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从学术产出数据看高校国际化合作|【高校国际化建设专题】⑦

国际化既是高校迈向世界卓越的必由之路,也是提升高等教育发展质量的重要途径。当前,国际社会复杂形势导致高等教育国际化进入摇摆期。如何积极应对时代挑战,在大变局中谋划教育对外开放新策略?这是我国高校进行内涵式发展,进一步提升教育质量的要求,也是新形势下提升国际影响力、讲好中国故事的使命担当。

鉴于此,一读特别围绕高校国际化建设专题,组织研究力量,进行文献分析与案例调研,并发布一系列文章,期望为新时期高校国际化建设提供思考路径。

【高校国际化建设专题】共分为八大部分

一、对高校国际化指标体系建设做综述,并针对国内高校应如何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化指标体系提出建议。我们究竟应拿什么评价高校国际化建设水平?|【高校国际化建设专题】①

二、以两所世界一流大学为例,分析其国际化战略的共同点和和特色。高校国际化战略怎么定?来看看这两所世界一流大学|【高校国际化建设专题】②

三、分析高校工作中跨文化交际冲突的主要来源,并提出应对之道。各美其美,美人之美——高校跨文化交际冲突及解决|【高校国际化建设专题】③

四、通过两所世界一流大学全球胜任力教育的实践,探讨如何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公民。高校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全球胜任力?来看看这些世界一流大学|【高校国际化建设专题】④

五、以成都某“985”高校为例,探讨高校如何通过主办高层次国际会议、打造智库、培养学生国际竞争与合作能力,来提升高校国际化水平、提升学科国际影响力。主办高层次国际会议?打造智库?高校提升学科国际影响力应该这样做!|【高校国际化建设专题】⑤

六、剖析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运作中的难点与关键,并就如何提升学生满意度提出意见与建议。打开中外合作办学的黑盒——高校如何玩转中外合作办学?|【高校国际化建设专题】⑥

七、通过对学术产出数据的分析,解读我国高校科研国际合作的现状与趋势。

八、剖析新时期高校国际合作工作面临的主要挑战,并提出解决思路。

本文为【高校国际化专题】的第七篇,此前我们从国际化评价指标、国际化战略制定、跨文化冲突解决、学生全球胜任力培养、国际化会议和智库建设、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开展等维度分析了高等教育国际化问题,今天我们把目光投向科研领域,从学术产出的角度,通过详实的实证数据,分析近20年我国高校学术国际合作的趋势、现状和特点,以期为我国日后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政策,各高校和学科提升国际化水平提供有益的参考或启发。

本期目录:

1. 国际化合作有助于提升学科的影响力

2. 我国各学科国际合作程度的变化趋势

3. 我国各学科与不同国家和地区合作论文变化趋势

4. 我国不同高校各学科学术生产力与国际合作水平

5. 高校拓展学术国际化的途径和建议

6. 小结

研究说明
本文所有数据来自于微软学术(Microsoft Academic),并由方略研究院数据团队进行相关分析。在确定研究样本时,本文从理科、工科、社会科学中各选择了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学术领域。其中理科的样本为生物学中的基因表达(gene expression),工科的样本为计算机学中的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社会科学中的样本为教育学(pedagogy)。本研究的主要指标包括:
1. 学术生产力,通过发表论文的总数进行衡量;
2.学术影响力,通过论文在发表后5年时间窗口内的总被引次数、篇均被引次数,以及研究者H-index等进行衡量;
3.国际合作程度,通过国际合作强度(合作论文中有非本国作者的论文数,即国际合作论文数)和国际合作广度(国际科研合作文章中涉及的外国国家数)进行衡量。



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全球科研体系正在变得越加开放,跨国学术合作也成为了当今全球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而在我国实行教育对外开放以及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大背景下,跨国学术合作对于提升我国学科的国际化水平、带动校级的国际合作进而提高我国大学的国际声誉、以及促进我国与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互鉴等诸多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01

