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洛阳历代人物汇编》第34卷

(本卷12姓氏)

(楚、阙、源、路、解、鲍、虞、锜、鄯、徵、雷、裴)

楚建中1010-1090),按《宋登科记考》:“楚建中,字正叔,河南府洛阳县人。仁宗朝登进士第,颍州司法参军。”清雍正《河南通志》卷45《进士·宋》云:“楚建中,洛阳人,陕西都转运使,知庆州。”郭植撰其父楚府君墓志铭并序云:“君男三人:曰执中,景祐元年(1034)进士第,授郑州荣泽县主簿 ;曰敏中,亦攻词业 ; 曰建中,与长兄同榜及第,授颍州司法参军。”《宋史·331·列传第90》云:“楚建中,字正叔,洛阳人。第进士,知荣河县。民苦盐税不平,建中约田多寡以为轻重。主管鄜延经略机宜文字。夏人来正土疆,往莅其事。众暴至,两骑傅矢引满向之,建中披腹使射,曰:'吾不惮死。’骑即去,众服其量。元昊归款,建中白府请筑安定、黑水八堡以控东道,夏人果来,闻有备,不敢入。累迁提点京东刑狱、盐铁判官。昭陵建,命裁定调度,省数十万计。历夔路、淮南、京西转运使,进度支副使。神宗用事西鄙,以建中尝为边臣所荐,召欲用之,言不合旨,出知沧州。久之,为天章阁待制、陕西都转运使,知庆州、江宁、成德军,以正议大夫致仕。元祐初,文彦博荐为户部侍郎,不拜。卒,年八十一。”史载“性清傲,如元祐初,文彦博升户部侍郎,人皆登门拜贺,独建中不拜贺之。”

楚执中(?-?),字通叔郭植撰其父《楚府君墓志铭并序》云:“君男三人:曰执中,景祐元年进士第,授郑州荣泽县主簿。曰敏中,亦攻词业。曰建中,与长兄同榜及第,授颍州司法参军。”由是,知与弟建中同登景祐元年(1034)进士第。龚延明主编《宋代登科总录》漏载,当按景祐元年进士补录之。史载执中性滑稽,谑玩无礼。庆历间,韩魏公(琦)帅陕西,将四路讨元昊,师行有日矣。尹洙与楚有旧,荐于韩公。楚曰:'虏之旃帐无定,万一迁徙深远,以致我师,无乃旷日持久乎?韩公曰:'今大兵入界,则倍道兼程矣。’楚曰:'粮道岂能兼程进耶?韩公曰:'吾已尽括关内之驴运粮,驴行速,可与兵相继。万一粮尽,可杀驴而食。“楚曰:'驴子大好酬奨。’韩公怒其无礼,遂不使入幕。然四路进兵竟无功。”由是,名声一出,升迁难矣。与诗人林逋友善,逋有《送楚执中随侍入蜀》诗:“严君将命之卭蜀 令子和家且侍行。洛汭好山归别业, 江南芳草动离情,诗题寺壁云根润,书检松窓野色明。他日林间无所望,秪求金榜看嘉名。”长子照,任河阳推官;次子庶,任信阳军录亊参军。

阙 (?-?),按臧励和主编《中国人名大辞典》1726页:“阙清,「明」河南(今河南洛阳)人。弘治举人,知平凉府。天性纯孝,为政务本爱民。”

源子邕(?-528)按鹤山源氏文化《源氏名人录》云:“源子雍,字灵和,源怀第五子,河南洛阳人。”少好文雅,笃志于学,推诚待士,士多归之。初为秘书郎、太子舍人、凉州中正。北魏孝明帝即位,改任奉车都尉,迁司徒属,寻升太中大夫、司徒司马,出为恒农太守,迁夏州刺史。时北海王颢为大行台,子邕具陈西夏诸贼可灭,颢给子邕兵令其先出。时东夏合境反叛,所在屯结。子邕转战而前,九旬之中,凡数十战,乃平东夏。徵税租粟,运粮统万,于是二夏渐宁。及萧宝夤等为贼所败,关右骚扰,时子邕新平黑城,遂率士马并夏州所募,鼓行南出。贼帅康维摩守锯谷,断绝婴瓦棠桥。子邕与战,大破之,擒维摩。又攻破贼帅契官斤于杨氏堡。出自西夏,至于东夏,转战千里。至是,朝廷始得委问,除兼行台尚书。复破贼帅纥单步胡提于曲沃,明帝玺书劳勉之。子邕在白水郡,破贼率宿勤明达子阿非军,多所斩获。以功除给事黄门侍郎,封乐平县公。还洛,封假征北将军,改封阳平县开国公,进号镇东将军,出为冀州刺史。以葛荣久逼信都,诏子邕为北讨都督。时相州刺史、安乐王鉴据邺反叛,诏令子邕与都督李神轨先讨,及平鉴,改封阳平县公。遂与裴衍由邺发兵,讨伐葛荣。信都城陷,复以子邕为冀州刺史,与裴衍俱进。孝庄帝元年(528),子邕战败,殁于阵。赠司空,谥号庄穆。有四子,以延伯士则知名

源子恭(?-538),按《百度》(万维百科)云:“源子恭,字灵顺,鲜卑族,河南洛阳人。源子雍之弟。”魏孝明帝正光元年(520),为行台左丞。封起部郎、冠军将军。不久,授中散大夫、领治书侍御史、行南秦州事。与正平都督长孙稚,征讨范明远、刘牙奴叛乱,以功除平南将军、豫刺史。寻加封散骑常侍、抚军将军。正光五年(524),六镇之乱,以给事黄门侍郎、持节慰劳。还京,拜河内太守、加后将军。寻授使持节、散骑常侍、假平北将军、授建兴都督、兼尚书行台。武泰初年(528),郢州刺史元愿达降梁,源子恭代都督尉庆宾领军征讨,击退梁将夏侯夔、夏侯亶援军,以战功加镇南将军、兼尚书行台。翌年,元颢入洛称帝,遂又加封子恭为车骑将军。元颢败,魏孝庄帝回洛阳,封子恭为征南将军、兼右仆射,假车骑将军。破板桥蛮文石活、石忌粗,被召回,复又以本将军,拜右光禄大夫、给事黄门侍郎。录前后征讨功,封临颖县开国侯,加散骑常侍。不久,迁侍中。建明元年(530),尔朱荣被杀,孝庄帝拜子恭为都督,以抵抗尔朱世隆。之后,兼尚书仆射,封大行台、大都督。不久,迁卫将军、假车骑将军。普泰元年(531),魏前废帝元恭即位,授骠骑将军、左光禄大夫,侍中如故。后又加封为散骑侍郎、都督三州诸军事。以本将军、假车骑大将军、行台仆射、荆州刺史。北魏孝武帝永熙中,入为吏部尚书,加骠骑大将军。东魏天平中,除中书监。天平三年(536),拜魏尹,为高欢军司。孝静帝元象元年(538),因病去世。兴和元年(540),追赠为都督,领徐、兖二州诸军事、骠骑大将军、尚书左仆射、司空公、兖州刺史,谥号文献。

