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怎样集中注意力完成每天要做的事

怎样集中注意力完成每天要做的事

如果你按要事第一,怎样找到最重要的事一文介绍的方法明确了最重要的事,但发现每天最重要的事还是完不成,今天我们就来解决它。为什么明明知道该做什么,可就是静不下心来,不愿花精力、花时间执行呢?这篇文章四千余字,阅读需要十多分钟,但它是一笔值得的时间投资。

著名的逻辑学家和计算机科学家  R Kowalski 有个公式:

Algorithm = Logic + Control。

算法 = 逻辑 + 控制

逻辑可以理解是对问题的定义,我们知道什么是最重要的事,那就是定义了逻辑。而最后算法无效,就得从控制下手了。如何通过控制提高产出呢?也有个公式:

高质量工作产出 = 时间 × 专注度

现在,问题分解成了怎样管理时间和专注度。时间虽是个固定限额资源,但却可以提升使用时间的效率,有很多书籍教我们如何管理时间。

那如何提升专注度呢?也有一些思路,比如通过精力管理、冥想、训练等方式提升专注度。而通过训练提升能力,从行为设计角度来看,是下策,因为人都是懒且急于求成的,而训练专注度时必须得集中注意力,就像没有鸡就没有蛋,而没有蛋也孵不出鸡,成了一个无法求解的死循环。

有没有上策呢?人的智慧就是善于制造和使用工具,提升专注度的上策是合理使用技术和工具,保证注意力在一段比较长的时间内即集中于当下任务。

我专注度管理并不好,经常看网页时,被各种链接带跑,回过头来,半天时间不见了,而正事还没开始做。本想打开手机记个想法,一不小心刷了半小时微信,刚才要记录啥却忘了。

这也是现代人的常态,太多商业模式就是通过抢夺我们的注意力而获利。像国内各大视频网站,买了会员,本以为没有广告了,结果广告变成了会员推荐,照样干扰正常看视频。

因此,为了获得更多高质量产出,我组合了一套工具,使用了一段时间,效果很好,下面介绍一下其中的原理和操作方法,期望能帮助你对抗分心,增加产出。

生产者时间和管理者时间

我们先根据要完成任务性质不同,简单分两类。一类任务是需要长时间专注的,比如,写作,构思方案,重大决策等,另一类是不太需要长时间专注的,比如,交换想法,委托任务,整理发票及一些事务性工作。

这个分类法源自硅谷投资人保罗·格雷厄姆,他将个人时间分为生产者时间和管理者时间。用生产者时间去完成我们前面说的第一类,需要极度专注的任务。而在管理者时间中做第二类工作,这类工作能利用间断的、小块的时间完成。

想有效使用时间和注意力,我们的策略是这样的:

1.为生产者任务分配大块时间。

生产者时间需长时间专注,坚决保护,不被打断,并避免频繁切换。研究发现,多任务切换会损耗20-40%的生产力。

2.优先完成当天生产性目标。

对需要大量用脑的,集中精力才能完成的生产性工作,要优先完成。

3.尽量将管理者事务安排在一天的最后。

如果你有选择,应将管理者事务放在每天的最后。这类工作在相对需要比较低的注意力,精力不太充足时也能做。

提高专注度跟飞机从起飞到进入巡航有点相似。首先你要加大马力,快速穿过变化复杂的对流层,爬升到平流层,才能以较低的功耗飞行。因为只有在空气稀薄,天气没有变化的平流层,飞行阻力大大减小,飞机才能又快又安全的飞行。

注意力也一样,你不可能马上全神贯注,需要与外界的干扰,环境搏斗一通,逐渐适应,才有可能进入平流层——你的专注模式(飞行的这个隐喻是我创造的,即将申请专利,用的时候请声明哈)。

在这样的原则下,来看看我整合的工具和流程,这些工具是为了提升生产者时间效率。创造才是个人核心竞争力的体现,重复的管理事务对个人价值提升有限。而合理的使用工具,就如同打造了一套知识生产流水线,让你的才智全情投入到创造活动,获得高质量产出。

这些工具单个拿出来,你或许认识,但此前还没有人将它们有机整合起来,而我将它们混合在一起后,产生了一种lollapalooza 效应,威力巨大。三个工具分别是看板、番茄工作法和间歇日记。如下图:

如果你使用这套流程,生产力会有数倍的提升,你会惊奇自己每天竟然能做这么多事,我们进入正题吧。

一、看板规划日程

看板是丰田持续改进理念的核心工具,后被软件企业引进,用来指导精益开发。什么是看板呢,说白了,就是一块信息牌,丰田当时发明这个工具是为了在各部门间传递库存,加工数量等信息,目的是减少浪费,控制库存。具体来说,看板有这样的功能:

  • 可视化工作流程;

  • 限制正在进行工作的数量;

  • 度量和管理工作流;

  • 明确过程策略。

以我的一个规划看板为例,看看如何使用。我用的看板软件叫 Trello(网页https://trello.com 中打开可注册后直接使用,也有各平台的 App)。用其他的工具(比如白板加便签贴)也能实现这个效果,多人合作时可能更好,本文最后会简要介绍其他的几种方式。

每周日晚是我的规划时间,我安排一小时左右规划下周任务。规划看板有十个列表,分别是:

  • 今天

  • 已完成

  • 周一

  • ……

  • 周日

  • 下周

总的来说是三大类,一类是待完成任务,一类是正在进行的,还有一类是已经完成的。其中每栏的内容是:

周一到周日这七栏,摆放一周每天要完成的任务,一天三项左右,最多不超过六项,这跟很多人用的待办事项是一样的。而今天,这一栏是正在进行中的任务,今天是周二,早上我会将周二栏下的所有卡片拖到今天这一列,并根据重要程度,由上到下排列。

已完成:已完成的卡片拖到这一栏,并在每天晚上归档,归档后不再显示在看板上。下周:计划再好,总有意外,将本周没有完成的任务,或者工作时突然冒出来的任务,放在这一栏。这一栏也能为周日规划提供素材。

三类任务如同工厂的仓库区,加工区和成品区一样,码放整齐,功能属性明确。如果执行的好,到周末,除了下周这一栏,其他栏就应该清空了,非常有成就感。

二、番茄钟控制时间

再引入第二个工具:番茄工作法,就是选择一个待完成任务,设定一个番茄时间,专注工作,中途不要做任何与该任务无关的事,直到番茄钟响起,休息一小段时间(间歇时间),然后再继续下一个番茄钟。

通常一个番茄钟的默认时长是25分钟,间隔休息5分钟。我觉得25分钟太短,还在对流层搏斗,就被打断,根本进不了状态。员工效率检测公司 DeskTime 发现最有效率的人,是工作52分钟,休息17分钟。

我用这个数据实验了几天,也并不适合我,中间休息有点长。现在我的一个番茄钟是46分钟,中间休息10分钟,这样加起来将近一个小时,也方便估计任务要花费的总时长。

有时候进入状态,会讨厌中间10分钟打断,也不强制休息,会再续一个番茄钟(跟在娱乐场所舒服了刹不住车,多续个钟一样的),两个番茄(92分钟)后必须停下来休息,如同飞机飞一段时间要落地加油补充能量一样。三个番茄钟后安排一个30分钟的长暂停。如果你每天能专注4小时就非常厉害了,大部分人连2个小时都达不到。

如果你的生产环境主要是电脑,可以使用番茄钟软件,我用的是 PomoDoneApp。与常见的番茄钟和计时器的最大不同是,它有实用的统计功能,设定好可以自动开始和停止,时间到了弹出窗口,并伴有声音提醒。

我选它的另一个原因是,PomoDoneApp 跟前面说的看板工具 Trello 数据能打通,可将 Trello 上的任务列表自动同步过来,就不需要再输入一次任务了。

三、间歇日记维护注意力

什么是间歇日记呢,就是在番茄钟的间隔时间记录想法。间隔有两种,一种是中断间隔,就是休息的这段时间,另一种是恢复间隔,就是从休息状态进入工作状态花费的时间。间歇日记让我们有效利用中断间隔,并减少恢复间隔,尽快从休息模式切换到工作模式(也有助于从工作模式切换到休息模式)。

间歇日记的方法是我从 Medium 作者 Coach Tony 哪儿学到的。毫不夸张的说,这是我19年1月份学到的最有用的一项技能。有些东西一旦指出来,就觉得非常简单,可我们以前怎么就没有想到呢?间歇日记内容由三部分构成:

  • 当前时间戳(一般的笔记软件都有插入当前时间的快捷键);

  • 上一个番茄钟做了什么,简短写几句,比如取得了什么进展,有哪些遗留问题,事实,解释或感受都行;

  • 下一个番茄钟要做什么,简短写几句。

下面是我自己的两段间歇日记:

  • 16:19:33 medium上看文章被链接带走了,阅读时间超额,赶紧回来,完成今天最重要的那件事。

  • 21:59:32 将设计方案推进了一大步。进度不错!下个番茄钟继续。

这个只需几分钟的仪式性记录,有很多好处,也符合大脑认知原理:

