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蒙古帝国族群的后裔们
四.中国境内蒙古族聚居地的行政区划(上)
中国蒙古族聚居地的行政区划以前可概括为:一区三州八县六十八乡镇。一个蒙古族自治区,三个蒙古族自治州,八个蒙古族自治县,六十八个蒙古族乡镇。它们广泛的分布于中国的西北、华北和东北地区,分别位于内蒙古、新疆、青海、甘肃、辽宁、吉林、黑龙江和河北以及北京、四川、云南、贵州等12个省[区]市。
一个自治区,就是1947年成立的新中国最早民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三个自治州分别是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八个自治县分别是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河南蒙古族自治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甘肃省酒泉市肃北蒙古族自治县、辽宁省的朝阳市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和阜新市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吉林省松原市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黑龙江省大庆市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河北省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
三个自治州中有一个民族联合自治州,八个自治县中有一个民族联合自治县,实际上蒙古族自治的是两个半自治州,七个半自治县。
原有68个蒙古族乡镇,这些乡镇在20世纪中叶设立的,经过文革撤销、改革开放后恢复、21世纪初期又因经济改革发展需要部分撤乡建镇的变化,目前所能查知的,中国有66个蒙古族乡[镇],其中北京1个满蒙联合乡;河北省3个蒙古族乡、6个满蒙联合乡;辽宁省15个蒙古族乡[镇]、6个满蒙联合乡[镇];吉林省10个蒙古族乡;黑龙江省7个蒙古族乡;新疆10个蒙古族乡;青海省3个蒙古族乡;甘肃省2个蒙古族乡;四川省3个蒙古族乡;贵州省1个彝蒙联合乡;云南省1个蒙古族乡。14个民族联合乡中,其中河北省平泉市有2个联合乡撤乡建镇后名称上已经去掉民族称谓,只剩12个民族联合乡[镇]。实际上真正的蒙古族乡[镇]只有52个。现在准确概括应该为:一区两个半州七个半县十二联合五十二乡镇。需要说明的是民族乡[镇]不是民族自治地方。
(一) 内蒙古自治区
内蒙古自治区,地处欧亚大陆内部,位于中国北部边疆,横跨东北、华北、西北地区,东、南、西依次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西、陕西、宁夏和甘肃8省区毗邻,跨越东北、华北、西北,北部同蒙古国和俄罗斯联邦接壤;是中国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东西直线距离2400公里,南北跨度1700公里,土地国境线长4200公里。面积为118.3万平方公里,占中国总面积的12.3%,2014年末,全区常住人口为2504.8万人,民族众多,共有49个民族分布,主要有汉族和蒙古族,其次有满族、回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等。其人口比例:汉族为19650687人,占总人口的79%;蒙古族为4226093人,占总人口的17%;其它民族人口为829541人,占总人口的4%。首府呼和浩特市。
1、内蒙古自治区的历史渊源
清代将较早内附的漠南蒙古各部称为“内札萨克蒙古”,将后来陆续归附的喀尔喀、厄鲁特等部称为外札萨克蒙古,不设札萨克的察哈尔、唐努乌梁海等部称为内属蒙古。“内札萨克蒙古”后来演变出“内蒙古”一词。后来按汉语简化成为具有民族标志的区域名称。
五千多年前,内蒙古地区就孕育了仰韶文化和辽河红山文化。
春秋战国时期之前,内蒙古地区就是包括匈奴和东胡等北方游牧民族的游牧生活区域。据《史记》记载:夏桀之子淳维,夏亡北遁后,建匈奴,有千余年的历史。先秦《逸周书·王会篇》记载“东胡黄罴山戎戎菽”,在老哈河与西拉木伦河流域发掘的东胡人墓葬就证明这一带是其生活区域。
战国后期,燕国、赵国、秦国的领土均已拓展到今内蒙古地区,中原的华夏民族开始在阴山山脉南部定居。胡服骑射之赵武灵王击败林胡、楼烦两游牧民族后,在今呼和浩特托克托县建云中城。华夏民族开始在呼和浩特定居。呼和浩特之北的大青山有绵延的赵长城遗迹。燕将秦开击败东胡后,修筑“燕北长城”,并在今赤峰市南建右北平郡,治所在今宁城县。东胡往北迁移。秦北部领土已经拓展到今内蒙古地区,成为西部霸主。此时匈奴崛起,秦始皇修筑、连建、加固从前诸国长城,形成万里长城,以抵御匈奴南下。阴山山脉南部云中郡,成为防御匈奴的边防重镇。
汉朝时期:匈奴冒顿单于即位后,于公元前206年灭东胡,剑指汉朝。当时,匈奴帝国疆域最东达到辽河流域,最西到达葱岭[今帕米尔高原],南达秦长城,北抵贝加尔湖一带。内蒙古地区成为了匈奴与中原王朝争夺的焦点。
东胡灭亡后,馀部聚居今内蒙古境内的乌桓山和鲜卑山,形成后来的乌桓族与鲜卑族。东汉末年,乌桓部落被曹操攻克,乌桓灭亡。后匈奴分裂成北匈奴和南匈奴,其中北匈奴逐渐北迁、西迁。南匈奴逐渐内徙,后在五胡乱华期间被消灭。
两汉时期都修筑了汉长城,与匈奴三百次战争最终取胜。汉朝全盛时,在今漠南地区置五原郡、朔方郡,辖境相当于今巴彦淖尔市、包头市和鄂尔多斯市一带。汉末名将吕布就出生于此。
两晋南北朝时期:鲜卑起源于辽东塞外鲜卑山,后主要活动于内蒙古东部科尔沁右翼中旗哈古勒河附近。内蒙古是胡人迁入中原的主要发起地之一。西晋灭亡后,鲜卑在漠南地区陆续建立前燕、代国、后燕、西燕、西秦、南凉、南燕及北魏等国;在漠北鲜卑别支柔然称霸。439年拓跋鲜卑人建立的北魏统一了北方,之后时常与柔然发生冲突。而后北魏为北周所篡。最后,北周统一华北。
隋朝时期:552年突厥汗国灭掉称霸塞北的柔然汗国,突厥势力左右蒙古高原。581年,杨坚篡位北周,建隋朝。599年[隋开皇十九年],东突厥突利可汗战败归附隋朝,隋文帝册封突利可汗为启民可汗,在内蒙古扶持建立突厥启民政权,但直辖于隋朝中央政府。隋朝与启民政权保持着密切的宗藩关系和使臣往来。隋炀帝曾先后两次亲自出塞北巡,开中原王朝皇帝亲临塞北藩属政权巡视的先例。611年[隋大业七年],西突厥处罗可汗亦降隋。隋朝控制了大约今内外蒙古全境。
唐朝时期:唐太宗时,突厥颉利可汗南下侵唐,迫使唐结渭水之盟。突厥颉利可汗的牙帐设在定襄[今内蒙古清水河县林格尔北土城子古城]。630年[贞观四年]正月,唐将李靖率三千精骑夜袭阴山,趁黑夜攻下颉利可汗的牙帐所在地,迫使颉利可汗逃遁铁山[今内蒙古白云鄂博],同年3月颉利可汗被俘,东突厥亡。颉利可汗后降唐,终老长安。