文宗521-586),讳彪,字文宗。子恭长子。按鹤山源氏文化《源氏名人录》云:“源彪,字文宗……河南洛阳人。”魏孝庄永安中,以父功赐爵临颍县伯,除员外散骑常侍。东魏孝静帝天平四年,为凉州大中正。父丧,丁忧去职。武定初,服满,召为司徒记室,加平东将军。世宗摄选,授尚书祠部郎中,仍领记室。东魏孝静帝武定末(552),太子洗马。齐文宣帝高洋受禅,除太子中舍人。废帝高殷即位,出为范阳郡守。孝昭帝高演即位,拜泾州刺史。至任,彪以恩信待物,甚得边境之和,为邻者所钦服。于是,凡前任被抄掠者,多得放还。后主高纬称帝,入为吏部郎中,迁御史中丞,典选如故。寻除散骑常侍,仍摄吏部,加骠骑大将军。秦州刺史宋嵩卒,朝廷以州在边陲,故令彪往知泾州。至任,颇著声绩,擢秦州刺史。寻加仪同三司。武平二年,召为国子祭酒。三年,迁秘书监。隆化元年,北周武帝平齐。入北周,授仪同大将军、司成下大夫。入隋,于开皇初,官授莒州刺史。后遇疾去官。开皇六年(536)病卒,享年六十六岁。文宗以贵游子弟升朝列,才识敏赡,以干局见知。然好游诣贵要之门,故时论以为善于附会。

源文举(?-?),文宗弟。有才干。仕齐,历任尚书比部员外郎、比部郎中。出为定州长史、代中山郡守。入拜太尉长史,官终豫州刺史。子愔,仕唐,官至益州大都督府司马、度支郎中。

源延伯504-527),子邕长子。初为司空参军。时南秦民吴富反叛,诏以河间王琛为都督,其叔子恭为军司,延伯为统军。于是,随其叔子恭西讨,每战必为先锋。子恭见其年幼,常遏制之,然不能禁。时其父镇守夏州,上表求援,诏令延伯率羽林军一千人往救。延伯勇冠三军,敌莫能挡。其父向东夏,留延伯守城。延伯与兵士同甘苦,共分汤菜,防固城隍。及父为胡人所执,合城忧惧。延伯曰:'吾父吉凶不测,方寸焦烂,实难裁割。但奉命守城,所为处重,若以私害公,诚孝并阙。诸君幸得此心,无亏所寄。'于是众感其义,莫不励愤,誓追随之。及而父归,朝廷闻而嘉之,除龙骧将军,行夏州事,封五城县开国子。之后,率众平黑城、战棠桥,先锋陷阵,身擒维摩。及至白水,又首摧阿非。随父还洛,进爵为浮阳伯,封谏议大夫、假冠军将军、别将。后随父源子邕北讨葛荣,不幸战殁,时年二十四岁,尸骸归葬于洛阳北邙山。赠持节、平北将军、凉州刺史,开国伯。

源 (?-?),按臧励和主编《中国人名大辞典》1290页:“源楷,「北齐」彪从父兄,字郍延。有器干,善草隶书。历黄门郎、假仪同三司。”由是,可知与彪同为河南洛阳藉。

源 (?-605),又师民,文宗子。按《隋书·66·列传卷31》载:“源师,字践言,河南洛阳人也。”仕北齐,初为司空府参军,后迁尚书左外兵郎中、摄祠部。入北周,授司赋上士。高祖杨坚受禅,授魏州长史。召入,为尚书考功侍郎,摄吏部。凡朝章国宪,多为师所参定。开皇十七年,任尚书左右丞,以明干著称。时蜀王秀颇违法度,乃以师为益州总管司马。之后,蜀王秀被征召,秀恐京师有变,谢病不行,源师数劝其不可违命。秀作色曰:“此自我家事,何预卿也!”师垂涕对曰:“师荷国厚恩,忝参府幕,僚吏之节,敢不尽心。但比年以来,国家多故,秦孝王寝疾,奄至薨殂,庶人二十年太子,相次沦废。圣上之情,何以堪处!而有敕追王,已淹时月,今乃迁延未去,百姓不识王心,傥生异议,内外疑骇,发雷霆之诏,降一介之使,王何以自明?愿王自计之。”秀从其言。及杨秀被废,益州官属多相连坐,而源师获免,后加封仪同三司。炀帝即位,拜大理少卿。帝在显仁宫,敕宫外卫士不得辄离所守。有一主帅,私令卫士出外,帝付大理绳之。师据律奏徒,帝令斩之,师奏曰:“此人罪诚难恕,若陛下初便杀之,自可不关文墨。既付有司,义归恒典,脱宿卫近侍者更有此犯,将何以加之?”帝乃止。后改任刑部侍郎。大业初(605),病卒于大理少卿。师居官强明,甚能口辩,然却无廉平之称。有三子:长子崑玉,贞观年间,官至比部郎中;次子直心,高宗咸亨年间,官至刑部尚书;三子诚心,长安万年县令,高宗年间,官至洛州司马。

源昆玉(?-?),师长子。按鹤山源氏文化《源氏名人录》云:“源昆玉,(生卒年待考),源师之子。河南洛阳人。”唐太宗贞观年间,累官至尚书户部员外郎。后由户部员外郎,升比部郎中。子翁归,唐高宗龙朔二年(662),官至库部郎中。

源诚心(?-?),师第三子。唐高宗龙朔年间,曾任京兆万年县令,后官至洛州司马。有三子:长子匡度,官至黄州刺史。次子匡赞,官至国子祭酒。三子匡友,官至郑州刺史。匡赞子少良,进士及第,官至司勋员外郎。匡度子安都,官至太原府少尹。

源直心(?-?),师次子,宰相源乾曜父。按鹤山源氏文化《源氏名人录》云:“源直心,(生卒年待考),源师之子,河南洛阳人。”高宗显庆中,累官至中书舍人。龙朔二年,转尚书省,任尚书左丞、典仆射。咸亨中,拜司刑太常伯(刑部尚书)。敢直言,如任中书舍人时,殚力为刘仁轨辩解。其先,仁轨浮海运粮,时未可行,然李义府与仁轨有隙,偏督催其出行,由是遭风失船,丁夫溺死甚众。义府落井下石,以“不斩仁轨,无以谢百姓”上奏之。时朝廷震怒,人皆不敢救,而直心则奏辩曰:“海风暴起,非人力所及”云,高宗以其言之有理,遂改为削职免死。直心有《议释道不应拜俗状》云: “枢纽经典,畴咨故实,理例锋颖,词韵膏腴,则司戎之称鸿笔丽藻矣。”今有“鸿笔丽藻”之成语,即由此而来。之后,因坐误判致死人命,被流配岭南。不久病卒。长子乾珍,比部郎中。次子乾曜,进士及第,官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位至宰相。

