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唐』“六朝六尊”的太平公主,功高可以镇国,却为何要发动叛乱

读唐史,太平公主李令月,是一个无论如何都无法忽视的耀眼的名字。她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最小的女儿,是唐中宗李显和唐睿宗李旦的同胞妹妹,是唐恭宗李重茂和唐玄宗李隆基的小姑,真可以说得上是“六朝六尊”。

在唐高宗时代,她恩宠无比;在武则天时代,她参谋、协助武则天处理政务;

在唐中宗时代,她因功被册封为“镇国太平公主”,享受着和相王李旦一样的待遇;

到唐睿宗时代,她的权势更是达到了顶峰,可以说是权倾朝野。

但是到了唐玄宗初年,依旧权倾天下的太平公主却打算发动政变,和手下的大臣密谋发动兵变,除掉自己的侄子唐玄宗李隆基,结果政变的消息提前泄露,政变还没有开始,就被唐玄宗等果断粉碎。

至于太平公主,据《资治通鉴》记载,“逃入山寺,三日乃出,赐死于家,公主诸子及党与死者数十人”,落得个香消玉殒的可悲结局。

那么,本来功高可以镇国的太平公主,因为什么原因一定要发动叛乱呢?

对此,《资治通鉴》里面有明确的说法,还是在李隆基当太子的时候,“太平公主以太子年少,意颇易之;既而惮其英武,欲更择暗弱者立之以久其权”。

说白了,就是太平公主一开始看李隆基年轻,嘴上无毛办事不牢,所以很轻视他。后来发现这个侄子不简单,英明神武,于是就想把他的太子给换了,换个不怎么英明神武的,然后可以控制他,以此来长久的保住自己的权势。

为此她采取了一系列的行动来实现自己的意图,比如制造流言,向唐睿宗打小报告说“太子非长,不当立”;监视太子,把太子的一举一动都报告给唐睿宗“公主每觇伺太子所为,纤介必闻于上”;在太子的身边安插耳目“太子左右,亦往往为公主耳目,太子深不自安”;更是勾连和拉拢朝臣,意图废掉太子。

这些行动虽然没有成功,但确实对唐睿宗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就曾经密召韦安石说“闻朝廷皆倾心东宫,卿宜察之。”察什么?自然是察太子有没有威胁自己皇帝宝座的行为了。

甚至在唐睿宗已经决定禅位于李隆基后,“太平公主及其党皆力谏,以为不可”,可以说双方已经是势同水火。在李隆基当太子的时候,太平公主没能实现自己换掉太子的意图,所以直到李隆基已经坐上了皇帝的宝座,她依旧想着干掉李隆基,这才打算发动军事政变,以此来达到“以久其权”的目的。

理由看上去很充分,也都说得通,但事情果真这么简单吗?

让我们换一个角度,换位思考,从唐玄宗李隆基的角度来看待太平公主,事情似乎有些不太一样了,我们会发现,李隆基有不得不铲除掉太平公主所代表的政治集团的充分理由。

首先,前文说过了,太平公主所代表的政治集团与唐玄宗所代表的政治势力已经势成水火,根本没有妥协的可能,而且太平公主还曾勾结宫中贵人,丧心病狂地想要毒死唐玄宗。《资治通鉴》对此有非常明确的记载,说太平公主与手下的朝臣“谋废立,又与宫人元氏谋于赤箭粉中置毒进于上”,双方已经到了一个你死我活的博弈程度。

其次,前有武则天称帝,后有韦皇后、安乐公主毒死唐中宗意图登上大宝,权掌天下,可以说是殷鉴不远。李唐宗室已经被这几个雄心勃勃的女人整成了惊弓之鸟,所以包括李隆基在内的宗室,对拥有庞大权势的太平公主充满警惕和忌惮。

第三,此时的太平公主权势大到了什么程度呢?《资治通鉴》上记载“太平公主依上皇之势,擅权用事,与上有隙。宰相七人,五出其门。文武之臣,太半附之。”如此的权势,已经凌驾于身为皇上的李隆基之上,已经严重威胁到了他的统治。可以说,只要有心,在机缘合适的时候,太平公主只要登高一乎,李唐江山和宗室有再次倾覆的可能。

