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读《神农本草经》探经方中半夏的运用

作者:黄雄杰 王新佩

摘要 从《本经》原文可以看出,《本经》中药物的药性是通过具体疾病及具体症状来描述的,可以说,《本经》是一本用纪实手法写成的药物学著作。本文从《本经》中对半夏的记载和《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中所含半夏的经方条文对比分析,可以看出《本经》中半夏的记载充分体现了经方中半夏的运用。在论述中,我们用“以经解经”的方法,有理有据,不牵强,不随意发挥。 对于注解《伤寒论》《金匮要略》 、 及经方的古今著作,我们可以把他们的注解分为两类:一类是通过各种方法探究仲景原意;一类是以经典为资料,作为发挥的源泉。对于后者,我们完全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于前者,我们应当把经典放在他所处的时代、地域及社会中去理解它。 (以下简称《本经》 《神农本草经》 )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据各学者考证,成书年代观点不同,但可以确定《本经》成书年代不会晚于《伤寒杂病论》的成书年代东汉末年。《伤寒杂病论》的遣方用药和《本经》的关系,一直为历代医家所关注。结合两者,有助于我们把握经方的用药规律及那个时代的用药规律,同时,更好的把握两书的学术关系。 《本经》中药物的功效是通过具体疾病及具体症状来描述的,《本经》所处的时代方剂还未占主导,单方的运用可以直接的观察到药物的具体功效,可以说,《本经》是一本用纪实手法写成的药物学著作。再者,成书年代在《伤寒杂病论》之前,就可避免像后代著作中出现自我循环解释,即药性从《伤寒杂病论》中得来,再用此解释经方。第三,自《伤寒杂病论》出现后,方剂学不断发展,临床用药药味增加,如此后代药物著作药性论述很有可能将方剂整体功效及其它药物的功效误认为是某味药的药性。上述三点可以说明《本经》有两点好处,即功效的真实性及充分体现了药物的个性。 在下文的探讨中,如“散水饮”、“下气”及“止呕”等已被历代医家认可和运用,我们似乎不必再赘述,而大多数功效却以症状来描述,好像与中医的辨证论治思想违背,但仍然得出这样的结论,原因通过此文体现一种方法及态度,有理有据,不牵强,不随意发挥。并以此方法及态度,去探讨经方中其它药物的功效,我们或许可以发现,后代许多药物著作,随意发挥,牵强附会,往往是知道答案强作的一种解释,是经不起推敲的。下面我们就从《伤寒论》《金匮要略》及《本经》的原文,“以经解经”的方式探讨半夏在经方中的运用。 

半夏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是一味常用药,分布在葛根加半夏汤、小柴胡汤、小青龙汤、小青龙加石膏汤、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大柴胡汤、柴胡加芒硝汤、小陷胸汤、柴胡桂枝汤、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旋覆代赭汤、黄芩加半夏生姜汤、黄连汤、苦酒汤、半夏散及汤、竹叶石膏汤、鳖甲煎丸、射干麻黄汤、厚朴麻黄汤、泽漆汤、麦门冬汤、越婢加半夏汤、奔豚汤、瓜蒌薤白半夏汤、附子粳米汤、赤丸方、甘遂半夏汤、小半夏汤、小半夏加茯苓汤、半夏麻黄丸、大半夏汤、半夏干姜散、生姜半夏汤、干姜人参半夏丸、半夏厚朴汤、温经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竹叶汤、厚朴七物汤(呕加半夏)、黄芪建中汤(补气加半夏)、白术散(方见于《外台秘要》)等四十三个方剂中出现过(《金匮要略》中的附方除外)。 《本经》中记载半夏:“味辛,平。主治伤寒寒热,心下坚,下气,喉咽肿痛,头眩,胸胀,咳逆,肠鸣,止汗。一名地文,一名水玉。生槐里川谷。”