源乾曜(?-731),《隋书·66·列传卷31》载其祖(源师)云:“源师,字践言,河南洛阳人也。”按鹤山源氏文化《源氏名人录》载其父(源直心)云:“源直心,(生卒年待考),源师之子,河南洛阳人。”按《崔哲与夫人源氏墓志铭》述其(姊)云:“秀容郡君者,姓源氏,代为河南(今河南洛阳)冠族。”按其孙《大唐济阴郡考城县尉韦馧故夫人河南源氏墓志铭》云:“夫人源端,字端,祖源乾曜,左丞相、侍中。工部郎中源弼第十三女。”由是,可知其河南(今河南洛阳)人。因曾祖源彪仕北齐,宦居相州,故被谬称相州临漳人也。唐中宗神龙元年(712)登进士第。睿宗景云中,累迁谏议大夫,出为梁州都督。开元初,太常姜皎荐曜有吏干,乃拜少府少监,兼邠王府长史。不久,升户部侍郎、兼御史中丞。继而,转尚书左丞。开元四年(716)擢黄门侍郎、同紫微黄门平章事。逾月,被罢职政事。后帝幸东都,以乾曜为京兆尹、京师留守。乾曜政存宽简,不严而理,于京兆三年,政令如一。开元八年(720)春,复为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寻加银青光禄大夫,进侍中。后上疏,言显要之家并求京官,王道平分,不合如此。遂请以己子放外任。于是,公卿子弟由京而外者百余。后扈从东封,拜尚书左丞相,仍兼侍中。在政事十年,时张嘉贞、张说相次为中书令,然乾曜从不与之争权,每事皆推让之。开元十七年,停兼侍中事,授太子少师。因祖父名师,固辞不受,遂改为太子少傅,封安阳郡公。开元十九年(731)驾幸东都,乾曜以年老辞疾,不堪扈从,遂留京养病。是年冬卒,诏赠幽州大都督。帝于洛阳城南门举哀,并辍朝两日。有四子:长子源复,华州刺史、兵部郎中;次子源弼,河南府参军、工部郎中;三子源洁,官至河南县令;幼子源清,娶唐玄宗女真阳公主,拜驸马都尉。唐韦绚(《戎幕闲谈》及《太平广记》卷389(源乾曜)云:泓师自东洛回,言于张说,缺(阙)门道左有地甚善,公试请假三两日,有百僚至者,贫道于帘间视其相甚贵者,付此地。说如其言,请假两日,朝士毕集。泓云:'或已贵,大福不再。或不称此地;反以为祸。及监察御史源乾曜至,泓谓说曰:'此人贵与公等,试召之,方便授以此。说召乾曜与语。源云:'乾曜大茔在缺(阙)门,先人尚未启袝。今请告归洛。赴先远之期。故来拜辞。说具述泓言,必同行尤佳。源辞以家贫不办此,言不敢烦师同行。后泓复经缺门,见其地已为源氏墓矣。回谓说曰:'天赞源氏者,合洼处本高,今则洼矣;合高处本洼,今则高矣。其安坟及山门角缺之所,皆作者。问其价,乃赊买耳。问其卜葬者,村夫耳。问其术,乃凭下俚斗书耳。其制度一一自然如此。源氏子大贵矣。乾曜自京尹拜相,为侍中近二十年。”由是,更证明乾曜一家在此之前已迁回东都,且家与祖茔也俱在河南洛阳,故两《唐书》称相州临漳人不准,当纠正为河南洛阳人。有五子:长子复,华州刺史。次子弼,工部郎中。三子洁,河南县令。四子清,尚玄宗女真阳公主,封驸马都尉。幼子晋宾,郑州别驾。

源 689-715),源师孙,直心女。其《墓志铭》云:“秀容郡君者,姓源氏,代为河南(今河南洛阳)冠族。”祖师,仕隋,官拜尚书左丞;父直心,仕唐,官拜司刑太常伯、尚书左丞、典仆射。”《墓志》称其“生荣盛之门,受贤明之性,柔而能立。德既棻于芝兰,婉而成章。年十七,嫁表兄崔哲,于是居家孝父母,出闺亊舅姑。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以夫贵封秀容郡君。生五子,俱入宦。夫人“雅尚玄默,尤精释教。”唐玄宗开元三年(715),终于同州官舍,享年七十七岁,葬洛阳北邙祖茔。详见由张九龄撰《崔哲与夫人源氏墓志铭》。

源 (?-?),直心孙,乾曜长子。以荫授职。历官至兵部郎中、华州刺史、大大中大夫、使持节徐州诸军事守徐州刺史。秩满,复又为冀州刺史(见《太平广记》引《边洞玄》飞升,冀州数万百姓朝拜,而带头瞻礼仙人者,乃是冀州刺史源复)。孙逖有《授源复等诸州刺史制》“门下:大中大夫使持节徐州诸军事守徐州刺史上柱国源复等,雅才清识,践行立名,政表于良康,歌闻于是赖。或岁年滋久,必在于更迁;或风俗异宜,各斯于适用。俾膺俞往,以副佥谐。可依前件。”

源 (?-?),直心孙,乾曜次子。初以荫授职,历授河南府参军。时其父为相,奏大臣子当放外任,上准,遂使弼由河南府参军、改绛州司功。历迁尚书工部员外郎,官终尚书工部郎中。

源 (?-?),直心孙,乾曜第四子。尚玄宗女真阳公主,封驸马都尉。早卒,后公主改嫁苏震。

源 (?-528),字灵秀。按鹤山源氏文化《源氏名人录》云:“源纂,源怀之子,河南洛阳人。”著名北魏大臣,源子恭弟。初授员外散骑侍郎,后以战功,累迁征虏将军、通直散骑常侍、凉州大中正,转太府少卿。孝庄帝建义元年(528),于“河阴之变”中遇害,年仅三十七岁。赠散骑常侍、征北将军、定州刺史。