唐朝在突利可汗故地设置顺、祐、化、长四州都督府,颉利可汗故地置定襄都督府、云中都督府。646年,唐朝联合回纥等铁勒部落,击灭薛延陀。由燕然都护府管理铁勒故地,治所在阴山之麓[今内蒙古杭锦后旗],辖境东到大兴安岭、西到阿尔泰山、南到戈壁、北到贝加尔湖的整个蒙古高原。650年,唐军俘获车鼻可汗,突厥故土尽为唐所有。唐高宗设瀚海都护府[后改为单于都护府],治所在云中故城[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土城子],领狼山、云中、桑干三都督、苏农等二十四州。
742年[唐天宝元年]将云州改为云中[今山西大同市],辖境约是今日的内蒙古土默特右旗以东,大青山以南,卓资县以西,黄河南岸及长城以北。758年[乾元元年]云中再改为云州。安史之乱后,内蒙古地区西部被明教徒回鹘国控制;东部归属契丹人的势力范围。
辽金时期:五代初年,契丹入侵。907年契丹人耶律阿保机创立了契丹部族政权,916年建立契丹国,同年占领云中故城,单于都护府废除。947年更国号为大辽国,期间在今赤峰市巴林左旗附近建立了蒙古草原上的第一个都城上京。辽代所辖“丰州”在今呼和浩特市附近。
辽为金所灭后,蒙兀室韦后裔蒙古人进入这一地区,今内蒙古的大部地区仍属金人范围。在云中一带生活的是突厥分支的汪古部。
蒙元时期: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国,1260年忽必烈在中原建立了元朝。忽必烈迁都大都前的上都[开平城]就在今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境内,多伦县西北闪电河畔。
漠北地区是初期蒙古帝国的核心地,帝国初期首都就在漠北的哈拉和林。1260年,蒙哥汗死后,留守首都的阿里不哥被蒙古故土的贵族们推举为大汗,据有漠北。而忽必烈闻讯后,也在开平自立为大汗,据有漠南。双方遂展开激烈内战,历时四年之久。1264年阿里不哥力竭投降,漠北、漠南尽为忽必烈掌控的元朝所有。
由于忽必烈的政治﹑军事和经济力量的基础都在漠南地区[今内蒙古]﹐因此不再以哈拉和林为都城﹐而迁都于燕京,并改称大都。由于政治中心南移﹐漠北置和林宣慰司都元帅府镇守。后改为岭北等处行中书省,省会哈拉和林,管辖范围大概为今内蒙古北部、蒙古国全境、西伯利亚南部。而今内蒙古东部的呼伦贝尔市,通辽市属于辽阳等处行中书省,西部一部分土地属于甘肃行省,中部一小部分直辖于行中书省。
明朝时期:元朝退回塞外,戈壁沙漠北部成为蒙古鞑靼、瓦剌和兀良哈的活动范围,南部则是北元对抗明军的前线。15世纪末,东部蒙古首领达延汗统一漠南蒙古,实现蒙古“中兴”。1572年,蒙古首领达延汗之孙阿勒坦汗率土默特部驻牧呼和浩特,并在今玉泉区境内建“库库和屯”城,从此土默特部从草原游牧过渡到定居生活。阿勒坦汗与明朝订立藩属关系,被明朝封为“顺义王”。
明朝在辽东西部、漠南南部、甘肃北部和新疆哈密一带先后设置了蒙古卫所20多处,各卫所长官由蒙古封建领主担任。
清朝时期:1636年,漠南蒙古16个部49个封建主前后归附清朝。此后,漠北蒙古和青海的厄鲁特蒙古各部封建主先后向清朝遣使纳贡。同时,沙俄的侵略魔爪也伸进了新疆厄鲁特蒙古地区,并收买和策动厄鲁特准噶尔部贵族噶尔丹等对青海蒙古﹑漠北蒙古和漠南蒙古发动侵袭。清朝经过多次用兵,1776年平定了准噶尔部,重新统一了蒙古族地区。重新调整原蒙古汗王的“兀鲁斯”“鄂托克”,参照满八旗制,在蒙古族地区建立了盟旗制度。
从雍正十三年至乾隆四年,在今呼和浩特东部新建军事驻防城,命名为“绥远城”,后将“归化”、“绥远”两城合并为归绥县。
清朝时期,漠南蒙古没有统一的行政区划,清廷置内札萨克蒙古或内札萨克,指归附清朝较早的漠南蒙古各旗札萨克,地位在外札萨克之上,属于内藩蒙古。乾隆以后,内札萨克分为24部49旗,由理藩院旗籍清吏司、王会清吏司管理。清代后期,内蒙古成为内札萨克四十九旗的正式称呼。札萨克,官名,系蒙古语“执政官”的意思,是清朝时主要对蒙古族和满族人授予的军事、政治官职爵位。其等级依次为汗、亲王、郡王、贝勒、贝子等。
内札萨克蒙古原分为25部,编为51旗。康熙年间,归化城土默特左右翼二旗改为内属,置归化城副都统。乾隆以后,内蒙古共24部49旗设6盟:哲里木①盟[今通辽市]有科尔沁部6旗、扎赉特部1旗、杜尔伯特部1旗、郭尔罗斯部2旗;昭乌达②盟[今赤峰市]有敖汉部1旗、奈曼部1旗、巴林部2旗、扎鲁特部2旗、阿鲁科尔沁部1旗、翁牛特部2旗、克什克腾部1旗、喀尔喀左翼部1旗;卓索图盟③有喀喇沁部3旗、土默特部2旗;锡林郭勒盟有乌珠穆沁部2旗、浩齐特部2旗、苏尼特部2旗、阿巴噶部2旗、阿巴哈纳尔部2旗;乌兰察布盟[今乌兰察布市]有四子部落1旗、茂明安部1旗、乌喇特部3旗、喀尔喀右翼部1旗;伊克昭④盟[今鄂尔多斯市]有鄂尔多斯部7旗。
【注释】①哲里木系蒙古语“马鞍吊带”之意;②昭乌达盟,今赤峰市,“昭”蒙古语中有丘陵、庙宇、百数之意,这里是泛指复数而言。“乌达”系蒙古语“柳树”之意;③卓索图盟,位于今辽宁省西部、河北省的东北部、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地域包括2部6旗,即今阜新、北票、朝阳、凌源、平泉、赤峰喀喇沁旗、宁城等市县和建平县南部地带;④伊克昭系蒙古语“大庙”之意。
辛亥革命时期:沙俄趁机勾结和支持少数封建上层和喇嘛活佛八世哲布尊丹巴等在蒙古地区策动“独立”和“自治”,妄图借机吞并蒙古地区。清朝灭亡,喀尔喀蒙古走向独立。而内蒙古地区则归属中华民国,地域分属于若干省。1913年,国民政府改今呼和浩特为归绥县,1928年,绥远建省,以归绥县城区设立归绥市,作为省会。内蒙古地区仍然没有统一的行政区划,分属于绥远省,热河省,察哈尔省,宁夏省,兴安省等。
抗日战争期间:漠南蒙古的一部分地区曾被日军占领,德王与日本合作,成立“蒙疆联合自治政府”等机构,管理内蒙古部分地区。20世纪30年代初,内蒙古大部分地区沦为日本殖民地。日本人将归绥市改为“厚和特别市”。日本战败后,复称归绥市。
内蒙古自治区形成:1947年4月23日,在王爷庙[今乌兰浩特市]举行内蒙古人民代表会议,来自内蒙古大部分盟旗各民族代表393人出席会议。会议通过决议,成立了内蒙古自治政府,选举乌兰夫为自治政府主席。会议决定每年的5月1日为内蒙古自治政府成立纪念日,当时辖区包含了察哈尔省、兴安省以及宁夏省、热河省、黑龙江省和绥远省的部份地区。内蒙古自治区诞生后,遂决议恢复历史上本来面貌,以结束内蒙古东、西部的隔绝状态。故在“既尊重历史,又照顾现实”的指导下,蒙古族聚居的热河省昭乌达盟、辽北省哲理木盟和察哈尔省的化德、宝昌、多伦3县,在1949年5月至1950年间先后划属内蒙古自治区。1954年,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迁到归绥市,并改称呼和浩特市,定为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同年撤销绥远省划属内蒙古自治区,1955年,撤销热河省,赤峰、乌丹①、宁城3县及敖汉旗、喀喇沁旗、翁牛特旗[原翁牛特蒙古族自治旗改设]3旗划归内蒙古自治区昭乌达盟。1956年将甘肃省巴彦浩特蒙古族自治州和额济纳蒙古族自治旗划归内蒙古自治区,恢复了阿拉善旗建制,改额济纳自治旗为额济纳旗,并将这两个旗合并为巴彦淖尔盟,管辖阿拉善旗、额济纳旗、磴口县和巴彦浩特市。1962年河北省商都县划属内蒙古自治区。至此,内蒙古实现了统一的民族区域治版图,“骏马图”最终“绘制”完成。文革时期,出于意识形态因素,国务院决定改变内蒙古行政区划,1969年7月将内蒙古东部的呼伦贝尔盟、哲里木盟、昭乌达盟分别划归邻近的黑龙江、吉林和辽宁三省,西部的阿拉善左旗、阿拉善右旗、额济纳旗分别划归宁夏和甘肃,直至1979年。 1979年7月1日起,恢复了东西横跨两千四百公里,南北跨越一千七百公里的内蒙古自治区骏马图版图。
