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标签人生

标签人生,是一大悲哀。

现在是个快节奏社会,我们习惯于给各种东西贴上标签:工作的,家庭的,个人的,朋友的,家人的......我们也习惯于给各种角色贴上标签:绿帽子,小三,中央空调,直男,癞皮狗......我们看一些电视剧动漫,容易看到一些弹幕,他们也非常机智地给各种角色贴上了各种标签,甚至,贴标签反而成为了编剧里的常用活,比如我们去人物设定里看看,就会发现剧本早就安排好了,这个是注定的三角关系中的第三者,这个性格注定软弱,甚至这成为了高效的代言词。

我们也见过社交平台玩“贴标签”的游戏,比如,发个投票说,你对我的评论是如何?然后下面就有了各种各样的标签,比如汪星人,比如潜力股等等。

但,为什么我说,标签人生是一个悲哀呢?因为这反应了人的认知惰性是多么大,标签又是多么的束缚一个人认识别人,又是多么的束缚人的行为。

比如,在这个团体里,我是个大哥哥的模样,在那个团体里,却成为了那种存在感很弱的人,那么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我在一个团体里,一开始的表现行为是接近于一个大哥哥或者若存在感的,而人的认知是有惰性的,尤其是在一个团体中,因为人害怕变得与众不同,所以很多人选择迎合不发表独立观点,我们看到很多管理学观点说道,一群人的智商甚至比不上一个人的智商,这就是因为想法和心情具有感染性,尤其是在一个彼此刚刚认识的群体里,大家彼此急于介绍自己,此时自己能够有个特色介绍给别人就不错了,所以,在几次团体介绍中,我居然分别扮演了,成熟的男孩子,阳光的男孩子,温柔的男孩子,勇敢的男孩子,喜欢红色的男孩子,邪恶的男孩子,猥琐的男孩子等等好几个角色,(甚至还有女孩子,咳咳)。比如大家说,哎,他是个想当头的人,因为他非常积极参加活动,那大家就会把他默认成为一个积极的人,渐渐地,本来不积极的人成为了最积极的一个的事可能发生在一个人到一个陌生的团体里。比如,我去同学会上的时候,同学喜欢开我玩笑,这是因为我已经习惯于被开玩笑,甚至我自己会引导出对象自己的玩笑,这是因为人的脑子认知是具有惰性的,人害怕自己不了解的事物,没有勇气推翻本来在自己心中树立起的美好形象,又容易轻易怀疑那些行为有怪的人,所以我稍加操控,稍加变化,就能够得到多个我。事实上,这就像是唯物和唯我一样,其实这样看,我就是唯物的一个个体,因为环境存在,因为一个团体的存在,我才存在一个我,我的形态随之变化;而有的人是强烈的唯我主义者,他们则是不管在哪都是有着一副极为独特而清晰的单一个性,这个时候他们的标签则是通用于大部分场合的。

事实上,我们越是去了解一个人,就越会发现,人的标签实在是太多了。比方说我们要和一个人白首偕老,那么他们不得不就各种生活中的大小习惯来进行协商妥协,各种观念和选择决定上的矛盾都需要一一沟通,所以不得不说,去了解一个人是个极为复杂的事,而大多数人实在是不怎么愿意去发现别人的另一侧。一方面来说,他们害怕发现喜欢的人另一侧是不喜欢的模样,进而产生的畏惧,或者他们就是觉得人家现在跟自己的模式就好,也就是说那种对于全面了解一个人的畏惧,即,不期盼其间有新的关系,而是满足于现状,那么既可以说成是对此段关系的不介意,因为不屑于发展新关系,也可以说成是过分介意,因为害怕因为改变失去这段关系。总的来说,我持对方不介意多点儿,因为一个正常人定是更加渴望于建立新的联系的。也就是说,如果是真的对对方感到好奇的话,那我的选择一定是想要去了解更多,而不是局限于当下。

