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过度治疗是健康的大碍

年纪大了,衰老是一个正常现象。据医学报告人的脑萎缩和骨质疏松在五十岁左右就开始了,表现为记忆力衰退和手脚不利索。为了阻止衰老,有人选择了运动,有人选择了保养。市面上各种营养液、保健品、维生素、健身器应运而生,是孝敬老人最好的礼品,也是中年人乃至年轻人热衷追捧的商品。看到有的老人七老八十还保持着中年人的容貌,人们纷纷投去羡慕的眼光,打听长寿之道。然而一百个老人有一百个长寿之道,没一个人是靠生病吃药、卧床不起而长寿的(巴金是例外,生不如死是对他的惩罚)。比较共性的是心态平和、知足常乐、生活有序、营养平衡,关爱他人,喜欢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外在的年轻或许能表达心态的年轻,但并不意味着一个人有健康的晚年。

我有一个同学在大医院当医生。二十年前他曾经对我说:医生看到的病人有三分之一的病是看不好的;有三分之一的病是不需要看的,多休息自然会好的;只有三分之一的病或许是需要到医院来看的。大多数医生也是有一定能力减少病人的痛苦、延长病人的生命,甚至让病人完全康复离开医院的。除了外科手术,没有一种病是可以彻底治好的。发热、感冒、咳嗽、流涕是人体自身免疫力在抵抗外来病菌入侵时产生的症状,病人却往往把它们当成疾病本身的症状,药物在杀灭病菌的同时也减弱了病人自身的免疫力,所以患病以后的人会感觉体质特别虚弱,原有的病症复发或患上其他的疾病。然而,所有到医院看病的人都是不知道这些的,他们以为医生个个都是神仙,是什么病都能治的。医生既不能对他说“你没病”,也不能对他说“你的病是看不好的”,都得给他治、都得给他开药。否则他会缠住你,跟你没完没了。有的人付了几毛钱的挂号费,以为医生必须笑脸相迎地陪他聊天,回答他所提出的一切问题,也不看看等在他后面排着长队的病人一个个拉着长脸,盼着他早点滚蛋。

同学说起他刚进医院遇到的一件事情,让我们对医院的苦衷有所了解。有个病人明明已经死了,主治医生还在组织抢救,打强心针,做人工呼吸,上各种急救措施,几个人忙了一个多小时才消停。事后同学问这个老医生:“为什么要做这种‘无用功’?”这个老医生回答他说:“你刚进医院不懂,以后你会懂的,这是做给活人看的,你得体谅死者家属的心情。碰到不讲理的家属,这种‘无用功’绝对是有用的,甚至可以赢一场官司。”

同学给大家的忠告是“没病千万别进医院”、“有病能不进医院也不要进医院”、“没病不要乱吃药”、“有病能不吃药也不要多吃药”。

1976年哥伦比亚堡高塔市的医生罢工52天,出现了一个被称为“不寻常的副作用”:就是当地死亡率下降了35%。同年,在美国洛杉矶,当医生对医疗事故保险涨价不满而罢工示威时,全市病人死亡率也下降了18%。

1973年,以色列全国医生大罢工。为期长达一个月,根据耶路撒冷埋葬协会的统计指出该月的全国死亡人数下降了50%。十年后,1983年,以色列医生再次举行全国总罢工,这次罢工的时间长达85天。过后,以色列耶路撒冷埋葬协会又做了一次统计,在这85天中,全国人口的死亡率又下降了50%。

波美特拉博士(Dr.Bruce Pomerant)对80年代西方国家医生罢工与死亡率下降进行了调查,又得出:死亡率的下降与医生罢工日期的长短成正比。目前最优的世界纪录是死亡率下降50%。