第四,开元初年,初登大宝、身为皇帝的唐玄宗实际上已经被架空,这绝不是本人心口开河,而是有史为证。《新唐书》唐玄宗传里说他继位是在延和元年(公元712)八月,而诛除太平公主是在开元元年(公元713)的七月,中间整整有一年的时间。

《新唐书》记载得非常简略,只是在诛除太平公主后有一个很有意思的记载“乙丑,始听政”。而《旧唐书》玄宗传里面对他这一段时间的记载,也极为简略“上始居武德殿视事,三品以下除授及徒罪皆自决之。”

这很不正常,新皇登基,在最初的时间里按理来说需要他处理的政务多,千头万绪,史书记载不该如此简洁。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在这一年的时间里,唐玄宗实际上处于被太平公主架空的尴尬局面。

因为以上的原因,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无论太平公主反叛还是不反叛,“英明神武”的李隆基不管是为了自己的皇位、权力还是从李唐宗室的利益出发,都必须铲除掉以太平公主为首的政治势力。而要铲除如此一个庞大的政治势力,甚至可能动摇国本,就必须有一个站的住脚的、能够为天下人所接受的借口和理由,而“谋反”和“叛乱”无疑是最好的借口。

而如何让这个借口落到实处呢?那就是“逼”她真的去谋反。又如何“逼”她真的谋反叛乱呢?那就是进一步放纵她,用现代话来说就是“欲使其灭亡,必先使其疯狂”。

我们来看看李隆基是如何做的。

《资治通鉴》有一段记载:王琚言于上曰:“事迫矣,不可不速发!”左丞张说自东都遣人遗上佩刀,意欲上断割。荆州长史崔日用入奏事,言于上曰:“太平谋逆有日,陛下往在东宫,犹为臣子,若欲讨之,须用谋力。今既光临大宝,但下一制书,谁敢不从?万一奸宄得志,悔之何及!”上曰:“诚如卿言。直恐惊动上皇。”日用曰:“天子之孝在于安四海。若奸人得志,则社稷为墟,安在其为孝乎!”请先定北军,后收逆党,则不惊动上皇矣。”上以为然。以日用为吏部侍郎。

大臣一次次地向唐玄宗提出,要先发制人。李隆基对此也“以为然”,对太平公主想要谋反的事情了然于胸,但却不动如山,冷眼旁观。但真的是什么都不做,仅仅是冷眼旁观太平公主一伙儿在那里蹦跶,无动于衷?那就太小看他了。

史书里面有一个细节记载,细思极恐。

《资治通鉴》记载“秋,七月,魏知古告公主欲以是月四日作乱,令元楷、慈以羽林兵突入武德殿,怀贞、至忠、羲等于南牙举兵应之。上乃与岐王范、薛王业、郭元振及龙武将军王毛仲、殿中少监姜皎、太仆少卿李令问、尚乘奉御王守一、内给事高力士、果毅李守德等定计诛之。”

《旧唐书》也记载“先天二年七月三日,尚书左仆射窦怀贞、侍中岑羲、中书令萧至忠崔湜、雍州长史李晋、左羽林大将军常元楷、右羽林将军李慈等与太平公主同谋,期以其月四日以羽林军作乱。上密知之,因以中旨告岐王范、薛王业、兵部尚书郭元振、将军王毛仲,取闲厩马及家人三百余人,率太仆少卿李令问、王守一、内侍高力士、果毅李守德等亲信十数人,出武德殿,入虔化门。枭常元楷、李慈于北阙。擒贾膺福、李猷于内客省以出。执萧至忠、岑羲于朝,皆斩之。”

李隆基对太平公主要发动叛乱的时间、人物已经全部了然。如何掌握的?《资治通鉴》说是“魏知古”告诉唐玄宗的,《旧唐书》说是“上密知之”。总之,显而易见,李隆基对太平公主一伙儿的一举一动都洞若观火。而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唯一合情合理的解释就是,李隆基早就在太平公主一伙人里面安排好了内奸,而这个“魏知古”就是和内奸联系的中间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李隆基登基后不久就杀死了太平公主,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唐睿宗的嫡长子李成器为什么坚决要把太子让给李隆基?
历史上的李隆基是怎样的人?被历史给忽悠上千年,这下真相大白了
为啥李隆基当上皇帝第一件事,就是干掉姑姑太平公主
唐玄宗继承帝位,为什么睿宗只做了不到三年的皇帝,便要让位呢?
闲话唐朝丨太平与安乐:权力巅峰上的公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