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课题成果:优质课教案(课题编号:QJH202010089)

海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研究成果:

课题名称:传统文化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策略研究

课题编号:QJH202010089

课题成果:优质课教案


第一篇:《爱莲说》

爱莲说教案

保亭县保亭中学  陈侨

教学目标

1.识记“颐、蕃、淤、濯、亵、鲜”等文言字词;理解文意;吟诵并背诵课文。

2.了解“说”这种文体,学习托物言志及类比、衬托等手法。

3. 感受莲花的外在美和内在美,理解作者的人格追求,培养莲花般高洁的情操。

教学重点

识记文言字词,翻译课文;感受莲花的外在美和内在美。

教学难点

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培养莲花般高洁的情操。

教学方法

诵读法,演示法,情境教学法,讨论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读题解题

1. 屏幕显示背景图像:一汪暗绿的静水和碧绿宽大的荷叶衬托下的几朵硕大、含苞欲放的莲花;播放古筝独奏《出水莲》,引导学生看图片欣赏莲花。教师引导:莲是纯洁和友谊的象征,中国古代民间就有采莲怀人的习俗。佛教中常见佛陀置身莲花坐台上,显得庄严、清净、自在、光明。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区徽就由莲花构成,象征澳门人对祖国的纯洁、高尚的心。莲花之所以成为高洁的象征,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北宋理学家周敦颐的《爱莲说》一文,板书课题,强调“颐”字。

2.读题解题:对“爱”“莲”“说”的解释。

预设问题:题目中的“爱”有什么作用?“莲”如何认识?“说”怎么理解? 从课题中可获取那些信息? 学了这篇课文就能从中找到答案。

明确:“爱”表明了作者的感情;“莲”点明了写作的对象;“说”是一种文体。

出示知识点1:“说”文体简介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记事,可以说明或叙述事物,也可以议论和抒发感情。通常借某一具体事物说明某个道理。

那么本文的题目《爱莲说》就可以理解为:说说喜爱莲花的道理。

二、读文识字,疏通语句

1.让同学们大声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本文是长短句交互的散文,要注意字音和节奏。注意疑难字词的准确读音:“颐、蕃、淤、濯、亵、鲜”等。

2. 教师示范诵读,其他同学注意听,把握朗读节奏和语调,注意断句,注意节奏和停顿。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3.播放朗读音频,要求同学们跟读,在文中画出语调与停顿符、重音。

4. 对照注释自由译读课文,初步理解文意。把不懂的字词和语句圈点出来,彼此交流讨论。

5. 教师强调几个知识点,让学生找出文中出现频率多的词(8个“之”、5个“不”、2个“独”、2个“远”等。)

出示知识点2: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等。

(1)词类活用(突出讲解)

①蔓:名词用作动词,长枝蔓。例句:不蔓不枝。

②枝:名词用作动词,生枝杈。例句:不蔓不枝。

③远:形容词用作动词,远播,远远的传送出去。

例句:香远益清。

(2)一词多义:(归纳讲解)

水陆草木之花/之:的。

余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菊,花之隐逸者也/之:的

牡丹之爱/之:取消主谓间独立性,不译。

(3)掌握重点词语:(深入讲解)

①濯清涟而不妖/濯:洗涤。妖:艳丽(美丽而不端正)。

②亭亭净植/植:竖立。

③可远观而不可亵玩也。/亵:亲近而不庄重。

④莲,花之君子者也。/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

学生自主完成资料后,小组交流,通译全文。

三、解文达意,掌握内容

1. 学生齐读课文。提问:本文主要写的是什么内容?

明确:本文写了三种花:菊花、牡丹花和莲花,重点写莲花的外在美和内在美。

2. 提问:作者在以下这段话中,连用了五个“不”字,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会不会有点小题大做?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明确:这个句子给我们描绘了莲的美好形象,连用五个“不”字,强调了莲与一般花的不同,能表现莲花超凡脱俗的特质。这不仅表现出作者对莲花的喜爱,同时也能表现作者自己个性和人格的与众不同。

(1)“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生长环境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形态体态

(3)“香远益清”——香气

(4)“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风度;

3.提问:作者对“莲”怀有什么态度和情感呢?从哪个句子可以看出?

明确:作者饱含喜爱之情、赞美之意来写莲花。“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4.讨论:作者心中的“莲”是怎样一种花?

明确:作者认为莲花是花中的君子。“莲,花之君子者也”就是文心。爱莲就是爱君子。

5. 讨论:在作者看来,莲是花中的君子,莲花的这种君子品性表现在哪里呢?

板书:“莲,花之君子者也。”

明确:莲花有与其他花不同的美,不光是外形美,还有独特的内在美。

“出淤泥而不染”,莲花长在污泥中,却能保持自身的纯洁。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说明莲性格刚正不阿,思想纯正,不胡乱攀附。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说明莲花很有个性,有骨气。

教师归纳:莲的君子品性:——不染世之污秽——不媚俗——内心正直,心胸坦荡——独立高洁,庄重自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身自好——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美名远扬——形体姿态优雅、气度清高。

四、探文明志,拓展升华

通过欣赏莲花的内在美和外在美,我们认识了莲花具有君子的品质。同时,我们也知道作者特别喜爱莲花,从中我们也能看出,作者周敦颐追求这种君子品性。请问同学们:你们是否喜欢莲花?是否愿意具备莲花这样的君子品性呢?