内蒙古自治区的区划几经调整,现辖9地级市、3盟,21市辖区、11县级市、17县、49旗、3自治旗。详情如下表。
内蒙古自治区现今行政区划和人口
盟  市
面积k㎡
总人口
蒙古人口
百分比
下辖市县区
呼和浩特市
17.224
2866615
285969
9.98%
回民区、新城区、玉泉区、赛罕区、土默特左旗、
托克托县、和林格尔县、武川县、清水河县
包头市
27.768
2650364
85121
3.21%
昆都仑区、东河区、青山区、石拐区、九原区、、固阳县、
白云鄂博矿区、土默特右旗、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
乌海市
2.350
532902
18952
3.56%
海勃湾区、海南区、乌达区
赤峰市
90.021
4341245
851000
19.44%
红山区、元宝山区、松山区、阿鲁科尔沁旗、
巴林左旗、巴林右旗、林西县、克什克腾旗、
翁牛特旗、喀喇沁旗、宁城县、敖汉旗。
通辽市
59.535
3139153
1476700
46.70%
科尔沁区、霍林郭勒市、科尔沁左翼中旗、开鲁县、
科尔沁左翼后旗、库伦旗、奈曼旗、扎鲁特旗
鄂尔多斯市
87.000
1940653
176912
9.12%
东胜区、达拉特旗、准格尔旗、鄂托克前旗、
鄂托克旗、杭锦旗、乌审旗、伊金霍洛旗
呼伦贝尔市
263.953
2549278
230008
9.02%
海拉尔区、满洲里市[代管扎赉诺尔区]、牙克石市、
扎兰屯市、额尔古纳市、根河市、阿荣旗、鄂伦春自治旗、
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鄂温克族自治旗、陈巴尔虎旗、
新巴尔虎左旗、新巴尔虎右旗
巴彦淖尔市
64.000
1669915
78000
4.36%
临河区、五原县、磴口县、乌拉特前旗、乌拉特中旗、
乌拉特后旗
乌兰察布市
54.491
2143590
63400
2.32%
杭锦后旗、集宁区、丰镇市、卓资县、化德县、
商都县、兴和县、凉城县、察哈尔右翼前旗、
察哈尔右翼中旗、察哈尔右翼后旗、四子王旗
兴安盟
59.806
1613250
707280
42.10%
乌兰浩特市、阿尔山市、科尔沁右翼前旗、
科尔沁右翼中旗、扎赉特旗、突泉县
锡林郭勒盟
202.580
1028022
309764
30.13%
锡林浩特市、二连浩特市、阿巴嘎旗、苏尼特左旗、
苏尼特右旗、东乌珠穆沁旗、西乌珠穆沁旗
太仆寺旗、镶黄旗、正镶白旗、正蓝旗、多伦县
阿拉善盟
270.000
231334
44635
19.30%
阿拉善左旗、阿拉善右旗、额济纳旗
【注释】①乌丹,旧县名。1937年由翁牛特左旗析置。与翁牛特左旗并存,蒙汉分治。县治乌丹城[今乌丹镇]。1940年撤销。1945年当地解放后复置,仍驻乌丹城。属原热河省,1955年改隶内蒙古自治区。1956年撤销,并入翁牛特旗。
2、内蒙古自然地理
内蒙古地势由东北向西南斜伸,呈狭长形,全区基本属一个高原型的地貌区,涵盖高原、山地、丘陵、平原、沙漠、河流、湖泊等地貌,气候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地跨黄河、额尔古纳河、嫩江、西辽河四大水系。资源储量丰富,有“东林西矿、南农北牧”之称,草原、森林和人均耕地面积居全中国第一,稀土金属储量居世界首位,是中国最大的草原牧区。
内蒙古地域辽阔,地质种类较多。地层发育齐全,岩浆活动频繁,成矿条件好,矿产资源丰富。以北42°为界,可分为两个1级大地构造单元。42°线以北为天山——内蒙古——兴安地槽区,以南为华北地台区。中、新生代时受太平洋板块向西俯冲的影响,内蒙古东部地区形成北北东向①的构造火山岩带,即新华夏系第三隆起带。内蒙古存在着两个中国著名的Ⅱ级成矿带,就在这两大工级构造单元接触部轴和新华夏系第三隆起带上。前者为华北地台北缘金、铜多金属Ⅱ级成矿带,后者为大兴安岭Ⅱ级铜多金属成矿带。
全区地域土壤种类较多,其性质和生产性能也各不相同,但其共同特点是土壤形成过程中钙积化强烈,有机质积累较多。根据土壤形成过程和土壤属性,分为9个土纲,22个土类。在9个土纲中,以钙层土分布最少。内蒙古土壤在分布上东西之间变化明显,土壤带基本呈东北——西南向排列,最东为黑土壤地带,向西依次为暗棕壤地带、黑钙土地带、栗钙土地带、棕壤土地带、黑垆土地带、灰钙土地带、风沙土地带和灰棕漠土地带。其中黑土壤的自然肥力最高,结构和水分条件良好,易于耕作,适宜发展农业;黑钙土自然肥力次之,适宜发展农林牧业。
全区地势较高,平均海拔高度1000米左右,基本上是高原型的地貌区。在世界自然区划中,属于著名的亚洲中部蒙古高原的东南部及其周沿地带,统称内蒙古高原,是中国四大高原中的第二大高原。在内部结构上又有明显差异,其中高原约占总面积的53.4%,山地占20.9%,丘陵占16.4%,平原与滩川地占8.5%,河流、湖泊、水库等水面面积占0.8%。地貌以蒙古高原为主体,具有复杂多样的形态。除东南部外,基本是高原,占总土地面积的50%左右,由呼伦贝尔高平原、锡林郭勒高平原、巴彦淖尔——阿拉善及鄂尔多斯等高平原组成,平均海拔1000米左右,海拔最高点贺兰山主峰3556米。高原四周分布着大兴安岭、阴山[狼山、色尔腾山、大青山、灰腾梁]、贺兰山等山脉,构成内蒙古高原地貌的脊梁。内蒙古高原西端分布有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库布其、毛乌素等沙漠,总面积15万平方公里。在大兴安岭的东麓、阴山脚下和黄河岸边,有嫩江西岸平原、西辽河平原、土默川平原、河套平原及黄河南岸平原。这里地势平坦、土质肥沃、光照充足、水源丰富,是内蒙古的粮食和经济作物主要产区。在山地向高平原、平原的交接地带,分布着黄土丘陵和石质丘陵,其间杂有低山、谷地和盆地分布,水土流失较严重。
