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明」明英宗在“夺门之变”后为什么将于谦和王文等大臣处死?

前引

景泰八年正月二十日,这是“景泰”作为大明的年号以来,被天下万民使用的最后一天。


巍峨恢弘的承天门外,三法司、五府九卿衙门、锦衣卫各堂上官、以及科道言官齐聚当廷,众人脸上肃穆萧杀,各怀心思的注目着廷下所站的十余“人犯”。

这些“人犯”当首的老人寒霜傲骨,气禀刚明,乃是有保全社稷功劳的少保于谦。其他各人如大学士王文、陈循、商辂、尚书江渊、俞士悦等也都是当朝重臣。


正月十七日,徐有贞、石亨等发动了夺门政变,拥立太上皇朱祁镇复位。当日在午门外宣谕完上皇登位诏书后,如狼似虎的官校立即就逮捕于谦和王文下锦衣卫狱。


徐有贞和石亨给于谦、王文罗织的罪名是,勾结司礼监太监王诚、舒良等图谋迎立外藩入继大统。随即在十九日,徐有贞、石亨等又唆使言官弹劾陈循、江渊、萧镃、商辂等党附于谦,朋比为奸,祸乱朝纲。重新登上帝位的英宗皇帝将几人如数下狱,令群臣当廷杂治问罪,这便有了二十日开头的一幕。


附庸石亨等人的御史言官,急于表现,一个个摩拳擦掌,义愤填膺,纷纷抨击于谦、王文等意欲迎立襄王来京,行大逆不道之举,按罪应凌迟。


面对无中生有的指控,内阁大学士王文析折条辨,并指出迎复外藩之罪的最大漏洞:召亲王须用金牌信符,事之有无,稽此可知。


按照明制,藩王无诏不得进京,要想召请藩王,流程上就相当繁琐,需要尚宝、印绶诸司内官依旨取出秘藏的亲王金符,交予宣旨之人赴封地与亲王所存另一半金符核验无误后。藩王方才能奉诏进京,不然无金符信物擅自离开封地,等同谋反。因此但凭金符取出难度,就不是于谦和王文能轻易办到的。况且那时金符仍在内府,迎立藩王一说无从谈起。更何况遣使还要兵部车驾司发给马牌,方才能够使用驿传往来,有没有人去召襄王,一查便知。


此言一出,众御史登时语结。

于谦俛首不辩,环顾廷上衮衮诸公不屑道:辨也死,不辨也死,朝廷赦得我,众人亦不肯。


作为主审的都察院右都御史萧维祯大为惭愧,尴尬道:事出朝廷,不承亦难免。前军都督府右都督张軏,对萧维祯的话大为不满,所谓事出朝廷不就是告诉天下人,是朝中有人要治于谦等人的罪吗?作为夺门政变的主要策划者,张軏得为这次廷审定下调子。


张軏瞪着萧维祯道:此辈自犯,如何谓出朝廷?萧维祯沉默不答,同审的刑部右侍郎刘清想要分辨,却被张軏怒斥:看你这等脸嘴,也不是这才料。


如今所谓的夺门功臣们,其势正张,在场百官无不阿附谄媚,皆不敢拂逆张軏之意,开始大肆诋毁于谦等人,至于冤枉了忠臣?不存在的,君不见南宋岳飞之事乎?


徐有贞最后给出了绝妙的借口:事虽传闻,情实显著。前有“莫须有”,今有“事虽传闻,情实显著”,罪名承不承认不重要,朝廷认为你有罪那便在所难免。


正月二十二日,天空阴霾,晦暗不明,在英宗正式遣使祭告太庙陵寝,改元天顺的第二天,钦命斩于谦、王文于西四牌楼下,一代名臣终将一腔热血洒向了他保卫过、挚爱着的土地上。


历史留给了后人无限的叹息,我们在感怀之余,不禁审问,于谦怎么就成了政变的牺牲品,而王文也因何遭此厄难?