源少良(?-754),诚心孙,国子祭酒匡赞子。按其孙女《故承务郎行冀州司功参军邵府君夫人河南源氏合祔铭并序》:“夫人河南源氏。曾祖(应为高祖)诚心,皇银青光禄大夫、河南少尹;祖少良,皇朝散大夫、司勋员外郎、赠礼部侍郎;父冰,皇朝请郎、大理评事。”少良,应为宰相乾曜堂侄,洛州司马诚心孙,国子祭酒匡赞子。按元代僧人圆至撰《笺注唐贤三体诗法》卷10《谈荟》卷2,少良为唐玄宗开元十一年(723)癸亥科状元及第。元代辛文房撰《唐才子·颢》云 :“崔颢,汴州人。开元十一年源少良下及进士第。所谓源少良下及进士第 ,即开元十一年知贡举 ,录崔颢为进士。同一年登科,又同一年知贡举,故两说必有一误。史载“少良仕途迍邅”,唐玄宗天宝六年(747),授监察御史。天宝九年,迁司勋员外郎。唐玄宗天宝十三年(754)疾卒。侄敭幹,官虔州刺史。

源 523-592),字世略,纂子。初任秘书郎,后加封为征虏将军。父被害,雄脱身而遁,变姓名,西奔长安,宇文泰见而器之,赐爵陇西郡公。从北周武帝伐齐,以战功授开府,改封朔方郡公,拜冀州刺史。时突厥寇边,以雄为平州刺史。未几,攺授检校徐州总管。高祖杨坚为相,尉迟迥作乱,时雄妻及子俱在邺城,迥使人以书诱之,雄不顾。遂与吴州总管于顗、扬州总管贺若弼、黄州总管元景山等,讨平尉迟迥叛乱,悉数收复故地。东潼州刺史曹孝达据州作乱,雄遣兵袭斩之,以功进位上大将军,拜徐州总管。越数年,转怀州刺史、迁朔州总管。突厥寇掠,雄辄捕斩之,深为北夷所惮。隋文帝即位,以行军总管,从秦王俊出信州道。及南陈平,以功晋位上柱国,复镇守朔州。越二年,即开皇十一年(592),因病笃乞归,遂征还京师,卒于家,享年七十岁。子崇袭爵。

源伯义(?-?),源雄女。其《墓志铭》云:“夫人讳伯仪,河南洛阳人也。……高祖贺,魏侍中、尚书左右仆射、特进、录尚书、太尉公、陇西宣王。曾祖怀,侍中、尚书左右仆射、特进、司州牧、尚书令、司徒公、陇西惠王。祖纂,散骑常侍、太府卿、定瀛二州刺史、贈司徒公。父雄,随(隋)冀兖徐怀幽朔鄜七州刺史、徐幽朔三州总管、朔方郡开国公。……夫人资积庆之灵,禀中和之性。爰自冲幼,柔慧贤婉。剪发误伤,忍而不悦。箴规四德,发自生知。虽至改醮移天,温恭淑慎。奉尊竭孝敬之节,接下敦慈厚之至。履义笃于礼让,母仪兼于严肃。声光一代,誉表二门。以大唐武德八年九月十五寝疾,卒于隆庆里舍,春秋七十有四。”贞观十七年十月,葬小陵钜鹿怀公墓所。详见《隋故云州总管工部尚书钜鹿郡开国公贺娄子干妻钜鹿国夫人源氏墓志铭》。

源 (?-?),源雄子。袭父爵,官至仪同。隋炀帝大业中,历官至上党赞治,尚书虞部郎(即虞部侍郎)。及天下大乱,将兵讨北海,力战而死,赠正议大夫。

源光裕(?-?),按其弟《光乘墓志铭》:“府君讳光乘,河南洛阳人也。”按其子洧撰其子《源衍墓志铭》云:“君讳源衍,河南(今河南洛阳)人也。左丞府君讳光裕之中子。”《光乘墓志铭》作光俗,而《新唐书》与其子《源衍墓志铭》俱作光裕,故当以光裕为是。两《唐书》作相州临漳人谬误,应以《墓志》为是。光裕以荫入仕,初授官不详,玄宗朝历迁至中书舍人。与杨滔、刘令植等,同删定《开元新格》,后拜刑部侍郎,转户部侍郎,历官至大理卿、尚书左丞,出为郑州刺史。为政宽简,凡至皆有口碑,世称良吏。史称“有令誉,历职清谨,抚诸弟以友义闻。”卒于官,谥号慤。

源 (?-?),按《新唐书》为源光裕子(一作光俗)。史载“早有美称。闺门雍睦,士友推之,历践清要。”以荫入仕,初任职不详。唐玄宗天宝中,历官至给事中,出为蔸州刺史,转郑州刺史,复又改襄州刺史、兼本道采访使。安禄山犯河洛,朝廷以洧为江陵大都督府长史、充本道采访防御使、摄御史中丞,以敌御贼寇。至任不久,忽遘疾,病卒于军中,谥号懿。臧励和主编《中国人名大辞典》有传。

源光乘670-746,其《墓志铭》云:“府君讳光乘,河南洛阳人也。”曾祖昆玉,太宗时,官至比部郎中;祖翁归,高宗朝,官至雍州司户;父修业,武周时,官至泾州刺史;长兄光裕(一作光俗),玄宗时,官至尚书左丞。光乘初以荫授职,自卫亲卫、补陕州硖石、同州、白水县丞。召入,任太常寺协律郎,转蒲州司兵。复召入,为太仆寺丞、尚辇奉御,迁太子中允、加朝散大夫。因其姊夫姜皎罪,坐累,左迁衢州长史,改润州别驾。召入,复拜左卫率府中郎,位至上柱国。历迁湽州刺史,转唐州刺史、扬州大都督府司马。复又为陈州、汝州使持节。天宝初,授绛州郡太守,改冯翊郡太守,入拜太子詹事、通议大夫。天宝五年(746)终于宣阳里第,享年七十七岁。

源修业(?-?),光乘父。由其子《源光乘墓志铭》,知其河南洛阳人也。源师曾孙;唐比部郎中昆玉孙;库部郎中翁归子。高宗时,曾出任洛州司马。武周时,出任泾州刺史、少府少监。有四子:长子光裕,刑部、户部二侍郎,历官至大理卿、尚书左丞,出为郑州刺史。次子光乘,历官湽唐二州刺史、扬州大都督府司马,入授太子詹事、通议大夫。三子光誉,户部侍郎、京兆尹。子光时,济阴太守。修业史书无名,由其子墓志,可知其世系,知其藉贯与宦迹。

光誉(?-?),修业子。按《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源光誉,唐相州临漳(应为河南洛阳)人。源光乘弟。玄宗时,累官殿中侍御史、度支郎中。天宝五载,为鸿胪少卿,受命分道巡按。历户部侍郎,官至京兆尹。”