内蒙古地域广袤,所处纬度较高,高原面积大,距离海洋较远,边沿有山脉阻隔,气候以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为主。有降水量少而不匀,风大,寒暑变化剧烈的特点。大兴安岭北段地区属于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巴彦浩特——海勃湾②——巴彦高勒以西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总的特点是春季气温骤升,多大风天气,夏季短促而炎热,降水集中,秋季气温剧降,霜冻往往早来,冬季漫长严寒,多寒潮天气。全年太阳辐射量从东北向西南递增,降水量由东北向西南递减。年平均气温为0——8℃,气温年差平均在34——36℃,日差平均为12——16℃。年总降水量50——450毫米,东北降水多,向西部递减。东部的鄂伦春自治旗降水量达486毫米,西部的阿拉善高原年降水量少于50毫米,额济纳旗为37毫米。蒸发量大部分地区都高于1200毫米,大兴安岭山地年蒸发量少于1200毫米,巴彦淖尔高原地区达3200毫米以上。内蒙古日照充足,光能资源非常丰富,大部分地区年日照时数都大于2700小时,阿拉善高原的西部地区达3400小时以上。全年大风日数平均在10——40天,70%发生在春季。其中锡林郭勒、乌兰察布高原达50天以上;大兴安岭北部山地,一般在10天以下。沙暴日数大部分地区为5——20天,阿拉善西部和鄂尔多斯高原地区达20天以上,阿拉善盟额济纳旗的呼鲁赤古特大风日,年均108天。
内蒙古境内共有大小河流千余条,黄河由宁夏石咀山附近进入内蒙古,在北纬37度线以北的贺兰山脚下,黄河先是向东北流,继而向东流,再折向南流,形成了马蹄形大弯,其周边地区便被形象地称为“河套”。在内蒙古狼山、乌拉山、大青山以南,鄂尔多斯高原以北,大拐弯冲积形成了两块富饶的沃土——前套与后套平原。依靠黄河水的自流灌溉,这里不仅变成了重要的“塞外粮仓”,还孕育了内蒙古自治区的经济、政治中心。其中流域面积在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107条;流域面积大于300平方公里的有258条。有近千个大小湖泊。内蒙古水资源在地区、时程的分布上很不均匀,且与人口和耕地分布不相适应。东部地区黑龙江流域土地面积占全区的27%,耕地面积占全区的20%,人口占全区的18%,而水资源总量占全区的65%,人均占有水量8420立方米,为全区均值的3.6倍。中西部地区的西辽河、海滦河、黄河3个流域总面积占全区的26%,耕地占全区的30%,人口占全区的66%,但水资源仅占全区25%,其中除黄河沿岸可利用部分过境水外,大部分地区水资源紧缺。
全区按自然条件和水系的不同,分为:大兴安岭西麓黑龙江水系地区;呼伦贝尔高平原内陆水系地区;大兴安岭东麓山地丘陵嫩江水系地区;西辽河平原辽河水系地区;阴山北麓内蒙古高平原内陆水系地区;阴山山地、海河、滦河水系地区;阴山南麓河套平原黄河水系地区;鄂尔多斯高平原水系地区;西部荒漠内陆水系地区。
全区地表水资源为406.60亿立方米,除黄河过境水外,境内自产水源为371亿立方米,占中国总水量的1.67%。地下水资源为139.35亿立方米,占中国地下水资源的2.9%。扣除重复水量,全区水资源总量为545.95亿立方米。年人均占有水量2370立方米,耕地每公顷平均占有水量1万立方米,平均产水模数为4.41万立方米/平方公里。
内蒙古平均地表年径流量约291亿立方米,占河川径流总量的78%;多年平均径流量为80亿立方米,占河川径流总量的22%。由于河川径流受大气降水及下垫面因素的影响,年径流量地区分布不均,水资源也不平衡,局部地区水量富而有余,而大部分地区干旱缺水。同时,河川径流年内分布不均,年际间变化比较大。年降水集中在6——8月,汛期径流量占全区径流量的60——80%。历年间径流量大小不匀,相差很大。年径流量最大与最小的比值,东部林区各河流为4——12;中部各河流为6——22;西部地区各河流高达26以上。此外,从区外流入自治区境内的河川径流量有330.6亿立方米,其中黄河入境的平均年径流量315亿立方米,额济纳河8.4亿立方米。
内蒙古地下水平均资源量为254亿立方米。山丘区地下水平均年资源量为113亿立方米,占全区地下水资源量44%。其中河川径流量为80亿立方米,占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的71%。平原区地下水平;均年资源量为172亿立方米,扣除与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的重复计算后,占全区地下水资源量的56%。地下水资源的分布受大气降水、下垫面条件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具有平原多、山丘区少和内陆河流域更少的特点。平原区扣除与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间的重复计算后的地下水资源模数,一般在5.9——6.5万立方米/平方公里,为山丘区地下水平均水资源模数的2.2——2.7倍。内陆河流域地下水资源模数为1.1万立方米/平方公里,因而地下水资源十分贫乏,只是在内陆闭合盆地的平原或沟谷洼地,地下水才比较富集。
内蒙古土地资源,截至2010年共有耕地549万公顷,人均占有耕地0.24公顷,是中国人均耕地的3倍,实际可利用的耕地面积超过800万公顷,人均耕地面积居中国首位。
农业区和半农半牧区主要分布在大兴安岭和阴山山脉以东和以南。河套、土默川、西辽河、嫩江西岸平原和广大的丘陵地区,有适于农作物生长的黑土、黑钙土、栗钙土等多样性土壤地带和可利用的地上地下资源,从而形成自治区乃至中国北方的重要粮仓。
内蒙古天然草场辽阔而宽广,总面积位居中国五大草原之首,畜牧资源丰富,是中国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草原总面积达8666.7万公顷,其中可利用草场面积达6800万公顷,占中国草场总面积的1/4。内蒙古截至2010年共有呼伦贝尔、锡林郭勒、科尔沁、乌兰察布、鄂尔多斯和乌拉盖6个著名大草原,生长有1000多种饲用植物,饲用价值高、适口性强的有100多种,尤其是羊草、羊茅、冰草、披碱草、野燕麦等禾本和豆科牧草非常适于饲养牲畜。从类型上看,内蒙古东北部的草甸草原土质肥沃,降水充裕,牧草种类繁多,具有优质高产的特点,适宜于饲养大畜,特别是养牛;中部和南部的干旱草原降水较为充足,牧草种类、密度和产量虽不如草甸草原,但牧草富有营养,适于饲养马、牛、羊等各种牲畜,特别宜于养羊;阴山北部和鄂尔多斯高原西部的荒漠草原,气候干燥,牧草种类贫乏,产草量低,但牧草的脂肪和蛋白质含量高,是小畜的优良放牧场地;西部的荒漠草场很适合发展骆驼。著名的三河马、三河牛、草原红牛、乌珠穆沁肥尾羊、敖汉细毛羊、鄂尔多斯细毛羊、阿尔巴斯绒山羊等优良畜种在区内外闻名遐迩。
