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静坐洗心500问>(三)
第12章 静坐步骤(3)
为什么说呼吸比饮食对生命更为重要?呼吸和饮食对于人的生命来说是不可或缺的,但是,人们往往会更重视饮食而轻视呼吸。一是因为呼吸作用是呼吸空气,而空气是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二是因为呼吸虽然重要,但它是自然进行的,用不着人们去留意。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就轻视呼吸,因为,客观地比较起来,呼吸其实比饮食更为重要。试想一下,若人断饮食,可至七日不死;若一旦不呼吸,则最多几分钟就会死亡。这就是呼吸比饮食更重要的明证。
呼吸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呼吸的主要功能,在于保证身体内氧气的供应,并排出过多的二氧化碳。
为什么必须用鼻腔呼吸?
呼吸时必须用鼻腔呼吸,而不能用口。尤其是吸气时,更是切忌用口。为什么呢?因为鼻子是专司呼吸的器官,鼻孔里有毛,鼻腔又很曲折,可以阻挡灰尘和微生物进入呼吸道。如果吸气的时候,把嘴张开,则灰尘和微生物容易入口,发生疾病。尤其是到了寒冷的冬天,鼻腔还有为吸入的空气加温的作用,可防止冷空气刺激肺部。所以不但静坐时要闭口以鼻子呼吸,平常也以闭口以鼻子呼吸为合宜。
用嘴呼吸有什么害处?
用嘴呼吸的害处颇多,兹略述如下。
.嘴中无嗅觉细胞,用嘴呼吸,则不能辨别空气的清浊好坏。
.嘴中无细毛,不能漉去空气中的尘埃或细菌变为清洁。
.嘴对体内外空气温度的调节作用有限,若用嘴呼吸,则寒冷的空气,直接吸入肺中,多引起感冒及肺炎。
.用嘴呼吸,不能有效地做深呼吸。
总之,嘴不是呼吸的气管,用非所长,必然造成众多弊端。
呼吸可分为哪几种?
呼吸主要可分为四种。1.喉头呼吸。普通的人,呼吸短而且浅,仅仅在喉头出入。喉头呼吸的缺陷是不能充分利用肺叶张缩的量,因此达不到彻底吸氧吐碳的功用,血液循环不能优良。2.胸式呼吸。气体出入能够达到胸部充满肺叶。人们做体操、散步等运动时,可以达到胸式呼吸。胸式呼吸优于喉头呼吸,但仍有缺陷,因为吸气后只能到达胸部,无法进一步深入到腹部3.腹式呼吸:一呼一吸,气体能够达到小腹,在吸气时,空气入肺,充满周遍,肺底舒张,把膈肌压下,这时胸部空松,腹部外凸;呼气时,腹部紧缩,膈肌被推到上面,紧抵肺部,使肺中浊气尽量向外泄出。静坐时所用的呼吸就是腹式呼吸。腹式呼吸与胎儿在母腹中的呼吸相似,因此,做腹式呼吸,可以回到婴儿呼吸的地步。不过,做腹式呼吸时应该注意,呼吸时丝毫不可用力,要使鼻息出入极轻极细,渐渐深长,自然到达腹部,连自己的耳朵也听不到鼻息出入的声音。4.体呼吸。静坐功夫,年深月久,呼吸越来越深,越来越细,一出一入,自己不知不觉,好像入没有呼吸似的,而气息仿佛从全身的毛孔中出入,这称为体呼吸。体呼吸是最好的呼吸法,不过,不通过长期的锻炼,是很难达到体呼吸的。
怎样练习呼吸?
既然腹式呼吸与喉头呼吸和胸式呼吸相比有明显的优势,那么怎么做才能达到腹式呼吸呢?在此介绍一下练习腹式呼吸的具体步骤。
.盘膝端坐,与静坐同一姿势。
.先作短的呼吸,渐次加长。
.呼吸之息,宜缓而细,深而长,让它徐徐注入下腹。
.呼吸必从鼻腔出入,不可用口。
.呼吸练习纯熟后,再逐渐加长呼吸,以长至一呼一吸用时一分时间为限,但一定要注意顺乎自然,不可勉强。
.人的胸中,在肺的下面,胃的上面,有横膈膜(也叫膈肌)。
开始练习呼吸的人,往往会觉得胸中气闷,这是因为没有推动膈肌的缘故。推动的方法,是吸气时从鼻中徐徐吸进新鲜空气,使肺底舒张,膈肌下降;呼气的时候,吐出浊气,下腹部收缩,使膈肌向上升,这样一上一下,膈肌的运动就会灵活,于是便觉得胸部空松,一点也不气闷了。
.每天只要一有空闲时间,就做上述呼吸练习。
.在静坐前或静坐后进行呼吸练习。因为静坐时宜无思无虑,若注意于呼吸则心不能静。
.练习呼吸,应择空气新鲜的地方,每次以五分至十分钟为宜。
为什么练习呼吸以坐最为合适?
进行呼吸练习时,最好采取坐的姿势。为什么呢?因为行时和立时,身体和精神不容易安定,卧时身体和精神又易入于昏昧,只有坐时可以安静,所以坐时做呼吸练习最易见效。
什么是深呼吸法?
用力吸入空气,使达到肺的深部,再用力呼出肺的深部之浊气,这称为深呼吸。不过,这是通常对深呼吸的理解。在《指道真诠》中,介绍了一种名叫中一子深息诀的深呼吸法,与静坐之宗旨更为契合。关于中一子深息诀的内容,书中是这样说的:“谓息之径路宜深也,对治浅浮呼吸。《庄子》曰:‘真人之息深深。’又曰:‘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其嗜欲深者,其天机浅。’《大宗师篇》诚修道之师说乎!息以喉,浇之极矣。进之肩息,更进胸息,深之腹息,息以踵,深之极矣。肺尖脆薄,不适呼吸作用,易罹肺病。故吸入时,须注力下腹,凝神丹田,容气经喉下管,以达肺底,自觉满聚气海,更欲注力膝踵屈伸拇趾,提缩谷道,俾周流全躯。人有自高崖绝岩坠下而不致气绝者,平居深息之效也。”
怎样做深呼吸?
应该站在阳光下,空气清洁的地方,把口闭紧,把肺内的浊气,从鼻孔尽力呼出,呼到不能再呼,再将外面的新鲜空气,从鼻孔用力吸入,吸到不能再吸。这样算一个深呼吸。等做完一个后,休息片刻,再做第二个。每天早晚可做两次,每次做十余个。
做深呼吸有什么好处?
做深呼吸不但能增加肺活量,清洁脏腑,还有预防肺病的功能。
另外,经常做深呼吸,对于本无咳嗽毛病的人,可永免咳嗽之患;对于一直有咳嗽毛病的人,也能速愈。
静坐时为什么不宜做深呼吸?
静坐时如果做深呼吸,心中就不能真正静下来。因此,深呼吸和静坐不能混为一谈。深呼吸是一种纯粹的呼吸训练法,行住坐卧时都能进行;静坐虽然需要呼吸的配合,但静坐时的呼吸以慢细轻长为特点,与深呼吸并不相同。因此,深呼吸可以作为静坐的辅助功夫,因为经常练深呼吸,有利于静坐时呼吸的调整,但静坐时则不适宜做深呼吸。
什么是长呼吸法?
长呼吸法与深呼吸法相似,但深呼吸法的特点是深,吸至不能再吸,呼至不能再呼;长呼吸法的特点则是长,即让一呼一息的时间尽量加长。关于长呼吸法,《指道真诠》一书中有这样的论述:“谓息之时间宜长也,对治短促呼吸。短促者,气不能久留肺中。如旅行然,方历其境,束装邃归,胜地不克游览,名景无暇领略。肺为逆旅,息为过客,不能廓清残浊,废澄净之功宜塞兑守庐,缓纳细绵,俾腹暖不冽,气润不燥,待血流濬调,田满坚实,乃徐吐之,毋拘毋忽。善泅者住息多时而无窒,善步者驰骋长路而无喘,皆应用长息之效也。”经常行长呼吸法,对于静坐时调整呼吸也会起到很好的作用。
什么叫鼻吸?
人体中负责呼吸的主要器官是肺,肺部能一张一缩,缩的时候,把身体内的浊气从鼻孔里呼出来;张的时候,把空气从鼻孔里吸进去,这样的一呼一吸就称为鼻息。
什么叫外呼吸?
生理学上把鼻息称为外呼吸。外呼吸的特点,是从空气中摄取氧气给予血液同时把血液中的二氧化碳释放到空气中,在肺里面完成气体的交换。
什么叫内呼吸?
生理学上把人体内各组织细胞之间的气体交换,称为内呼吸。
什么是锁骨式呼吸法?
上面我们介绍过胸式呼吸,凡呼吸时气体出入只达到胸部的,称为胸式呼吸实际上,胸式呼吸也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伴合腹式的胸式呼吸法,一种是仅出于胸部的胸式呼吸,这种呼吸仅出于胸部的胸式呼吸,就称为锁骨式呼吸法。锁骨式呼吸法是以两肩与锁骨及肋骨上下动作进行呼吸。这种呼吸法弊病很多,一是只是肺脏上部与中部的动作,呼吸并不充分;二是呼吸很短浅很不利于健康。只要看看那些得大病的人,或病后极衰弱的人,他们通常都是做锁骨式呼吸的。因此,为了身体健康起见,一定要避免锁骨式呼吸。
什么叫腹式呼吸?
腹式呼吸也叫自然呼吸。在吸气时,空气入肺,充满周遍,肺底舒张,仰压横膈膜,使之下降。这时胸部空松,腹部外凸;呼气时,腹部收缩,横膈膜被推而上抵肺部,使肺底的浊气外散无遗。虽然肺是呼吸的器官,但肺的伸缩,亦有赖于下腹及横膈膜的运动。因为这种呼吸法的一呼一吸,都能到达下腹,所以称之为腹式呼吸;又因为这种呼吸法在吸气时腹部外凸,呼气时腹部收缩,符合自然之道,所以称之为自然呼吸。
怎样练习腹式呼吸?
练习腹式呼吸时,首先要调整你的意念,即呼吸时,脑子中想的不能是鼻子和口,也不是喉头和胸部,而是腹部。吸气时,想着腹部位充满了空气;呼气时,想着空气由腹部往上而出。虽然练腹式呼吸时,空气仍是由鼻子往里吸,但你千万不要去想鼻子,一定要只想腹部。
什么是逆腹式呼吸法?
呼吸时,吸气腹缩小,呼气腹部扩大,这称为逆腹式呼吸法。逆腹式呼吸法是相对于腹式呼吸法而言的,因为腹式呼吸法是吸气时腹部扩大,呼气时腹部变小,两者正好相反。
腹式呼吸与逆腹式呼吸何者为好?
腹式呼吸与逆腹式呼吸,完全是由呼吸时的意念控制造成的,腹式呼吸合乎自然,逆腹式呼吸则与之相反,属于有为的功夫。若对两者进行比较,则逆腹式呼吸使横膈膜易于上下运动,静坐的功效较好,因此初习静坐时,不妨用逆腹式呼吸。要注意的是意念不要过分,行逆腹式呼吸时仍要遵循自然的原则,使呼吸轻细悠长。我们在刚坐时用逆腹式呼吸,但等到入静后,往往又会自动调回到腹式呼吸。
什么叫正呼吸?
历来对于什么叫正呼吸,有不同的理解。如李谨伯在《呼吸之间》一书中把腹式呼吸称为正呼吸:“吸,慢慢??慢慢肚子鼓起来,别猛,慢慢地,肚子一点点鼓起来;停一停,忍一忍,然后就放松,别管呼气,慢慢??慢慢肚皮缩回去了--这个方法叫正呼吸,也叫调息。”
而蒋维乔在《因是子静坐养生法》中则把逆腹式呼吸称为正呼吸:“正呼吸亦名逆呼吸;其主张呼吸事深宜细,宜达腹部,皆与自然呼吸同。惟呼吸时腹部之张缩,完全相反。”
那么,正呼吸究竟是腹式呼吸还是逆腹式呼吸呢?似不好马上就下结论。不过,为了论述的方便,我们在此姑且采用蒋维乔的说法,因为蒋维乔关于正呼吸有较多的论述,在其《因是子健康养生经》
中,专门论述了正呼吸的方法有两种,一为常时呼吸法,一为定时呼吸法,在此予以摘录。
正呼吸方法有二种,一平常所行之常时呼吸法,一日中以定时及特殊之目的而行之定时呼吸法。
(1)常时呼吸法常时呼吸法者,日常自朝至晚所行之呼吸法也。故安坐、步行、劳动、平卧之时,皆宜常留意于此呼吸法。此方法,一言以蔽之曰,平静之横膈膜呼吸法,即腹式呼吸法也。今揭示其要领如次。
闭口,自鼻安静吸入空气,十分充入肺脏之下部,引横膈膜于下方,而压腹部,使膨胀于前方。如有充实其力于下腹部之感念,暂时支持,而保蓄其气后仅缩小上腹部,而以下腹部之力。留意压出肺中之空气,务必为静细而长之呼出,再吸入之间,须稍与以休息。
此其方法,最初当然不良,然经二三日注意而练习之,即得其要领矣。
(2)定时呼吸法定时呼吸法者,使血液之循环良好,肺脏、心脏及胃肠等皆臻健康,能得心身安宁及不老长寿之呼吸法也。又凡起因于血液不洁,及其循环之诸疾病,此法能治疗之。故此呼吸法,与常时呼吸法并行,不但可获一般的效果,即特殊的效果,亦可得而全获焉。其简单之要领如次。
闭口,自鼻安静吸入空气,十分充入肺脏之下部,引下横膈膜,以压腹部,而膨胀于前方。次高举胸之下部五六对肋骨于前上方,以扩张下胸部,充入空气于肺脏之中部及下部。十分入力于下腹部,而暂时之间(二秒间),依旧支持,以保蓄其气,然后但缩小上腹部(所谓落心窝)。以下腹之力,留意压出肺中之空气,务必细长呼出。既已,而后弛缓胸腹,暂时休息。练习此方法而得要领,即能达腹力增进法之目的矣。
定时呼吸法,朝晨起床之时,及夜间就寝前,宜各以数次行之。而在以下情形,则无论何时,皆可行之,其效果有可惊者焉:
甲、遇寒而使不罹于感冒时。
乙、正在罹于感冒之时。
丙、消化不良之时(在过食之时,至少非经过四时间,则不可行)。
丁、以勤学及其他事情而头脑胀痛时。
戊、精神不和平之时。
己、做事疲劳而缺乏活气之时。
余习静坐二十余年,于调息一节,深得其奥。其要诀,惟在呼吸深长。借横膈膜之上下动作,入力于下腹部。至呼息吸息时,胸部腹部,或应收缩,或应膨胀,则一任其自然,未加注意。自余著《因是子静坐养生法》时,乃采日人冈田氏正呼吸之说,“吸息时胸部宜膨胀,下腹宜收缩,呼息时则反之。”此书出版后,学者多有拘泥此形式,而来质证者。今美岛之正呼吸法所言胸腹之涨缩,恰与冈田之说相反。而“一呼一吸之间,须稍休息。”亦与冈田所说“一呼一吸时,中间决不可止息”之说不同。惟正呼吸,宜借横膈膜之动作,入力于下腹部。则凡言正呼吸者,无不云然。余故并存其说。学者须知借横膈膜动作入力于下腹部,乃正呼吸之要诀。至胸腹之或宜膨胀或宜收缩,当一任其自然,慎勿泥于枝叶而遗其根本可也。
正呼吸法有什么好处?