我常说,建立新的关系并不难, 但要维系一段关系是件难事。所以这就是在侧面表达我的态度:与人建立关系是件吃力不讨好的事,因为是要付出的,而不是说我今天想要搭理你而明天不想搭理你,也就是说,如果真正在意的话,就会去揭掉那些旧标签。单方面拘泥于旧的回忆,是无益于友谊的维护的。所谓能够不联系也能够做朋友,那便是需要两方都非常信任这段关系,就像古代女子誓死等待丈夫征战沙场归来那种影子。就目前而言,我们这个年龄尚且难以承受住所谓“能够信任双方的友谊以至于不需要维护见面便能够一切如故”的程度,除了亲情这种特殊的关系有着极为强烈的血脉纽带。

对标签也是可以加以利用的,因为我们并不排斥快娱乐的消费,所以我们享有单一标签式友谊,单一标签式爱情,单一标签式娱乐也是不过分的。因为我们并不是需要一个人的全部,有时候只是自己需要的那部分便是足够,所以我们也会沉溺于快娱乐式友谊爱情,其实也是当今的一种普遍的文化现状了。

就像我说的,我无法成为一个人,所以我无法对一个人的全部都表示以理解,无法看透对方所有的标签的因与果,我无法拍着胸脯说,我懂你,那是不可能的,哄人的;又或者,我无法说,我来养你,那也是不可能的,因为我无法承诺自己可靠这一标签的永久有效性,我无法认识对方欲望标签的全部,所以这又是一个随意的承诺,或者说是句哄人的话了;再或者说,我们白首偕老,这实在是太大的笑话了,因为看不透的标签实在是太多太多了。不过,我不得不说,至少从浪漫的角度去看的话,或许这些都有存在的余地,只是这里选择的是要阐明无知的魅力和可怕性,因而单向给这些话贴上了“可笑”的标签。

主动给自己戴上标签。因为人的心理上的弱点就包括人害怕未知的东西,人乐于玩梗,乐于发弹幕给各种各样的角色起外号,大家都喜欢以上帝的观众视角轻松把握世界上的形形色色的人和物,所以大家的认知力也就渐渐下降,渐渐地,人不能够同时把握住对方的优点和缺点,人不愿意付出学习和认知成本来了解人,所以各种矛盾就渐渐形成了。但是,如果给自己主动戴上标签的话,那么反而会起到娱乐大众的作用。我的老爸曾经很喜欢喝酒,即使有人开他玩笑也不会生气,只是忍着,这就是主动给自己戴上标签。因为一来在酒席上大家一起敬酒会显得有气氛,高兴,而那个不敬酒的人会显得格格不入,极容易被戴上格格不入的标签,因为群体中的心理现象是,人会默认按照大众心理学的规律来尽量保证自己显得不那么格格不入。所以,如果遵守心理学规律的话,即,人的大脑的理性成分不做出理性的干预,那么达到某个零界点的时候,心理现象就会自然而然地发生,于是,自己的大脑做出:不显得格格不入,而是融入其中的决定,这种主动戴上标签的行为进而给别人吃下定心丸,让对方最终成功敢于把“你和我们一样”的标签贴到自己的脸上。如果大脑做出判断违背这个过程的话,也就是说,做出反标签行为的话,那么人的认知就会产生畏惧性,这种畏惧性的威胁其实不大,但会影响人们所说的气氛,或者增加别人的学习成本,因为他不得不找出一个新的词来描述你的行为,所以他急于给你找上新的标签,然后根据新的标签,大脑进行情景模拟,进而做出下一步动作。所以我向我的老爸学习到一点,那就是主动给自己戴上标签,自导自演地成为被贴标签者,那么酒桌上就不会产生别人发现你难以理解的情形。因为人是畏惧陌生的,所以利用这点就好。

也可以给自己设立标签,我曾经说过,在看过一本书后,我发现了一个和我曾经的想法极为相似的哲学:当你想要成为某个人的时候,那你就假设你就是那个人就好。那最终你终究会成为这个人。也就是说,给自己贴上一个标签,最终这个可能真的成为你的真实的标签。比如我要给自己一个学霸的标签,那么我就只是需要暗示自己是学霸就好了,那么我最终就会成为学霸,但要是我心有杂念,想着害怕要是我这么努力不能成为学霸怎么办,那就不会成为。也就是说,上帝必将实现你许下的愿望,只要你许下的这个真的存在于你的心中。(详参考我过去的文章) 所以,给自己贴上一个标签,会让目标更加清晰,自己也就更加清晰,因为人认识自己都是有障碍的——人甚至无法完全地认识自己,所以为何不自己给自己贴标签呢?