让学生思考片刻,然后请几位同学站起来发言。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适当的点评。教师也发表自己的看法。

通过学生的思考,师生的课堂交流,培养学生莲花般高洁的情操。

五、了解写法,活学活用

1.了解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教师介绍:写花就是写人,咏花就是咏志,作者通过对莲花的外在形象和内在气质的描写,突出了莲洁净、单纯、雅致的品性,其实这也是周敦颐自己所追求的人格情操。作者通过写莲花来表达他所追求的君子品性,这种写法叫托物言志。

出示知识点3: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

托物言志,是指作者通过对某一具体事物的描写,来传达自己的志向、抱负、愿望、情怀等,这样写既能给人生动形象的感觉,又能增强文章含蓄隽永的韵味。运用托物言志手法,要做到物与志和谐统一,因为作者对“物”的生动刻画就是为了使自己的“志”逐渐明朗化,对“所托之物”理解的程度常常会决定对文章“所言之志”的理解。

提问:表现君子美好情操还可以“托”哪些“物”?

提示:青松,翠竹,梅花,大雁……

2.本文还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

明确:对比,衬托。

本文中作者将自己与陶渊明及大众的志趣进行对比。同时用菊花和牡丹来衬托莲花。

时代

手法

态度

陶渊明

正面衬托

隐逸

李唐

众人

牡丹

反面衬托

贪富贵

周敦颐

直接说明

慕君子

出示知识点4: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这种“烘云托月”的写作手法叫衬托。运用衬托手法,能突出主体,或渲染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文中还提到另外两种物:“菊”“牡丹”。菊花很美,为什么作者强调爱菊的人很少?莲花也很美,可是作者却问和他一样爱莲的人又有谁呢? 牡丹很美,很鲜艳,作者为什么对爱牡丹的人流露出一种不屑的态度?

明确:菊花,是花中的隐士,不随俗,不媚世,所以,爱菊的陶渊明渴望生活在与世隔绝的桃花源里,与喧嚣的尘世隔绝开来。现实生活中,能像陶渊明那样,放下名利、远离世俗、安贫乐道的人太少了。牡丹花,显得华贵,符合社会上大多数人追求富贵的心理。

3.第二段中的“噫”是叹词,结合上下文,说说作者在叹息什么?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明确:一叹爱菊者少,“鲜”,表明难得;二叹爱莲者少,表现知音难觅的感伤,反问句式发人深思;三叹爱牡丹者众,其实这是对当时争名逐利、世风日下的社会现象的讽刺,一个“宜”字,就把作者内心的鄙夷、不屑之情宣泄而出,意味深长。

4.课堂小练习。运用“ 托物言志”的手法,联系自己的志趣和追求,说一说,写一写,你最喜欢的植物,并用简短的语句来概括原因。

六、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课堂小结

这篇短文运用托物言志手法,将花的形象比拟为人的品性,以莲花比拟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君子,以爱莲之情来表达自己对这种人格情操的赞赏和追慕,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莲花的品性值得我们学习,我们要象莲花一样不受周围不良环境的影响,保持自己良好的情操。

2.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短文。

(2)查阅作者周敦颐的生平资料,进一步熟悉作者。


第二篇:《观沧海》

《观沧海》教案

   保亭县保亭中学  林明日

教学目标 

1.了解诗词有关知识。 

2.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理解诗歌意思。

3.品味语言,体味诗词的意境。

4.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诵读并背诵,理解诗歌意思。

2.品味语言,体会意境

教学难点:品味语言,体会意境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

1.课前让学生预习课文,熟读并尝试先背诵课文。 

    2.准备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家知道曹操吧?说起曹操,常常听到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有人说他是英雄,有人说他是奸雄,我们同学从历史或文学作品中认识了曹操,你认为他是怎样一个形象呢?(作一个简单的名义调查)评价一个人物,历史和文学两种角度是不同的,前者更注重客观性,后者强调艺术性,加上不同时代不同个体,出现对立的观点是可以理解的,但要科学地评价一个历史人物,还是以客观为准。

今天,我们先来历史地客观地认识一下曹操。哪位同学可以为我们简单介绍一下曹操?