正呼吸法对于身体健康有很好的作用。具体说来,其作用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一是给细胞提供充足的氧气。因为正呼吸法能使肺脏充分扩张,故其供氧的作用也大大增强。
二是有利于维护肺的健康。肺在人体中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人体生命的中枢是肺脏及心脏。而两者相比,肺脏又属根本,心脏只是枝叶。因为血液是生命的基础,其循环虽掌于心脏,然而使此血液发挥作用的是肺脏,血液从肺脏吸收养气,使之清洁,得以起到维持生命的作用,所以肺脏为我们生命之第一中枢也。
而对肺脏能起极好作用的正是正呼吸法。正呼吸法能使柔弱的肺脏强健,并能维持、保全其强健从而打下不老长寿的基础。
三是能使心脏强健。实行正呼吸法,能使心脏充分扩张。血液之收容射出,均能充分活动,愈益强健,从而使血液循环良好,得以增进身心的健康。
四是能使神经系统健全。神经系统需要充分的血液供应,而正呼吸恰好能供给富于养气的清新血液,使循环迅速而良好。
五是能使消化良好。正呼吸法,能使横膈膜增强,依序上下,从而使胃、肝肠等腹部器官运动能力增强,当然就能使消化良好,营养物质亦能充分吸收
实行正呼吸法有哪些注意事项?
正呼吸法对身体健康的作用十分明显,然而,实行正呼吸法也有一些注意事项。因为此正呼吸法由蒋维乔专门提出,为防止转述时发生遗漏或理解不确故对其中的注意事项我们不准备转述,而采用引述的方式。
(一)姿势当行正呼吸法,姿势极为紧要。特在定时呼吸尤宜注意。而呼吸法之姿势,有以下之三式,可因时地所宜,以己意择而行之。
第一 直立式直立,称张两足, 镇静下腹部,放下腰部。齐两掌之五指,横置下腹部。放下两肩,引颚以使头正直,留意集身体之重心于下腹部(脐下丹田部)。但空气自肺脏呼出之际,以掌纳拇指于内部而握固之为宜。
第二 正坐式盘足而坐,或以左股加于右膝之上,或以右股加于左膝之上。两膝如八字分开,臀部用垫垫之,使略高。重心安定于脐下,置两手于下腹部,放下两肩等处,与直立式同样。
第三 安坐式此式即通常之安坐也。但当注意者, 两足垂下宜放平。下股与上股,宜成直角。腰宜直,臀部向后突出便脊骨不曲。其余之姿势,与正坐式同样。
(二)时间常时呼吸法,无论何时可行之。而定时呼吸法。则于前述之时以外,有必需注意者如次:
(1)食后三时间以内,不可行(2)过食之际,须食后经四时间而行之(三)处所定时呼吸法,必行于空气清洁之处。如彼学校所行深呼吸,或在尘埃飞扬研究室处,使儿童行之,大为危险。且此普通所行之深呼吸法,因常为锁骨式呼吸法所混,故更为危险,尤不可不注意。
在春夏时,以于日光射入之所行之为宜。
(四)衣服行定时呼吸法之时,必须宽着衣服,披衣于身。解去衣带,使全身筋肉,一无束缚为宜。在暑天则裸体行之亦可。
什么叫腰周呼吸?
腰周呼吸是比腹式呼吸更深一层的呼吸方式。在腹式呼吸的基础上,呼吸时不只是肚子的鼓、瘪了,一吸一呼时腰都胀落,这称为腰周呼吸。腰周呼吸的力量要大于腹式呼吸。
第13章 静坐步骤(4)
所谓差额呼吸,就是在意念的作用下,使呼和吸用时的长短不一样。或者呼长吸短,意念管呼不管吸;或者反过来,吸长呼短,意念管吸不管呼。吸长呼短,古人叫做升阳法;呼长吸短,古人叫做降阴法。当我们静坐的境界加深时,这两种呼吸方法就会起到作用。
什么是调息法?
调息即调整呼吸。调整呼吸的方法很多,前面所讲的腹式呼吸、逆腹式呼吸腰周呼吸等等,都可以看作是调息的方法。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忘记自己的呼吸,那只是一种本能;当开始静坐时,我们便会很自然地感觉到自己的呼吸,而且发现要忘记这种呼吸是极其不易的。事实上,当你在静坐时忘记了自己的呼吸而又没有什么杂念时,你的静坐功夫就已经达到了很高的境界。因此,对于初学静坐的人来说,要忘记自己的呼吸是极其不易的。既然忘记呼吸不容易,则不如利用此呼吸,对它进行调整,使之有利于我们的健康。上述调息法正是因此而发明出来的。在此我们介绍一种特殊的调息法它的特点是要求在调息时有一种充满想象力的心理境界。此调息法见于《指道真诠》:“调息之先,开口吐浊,想身中百脉不通处,均随息出。然后闭口纳清,约三度已。呼吸循任息自然,无丝毫滞塞勉强之气来也,翩然如鱼之游泳。胸臆和畅疏通,源源常流,绵绵不绝,以注满夫腠理。气之去也,悠然如鱼之逝水。脐轮炎若火发,蒸蒸上升,如云烟一缕而飘渺无涘,又如目送飞鸟入云,而不知其何往。心忘息,息忘心,心息相忘,而后心息相依而后心息相调。”
什么叫调息四相?
所谓调息四相,即人呼吸时的四种不同状态,它们分别是风相、喘相、气相和息相。前三种是不好的呼吸状态,第四种则是经过调整的好的呼吸状态。具体言之,鼻中之气出入时,觉有声音者,名为风相。出入虽能无声,而急促不通畅者,名为喘相。出入虽能无声,亦能不急促,而不能静细者,名为气相。若既能无声,亦不急促,亦不粗浮,即使在极静之时,自己也不觉鼻息的出入,称为息相。
调息有什么功效?
调整呼吸的方法,受到历代养生家的高度关注和重视,因此,他们关于调息的方法和功效,有许多精彩而富于启发意义的论述。他们或以人的呼吸比天地之间的空气作用,或以一呼一吸与一年中的春夏秋冬四季相比拟,或论述呼吸时的独特体验,或传授调息对于健康长寿的神奇作用。在此摘录几则,供读者们参考、领会。
陈撄宁《黄庭经讲义》认为:“呼吸往来,必有定所,其扼要乃在庐间。庐间亦名规中,即黄庭也。如能常用调呼吸之功,而又能保守身内精神,不使外漏,则身有余庆矣。日积月累,回环于方寸之中,以立命根。借身内之元气,以招摄太空之精神,则自有生以来,历年损失之精神,皆可还归于我身何患老乎?”《性命圭旨?蛰藏气穴章》:“故我而呼也,则天地之气,于焉而发而散;我而吸也,则天地之气,于焉而翕而聚。此天人相与之微,一气之感通者然也。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呼吸于其内也。人能效天地呼吸于其内,亦可与天地同其长久。以口鼻之气往来者,外呼吸也。乾坤之气阖辟者,内呼吸也。外呼吸乃色身上事,接济后天,以养形体。内呼吸乃法身上事,栽培先天,以养谷神。”李道纯《中和集》卷三《问答语录》:“以一身言之,呼吸是矣。呼则接天根,是谓之辟;吸则接地根,是谓之合。一呼一吸,化生金液,是谓之变。合辟呼吸,即玄牝之门,天地之根矣。所谓呼吸者,非口鼻呼吸,乃真息合辟也。”薛阳桂《梅华问答编》:“冬至以后为呼,夏至以后为吸,此一年之呼吸也。而一日之呼吸,则子后为呼,午后为吸,一呼一吸,谓之一息。所谓呼吸者,一呼,口鼻之气,自内而出,身中真气,由胸前下降于脐中;一吸,口鼻之气,自外而入,身中真气,由尾闾而从脊背上升于顶,要注意于身中,不著意于口鼻,以心寄于息,以耳听其声。”
静坐时呼吸应否间断?
所谓呼吸间断,即在呼吸之间略作停顿,如吸气入腹后,稍停一会儿,再把浊气吐出。或呼气出去后,稍停一会儿,再把空气吸入。
不过多指吸入空气后稍作停顿。至于呼吸之间是否应稍作间断,历来养生家有主张中间不可间断者,也有主张中间宜稍停者。前者意在使呼吸流通无滞后者意在使呼吸更完整,各有其理由,读者可根据自己的感受加以选择。标准只有一个,就是看哪种方法有利于入静。
呼吸时该不该用力?
在室外练习深呼吸,或静坐前练习深呼吸,不妨稍稍用力。至于静坐时的呼吸,则不可用力。小腹能使之缩胀更好,但不可勉强。另外,呼与吸时间的长短,应以相等为好。
静坐时胸部气闷该如何解决?
静坐时感觉胸部气闷,是因为心窝不能下降,气聚于胸,压迫心肺所致,消除的办法,应把胸腹放松,让呼吸细微缓慢,毫不用力,使气徐徐下达丹田便可解除胸闷。
呼吸时如何使心窝下降?
初学静坐时,常常觉得心窝部位坚实,以致呼吸感到窒碍,不能调节,这都是因为心窝不能降下造成的。在人体的胸内腹与胃之间,有横膈膜,处于两肋间凹下处,称为心窝。要使心窝下降,一定要时时注意于下腹,使横膈膜弛缓,心窝处轻浮而不着力,时间一长,自然能降下。
具体说来,使心窝下降可分为以下三个步骤。
.觉呼吸窒碍时,切不可用力,宜纯任自然,徐徐注意下腹。
.胸部宜一任其弛缓,使血液循环时,不致压迫心脏,则心窝自然降下。
.练习日久,似觉胸膈空松,呼吸静细深长,一出一入,能直达于脐下,这就是心窝降下的明证。
什么叫屏息?
屏息俗称憋气,也是调整呼吸的一种手段。比如你拿一根线往针眼里穿的时候,你屏住呼吸不喘气,这就是屏息。不过屏息法更多地用于胎息训练中,在下面介绍胎息时,我们还会提到屏息在其中的运用。
屏息有什么作用?
我们在静坐时,会发现一种现象:当你吸气时,意念就会跟着活动。也就是说,当你感觉到自己的呼吸时,就证明你还没有真正入静。相反,当你用意念停止呼吸时,精神就会集中起来。这事实上也属于一种常识,比如说你穿针的时候,为了把线穿进针眼,你怎么办呢?你会屏息,因为怕手抖;士兵射击的时候,也要屏息,也因为怕手抖;再比如,你端着一碗满满的汤走向桌子时,你也肯定会憋口气屏息。
因此,在静坐时,为了真正入静,也常常会用到屏息。不过屏息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如果勉力强忍,反而会对身体造成伤害。
什么是闭息炼气法?
闭息炼气法即吸气入腹后屏息,使气在体内发生作用,属于一种调息的方法关于闭息炼气法,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延年却病笺》中论述甚详:“诀曰:服气炼形,稍暇入室,脱衣散发,仰卧展手,勿握固梳头令通,垂席上布之,则调气咽之。咽讫,便闭气候极,乃冥心绝想,任气所之。通理,闷即吐之,喘息即调之。候气平,又炼之,如此十遍即止。新服气之人未通,有暇渐加一至十,候通渐加至二十至五十,即令遍身汗出如有此状,是其效也。安志和气,旦卧勿起冲风,乃却老延年之良术耳。但要清爽时为之。气昏乱欲睡,慎勿为也。常能勤行,四肢烦闷不畅,亦为之不必每日,但要清爽时为也。十日五日,亦不拘也。”
什么是数息法?
数息法是静坐时把呼吸与意念结合起来进行调整的一种方法。鼻中的一呼一吸为一息,因此,说白了,数息法即数呼吸的方法,具体做法如下。
入坐时,调整身体姿势,保持身心平静,安详自在。然后调息,使出入息细微、通顺、均匀。调息时,先由鼻孔吸气至丹田,再从口中将腹部浊气徐徐吐出,这样三次,气息调匀之后,即可进行数息。
数时或数出息,或数入息,从第一息数至第十息,再从第一息数起,若未数至十,因心想他事,至于中断,即再从第一息数起,如此循环,时间一长,自然能令呼吸调和。
怎样用数息法调和呼吸?
人们的呼吸,是将身体里面的浊气呼出,将外面的新鲜空气吸进,一呼一吸内外交换,叫做一息。前面讲过调息四相,前三相为风相、喘相、气相,都是不好的呼吸;第四种为息相,即一呼一吸,到了极静,自己不感觉鼻息有出入的时候,叫做息相。只有把前三种相平息了,才能显现第四种相。而要平息前三种相,就需要调息。说到调息的方法,数息法无疑是十分有效的。那么怎么用数息法来调息呢?具体做法是,令鼻息的出入,极微极缓,长短均匀,然后开始数息。数的时候,数出息也好,数入息也好,从第一数至第十息,再从第一息重数至第十息,如是循环不已。或从第一息起数至二十,甚至一百,都是可以的。不过无论十数或百数,如果中间因妄想数错或中断了,必须从头数起,这样久而久之,就能得到第四种息相。
数息法的要诀是什么?