千古冤案

杀害于谦、王文绝不是政变集团临时起意,正如徐有贞对英宗皇帝道:若不至谦等于死,今日之事为无名。凡事讲究个师出有名,这是国人古来已有的传统,夺门政变,从法理上讲还是有些瑕疵的。


当初英宗失陷土木,郕王临危继位,虽也不符合正常的皇权交接程序,可事急从权,后来也补上了英宗的退位诏书,这让景泰帝成为了大明朝野认可的合法君主。彼时景泰病重,虽无子嗣为储君,可按照祖制礼法,下任皇帝无论是谁也应是景泰皇帝钦定才是。可偏偏石亨、曹吉祥和徐有贞等趁乱发动了政变,迎复英宗复辟,让大明的皇位传承再起波澜。


所以徐有贞、石亨等人为了给此次政变披上合法外衣,自然要撺掇英宗皇帝替夺门正名,这也是题中应有之意。


早在奉天殿外登位当天,英宗看着错愕的群臣就曾宣慰:卿等以景泰皇帝有疾,迎朕复位,其各仍旧用心办事,共享太平。群臣是想要确立新君,但不一定都属意太上皇,这时候人心不定,英宗如此这般说,既是给群臣认可自己找台阶下,也是给自身复位找合理的借口。


群臣在经过短时间的不知所措后,都开始接受了太上皇的说辞,皆呼万岁朝退。景泰不豫,英宗复位其实也是不错的选择。至少可以安定社稷,朝中重臣诸如王文、胡濙甚至于谦,都默认了这个事实。所以若以此大势观,其实英宗那事的合法性还是毋庸置疑的。


在退朝后,英宗摆驾文华殿,命徐有贞入阁,协助首辅陈循草拟即位诏书,安定中外人心。中午时便在午门上宣示诏书,称:当今皇帝不豫,四日不视朝,中外危疑,无以慰服人心,再三固请复即皇帝位,朕辞不获,请于母后,谕令勉副群情以安宗社,以慰天下之心。


说辞虽然冠冕堂皇,却也是不争的事实,景泰帝病危,总得有人主持朝政吧。太上皇曾为君十四载,作为先帝宣宗钦命的继承人,从各方面来说都是合理的皇帝人选,这也是短短半天时间内,大明中央衙署都普遍接受英宗复位事实的主要原因。


但也就在半天时间内,英宗原本共享太平的态度登时大变,当场就逮捕了于谦、王文。这中间当然不会是英宗眼看人心顺服,便立刻翻脸的缘故,笔者认为更多的是石亨、徐有贞劝说造成的。


正如前边所论述的那样,英宗继位虽不合规,但绝对合法,他没必要杀于谦,只需笼络好于谦等重臣,天下不是更容易归心吗?

可坏就坏在,这样并不符合政变集团的切身利益,若是于谦为首的老臣在朝,哪有他们这些投机者晋身的余地?


所以徐有贞、石亨等需要清除景泰朝的老臣,为他们掌权铺平道路。而他们原本在朝堂的话语权并不大,要想快速站稳脚跟,杀人立威便成必要的首选方案,这也是在夺门之前便有的打算。


既然确定了要杀人立威,杀谁也是有讲究的。首先这次迎立计划中石亨、张軏等武将是主力军,当然不能动杀武臣勋贵的心思,那唯一可以任他们宰割的只能是文臣。文臣按照官位排序,六部堂官中以王直、胡濙、于谦为尊,内阁大学士则以陈循、高谷、王文为主,所能起到立威效果的,也只能从这几人中选。


先说王直和胡濙,都是五朝元老,在朝中左右逢源,才干不一定最高,但人缘绝对第一。两人为官数十载,门生故吏遍天下,杀他们效果好是好,却可能引起文官们的抱团反抗,政治成本太高。而杀陈循也是同样道理,作为首辅,长袖善舞,调和内外,本身在朝廷上下的影响力就大。政变集团可以后续弹劾贬谪他,唯独不能率先杀他,朝中舆论干扰会很大的。