1 散水饮 辛者能散,散者,一者散表里有形无形邪气瘀滞;二者散达气血津液以润。半夏之辛散之性主要在于前者,且作用于有形在里之水饮,诸多经方中用之,如小半夏汤中“心下有支饮故也”、小半夏加茯苓汤中“膈间有水”及“为水停心下,此属饮家”、甘遂半夏汤中“此为留饮欲去故也”等皆在条文中明确指出三方可治水饮,仅从这三个条文我们可能得出四种关于半夏药性的推论:一是方中的药味相互配合达到去除水饮的作用,即祛水饮是方剂整体的功效而半夏不具有直接祛水饮的功效;二是半夏不具有,而方中其它药物具有;三是半夏和方中其它药物都具有祛水饮的功效;四是半夏有,而方中其它药物无。如果要证明半夏有祛水饮的功效,我们必须证明第一、二个推论是不成立的。不成立的原因有三:一是如果半夏出现一次或许为巧合,但却出现在三个不同的方剂;二是后文中还有大量的条文证明所含半夏的方剂是有散水饮的功效;三是此三方药味都不超过三味药,明显减少了因药味多而出现排列组合的多种情况,即药对;四是仲景在有水饮时经方中用半夏,加减中渴者祛半夏。因此可以证明半夏确有祛水饮的功效,结合其味辛,称其有“散水饮”的功效。半夏在散水饮的同时,对具体的症状也有针对作用,即对证治疗同时对症治疗。

1.1 心下诸症 张仲景提到“心下”诸症,绝大多数用半夏,如半夏麻黄丸、甘遂半夏汤、小陷胸汤、大柴胡汤、小青龙汤、柴胡桂枝汤、小半夏加茯苓汤、小半夏汤、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黄连汤、温经汤和生姜泻心汤,分别治“心下悸者”、“心下续坚满”、“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呕不止,心下急”、“按之心下满痛者”、“心下痞硬”、“心下满痛”、“心下硬痛”、“心下即痞”、“心下有水气”、“微呕,心下支结”、“先渴后呕,为水停心下”、“心下有支饮”、“腹胀满者”、“胃中有邪气,腹中痛”、“腹满”和“心下痞硬”。 此外,还有后文所述必用半夏之“呕吐”。由此可见半夏善治心下诸症,192 仲景医学求真(续四)并对心下部位有“靶性”。

1.2 头眩 “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此方只有三味药,据理中丸条“悸者,加茯苓二两”,而生姜在《本经》及经方用药中未见治眩的对症作用,半夏为此方中主药,治眩及对应条文中各种症。

1.3 肠鸣 治“腹中雷鸣下利者”的生姜泻心汤、治“腹中雷鸣”的 甘草泻心汤、治“腹中寒气,雷鸣切痛”的附子粳米汤”及治“呕而肠鸣,心下痞者”的半夏泻心汤。上述四个经方中,共有的药物为甘草、大枣和半夏,但甘草和大枣在《本经》及经方用药中未见治肠鸣的对症作用,可推测,半夏为此方中对肠鸣症状有针对性。 或怀疑,半夏散水饮,水饮祛则水饮证引起的上述“心下诸症”、“头眩”及“肠鸣”皆可去除,并不存在对证之外还有对症治疗。但从下文中,我们就不能再用散水饮来解释所 、有条文中症状了,再者,从《本经》和《伤寒论》《金匮要略》对比中,可以发现对症治疗大量的存在于经方用药中。

2 伤寒寒热(调和寒热,交通阴阳) 对于治疟母症瘕的鳖甲煎丸,治往来寒热的小柴胡汤、大柴胡汤以及治“奔豚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奔豚汤主之”。再者,对于许多寒热并用或(和)煮后去渣再煎和解方剂:半夏泻心汤(无生姜)、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无生姜)、旋覆代赭汤、小柴胡汤、大柴胡汤(无甘草)、柴胡桂枝汤、柴胡加芒消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无甘草)、黄连汤(无生姜)。方内都有半夏,大多数同时有生姜或甘草,且《本经》中甘草有治“脏腑寒热”的功效,如何排除后两味药?结合《灵枢经邪客》:“今厥气客于五藏六府,则卫气独卫其外,行于阳,不得入于阴。行于阳则阳气盛,阳气盛则阳跷陷,不得入于阴,阴虚,故目不瞑。……饮以半夏汤一剂,阴阳已通,其卧立至。”综上所述,《本经》中“伤寒寒热”指半夏有调和寒热,交通阴阳的作用。