数息法看上去是极简单的,不就是数数吗?然而,如果掌握不好,也会让你感到麻躁难忍。这里介绍一种数息法的诀窍。先用两眼观看自己的鼻尖,并同时用意数鼻中呼吸出入的次数,要诀贵在勿忘与勿助,“勿忘”就是“绵绵若存”,“勿助”就是“用之不勤”。
普通数息法,若数出息即不数入息,若数入息即不数出息,一呼一吸,只算一次,不能算两次,数到几百次以后,心中寂然如虚空,身体兀然如山石,不需要勉强去禁止和制伏它,身心二者自然都安静而不动了。
上述这种方法也叫视鼻数息法。关于这种视鼻数息法,《勿药元诠》中言之甚详:“苏子瞻《养生颂》曰:已饮方食,未饱先止,散步逍遥,务令腹空当腹空时,即便入室,不拘昼夜,坐卧自便,惟在摄身,使如木偶,常自念言:‘我令此身,若少动摇,如毫发许,便堕地狱。如商君法,如孙武令,事在必行,有死无犯。’又用佛语及老聃语,视鼻端,自数出入息,绵绵若存,用之不勤。数至数百,此心寂然,此心兀然,与虚空等,不烦禁制。”
什么叫随息法?
随息法也是调整呼吸的一种方法,不过,与数息法相比,随息法显得更自然些。当我们做数息法数到几千次以后,或无力再数下去时,可用另一个法子应付,叫做“随”字诀:当息出时,心也随它同出;当息入时,心也随它同入,有时或感觉这个息似云雾蒸发散布于周身无数的毛孔中,不由鼻孔出入这就叫随息法。功夫做到这样的地步,身上的各种宿疾和心理障碍,都有可能逐渐灭除,心里也就自然明白而开悟了。
什么叫听息法?
所谓“听息”,就是听自己的呼吸之气。初下手时,只用耳根,不用意识,并非以这个空虚念头代替那个念头,更不是专心死守鼻窍或肺窍,也不是听鼻中有什么声音,只要自己觉得一呼一吸的下落,勿让它瞒过,这就行了,至于呼吸的快慢、粗细、深浅,皆任其自然变化,不用刻意去支配它,听到后来,神气合一,杂念全无,连呼吸也忘记了。
怎样用听息法治疗神经衰弱?
患有神经衰弱的人,常常会失眠,除了吃安眠药,似乎没有别的办法。但安眠药吃多了,对身体会造成伤害,这个时候,就可以用听息法来治疗。当听息至杂念全无的时候,就会渐渐地入于睡乡,这时是神经由衰弱恢复健康的过程中最有效力的时候。就要乘这个机会熟睡一番,切不可勉强提起精神和睡意相抵抗。睡醒之后,可以从头再做听呼吸法,又能够安然入睡。若是在白昼间睡了几次不欲再睡时,不妨起来到外面稍为活动,或拣树木多、空气洁净的地方,站在那里做几分钟吐纳功夫也好,或做柔软体操、练太极拳也好,但要适可而止,勿使身体感觉疲劳。回到房内,或坐或卧,仍旧做听呼吸的功夫,还可能入于熟睡的境界。等到把睡眠问题解决了,神经衰弱的问题通常也就不复存在了。
为什么静坐时要止息?
止息是调息的一种方式,与屏息、闭息存在相似性,不过止息的要求要更高些,因为止息就是停止呼吸。人不可能真正停止呼吸,所以练止息要慢慢来关于静坐时为什么要练止息及止息的作用,李谨伯在《呼吸之间》一书中有这样的论述:“因为呼吸和我们的思维息息相关--尤其是吸气,必然要影响中枢神经;其他五根(眼睛、鼻子、耳朵、嘴巴、皮肤)都要靠大脑的思维才能分辨思量,都需要通过意根(也就是大脑)来作用,所以,意根靠边站了,其他五根也就靠边站了,就能去妄念空,其性存焉。要想去妄念,口鼻就不能呼吸,口鼻里牙、舌、鼻窦等都是大神经,一呼吸必然刺激大脑思维妄念纷飞,所以要止息。”当然,止息属于静坐修炼中的高级境界,对于普通静坐者来说,能够达到忘息的境界,就已经很不错了。
初练止息时,是呼气之后止好,还是吸气之后止好?
止息虽然是静坐修养的高级境界,然而,也并非高不可攀,因为,我们还是可以按照一定的方法,遵循某种规则达到止息的。练习止息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呼完以后停止吸气,一种是吸完以后停止呼气。那么对初学者来说,究竟是呼气之后停止好呢,还是吸气之后停止好?根据李谨伯在《呼吸之间》一书中的观点,还是呼气以后停比较好些,其间的理由,李谨伯是这样说的:“刚开始炼丹的时候,要求我们最好是呼完气以后,然后止息(停)。如果是要防治癌症什么的,就是吸完停,‘吸吸停呼’这样来。你得慢慢来别着急。我吸口气憋住,止息了,后来我根本就不吐气,我没有吐,但是你们不行,慢慢来。按照南怀瑾老先生的主张,你们现在先得呼气,呼出去止一阵儿,我觉得这个说法是真正对大家负责任的。为什么呢?现代的人贪心比较大,什么都想要,什么都要得,而环境污染又那么厉害,平时也不懂养生,体内积累了那么多垃圾和毒素,先不舍出去,练什么都是白搭。一上来先拼命吸,说是要把所有的好东西都吸进来,这个听上去很聪明,很占便宜但是也不想想,体内不好的那些东西怎么办?那些东西堵在里面,恐怕外面的好东西被挡了道也进不来。”
由此可见,止息的关键是止于好的境界。如果你身体健康,静坐也已到了一定的境界,体内已比较“洁净”,此时练止息,就不妨吸气后停止;若你是初练止息,体内的状况并不理想,吸气后停止,那就是止于一种不好的状况所以不如呼气后停止。
坐后如何调息?
静坐完毕,应该开口吐气,等到身体内外的热度降低,回复平常状态后方可随意动作。这就是坐后调息之法。
第14章 静坐步骤(5)
人自从出生以后,随着对外界事物的接触和知识的积累,各种杂念也随之产生。而且,当人们留意时,便会发现,有许多杂念,往往不易受人们思想的控制。比如你明明知道发火不好,可是你还是忍不住会发火;有的事你明明知道用不着去多想,可是你还是会忍不住去想;读书学习时,你也知道要专心一意,可是你还是会时不时地走神??这就是所谓的心猿意马,很难制伏。静坐的目的,就是要制伏这心猿意马,让大脑处于无思无虑的状态。可是,如果把制伏心猿意马的任务完全交给静坐去做,无疑是太重了,因此,就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时时有一种控制杂念的心理。尤其是在即将静坐前,可以不断地告诫自己要静心,不要任由自己胡思乱想,这样,当你正式入坐时,便能较好地控制自己的思虑,更快地进入入静的状态。这就称为坐前调心之法。
初学静坐,如何达到静?
初学静坐,要达到静的境界是非常不容易的,因此,你不要有过高的要求,只要姿势坐好,眼睛不外视,耳朵听到外界的种种声音,与你如同两个世界,毫不相干,内心慢慢地就会静下来。当然,觉得自己心里的妄念来去不停,这是个问题。这个时候,你要做的,就是思想来去你不要理它,也不要欢迎它,不迎不拒。你越是去注意思想,反而会更多地激起别的思想。所以,这个时候,一定要告诫自己,我正在静坐,尘世间的一切事物,暂时与我无关,所有的事情,等我坐完了再去处理。以前发生的一切,已成过去,没有发生的事情,等它发生以后再说,现在则没有任何事情值得我去关注。这样,慢慢地,你就肯定会静下来。
静坐中身与心如何互调?
初学静坐时,有很多人往往会选择以身体为重点,一直在检查与调整自己身体的状况,例如不是强迫自己腰要直,就是将膝压下去,或是舌头怎么放,头是不是正,等等,不一而足。这种对身体状况的过分关注,会使你很快便觉得浑身不舒服,至于心理的调适,当然就无从谈起。
因此,最好的做法,就是把调身和调心分成两步做。也就是说,当你调身时,不要去想调心;而当你调心时,就不要去想调身。也就是说,你开始静坐时,先把注意力放在调身上,按照有关调身的要求,让自己的静坐姿势符合标准。等到调身熟练后,你再去真正进入静坐状态,而此时,你注意的重点就放在了调心上,虽然在身体偶感不适时亦可作出调整,但最好是忘掉自己的身体。
静坐时如何收心?
所谓收心,即心从对外界事物的关注中收回来,而关注静坐时确定的某一个目标,如心息相依,意守丹田等等。因为心是一身之主,百神之帅,要静坐便须收心。对此,唐代道士司马承祯在《坐忘论》
中说:“学道之初,要须安坐,收心离境,住无所有。因住无所有,不著一物,自入虚无,心乃合道。”静坐的目的在于保持本心清静,远离外境,不为尘俗所染,向“静”、“虚无”的心体回归。收心的具体功夫是使心不动、不著物,不仅远离尘俗,而且不执著于空无。
因为执着于空无,仍会使心感到劳累。收心收到无知无觉,便是达到了目的。
静坐时如何防止内心急躁?
静坐时内心急躁,当然可以用数息、守一、存神等方法来克制。
但是,有时心里实在太烦躁,用什么办法都无效时,则不妨把自己想象成已是死人。全真教教主王重阳挖洞静坐,并称之为活死人墓,用的就是这种方法。试想一下,若我身已死,则身外的一切与我又有何干?此即所谓“置之死地而后生”之理。
静坐时感觉烦躁不安或无精打采时该如何调整?
静坐时感觉烦躁不安,有时可能是因为呼吸的方式有问题,静坐前可先将气呼出去,然后深呼吸,吸到饱再用嘴呼出去,做个几次,烦躁感会慢慢消失,这时再做静坐就会顺利多了。
当然,有时候心情烦躁是因为日常生活或工作中碰到的麻烦事引起的,针对这样的情况,你就要先从理性上把事情理清楚,当发现它们不会再烦扰你的内心时,再继续静坐。
至于无精打采,那就要先找原因,看是什么原因造成你无精打采,是因为身体太累,休息不好,还是因为生活中碰到了什么挫折?
然后再予以有针对性的解决。如果排除了上述原因,则静坐恰可调节你的情绪。一次符合要求的静坐,会很容易地使你内心感到充实、舒适,而不再感到无精打采。
静坐时昏昏欲睡该怎么办?
静坐时感觉昏昏欲睡,通常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心理上的,心情沮丧,精神不好,会容易昏昏欲睡;一个是生理上的,身体、头脑不健康或睡眠不足,就容易有这种情形。此时最好是睡够了再起来静坐。
如何对治精神昏沉和散乱?
初学静坐的人,又会出现两种状况,一是散乱,没有法子把情绪安定下来;二是昏沉,时时要打瞌睡。大概初学静坐的人,开始时都是容易散乱,无法收敛。练习的时间稍久,妄念减少,就又容易昏沉。这是初学静坐者的通病,不必奇怪。
对治散乱之病,应当把一切放下,视我的身体就如外物搁在一边,不去管它,专心一念,存想丹田,自然能徐徐安定。对治昏沉之病,可注意鼻端,使精神振作起来。大概晚上静坐,因白天劳累,容易昏沉。早晨静坐,则可免此毛病。也可以用数息方法,从一至十,务使不乱,久久心息相依,则散乱、昏沉二病皆可避免。
静坐时头脑昏沉应如何对待?
静坐时,如果是体力不足或身心疲惫的人,他就会沉沉欲睡,甚至连体力也不能再支持静坐的姿势。这种情形,通常是脑部供氧不足造成的,好比人在疲劳欲睡时,就自然而然要打呵欠一样。当然,造成头脑昏沉,也会有别的原因,如当你静坐一段时间后,体内的气机发动,上升到后脑,也容易引起这种现象。首先便是眼前昏昧,一片模糊,渐渐地会进入似梦非梦的光景。许多人在这种状态中,便会像梦中见物一样,在昏昏迷迷中,看见许多事情和影像。其间的变化情况,非常复杂,它和一个人平时的智慧、思想、个性、心理、生理等,都有密切的关系。碰到上述现象,最好的办法,就是一切顺其自然,慢慢地,这种状况便会过去,正如黑暗过后便是黎明一样。此时切忌的,就是心生厌烦,或干脆停止静坐,这样会使你的静坐功夫不能有好的进展。
如何用观想法克服昏沉?
当静坐出现头部昏沉时,除了努力坚持,也可以用种种办法来应对,如做几个深呼吸,晃动一下身体,等等。南怀瑾在《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一书中也介绍了几种对治昏沉的方法,读者们不妨一试:
“克服昏沉的方法,也是用观想,观想脐中有一个红色的光点,这个光点由脐中上冲,冲到头顶而散。另外一个方法,就是用尽全身的气力,大呼一声‘呸’,或者捏住两鼻孔,忍住呼吸,到忍不住的时候,极力由鼻孔射出。”
为什么排除杂念并非易事?
杂念是静坐最大的敌人,可是要消灭这个敌人亦实非易事。其中的原因,是我们生活在这个地球上,要想很好地生存下去,就必须从事各种各样的工作,接触各种各样的人,想各种各样的办法,处理各种各样的麻烦事。这些东西,都会在我们的大脑中打下深深的烙印,想要在静坐的半个小时或一个小时中除掉这些烙印,或不受这些烙印的丝毫影响,当然是不可能的事。因此,唯一的办法,就是循序渐进,努力去忘掉这些烙印。
为什么初学静坐时会觉得妄念更多?
初学静坐的人,常常会感觉到:我没有学静坐的时候,妄念倒还少,一入坐后,妄念反而格外多。这其实是一种误解。要知道人们的妄念,本来随时都有,平时因为和外面的环境接触,把注意力分散了,所以不觉得多;习静以后,精神集中于内部,才觉得妄念忽起忽灭,不可捉摸。这事实上是通过静坐感觉到了自己的妄念,而不是妄念增多了。静坐的目的,就是要从感觉自己的妄念入手,再慢慢清除这些妄念。而千万不要把静坐看作产生妄念的原因,从而心生退意。
为什么说杂念多是静坐的第一步功效?
