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

编辑本段 历史沿革

公元前2世纪,中岳庙始创,以太室山峰遥为背景,独立建造于"天地之中"盆地平原,自成建筑体系。

公元2世纪,东汉三阙创建,由太室阙中岳庙构成的礼制建筑群,是古代祠庙建筑群空间处理的优秀范例。少室阙、启母阙则以一种特殊的建筑形式和艺术内容代表着中国几千年历史传统中的祖先崇拜。

北魏正光年间(公元520~525年),嵩岳寺塔创建。原为宣武帝的离宫,后改建为佛教寺院。

北魏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少林寺常住院始建,寺内现存明、清建筑30余座。公元689年至1803年间,少林寺塔林建造了古塔241座和现代塔2座。少林寺初祖庵为纪念佛教东方禅宗的创始人南亚高僧达摩而建。少林寺是国内屈指可数的完整的宋代砖木建筑精品之一,是宋代《营造法式》颁布后最初的珍贵实证,更是中国砖木结构建筑宝典。少林寺建筑群(塔林、初祖庵、常住院)见证了佛教通过在"天地之中"的传播,加强、巩固其影响,并由此形成了中国最大的禅宗教派的全过程。

北魏孝文帝时期(公元471~499年),会善寺始建,寺内现存元、明、清时期建筑9座。

北魏太和八年(公元484年)于嵩阳寺前身建嵩阳书院,是北宋四大书院之一,是程朱理学的策源地。嵩阳书院现存清代建筑26座。

2009年,在西班牙塞维利亚召开的第33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已决定暂缓中国申报的嵩山历史建筑群项目,嵩山需补充材料,留待2010年在巴西利亚举行的第34届大会上再行审议。

2010年8月1日,坐落在嵩山腹地及周围的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少林寺(常住院初祖庵塔林)、东汉三阙(太室阙少室阙启母阙)、中岳庙嵩岳寺塔会善寺嵩阳书院观星台)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编辑本段 建造年代

世界文化遗产: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始建朝代始建时间
中岳庙周朝平王元年(前770年)
东汉三阙·太室阙东汉元初五年(118年)
东汉三阙·少室阙东汉延光二年(123年)
东汉三阙·启母阙东汉延光二年(123年)
会善寺北魏皇兴五年(471年)
嵩阳书院北魏太和八年(484年)
少林寺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年)
少林寺·常住院北魏太和二十年(496年)
嵩岳寺塔北魏永平二年(509年)
少林寺·塔林唐朝贞元七年(791年)
少林寺·初祖庵北宋宣和七年(1125年)
观星台元朝至元十三年(1276年)

编辑本段 遗产评价

创建于东汉时期的汉三阙太室阙、少室阙、启母阙,是中国最古老的国家级祭祀礼制建筑典范;中岳庙和太室阙,是中国古代礼制建筑格局最全面的代表;周公测景台观星台,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天文台;嵩阳书院作为中国最早的传播儒家理学、祭祀儒家圣贤和举行考试的书院,是书院文化的载体;嵩岳寺塔少林寺建筑群和会善寺,是不同时期佛教在中国发展的纪念碑,上千年来,深深影响着中国古代的宗教建筑形制。

在中国古老的宇宙观中,中国是位居天地中央之国,而天地中心则在中原,中原的核心则在洛阳,因而这里成为中国早期王朝建都之地和文化荟萃的中心。中国三大主流文明儒、佛、道都在这里建立了弘扬传播本流派文化的核心基地,也成为古人丈量天地,蠡测宇宙的中心,汇聚和留存了大量珍贵的文化纪念建筑,与中国"天地之中"传统宇宙观发生着直接的、必然的联系。

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建筑类型之多、规格之高、历时之久、内涵之丰富、影响之深远,为世所罕见,是中国古代礼制、宗教、科技和教育等建筑类型的杰出代表,是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建筑艺术漫长发展的滥觞,更是中国先民独特宇宙观和审美观最真实、最深刻的反映。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为已消失的传统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见证,是一座东方古代建筑艺术殿堂,以其古老与博大、凝练与舒展、沧桑与辉煌,向世人展示着中国古代文化哲学和建筑艺术的瑰丽。