源 溥(727-782),按其叔《源光乘墓志铭》:“府君讳光乘,河南洛阳人也。”按其从兄洧撰其从兄《源衍墓志铭》云:“君讳源衍,河南(今河南洛阳)人也。”由是,可知其河南(今河南洛阳)人。祖修业,唐泾州刺史;父光誉,官至户部侍郎、京兆尹;兄休,官至光禄寺卿。志称溥“幼而岐嶷,长而清明……为当时之俊选。学综三玄,才通八政。初以崇玄生擢第,调补太原府参军。”丁父忧去职。服除起用,任大理寺经筵,迁大理寺丞,转监察御史,兗邠宁节度府判官,除杭州司马,官终楚州长史。唐德宗建中三年(782)十二月,终于东都观德里之私第,享年五十五岁。翌年,葬河南县张阳村之旧茔。夫人蒋婉,东都留守蒋渙之女。详见建中四年《唐朝议郎守楚州长史赐绯鱼袋源公(溥)墓志铭》。

源 (?-?),光乘侄,光誉。史载“以干局,累授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青苗使判官,迁虞部员外郎。”出为潭州刺史,入为主客郎中。历迁给事中、御史中丞、左庶子等职。妻为吏部侍郎王翊女,因小忿而离,妻族上诉,遂除名,配流溱州,移岳州。唐德宗建中初(780)召还,杨炎奏为京兆少尹。寻以本官兼御史中丞,奉使回纥。以出使有功,卢杞奏为光禄卿。休嫌赏薄,居常怨望。时逢“泾原兵叛”,立朱泚为主。休至,劝令僭号。泚悦其言,以休为平章事、兼判度支。后朱泚败走,休随泚至宁州。朱泚死,休走凤翔,为其部下所杀。遂以首级献上,上令籍没其家,并斩其子于东市。与元结交善,结有《寄源休》诗存世。

源 757-825,字有伦。其《墓志铭》云:“源,实与元同族,其先鼻祖于后魏,今则代为河南(今河南洛阳)人也。”高祖乾曜,唐拜平章亊、侍中;曾祖晋宾,官朝散大夫、郑州别驾;祖泌,官朝散大夫、相州临河县令;父邈,试大理评事、兼京兆府栎阳县主簿。序年弱冠,以门荫调补润州参军事,累授下邽、栎阳二县尉,又拜监察御史、充邠帅寮客。以士大夫荐,改授司农寺丞,进位上柱国。敬宗宝历二年(826)三月,终于长安靖恭里私第,享年六十九岁。见《唐故朝议郎行司农寺丞兼监察御史里行上柱国源府君墓志铭并序》。

源 800-975,其《墓志铭》云:“公讳崇,字千仞,其先出于黄帝,君长北方凡七十余代。及魏道武称孤之后,谓凉王子贺曰:'与卿同源’,因而命氏,厥后遂为河南洛阳人。”曾祖侑,国子祭酒;祖霸,濮州刺史;父韜,博州堂邑。《墓志》称崇“生而岐嶷长实英明,读书属文,尊大儒术。业成時辭,遂归清平別墅。著有《为政》、《兵源》二书。”邢台开府辟士,奏署为邢州别驾。秩满,改为观察推官。因時不我与,遂谢病解职,杜门闲居。至宋,制授大理评事。以宋太祖开宝八年(975)六月,终于邢州金市坊私第,享年七十六岁。赠太子右赞善大夫、改殿中丞。宋真宗咸平三年(1000)庚子亥月,归葬于洛阳县金谷原。子护,官兵部郎中、知福州军。详见《宋贈殿中丞河南源府君(崇)墓志铭并序》。

源 928-989),按龚延明主编《宋代登科总录》7200页:“源护,字省躬,河南洛阳县人。太宗朝登进士第,试秘书省校书郎、充彰德军节度推官。端拱二年(989)卒,终官朝散大夫、尚书兵部郎中、知福州军府事。曾枣庄、刘琳等编《全宋文》第四册、杨世英《宋故朝散大夫尚书兵部郎中知福州军府事柱国河南源公墓志铭》:'公讳护,字省躬,河南洛阳人……公进士登第,释褐试校书郎、充彰德军节度推官……端拱二年正月六日,终于福州公府之正寢,享年六十有二。’民国《福建通志》卷32《职官志宋》:'福州知州事源护,临漳进士。端拱二年以司门郎中任。”由是,知于宋太宗朝登进士第,历官至司门郎中、福州知州。

源 (?-?),河南洛阳县人,源师六世孙。牛僧儒婿。按《唐会要》卷76载:唐武宗会昌四年(844)进士及第。历官司勋员外郎,出为绛州刺史。按《唐会要》卷76载:(会昌)四年二月。权知贡举、左仆射太常卿王起,放及第二十五人。续奏五人堪放及第:杨质至窦缄、杨严、郑朴、源重。”由是,可知源重初未取,后经诏准,复续取五人,有源重也。

源 643-722),高祖彪,字文宗,魏封临颍县伯;齐任泾州刺史、秘书监;隋拜莒州刺史。曾祖文举,北齐骠骑大将军、豫州刺史。祖愔,益州大都督府司马。父行庄,兵部员外郎、岐州司马。杲以门荫授官。唐玄宗开元时,历任随州刺史。开元十年卒,寿八十岁。临终云:“吾位至方伯,贵也;年登八十,寿也;生死恒理,复何恨哉。”

源 寂(?-?),字自虚。人又称元自虚。源师五世孙。善谈辩,曾奉诏出使,说服河北三镇,使魏博、咸德、卢龙俱归顺朝廷。使归,以功,累授汀州刺史。《全唐诗》卷385有张籍送汀州元使君》诗:“曾成赵北归朝计,因拜王门最好官。为郡暂辞双凤阙,全家远过九龙滩。山乡只有输蕉户,水镇应多养鸭栏。地僻寻常来客少,刺桐花发共谁看?”白居昜《源寂可安王府长史制》敕:“义成军节度判官检校兵部员外源寂,早膺慰荐,累展才能,谋画有终,恭勤无怠,守臣推善,列状升闻。可使束带立朝廷,曳裾游藩邸,俾从宾佐,入补王官。”由是,可知自义成军节度判官、检校兵部员外郎,迁安王府长史。再由刘禹锡《送源中丞新罗册立使》诗,可知由御史中丞、奉旨为新罗国册封使。《会昌解颐录》有故事云:“开元中,元自虚为汀洲刺史。至郡部,众官皆见有一人,年垂八十,自称萧老,言'一家数口,在使君宅中累世,幸不占厅堂。’言讫而没。自后凡有吉凶,萧老为预报,无不应者。自虚刚正,常不信之。而家人每夜见怪异,或见有人坐于檐上,脚垂于地;或见人两两三三,空中而行;或抱婴儿,问人乞食;或有美人,浓妆美服,在月下言笑,多掷砖瓦。家人乃白自虚,曰:'常闻厨后空舍是神堂,前人皆以香火事之。今不然,故妖怪如此。’自虚怒,殊不信。忽一日,萧老谒自虚云:'今当远访亲旧,以数口为托。’言讫而去。自虚以问老吏,吏云:'常闻使宅堂后枯树中,有山魈。’自虚令积柴与树齐,纵火焚之,闻树中冤枉之声,不可听。月余,萧老归,缟素哀哭曰:'无何远出,委妻子于贼手。今四海之内,孑然一身,当令公知之耳。’乃于衣带,解一小合,大如弹丸,掷之于地,云:'速去!速去!’自虚俯拾开之,见有一小虎,大才如蝇,自虚欲捉之,遂跳于地,已长数寸,跳掷不已,俄成大虎,走入中门,其家大小百余人,尽为所毙,虎亦不见。自虚者,亦一身而已。”后看破红尘,入长安青龙寺为僧。《全唐诗》卷560有薛能《赠源寂禅师》诗:“瓶钵镇随腰,怡然处寂寥。门禅从北祖,僧格似南朝。性近徒相许,缘多愧未销。何传能法慧,此岸要津桥。”