静坐时杂念太多,当然不是好事。但是,如果我们换一种角度看,静坐时发现自己杂念多,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因为首先,如果你不去静坐,你就不会发现自己原来有那么多的杂念。正如一个人去医院体检。未参加体检时,也许你并没觉得自己有病,可是,一经体检,根据体检报告,却发现你血糖高了,血压高了,这不是说因为体检把你的血糖和血压检高了,而是你本来就有这些状况,只是你没有觉察到而已。其次,发现自己杂念太多,便可针对自己的这一问题,进行有效的处理,让杂念越来越少。此正如检查出毛病后,便可对症下药进行治疗一样。所以,发现自己杂念多,应该被视为静坐的第一步功效。在南怀瑾的《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一书中,对于静坐与杂念的关系有两个形象的比喻,亦颇有启发性:譬如像一杯浑浊的水,当它本来浑浊的时候,根本就看不见有尘渣。如果把这一杯水安稳地、静静地放在那里,加上一点点的澄清剂,很快便会发现杯中的尘渣,纷纷向下沉淀。不是这杯水因为在安静的状态,而起了尘渣,实在是它本来便有尘渣,因为静止,才被发现。又譬如一间房屋,平常看不见它有灰尘,当阳光忽然透过缝隙,才发现了光隙中有灰尘在乱舞纷飞,你既不要去打扫它,也不要用一个方法去掉它,只要不摇不动,不去增加,也不去减少它,慢慢地再静止下去,它自然就会停止纷飞了。
可以通过运动来排除杂念吗?
当静坐时杂念太多,用什么办法都无法驱除时,也可以通过运动的方法,先使身体调和,气息柔顺,然后再继续静坐。
对待杂念,还有一个办法,就是对待它们就像对待不速之客一样,只要对客人采取不迎不拒的态度,客人自然会渐渐散去,杂念也就慢慢地停止了。
如何用断念法排除杂念?
人的头脑中往往是千头万绪,甚为复杂,念念相续,没有间断的时候,何况因为日间事繁,休息后妄念更多。因此要排除杂念并不容易。但也有一个有效的办法,称为断念法,就是当妄念起时,努力看清其来源,不使甲观念联于乙观念,再联到丙观念,时间一久,妄念即除。
怎样用注守重心法消除妄念?
杂念的特点,是杂乱无章,或一念刚灭,一念又起,或众念并起,弄得人心烦意乱。要驱除这些纷乱的意念,有一个办法,称为注守重心法,即把意念集中于身体腹部的重心,慢慢地,这些杂念就会自动地退去。
怎样用目若垂帘法排除妄念?
静坐的时候,应把一切想法放下,把全副精神集中在小腹,如果妄念产生,就像对待一件东西一样,轻轻把它放到一边,随来随放,这样反复练习,久而久之,妄念自然会逐渐减少。如初学静坐的人无法用这种方法有效地排除妄念,则不妨采用目若垂帘法。目若垂帘的具体做法是:轻闭两眼至微露一线之光,而目观鼻准,静静而自然以鼻呼吸,以至不闻不觉;口也须自然闭合,当唾液多的时候,可缓缓分小口咽下。此法对排除妄念也有较好的作用。
怎样用展开慧中法制住妄念?
前面说过,妄念是静坐修炼的最大敌人,因此,我们在此努力多介绍几种驱除妄念的办法,供初学静坐的人选择。因为,对于不同的人,不同的方法产生的效果并不相同。还有一种制住杂念的方法,叫做展开慧中法。所谓展慧中,也就是展眉开眼。具体做法是:抬头皮,把头皮张开,不要使劲,微微地,然后眉开嘴笑。
如何用听息法去除杂念?
静坐而杂念太多时,不可用强力制止,应提升自己的精神,让正念主宰自己的心灵。同时可采用听息法,即把意念集中在自己的呼吸上,并用耳朵去听呼吸出入的声音,亦可起到以一念代万念的作用。
怎样用返照法制止妄念?
前面一直讲要驱除杂念,其实对于静坐来说,驱除杂念的想法本身也属于一种杂念,因为静坐的要求是无思无虑。为了达到无思无虑的境界,我们不妨采用返照法。返照法也叫内视术,具体做法是:静坐时闭合双眼,返观自己的意识,先将妄念起灭的头绪理清,甲念起则返照甲念,不使攀援,则甲念空;乙念起则返照乙念,不使攀援,即乙念空。依此类推,时间一久,妄念自然不生。
如何用双修止观来排除杂念?
关于双修止观的方法,我们前面已经讲过。其实,双修止观就是一种很好的排除杂念的方法。当静坐的时候,如果妄心浮动,就用修止的方法来制止;如果妄心昏沉,就用修观的方法来观照。如果这样观照以后,心还是不清明,或又起浮动,就再用修止的方法来制止。
总之,根据各人的具体情况,止观双用,就能有效地排除杂念。
为什么修不净观能制淫欲?
人的杂念很多,淫欲即其中的一种杂念,且对静坐有很大的影响。静坐时产生淫欲,必会使静坐半途而废,故制止淫欲十分重要。
那么如何制止淫欲呢?这里有一种重要的方法,叫做修不净观。不净就是肮脏、不干净,通过想自身或思慕对象的肮脏、不干净,可有效地制止淫欲。修不净观时,当思自己的身体受胎时,无非父母精血污秽不净之物,和合而成。住胎时是在母腹肠脏粪秽的处所,出胎以后,从头至脚,自外至内,都充满了污秽的浊物。外面有两眼、两耳、两鼻孔,以及口、大小便道,共计九窍,每窍无时不在那里排泄脏物。加以遍身的毛孔,发散汗垢,里面的五脏六腑,脓血屎尿无一物不是污秽不堪!男子观想女身,视同一个皮袋,外形虽然美丽,内中其实是臭粪;女观男身,也是这样。久久观察,淫欲自然减低以至消失。
为什么修因缘观能治愚痴?
愚痴也是一种杂念,愚痴也叫无明,它指的是人执著于事物的表象,认识不到事物的本质,从而被外部事物牵着鼻子走。要对治愚痴,有一种有效的办法,叫做修因缘观。因缘是指事物的遇合。在佛教看来,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因缘凑合而成,本非实有,空才是事物的本质。我们的身体也是一样,前生之业为因,父母为缘,因缘凑合即生,因缘分散即死,死死生生、生生死死,刹那刹那,不得稍住。常常这样观想,自然能破除愚痴,发生智慧。所以称之为修因缘观。
佛教的这一观念虽属宗教,与我们的常识不合,但对于我们在静坐时破除偏执,还是很有效果的。
为什么修慈悲观能治怨嗔?
怨嗔也是静坐时的一大杂念。所谓怨嗔,指人们对于喜爱的事物,得到了就欢喜,得不到就发脾气,怨天尤人,甚至争斗仇杀。修习静坐的人,如果怨嗔多,喜欢发脾气,可以修慈悲观法门。慈是推己及人,例如自己的身心快乐,就应该推到一切人的身心都要快乐。
悲是悲悯众生的种种苦恼,乃不惜牺牲一切,为众生拔除。常常如此观想,怨嗔的病,就可渐渐消除。
什么叫系缘止?
把心念系缚于一个地方,使不散乱,就像用铁锁系缚猴子一样,这称为系缘止。系缘止是静坐驱除杂念的一种方法,只有把心念集中于某一处,才不会散乱不定。
修系缘止有哪几种方法?
修系缘止通常有五种方法,也就是可以把心系于五个地方。
一是系心头顶。指坐时专注其心念于头顶。这种方法可治昏沉之病。但长时间系心头顶,会有头晕之患,因此,只可于昏沉时,偶一用之。
二是系心发际。在黑发和皮肉的交际之处,专注其心,心易停住。但是时间一长,会有眩晕而见黄赤等颜色之患,也不宜常用。
三是系心鼻端。此法可想象出息入息,来无所从,去无所之,刻刻不停。但此法也不宜常用,会有使血液上行之患。
四是系心脐下。此法较为稳妥,所以人们常常采用。当我们系心脐下时,血液也会随意念集中于脐下。血液下降对身体健康有益,所以用系心脐下的方法较为稳妥。
五是系心于地。此法是把心念专注于座位下之地,不但使气血随心下降,也能使我们的心念超出于躯壳之外,也颇适宜。但对于初学之人,会有毫无依傍、不能安心之感。
什么叫制心止?
所谓制心,就是在心念起处,制止它不让它流动。修习系缘止稍稍纯熟后,即当修制心止。在此所谓的心,指的是胡思乱想的心,而不是指真心、照心之心,所以要设法加以制止。
怎样修制心止?
修制心止,事实上是用一个念头制止另一个念头,只是这一个念头属于正念,另一个念头属于杂念。但是,对于静坐来说,要求的是无念,所以此正念也属于杂念。这就好比有盗贼进入家门,主人起而抵抗,未必能胜,反有可能被害,假如只是端坐室内目视盗贼,身体却丝毫不动,则盗贼莫测所以,势必逡巡退出。所以在修制心止时,可以先将身心一切放下,然后回光返照,于前念已灭,后念未起之间,看清念头所起之处,不使甲念头和乙念头相连接。这样时间一久妄念自然不起,而达于无念之境。
什么叫体真止?
所谓体真止,体指体会,真指真实,即细细体会心中所念的一切事事物物,发现它们皆是虚妄不实的,从而不再执著。内心对这些事事物物不再执著,则各种妄念自然止息。这就叫体真止。
从系缘止到制心止,再到体真止,功夫步步加深,而内心的杂念也会越来越少,入静也会越来越易。
怎样修体真止?
修习体真止的方法,是在静坐的时候,首先返观自身,发现自己从幼而壮而老而死,刻刻变迁,不得停息。不得停息、没有常相的东西,当然不是永恒的,从而发现色身完全是因缘假合。接下来再返观己心,发现念念迁流,过去的念头已逝,现在的念头不停,未来的念头未至,那么究竟哪个念头才是我的真心呢?真心遍求不得,妄心自然熄灭。这样不断修习,其心自然止息,这就叫修体真止。
如何用明理法驱除杂念?
此处所谓的明理,指的是明哲理的意思,听上去感觉高深,其实一点也不高深,只是我们平时未加留意而已。在静坐时,我们往往杂念丛生,其中有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放不下一切身外之物,诸如事业、工作、亲情、钱财,等等。然而,如果你细想一下,人在世上生活的时间,不过百十来年,当你身死之后,一切皆空,这一切与你又有什么关系呢?试想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中,曾经有多少人,为了江山、权势、财产,魂牵梦萦,可是到了今天,除了留下一个坟头(绝大部分人则连个坟头亦未留下),又能留下什么呢?再想想广袤的宇宙,上面有多少巨大的天体,可是你在夜间看去,不过是一只只荧火虫相似,而地球呢,却比这些荧火虫还要小得多。而人与地球相比,地球又是多么的巨大啊!由此一想,你就会觉得人身实在是渺小到可以忽略不计。当你念想及此,什么名利、地位,都会看作身外之物,而那些曾经让你心烦意乱的杂念,真是不值得一顾。这样一来,你就会杂念全消,进入无思无虑之境。这就是用明理法驱除杂念。
当然,上述说法,只是为静坐时安定心理、不让杂念乱心而设,并不是要鼓吹一种消极的人生观。当你不静坐时,你完全应按社会生活的要求来思维、行事,切不可也把现实生活看得不值一提,而产生一种虚无主义的消极人生观。
第15章 静坐步骤(6)
庄子心斋法是一种调心的方法,出于《庄子.人间世》:“若一志,无听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关于庄子心斋法,陈撄宁有详细的讲解,我们不妨来看一下。
颜回是孔夫子的学生,仲尼是孔夫子的外号。颜回问“心斋”两个字是什么意思,孔夫子说,你应该把心里的念头集中在一处,不要胡思乱想;等到念头归一之后,就用“听”字诀,但不是用耳听,是用心听;这还是粗浅的说法,就深一层功夫讲,也不是用心听,而是用气听;到了这样的境界,耳听的作用早已停止了,神和气两者合而为一,心也不起作用了。气的本质是虚的,它要等待一件东西来和它相集合,只有“道”这个东西常和太虚之气集合在一起,功夫如果做到心同太虚一样,就算是心斋。
以上是孔夫子告颜回问心斋功夫的做法。这种功夫是一连串做下去的,中间本无所谓阶段,但为学者容易入门起见,不妨在整个功夫中划分几个步骤,再详细地加以说明。
第一步:“若一志”。“若”字作“你”字解,“志”就是思想,也可以说是念头。当起首做功夫的时候,心中思想要专一,不要有许多杂念在里面打搅,杂念如果不扫除干净,功夫很难做得好。
第二步:“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等于“毋”,也可以作“勿”字解;“之”字是代名词,指所听的对象而言;“以”
字作“用”字解。念头归一了,就开始做功夫,用“听”字诀。普通所谓听本是用两个耳朵听各种声音;此处所谓听,决不是听声音。
人们就要发生疑问了:既说是听,必有所听的对象,不听声音,又听什么?这个问题,在各家注解上都找不到明确的回答。今日特为指出,初下手就是听鼻中呼吸之气。凡呼吸系统正常而不发生障碍的人,鼻中气息都没有声音所以说“勿用耳听”;虽是没有声音,但自己却能够知道鼻中气息一出一入或快或慢,或粗或细,纵然是聋子,也会有这个感觉,所以说“听之以心”。
第三步:“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此处又引起问题了:心是有知觉的还可以说得上一个“听”字;气是没有知觉的,如何也能够用它来听?心所听的对象是气,气所听的对象又是什么?若说用气来听气,这句话在理论上讲不通,究竟怎样解释才好?答曰:听息的功夫做得时间长久,心和气已经打成一片,分不开了,气不能作为心的对象了,不能再说用这个心,听那个气,所以说“无听之以心”。此时身中的神和气虽然团结在一处,尚未达到混沌境界,还稍为有总知觉,继续做下去,并不需要很多时间,自然就完全无知觉了。从有知觉到无知觉这一段暂时的过程中,与其说以心听气,使心和气相对立,不如说以气听气,使心和气二者之间泯去裂痕,所以说“听之以气”。此处虽仍旧说“听”,实际上就是不要再着意于“听”,成语所谓“听其自然”。“听之而已”、“听他去罢”,这几个“听”字是此处最好的解释。
第四步: “ 听止于耳, 心止于符” 。初下手做功夫, 注重在“一”字诀等到念头归一之后,就注重“听”字诀,假使长久地抱住一个“听”字不肯放松,也嫌过于执着,再后就要用“止”字诀了;所谓“听止于耳”,就是教人不要再着意于听。此时功夫已渐渐地入于混沌境界,身中是神气合一,心的知觉已不起作用,所以说“心止于符”(符即是符合之义)。这种神气合一的状态是无知无觉的,外表上看来和睡着了一样,但内部的情况是不相同的。
第五步:“气也者,虚而待物者,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以前由浅而深的境界,一步一步地都经过了,最后到了“虚”的境界。
这个“虚”是从无知无觉以后自然得到的,不是用意识制造出来的,如果做功夫时候,心里常常想着要虚,反而不能虚了。全部功夫原是由后天返还到先天,所以第五步功夫,应该就先天境界去体会。
什么是收心断念法?