国际化合作有助于提升学科的影响力

理论上来说,国际合作有助于汇聚更多的研究资源、方法和思想,从而提升科研合作的质量,产生更高的学术影响力。当观察2000年至2020年的近二十年间,人工智能、基因表达和教育学三大学术领域所发表论文的影响力时,可以发现不管在何年份,国际合作论文的篇均被引频次都要高于非国际合作的论文,显示其拥有更强的学术影响力。而具体到不同学科,由于研究对象、范式特点和发表习惯的区别,其学术影响力受国际化合作的影响也有所不同。例如,基因表达领域中,跨国合作论文的篇均被引频次平均是非跨国合作论文篇均被引频次的2倍,这一数字在人工智能领域为3倍,而在教育学领域则高达5倍。

如果聚焦于那些更有影响力的学者或研究论文,同样可以发现其高国际化程度的特点。在基因表达领域,H-index前1000的学者,每个人平均有40%的文章属于国际合作论文,这一比例在人工智能领域超过三分之一(33.6%),在教育学领域则接近五分之一(19.3%)。在被引频次前1000的论文中,这一现象同样存在。基因表达领域中被引频次最高的1000篇论文中,有30%的论文为跨国合作,这一比例在人工智能领域和教育学领域分别为22%和15.4%。

如果进一步看那些“金字塔尖“的研究学者,可以发现各学科H-index排名前50作者的跨国论文比例均值和中位数都要高于排名51-1000作者,且这一差距在人工智能领域达到了统计学上的显著。而比较各学科被引频次前50的论文和排名51-1000的论文,前者的国际化比例同样高于后者(除教育学领域外)。

总体来说,提升国际合作程度有利于增强学科的学术影响力,且对国际化比例相对较低的社会科学领域的影响更为显著。与此同时,在学术领域产生较高影响力的学者和论文也往往具有较高的国际化水平。

02

我国各学科国际合作程度的变化趋势

既然国际合作能够显著提升学术影响力和科研绩效,在建设世界一流学科的过程中,自然应该关注各学科国际合作的历史、现状和趋势。实际上,回顾2000至2020的近二十年,我国的跨国科研合作,在以基因表达为代表的生物医药领域、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计算机领域、和以教育学为代表的社会科学领域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从国际合作强度来看横向比较我国三个学术领域在过去近20年的平均国际合作论文占比,基因表达领域最高, 24%的论文为跨国论文,高于人工智能的22%,显著高于教育学的17%。具体分析各学科国际合作论文比例的发展趋势,可以发现2016年之后这三个学术领域国际合作的格局有了较大变化基因表达的国际合作论文比虽然从2003至2015年一直保持领先优势并且稳步提升,但其数据的增长速率正在逐年放缓。人工智能学科的国际合作论文比则从2012年开始快速提升,并在2016年超过了基因表达。教育学的国际合作论文比尽管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落后于其他两个领域,但是该领域的数据也一直在稳步提升,并从2011年开始明显提高增长速度,尤其是在2016年实现了大幅跃升,一举超越了人工智能与基因表达领域的国际合作比,并在此后一直领先于其余两个领域。

从国际合作广度来看,这三个学科的国际合作团队都正在变得越来越多元。三个领域中每篇国际合作论文的平均参与国家数随时间逐年上涨。整体来看,教育学领域国际合作论文所涉国家数最多,其次是基因表达,再次是人工智能。

03

我国各学科与不同国家和地区合作论文变化趋势

具体到国际合作的对象,我们分析了在这三个领域我国与不同国家和地区合作论文的总数占我国该领域所有跨国合作论文的比例,以及该数据在过去20年内的变化。 

首先,我国三个学科国际合作的一个重要特点在于合作的国家/地区集中度较高。合作前十的国家/地区都包括美国、中国香港、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新加坡、日本、中国台湾、德国。此外,在人工智能和基因表达,我国还与法国开展过较多的学术合作。而在教育学学科中,荷兰也是我国重要的合作伙伴。