路 (?-?),字安期。唐建中四年(763)以书判拔萃科擢第。按柳宗元《河东集》卷2《先君石表阴先友记》:“路泌,河南(今河南洛阳)人。以尚书郎使西戎。留戎中,度今已年八十余。既和戎,十五年不得归,无为言者。”按《旧唐·卷159·列传第109·路随传》:“父泌,字安期,少好学,通《五经》,尤嗜《诗》、《易》、《左氏春秋》,能讽其章句,皆究深旨。博涉史传,工五言诗。性端亮寡言,以孝悌闻于宗族。建中末,以长安尉从调,举李益、韦绶等书判同居高第,泌授城门郎。”由是,知泌其先阳平人,后徙河南(今河南洛阳),立茔于北邙,遂世以为家按《旧唐·卷159·列传第109·路隋(附路泌)》:“德宗违难奉天,泌时在京师,弃妻、子,潜诣行在所。又从幸梁州,排溃军而出,为流矢所中,裂裳濡血。以策说浑瑊,瑊深重之,辟为从事。瑊讨怀光,累奏为副元帅判官、检校户部郎中、兼御史中丞。河中平,随瑊与吐蕃会盟于平凉,因劫盟陷蕃。在绝域累年,栖心于释氏之教,为赞普所重,待以宾礼,卒于戎鹿。”

路 776-835,泌子。以明经擢第。授润州参军。韦夏卿召辟幕府。擢左补阙。迁起居郎,转司勋员外郎、充史馆修撰。穆宗即位,迁司勋郎中,翰林院侍讲学士,加谏议大夫、兼充史职。敬宗登极,拜中书舍人、翰林学士。文宗即位,转兵部侍郎、知制诰。太和二年,代宰相,拜中书侍郎,加监修国史。太和四年,转门下侍郎,加崇文馆大学士。七年,兼太子太师。九年,拜检校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润州刺史、镇海军节度使、浙江西道观察使。详见洛阳《历代登科考录》。

路 1470-1529),字敬夫。按《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河南洛阳人,于明正德六年(1511)登辛未科进士(3219名)。入宦,初授兵部主事,后历官兵部员外郎、兵部郎中。寻由兵部郎中,出任陕西凤翔府知府(见钦定四库本清雍正《陕西通志》卷22),秩满,由陕西凤翔府知府,改任为河北大名府知府(见钦定雍正《畿辅通志》卷59)。史载“直为官廉介,凡至,为政平易,处世谨能”,不因权势槎枒。后由大名府知府致仕。居家,治《易经》。于嘉靖七年(1528),为上宪所聘,首纂《洛阳县志》8卷。因此前无志,故后人以“尤显弥足珍贵”论之。

路玄式(?-),史书无名,今由其女《大唐路氏故夫人墓志铭并序》,可知其先扶风人,徙河南洛阳,立茔于北邙山泽村。祖深,隋骠骑将军、陕州刺史。父财,唐豫州司马。玄式以荫授职,仕唐,历官至曹王友、朝散大大、上柱国、行陈州司马。

解奉先(?-?),按《刘宾客嘉话录》:“洛阳画匠解奉先,为嗣江王家画像,未毕而逃。及见擒,乃妄云:“工直未相当。”因于像前誓曰:'若负心者,愿死为汝家牛。’岁余,王家产一骍犊,有白文于背,曰是解奉先。观者日夕如市。時开元二十年也。”

鲍 722-790),《全唐文》卷783穆员撰《唐工部侍郎鲍防碑》云:“公讳防,字子慎,河南洛阳人……天宝中,天下尚文,其曰闻人,则重侔有德,贵齿高位。公赋《感遇》十七章,以古之正法,刺讥时病。丽而有则,属诗者宗而诵之。举进士高第,调太子正字。”由是,知其河南洛阳人,进士及第。两《唐书》以鲍防为襄阳人有误,当以穆员撰《唐工部侍郎鲍防碑》为是。按陶昜编著《唐代进士录》:“(鲍防)天宝十二年753杨儇榜进士。”初授太子正字,寻辟为浙东观察使从事。大历五年(770)召入,历授职方员外郎。出为河东节度使。唐德宗时,历京畿、福建、江西观察使。复召入,官拜礼部侍郎。贞元元年至贞元三年,由礼部侍郎两度知贡举。寻又任京兆尹。以疾老乞解,由工部尚书致仕,归养东都。唐德宗贞元六年790八月,病卒于洛阳私第,享年六十九岁。赠太子少保,谥号宣。其年十月十七日葬北邙南原。与诗人谢良弼友善,时称鲍、谢。著有《鲍防集》《杂感诗》已佚。《全唐诗》存其诗八首、《全唐诗补编》存三首,《全唐文》、《唐文拾遗》录其文三篇。事迹见《全唐文》卷783、穆员撰《工部侍郎鲍防碑》、《旧唐书·146》、《新唐·159》。附其七律《送薛补阙入朝》诗:“平原门下十馀人,独受恩多未杀身。每叹陆家兄弟少,更怜杨氏子孙贫。柴门岂断施行马,鲁酒那堪醉近臣。赖有军中遗令在,犹将谈笑对风尘。”

虞 (约前140-87),按臧励和主编《中国人名大辞典》1320页:“虞初,「汉」河南(今河南洛阳)人。”武帝时,以方士擢为侍郎,因乘马喜身著黄衣,故号为黄衣使者。著有《周说》九百四十三篇,原书已亡佚,据东汉应劭云:“其说以周书为本”。《太平御览》第三卷,引《周书》三则,其故事类似《山海经》之风格。清人以为,乃是虞初之佚文。东汉末,因仲长统力主“《百家》杂说,请用从火”,于是虞初之《周说》,自然在劫难逃。张衡《西京赋》曰:“小说九百,本自虞初。”《郊祀志》载:“雒阳虞初等以方词阻匈奴、大宛。”汤显祖有《续虞初志》四卷,邓乔林有《广虞初志》四卷,张潮有《虞初新志》二十卷,郑澍若编《虞初续志》十二卷。史称虞初为小说家之鼻祖。

