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王安石为教训苏轼,出一个上联,结果成了千古绝对,至今无人能对

公元1067年,宋神宗继位,即位之初,他内心郁闷不已,因为当时的大宋已经病了,还病得不轻。

面对积贫积弱的困境,宋神宗想要挽大厦于将倾,他想到了一个人,此人名叫王安石。

在宋神宗抛出的橄榄枝下,王安石觉得是时候展现真正的实力了,于是果断赴京,决定与宋神宗一起创造历史。

公元1069年,王安石被任命为了参知政事,次年正式拜相,开始执掌大权,而历史上极为著名的王安石变法就此拉开了序幕。

王安石变法在当时的影响很大,由于触及了不少人的既得利益,朝中反对变法的浪潮一波接一波。

与此同时,在家里守孝满三年的苏轼,回到了京师,但是他发现一切都变了,而他曾经引以为傲的雄心壮志,也在这一刻,冰冷到了极点。

苏轼在京师放眼望去,他曾经所熟悉的师友已所剩无几,就连那个对他极为赏识的欧阳修,也因为反对新法,而被迫离京。

在当时的朝廷中,如果没人提拔和赏识,想要有一番作为,很难,苏轼对此也极为清楚,于是他决定让所有人都看清他的文人傲骨,他直接上书抨击新法。

王安石对此,自然也是十分震怒,既然连欧阳修他都能扳倒,一个在朝中没有任何根基的苏轼,王安石又怎么会放在眼里

在王安石的授意下,御史谢景上书弹劾苏轼,苏轼无奈自请出京。

王安石与苏轼虽然政见不合,但在文学史上,两人都有着相当高的地位,也同属唐宋八大家,那么谁的文采更高些?

其实是王安石,他为了教训苏轼,曾出一个上联,结果成了千古绝对,至今无人能对。

政治本无对错

在后世的印象中,苏轼的知名度要比王安石要高些,但是在当时而言,苏轼的知名度还真没有王安石高。

王安石是历史上公认的政治家,列宁曾评价他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而苏轼虽然也当过官,只可惜连政治家的头衔都没有混上。

说起苏轼的仕途,其实还挺令人惋惜的。

公元1056年,苏洵带着苏轼和苏辙出川赴京参加科举考试,当时的主考官是文坛领袖欧阳修,欧阳修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韩愈、柳宗元、苏轼一起又被被后人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而在欧阳修声名鹊起的时候,苏轼还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愣头青。

在苏轼参加科举考试时,欧阳修等人正致力于诗文革新运动,当他看到苏轼的策论之后,便被他的文风所打动,并且直言:

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

在欧阳修的肯定和褒奖之下,苏轼名动京城,就在他准备大显身手的时候,母亲病逝了,按照当时的礼节,苏轼必须回家守孝三年。

守丧期满之后,苏轼还朝为官,可是没过几年,他的父亲也病逝了,苏轼只好再次回家守孝三年。

守孝的六年,苏轼失去了太多太多的机会,当他再次回京时,赏识他的欧阳修已经离京了。

苏轼觉得是王安石变法拦住了自己,他想再抗争一次,只是可惜,失败了。

文采谁高谁低

返朝回京的苏轼,与王安石也是有交集的,想想也是,当时的王安石炙手可热,苏轼在仕途上,不得不经过王安石这关,只是苏轼最终还是和王安石站到了对立面上。

有那么一次,苏轼就去王安石家里拜访,恰巧的是,当时的王安石正在会客,在王安石的安排下,苏轼就被下人领到了书房。

苏轼本就是一个文人,闲来无事的他,自然看到了王安石还没有完成的一首诗,上面写着:

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

苏轼看完之后,差点没有笑出来,因为他觉得王安石这两句诗太没有水平了,菊花还能被风给吹落,实在是笑哈哈。

于是他提笔写下两句:

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

写完这两句诗之后,苏轼觉得王安石不见也罢,便匆匆离去,回到书房之后的王安石自然也见到了苏轼留给他的两句诗,只是他没有反驳。

后来苏轼上书抨击新政,不得已只有离开京城,王安石对苏轼还是很赏识的,便打算去送送他,后来他为了磨一磨苏轼的性子,便打算教训他一下,于是在分别前,出了一个上联:

七里山塘,行到半塘三里半。

听到这个上联之后,苏轼立即就明白了此联的妙处,后句的三里半是前面七里一半,半塘也是山塘的一半,更巧妙的是,山塘和半塘都是地名。

知己惺惺相惜

苏轼抓耳挠腮想了好一阵子,还是没能对出下联,王安石便示意让他慢慢想。

公元1079年,苏轼被调往湖州,上任后,他给宋神宗写了一篇谢表,而正是这篇谢表,让苏轼蹲了大狱,因为有些好事的文人,从中强行读出了苏轼的暗讽和对皇帝的不忠。

于是便爆发了历史极其有名的乌台诗案,新党们借题发挥,想以此要了苏轼的命,对苏轼的营救也迫在眉睫。

当时的王安石已经退休,他听闻此事之后,觉得这事不能坐视不管,即便苏轼曾反对变法,但也只是政见不合,自己做过宰相,肚子里能撑船这是标配。

他决定营救苏轼,于是亲自对皇帝上书,他说:

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

这句话直击皇帝的心灵,他决定放过苏轼,而这场诗案也因王安石“一言而决”,苏轼得到从轻发落,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苏轼去了黄州当官,他感慨万千,重阳节时,外面连续刮了好几天的大风,苏轼起来看菊花,他大吃一惊,他发觉南方的菊花和北方不一样,花瓣铺满了地面,确实就像满地的黄金。

他突然意识到自己还是差了王安石一截,也不禁为曾经自己的无知而惭愧,更让他惭愧的是,王安石出的上联,他一直没有对出下联来。

而这个上联也成为了千古绝对,直到今天,也没有人能对出工整而又意义贴合的下联。

后来有位明朝的文人,在游九溪蛮洞的时候,突然想出了一则下联,下联是:九溪蛮洞,经过中洞五溪中。

只不过这一下联有些牵强,并不被人们认为是完美的下联。

那么聪明的您,有没有合适的下联呢,期待您的高见~

参考文献:《宋史》、《中华楹联大全》等。

(图网,侵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王安石为教训苏轼,出一个上联,结果成了千古绝对,至今没有下联
王安石给苏轼出三上联,结果苏轼都没对上,其中一个至今无人能对
王安石:七里山塘,行到半塘三里半;千百年来无人能对。
王安石出一上联, 苏轼至死不能给出下联, 明朝秀才却成功对上
王安石与苏轼游西湖,一个上联难倒苏轼,成为千古绝对
王安石为了教训苏轼,出了一上联却成千古绝对,至今无人能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