PPT: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今安徽毫州)人,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建安时期的代表诗人之一。东汉末年,在镇压黄巾起义军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建安元年迎汉献帝到都许昌,用他的名义发号施令,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 官渡之战大破军阀袁绍后,逐渐统一了北方。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后封魏王。曹操一生未称帝,他病死后,曹丕继位后不久称帝,追尊曹操为武帝。

他在北方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作用;用人唯才,打破世族门第观念,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抑制豪强,加强集权,所统治的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精于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善诗歌,其诗内容较为丰富,风格慷慨悲壮,《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和《蒿里行》等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求贤若渴之心,或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苍劲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著作有《魏武帝集》,今有整理排印本《曹操集》。后人对其评价,尤其《三国演义》将其刻画为乱世奸雄形象,与历史颇有出入。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曹操乐府诗《步出夏门行》组诗中的第一章――《观沧海》。乐府,是原来是汉武帝是掌管音乐的官署机构名称,后来演化为诗体名称,是可以入乐歌唱的诗歌,后来有不入乐的也被称为乐府或拟乐府。

《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归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又当秋风萧瑟之际,展现在他眼前的是一幅怎样的图景?他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一起来看课文。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师配乐范读。

学生自由朗读,扫清文字障碍,教师正音。

    学生个人配乐朗读。

全体学生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三、疏通文意,注解重要字词

请学生翻译,并注意提醒校正。

补充:临;到,登上,登临;何;多么;萧瑟:树木被秋风吹动的声音

PPT:参考译文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碣石山高高耸立在海边

碣石山上树木丛生,各种草长得很繁茂。

在萧瑟的秋风中,海上涌起巨大的波涛。

日月运行不息,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真是幸运极了,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豪情壮志吧。

四、研读课文

学生带着问题,先自主学习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PPT:[问题组]

①全诗围绕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②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像的?

③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参考:①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②全诗写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直陈其事,“观”字领全篇。 

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这一层全是写现实中的实景。

问:实写观海的诗句一共有6句,所写的内容和角度有什么不同?

参考:“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是总写全景,其中前一句写海波动荡,后一句写山岛巍然耸立。海水荡漾,山岛耸立——动静相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接着两句写岛上的草木,“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一派生机勃勃。这两句是紧扣上文“山岛竦峙”展开。下面两句“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出了海上景象的变化,表现了大海的雄伟气势。“洪”,大的意思。这两句是照应上文“水何澹澹”而写的。树木百草,秋风洪波——静动相配,显示了大海的盎然生机和宏伟气象。

这一层6句诗,结构非常严密,可见作者构思的精心。

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是虚景,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 

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③研读与赏析 “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诗句

学生想像画面。展现一幅怎样的图景?展现大海之大,有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派。

问:为什么曹操会产生这样的想像?联系作者写这首诗的背景,我们想一想,这里集中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结合背景: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他已经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平宇内,一统天下了。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抚今追昔,他的心情和沧海的浪涛一样汹涌澎湃。所以才有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样的想像,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概。

在这里他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会到诗歌里,借着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成为一篇流传至今的优秀作品。 

五、小结:

虚实结合,借景抒情,描写沧海的壮丽景色,表现博大的胸怀,抒发统一天下的宏伟抱负。

基调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六、拓展与延伸

1.曹操的历史评价

◆陈寿:“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摉四州,强盛莫敌。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閴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王沈:太祖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书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魏书》

◆钟嵘: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诗品》

◆许子将: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魏书》

2.对比阅读毛泽东的《浪淘沙·北戴河》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 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沧海桑田,当时光进入20世纪50年代,又一位雄才大略的伟人想起了始皇帝的碑碣。毛泽东领导他的队伍刚刚推翻了就的统治、建立了新的红色政权,又把美帝国主义从鸭绿江边赶回到了三八线,自然是踌躇满志、意气风发,于是始皇帝碣石畔的北戴河之滨响起了壮怀激烈的吟诵. 始皇帝的碑碣所承载的滔天气概激发了诗人内心里澎湃着的壮志激情。

七、作业

1.背诵并抄写和翻译全诗。

2.课外收集学习曹操另外的诗歌,自学背诵。

3.预习下面4首古诗词。


第三篇:满江红·小住京华

满江红·小住京华教案

保亭县保亭中学  林明日

教学目标

1.朗读感悟。

2.理解词人在词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理解词人在词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词人在词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提起“满江红”,同学们一定会想起岳飞的那首《满江红》,情调激昂,慷慨壮烈,显示出一种浩然正气和英雄气质,表现了作者报国立功的信心和乐观主义精神。秋瑾也写过一首《满江红》,今天我们来看看她在词中抒发了什么情感。 进入情境 进入情境

一、作者背景

秋瑾,原名秋闺瑾,字璿(xuán)卿,号竞雄,别署鉴湖女侠。中国民主革命烈士。蔑视封建礼法,提倡男女平等,常以花木兰,秦良玉自喻。性豪侠,习文练武,喜男装。 秋瑾又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杰出的女才子,其诗词既有女子的“柔婉细腻”,又有男儿的“豪迈劲爽”,刚柔相济,阴阳相和,体现了一种“中和之美”和独具魅力的“女性情怀”。

1903年春,丈夫王廷均用钱捐得户部主事官职,秋瑾随夫入京。时值八国联军入侵不久,她目睹民族危机的深重和清政府的腐败,决心寻求救国之道,而其夫无心国事。中秋节,秋瑾与丈夫王廷均发生冲突,离家出走寓居客栈,后由吴芝瑛调解,而秋瑾下决心冲破家庭牢笼,投身革命。不久即东渡日本留学。这首词是她在中秋节的述怀之作,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和投身革命的雄心壮志。 了解作者及背景 了解作者及背景

二、朗读感悟

1.读准字音节奏。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nóng)/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jīn)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mǎng)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2.读懂词义

我在京城小住时日,转眼间就又到了中秋佳节。篱笆下面的菊花都已盛开,秋色明净,就像刚刚擦洗过一般。四面的歌声渐歇,我也终如汉之破楚,突破了家庭的牢笼,如今一个人思量着在浙江时那八年的生活况味。他们苦苦地想让我做一个贵妇人,其实,我是多么的不屑啊!