锜 (?-?)东汉,河南洛阳人,官大学士。据《汉书·艺文志》注云:“华有赋九篇行世。”又说“洛阳锜华后,有荆州刺史锜嵩。”另见《元和姓纂》卷6、郑樵撰《通志·28·氏族略第4》。

鄯 469-512,其《墓志铭》云:“君讳乾,司州河南洛阳洛滨里人也。”祖宠,仕北魏,历拜侍中、镇西将军、爵封鄯鄯王;父视,官拜平西将军、青平凉三州刺史、袭鄯鄯王、封临泽怀侯。其先西夏人,后由曾祖率众投魏,遂世以洛阳为家。鄯乾以门荫入仕,历官至员外散骑侍郎、领左右辅国将军、城门校尉。出为征虏将军、任安定州内史。魏宣武帝延昌元年512正月,病卒洛阳洛宾里,时年四十四岁。诏赠征虏将军、河州刺史,谥号定(事迹详见《鄯乾墓志铭》)

徵 (?-?),按臧励和主编《中国人名大辞典》1496页:“徵崇,「三国吳」河南(今河南洛阳人,字子和。”本姓李,因遭世乱而更其姓,隐居会稽,以射耕谋生。吴主孙权时,尚书令严畯举荐,授太子率更令。东宫官僚,皆从咨询。太子登数访,因异闻,官授中书郎。以治《易》、《春秋左氏传》兼善内术、而闻名于世。教生徒不务多,然必令其有所成就。享年七十岁而卒。

雷觐光(?-?),字图阁。按《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河南嵩县人,于明正德六年(1511)登辛未科进士(3219名)。入宦,授广西永福县知县。觐光为政严明,在任期间,豪恶敛迹。“永福民不种棉花,不习纺织,故艰于衣物。觐光遂购买棉籽,教民种植。寻又购纺花车,招老妪十余人,于衙署别院,使夫人教以纺织法,由是民衣渐丰。”后以治声,升广西横州知州。临行,百姓挥泪送别,连绵数十里(见清雍正《河南通志》卷45、乾隆《嵩县志》)。

裴 (719-793),按《旧唐书·卷126·列传第76》载:“裴谞,字士明,河南洛阳人。”礼部尚书裴宽子。少以明经科及第,补河南府参军,迁京兆府仓曹。唐玄宗天宝十三年,丁父忧,去官守丧于东都。天宝十四年(755),安禄山陷洛,欲授官,谞以守丧推托之。及收复东都,迁太子司议郎、太子中允、殿中侍御史、至考功郎中,为代宗所重。丁母忧,守丧东都,复为史思明所得,授御史中丞。思明残杀宗室,多赖谞相救。代宗广德元年,闻代宗居陕,遂怀考功、南曹印,徒步奔赴行在。帝喜,拜御史中丞、河东道租庸盐铁使。时元载主政,不合,贬为阆州司马。元载败,平仅起复,拜左司郎中、出为虔州刺史,历饶州、庐州、毫州刺史,入授右金吾将军。唐德宗“建中初,上以刑名理天下,百吏震悚。时十月禁屠杀,尚父郭子仪隶人杀羊以入,门者觉之,谞列奏状,上以为不畏强御,累遣宣谕。或谓谞曰:'郭公有社稷功,岂不为盖之?’谞笑曰:'非尔所解。且郭公威权太盛,上新即位,必谓党附者众。今发其细过,以明不弄权耳。吾上以尽事君之道,下以安大臣,不亦可乎?’时于朝堂别置三司以决庶狱,辩争者辄击登闻鼓,谞上疏曰:'夫谏豉谤木之设,所以达幽枉,延直言。今轻猾之人,援桴鸣鼓,始动天听,竟因纤微。若然者,安用吏理乎!’上然之,悉归有司。”官终兵部侍郎、河南府尹。唐德宗贞元九年(793)冬,以疾终,享年七十五岁,赠礼部尚书。工诗善书,尤长丹青。《全唐诗》卷873录其诗《判误书纸背》、《又判争猫儿状》、《儲潭庙(大历三年戊申)》三首。详见《旧唐书·卷126·列传第76·裴谞传》。

裴 (679-754),谞父。其先河东人,自曾祖徙东都洛阳,遂世以为家。祖公绎,官刑州长史;父无悔,官袁州刺史。宽出生于洛阳仁和里,年十岁,父毌双亡。卖宅,与诸弟移居寿安(今洛阳宜阳),后以牧富名。性通敏,工诗画,善骑射。睿宗景云中,即景云二年(711)明经及第,授润州参军事。刺史韦诜为节度使,引为判官。韦诜善相人,遂以女妻之。大足元年(713),举拔萃出类科复擢高第(见王勋成《唐代铨选与文学》,授河南丞,迁长安尉。宇文融为侍御史,奏为江东覆田判官。改太常博士。中书令张说器重之,迁刑部员外郎。出为蒲州刺史,州久旱,宽入境辄雨。任河南尹,不屈附权贵,遂境内大治。寻由金吾大将军授太原尹,玄宗赋诗褒饯。天宝初,由陈留太守、拜范阳节度使。待安禄山守范阳,拜宽为户部尚书、兼御史大夫。坐亊,贬睢阳太守,复贬安陆别驾。后迁东海太守,改冯翊太守,入为礼部尚书。唐玄宗天宝十三年(754)病卒,享寿七十五岁,赠太子太傅。《新唐书·130·列传第55》载:“宽兄弟八人,皆擢明经,任台、省、州刺史。雅性友爱,于东都治第,八院相对,甥侄亦有名称,常击鼓会饭。其为政务清简,所莅人爱之,世皆冀其得宰相。天宝间称旧德,以宽为首。”子谞,官至兵部侍郎、河南尹、东都留守。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有裴宽《秋郊散牧图》,图中一人着红袍,持长鞭,侧首视马。马有溪中饮水,有追逐嬉戏,有引颈嘶鸣,形态各异,惟妙惟肖,惜为异国所掠。

裴 (?-?),谞子。按《唐故河南尹赠礼部尚书裴公(谞)华阴郡君韦夫人墓志铭并序》云:“(裴谞)韦夫人生有二子:长子仪,历官京兆府参军、鄠县尉,娶郑絪女辈。次子戡,崇文馆明经及第。”由是,知其由明经科及第(科次不详)。初为京兆府司录参军。唐宪宗元和年间,宰相武元衡出任剑南西川节度使,曾以裴戡任节度府行军司马。之后,还曾任江西观风使(见清雍正《江西通志》卷20)。与武元衡友善,元衡有《送裴戡行军》诗:“珠履三千醉不欢,玉人犹苦夜冰寒。送君偏有无言泪,天下关山行路难。”