内蒙古是国家重要的森林基地之一,森林资源丰饶。全区森林总面积约2080万公顷,占中国森林总面积的11%,居中国第1位。森林覆盖率达17.57%,高于中国13.4%的水平。森林总蓄积量12.9亿立方米,居中国第四位。树木种类繁多,全区乔灌树种达350多种,既有寿命长、材质坚硬的优良用材林树种,又有耐旱耐风沙运作防护林的树种,还有经济树种和列入国家保护的珍贵树种。森林资源大部分集中在大兴安岭北部山地,原始森林就占全区林地面积的50%,林木蓄积量占全区林地活立木蓄积量的75%以上,被誉为“祖国的绿色宝库”。盛产的兴安落叶松、白桦、黑桦、色木等,均为著名的优质木材。在罕山、阴山、贺兰山等山地也生长着成片的天然次生林。罕山地区的云杉、油松、柞木、山杨林,大青山、乌拉山、蛮汉山的山杨、白桦林,贺兰山的云杉、松树林以及大青沟阔叶林等,都是具有较高经济和科学研究价值的珍贵树种。人工林是内蒙古森林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不仅在条件较好的平原区开展造林,而且深入河区、水土流失区及牧区进行造林。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等林种都得到较快发展。据1988年森林资源清查统计,全区人工林保存面积达237万公顷,比解放前人工林面积增长52倍。特别是1978年开始进行的被誉为“绿色万里长城”和“世界生态工程之最”的“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使自治区平原农区50%左右的农田实现林网化,牧区有35%的草库伦得到林木保护。2008年末全区森林面积2050.67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17.57%。
内蒙古植物资源丰富多样。农作物多达25类10266个品种,主要有小麦、玉米、水稻、谷子、莜麦、高粱、大豆、马铃薯、甜菜、胡麻、向日葵、蓖麻、蜜瓜、黑白瓜籽等许多独具内蒙古特色的品种,其中莜麦、荞麦、华莱士瓜颇具盛名。还有发展苹果、梨、杏、山楂、海棠、海红果等耐寒耐旱水果的良好条件。
内蒙古搜集到的种子植物和蕨类植物2351种,其中野生植物2167种,引种栽培的有184种。这些植物分属于33科720属,被列为第一批国家保护的珍稀野生植物有24种。野生植物以山区植物最为丰富。有丰富的森林和草原植物,还有草甸、沼泽与水生植物。草原共有维管束植物1668种,隶属于121科504属;有饲用价值的900余种,优良牧草200余种。内蒙古的野生植物按经济用途可分为十几类。纤维植物有樟子松、落叶松、甜杨、荨麻、大叶草、芦苇、蒲、沙柳、红柳等70多种,是造纸、编织、制绳、人造纤维的重要原料。中草药有人参、天麻、麻黄、肉苁蓉、柴胡、甘草、黄芪、枸杞、黄苓、赤芍、杏仁等500多种。榛子、山杏、唐松草、金莲花、松籽、文冠果等几十种植物的种子是榨油的好原料。越桔、笃斯、悬钩子、山丁子、红豆、山樱桃等果实是酿造的重要原料。沙棘、野山楂、山荆子、秋子梨、蔷薇果、草莓等野果含维生素较丰富。几十种食用植物中尤以猴头、口蘑、发菜最负盛名。百合类、石蒜类等50多种植物在印染和淀粉工业中有重要用途。柠条、沙蒿、酸刺、马蔺、碱地肤等在固沙、治碱和环境保护中有独特用途。
内蒙古动物资源种类繁多。全区有兽类24科114种,占中国兽类450种的25.3%。兽类中有产业狩猎价值的50余种,珍贵稀有动物10余种。鸟类51科365种,占中国鸟类1186种的31%。被列入国家一、二、三类保护的兽类和鸟类共49种。兽类有驼鹿、马鹿、驯鹿、野驴、野马、野骆驼、梅花鹿、兔狲、貂熊、猞猁、麝、雪豹、盘羊、黄羊、青羊、狍子、獐子、黑熊、雪兔、虎、野猪、赤狐、水獭、北山羊、岩羊等;鸟类有丹顶鹤、白鹤、白鹳、黑鹳、大天鹅、金雕、玉带海雕、大鸨、中华秋沙鸭、红嘴松鸡、兰马鸡、榛鸡、鸳鸯等。蒙古野驴和野骆驼是世界上最珍贵的兽类,驯鹿是内蒙古特有的动物,百灵鸟是自治区区鸟。此外,鼠类是内蒙古草原上占优势的居住者。全区有啮齿动物54种,约占中国种数的35%,多属害兽。
截至2014年末,全区确定的自然保护区有182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9个,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60个。自然保护区面积1261.9万公顷。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单位25个。森林公园面积达到77.9万公顷。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39处,国家湿地公园14处。共有世界地质公园2个,国家地质公园5个,省级地质公园10个。地质遗迹保护区17个。
内蒙古是中国发现新矿物最多的省区。自1958年以来,中国获得国际上承认的新矿物有50余种,其中10种发现于内蒙古,包括钡铁钛石、包头矿、黄河矿、索伦石、汞铅矿、兴安石、大青山矿、锡林郭勒矿、二连石、白云鄂博矿。包头白云鄂博矿山是世界上最大的稀土矿山。到1997年已探明的稀土氧化物储量占世界稀土总量的76%。该矿山含矿物172种,是世界上含矿物种类最多的矿山。至2006年,已发现各类矿种135种,探明储量的有83种,储量居中国第一的矿种有5种,居中国前三位矿种约有28种,居中国前十位的矿种有67种。稀土储量居世界之首,煤炭储量7016亿吨,居中国第一位,天然气地质储量7903亿立方米。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天然气田是截至2010年中国发现的为数不多的陆上特大型气田之一。可利用风能总功率1.01亿千瓦,居中国首位。
内蒙古是世界最大的“露天煤矿”之乡。中国五大露天煤矿内蒙古有四个,分别为伊敏、霍林河、元宝山和准格尔露天煤矿。霍林河煤矿是中国建成最早的现代化露天煤矿。准格尔煤田是中国最大的露天开采煤田[截至2011年]。东胜煤田与陕西神府煤田合称东胜——神府煤田,是世界七大煤田中最大的一个。锡林浩特市北郊的胜利煤田,是中国最大的、煤层最厚的褐煤田。煤层一般厚度200米以上,最厚处400米。含有11个煤层,13个煤组。煤田长45公里,宽15公里,面积675平方公里,已探明储量159.32亿吨,保有储量159.31亿吨。阿拉善盟二道岭煤矿的太西煤,属低灰、低硫、低磷的优质无烟煤,平均灰分3.96%,挥发分6.83%,含硫0.2%——0.32%。发热量7645——7711大卡/千克,中国最高。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查干里门诺尔碱矿,是亚洲天然碱储量最大的碱矿。查干诺尔天然碱化工总厂是中国最大的天然碱开采及深加工联合企业。锡林郭勒盟锡矿储量居中国第一,保有储量4.67万吨以上,主要分布在东乌珠穆沁旗、太仆寺旗、镶黄旗的五个矿区。锡林郭勒盟锗储量中国第一。储量1600万吨,占中国已探明总储量的30%。内蒙古萤石储量居亚洲第一,世界第四。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查干敖包萤石矿属于特大型萤石矿床,原矿氟化钙平均品位达到熔剂富矿的工业要求。石墨的远景储量约为3亿——5亿吨,居中国首位。在西起阿拉善右旗,东至乌兰察布市兴和县长1000公里的地带,成矿面积达3000平方公里。其中兴和县石墨矿的产品,鳞片大,柔韧性好,是中国三大石墨生产基地之一。通辽市是中国最大的铸造砂和玻璃生产用砂基地,天然硅砂储量约为550亿吨。呼伦贝尔市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的宝山玛瑙矿储量2775吨,居中国第一。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埋藏着世界罕见的超大型芒硝矿。
