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四、大自然的同构性

    《我们是谁》

——认识人性 “三原欲” 是人类成功迈向未来新文明的密匙




第五章:三原欲

  



四、大自然的同构性


“三原色 ”、 “三原粒 ”和 “三原欲 ”的绝妙对应,如其说,是一种巧合,还不若说,是 “三 ”这个数字的 “生发性 ”在不同领域的一种必然显现,或者说,是大自然的 “同构性 ”所使然。

“同构 ”一词,最早起源于 “数学同构性原理 ”。正如 “同构性原理 ”本身所预言的那样,在与数学完全不同的物理领域,爱因斯坦也发现了类似的规律,并表达于其“广义相对论 ”中。

 

1、宇宙以数学同构性原理而建构

 

“同构 ”,原本是定义数学对象之间的一类 “映射 ”,而 “映射 ”在数学及其相关领域经常等同于 “函数 ”(在数学中,函数是对每个输入值对应唯一输出值的这种对应关系的表述),它能揭示这些对象的属性或操作之间所存在的某种函数关系。

若两个数学结构之间存在同构映射,那么这两个结构就属于 “同构 ”。如果忽略两个同构系统对象的属性或操作方面的一些具体定义,单从系统结构上讲,两个同构的对象就应该是完全等价的。

因此,如果发现某数学领域的一个对象结构同构于某个新的结构,若这个结构已经证明了很多定理、运用了很多数学方法,那么这个结构中的定理以及一些数学方法都可以马上应用到该数学领域的这个新的结构之上。这就使得理解和处理这个新的对象结构变得容易,并往往可以让数学家对该数学领域获得更为深刻的理解。

数学同构性原理所以存在,就是因为宇宙本来就是以同构性而建构的。所以,才会无独有偶,爱因斯坦在其“广义相对论”中也表达了与数学同构性原理类似的思想。

 

2、广义相对论,数学同构性的另类表达

 

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两个基本原理是: “等效原理 ”和 “广义相对性原理 ”。

“等效原理 ”是指引力与惯性力等效; “广义相对性原理 ”是指所有的物理定律在任何参考系中都取相同的形式。对这第一假设的推广,爱因斯坦相继又提出了第四假设:自然法则在所有的系统中都是相同的。这个原理涉及到一切自然法则和所有的系统,故被称作“广义相对论原理”。

某种意义上说, “广义相对论 ”是爱因斯坦从物理学角度对数学同构性原理的另类表述。

数学中的同构原理也因此被广泛地应用于各个不同的领域之中。

 

3、广义同构性原理,使世界得以被理解

 

同构性原理确实是宇宙法则的一种巧妙显现。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具有相同或相似的系统结构,这便称为 “广义同构性 ”。如果两个结构是 “同构 ”的,那么,这两种事物之间就会具有相似的属性和操作,对一种事物上成立的命题往往在其同构的事物中也能够成立。

“同构性 ”广泛存在,但又极其巧妙地隐藏于万事万物之中,它就像一条隐秘的通道,只要我们具备足够的敏锐和足够强的联想能力,我们就可以找到任何差别巨大的不同事物之间的“同构性 ”通道,帮助我们通往任何我们想要到达的彼岸。

大自然的同构现象很多、很多,浅显的,深刻的,可以说是数不胜数。“每滴水中都能见到太阳”,是宇宙同构性的一种浅显通俗的表达。宇宙的同构性无处不在,甚至,我们每一个人时时事事都在不自觉地应用宇宙的同构性原理。我们每个人都具有的“直觉 ”和 “形象思维 ”,其实,就是不同事物之间的 “同构性 ”关联,就此意义上,我们完全可以说,我们实际上就是在利用宇宙的 “同构性 ”原理进行思考。比如:

当你觉得自己 “理解 ”了某件事物时,实际上,只不过是因为你找到了这件事物与你所熟悉事物之间的 “同构性 ”。我们常听到人们在理解某一事物时,发出以下类似的感叹:

“哦,我理解了,这不就像从地里刨土豆一样吗?

“噢,明白了,这就好比人需要一日三餐,是一个道理!