眼不视物,而内视己心,这称为收心;当妄念产生时,马上把它抛开,勿加留恋,这称为断念。因此,目不乱视,神返于心,不逐妄念,寂然不动,这就叫收心断念法。关于收心断念法,《玉清金笥青华秘文金宝内炼丹诀》卷上有详细的介绍:“口诀:但于一念妄生之际,思平日心不得静者,此为梗耳,急舍之,久久纯熟。夫妄念莫大于喜怒,怒里回思则不怒,喜中知抑则不喜,种种皆然,久而自静。
口诀中口诀:心不留事,一静可期,此便是觅静的路。又诗曰:得路欲归休问远,看看信步莫烦心。云收将放金乌见,一点发光眼内明。
心之所以不能静者,不可纯谓之心。盖神亦役心,心亦役神,二者交相役而欲念生焉。心求静必先制眼。眼者,神游之宅也,神游于眼而役于心。故抑之于眼而使之归于心,则心静而神亦静矣。目不乱视,神返于心,乃静之本。”
静坐时心思应注于何处?
静坐时心思可注意的地方很多,如前面的修系缘止就讲到可注意头顶、发际鼻梁等等,但是最好的办法,还是注意脐下部位,但初学时不能过急,应徐徐下注,由胸而下,慢慢下达于腹。
静坐时为什么不能把注意力集中在感觉上?
静坐时常常会产生各种感觉,如发热、发麻、发痒等等,若把注意力集中在这些感觉上,这些感觉就会越来越强。于是,有人会沾沾自喜,认为自己得气了,气通了,有了神通了,从而产生各种错觉、幻觉,既搅乱了心情的平静,严重者甚至会走火入魔。因此,当静坐产生各种感觉时,应听之任之,不加留意,这样功夫才会有大的长进。
静坐时怎样凝心?
静坐注意脐下,使心息相依,经过一个时期,心便会什么都不思量,这就是凝心。凝心时,会渐渐地不觉有手,不觉有身,并且不觉有我,从此进入心息两忘的境界,即入定。要达到凝心,有一个诀窍,就是让心呆住、发呆,就是我们平常说的愣神。当你静坐时,心忽然愣住了,这便是凝心。
什么叫六妙法门?
六妙法门即让心灵宁静、没有杂念的六种方法,它们分别是:一数、二随、三止、四观、五还、六净。在每种法门中,又分为修和证两个层次。
数就是数息。数有两种:(1)修数。入坐后,先调和气息,使不涩不滑,极其安详,徐徐而数,从一数至十,或数入息,或数出息,但不应出入都数心注在数,勿令驰散,若数不到十,心忽他想,应该赶速收回,从一重新数起,这叫做修数。(2)证数。数息时间一长,渐渐纯熟,从一到十,自然不乱,出息入息,极其轻微,这时觉得用不着再数,这叫做证数。
接下来应舍数修随。随也有两种:(1)修随。舍掉前面的数法,一心跟随息的出入,心随于息,息也随于心,心息相依,绵绵密密,这叫做修随。(2)证随。心既渐细,觉得息的长短可以从遍身毛孔出入,意境寂然宁静这叫做证随。久而久之,又觉得随息还是嫌粗,此时应该舍随修止。
止也有两种:(1)修止。不去随息,把意念若有意、若无意地止于鼻端,这叫做修止。(2)证止。修止以后,忽然觉得身心好像没有,泯然入定,这叫做证止。到了这地步,学者应知定境虽好,必须用心光返照,不执著于止,这时应该修观。
观也有两种:(1)修观。这时于定心中细细审视,微细地息出息入,如空中的风,没有踪影,这叫做修观。(2)证观。修观时间一久,觉得心眼开明,彻见息的出入已周遍全身毛孔,这叫做证观。修观既久,应该修还。
还也有两种:(1)修还。我们既然用心来观照这息,就有能观的心智和所观的息境,这境与智的对立,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应该还归于心的本源这叫做修还。(2)证还。这能观的心智是从心生,既从心生,应随心灭,一生一灭,本是幻妄,不是实在。须知心的生灭,好比水上起波,波不是水波平方见得水的真面目。心的生灭,一如波浪,不是真心,应观真心本自不生,不生故不有,不有故即空,空故无观心,无观心也就没有观境,境智双亡,这叫证还。既证还,尚存一还相,所以还应当舍还修净。
净也有两种:(1)修净。一心清净,不起分别,这叫做修净。
(2)证净。心如止水,妄想全无,真心显露,也不是妄想以外另有个真心要知返妄就是真,犹如波平就是水一样,这叫证净。
上述六妙法门的具体内容见于蒋维乔的《因是子静坐养生法》,这里稍加了现代的语言。它介绍了心灵在静坐时由粗入细、由杂至纯的整个过程,值得读者细加体悟。
什么叫眼色法门?
眼色法门即静坐时通过眼观外物来达到心灵的宁静。眼色法门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观物,就是眼睛对着一个物体来修习。在眼睛视线范围内平放一物,以能稍发一点亮光者为佳,眼睛极其放松地注视着这件物体。久而久之,能入于物我两忘的状态。另一类是观光亮。在视线之内放置一个小灯光,把光对着视线,但稍微偏一点较好,让眼睛极放松地注视这一光。
另外也可以观虚空,或观空中自然的光色,等等,都属于这个方法的范围。行眼色法门时,一定要做到放松、自然。其实,从根本上说,眼色法门亦属于一种以一念代万念的调心方法。
什么叫鼻息法门?
所谓鼻息法门,就是借助注念于呼吸之气而获得内心静定。数息法、随息法等等,都属于鼻息法门。鼻息法门对于调心有很好的效果。
什么叫耳声法门?
耳声法门也是调心的一种方法,指通过耳朵聆听声音来达到内心的静定。耳声法门可分为内外两种。一是内耳声法门。所谓内耳声法门,就是用耳朵听自己体内发出的声音,如口中念诵或心中默念的声音,让意念集中于此类声音上,不使外驰。二是外耳声法门。其方法是以外面的声音为聆听的对象,任何声音都可以,但最好是流水声、瀑布声、鸟鸣声等,总之,必须是悦耳有节奏的声音。用聆听外界声音的方法,最容易进入静定的境界。
什么叫身触法门?
所谓身触法门,即意守身体的某个部位,如两眉中间、头顶、脐下、膻中、尾闾、会阴等等。
什么叫意识法门?
所谓意识法门,即以自己的意识为对象的修习静定的方法。从这个意义上说守一、观想、制心、断念等等调心的方法,都可以归于意识法门。
为什么静坐时要系心脐下丹田?
静坐时可以采用各种调心的方法,诸如数息、随息、观想等等,但是,最好的办法,还是系心脐下丹田。这不光是因为脐下丹田是人体中一个特殊的部位,具有种种神秘的作用,还因为心系脐下丹田,则心血亦随之而下降,能使头脑清明,烦恼不生。另外,心系脐下丹田时,感觉比较明显,有利于我们排除其他杂念,较快地进入静定的境界。
什么叫身体的重心?
身体的重心,即丹田,把丹田称为身体的重心,这是蒋维乔在《因是子静坐养生法》中首先提出来的。至于为什么要把丹田称为身体的重心,蒋维乔有这样的解释:“人生之根本在脐,吾即言之矣。
古之有道之士,盖早知之,故有修养丹田之法。丹田者,亦名气海,在脐下腹部是也。顾吾之为是书,意在发挥平素之心得,以论理地记述之,绝不愿参以道家铅汞之说,故不取向者丹田之名称,而名之曰重心。物理学之公例凡物重心定则安,重心偏则倾;百尺之塔,凌云之阁,巍然独峙而不倚者何故?曰惟循重心之公例故。”
把丹田称为身体的重心,从而在静坐时意守这个重心,此种说法颇具启发性它让我们在静坐时不再为因弄不清丹田究竟在何处而发愁,你只要判断你身体的重心在何处,然后专心注守就行了。因此,这样的观念,更具可操作性
怎样使重心镇定?
使重心镇定,不是有意运力入腹,而是集中心意于下腹部。应该先排除各种杂念,而专注于脐下一寸三分的部位,重心自然就会镇定。
什么叫意守丹田?
静坐的时候,把精神集中在下丹田,即脐下约一寸三分的部位,这称为意守丹田。
静坐能不能观想丹田?怎样寻找丹田的位置?
我们说丹田的时候,通常是指下丹田。关于下丹田的位置,有各种说法,对此,前面已有详细的介绍。在此介绍一种寻找丹田位置的办法:以每个人中指中间一截的背面为标准长度,从肚脐往下量这个长度,就可以找到下丹田
不过,确切地说来,所谓丹田,即结丹之田,结丹的地方,就是真正的丹田因此,在结丹之前确定丹田的部位,只是一种假设,一个大致的范围,切不可过于执著。
为什么不能死守丹田?
意守丹田时有一个诀窍,叫做似守非守,即开始时把意念注于丹田,然后放松意念,让它与丹田有某种联系即可。切不可死守丹田,用十分清醒的意念想着丹田的状况,对丹田部位的每一变化、动静都体察无遗。关于死守丹田的害处,南怀瑾在《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一书中有这样的论述:“但是当任脉通畅的象征稍有‘火候’,也就是内呼吸(小腹丹田部分的呼吸)有了作用时,大多数都会随着这种作用,自然气沉丹田,变成‘揠苗助长’的现象。因此造成小腹充实,外形突出犹如一个圆鼓状,而俨然以此沾沾自喜,自认已经达到‘丹田有宝休寻道,对境无心莫问禅’的境地。其实,这是非常糟糕的现象,如果一味妄加注守丹田,就会引起肾脏、性腺、大小肠部分种种的反效果,更不容易打通带脉(围腰圈身一带)的气机。”
内视丹田是什么意思?
内视丹田即意沉丹田,即用意志代目,并不是用眼睛直接下视丹田。
内视丹田时为什么眼珠会痛?
内视丹田时感觉眼珠痛,是功夫运用不当造成的。有的静坐者听说要内视丹田,便紧闭双目,企图用双目向内去观视自己的丹田,这样一来,眼珠自然会痛。须知内视丹田只是意守丹田,并不是用眼珠向内去看丹田。
收视与内视有什么区别?
从根本上说,内视与收视没有什么区别,因为在具体操作时,内视指意守丹田,收视也指意守丹田。不过,两者之间还是存在一些区别,如内视指用意念注于丹田,而收视则更多地指把意念从对外部事物的关注中收回来。
什么叫内观?
指在静坐修炼中用意念观照体内的各种景象。内观分为观形与观神两种,观形实际上同于“存想”、“内视”功法。《云笈七籤?太上老君内观经》:“老君曰内视之道,静神定心,乱想不起,邪妄不侵,周身及物,闭目思寻,表里虚寂,神道深微,外观万境,内察一心,了然明静。”观神则强调绝念无想,以无心为心,是静坐修炼的高级阶段。
什么叫内照?
内照也叫内视、返观、内观、观照。指静坐修炼时摒除杂念,收视返听,以返观形躯某一部位。内照的说法,出于《周易参同契》中的“内以养己,安静虚无,原本隐明,内照形躯”。董德宁《周易参同契正义》:“内照者,谓黜其聪明,而回光返照于内也。”《还乡集》中则称之为返照:“放心腔子里,凝神气中,回两目之光,即谓之返照。”
守窍时为什么要勿忘勿助?
守窍即意守身上某个特殊的部位,如丹田即是一窍。守窍有一个方法,就是一定不要严防死守,我们守窍时,要若有若无,似守非守。如果你守得太执著了,会有弊病,窍位会守出一个疙瘩来,能量盘结,不是好事;但一说不要死守,大家又容易开小差,实际上又守不住,一会儿就跑了。因此,守窍时有一个原则,叫做勿忘勿助。张三丰曾说过,守其清静自然叫勿忘,顺其清净自然叫勿助。
勿助勿忘,以默以柔,息活泼而心自在。《仙佛合宗语录》中也说:
“速而不荡,缓而不滞,自然能由真息之道者。是不见其有,谓之勿助;不见其无,谓之勿忘。非有非无,非见非不见,合乎自然,同乎大道。”
脑力劳动者最适合守哪个窍?
脑力劳动者在工作时,气血多集中在脑部,时间一长,会有头昏、头涨的感觉。要缓解这种感觉,就必须让多余的气血离开大脑,让大脑中的气血恢复平衡状态。而要达到这一目的,最好的办法,就是意守丹田。因为当你注念丹田时,头部的气血会很自然地向丹田移动,这样,当你达到放松状态时,头脑昏、涨的感觉便会消失殆尽。
因此,脑力劳动者最适合意守丹田。
守窍的最大难点是什么?
守窍的最大难点,在于你想守住那个窍,可是实际上你又守不住它。上面讲到,守窍的要诀,在于勿忘勿助,这勿忘勿助一语,说来容易,要做到真是难上加难。所谓勿忘,就是要用意念守它;所谓勿助,就是不要用过多的意念守它。那么,什么叫过多的意念呢?当你守住这个窍时,可能你的意念已经太多了,意念太多,则窍是死窍,不可能产生神奇的功能;意念太少,则又可能杂念纷扰,让你无法守住这个窍。其中的难处,真如南怀瑾在《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一书中所说:“要想利用‘守窍’或‘存想’而达到精神集中的专一状态,就非简单的事了。精神不能集中专一,而要想打通气脉,达到身心预期的效果,那是绝不可能的事。此中对于心理运用的神妙,更非片言可尽。没有达到精神集中专一的妙用,认为气脉已经打通,绝无此理。有的,只是属于幻想的妄觉,或是生理上特殊的感觉情形,并非真正的气脉通了。因为气脉打通的现象,一步有一步的征候,一步有一步的现象,如果以我这个普通凡人的眼光看来,几乎没有一个人真能做到的。”
可见,守窍难,这是不言而喻的,但是,我们也不能因为难就放弃守窍,毕竟前人已用他们的实践经验向我们指出了有这么一条路。
那么怎么办呢?唯一的办法,就是勇于实践。因为守窍的功夫,不是口头功夫,也不是理论上说说就能做到的,它需要我们去切身体验。
守窍不当有什么害处?