今生我虽然不能身为男子,加入他们的行列。但是我的心,要比男子的心还要刚烈。想想平日,我的一颗心,常为别人而热。那些俗人,心胸狭窄,怎么能懂我呢?英雄在无路可走的时候,难免要经受磨难挫折。在这莽莽红尘之中,哪里才能觅到知音呢?眼泪打湿了我的衣襟。 朗读感悟 朗读,读准字音,节奏,读懂词义。

三、精读揣摩 

词人在词中表达了哪些心情?抒发了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具体词、句进行品析。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简洁的交代写作的地点,时间和作者心绪。“小住京华”是说在京居住时间未久,“早又是”三个字,十分传神地把作者对时光飞逝、年华虚度的抑郁苦闷忧愁全都泄漏出来。)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和李清照“人比黄花瘦”的诗句,实写秋色,却是把陶渊明和李清照表现不同思想的诗句杂用在一起,来表达自己初离家庭时的矛盾心情,别具匠心。)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在封建社会里,一个女子要冲破家庭牢笼,不容易。作者用汉军破楚的故事,来比喻自己终于冲破封建家庭牢笼,获得自由的喜悦激动。)

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进一步说明表面上过着贵妇人的生活,实则奴仆不如的“八年风味”。“殊未屑”表明作者对贵妇人的生活,并不留恋,相反加以蔑视。)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这四句是深入浅出的鉴湖女侠的自我写照。作者运用“列与烈”两字谐音但意义不同,来表达她的抱负、志向(投身革命,报效国家,豪情万丈)。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巾帼英雄的形象。)

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夫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肝胆”是说对人一片赤诚(肝胆相照)。“因人而热”,诗人为人排忧解难能竭尽全力而不辞,有一副热心肠,有古侠义之士的雄风。“俗子”指凡夫俗子,这样的人岂能了解忧国如焚的作者的内心世界?“英雄”是指胸怀壮志勇于实践之人,作者用以自比,表达自己投身革命,报效国家,知音难觅的思想。)

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从高昂及悲愤处突然下来趋于极度冷静的心态,在这莽莽红尘,茫茫人海中,哪里去寻找和我志同道合的人?投身革命,报效国家,知音难觅,壮志谁诉。)

冲破家庭的束缚本该开心才对,作者为什么还会“青衫湿”?(作者虽是女子,但“心却比,男儿烈”,所以能冲破家庭牢笼,然而离开家以后,在大千世界中,何处才能寻找到知音呢?如果找不到知音,又将会受到怎样的折磨?想到这一点,作者不觉伤心落泪。)

四、概括文章的内容

上片:回顾过往生活。表达初离家庭时的矛盾心情。

下片:思虑未来前途。虽有报国之志,但知音难觅。 小组合作研究 品析文章语句,了解作者在词中体现的思想情感。

五、课堂小结

这首词的基调高昂,语言刚健清新。通过层层表述,曲折地反映了革命者参加革命前的复杂矛盾的心情,真切而感人。

这首词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和投身革命的雄心壮志。 用简洁的话概括 整体把握词义及情感

六、作业布置  

一个女子,敢于冲破封建家庭牢笼,投身革命,报效国家。面对这样的秋瑾,你想对她说些什么? 写短文 加强理解

七、板书 

上片:回顾过往生活。表达初离家庭时的矛盾心情。

下片:思虑未来前途。虽有报国之志,但知音难觅。


第四篇:天净沙·秋思

天净沙·秋思教案

保亭县保亭中学  王炜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直至背诵;体味词句,揣摩作者的感情,体会作品的意韵。

2.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3.道德、情感、价值观:领悟诗中蕴含的节奏美,提高对古代诗歌作品的鉴赏力。

教学重点:

1.背诵诗歌。

2.品味语言,体会作品的意韵。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你们眼中,秋天是一个怎样的季节?也许是丰收的,也许是浪漫的,也许是多愁善感的。那么,在一个游子的心中,秋天是什么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去体会体会。

二、解题:

“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元曲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一种体裁,兴于元代,又称散曲。马致远,元代著名散曲家,早年热衷于功名,却屡不得志,经历了漂泊生涯20余载,本曲是这种漂泊生涯体验的结晶,是作者用血和泪写成的,是元曲中的“绝唱”,元人誉之为“秋思之祖”。

三、朗读诗歌:

1.师配乐范读

2.学生齐读

3.学生给诗歌划分节奏,注意重音: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4.学生配乐朗读。

四、品析鉴赏:

1.播放课件,学生根据诗句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图画,体会思乡之情。如: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暮鸦在树梢上盘旋;他走过横架在溪流的小桥,来到溪边的几户人家门前,这时太阳快要落山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的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2.四人为一组,讨论以下问题:

1)这首小令前三句十八个字,写了哪九种景物?你认为这样做有何好处?