于此,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指出,全球病人有三分之一是死于不合理的用药,而不是疾病本身。还有三分之一死于医源性事故。换句话说,有三分之一病人是药死的,有三分之一病人是治死的。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纪小龙在他的《最好的保健是顺其自然》一文中说:不要过分强调外因的作用,按照自己本身生命运动的规律去做好每一天的事情。小孩、年轻人、中年人、老年人,各有各的规律,各有各的自然之道(不要相互攀比)。男性的强壮和性能力是由身体里的男性激素决定的,不是用什么药物,吃什么食物能够补充的。化妆品只能用作心理安慰。皮肤的黑与白决定于黑色素细胞产生的色素的多和少。可以运动,但不能透支,任何运动形式都有它最佳的频度和幅度。好比说心跳,正常的心跳是每分钟70下,你不能让它跳120下、150下。医生对大病的诊断有三成是误诊。人体是个很复杂的东西。每个医生都希望手到病除,也都希望把误诊率降到最低,但是再控制也控制不住。只要当医生,没有不误诊的。小医生小错,大医生大错,新医生新错,老医生老错(为什么大医生、老医生与小医生、新医生的误诊率差不多呢?因为大医生、老医生要遇到的疑难病例多),这是规律。误诊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太复杂,一时说不清。但可以告诉大家一个原则:如果在一家医院被一个医生诊断得了什么病,你一定要到第二家医院去核实,这是最简单的减少误诊的方法(不要轻易地将第一家医院的诊断结果告诉第二家医院)。三分之一的病医生无能为力,三分之一的病是病人自己好的,医学只能解决三分之一的病(这个说法与我同学的说法不谋而合)。纪小龙说“医生永远是无奈的,因为他每天都面临着失败。”

据一份资料显示,有十种特征的人群易长寿:一,身材矮者,男165~168厘米,女159~162厘米。二,稍胖者,稍胖的人体能和抗病力均优于瘦人。三,秃顶者,雄性激素分泌旺盛。四,耳长者,体内贤气旺盛。五,腰细者。六,一二胎出生者。七,居绿者,指农村人比城市人易长寿。八,多梦者,日本研究人员发现人脑中存在着与睡眠有关的物质——催眠素,多梦者催眠素多,易长寿。九,B型血者。十,血压偏高者,芬兰医生发现80岁以上的寿星血压都在160/90mmHg左右。

在我们普通人眼中秃顶、肥胖、多梦、血压偏高绝对是个毛病,有此特征的人有些也是会到医院去找医生看的。面对庞大的就医人群,有些医生明知道有些病是不用看的,有些病是看不好的,然而他能说实话吗?他敢拒绝给就诊者开处方吗?他说了实话,拒绝开处方给药,医院还会让他继续做医生吗?

有些病人被医院判了“死刑”,到寺庙去烧香磕头求菩萨保佑,过了“大限”居然没有死,身体还渐渐地好了起来,再去检查有的连病灶都不见了。是菩萨显灵吗?不是!是医生的误诊,是因为放弃了原有的过度治疗。如果菩萨比医生还灵,寺庙里的出家人是不会生病的,生了病也是不用到医院去的,我们在医院里也永远看不到出家人了。最可悲的是很多医院的过度治疗和过度吃药是病人自找的,医生心里清楚,按病人的要求治疗只是为了避免与病人发生矛盾。

城市里买药太方便了,让很多病人久病成良医,自己给自己开药。有些人把吃药看得比吃饭还重要,饭可以缺一顿不吃,药却是一顿也不能少吃的。吃惯了药,不吃还真的有点难受(其实是心理作用)。农村缺医少药,在偏僻的小山村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健康的长寿老人?除了新鲜空气和没有受到污染的水资源之外,没有机会过度治疗和过度吃药或许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为了大家的健康长寿,最后,我再重复一下我的同学给大家的忠告:“没病千万别进医院”、“有病能不进医院也不要进医院”,“没病不要乱吃药”、“有病能不吃药也不要多吃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如何看待“医生一罢工,全国死亡率下降50%”这一说法?
过度的化疗把自己的抵抗力给打没了:“大夫罢工,患者死亡率下降”未必夸大其辞(魏三利老师讲述)
有病是否要去医院(二)
送精神病人住院的技巧
一位老中医对西医和中医的深刻见解——非常值得一读2——望亭
被关进精神病院,如何证明自己是正常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