗陵母赵婕妤“任身十四月而生”,武帝便以“闻昔尧十四月而生”为由,将刘弗陵出生的门命名为“尧母门”。

司马光认为这是巫蛊之祸的诱因,确实如此,因为世人都知道尧是上古贤君,那皇帝释放出的信号是不是有想更换储君的想法?

当然不是,首先武帝是一个成熟的政治家,不可能为了刚刚出生婴儿而妄动国本。笔者认为武帝之所以如此,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武帝本身太过自负独断,所作所为很多全凭喜好而来;二是此时卫氏外戚力量还很庞大,未免没有敲打敲打的意味。

只不过这种暧昧不详的信号被有心人过分解读,便成了宫廷惨剧的开端。

因为武帝喜欢任用酷吏掌握刑罚,来打击豪强贵势,而江充正是武帝后期信任的主要酷吏之一。

武帝对酷吏的任用条件,无非两点,一敢于任事;二绝对忠心。江充正是凭此两点,成为武帝身边的宠臣。

但也正是这两点,造成了酷吏今后的下场不会善终,更别说太子宽厚,不喜这些“用法之臣”。而江充甚至为了上位,还曾故意不给太子面子,使得他与太子的关系很差,注定了江充未来的命运必然是凄惨的。

基于此,在皇帝释放出打压卫氏外戚的信号后,江充自然会积极撺掇武帝扩大打击面。

武帝末,卫后宠衰,江充用事,充与太子及卫氏有隙,恐上晏驾后为太子所诛,会巫蛊事起,充因此为奸。——《汉书 戾太子传》

那时正逢汉武帝晚年,身体不好,经常疑神疑鬼,江充就唆使胡巫,向武帝道:宫中有蛊气,不除之,上终不差。

于是武帝便命江充专治巫蛊事,在宫中大肆掘地求蛊,最后在太子处掘出木人和帛书,进而引发了巫蛊之祸的悲剧。

但若是将主谋定为江充,又是不准确的,只能说江充只是陷害太子的主谋之一。

因为武帝在任命江充搜查后宫时,还专门了派了按道侯韩说、御史章赣、黄门苏文等一同协助,这说明武帝也是很慎重的,怕江充作假诬陷。但江充最终还是掘出了木人,很显然是一场有预谋的搜查,以江充一介外臣的实力,根本没有可能在太子宫内提前埋下木人。而能做到这些的必然是宫内之人,黄门苏文就有最大的嫌疑。

苏文也和太子有矛盾,经常在武帝身边搬弄太子的是非。一次武帝生病,派人去请太子过来,苏文便指使宦官常融在传召太子后,对武帝讲太子面有喜色,武帝不信,在太子来后,见太子面有泪痕且强颜欢笑,便知道是宦官捣鬼,立刻诛杀了常融。

武帝对太子太过了解,等闲是离间不得。在巫蛊之祸爆发后,太子惶恐之下捕杀了江充,举兵自卫,苏文跑回甘泉宫告诉武帝太子反,武帝此时认为:太子必惧,又忿充等,故有此变。

于是派遣使者要召见太子,若是使者真能见到太子说不定这场悲剧也有可能避免,但使者根本没进长安,就直接回来告诉武帝:太子反已成,欲斩臣,臣逃归。坐实了太子谋反的情况,让武帝大怒而发兵,围剿太子。

这一系列反常,都能看出阴谋的影子。苏文,这个武帝身边的黄门宦官,必然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不然在武帝醒悟后,便将苏文活活烧死,这不是没有原因的。

当然除了江充、苏文这两个直接参与者外,还有一个股外戚势力不容忽视,那便是李氏外戚。

武帝在卫皇后年老色衰后,又相继宠幸了很多美人,其中就有李夫人,李夫人生有一子便是昌邑王刘髆。

巫蛊之祸爆发前,李夫人早就去世,但以贰师将军李广利为首的李氏外戚势力也不容小觑。在公孙贺父子被诛杀后,而接任公孙贺为丞相的刘屈髦除了是汉室宗亲外,更是李广利的女婿,所以此时卫氏外戚被武帝清除的情况下,李氏便一家独大。

在太子还在的情况下,昌邑王是不可能有机会成为继承人的。所以在江充、苏文一同诬陷太子反后,武帝命丞相刘屈髦领兵围攻太子军时,即便太子想要和武帝说明情由,也不可能有机会了。只有太子死,李氏才有机会扶立昌邑王为帝,所以丞相刘屈髦在这一战中表现的格外卖力。

因此在巫蛊之祸一年后,武帝幡然醒悟,开始反倒清算。刘屈氂腰斩东市,妻子枭首华阳街,李广利本人在于匈奴作战中降敌,其宗族被武帝诛灭;江充家也被灭族,苏文焚死于横桥上;而加兵刃于太子者也悉数被灭族。

可这一切都已经无法换回苦心栽培的太子,武帝只能怜太子无辜,无限悲凉的作思子宫,为归来望思之台于湖,天下闻而悲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汉武帝得知“巫蛊之祸”真相后,是如何报复那些,残害太子的小人
汉武帝晚年的一场巫蛊风波
世间最难做的父子就是皇帝和太子,巫蛊之祸剑指太子,是武帝阴谋
巫蛊之祸的真相:汉武帝彻底灭掉两家外戚势力的帝王手段|文史宴
读通鉴 | 巫蛊之祸——失控的局面
汉武帝晚年为啥下令诛杀卫子夫和卫青全族?真相很残酷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