裴 729803),按(《旧唐书·卷122·列传第72》载:“裴胄,字胤叔,其先河东闻喜人,今代葬河南。伯父宽,户部尚书,有名于开元、天宝间。”由是,可知其望出闻喜,籍贯洛阳,并知其为裴谞从弟。胄以明经及第(科次待考),补太仆寺主簿。时二京陷,避祸它州。及安史之乱平,召授秘书省正字,累转秘书郎。寻为试大理司直,监察御史。陈少游为宣歙观察,辟入幕府。因李抱玉怒前不为己用,奏贬为桐庐尉。崔造见胄,深重之,荐于栖筠,奏授大理评事、观察支度使。代宗即位,授御史大夫。栖筠卒,胄以其恩望,弃官,护灵柩,丧归洛阳。众论危之,而胄坦然行心,无所顾及。后由淮南节度陈少游奏为检校主客员外、兼侍御史、观察判官。寻为行军司马,迁宣州刺史。坐累,贬汀州司马。寻召入,为少府少监,除京兆少尹。以犯父讳,不拜,换国子司业,出为湖南观察都团练使。德宗贞元七年春,以湖南观察都团练使、兼洪州刺史,寻为江南西道观察使、兼御史大夫。贞元十九年(803)十月病卒,时年七十五岁。赠尚书右仆射,谥号成。

裴 恂(?-?)谞叔父《旧唐书》作珣谞叔父按其女《唐故东都安国寺大德尼法真墓志铭并序》:“曾祖邢州长史公绎;烈祖袁州刺史、赠润州刺史无晦;皇考怀州刺史、赠鸿胪卿恂。大师,则怀州府君之次女也。”由是,知其父恂,为礼部尚书宽之弟。按《旧唐书·卷100·列传第50·宽传》载:“(宽)兄弟八人,皆明经及第,入台省、典郡者五人。”《新唐·卷130·列传55》载:“宽兄弟八人,皆擢明经,任台、省、州刺史。”由是,知其明经及第。又说:“宽殁之后,弟珣为河内郡太守。安禄山反,以父丧去职守制。不久为史思明所执,恐累其母,乃允受伪职。丁母忧守丧,使弟朗密奉表疏至上京。代宗时,为左司郎中、兼侍御史、河东道租庸判官。按其女《墓志》,官终怀州刺史。”

裴 (?-?),谞伯父按《旧唐书·卷100·列传第50·宽传》:“(宽)兄弟八人,皆明经及第,入台省、典郡者五人。”《新唐书·卷130·列传第55》载:“宽兄弟八人,皆擢明经,任台、省、州刺史。”其曾孙《裴蒙合祔墓志铭并序》云:“曾祖卓,太子少詹事、赠太府卿。”由是,知其明经及第(科次不详),并知卓官至太子少詹事,卒赠太府卿

裴 (?-?),卓子。历官尚书户部员外郎、至户部郎中(见《唐尚书省郎官石柱题名考补考》卷11、卷12),卒赠中书舍人。与诗人李颀友善,颀有《送裴腾》诗行世。

裴 785848,字源明,河南府洛阳县人。按其《墓志铭》云,曾叔祖宽,官御史大夫、户部尚书、爵封贞宪公;曾祖卓,官太子少詹事、赠太府卿;祖腾,官尚书户部员外郎、赠中书舍人;父淙,官洛阳县丞。《墓志》称其“幼不戏狎,长而端厚。有潜晦之德,贞固之行。以家尚儒业,不慕夸浮。研志经籍,尤长《礼》、《易》。用门荫补弘文馆明经,释褐郑州原武县主簿。历冯翊、同官尉、河南县、太常寺主簿。凡佐四邑,为太常主簿。……会昌四年首夏,京兆尹薛公元赏以公干用奏闻,擢授京兆府兵曹参军。六年正月,加朝散大夫。……大中元年四月,移授章陵台令,累加朝议大夫。二年(848)正月,以疾作去官。二月十四日终于京师静安里,享年六十有四。……一子曰宝符,年甫弱冠,自京师号奉帷裳,归于洛阳。以其年五月廿六日龟筮叶吉,合祔于河南府缑氏县景山乡边村南原,迩于先茔,礼也。”由是,知其弘文馆明经科及第,历官至章陵县令,累加朝议大夫。

裴 (?-736),与宽同奉一曾祖,即同一始迁祖。父琰之,历官仓部郎中。漼应大礼举擢第(科次不详),授陈留主簿,累迁监察御史。时吏部侍郎崔湜、郑愔坐赃,以漼同鞫其狱。因执法公正,为当时所称。由是,三迁中书舍人,历官至兵部侍郎,以铨叙平允,持授一子为太子通事舍人。开元五年,改吏部侍郎,复及为黄门侍郎、兼任御史大夫。时张说为主政,与漼特相友善,故为说数举荐之。更能每奏称旨,由是帝亦嘉重。官至吏部尚书,转太子宾客。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病卒,年七十余,赠礼部尚书,谥号懿。史载“漼家世俭约,既久居清要,颇饰妓妾,后庭有绮罗之赏,由是为时论所讥。”

裴 1622-1704),字九章,号芦院,河南新安人。《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作“裴裘”有误。《进士题名碑》、《镇江府志》卷34、民国《新安县志》俱作裴袠,故当以“裴袠”为是。另雍正《河南通志》与今《新安县志》作“裴衮”,疑为乳名。康熙三年(1664)登甲辰科进士(3151名)。初为左副都御史董笃行家教,后荐为广西贵县知县。未至任所,闻义军陷粤西,遂中途折还。之后,改为江苏镇江府溧阳县令(见《镇江府志》卷34)。以治绩,召还京师,将授职,丁内忧,遂居丧守制。服阙,擢为兵部主事。至庚午年,除江南晋武选司员外郎,后以兵部员外郎致仕。卒祀乡贤祠。裴性恢谐,不拘小节,尝布衣游,故有佚闻趣事留传之。人劝其讲学,裴笑曰:“吾自度平生,为所不为,欲所不欲者多矣,夫何敢然,自圣言微而讲义繁,好名者趋之若鹜,滕口说而亡实行。”云云。论者誉裴:“是不言而躬行也。”在籍十余载,于康熙四十三年(1704)病卒,享年八十三岁。大司农吕履恒铭其《墓志》曰:裴先生之德,柔惠且直,教起于家,政施于国,人撷其华,吾落其实,为得真传。著有《论学录粹语》、《芦院集》,惜佚。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宋游道传
中国隋唐文状元160名全榜列表
唐故扬州庆寺律师一公塔铭(并序)
832年
白居易年谱简编
唐代崔偃、崔异、郑恒墓志与清河崔氏家传文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