观星台,位于登封市东南13公里告成镇北周公庙内。建于元至元年间(1271~1294年),是我国现存时代最早、保护较好的天文台,在世界上也属最早的天文建筑之一。

太室阙,是中岳庙前身太室祠前的神道阙,位于登封市区东太室山黄盖峰下中岳庙天中阁前600余米处的中轴线上,后来便成为历代中岳庙前导空间的重要建筑。太室阙始建于汉安帝元初五年(118年),以青灰色块石砌筑,分为东西两阙,间距6.75米,相对如门,是太室祠的象征性大门。

启母阙,位于登封市城西北2公里嵩山南麓万岁峰下,为汉代启母庙前的神道阙。

少室阙,位于登封市城西5公里嵩山南麓十里铺村西,为汉代少室山庙的神道阙。约建于东汉元初五年至延光二年(118~123年)。

会善寺,位于登封市城北6公里嵩山南麓积翠峰下。该寺原为魏孝文帝(471~499年)离宫,正光元年(520年)复建闲居寺。隋开皇五年(585年)改名嵩岳寺,后隋文帝赐名会善寺。

嵩阳书院,位于登封市城北3公里峻极峰下,是宋代四大书院之一。嵩阳书院原名嵩阳寺,创建于北魏太和八年(484年),宋至道年间(995~997年)赐名"太室书院",并赐九经子史,置校官,生徒数百人。宋景佑二年(1035年)赐名嵩阳书院,并设院长掌理院务,拨学田百亩以供开支。嵩岳寺塔,位于登封市城西北5公里嵩山南麓嵩岳寺内。始建于北魏宣武帝永平二年(509年),原为宣武帝的离宫,后改建为佛教寺院。

少林寺,位于登封市西北13公里太室山南麓。少林寺为中国佛教禅宗祖庭和少林拳法和中国功夫的发祥地。

编辑本段 遗产概况

少林寺

少林寺是中国佛教禅宗祖庭和中国功夫的发源地,是世界著名的佛教寺院,是汉传佛教之根,在中国宗教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被誉为"天下第一名刹"。是北魏孝文帝安置印度高僧佛陀跋陀罗而建,又因其历代少林武僧潜心研创和不断发展的少林功夫而名扬天下,素有"天下功夫出少林""少林功夫甲天下"之说。

少林寺是中国功夫的摇篮,少林功夫博大精深,以刚、猛、勇、疾著称,少林拳始创于北魏,盛行于唐、宋、元、明,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历经了一千五百多年的磨砺,集众家之长,汲诸派之精,刚柔并济,独树一帜。

少林寺常住院

中国佛教禅宗祖庭少林寺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东西宽120米,南北宽300余米,占地面积约36000平方米,保存明、清建筑多座。孝文帝元宏为安顿天竺僧人跋陀落迹传教而敕建少林寺。因寺院坐落于

少林寺少室山林之中而得名。1963年被列为河南省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寺中历代建筑遗存、碑刻、壁画是少林寺发展的历史见证,也是研究华夏历史、文化、武术、宗教、建筑、书法、雕刻、美术乃至寺院与域外文化交流等极为珍贵的实物资料。

少林寺初祖庵

初祖庵位于少林寺常住院西北一座龟背形山上,始建于北宋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是宋代人为纪念佛教禅宗初祖菩提达摩而营建的纪念建筑。庵院中轴建筑有山门大殿和千佛阁,以及大殿后东侧的圣公圣母亭、西侧的面壁亭等。除大殿为北宋所建外,其余皆为明、清以后重修。另有宋、金以后碑碣40余品。初祖庵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除大殿为北宋所建外,其余皆为明、清重修。大殿梁架结构、斗拱比例和细部做法等都可与宋《营造法式》的记载相印证,在木构石雕等方面的技法甚至可称为孤例。

少林寺塔林

塔林位于少林寺常住院西约300米,是少林寺历代高僧的墓地,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

少林寺塔林保护单位。按照佛教葬仪,寺僧圆寂后,佛徒们根据其佛学修养、佛教地位、生前威望及其经济等情况,建造层级和高矮大小不同的墓塔,以示功德。少林寺塔林是我国现有数量最多的墓塔群,面积2.1万多平方米。现存有唐、宋、金、元、明、清各代砖石墓塔共228座,塔上大多有石质或砖质塔铭,塔林内还有碑刻14品。它被誉为"古塔艺术博物馆",是综合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史、雕刻艺术发展史和宗教发展史的实物资料库。