根据通常的观点,静坐时守住某一个窍,潜心修炼,只要不加意念的引导,一般是不会出什么偏差的。尤其是如果只是注守丹田,更不会出什么毛病。然而,在南怀瑾的《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一书中,却向我们指出了守窍不当可能造成的种种害处。南怀瑾是过来人,他的这番提醒我们不能置若罔闻故特意在此处摘录,提醒读者们在静坐时留意。
平常一般学习静坐的人,大体上都注重守在下丹田一窍,所谓“气沉丹田”,或者“藏神于丹田”,乃至“意守丹田”等,即此之谓。有的人认为只要守住了下丹田,便可“藏精固气”,或者“炼精化炁”。其实,从中国医学针灸等有关穴道的理论来讲,关于下丹田部分,前有“气海穴”,后有“命门穴”,也就是现代医学、生理学中肾上腺的主要部分,这的确是人体生命很重要的关键所在。但是男女老幼,以及有病或无病的人,乃至肾上腺特别发达或特别衰弱的人,能不能守此下丹田的部位?或者可不可以守此下丹田?都是很大的问题,如非明师(有经验、有智慧、有成就的师长)指导,有时反而为害无穷。例如肾脏衰弱,或本来患有遗精、手淫,以及其他有关疾病如阳萎、早泄等人,开始守此,将促使此类病症,更加严重。当然其中也有少数例外,那是生理上其他原因偶然的巧合,绝非初步合理的成果。如果女子学习静坐,专门教以守下丹田的一窍,流弊更大,甚至,可能促成血崩等症,或者产生性变态心理等严重病症。至于专守上窍(眉心或头顶),也要特别注意年龄、生理、疾病等情形而定。如果一味乱守上窍,很容易促使血压增高、神经错乱等严重病症。有些人因守窍日久,稍有效果,就有红光满面的现象,自己乃至别人,就都认为是有道的高人,其实如果年龄很大的人一有这种现象发生,就必须当心脑溢血等症。此外,倘使身体上本来潜伏有性病的病菌,而并未彻底治疗痊愈,久守上窍,反而容易把性病的病菌引入脑部,而发生种种不堪设想的后果,此点尤须特别注意。总之,学习静坐与修道的方法,欲求长生不老的方术,自古至今,它始终与医学中精神自疗学生理自疗学、物理自疗学有密切的关系。甚至,可以强调地说,这是一种医理中的医学,它已进入于利用精神的神秘力量和利用宇宙的神秘力量的医学如果不通此中最高原理,而自作聪明,妄加修证,真还不如悠游卒岁,以终天年,为人生顺其自然的最高享受。何必弄到“服药求神仙,反被药所误”的悲惨下场呢!
南怀瑾的提醒我们不能不予重视,不过,话又说回来,我们也不能因噎废食因为根据古今的经验,在静坐时意守丹田,不去做以意引气的动作,对于一个身心健康的人来说,是出不了什么偏差的。至于修炼到了高级境界,有了丹田结丹、大小周天循行等情况,则要严加注意,切不可盲修瞎炼。
为什么意念不宜注于印堂?
静坐时意念注守印堂,易见速效,有的人练功不久,可见前面有光如日,渐久渐大。但这种方法,把气血引于脑部,毕竟有某种危险。气血宜引向下行因此不宜注守印堂。
第16章 静坐步骤(7)
有些人静坐时为求速效,喜欢以意引气,身上本来没有什么功夫,却去想丹田已经有气,然后用意念引着此气过尾闾关、夹脊关、玉枕关、百会穴,又由口腔入膻中到气海,再到下丹田,练得津津有味,自以为打通了大小周天这样的练法,不说存在危险,亦颇有自欺欺人的味道。因为气沿大小周天运行,非有很深的功夫,经艰苦的修炼不可,若无丹田结丹的现象,内气是不会循周天运行的。因此,对于初学静坐的人来说,千万不要这么做。最好的办法,就是平心静气,意守丹田,坚持天天静坐,待时间一久,丹田自然发动,此方为无为有益之正道。这就是我们说练气不如平心的原因。
为什么多读古人修身养性之言能起调心的作用?
调心的目的是去除杂念,而杂念之所以难以去除,是因为我们的内心执著于外部事物,放不下声色名利。而古人的修身养性之言,往往劝告人们要摒除诱惑,重视肉体的健康和心灵的境界,因此,看了这些言论,对于我们静坐时排除杂念、澄清思绪必会带来很好的效果。这里摘录几则,看它们能否对读者产生破除迷误的作用。
《福寿论》曰:“贫者多寿,富者多促。贫者多寿,以贫穷自困而常不足,无欲以劳其形,伐其性,故多寿。富者奢侈有余,贼心害性,所以折其寿也乃天损有余以补不足。然有贫而促者,必德不足,是以夭耳。故世人当安其分。若今官爵之非分,车马之非分,妻妾之非分,屋宇之非分,货易之非分神能记之,使之灾焉,病焉,天焉,人不知也。”
温公《解禅六偈》曰:“忿怒如烈火,利欲如铦锋,终朝长戚戚,是名阿鼻狱。颜回甘陋巷,孟轲安自然,富贵如浮云,是名极乐国。孝悌通神明,忠信行蛮貊,积善来百祥,是名作因果。仁人之安宅,义人之正路,行之诚且久,是名不坏身。道德修一身,功德被万物,为贤为大圣,是名佛菩萨。言为百世师,行为天下法,久久不可掩,是名光明藏。”
茅季伟诗云:“欺诳得钱君莫羡,得了却是输他便。来往报答甚分明,只是换头不识面。多置田庄广修宅,四邻买尽犹嫌窄。雕墙峻宇无歇时,几日能为宅中客?造作田庄犹未已,堂上哭声身已死。哭人尽是分钱人,口哭原来心里喜。众生心兀兀,常住无明窟,心里为欺谩,口中佯念佛。”是皆真实不虚话也。闻此则少者当戒,况老人乎!
《贞白书》曰:“养寿之法,但莫伤之而已。冬温夏凉,不失时序之和,所以适身也。若重衣厚褥,体不胜苦,以致风寒之疾;厚味脯腊,醉饱肥甘,以致结聚之患;美色妖冶,嫔妾盈房,以致虚损之祸;淫声艳曲,怡心悦耳以致荒躭之惑。故世人不终耆寿,咸多夭殁者,皆由不自爱惜。忿争尽意,邀名射利,聚毒攻神,内伤骨髓,外消筋肉,血气枯槁,经络壅闭,内里空虚,招来众疾,一有所感,便不可支。是由正气日衰,邪气日盛故耳。”
“老人摄生,卧起有四时之早晚,兴居有至和之常制。调引筋骨,有偃仰之方;杜疾闲邪,有吞吐之术;流行荣卫,有补泻之法;节宣劳逸,有予夺之要。忍怒以全阴气,忍喜以全阳气。然后将草木药饵以救亏缺,更炼金丹以定无穷。他若自己修为,要当居贫须要安贫,居富切莫矜富。居贫富之中,恒须守道,勿以贫富改志易性。识达道理,似不能言,作大功德,勿自矜伐年至五十以外,以至百年,美药勿离于手,善言勿离于口,乱想勿生于心。勿令心生不足,勿得求全于人,勿得怨天尤命。常当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语、少笑、少愁、少乐、少喜、少怒、少好、少恶。此十二少者,养性之都契也。多思则神殆,多念则神散,多欲则智乱,多事则形劳,多语则气丧,多笑则脏伤,多愁则心,多乐则意溢,多喜则妄错昏乱,多怒则百脉不定,多好则专述不理,多恶则憔悴无欢。此十二多不除,丧生之本也。惟无多,无少,几于道矣。”
《太上九行》曰:“行无为,行柔弱,行守雌,勿先于动,是名上三行。行无名,行清净,行诸善,是名中三行。行忠孝,行知足,行推动,是名下三行。”
“不止之心,妄心也;不动之心,真心也。归心不动,方是自心。此是止息之义,故其文以自心为息。”又曰:“息者气也,自者从也,气从心起,故心住则息住,心行则息行。”所以禅道二宗,以息心为最切要。
《四十二章经》曰:“色欲之患,甚于牢狱,牢狱有解脱之时,色交无合魂之礼。情欲所爱,岂惮驰驱?虽有虎口之祸,心存甘伏, 投泥自溺。故曰:‘凡夫透得此门,出尘罗汉。’”
《虚斋》曰:“溺爱冶容,而作色荒,禅家谓之外感之欲。夜深枕上,思得艳丽,或成宵寐之感,禅家谓之内感之欲。二者之欲,绸缪染著,皆消耗元精。若能离之,则肾水自然滋生,可以上交于心。又若思索文字,忘其寐食禅家谓之理障。经纶职业,不告劬勩,禅家谓之事障。二者之障,虽非人欲亦损性灵。若能遣之,则必火不至上炎,可以下交于肾。故曰:尘不相缘,根无所偶,反流全一,六用不行。”
为什么称静坐为精神体操?
人的身体包括肉体和精神两个方面,我们平时进行体育锻炼,如跑步、游泳爬山等等,多属锻炼肉体的运动,虽对锻炼精神意志有一定的作用,但毕竟不是主要的。这样长此以往,肉体是变得强健了,但精神却因没有得到很好的锻炼而发生疾患。静坐修炼则相反,它专注于精神状态的调整和锻炼,因此,从这个角度说,我们也可以把静坐称为精神体操。如果我们能每天坚持这种精神体操,不仅精神会越来越健康,甚至也会使我们的肉体变得更加健康,其作用有许多是我们所意想不到的。
第17章 静坐与健康长寿(1)
静坐时因为上下牙相合,舌拄上颚,口中极易生出津液。口生津液是极好之事,宜咽入肚中。
静坐时身体为什么会自然抖动?
有的人在静坐不久,身体会自然发出抖动,而且无法控制。这是什么原因呢?南怀瑾在《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一书中认为,这种自然抖动“一半是心理的作祟,一半是生理的关系,而且生理的关系,还是受到自我心理的暗示而来。它所发生的原因,是由于在静坐中,用心太过迫切,因此而引起神经的紧张。再由神经的紧张,反映到潜意识的作用,便使躯体内部神经和肌肉,有了初步抖颤的反应,有了这种反应以后,潜意识自我的暗示,自然而然便进入自我催眠的状态,因此便会促使神经的震动。因为潜意识对自我起了暗示的作用,便很容易使四肢和整个躯体,发出种种类似有规律的动作”。南怀瑾的解释十分具体,他认为自然抖动是因为“用心太过迫切,因此而引起神经的紧张”。我想,这应该是其中一部分的原因,而不是唯一的原因。因为静坐时当气机运行到某些疾病部位时,因气机无法顺利通过,有时也会发生抖动的现象。
为什么静坐时身体抖动不是怪事?
陈撄宁认为,静坐时身体发生抖动,是一种自然的现象,并非怪事,而且也不是因为心理紧张造成的。他说:“这是人身本有的生命力所发挥的另一种作用,若把这件事认为奇怪,那么,人身上奇怪事情就多了。请看肺部的呼吸、心脏的跳动、胃肠的蠕动、食物的消化、内腺的分泌、细胞的新陈代谢须发指甲的生长、精子卵珠的结合、母腹胎儿的形成,哪一件事能由自己意思做主?人们对于身体内部难以理解的状态并不觉得奇怪,为什么对于身体外部不由自主的动作,大家都认为是奇怪呢?”
为什么静坐时身体震动是静坐有效之证?
蒋维乔在《因是子健康养生经》中认为,静坐时身体抖动乃至摇摆,并不是不好的事情,相反,它是一种静坐有成效的证明:“摇摆即有效之证。静坐之成效,不必定须震动,功夫到后,发生热力,震动现象自然会出现,但非短时可至。”
身体震动好还是不好?
南怀瑾认为静坐时身体自然抖动系由神经紧张引起,蒋维乔认为是静坐有效的明证,那么,他们两个人谁说得更有道理呢?对此,陈撄宁在《静功总说》一文中有较客观的论述,我们不妨来看一看:
“在古代许多专门修炼的书籍上,只讲静坐时身体内部震动,未曾提到身体外部不由自主的运动。当时一般学静功者,自始至终,都以身体安稳不动为原则,假使中间有动手动脚的现象,其师必定说他是犯了原则性的错误,理应纠正。但据我数十年来耳闻目见,静功做到身体运动不由自主者,颇有其人,结果有好的也有不好的,很难一概而论。依我的看法,今日学静功,目的本在治病,病愈就是好,病不愈就是不好;动得身体舒畅就是好,动得身体难受就是不好,不能单看动与不动作为好与不好的标准。”
为什么说震动与成效并无必然关系?
静坐时身体有震动,或被视为静坐有成效的证明,但是,我们并不能就此推出静坐时身体不震动,就是静坐无效的证明。静坐时身体有无震动,或震动产生的早晚,各因人的体质而不同。有的人因为体中不震动,视为无成效,遂停止静坐;有的人见他人有震动,而自己没有,因而为之焦虑,这都是错误的认识。因为人的体质,各不相同,静坐后有数月即得震动的,有数年才得震动的,也有静坐数年,身心已得变化之效,而并不震动的,由此可见,身体震动与成效并无关系。
静坐时身体一定会抖动吗?
有的人静坐时身体发生抖动,此时只要你功夫做得合法,肺部呼吸顺其自然身体运动听其自然,等于做柔软体操一样,那是没有妨害的,动的时间过长自然会停止。你若不耐烦,要它半途停止,也可以做到,只要精神不集中,再加少许抑制的意思,身体就不动了。
但静坐时总以不动为原则,身体发生抖动是例外,不可误认为凡是学静坐法的人,身体都会自然抖动。
静坐致全身震动时如何处置?
关于静坐致身体抖动时该如何处置,蒋维乔在《因是子静坐养生法》中有这样一段论述。
(1)静坐日久,脐下腹部发生一种震动之现象,即为腹力充实之证。
(2)震动之前十数日,必先觉脐下有一股热力,往来动荡。
(3)热力动荡既久,忽然发生一种震动,能使全身皆震,斯时不可惊骇,当一任其自然。
(4)震动之速度及震动之久暂,人各不同,皆起于自然,不可强求,亦不可遏抑。
(5)震动时宜以意(不可用力)引此动力,自尾闾(臀后脊骨下端尽处,名尾闾)循背脊上行,而达于顶;复透过顶,自颜面徐徐下降心窝,而达于脐下。(自尾闾上行至下降心窝,非一时之事,或距震动后数月,或经年不定,阅者勿误会)久之则此动力,自能上下升降。并可以意运之于全身,洋溢四达,虽指甲毛发之尖,亦能感之,斯时全体皆热,愉快异常。
我认为,蒋维乔所说的前四点,我们不妨遵循,但关于第五点,主张以意引导震动之力过尾闾、夹脊上行于顶等等,颇具危险性,初学者切勿盲目仿效
身体自动过于剧烈,应如何应对?