内蒙古自治区交通发达,铁路、公路、民航四通八达。
内蒙古自治区境内的铁路线路由铁道部下属的三个铁路局管辖。
1,哈尔滨铁路局管辖部分:呼伦贝尔市全境。铁路线路:干线2条:滨洲线[哈尔滨——满洲里]、牙林线[牙克石——满归]。支线7条:博林线[博克图——塔尔气]、伊加线[伊图里河——加格达奇]、伊敏线[海拉尔东——伊敏]、朝乌线[朝中——莫尔道嘎]、伊阿线[伊敏——伊尔灺]、阿扎线[阿荣旗——扎兰屯]。
2,沈阳铁路局管辖部分:兴安盟全境、通辽市全境、赤峰市南部。铁路线路:干线4条:平齐线[四平——齐齐哈尔]、京通线[北京北——通辽西]、通霍线[通辽北——霍林郭勒]、大郑线[大虎山——郑家屯]。支线6条:通让线[通辽东——让湖路]、叶赤线[叶柏寿——赤峰]、赤锦线[赤峰——锦州]、赤大白线[赤峰——大板——白音华]、珠珠线[珠斯花——贺斯格乌拉]、霍白线[霍林郭勒——白音华]。
3,呼和浩特铁路局管辖部分:内蒙古自治区中西部地区:呼和浩特市、包头市、乌海市、鄂尔多斯市、巴彦淖尔市、乌兰察布市、阿拉善盟、锡林郭勒盟、赤峰市北部。铁路线路:干线7条:京包线[北京北——包头]、包兰线[包头西——兰州东]、集二线[集宁——二连浩特]、集通线[集宁——通辽北]、包西线[包头——西安]、集张线[集宁南——张家口南]、集包线[集宁南——包头]。支线8条[含一条环线]:包白线、包石线、包环线、乌吉线、海公线、郭查线、包神线、临策线。高铁1条[在建,截至2012年]:张呼客运专线、呼[和浩特]准[格尔]鄂[尔多斯]铁路。
民航运输,现有呼和浩特白塔机场,包头二里半机场,乌海机场,鄂尔多斯机场,乌兰浩特机场,赤峰玉龙机场,通辽机场,锡林浩特机场,海拉尔东山机场、满洲里西郊机场等几大机场,正在建设巴彦淖尔等机场。
2010年,内蒙古机场集团共运营航线141条[国际航线8条,地区航线1条],通航城市55个,保证运输飞行7.9万架次,参与运营的航空公司24家[外航4家]。
草原、古迹、沙漠、湖泊、森林、民俗“六大奇观”构成了独特的内蒙古的旅游胜景,别具北国风采,塞外情韵。举世闻名的长城,中国第二大河黄河以及悠久的历史和鲜明的地区特色、民族特色,都使国内外旅游者留连忘返,为之神往。阿尔山温泉、维纳河矿泉,已成为国内外患者向往的疗养胜地。大兴安岭的莽林风光,是国内外著名的避暑胜地。呼和浩特的五塔寺、大召、昭君墓、库力图召、乌素图召、白塔、包头市的五当召,美岱召,伊金霍洛旗的成吉思汗陵,巴彦浩特市的延福寺,赤峰市的辽上京、辽中京、大明塔,鄂伦春的嘎仙洞等等,都各具特色。
【注释】①北北东向,北东就是平常说的东北,北西就是西北,走向一般是指岩层或背斜等的延伸方向。所谓北北东走向简单说就是,向北和北东方向之间的方向延伸。②海勃湾,是乌海市辖中心区。“海勃湾”一名是由蒙藏语“海若布刀亥”演变而来,意为“雄狮之湾”。相传在成吉思汗时代,有一个名叫约勒道日玛的著名铁匠,曾在卓子山上为成吉思汗西征制作弓箭和甲胄,成吉思汗得胜后便把卓子山这片肥沃的土地赐给铁匠。铁匠有一子,名海若布,生的犹如雄狮一般英武、剽悍。久而久之,蒙古族牧民就以他的名字来称呼他的草地,于是,便有了“海若布刀亥”这个神奇的名字。
3、医疗教育和风情文化
内蒙古文化教育医疗事业门类齐全。医疗事业,各类医院、医疗机构和医疗教育等门类齐全,特别是蒙医药学得到继承和发展,蒙医药学是蒙古的文化遗产之一,也是祖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蒙古族人民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逐渐形成与发展起来的,它吸收了藏医、汉医及古印度医学理论的精华,逐步形成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地域特点和独特理论体系、临床特点的民族传统医学。
教育事业,截至2014年末全区共有普通高等学校50所,在校学生40.6万人。全区有研究生培养单位10个,在校研究生17278人;有普通高中278所,在校学生48.4万人,其中10所中学被北大和清华认定为名校。有小学2174所,在校学生129.7万人。全区幼儿园在园幼儿数55.9万人。全区初中毛入学率97.3%,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
内蒙古主要院校及科研院所
类别
学校
备注
全国重点大学
内蒙古大学
首批211工程重点高校、教育部与自治区共建
区属重点大学
内蒙古科技大学
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第一批 
内蒙古工业大学
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第二批
内蒙古民族大学
中央与地方共建学校
内蒙古农业大学
教育部西部重点建设十四所高校之一
内蒙古师范大学
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高校
内蒙古财经大学
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
内蒙古医科大学
新中国在少数民族地区最早建立的高等医学院校之一
公立本科
呼伦贝尔学院
综合性普通高等学校
内蒙古艺术学院
新设立艺术类普通本科院校
赤峰学院
一所多学科、综合性普通本科高等学校
包头师范学院
普通高等师范院校
鄂尔多斯应用技术学院
新设立应用本科院校
呼和浩特民族学院
前身为内蒙古民族高等专科学校
包头医学院
新中国在少数民族地区较早建立的高等医学院校之一
集宁师范学院
院历可追溯到1931年原绥远省在集宁创办绥远省立第二师范学校
河套学院
一所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主的综合性学院
私立本科
内蒙古大学创业学院
中国独立学院100强35名
内蒙古师范大学鸿德学院
中国民办高等教育优秀院校
科研院所包头稀土研究院
世界最大的稀土研究机构
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院
综合性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
文化事业,截至2014年末,全区有艺术事业机构140个,从业人员6435人;艺术表演团体106个,其中乌兰牧骑73个。现拥有文化馆105座,公共图书馆116座,博物馆72座,档案馆142座,已开放各类档案212.2万卷。年末全区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98.4%,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8.6%。年末全区有线电视用户342万户。全年生产故事影片8部,蒙古语译制片84部。
体育事业,2014年,内蒙古体育健儿在国内外重大竞赛中获奖牌288枚。其中,国外获奖牌87枚,国内获奖牌201枚。