“知道了,这与XXXXXX是一样的道理啊!”等等。

这种在不同事物之间的同构性上进行联想的过程,其实就是我们理解事物的过程。换句话说,正因为宇宙是以同构性建造的,这个世界才得以被我们所理解。

所以, “三原欲 ”与 “三原色 ”以及 “三微粒 ”之间,正因为都具有同构性,它们才都表现为相同的数理 “三 ”,并都具有一种 “生发 ”的性质。

 

其它同构性的例子还有很多,如,太阳系的结构与原子的结构同构,人的创造力与大自然的创造力同构等等。

“大自然的同构性 ”是一个庞大的课题,即便是上面论及的 “人的思维与同构性原理 ”这样的小标题也都是大课题,并且,仅此就可以分别写成一本专著,就更不用说“大自然的同构性”了。但本书毕竟不是一部关于“自然同构性原理”的书籍,故此只得打住。

不过,在结束这一关于同构性的章节前,笔者仍觉得有必要再将 “人的创造与大自然的创造同构 ”这一命题,在下面稍作展开,因为,它对我们人类看清自己的处境具有非常大的现实意义。

 

4、人与大自然的创造性,本质上都是“试错

 

人的创造性与大自然的创造性,是同构的,并且,其本质都是 “试错 ”。

人的创造过程,实际上也就是一个 “试错 ”的过程。我们试验各种材料、各种设计方案、各种创造思想和创作理念,直到找到最正确、最科学、最实际可行的那一个。

比如,爱迪生分类试验(试错)了 1600多种不同的耐热材料,才发明制造了既经济又实用的碳丝电灯。

而大自然实际上早就懂得 “试错 ”,并且,它一直遵循这一机制在创造着万事万物。举一个具体的例子吧,比如,对生命的“创造 ”。

自然界生命形式众多,每一种生命,都被称为一个物种。物种,常指一类形态和遗传组成相似的生物群体,并且同一物种的有生殖能力的个体之间在自然状态下能产生正常的后代。

当生命从单细胞到多细胞,从两栖类到爬行类,从哺乳类到灵长类,直至人类的出现,整个生命进化链中,大自然让生命朝各个方向演化,并且,每一个方向都种类众多。

据美国和加拿大的大学合作海洋生物普查的科学家推测,撇开无细胞核的原核生物不计,地球上约有近千万个物种,其中 650万个物种在陆地上, 220万个物种生活在海洋深处;其中动物大约有 777万种,植物大约有 29.8万种,真菌大约有 61.1万种,原生生物大约 3.64万种,色藻大约 2.75万种。

大自然在每一个进化层面上,都用 “适者生存 ”这一标准,再配合以地质变迁、生态环境的巨变,淘汰掉无数被 “试错 ”的生命形式。

说到这,有必要澄清一下不少人对 “适者生存 ”的误解和错读。适者生存,是进化论描述物种生存状态时的命题,若将“适者生存 ”应用于物种内部的个体生命之间,则是对进化论的歪曲,如社会达尔文主义。如果一个生命个体的行为只有利于自己而不利于甚至有害于整个物种,那他就不是一个“适者 ”,而是一个 “癌细胞 ”。这不仅不符合达尔文的进化论,并且有悖于进化论。这个道理非常简单,故不再赘言。而如今不少人,将实际上是与达尔文背道而驰的“社会达尔文主义”和达尔文的 “进化论 ”混为一谈,实在是对 “进化论 ”一知半解、人云亦云的结果。

如果一个物种不能迅速提升每一个体的智慧,而使整个物种更加快速适应外部世界的变化规律,从而使整个物种最高效率地进化和发展,就会被大自然视为“试错 ”的生命形式而淘汰。比如,著名的恐龙,就位于 “试错 ”的生命之列。

自从生命在地球上诞生以来,被试错而灭绝的物种,因难以统计,而无从计数,几乎可以肯定是不计其数。据有关方面,仅对地球从 6亿年前多细胞生物诞生以来的五次物种大灭绝中物种灭绝比例的推测,就已令人触目惊心:

第一次物种大灭绝,发生在距今 4.4亿年前的奥陶纪末期,大约有85%的物种灭绝;

第二次物种大灭绝,发生在距今约 3.65亿年前的泥盆纪后期,海洋生物遭到几乎全体覆灭的重创。

第三次物种大灭绝,发生在距今约 2.5亿年前二叠纪末期,是地球史上最大、最严重的一次,估计有 96%的物种灭绝,其中 90%的海洋生物和 70%的陆地脊椎动物被灭绝。这次大灭绝将二叠纪的古生代生物群消亡殆尽,为三叠纪的后现代生物群的出现,创造了条件。