少林寺塔林座座古塔昂然耸立,千姿百态,形象各异,形似参天巨木,势如茂密森林。塔林保存有唐、五代、宋、金、元、明、清7个朝代的古塔228座,有单层单檐塔,单层密檐塔,印度窣堵波塔和各种喇嘛式塔等。

太室阙

太室阙位于中岳庙天中阁前600余米处的中轴线上。它是中岳庙前身太室祠前的神道阙,是太室祠的象征性大

太室阙门。阙是一种装饰性建筑,在中国是道路之门,礼仪之始。太室阙始建于东汉安帝元初五年(公元118年),与少室阙、启母阙并称中岳汉三阙。汉三阙是中国山岳祭祀建筑实物的可溯之源,是仅存的国家级祭祀建筑用阙,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太室阙凿石砌成,分结构相同的东西两阙。阙身的画像内容有车骑出行、马戏、倒立、斗鸡、舞剑、人捉鸱鸮、鲧、楼阁、羊头、熊、玄武、虎、犬逐兔、朱雀等,艺术风格浑朴古拙,气势深沉,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在艺术创作上的辉煌成就。由太室阙和中岳庙构成的礼制建筑群,整体历史价值无与伦比。它不仅是中国古代祠庙建筑群空间处理的优秀范例,也是古代圣山崇拜的历史见证。

少室阙

少室阙是汉代少室山庙前的神道阙,位于登封市区西嵩山少室山下,始建于东汉安帝延光二年(公元123年)

前后。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少室阙东西两阙相对如门,是少室山庙的象征性大门。少室阙壁遍布雕刻画像,现保存完整的有60余幅,内容丰富多彩,反映了我国汉代的民俗风情,特别是蹴鞠图,为现代足球运动起源于我国提供了有力的实物佐证。少室阙铭文是研究我国书法艺术和汉字演变的宝贵资料。少室阙是古代祭祀少室山神的重要实物见证,也是中国古代祭祀礼制建筑的典范之一。

少室阙其结构与太室阙基本相同,阙身保存较完整的画像有60余幅,内容主要包括车骑出行、宴饮、击剑、狩猎、犬逐兔、驯象、斗鸡、蹴鞠、鸱鸮、羊头、鹿、虎、鹳鸟哺雏、马技、月宫、常青树等。

启母阙

启母阙是汉代启母庙前的神道阙,位于登封市东北太室山万岁峰下,建于东汉安帝延光二年(公元123年),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建筑构造和太室阙大致相同。启母阙东西两阙相对如门,是启母庙的象征性大门。启母阙阙身也是遍布雕刻画像,现保存较完整的有60余幅,内容丰富,反映了我国汉代的民俗风情及神话传说。启母阙的铭文为篆书,堂溪协撰写,是汉代书法难得的精品,历来为金石家所关注。启母阙是古代祭祀夏代帝王启之母的重要实物见证,也是中国古代祭祀礼仪建筑的典范之一。

启母阙的结构和太室阙相同,阙身画像内容主要有幻术、马技、骑马出行、杂技、驯象、郭巨埋儿、夏禹化熊、果下马、狩猎、虎逐鹿、驼、双蛇、日轮、龙、虎等。启母阙在三阙中铭记保存最好,铭文为篆书,堂溪协撰写,字体俊逸刚劲,具有较高的价值。

中岳庙

中岳庙是中国道教在中原地区早期发展的中心,世界道教主流全真教的圣地。

中岳庙位于嵩山太室山南麓黄盖峰下登封市区东部。四周群山环绕,风景秀丽。始建于秦(前220~前207年),西汉元封元年(前110年)刘彻游嵩山时,令祠官大加修建。现存庙制为明代所定,大部分为清顺治至乾隆

中岳庙 时按《工部营造则例》官式作法重修的面貌。中岳庙院占地面积约117000余平方米,是中国五岳之中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一组古建筑群,现存殿宇楼阁宫亭、台廊、碑楼等建筑400余间,中轴线主殿峻极殿是五岳中最大的殿宇,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岳庙是中国规模最大的、最高级别的礼制建筑群。中岳祭祀建筑不仅影响中国五岳中其它四岳祭祀建筑形制的形成,而且深刻影响了国家政权祭祀河渎的建筑规模和布局方式。中岳庙是五岳中保存最完整、现存规模最大的道教庙宇和皇家园林