我写这篇文章,其实是站在反对标签人生的立场上的。当然反对无效。

我是最近了解到癞皮狗这个词,才发现,卧槽!现在连好好恋爱的人都要被称作癞皮狗了,怎么找,现在都要玩比谁先告白的游戏吗?所以进而一连串地想到诸多诸多弹幕和评论,却发现太多太多人实在是懒得去理解那些角色了,我可以说他们基本上认识别人就花了三秒不到。梗的玩法思维被带入生活中才是最为可怕的。

我的一个朋友在去年冬天告诉我,他不想要谈恋爱了,因为累。他还是挺老实的一个远方的哥们,哪里也没谈上怎么就说累了呢?原来他告诉我,因为他觉得现在的恋爱玩得实在是太套路了,必须要男生付款成为了潜规则,女人的话还要去学习翻译,陪着就是需要回答那些折磨人的女生问题,接着就是别的女生说一句话就会闹出八卦藤子,绿帽子备胎各种玩法层出不穷。我哈哈大笑告诉他说,我觉得就你这身还别担忧被女生抢的烦恼吧!告诉他不需要害怕这些事,不会发生在你身上的。但却越来越发现现在网络上实在是有太多这样的表面玩笑话了,其实给不少人造成了影响,所以我觉得谈恋爱得把网络评论什么的都关了,网上的那些,其实都是快娱乐消费者,习惯于各种发标签,网上是不会出现对谁作全面认识的标签的。因为我们看到的只是别人上传的模样。还有鸡汤反鸡汤等等,尤其是那些写起来还十分像模像样的,那些有着高超的技术和能力能够煽动人心的。

《渣男》,有意思的是,我在图书馆里看到这样一本书之后,又翻了老半天,才发现那实在是有够狗血的。我觉得按照现在网络上搜到的渣男标准,怕不是渣男的要么不存在,要么就是小朋友了。我觉得渣男极有可能成为人胡乱攻击男人的工具。也就是说,当标签成为了攻击的工具的时候,这个时候是多么的可怕。我们无法给别人的糟糕的行为作出系统而又兼具背景的评论和分析,于是别人分析出的特征病症被笼统概括成了渣男、绿茶婊、妈宝男、塑料友谊、假闺蜜等等,其实有的人不过是想要玩玩这些梗,却愈发没觉得这些梗渐渐成为了叫得男女心不宁的潜在原因,又成为了各种攻击武器,平白无故躺枪的事实在是太多了。

这个时候又可以加上道德绑架的钩子,这里我就不再列举了。

所以这些都是标签化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影响,总的来说,我觉得标签化是一大悲哀的工具了。如果回到没有互联网的时代,那个时候还没有渣男巨婴等等各种标签,回到00年左右,那个时候又流行星座和血型,人们以星座和血型来区分和对待人,性格只分为内向和外向,性别只分为男和女,那个时候人们自然也就有更多的时间来去全面了解身边的人了。或者90年代,可以说那个时候的爱情要显得纯粹多,因为人们不会想到标签这样的事,只要是因为机缘认识了一个人,就渐渐地了解了他的更多。

而如今,标签化也不一定会成为恋爱中的阻碍,因为一段成熟的恋爱方式势必不会产生以标签化来衡量对方的情形,或者说,标签化的认知,减少了我们看到对方缺点的机会,反而促进了彼此的关系的和睦。

最后,只是要说,标签一定不能够从玩梗的弹幕网络和互联网上带到身边的人当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不礼貌的贴标签习惯
贴标签,与被贴标签
别给自己贴标签来逃避了
刷屏一整天,居然没人敢骂一句?
简化生活系列021:别乱给自己贴标签
毁掉一个人有多容易?只要给他贴标签就可以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