2)体会篇末所写的:“断肠人”应是怎样的人?

3)说说这首小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思?其“情景交融”的特点是怎样在文中得到体现的?

以上问题由学生讨论,师适当点拨,共同明确:

1)这首小令共写了藤、书、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景物,一字一词,一字一景,真可谓“惜墨如金”,但是凝练而并不简陋,九种景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骨、玺、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个景物都带上了鲜明的个性,又使本来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简约之中见出深细。

2)独在荒凉的古道上,顶着西风,骑着瘦马前行,太阳下山了,伤心的人正在天涯漂泊,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的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断肠人”就是漂泊在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本句揭示“秋思”的含义,至于游子为什么漂泊到这里?他究竟要到哪里去?这些言外之意,尽可听凭读者去想象。

3)这首小令旨在表达天涯沦落人的凄苦之情,但人的感情是抽象的,难于表达,作者运用传统的寄情于物的写法,把这种凄苦愁楚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这些有形可感的事情,具有明显的深秋色彩,与无形的抽象的凄苦之情,有相通之处,用有形表现无形,使人感到具体生动。

3.齐声朗读并背诵诗歌。

五、拓展延伸:

对比阅读余光中的《乡愁》,体会思乡之情。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呵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六、总结:

这首小令仅用28个字就是道德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除了最后一句,全都是景语,而字字却是扣着“情”来写,古人说:“凡景物,皆情语”,《天净沙·秋思》堪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无痕的杰作。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这篇作品。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诗歌。

2.课后以诗歌的意境作一幅画,各自进行交流。



第五篇:《念奴娇·赤壁怀古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

保亭县保亭中学  范连涛

教学目标

1.领略苏轼豪放雄迈的词风,初步了解豪放派词的特点。

2.理解词人复杂的心情,用文字的视角去解读词中的景物描绘和人物刻画,能够感词人所感,让学生体味艺术美的感染力。

3.掌握常用的鉴赏古典诗歌的方法,培养对意境的感受分析能力。

教学课时:1课时

阅读准备

1.查资料,了解作者及与作背景(略),并制成卡片

2.借助注解和工具书正音、正义、疏通词语

3.熟读课文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文,激发兴趣

许多古人,每见名山大川,必有所感怀,如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范仲淹临洞庭而忧苍生,欧阳修游滁州而醉山水。他们心为山动,情为水发,锦文华章,喷薄而出,留下许多千古绝唱。宋代词人苏东坡来到历经沧桑的赤壁古战场,同样情难自己,醉书一曲《念奴娇》,让世人传唱。(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赤壁风景图及苏轼原作),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苏轼的这篇传世佳作——《念奴娇·赤壁怀古》。

二、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1.学生自读课文,完成:

(1)拿出预习卡片,熟悉作者及创作背景;

(2)自由朗读,揣摩作者的情感。

2.运用多媒体播放影片范读

3.学生齐读

4.小组讨论,交流自学所得

(1)说说你对这首词的感受

(2)提出你不能理解的词句

5.教师小结

这首词是苏轼游赤壁古战场,因眼前之景,忆往昔之事,感自身处境,抒自己情怀。

三、品味赏析

(一)阅读上阕,讨论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上阕,讨论完成下列问题:

文中用了哪些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描写了赤壁怎样的景色?用了什么修辞?从几个角度?基调怎样?营造了怎样的诗歌意境?

2.请学生试着用尽可能优美的语句把写景部分的语句再现出来,体会诗歌的意境

滚滚东流的长江汹涌奔腾,陡峭的山崖高插云霄,汹涌的骇浪搏击着江岸,滚滚的江流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

3.面对壮美的赤壁景观,很自然地会想到曾经活动在这里的英雄,请同学们发挥自己的想象,想象曾经在此的英雄。

过五关斩六将的关云长,一声断喝长坂坡上的猛张飞,方天画戟无人能敌的俊吕布,运筹帷幄,世所难当的诸葛亮。

(二)学生自由朗读下阕,思考问题,完成下列问题

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描写周瑜的?基调怎样?作者自身的状况又是怎样的?基调怎样?

(三)学生思考:对周瑜的追述是表现的是一种理想,而落泊失意是一种现实,感情基调的矛盾实际反映的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作者是如何解决这种矛盾的:“人生如梦”,人生是短暂的,虚幻的,又何必执着?