从私人恩怨上讲,于谦为人太过正直,一心为社稷,他曾呵斥过徐有贞南迁之言,从而导致徐有贞成为朝内笑柄,数年不得升迁。而对于于谦亲手提拔的石亨,在京师保卫战后,石亨获封侯爵。为了讨好于谦,曾上疏景泰帝,恩荫于谦之于冕,但被于谦拒绝。还道:“国家多事,臣子义不得顾私恩。且亨位大将,不闻举一幽隐,拔一行伍微贱,以裨军国,而独荐臣子,于公议得乎?臣于军功,力杜侥幸,决不敢以子滥功。”石亨大恨。


徐有贞和石亨都对于谦有私怨,杀他两人都是赞同,况且于谦“视诸选耎大臣、勋旧贵戚意颇轻之”。于谦虽然被诬陷,可凭他孤直的性格,也根本不会有大臣开口替他辩解。再者说,当初英宗被也先挟持叩关,于谦严令守将禁闭城门拒不迎奉。这套社稷为重,君为轻的做派,难道英宗心里就没有丝毫芥蒂?


再说说王文,《明史》形容他为“面目严冷”,“然中实柔媚”。也就是说王文,为人太过严苛,但他不像于谦表里如一,实际心中有机谋算盘。曾在科举中为子孙谋利,私节还是有亏的,以至于获罪被杀后“人皆知其诬,以素刻忮,且迎驾、复储之议不惬舆论,故冤死而民不思。


杀王文这样的重臣当然也不会引起百官反弹,反而起到极好的震慑作用,为政变集团张势。因此算来算去,只有于谦和王文官职既高又能杀之立威。


更重要的一点,王文和司礼监太监王诚,关系密切,约为兄弟。构陷王文,不但可以将司礼监牵涉进来,一网打尽,还能构成清晰的罪名链,于谦和王文勾结司礼监太监企图迎立藩王入继大统,虽然是诬告,可至少看起来像那会事。


所以综上所述,徐有贞、石亨等选中于谦和王文作为这次政变的牺牲品,是最有利他们快速掌握朝中的大权的不二选择。


最后一点,杀害于谦是政变集团的诉求,但最终拍板的却是英宗皇帝。史书上说英宗对杀害于谦是有悔意的,这点虽说有替英宗遮掩之嫌,可笔者认为也是符合史实的。


正月二十日,百官会审的结果就已经呈递英宗,直到两天后,英宗才下定决心将于谦等处死。不能不说,英宗在这两天内是犹豫不定的。于谦有大功,磨杀不掉的,悍然杀害是否得当,也是英宗考虑的问题。


土木大败,英宗只身被俘,此等污点让他在复辟后面对朝臣时,难免不自信。本来可以清晰看透的朝局,也在英宗皇帝眼里变得迷蒙、多疑起来。徐有贞、石亨的游说,偷换了概念,将英宗登位的法理变成,为阻止于谦等谋立外藩乱祖宗法统而不得已发动的。这样一来其实是英宗自己在否定原来已有的合法性,反倒让政变集团有了泼天大功。


没有认清局势,陷入徐有贞、石亨等人逻辑陷阱的英宗,在发现并没有太多人替于谦争辩,便同意处死于谦,替“夺门政变”正名。


几个月后襄王来朝,英宗发现于谦等迎立襄王乃无稽之谈,渐渐回过味来。之后几年又有李贤等人不断替他分析当时局势,才使英宗恍然大悟,在处理完曹石之乱后,英宗也自下罪己诏,彻底否定了当初的夺门政变。


只是英宗一生,先是宠信王振,又有土木之耻,复位之后冤杀忠臣,滥用石亨等祸乱朝政。在不断的自我否定中,颜面尽丧,威严扫地。他已经没有勇气再承认戕害忠贞的事实,所以终天顺一朝,未能替于谦翻案,直到其子朱见深继位,才以“在先帝已知其枉,而朕心实怜其忠”为于谦平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皇权强大到极致反而不堪一击:中国历史上最怪诞的政变
“夺门之变”:中国历史上最怪诞的政变
朕!太上皇帝也
夺门之变——明代历史上最脑残皇位之争
历史钩沉:要留清白在人间——夺门之变的于谦
十三陵明皇蜡像宫游记二十六幕之十三“南宫复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