嵩岳寺塔

嵩岳寺塔是中国最早的、创造性采用筒体结构的、唯一平面为十二边形的古塔,为中国现存最早的砖塔

嵩岳寺塔位于登封市区西北5公里嵩山南麓嵩岳寺内,塔平面十二边形,由基台、塔

嵩岳寺塔 身和塔刹三部分组成,高36.78米,始建于北魏宣武帝永平二年(公元509年),原为宣武帝的离宫,后改建为佛教寺院。嵩岳寺塔系用青砖和黄泥浆垒砌而成,且灰缝皆不岔分,历经1480多年的风雨侵蚀,不酥不碱,坚韧如初,巍然屹立,是中国建筑史上的光辉典范。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嵩岳寺塔虽历经1400余年的艺术水平,同时也表现出了高超的造塔技术,成为高层筒体结构的先驱,堪称世界上最早的筒体结构建筑。

会善寺

会善寺位于登封市区西北6公里处的太室山南麓积翠峰下,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

单位。会善寺最初为北魏孝文帝(公元471-499年)离宫,后改建为闲居寺,隋文帝时先称嵩岳寺,又赐名会善寺。唐代盛极一时,且高僧辈出,如净藏禅师、道安禅师、普寂禅师、一行和尚等皆名誉天下。武则天游幸嵩山时,曾至会善寺,拜高僧道安禅师为国师,并称之为老安国师,赐此寺名为安国寺。五代后梁时曾一度废毁。宋开皇年间(945~975年)再次重修佛殿。元、明、清均有整修。今寺范围包括常住院、戒坛遗址、古塔及寺内碑碣等。寺西山坡上原有唐代名僧一行创建的琉璃戒坛,是当时全国僧人受戒中心三大戒坛之一。

嵩阳书院

嵩阳书院是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程朱理学发源于此,儒家礼教光大于此,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发挥了重要的教育作用。

嵩阳书院位于嵩山南麓、太室山脚下,坐北朝南,东、北、西三面峰峦环拱,溪水围合,南面开阔平缓,

嵩阳书院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初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八年(公元484年),时称嵩阳寺,隋大业八年(公元612年)更名为嵩阳观,作为道士的炼丹之地。唐高宗、武则天曾两次以嵩阳观为行宫,加以营造,并更名为奉天宫,中唐时还曾一度更名为天封观。宋景佑二年(1035年)重修太室书院后,赐额更名为嵩阳书院。宋代理学的"洛学"创始人程颢、程颐兄弟都曾在嵩阳书院讲学,成为宋理学的发源地之一。明末书院毁于兵燹,清代康熙时重建,鼎盛时期,学田1750多亩,生徒达数百人,藏书达2000多册。书院保持了清代建筑布局,南北长128米,东西宽78米,占地面积9984平方米,现存清代建筑25座。中轴建筑共分五进院落,由南向北依次为大门、先圣殿、讲堂、道统祠和藏书楼,中轴线两侧有配房和西院敬义斋等建筑。现保存有东魏以后石刻15品、古树14株等文物遗存。嵩阳书院格局紧凑,功能完善,作为中国最早的传播儒家理学学说、祭祀儒家圣贤和举行考试的书院,对儒学的发展起过重要的作用,对研究我国古代书院建筑、教育制度以及儒家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标本意义。

观星台

观星台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天文台,是我国现存唯一、保存完好的古天文台,也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观测天象建筑之一,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天文科学建筑物之一,反映了中国古代科学家在天文学上的卓越成就。

观星台位于登封市区东南12公里的告成镇,东西宽37米,南北长150米,占地面积5550平方米,北依嵩山,

观星台南望箕山,处颍河之滨,同周公测景台周公祠组成一座完整的院落。院内复制安装各种天文仪器十多种。世界上著名的天文建筑之一,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观星台创建于元世祖至元13年至16年(公元1276-1279年),距今己有730多年的历史。郭守敬王恂等经过多年的辛勤观测和推算,终于在至元十八年(公元l281年)编制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历法--《授时历》。与当今世界上许多国家使用的阳历《格里高利历》的精确度相当,但《授时历》比《格里高利历》早三百年。观星台是一座高大的砖、石结构建筑,由台身和量天尺组成,台身形状是覆斗状,其作用是 "昼参日影,夜观极星,以正朝夕"。观星台不仅保存了我国古代圭表测影的实物,也是自周公土圭测影以来测影技术发展的高峰,它反映了我国天文科学发展的卓越成就,对于研究我国天文史和建筑史都具有很高的价值。