第四次物种大灭绝,发生在 1.85亿年前, 80%的爬行动物被灭绝,为后面从爬行类衍生而出的种类繁多的恐龙类群的出现,清扫了地球这块生命的“试验场 ”。

从侏罗纪到白垩纪长达 1亿多年的漫长岁月里,恐龙类群一直霸占着地球的生存资源。而哺乳动物的始祖“二齿兽 ”及其所属类群:兽孔类爬行动物,只能作为 “备份”,一直生活在恐龙类爬行动物的阴影之下,等待时变。就是在这种情形下,第五次大灭绝发生了。

第五次物种大灭绝,发生在 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也是最为大家所熟知的一次。一场意外的灾难在恐龙类群还没来得及进化成高级智慧生命、还没学会躲避灾难之前就使其被意外地毁灭了,统治地球达 1.6亿年的地球霸主——恐龙类群,生不逢时,几乎全军覆灭。然而,恐龙的灭绝,却给另一支幸存的更为原始的兽孔类爬行动物提供了进化发展的机会。事实上,由兽孔类爬行动物演化而出的哺乳动物,在恐龙灭绝之后得以空前地繁荣,并因此加速了灵长类的产生和人类的形成。

我们试想一下,种类众多的恐龙类群,在经历 1亿多年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哪怕有一种恐龙,进化到能够利用智慧躲避这场意外的毁灭性灾难的话,那就不会有哺乳动物的兴盛,更不会有灵长类动物的产生,自然,也就不会有人类的出现了。

大自然在经过了一亿多年的“沉思”和 “观察”之后,终于毅然决然地放弃了对恐龙类生命的拯救,相继启动了发展其继承者:哺乳类、灵长类的“生命计划 ”。这一次,大自然似乎是成功了,因为,具有高级智慧的人类,最终,从灵长类中脱颖而出。

然而,人类这个所谓的万物之灵长,所创建的文明,不仅自相冲突,同时也与大自然相冲突。我们发明了用于残杀同类的战争,各种新式的武器层出不穷;我们因错误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而任凭自身那低级的动物性本性放任自流;我们盛行着自私贪婪、内耗浪费的经济学思想;我们鼓励消费、刺激需求,不断地向大自然进行开发和索取,使得环境被污染,生态遭破坏。

人类最终能否经受住大自然的“试错”,决定权不在我们人类,而在于大自然。但我们还有机会,我们还有机会及时改变旧文明的“人天冲突”,变追求利益为追求真理,让我们趋同天理,顺应天意,遵循于天、合乎于天,建立人天合一的崭新文明。如此,我们人类才能成为“适者生存 ”的“适者 ”,才会使我们在天(大自然)的眼里,显得更为“成功”。

通过地球生命的五次大灭绝,我们可以窥视到大自然的创造性;可以感受到大自然他“老人家”,在生命创造过程中那频繁地“试错”所表现出的不厌其烦和孜孜不倦。

从这个意义上看,大自然对生命的创造,与爱迪生不厌其烦地试验 1600多种耐热材料发明、创造碳丝电灯是何等地相似!

所以,人的创造与大自然的创造,本质上是完全相同的,不同的只是存在“节律”上的差别。如果说,爱迪生创造电灯用一年的话,大自然“创造 ”人类,则用了六亿多年。尽管如此,但天人创造的本质却是同构的,即,都是“试错机制 ”,并且,毫无疑问,大自然的创造,显得更有耐心、更加精致、更加充满智慧。

通过人的创造与大自然的创造同构的阐述,也从一个侧面理解了 “人天同构 ”,理解了中华文化中 “天人合一 ”的伟大思想。

在基本了解了同构性原理之后,我们再回到 “三 ”这个数字的 “生发性 ”上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物种灭绝(下)第六次大灭绝已经开启,你我正身处其中
地球五亿年前出现生命,已有五次生命大灭绝,我们正经历第六次?
【新提醒】量波理论涉及到的数学原理
科学家称:地球物种即将进入第六次大灭绝初期
升高三数学暑假培优
物种大灭绝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