洒酒入江,以酒祭月,是希望万古愁怀随江而去,感慨和动作中表现出一种超脱与旷达。

(四)、总结全文

内容:感怀、写景、咏史、抒情

基调:昂扬、感奋、豪迈、苍凉

全词写景、怀古、抒怀,三者完美结合,浑然一体。

四、拓展延伸,比较提高

1.阅读比较豪放词和婉约词的风格差异

(1)投影显示《雨霖铃》

(3)教师用俞文豹《吹剑录》中的文字总结:

婉约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扬柳岸,晓风残月”;

豪放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2.有人说“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中含有消极成分,试结合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谈谈自己的看法。联系现实生活实际,说说当代青年应该树立怎样的人生观。

(这是个拓展性话题,不在于形成统一的结论,而在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第六篇:《短歌行

短歌行教案

保亭县保亭中学  李秋花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全诗

2.培养学生穿透诗文把握文章内涵的能力

3.教育学生自觉珍惜时间,树立远大志向

教学重点:

1.体会一个政治家身处动乱时代的人生感受及求贤若渴的情怀

2.熟背全诗

教学难点:

引句、比兴等艺术手法的运用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以前,我们学过曹操的两首诗歌──《观沧海》和《龟虽寿》。从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位胸怀天下、壮志凌云的英雄。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短歌行》,进一步体会诗人的英雄气慨。

二、作者简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县)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统一中国北方;他知人善察,唯才是举;也是建安文学的开创者和组织者。

曹操诗歌现存20余首,大致分为两类。

①有的反映当时社会动乱,军阀混战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如《蒿里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②有的抒发个人的政治理想和抱负。如《步出夏门行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建安文学:

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建安文学以诗歌成就最为显著,此期许多作品反映当时社会的动乱和人民流离失所的痛苦,体现了要求国家安定统一的愿望和理想。其情调慷慨悲凉,语言刚健有力,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建安诗歌的这种杰出成就和特色,形成后来被称为“建安风骨”的传统。

代表作家:“三曹”:曹操及其子曹丕、曹植。“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幹、阮瑀、应玚、刘桢;七子中成就最高者是王粲。女作家蔡琰(字文姬)。

三、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1.生大声自读全诗读时要尽量以“曹操的身份”来朗读

2.指明学生朗读(师生点评)

3.老师范读学生思考这首诗的内容

4.解题:从文题就可看出本文属歌行体,一般篇幅较长,本诗共三十二句,每四句为一章,每两章为一节,共分八章四节

《乐府题解》根据《古诗》“长歌已激烈”,曹丕《燕歌行》“短歌微吟不能长”,认为长歌、短歌是指歌声长短而言一般说,长歌比较热烈奔放,而短歌的节奏比较短促,低吟短唱,适于抒发内心的忧愁和苦闷

四、品鉴诗歌的思想内容及情感

请同学们把诗歌自由诵读一遍,然后结合课下注释,揣摩诗意。

1.你认为本诗的情感着眼点在哪一个字?(忧)

为何而忧?(小组交流合作诗人忧愁的原因)

明确:忧;忧人生短暂;人才难求;功业未就。

(交代写作背景:建安十三年,曹操在败吕布、平袁术、灭袁绍的基础上,统一了北方。这年冬天,他亲率八十三万大军,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平“孙刘联盟”, 统一天下。结果在赤壁之战中失利,被周瑜杀得大败而归。当时的曹操已经53岁了,面对战乱连年,统一中国的事业仍未完成的社会现实,因而忧愁幽思,苦闷煎熬。但他并不灰心,仍以统一天下为己任,决心广泛延揽人才,招纳贤士致力于建功立业。)

2.如何抒忧?——梳理诗意,并探究本文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来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第一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明确:

手法:①设问开头,破空而来,表达诗人对人生的思考。②运用“朝露”为喻,表达年华易失的感慨。③以造酒的杜康借代酒,形象突出,引人联想。

师:作者在此感叹什么?

情感:光阴易逝、人生短暂。

第二层: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确:

手法:运用典故。(重点)所谓用“典”,是指在诗词中通过各种手法,或引用、或化用、或改用前人的成句、故事,以使诗典雅耐读,富于文采;还可怀古伤今,咏史言志。那么是人在此借古人之语,抒发的是自己的何种情怀呢?

(补充:“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一句出自《诗经.子衿》,原句为“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言外之意即“贤士们呀,即使我不去寻访你们,你们怎么就不能主动给我个音讯呢?” )

情感:表达作者求贤若渴的心情,说明贤才若来投奔于已,必将极尽礼节招待他。

第三层: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明确:

手法: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贤才喻为明月,意即:天下的贤士们呀,我怎样才能得到你们呢?恰如其分地表达渴望贤才来归的心意。而在这还没有实现的情况下,才“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这四句诗仍是写“忧”,从情感上照应第一节。“越陌度阡”四句句意呼应第二节,仍是想象贤才归已时的欢快场面。

情感:求贤不得之忧。

第四层: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明确:

手法:①以“乌鹊”无枝可依类比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有些人才犹豫不决,彷徨不知何去何从。表达出对人才的渴望。言外之意即“我就是你们所要寻求的明主,不要再犹豫徘徊了,赶紧来投奔于我,我助你们实现你们的人生理想,你们助我实现统一大业”。②后四句用典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殷勤地接待贤才。表达作者胸怀大志,一统天下的愿望。

情感:功业未就。

小结:

全诗着眼点:忧(人生短暂、求贤不得、功业未就),全诗落脚点:志(一统天下)。

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当站在历史的关口,每个人都会产生危机感和忧患意识,为自己的前途感到彷徨和苦闷。但我们不能因此沉溺其中,更要因忧愁而迸发出巨大生命能量,在朗朗长空留下我们光辉灿烂的痕迹!