编辑本段 遗产价值

自汉朝开始,嵩山历史建筑群经过两千余年来的发展,凝聚着具有深远、广泛影响的文化传统的核心理念、信仰、科技和建筑艺术,综合体现了东方文化的悠久历史和优秀文明,在礼制、宗教、科学、教育及文化艺术上均表现出突出的成就,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一、礼制建筑的成就和价值

嵩山历史建筑群的礼制建筑以汉三阙和中岳庙为代表。中国古代帝王政权为证明皇权的正统,在儒家思想的基础上将单纯的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转化为礼制规范,于是产生了与一般宗教文化和宗教建筑不同的礼制文化和礼制建筑,并影响至东亚地区的文化乃至全世界。

二、宗教建筑的成就和价值

嵩山历史建筑群的宗教建筑以嵩岳寺塔、少林寺建筑群、会善寺为代表。这些建筑本身即是各个历史阶段佛教在中国发展的纪念碑,如佛教寺院的总体布局之变化,从早期以塔为中心发展到塔处于大殿前后,又发展为以殿堂为核心,塔位于寺院之外。这些寺院的不同时期建筑技术的变化、艺术风格的演变也都历历在目。

三、科技建筑的成就和价值

嵩山历史建筑群的科技建筑以观星台和嵩阳书院为代表。观星台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天文台,也是世界现存最早的观测天象建筑之一,体现着天文史上早期最杰出的成就,具有科技史、建筑史上独特的历史地位。观星台建筑群中还有唐代竖立的"周公测景台"的石表,并与周公庙、帝尧祠结合在一起,更加深刻地反映出古人心目中把嵩山作为文化发祥地的认识,以及作为"天地之中"的观念和信仰。

嵩阳书院初名嵩阳寺。建筑形式有歇山式灰筒瓦顶和硬山式滚脊灰筒瓦覆顶房屋,古朴雅致,大方不俗,与中原地区众多的红墙绿瓦寺庙建筑截然不同,具有浓厚的地方建筑特色,风格独具。

四、在建筑史上的地位及思想文化上的成就和价值

嵩山历史建筑群是中国砖石建筑发展的实物见证,鉴于嵩山历史建筑群中的佛塔、墓塔、天文台、庙阙等砖石建筑不但数量多,而且建筑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建筑材料精良,建筑技艺高超,代表了中国古代砖石建筑发展的水平,是古代塔、阙、台(天文台)等砖石结构建筑的杰作范例和弥足珍贵的实物例证。

编辑本段 申遗过程

一次申遗

在西班牙塞维利亚召开的第33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已决定暂缓中国申报的嵩山历史建筑群项目,嵩山需补充材料,留待2010年在巴西利亚举行的第34届大会上再行审议。

继中国申报的五台山项目被作为文化景观列入世遗名录后,当地时间2009年6月26日下午,世界遗产委员会大会对中国的第二个申报项目嵩山进行了审议。

在经过委员会激烈辩论后,大会决定,在中国对嵩山的申报文本进行材料补充后,2010年作为候选景观地继续进行审议。

国家文物局相关人员介绍,世界遗产的申报结果分为四种,即直接入选世遗名录、补充材料再审、或退回重审及不予入选。由于东西方的文化差异,部分西方学者认为,嵩山所具的文化价值应该是"圣山崇拜",而不是中方所阐述的"天地之中",因此,由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提供的审查报告中,对嵩山作出了退回重审的建议。此外,本次会议审议的五台山项目由于自然遗产部分未能获得通过,从原申报的自然和文化混合遗产调整为文化景观,使中国面临着同时申报两个类型相近的文化遗产项目的困难处境,在时机上也相当不利。

中国申遗代表团团长、国家文物局副局长童明康表示,包括国家文物局在内的所有相关部门应该一如既往,使嵩山历史建筑群的申报文本更加完善。嵩山历史建筑群还将继续努力。

申遗成功

第34届世界遗产大会于2010年8月1日在巴西首都巴西利亚宣布,来自中国河南的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正式成为世界文化遗产,至此我国世界遗产已达39处,世界文化遗产26处。

正在巴西首都巴西利亚出席世界遗产大会的河南省文物局局长陈爱兰在与记者的电话连线中说:"我们等来了期待已久的喜悦,但这份喜悦并不轻松,世界赋予了我们更多、更重的责任,申遗成功不是结束,而是开始。"