医疗事业,截至2014年末,全区共有卫生机构23426个,其中,医院639个,农村牧区卫生院1335个,疾病预防控制机构119个,妇幼卫生机构117个,专科疾病防治院[所]53个。年末全区医疗卫生单位拥有病床12.9万张,增长7.5%,其中,医院拥有病床9.9万张,乡镇卫生院拥有病床1.9万张,妇幼卫生机构拥有病床0.3万张。全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15.4万人,比上年末增长4.3%,其中执业医师、助理医师6.2万人,注册护士5.7万人。农村牧区拥有村卫生室1.4万个,拥有乡村医生和卫生员1.8万人。
社会保障,截至2014年末,全区城镇建立各种社区服务设施1616个,其中,社区服务中心953个。全区各类社会福利院床位7.7万张,各类福利院收养人数5.8万人。全年共有192.7万人得到国家最低生活保障救济。全年筹集社会福利资金15.1亿元,销售社会福利彩票49.6亿元。接受社会捐赠420.6万元,其中自治区本级直接接受社会捐赠51.9万元,盟市级直接接受社会捐赠346.3万元,间接接受社会捐赠22.3万元。
内蒙古地区蒙古族的民间风情文化,多姿多彩。
草原盛会一那达幕:即游艺、联欢的意思,源于七百年前。那达幕之日商贩云集,说书献艺应有尽有,热闹非凡,最扣人心弦的莫过于赛马、摔跤、射箭。多在草原牛羊肥壮、稻谷飘香的8月份举行。
蒙古包:蒙古包一词来自于满族人对蒙古族住所的称呼,是游牧生活的产物。一般高七八尺,宽丈余,先用木杆、牛皮订成网状方架数片,然后连成园仓式,再用园木组成伞形园顶,顶中央有一个圆形天窗,晴启阴合,用以流通空气,吸收阳光,是草原牧区最喜欢的居住用具,也是外地游人最感兴趣的下榻场所。
祭敖包:这是蒙古族传统的宗教活动,敖包是在草原、山坡或沙丘高地上用石头、土块、柳条等垒筑而成的。“敖包”最早是在茫茫无边草原上建立起来的能识别方向、道路、边界的标志,后成为祭祀山神、路神的地方。祭敖包多在7、8月份举行。祭祀时敖包上插树条,上面挂有五颜六色的布条或纸旗。在蒙古族人民心中,敖包是神圣的净地。
手扒羊肉:蒙古语称手扒羊肉为“布和力麻哈”。是草原上蒙古民族简便实惠的待客食品。做法是刚屠宰后的羊,头蹄下水除外,挑选好的部位,白水下锅,原汁清煮。羊吃草原上的五香草,调味齐全,不加任何调味品,只要掌握清煮技术,就能做得美味可口。在食用时不用餐具,用手扒着吃。
蒙古族敬酒:蒙古族斟酒敬客最考究,美酒是食品之精华,五谷之结晶,是最能表达朋友之忠诚的珍贵食品。主人将美酒斟在银碗或金杯中,托在洁白的哈达上,唱起感人的祝酒歌,表达自己的真诚与感情,此时客人理应随即接过酒,能饮则饮,不能饮则品尝少许,然后将酒归还主人,万不可推推让让、拉拉扯扯,谢绝主人的敬酒,否则他会认为您对主人瞧不起,不愿交朋友、不能以诚相待。
安代舞:安代流行内蒙古,起源于库伦旗。传统安代以唱为主,伴以舞蹈动作,是科尔沁“博”治病的一种方式,带有迷信色彩。1949年以后,逐渐变为自娱性民间舞蹈,经过不断完善与发展,由民间进入剧场,成为喜闻乐见的民族艺术形式。
内蒙古民歌,如《嘎达梅林》、《达那巴拉》、《那木斯来》、《劳工之歌》等;赞美故乡、思念亲人、怀念故土的歌,如《诺恩吉雅》、《母亲的恩情》、《金姐》等;哀歌、格言歌、摇篮曲、讽刺歌,如《波茹莱》、《都吉娅》、《丁格尔大喇嘛》等,仪式歌包括祭祀歌、安代歌、婚礼歌、宴歌、酒歌等,如《四季》、《金珠尔玛》、《篝火歌》等;反映妇女生活的歌,如《万梨》、《高小姐》、《德力格尔玛》等;情歌,如《韩秀英》、《达古拉》、《金叶玛》等。
鄂尔多斯婚礼:流传在鄂尔多斯草原上的蒙古族婚礼,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以其独特的民族特色,浓郁的生活气息,悠扬的歌舞形式和热烈隆重的场面。既表现了蒙古族人粗犷、豪爽、善良的性格,又表现了勤劳、勇敢、智慧的鄂尔多斯蒙古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情追求。因此,鄂尔多斯婚礼广为传颂,驰名中外。是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4、蒙古族蒙古语使用状况
蒙古语作为蒙古族的母语,随着世界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蒙古族人走向世界,走出蒙古语族语言环境,进入到其他发达语族,蒙古语使用出现隐忧危机和显现丢失。也说明蒙古语族地区属于不发达地区。民族语言随着政治地位和经济科技水准高低而强弱。
按蒙古民族人口理论数据,据2010年人口普查,全世界蒙古语人口应该为1千多万,但是实际蒙古语人口状况令人堪忧。据2017年统计,蒙古国总人口达320万,蒙古族为235.2万人,蒙古语人口达到300多万;俄罗斯布里亚特蒙古总人口约50万,蒙古语人口有28.3万人;卡尔梅克蒙古总人口18.2万人,蒙古语人口8万,基本不存在卡尔梅克卫拉特语单一语言人口。据有关调查,中国蒙古族598万1840人,蒙古语人口不会超过300万,甚至可能低于270万,也就是说,接近600万的蒙古族人有一半多不会蒙古语,也意味着中国的蒙古语人口极有可能已经低于蒙古国。虽然自豪地说蒙古族人口主体在中国,但是蒙古语人口在汉语普通话广泛使用环境中逐渐丧失语言环境而改换了门庭,融入到汉语同化的潮流中,丢失了母语。
据《基督教科学箴言报》报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一个最新的“全球濒危语言地图”,该地图指出全球有199种语言处境告急,其中有18种语言被列为“极度濒危语言”。内蒙古的蒙古文字赫然在其中。在内蒙古境内生活着的蒙古族使用的蒙古语以及所使用竖写传统蒙古文被联合国下达“病危通知书”,列为世界极度濒临灭绝的语言和文字行列,已经到了灭绝的临界点状态。同时还有鄂温克语。鄂温克部族主要聚居在嫩江流域上游和呼伦贝尔大草原,鄂温克有自己的语言,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通古斯语支,分海拉尔、陈巴尔虎、敖鲁古雅三种方言。没有文字。目前使用传统蒙古文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绘了一个“世界濒危语言分布图”,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用“语言地图”的形式,向我们直观展示了全球部分族群的濒危母语现状。但是,让人震惊的是,蒙古族使用蒙古语机器文字也被列为极度濒临灭绝的一类。
如果按照现在蒙古语消失的速度,有语言专家测算,在不到100年的时间内,竖写传统蒙古文字会像满文一样成为学术研究和高校抢救的语言,将在内蒙古地区彻底消失。说这话,绝对不是危言耸听,看看内蒙古自治区蒙古语流失的数据便可知。
一、呼和浩特、包头两市的土默特蒙古族总人口20多万,全部失去母语。
[一]呼和浩特市区土默特蒙古族约115000人,本地蒙古族已经失去母语近百年;土默特左旗有蒙古族33793人,本地蒙古族已经失去母语近百年;和林格尔县有蒙古族13620人,本地蒙古族已经失去母语近百年;武川县有蒙古族2232人,本地蒙古族已经失去蒙古语近百年;托克托县有蒙古族7934人,本地蒙古族已经失去蒙古语近百年;清水河县有蒙古族681人,本地蒙古族已经失去蒙古语近百年。