身体自然震动过于剧烈,通常与静坐者的体质有关。一般说来,体质较差的人,不会发生剧烈的震动,发生剧烈震动的多是体质较强壮的人。当身体震动过于剧烈时,最好是暂时停止静坐,以免发生别的流弊。若每次静坐都会发生剧烈的震动,则最好去请教有关的老师,以便对症处理。
静坐中身体摇摆不已,或跳动,或打神拳,该让它继续还是停止?
这应该具体分析。静坐中产生的上述现象,通常是体内的气机发动的标志。因此,从客观上说,这是一种好的现象,是静坐有效的证明。至于如何对待上述现象,是让它继续下去,还是设法让它停下来,则又要因人而异。对于那些身体健康、精神正常的人来说,可以让它动下去,把它看作是一种锻炼运动,亦未尝不可。对于精神上有某些问题的人,则最好停止静坐,因为时间一长,有可能发展成跳大神之类的怪现象。
静坐时身体为什么会发冷、发热、发汗?
静坐时因为身体不动,精神集中,自然会产生各种不同于平时的感觉。尤其是对于那些身体有病的人,因为气机作用于患病之处,体温也就会随之发生变化,发冷、发热等感觉也在所难免。对于正常的人来说,天热时静坐,会有凉爽的感觉,这就是所谓的心静自然凉;而在天冷时静坐,又会有温暖、发热的感觉,读者可自己去体会。
身体自动对治病健身有什么作用?
人身上的病症,有些是明显的,有些是隐藏的。明显的病症,自己当然知道隐藏的病症,就不容易觉察,甚至用种种方法检查也查不出来。然而,当静坐功夫做到相当的程度时,身中气机发动,遇着病的障碍,不能顺利通过,就要和它斗争,因此四肢百节不由自主地动起来。经过几次运动之后,一部分障碍已被打通,若其他部分尚有障碍时,身体自动又会变换一种方式;等到各处所有障碍逐渐排除干净,再静坐时,身体就不会再动了。
人体自动与腹内有气冲动是什么关系?
人体自然震动,是体内气机冲动的反应;腹内有气冲动,通常是意守丹田的结果,两者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1.有少数静坐的人,在外部自动将要结束的时期,腹内会开始有气发动。2.又有些人,外部自动时期虽已经过,但腹内并无动静,中间再经过一段完全安静时期,才慢慢地觉得腹内有气发动。3.更有些人,始终未曾经过外部自动这一阶段,功夫到了相当的程度,他们腹内会有热气冲动,力量甚大。4.大多数人,则是长年累月地静坐,身体内外并未发现什么特异的状态,但是他们的健康状况,却在无形中不断地提高。因此,对于静坐的人,人体自动与腹内有气冲动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没有一定的规律。
身体内部有气冲动时应如何处置?
此时身体仍要照旧静坐不动,让那股气自动,切不可用意念去帮助它或引导它,也不可压制它,渐渐地,缓缓地,等候那股气自然蒸发、收敛、停止,回复平常状态,再静坐三十分钟,然后下座。当内部有气冲动时,未到完全停止的时候,切不可停止静坐,更不可受惊扰、起妄念、动瞋怒,否则难免会出乱子,对健康带来不利影响。
静坐时听到幻声及看到幻象,该怎么办?
静坐时听到幻声或看到幻象,一部分是由心理作用造成的,一部分则是由于静坐时生理上发生某种变化引起时。此时最好的办法,就是任其自然,不管不顾,时间一长,这些幻声幻象都会自然消失。对于有些静坐者来说,这些幻声幻象会长时间不消失,而且造成内心的恐惧或入迷,此时则最好停止静坐。
心中出现魔境时怎么办?
静坐修炼到一定阶段,有时心中会出现魔境,如恶鬼、美女、毒蛇猛兽等等围绕着你,让你产生恐惧、贪恋等念头。一般人到了这个地步,通常很难过去,不是因恐惧而停止静坐,就是因贪恋了影响健康。因此,在静坐前,一定要有一个好的思想准备,知道在静坐时有可能会出现这种魔境,然后想好对付它们的预案。至于这个预案的内容,其实很简单,就是告诫自己:静坐中出现的这些魔境,都是虚幻不实的,它们根本不可能对你的身心带来伤害和影响;真正能给你带来伤害和影响的,其实是你自己的意识。只有当你在意识中认假作真时,它们才会产生作用;若你的意识安静不动,则这些舞动的魔境,便会渐渐消失。
如何用止观双修法排除魔境?
对于魔境,在静坐前既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在静坐中也就比较容易对付。另外,当静坐过程中发现魔境久久不散时,也可采用止观双修的方法。当魔境出现时,知道它们都是虚妄,心中不忧不惧,不取不着,只是安住正念,丝毫不动,魔境即灭,这是修止却魔法。若修止却魔法不起作用,则当返观自己的思想,也是念念虚妄,没有落实之处,既然自己的心都无落实之处,怎么有所见之魔,这样一想,魔境自会消灭。如果修止修观,魔境仍然不灭,就应提起正念,邪不胜正,魔境自然就会消失。又应切记魔境不灭时,不必忧惧;魔境灭时,也不要喜悦。这样才能使心境安静。
静坐期间大便频繁是怎么回事?
静坐一段时间后,有人确实会有大便频繁的现象。对于普通人来说,大便频繁确实是一件麻烦甚至痛苦的事情,有的甚至是一种疾病。但是对于修习静坐的人来说,则反而是一件好事。因为我们普通人在肠子中通常会有大量的积便,有的甚至是数年前留下来的,因肠中曲折太多,平常排便不容易排净时间一久,便在体内产生毒素,影响我们的健康。而静坐至大便频繁,正是体内自然而然产生的一种清除积弊的机能。不过需要注意的是:静坐期间大便频繁,有时也并非静坐有效的证据,或许真的是生理上有什么毛病造成的因此必须学会判断,判断的标准是,若大便频繁,带来的是身心的愉快,便是静坐有效的证明;反之,若大便频繁时身体伴有不适甚至痛苦的感觉,则或许是因为有某种疾病,需要去医院诊疗。
静坐坐得好时,为什么会经常拉肚子?
一些静坐坐得好的人,有时候会经常拉肚子,跟水泻一样。不过,与平常水泻拉肚子不同的是:平常拉肚子,肚中都有不适或疼痛的感觉,而静坐期间的拉肚子,却是拉一次轻松一次。因此,静坐坐得好的人拉肚子,并不是什么坏事情,而是身体自动在清理肠胃。
静坐后精神奕奕,晚上没有睡意怎么办?
静坐坐得好时,会心肾相交,因此,坐完一次,就跟进行了一次高质量的睡眠一样,这样自然会感到精神奕奕,没有睡意。碰到这样的现象,用不着紧张。不过,若是该睡时精神奕奕,工作时却又感到无精打采,这样就需要调整静坐的时间,尽量不要安排在睡眠时间静坐。但这只是对普通人而言的,如果是专习静坐的人,则大可顺其自然,想睡就睡,不想睡就不睡,对身体不会带来不好的影响。
静坐时有性欲冲动怎么办?
有些人在静坐时会有性欲冲动的现象,如生殖器突然勃起,甚至久坚不下,同时引起睾丸部分、会阴部分微细神经的跳动。对女性而言,有子宫震动或收缩,以及两个乳房膨胀的现象。出现这种情况是十分正常的,那是因为通过静坐,把各种生理功能都调到了最佳的状态。若根据内丹修炼术的说法,此时正是一阳来复、采药的好时机,不过对于普通静坐者来说,暂时用不着去做那么高深的功夫。但是,静坐时发生性欲冲动,毕竟是一种影响入静的状况,此时该如何处置呢?此时可意守丹田,同时做深呼吸,通常做十几次二十几次,性欲冲动便会平复。另外,若在日常生活中饮食吃得清淡些,也可减少在静坐时出现这种性欲冲动的现象。
静坐导致性欲旺盛,应如何对待?
除了在静坐时会有性欲冲动的现象,在静坐后,也常常会有性欲亢奋的现象出现这样的现象,是十分正常的,因此静坐把身体调理好了,把各种隐疾消除了,性机能自然就会旺盛。有的人在静坐导致性欲旺盛后,便频繁地进行性行为,对于这种行为,应该产生警惕。
当然,根据现代生理学及性学的观点,性欲应顺其自然,性生活对身体不但不会造成伤害,甚至对健康还有补益。但是,那是就普通人而言的。对于修习静坐的人来说,情况似乎有些特殊。因为你此时的性欲亢奋,是因为静坐带来的,静坐使你的生命能量达到了较高的状态,甚至激发起了你身内的某些潜能,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性生活过于频繁,便自然会影响到身体健康。而且,欲望过盛,也会影响你静坐时入静。因此,静坐导致性欲旺盛,我们不能因此就去纵欲。另外,最好也采取一些适度的遏制办法,如多吃些蔬菜水果和清淡的食物,少吃些肉食,这样也会不致性欲过盛。毕竟,静坐的目的是为了入静,而欲望太多,势必会影响入静。
静坐坐得好时,为什么容易遗精?
静坐坐得好,各方面的生理机能旺盛,性机能也跟着旺盛,此时若不过性生活,便容易遗精,这也是通常的道理。但遗精毕竟不是一种好的现象(这里指的是频繁遗精,若十天半个月甚至一两个月遗一次精,都属正常现象),所以要想办法对付。对付的办法主要有三个,一个是从饮食上加以调整,不去或少吃刺激性欲的食物,如牛羊肉之类。一个是从心理上加以调整,平时少看、少想与性有关的事情,保持清心寡欲。一个是从静坐上加以调整,若静坐的目的只是为了改善睡眠,或让身体更健康些,则不妨把静坐时间安排得适度些,即在静坐一次的时间和每天坐几次的时间上加以调整,只要做到对身体有利就行,静坐时间不要过长、过于频繁。若是把静坐作为一门重要的功夫来练的人,则不妨更专注些,即可以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静坐,因为通常说来,若静坐功夫真的做得很好,达到了较高的境界,就不太容易遗精了。
静坐为什么会产生充实的感觉?
人在静坐的过程中,因为内心比较好静,身体也处于休息状态,时间一长,便自然会产生一种温暖、充实的感觉,这与静坐时血液流行比较缓慢,心脏也因此减轻负担,脑下垂体的内分泌分布平均有直接的关系。
为什么说静坐对人有百益而无一害?
首先,我们如能经常静坐,会使心情平静,由于心平气和,血脉畅通,疾病便不易发生。其次,对于普通人来说,睡眠是最好的休息方式,然而,静坐的作用却要大大好于睡眠。因为常人熟睡时,消耗能量比清醒时降低16%左右,静坐坐得好的人,甚至能下降34%。第三,静坐可调节体温。若人年事已高,体弱多病,冬天感觉手脚寒冷,静坐半小时,会觉全身发热;夏天气候炎热,静坐能使身体清凉。因此,打坐不只御寒,还能去热。第四,静坐可调节人的胖瘦,能使肥人变瘦,瘦人增肥,因为肥瘦皆是病态,静坐则能使异常归于正常。第五,静坐还有治病的功效。由此可见,静坐真是对人有百益而无一害。
静坐时为什么会感到平静、喜悦、自在与安心?
人们的各种感受,如喜悦、痛苦、安定、烦恼等等,都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有其生理基础的。当身体遇到某种刺激时,便会通过神经系统把这种刺激传递给大脑,从而产生喜悦、痛苦等感受。因此,神经系统的活动,直接影响着我们的情绪。而静坐就好像是在按摩我们的神经系统,在静坐过程中,当我们真正放松入静时,位于脑前区域的额叶活动会有所增强,脑细胞会开始分泌脑内啡、血清素,这些都是帮助人体神经系统放松、平静的重要元素。
因此,大多数静坐者都会在经过一段时间的静坐练习后,自然而然地在静坐时感到平静、喜悦、自在与安心。
什么是重心安定之象?
重心即丹田,重心安定即丹田充实、舒适。重心安定可以分为内外二象,所谓重心安定之外象,指当通过调息之法,使全身血液集中于重心时,脐下腹部膨胀,富于韧性和弹力。到了这种地步,则体气和平,无思无虑,心意寂然,注于一点,如皓月当空,洁净无滓,这就是重心安定之内象。这种感觉只有通过静坐可以获得。
什么是息道善根发现之相?
所谓息道善根发现之相,是静坐时获得的一种境界,它包括身上出现动、痒冷、暖、轻、重、涩、滑八种感触,以及忽然心地开明,能见身内脏器等等是静坐有较深功夫才产生的一种感觉。关于息道善根发现之相,蒋维乔在《因是子静坐养生法》一书中有这样的描述:“吾人若依前法,善修止观。于静坐中,身心调和,妄念止息,自觉身心渐渐入定,湛然空寂,于此定中忽然不见我身我心。
如是经历一次数次,乃至经旬经月经年,将息得所,定心不退。即于定中,忽觉身心运动,有动痒冷暖轻重涩滑等八种感触,次第而起,此时身心安定虚微快乐,不可为喻。又或在定中,忽觉鼻息出入长短,遍身毛孔,悉皆虚疏,心地开明,能见身内各物,犹如开仓窥见谷米麻豆,心大惊异,寂静安快。是为息道善根发现之相。”
什么叫不净观善根发现之相?