1.间歇日记让你快速进入状态。

GTD 有一条规则是不要在大脑中保留清单。我们的大脑工作记忆容量非常有限,工作记忆有点像CPU自带的高速缓存,以前研究说只能记住6-7条,近年发现比这个数量还少,只有4-5条,也就是说,如果不借助外部工具,大脑只能操作4-5条信息区块。

既然工作记忆数量这么少,空间如此宝贵,及时释放已加工好和无需再调用的信息,并转存到其他存储区就很有必要,这样才能为下一步待加工信息腾出空间。

间歇日记就能帮你释放工作记忆,如果任务已经完成,记录仪式宣告胜利,清空工作记忆区间,放松大脑,充分休息,以「空脑」接纳下一任务。

如果任务未完成,中间打断休息,这个仪式则是留下一些线索,为进入下一番茄钟做热身。从一个项目切换到另一个项目的恢复间隔是平均是20分钟左右,但如果采用间歇日记,我的经验是不足十分钟即能进入工作模式。如果要再改进,能在5分钟内成功切换,就非常厉害了。

2.间歇日记有助于触发理性。

我们有两个系统,系统1是直觉的,系统2是理性的。大多数情境下,我们用的都是直觉的系统1,因为它有效并节约能量。比如闻到面包的香味,我们会不由自主的循着气味而去。浏览新闻时,我们会被标题吓人的负面信息吸引,负面信息对生存威胁更大,这是几十万年进化的结果。

但在现代社会,很少直接威胁我们的生存情况出现,可这套进化机制仍然在后台默认运行。所以要让理性的系统2接管大脑掌控权,才能控制注意力,不将精力浪费在没必要的信息上。

而间歇日记的随时记录和反思,让我们不会跑偏太远,最多不会也跑不过一个番茄钟。

3.间歇日记克服拖延知道做什么而一直拖延,往往是逃避压力,将障碍想的太大,不愿启动待办事项。间歇日记能帮你开个头。它记录了你的心路历程,下一个番茄钟要做什么等,一个从内心发出的指令就像一个钩子,勾着你持续推进任务。

4.间歇日记代替时间记录

如果你能充分利用间歇日记,就不需再做时间记录了,因为它比时间记录更详细,更实用,你每天的工作时间线清晰呈现,能知道时间都花在哪里了,以及当时的想法和点滴思绪。

实体版工具介绍

前面我介绍的是软件工具,如果你不常在电脑前,或者喜欢纸笔这类工具。再推荐几个其他工具:

大型看板:白板+便签贴  

很多设计团队都用白板跟便签贴的组合,整体效果像下图:

微型看板:A4本+便签贴

将A4本横过来,当做看板,然后在上面贴便签贴,注意,每张便签只能写一项任务。

有人可能说,费那劲干嘛,直接画表格写不就好了。写是简单,但你没法移动,就不能重新组织和排列,就不能发挥看板的特长。

间歇日记:日记本+笔+计时器

如果你喜欢用纸笔记录,那就找个笔记本,并配合一个计数器,完全能实现番茄钟控制时间,间歇日记维持注意力的效果。

小结:

这篇文章字数看上去不少,抛开细节,核心思想就是要保质保量完成任务,需事前计划,事中监控,事后评估。我们的工具和流程围绕这三个目的展开,看板是事前规划和控制流程,而番茄软件和间歇日记控制时间使用和记录过程,有监控和评估作用。

需要提醒的是,选择具体那个工具并不重要,你可能有更顺手的工具,明白背后的原理,就能用熟悉的工具完成更多的工作。

高效的人并不是有更多的时间,而是有更多的模式,调用不同模式执行不同任务,并能在各模式间快速切换。就如同低端车,模式单一,而高端车有更多的可调模式,所以才能更精细的操控,有更佳的性能。

另外,解决问题时将逻辑和控制分开很重要,不要同时进行。有的人在定目标(确定逻辑)时,就思考如何实现的步骤(控制方式),在执行时又想着目标定的不够好,总在怀疑和修改,是很难推进任务的。

有句话说得好,想事要像自己的传教士,做事要像自己的雇佣兵。一旦有了明确的目标,投入资源,执行正确的流程,坚决彻底的执行才能达成所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番茄工作法,让我们摆脱加班的困扰
番茄工作法,集中注意力、保持专注的最简单最实用的方法
帮助全球无数人提高效率,它也许是最好用的时间管理工具
4个小习惯,慢慢改变你的生活
番茄钟训练法,怎样用效果会更好?
你了解最简单的时间管理方法“番茄工作法”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