其次,按照国别/地区比较不同国家与我国合作发表的情况美国在2000年至2020年间始终是是我国基因表达与教育学领域最大的国际合作伙伴,并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与地区。在人工智能领域,美国也从2004年开始超越香港地区占据绝对优势;英国在人工智能、基因表达、教育学领域的合作论文占比一直稳步提升,到2020年已经成为三个领域内我国第二大合作伙伴。香港地区在人工智能、基因表达、教育学领域的合作占比都不断下降。其中在人工智能学科,鉴于香港在21世纪初的合作份额较大,并且此后我国不断加强与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合作,导致香港在这一学科的合作比例明显下降。但即便如此,到2020年香港仍然是中国在基因表达和教育学两个领域的第三大合作伙伴。 

再次,从不同学术领域我国国际合作的形势来看,在基因表达领域,美国始终一枝独秀,参与了我国近6成国际合作论文,显示出美国在这一研究方向上的强劲实力,其次是英国,而其他国家与我国的国际合作相对占比较少。在人工智能领域和教育学领域,香港与美国的影响此消彼长,我国合作对象相对分散。比例最大的美国约占四成,其次是英国、澳大利亚和香港。

最后,按照地区比较美国、欧洲、一带一路国家、亚洲发达国家和地区(包括日本、韩国、新加坡、台湾、香港)与我国合作发表的情况。可以明显看出,近年来在这三个学术领域,我国与一带一路和欧洲国家的合作强度,即与其合作的论文数占跨国论文总数的比值均逐步提高。在人工智能领域中,这一变化趋势最为明显,同时我国与美国、亚洲发达国家和地区合作强度有所下降。

04

我国不同高校各学科学术生产力与国际合作水平

高校是我国科学研究的主力军,而在高校中,学术科研中的国际化可以进一步扩散辐射,有效促进办学国际化的整体水平。例如,很多学校都是由最初有学术合作的国际同行牵线搭桥,开展暑期课程、学生交流、国际会议,甚至共建研究中心、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等。因此,高校中学术研究的国际化合作有着更为深远的意义。为此,我们从三个领域中选取了近20年内发表论文总数最多的20所学校,探究其学术生产力与国际合作水平的关系。

整体来看,北京大学与浙江大学在三个领域中都保持较高的学术生产力国际合作水平。清华大学在人工智能与教育学两个学科领域具有高水准的学术生产能力与国际合作程度,但在基因表达领域的学术产出较低,尚未进入前20名。中山大学与复旦大学在基因表达领域的学术生产力与国际合作程度都相对较高,在教育学学科的国际合作程度也名列前茅但是学术产出有待加强。上海交通大学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学术生产力与国际合作程度都位居前列,但是基因表达领域的国际合作水平以及教育学的学术生产力仍需提高。

在人工智能领域,落在象限I的高校包括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这些院校的总发文数量(正态归一化)与国际合作文章所占比例皆高于20所高校的平均数,相对而言属于学术生产能力强、国际合作程度也相对较高的大学;落在第II象限的高校包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电子科技大学与东南大学。这些院校的国际合作文章比例高于20所高校的平均数,但是总发文数量低于20所高校的平均数,相对而言,属于国际合作程度较高、但是学术产出有待提升的大学;落在第III象限的高校包括西北工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天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北京邮电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国防科技大学。这些高校的国际合作文章比例和总发文数量都低于20所高校的平均数,即在国际合作程度与学术产出上都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落在第IV象限的高校包括武汉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哈尔滨科技大学。这些高校的文章总数高于20所高校的平均数,但是国际合作文章所占比例低于平均数,属于学术产出较高,但是国际合作程度仍需进步的大学

在基因表达领域,坐落在第I象限的高校包括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复旦大学与上海交通大学,表明这些院校的学术产出与国际合作程度都达到了相对较高的程度。坐落在第II象限的高校包括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协和医院、华中农业大学,这些院校的国际合作水平较高,但是整体发文量有待提升;坐落在第III象限的高校包括四川大学、山东大学、吉林大学、首都医科大学、南方医科大学、武汉大学、郑州大学和,这些院校的学术产出与国际合作程度都仍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坐落在第IV象限的高校有中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和南京医科大学,表明这些院校的发文量较高,但是国际合作程度有待改善

在教育学领域,第I象限的高校有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这些院校的学术产出与国际合作程度都位于领先水平;第II象限的高校有复旦大学、中山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这些院校的国际合作水平较高,但是整体学术产出仍需进一步提升;第III象限的高校有华南师范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四川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这些院校的国际合作程度与学术产出都有较大提升的空间;第IV象限的高校包括华中师范大学、西南大学,这些院校的发文量较高,但是国际合作程度仍需改善