五、总结:

《短歌行》抒写的是一位政治家、军事家兼诗人的曹操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抒发了自己对人生苦短和时光易逝的苦闷和感叹,同时也以真诚和迫切的心情抒发了自己招揽贤才的良苦用心、建功立业的宏图大志在诗歌的最后也坦诚的向世人展现了他自己所追求的人生价值全诗前面部分写的沉郁悲凉,后面部分写得慷慨激昂,作者的情感有低沉也有起伏更有高亢集中地体现了建安时期“慷慨悲凉”的建安风骨,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作品,也是曹操传世的千古名篇对于我们生活在太平盛世的人来说,曹操的那种珍惜时间、积极上上的精神,真诚坦荡的胸怀以及树立远大理想、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的不懈追求都是值得我们去好好学习的

六、布置作业:

1.预习《归园田居(其一)》

2.完成课后练习一3

3.课后练习三填在书上 


第七篇:《蜀道难》

蜀道难教案

保亭县保亭中学  齐东丽

教学目标

1.理清思路,熟读成诵,了解诗歌的主旨、寓意。

2.学习作品描写蜀道雄奇险峻的手法,用心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

3.赏析诗歌的艺术特色,仔细品味李白作品中奔放的感情、丰富的想像、新奇的夸张和生动的语言。

教学设想

李白的诗歌以他想像的丰富奇特,风格的雄健奔放,色调的瑰玮绚丽,语言的清新自然著称于世。“言出天地外,思出鬼神表”(皮日休)是对李白诗歌最准确的概括。学习《蜀道难》这首诗要引导学生认真疏导文句、熟读成诵,把握文章结构、章法,了解其主旨、寓意,从而深刻体会李白诗歌的特点,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以加深学生对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的认识。

课时安排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解题,疏通文句,为赏析诗歌打好基础。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语。

在我国的盛唐时期上,曾经出现过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人们尊称为“诗仙”。他是谁?(明确:李白)李白在文学上取得了后人难以企及的成就!“诗圣”杜甫对他极为倾服,称他的诗“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李白的代表作品《蜀道难》。

二、解题。

《蜀道难》是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本篇根据这一诗题传统的内容,以雄健奔放的笔调,运用夸张形容的手法,描绘了由秦入蜀道路上惊险而奇丽的山川,表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和丰富的想像力。

唐朝,蜀中商业经济极为发达,入蜀的人乐不思返,而没意识到这一地区形势险要,自古为封建割据之地,随时有发生变乱的可能。诗中强调“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就是指此而言。顾炎武《日知录》卷二十六说:“李白《蜀道难》之作,当在开元、天宝间。时人共言锦城之乐,而不知畏途之险,异地之虞,即事成篇,别无寓意。”孟《本事诗·高逸》载“李白初至长安,贺知章往访,见《蜀道难》:'称欢者数四,号为谪仙。’”《唐摭言》第七卷中也有类似的记载。另外,此诗曾收入殷璠所选《河岳英灵集》,其书据近人岑仲勉考证,编于天宝四年或十二年。由此故知,《蜀道难》是安史之乱前的作品,大约写于唐玄宗天宝初诗人在长安之时。

三、课文感知。

1.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名家朗读,辅以豪放曲风的音乐,配以相应的雄奇壮丽的蜀中风光画面),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审美情境。

2.学生自读。

3.提问:根据课前预习和刚才对课文的诵读感知,你认为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学生思考,达到对课文的初步把握)明确:此诗奔放豪迈,充满了慨叹之意。

四、疏通文意。

1.正音:

噫吁            

2.关键字词:

噫吁:感叹词,蜀地方言。

开国何茫然:茫然,渺远貌。意谓远古事迹,茫昧难详。

尔来四万八千岁:尔,那,指开国之初。

不与秦塞通人烟:塞,山川险要的地方。通人烟,相互往来。

可以横绝峨眉巅:横绝,横着飞过去。巅,顶峰。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回,迂回、绕道。高标,可以做一方标志的最高峰。

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逆折,回旋、倒流。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鹤”通“鹄”。

扪参历井仰胁息:扪,摸。参、井,皆星宿名。胁息,屏住呼吸。

以手抚膺坐长叹:膺,胸口。

使人闻此凋朱颜:凋,使动用法,使……凋谢,这里指憔悴。朱颜,红颜。

连峰去天不盈尺:去,距、离。盈,满、足。

砅崖转石万壑雷:砅,水冲击石壁发出的声响。这里作动词,冲击。

所守或匪亲:或,倘若。匪,同“非”。狼与豺,比喻叛逆的人。

侧身西望长咨嗟:咨嗟,叹息。

五、朗读课文,深入体会。

六、布置作业。

1.积累词语,归纳知识要点。

2.熟读成诵,理清文章结构。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理清文章思路,领会其主旨、章法、基调。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检查作业

上节课要点回顾。

二、导入。

上节课我们疏通了《蜀道难》的文意,这节课我们在此基础上来具体分析这篇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三、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明确:诗人大体是按照由古至今、自秦入蜀的线索,抓住各处的山水特点来描写,以展示蜀道之难。

四、朗读第一段,精讲分析。

1.开篇两句“噫吁……难于上青天”,在全文中的作用?