呼和浩特除上述所列蒙古族人口外,还有11万多来自内蒙古各地的蒙古族,来自蒙古语地区的各大专院校学生,蒙古语区第一代来呼市工作人员,各大中小蒙授学校教师,各民族机关、文艺团体工作人员为蒙古语使用者,如果这部分人按11万蒙古族中的40%算的话,其余6万多人为蒙古语流失者。也就是说在整个呼和浩特28万多蒙古族中,蒙古语使用者最多不过5万人。这说明,中国蒙古族自治区的民族首府广泛使用汉语普通话,蒙古语成为边缘语言,在不久的将来,这5万人也没有了蒙古语的语言环境,呼和浩特市将成为没有蒙古语声音只有蒙古文标志的蒙古族自治区首府。
[二]包头市区土默特蒙古族约20000余人,本地蒙古族已经失去母语近百年;土默特右旗有蒙古族8439人,本地蒙古族已经失去母语近百年。包头市总计有蒙古族85121人,其中达尔罕茂名安联合旗为蒙古族聚居区,较好保留了蒙古语,市中民族单位、艺术团体、蒙古语授课学校师生及来自蒙古语地区的第一代工作人员为蒙古语主要使用者,这部分人口应该在2万左右,其余6.5万蒙古族已经失去母语。
二、赤峰市蒙古族人口有80多万,其中约46万人失去母语,也就是说只有42.5%在使用蒙古语。喀喇沁旗[原喀喇沁右旗]有蒙古族12618人,蒙古语人口仅有200余人。松山区[原翁牛特左旗]有蒙古族113782人,除少数来自北部旗县蒙古族外,全部转用汉语;巴林左旗有蒙古族113854人,只有乌兰达坝、白音诺尔和巴彦查干三个苏木镇蒙古族聚居区蒙古族保留蒙古语,蒙古语人口不足3万人;红山区有蒙古族68484人,除来自北部旗县的第一代蒙古族外,大部分转用汉语;宁城县[原喀喇沁中旗]有蒙古族63140人,蒙古语人口约10000人;元宝山区有蒙古族39582人,除来自北部旗县的第一代蒙古族外,大部分转用汉语;敖汉旗有蒙古族27541人,只有最北部敖润苏莫苏木一地蒙古族约4000人基本保留蒙古语;林西县有蒙古族8124人,基本转用汉语。
三、呼伦贝尔市有蒙古族23万人,约11万人失去母语,蒙古语人口占全市蒙古族的52%。海拉尔区有蒙古族42321人,蒙古语人口主要为第一代进城的牧业蒙古族,大中小学蒙古语授课师生等,蒙古语人口应该为全市蒙古族总人口的30%以内。扎兰屯市蒙古族人口17816人,其中洼堤乡有蒙古族3170人,是整个呼伦贝尔尔岭东地区唯一蒙古族聚居区,也是呼伦贝尔牧业四旗外,唯一基本保护蒙古语的地区;牙克石市蒙古族人口15033人,除少数来自牧业的工作人员外,全部转用汉语;鄂伦春旗蒙古族人口7991人,全部转用汉语;额尔古纳市有蒙古族7031人,全部转用汉语;阿荣旗有蒙古族6986人,全部转用汉语;莫力达瓦达斡尔自治旗有蒙古族6627人,全部转用汉语。根河市有蒙古族6336人,全部专用汉语。
四、兴安盟是中国蒙古族人口比较集中的盟市,有蒙古族71.51万人。乌兰浩特是内蒙古自治区蒙古族人口比较多的城市,蒙古族有10万人,占总人口的31.4%。科尔沁右翼前旗和乌兰浩特市:两地有蒙古族25.69万人。科尔沁右翼中旗是中国蒙古族人口比例最高的旗县,有蒙古族21.88万,占总人口的86.6%。扎赉特旗蒙古族聚居程度高,北部八乡蒙古族占总人口95%以上。突泉县总人口30.04万人,有蒙古族6.35万人,占比为21.1%。这里蒙古族人口比例大,聚居程度高,蒙古语和传统文化保护比较好。但也有约10万多蒙古族失去母语。
乌兰浩特市有蒙古族91374人,其中生活在郊区乌兰哈达、义勒力特、葛根庙等地蒙古族约37000人,基本保护蒙古语,市区蒙古族中,第一代进城蒙古族及大中学教师等,最多不越过五成蒙古族能够使用蒙古语,保守估计全市至少30%蒙古族失去母语。
突泉县有蒙古族51732人,除靠近科右中旗的部分嘎查保留蒙古语外,绝大多数人已经失去母语。
五、通辽市蒙古族有138万人,占中国蒙古族人口的1/4,是中国、内蒙古自治区蒙古族人口最集中的地区。整个通辽市失去母语的蒙古族不会低于30万人。科尔沁区有蒙古族314958人,蒙古语人口主要为第一代进城蒙古族,大中学校学生教师,郊区莫力庙苏木、大林镇、清河镇和庆和镇等蒙古族聚居区。如果按50%保留蒙古语计算,科尔沁区至少有15万蒙古族失去母语。开鲁县有蒙古族53480人,蒙古语人口不到1万人,主要集中在蒙古族聚居的义和塔拉、吉尔嘎朗吐和麦新三个镇。开鲁蒙古族大多数人已经失去母语。
六、鄂尔多斯全市蒙古族有176912人,其中失去母语的蒙古族约4万人。准格尔旗有蒙古族25905人,蒙古语人口仅200多人,其余均在近五十年内失去母语。达拉特旗有蒙古族12651人,蒙古语人口数百人,其余均已经失去母语。
七、乌兰察布市蒙古族有62317人,其中四子王旗、察哈尔右翼后旗、察哈尔右翼中旗部分地区及集宁区民族学校及民族机关、团体部分人口为蒙古语使用者,约3.5万蒙古族失去母语。集宁区蒙古族15637人,多数人失去母语。兴和县蒙古族有7576人,多数人失去母语。察哈尔右翼前旗有蒙古族4124人,多数人失去母语;察哈尔右翼中旗有蒙古族3063人,半数人失去母语;商都县有蒙古族2754人,多数人失去母语;化德县有蒙古族1939人,多数人失去母语;凉城县有蒙古族1719人,多数人失去母语;卓资县有蒙古族1662人,多数人失去母语;丰镇市有蒙古族1123人,多数人失去母语。
八、锡林郭勒盟全市蒙古族有309754人,是全区蒙古语保护最好的地区。除多伦县及部分城市蒙古族失去母语外,绝大多数蒙古族使用蒙古语。多伦县有蒙古族4188人,多数人失去母语。
内蒙古地区语言文字各具特色。蒙古族主要使用蒙古语[内蒙古方言],包括①内蒙古自治区中部蒙古族所使用的察哈尔、巴林、鄂尔多斯、科尔沁、喀喇沁土默特等土语;②巴尔虎——布里亚特方言,包括呼伦贝尔陈巴尔虎、新巴尔虎、布里亚特等土语;③卫拉特方言,包括阿拉善等地蒙古族所使用的土尔扈特、厄鲁特、察哈尔土语。
汉族和其他民族主要使用汉语[内蒙方言],各地不一致,东部地区[东四盟和锡林郭勒盟东部]使用东北官话居多;中西部[巴彦淖尔至锡林郭勒盟西部]使用晋语较多;阿拉善盟等受甘肃,宁夏影响较大,以兰银官话为主。
内蒙古自治区使用传统蒙古文字,主要通用回鹘式蒙古文[亦称竖写传统蒙古文];蒙古国则主要使用西里尔蒙古文。蒙古文字从蒙古人开始纪录自己的语言以来,就有很大的变化。传统蒙古文是在回鹘文字母基础上形成的。早期的蒙古文字母读音、拼写规则、行款都跟回鹘文相似,称作回鹘式蒙古文。17世纪该传统蒙古文对满文的形成产生极大影响。1937年蒙古国开始推广西里尔字母书写的蒙古文,形成了今天用两种字母书写的蒙古文形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内蒙古自治区蒙古族语言流失主要旗县一览表
内蒙古独有的行政设置:盟、旗、苏木、嘎查的意义和历史沿革
内蒙古自治区
内蒙古锡林郭勒盟镶黄旗民族宗教之内蒙古自治区蒙古语言文字工作条例
【文化】著名蒙古族语言学家、蒙古语言研究开拓者和奠基人——清格尔泰先生塑像揭幕仪式
中国内蒙古的蒙古族,为什么比蒙古国的全国人口还多?02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