3 下气 所下之气有二:一是胃气下则呕吐止;二是胸中之气下则胸胀、咳逆止。

3.1 呕吐 胃气上逆则呕或(和)吐(下文同)。半夏最善止呕,如小半夏汤、小半夏加茯苓汤、大半夏汤、半夏干姜散、干姜人参半夏丸和生姜半夏汤。从以下三点可以得出,称半夏为“呕家圣药”较称生姜为“呕家圣药”更为合适。一是《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呕症加减用药中,都是加半夏或(和)生姜,而其中不少只用半夏,且无一条条文单用生姜止呕;二是从厚朴七物汤中“呕者加半夏五合,下利去大黄,寒多者加生姜至半斤”可以看出,半夏,寒呕热呕皆可加减运用,而生姜,一般用于寒呕,且《本经》中半夏为性平,生姜为性温;三是小柴胡汤 96 条中“若胸中烦而不呕者,去半夏、人参,加栝楼实一枚;若渴,去半夏,加人参合 方药阐析 193前成四两半,栝楼根四两。”从此条文中可以看出,不呕只去半夏,而未去生姜。 任何引起胃气不降的因素都有可能引起“呕吐”,《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的“呕吐”皆用半夏,但没有证据证明所有的条文中的“呕吐”都是由饮邪引起的,故可以得出,“散水饮”和“下气”两个独立的功效,而不是许多药物著作中所述的“饮去则气下,气下则呕止”的因果关系。故半夏不仅可以止饮邪所引起的呕吐,而且对各种原因引起的呕吐都有特效,除了整体上发挥对证治疗外,对局部症状也有针对性。

3.2 咳逆、胸胀 咳逆、胸胀,两者皆为胸中之气上逆。如治“胸胁满”柴胡汤类、治“咳而上气,此为肺胀,其人喘”的越婢加半夏汤、治“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的小青龙加石膏汤、治咳喘的小青龙汤、治咳的厚朴麻黄汤和泽漆汤、治“咳而上气”的射干麻黄汤、“治胸痹的瓜蒌薤白半夏汤等皆含半夏。然而,《本经》中言治“咳逆上气”的药有很多,如小青龙汤中,八味药中除了芍药、甘草外,其他六味药《本经》中都有治咳逆的功效。而在经方治咳逆中,最常用的是干姜配五味子,如厚朴麻黄汤、小青龙汤、小青龙加石膏汤、且在小柴胡汤和四逆散两方“或咳”加减中皆用干姜配五味子,真武汤“或咳”加减中用干姜、细辛和五味子。由此可见,在经方治疗咳逆、胸胀时,半夏有一定的作用,但不作为首选起主要作用。 “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竹叶石膏汤主之。”、“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覆代赭汤主之。”、“大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者,麦门冬汤主之。”此四条条文也可作为半夏有“下气”的辅助证据,但却不能排除方中其它药物也有下气作用。

4 咽喉诸疾 “少阴病,咽中伤,生疮,不能语言,声不出者,苦酒汤主之。”、“少阴病,咽中痛, ”、半夏散及汤主之。 “大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者, ”、 麦门冬汤主之。 “狐惑之为病……蚀于上部则声喝,甘草泻心汤主之。”、“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及“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如果上述所列六条条文都用“散水饮”后饮邪去则咽喉诸疾祛,那就太过牵强,也没有条文证据。《本经》有记载治“咽喉肿痛”,且有六个经方作为证据。由此推断出,半夏对咽喉部诸疾有特效。 上文将药性割裂开分析,为说明半夏的对应症,其实,从以上部分条文中看出,半夏有时在经方中同时兼有几种功效,对证又对症,且可同时兼顾几种症状,我想这也是经方药少效佳的原因之一。 我们还可以用此方法探讨经方中其它药物的运用,这样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大量的实例,证明除了辨证论治思想外,对症治疗也是仲景学术思想之一。我们从本文分析中可以看出《本经》对研究经方的价值,以及它与后代药物著作的不同,充分体现了他独特的不可替代的地位。可惜,当代,《本经》有经典之名,却少有人把它像其它几部中医经典那样重视、学习和运用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伤寒论》辨证方药临床运用探析
下得了厨房的生姜,亦是一味“上得了厅堂”的重要中药
半夏泄心汤
生姜泻心汤经典医案、方论
肠胃不和之寒热错杂方
半夏泻心汤 【中药讨论专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