05

高校拓展学术国际化的途径和建议

从上文中的分析可以看到,有些学校,虽然论文整体发文量不少,但国际合作的论文比例相对较低,加强国际化合作将有利于学校在保障数量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质质量。有更多的学校,学科发展水平还相对不足,通过国际化合作则可以快速参与到更前沿的研究,从而把学科建设推向快车道。

然而,如何寻求合作对象,如何建立合作关系,这不仅是地方高校的难题,对高水平研究大学也是一种挑战。一方面,这与学科本身的属性特点相关,另一方面也与当前越来越细分的研究方向相关。合作双方不仅需要有匹配的研究方向,也需要有一定的信任基础。对学校来说,目前建立学术合作往往还主要依靠于学者个人的人际网络,校方除了给予政策和经费的支持,很难给与学者更为直接的帮助。

然而实际上,基于学科数据和人才地图,学校或者院系可以在获得针对性的决策支持后,对教师的学术国际合作给与更多的方向指导,并为其创造有利机会,促成学术合作。

例如,通过人才地图与校友信息的消歧、匹配,学校能够得知在本校学习或工作过的校友现在所处的国家、工作单位、研究兴趣和方向,那么学校就可以定向地根据本校现有教师的研究方向,进行合作推荐和邀约。相比较其他人,校友既有学术上的传承,也有心理上的亲近和信任,更容易促成相关的合作。

通过构建知识图谱和人才地图,实现领域内相关人才的关联

访学交流也是促成国际合作的主要途径之一。访问学者在访学期间从事的研究课题,往往可以延伸到访学之后,从而形成长期的、影响力深远的国际合作。然而很多教师可能可以申请到留学基金委或学校的相关交流经费,但苦于没有合适的访学接收单位,使得经费无法合理进行利用。如果能够根据教师的学术方向,精准进行host推送,则可以大大加强访学交流的效率和成效。

在国际会议的举办方面,通过人才地图同样可以更精准地邀请会议嘉宾与参会者,让会议的成效事半功倍,帮助学者在会议中更好地进行交流,从而促成后续的长期合作。

另一方面,学校如果能够进行良好的数据治理,注意数据的积累和汇总,也可以聚沙成塔。从教师个人分散式的线索、每一个小活动、每一次小领域评审中,不断积累本校可以触达的专家库,构建私域学者地图,让教师个人的人际网络集聚成学校或院系的网络,从而在最大程度上促进学校在不同学科国际合作的可能。

06

小结

总之,增强学术国际化程度,既能有效提升学校相关学科的学术影响力,推进学科建设,也为学校整体国际化水平的提升起到促进作用。过去20年来,我国不同学科领域在国际化合作强度和广度上均有显著的增长。正像国家科技评估中心与科睿唯安在2017年联合发布的《中国国际科研合作现状报告》中所说“中国与国外科研机构的合作规模和影响力都在向纵深发展”“国际科技合作成为中国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到不同的学科,我国理科、工科和社会科学的国际合作情况也有着不同的表现;并且不同的高校,在国际合作上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如今面对新冠疫情和逆全球化的国际环境,如何更有效地开展学术国际合作成为了高校建设一流学科的重点和难点。而运用学术大数据,建设人才地图,进行数据治理与优化,精细化进行学科国际化指导与建设可能是未来可行的方向。

作者:

胡皖琪(方略研究院执行院长)
史安丁(方略研究院英国研究分站研究员,牛津大学高等教育学在读博士生)
武宇宁(方略研究院数据科学家)
张雨(方略研究院数据分析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新闻传播学者国际发表状况的实证研究
我国科技论文超越英德,居世界第2,卓越论文数清华第3,西农第10
人文社科都要追求国际发表?老师们是这么想的
【喜迎党代会】乘风破浪 航向世界
【揭秘】北京985大学排名及专业优势,你知道多少?
研究与观察 | 文献计量视角下中国出版学研究群体特征分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