得知此消息,少林寺方丈释永信也十分激动。他说,今后寺院僧人们每天的生活起居,都能触摸到世界文化遗产,这是我们的荣誉和骄傲,同时也要肩负起更大的责任。

"历史悠久、品类齐全,具有原真性和唯一性,这是'天地之中'申遗的最大优势,也完全符合世界遗产公约关于世界文化遗产价值的标准。"河南大学古建园林研究院院长张家泰说。

在进入世界文化遗产之列的历史建筑群中,创建于东汉时期的少室阙、启母阙,是中国最古老的国家级祭祀礼制建筑典范;中岳庙和太室阙,是中国古代礼制建筑格局最全面的代表;周公测景台和观星台,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天文台;嵩阳书院作为中国最早的传播儒家理学、祭祀儒家圣贤和举行考试的书院,是已经消失了的书院文化的载体;嵩岳寺塔、少林寺建筑群和会善寺,是不同时期佛教在中国发展的纪念碑,千余年来,它们影响了广大范围内的宗教建筑形制。

在中国人的早期宇宙观中,中国是位居天地中央之国,天地之中心在中国中原的郑州登封一带,因而这里成为中国早期王朝建都之地、中国文明起源的中心和文化荟萃的中心。中国古代礼制、天文、儒教、佛教、道教等文化流派纷纷来此朝拜圣山、祭祀山神,传经、讲道并在此建立核心基地。

"不同的文化信仰受'天地之中'理念的召唤汇聚在一起,留下了富贵财富,历代礼制、宗教、科技和教育等建筑类型的代表作品在此汇聚并得到了真实保留,构成了一部中原地区上下3000年形象直观的建筑史,是中国先民独特宇宙观和审美观的真实体现。"著名古建筑专家杨焕成说。

受世界遗产委员会的委托,澳大利亚文化遗产专家茱丽叶·拉姆齐评估验收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3天考察,我认识了'中'字",她说,"少林寺、观星台、中岳庙、嵩阳书院的碑刻上总是出现这个字,这充分说明了一个民族在人文方面对'天地中'的崇拜和认可"。

自申遗工作启动以来,河南省和登封市按照"不改变文物原状及其环境、地貌"的总体原则,对8处11项古代建筑进行了修缮和环境整治,建筑群内的1000多株古树名木也进入了保护之列,300多株生病的古树得到了专家们的精心诊治。

相对枯燥和漫长的申遗准备过程也因社会和市民的全程参与而变得生气盎然,比如在档案资料建设方面,广大市民踊跃提供、捐献相关图书和文献的场面让一直参与申遗工作的登封市文物管理局副局长宫嵩涛回忆起来感慨不已:"没有想到市民们会这么积极和配合,我们档案资料一下子丰富了很多。"

自1985年签署《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以来,中国在申报和保护文化遗产方面作出了积极努力,不仅提高了遗产所在地的管理和保护水平,也扩大了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影响。中国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景观地已达39处。其中文化遗产28处,自然遗产7处,文化和自然混合遗产4处。

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第二次参加世遗大会的评审,这个项目被大会认定为"补充材料再议"项目。在过去一年中,国家和地方的相关部门与国际组织加强了沟通,按照大会意见对申报材料做了补充。3月,负责向大会提供专业意见的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向大会提出了把"天地之中"列入名录的推荐意见。

陈爱兰表示,申遗成功了,河南将按照世界遗产组织的要求认真做好遗产保护工作,使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在保持原貌基础上,延年益寿,呵护好属于全人类的珍贵文化遗产。同时,力争在2010年底完成8处11项遗产地的分块陈列展示工作,使其多角度、全方位地呈现于公众面前。

遗产描述

该建筑群时间持续长、类型多,展现了佛、道、儒等不同文化价值的古代建筑艺术作品,连同其中丰富的古代碑刻、壁画等类型的文物遗存,构成了全中国乃至全世界独一无二的传统文化景观,代表着中国古老的文明传统和突出科技、艺术成就,反映了其作为东方文明发祥地在文明起源和文化融合中的核心角色,也是当今文化延续和发展的巨大财富。其突出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应当受到全人类的珍惜和保护。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厚重嵩山:好景几千秋
历史上的今天“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正式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名山]中岳嵩山:天地之中 佛道文武共同成就
中国世界遗产之三十九——嵩山“天地之中”古建筑群
武有少林,文有嵩阳,这个小城市堪称古代文武圣地
倾听“天地之中”的绝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