明确:这两句统摄全诗,奠定了诗的咏叹的基调,突出表现了蜀道的高不可测,为下文张本。

2.这一段其余的内容有几层意思?

明确:两层意思。

第一层:(蚕丛……天梯石栈相钩连)写蜀道的来历。

第二层:(上有……以手抚膺坐长叹)写蜀道的高峻。

3.引用“五丁开山”的神话有何作用?

明确:引用此神话表现了人与自然的斗争以及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赞扬了开山的勇力,点染了文章神奇的色彩,吸引了读者。

4“上有六龙回日……以手抚膺坐长叹”这几句中,作者用了哪些写法,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

明确:作者充分运用了点面结合、以虚衬实以及夸张的艺术手法,表现了诗人想像的丰富和奇特。

1)点面结合:“上有”四句写的是“面”,即蜀道的整体形象;“青泥”四句写的是“点”,即青泥岭的情况。

2)以虚衬实:“六龙回日”的传说、黄鹤、猿猱都是虚写,以此来衬托实写——蜀道的高危。

3)夸张:“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等。

五、熟读第二段,精讲分析。

1.第二段可分为几层意思?

明确:分为两层。

第一层:(问君西游……使人听此凋朱颜)描写蜀道景物的凄清。

第二层:(连峰去天……胡为乎来哉!)描绘蜀道山水的险恶。

2“问君西游何时还?”中的“君”指的是谁?

明确:“君”可能是虚拟的,借用“君”——一个虚拟的人——说话的方式可以层层深入地展开内容,突出地表明诗人的主要意图。

3.这一段中哪句话起到了钩连前后两层内容的作用?

明确:“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起到了这一作用。这一句说明蜀道是“畏途”,无论是上文的凄凉,还是下文的险恶,都是游人难以承受的——“凋朱颜”。

4.这一段运用了哪些手法?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明确:“但见”四句运用细节描写,借景抒情,渲染了苍凉凄清的气氛。“连峰”四句运用夸张的手法,由静到动进行描写,渲染了惊险的气氛,营造出一种势若排山倒海的艺术效果。是对蜀道之难的描写,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六、朗读第三段,赏析第三段。

1.这一段说了几层意思?

明确:两层意思。

第一层:(剑阁峥嵘……化为狼与豺)写剑阁的险恶。

第二层:(朝避猛虎……不如早还家)写战祸的惨烈。

2“不如早还家”和文章中哪一句相照应?

明确:“问君西游何时还?”

3.文章最后一句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既形象地概括了上文所说的剑阁的险要和蜀中的战祸之烈,又与开头、句中相照应,更显得意味深长,以此收束全文,可以使读者兴无穷之叹,将“蜀道之难”的内容概括无余。

七、全文的主旨句是哪一句?作用是什么?

明确:主旨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诗人创造性地继承了古代民歌中常见的复沓(反复)形式,主旨句在开头、中间、结尾各出现一次。每一次出现都给读者带来新的启示(见前面分析),由此自然形成了以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使人产生“一叹不足而至于再,再叹不足而至于三”的感受,这样的章法可称巧妙至极。

同时主旨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贯穿全篇,充分显示了全诗的咏叹基调。统观全诗,诗人之叹有三:一叹蜀道之高,二叹蜀道之险,三叹战祸之烈。

八、布置作业。

1.熟读背诵,归纳知识要点。

2.结合课后练习,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探讨诗歌的寓意、主旨,赏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品味李白诗风。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检查作业。

二、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分析,我们对这首诗歌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下面让我们探讨一下它的主题、寓意,鉴赏其艺术特色。

三、本诗的寓意是什么?

明确:顾炎武《日知录》卷二十六说:“李白《蜀道难》之作,当在开元、天宝间。时人共言锦城之乐,而不知畏途之险,异地之虞,即事成篇,别无寓意。”胡震亨《李诗通》中说“白蜀人,自为蜀咏耳。言其险,更著其戒。风人之义远矣。”

“险”即所以申“戒”,“险”、“戒”二字高度概括了诗中要旨。

四、上节课我们已经对本文的主旨句进行了研究,那么本文的主题是什么?

明确:本诗袭用乐府旧题,借助丰富的想像,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强烈的热爱之情,揭示出当时太平景象后潜在的危机,透露了作者对国事的忧虑和关切。

五、艺术手法。

1.灵活的章法,宏伟的气象,深刻的主题。

2.奔放的感情,丰富的夸张,新奇的想像,杰出的浪漫主义手法。

3.打破传统,采用散文化的句式,参差错落,长短不齐,形成奔放的语言风格,用韵极尽变化之能事。“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殷璠)

六、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深入领会李氏诗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短歌行(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备课教案
人教版语文必修二 《短歌行》说课稿
《短歌行》课堂教学评议
《短歌行》教学设计14
高中语文说课稿模板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