所谓不净观善根发现之相,指在静坐时,忽然看到人世间种种事物都极其污秽、肮脏,从而内心对它们不再执著,一心静定。关于不净观善根发现之相蒋维乔在《因是子静坐养生法》中有这样的描述:“若于定中,忽见男女死尸,胀烂坏,脓血流出。又或见身内不净,污秽狼藉,自身白骨,从头至足节节相拄。其心惊悟,自伤往昔昏迷,厌离贪欲,定心安稳。又或于定中,见自身他身,以及飞禽走兽、衣服饮食、山林树木、国土世界悉皆不净。此观发时,能破一切贪着之心。是为不净观善根发现之相。
第18章 静坐与健康长寿(2)
所谓慈悲观善根发现之相,指在静坐时,忽然心生慈悲,希望自己的亲人、朋友乃至仇人或世上的万事万物都获得快乐、安宁,从而心中保持一种和乐之象。关于慈悲观善根发现之相,蒋维乔在《因是子静坐养生法》中有这样的描述:“若于定中,忽发慈悲,念及众生。内心愉悦,不可言喻。或觉我所亲爱之人,皆得安乐。对于疏远之人以及怨憎之人,推至世界一切万物,亦复如是。从定起后,心中常保持一种和乐之象,随所见人颜色柔和。是为慈悲观善根发现之相。”
什么叫因缘观善根发现之相?
所谓因缘观善根发现之相,指在静坐时,忽然产生一种觉悟之心,认识到世界上的万事万物,皆是因缘聚合而成,本非永恒不灭,从而破除一切执著之心。关于因缘观善根发现之相,蒋维乔在《因是子静坐养生法》一书中有这样的描述:“若于定中,忽然生觉悟之心,推寻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初不见我与人之分别。又觉此心一念起时,亦必仗因托缘,了无确实之自性。即能破除执着之邪见,与正定相应。智慧开发犹如涌泉,身口清净,得未曾有。是为因缘观善根发现之相。
第19章 静坐与防病治病
如果静坐时按照正确的方法和姿势修习,造成身体内的气机自然流行,心中就会产生极其快乐的感受,同时,自己的身心也会得到种种好处,如头脑清醒、耳聪目明、四肢柔畅,浑身充满活力和朝气,做什么事都觉得有趣味;如果原来有病的人,也会不药而愈,精力十分充沛。
静坐为什么能强健身体?
人们经过一段时间的静坐,会明显地发现自己的健康状况比以前好了,得病的几率也大大降低。静坐所以能对身体健康起到这样的作用,是因为静坐时思想专注在呼吸或丹田部位,使呼吸变得平缓均匀,通过呼吸进入肺部的空气总量相对稳定,进入心脏的氧气量也相对稳定,从而利于血压的调节。静坐时,身体能量的消耗减少,心脏的耗氧量也比平时减少很多,血液循环的力量自然比平时加强了。有力的血液循环可以帮助我们净化血管中堵塞的物质,帮助脏腑净化积存的垢物,提升脏腑的活动功能。静坐还能提升下丹田的力量,下丹田是生命能量的源头,下丹田力量的提升,必然使生命充满活力。静坐过程中,由于血管的净化、身心的调和,使全身的经络得以疏通,从而起到固精培元、百邪不入的效果。
静坐为什么能祛病延年?
从大量的历史记载来看,历史上一些人能享高寿,都与他们修习静坐法有很大的关系。
如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长期坚持静坐,活到一百多岁;《宋史?陈抟传》说吕洞宾“年百余岁而童颜,步履轻捷,顷刻数百里”;另外,像两宋时期一些修习内丹的人,也往往获得惊人的长寿,如陈抟寿长118岁,张无梦99岁,张伯端96岁,石泰岁,薛道光113岁,等等。静坐修炼之所以能延年益寿,有这样几个原因。一是静坐时身体的能量消耗降低,自然会使身体这架机器的运行寿命延长;二是静坐让人保持心境的安乐祥和,有效防止了负面情绪产生的毒素对身体机能的伤害;三是静坐时对生命潜能的激发,使身体获得了额外的能量补充,从而起到延年益寿的效果,等等。
为什么静坐有预防疾病的作用?
静坐时意守丹田,使重心稳定,人体的本原稳固,从而各部分的机能都能正常发挥作用。静坐时因为呼吸调和,使横膈膜上下动作,腹力紧凑,可逼出腹部的郁积之血,返回心脏;再由心脏逼出鲜血,输送全身。而心脏的跳动也自然循序而有力。这样血液循环优良,新陈代谢作用圆满,当然就不可能生病。即使偶有疾病,也能预先知道,很快康复。
静坐能治疗疾病吗?
静坐能够治疗疾病,上面已屡次提到,因此,在此我们不准备再作泛泛的论述,而是举几个通过静坐而有效治疗疾病的例子,来加深读者的印象。
一是蒋君毅的自述,蒋君毅是《因是子静坐养生法》的作者蒋维乔的侄子,蒋君毅曾得过一次大病,以致好几个月不能平躺着睡觉,每次只能靠在沙发上过夜,后来,他通过修习静坐法,不仅治好了大病,而且还治愈了许多其他病症:“但这次大病的时候,就有些眼目昏花,阅报要用放大镜,牙齿也觉有些浮动而不能着力,自叹老景陡增,待病后需配眼镜,并需请教牙医。不意练功火候一到,突然发动之后,明目固齿,顿生奇效,能把整个鸡脑壳骨嚼得粉碎,把坚硬如木的老风菱一咬两半,好像刀劈;不必说阅报,就是再小得很多的外文字典的中西小字,在近黄昏时翻阅,也觉非常清晰。其他如大小便的十分通畅,长期失眠症的完全清除,亦系很显明的成效。其间虽会偶然患了很重的感冒(平常终需要服几天药发散出汗后再好),只要静坐一次(约半小时至一小时左右)就已痊愈。又我会偶然患左半边头痛甚剧,即行静坐,同时运用动静两种功夫,竟不到三分钟就完全好了,仿佛立刻拿掉的一样。”
另外,蒋君毅在《我静坐的经过和成效》(见《因是子静坐养生法》)一文后写有一篇附录,专门介绍了用静坐法治病的一些实例,兹摘引其中的一段:
吾叔父因是子在二十八岁时患严重的肺结核,咯血甚剧,医药罔效,即练习此项功夫,三月而病治(实足八十五天),宛如另易一人,诸恙悉去,完全健复,一年之间,更形巩固,今年已八十有四,精神矍铄,康健逾恒。我自己也曾患很严重的长期失眠病症,诸医束手,乃专心继续锻炼此项功夫,不但失眠完全消除,而且身体格外坚强,虽已六十三岁的人,然精神兴致,乃胜过三四十岁。唐山气功疗养所主任刘贵珍同志患胃溃疡七年,长期医治无效,也是这种功夫治好,因此党和政府及工会鼓励他支持他创办唐山市气功疗养所,数年以来,已经治愈了几百人。去年李光勋(霁亭)中医师,年已六十岁,患严重的高血压(210/),经常觉得天旋地转,扶杖而行,家人护持,犹时虞倾跌,自叹今生已经完结,非常悲观,由谷镜汧医师介绍与我晤见,很至诚地也很正常地学习此项功夫,仅两个月光景,血压已降至/80他说“比较恰恰正常的人还要舒服愉快得多,居常精神抖擞,真是得到了新生命”云云。我的老同事费医师和好几个男女友人都患高血压症,也都很诚恳地要来跟我学习,足证人们近来对于此项功夫的确有了相当的认识。
现在我叔父在上海市公费医疗第五门诊部主持气功部分,我和他的男女弟子各一人共同襄助,仅三星期来,在正常的条件下,已证明有许多效验,有几位同志血压较高者每星期均平均普通的降低十度(以此例之,则李医师两个月降了近八十度光景,可以说完全合于规律),而个别且有一次降低十八度以至二十度者。其他患严重失眠及长期头晕头痛诸症的病员也多有显著的好转。有一位在报馆工作的女同志,体弱多病,精神委靡,虽长期休养,仍是疲劳乏力,也是很诚恳地练习气功,得到了很显著的效验,她说不料多年的贫血症也为气功治愈云云。另外一位机关工作者张同志因病已休养了十四个月,没有办法,也是来练气功几星期,他也说就要想恢复工作。沪南工务所工人董同志初来学气功时扶杖而来,还有妻子在傍搀扶,疾病据他说有十三种之多,现在差不多均告痊愈,一个人独自前来,而且不需用杖,前后竟判若两人,最近经过中西医检查,已证明他已病好。诸如此类,都是很明显的实例。
为什么静坐的人不易生病?
静坐能预防疾病,这已是被实践所证明了的。那么,静坐为什么能预防疾病呢?对此,蒋维乔在《因是子静坐养生法》一书中有这样的说明:“静坐的功夫,把全身重心安定在小腹。练习日久,小腹筋肉富有弹力,就能逼出局部郁血,返归心脏,并且内脏的感觉渐渐灵敏,偶有失调,可以预先知道,因此血液循环十分优良,自然不易生病。这种医疗预防法,比较在疾病发生后再去求治,其功效是不可以比拟的。”当然,这种说明,是仅从生理上来理解,其实,还可以从心理的方面来理解。因为生病不光是生理的原因,心理原因如生气、愤怒、忧愁等都能导致疾病。静坐的方法,最大限度地消除了上述负面情绪,当然会产生预防疾病的功效。
怎样用现代医学理论解释静坐的疗效?
静坐这种方法,在我国秦汉以前早有此说,它的来源是道家,不是医家,而且历代医家并不用静坐去疗病。隋代名医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中虽专用各种导引法以治百病,然导引法只能算动功,不能算静功,所以在中医书上找不出理论根据。若在西医书上去探索,更为困难。俄国的生理学家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理论,却可以很好地解释静坐治病的原理。扼要言之,静坐的作用无非使高级神经中枢免除一切障碍,恢复其本能而已。但静坐过程中所显出的特殊现象,仍有难以解释之处。我们今天的任务,只求善于运用古人的成法,帮助医家治疗各种疑难病症,至于那些特殊现象,可以暂时置之不论
为什么说静坐是一种本源疗病法?
在人体中有任脉、督脉、阴、阳、阴维、阳维、带脉、冲脉,合称奇经八脉这八脉在平常人体内闭而不通,只有静坐到一定境界的人才能打通。待八脉全通,即四通八达,全身气血流行无滞,疾病就无从发生。因此,用静坐法治病,是一种本源疗法,也是整体疗法,所以练功后,可消灭疾病,尤其是慢性病,如神经衰弱、心脏病、高血压、失眠、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胃下垂、子宫下垂等,练静坐都有一定的疗效。
什么样的疾病适合用静坐治疗?
凡一切本元亏损之病,如头晕、脑胀、眼花、耳鸣、心跳、胆怯、失眠、恶梦、善忘、抑郁、烦躁、惊悸、易怒、易悲、多忧、多虑、情绪纷乱、上重下轻、肌肉瘦削、消化不良、工作不耐疲劳、生活不感兴趣,这些症状,服药难见功效,检查身体,又不知病在何处,因此,最好的途径,就是靠病人自己用静坐的方法治疗,可望痊愈。
正呼吸法可治疗哪些疾病?
不光静坐能治疗疾病,有时候,运用静坐中的某个动作或步骤,也能起到治疗疾病的作用。如实行正呼吸法,对以下疾病就有明显的治疗作用。
.头痛病可减少正呼吸法可使血液循环良好,所以能防止因恶血停滞的头痛且能治愈。
.患感冒之症可减少,且能治愈感冒感冒,多因血液循环不良而起。所以如果怕得感冒,或已得感冒,都可以用正呼吸法,使全身快适温热,至稍发汗即可治疗。
.行正呼吸法可治愈胃肠病行正呼吸法,则腹部的血液循环良好,不但消化液分泌旺盛,每一呼吸,则横膈膜下压胃肠而起按摩作用,可使消化作用良好,从而起到治愈胃肠病的目的。
.用正呼吸法,可治疗脑病、神经衰弱及歇斯底里等症。
血液循环良好,消化作用完全,就能充分吸收营养。肾脏的排泄作用,也能健全运动。肠胃的活动也能正常地快速排出其中停滞的残废物。因为上述诸种原因,就能使神经系统健全,因神经系统异常造成的各种疾病如神经衰弱歇斯底里等也就能自动治愈。
.可治便秘症肠因每一呼吸都受到横膈膜按摩,其功能完全,而蠕动活泼,自然不会得便秘病。
.可以打通微循环,治疗各种骨关节的病。
以上只是略举几个用静坐治病的例子,可以用静坐治疗的病还有不少,读者可细心体悟。
第25章 内丹修炼术(4)
以后功夫调熟,只需要凝神丹穴,其气自然能够上升,返回到丹穴,不需要再用双手抚揉了。只是经前如果感到元气已经发生,而已经收入丹穴,那么明天就要停功,来防止将经血提入丹穴,导致有丧失生命的危险,不可不小心。所以当经来到时停工,需要一直到经尽后二天半,才可再做功夫。像这样行功不断,功夫就会每天有进步,渐返渐还,身中百病逐渐消除,精神也感觉愉快兴奋,但需要以正念自持,不使化成为人欲。
这种功收效期间,应当视年龄的老少来决定迟缓还是快速。大约二三十岁的人,不过四五年,三十到四十多岁的人,需要五六年不等。功行已满,就会经尽而还复童贞之体,这就叫“斩赤龙”。等到赤龙斩后,依旧照前,天天凝神炼性。等到性功圆满,就证神仙之果。如果再服食金丹大药,来烹来炼就成了金刚不坏法身,而证了天仙之果。只有五十左右的妇人,经水已尽,就需要时刻凝神丹穴,希望经水重来。否则只可以单修性功。如果能够经水重新来到,就会有生机,依照前法行持可以了。
白日飞升的真正含义是什么?
说到内丹修炼的终极目的,必然会提到白日飞升这一概念。白日飞升指一个修炼成就的人,大白天拔地而起,飞身空中,前往仙国生活。这一概念可谓人人皆知,但问一万个人,一万个人都会说没有见过这样的情形。那么白日飞升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我们来看看《道家养生秘库》中陈撄宁对此问题的理解。
白日飞升这个术语,由来已久,不必说知识阶级普遍传闻,就是那些村夫野老市侩流氓,虽学问全无, 而对于白日飞升之说,总能领会其意, 决不至于误解, 当然不是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 必是古代神仙有此等事实显现, 众目共睹,方能流传于民间如是久远耳。
《魏书?释老志》已经有“白日升天”,及“长生住世”之说,可知古代神仙家是以此二者为目的。若不达此目的,则不足以言成就。后世一般学道人士,畏难苟安、不求白日飞升图深造,上等的成就,不过坐脱立亡;中等的成就,不过预言死期;下等的成就,不过无疾而终。能出阳神者,算是“凤毛麟角”。“白日飞升”四个字,简直不必谈了。
或问:阳神出现与白日飞升,究竟有什么区别?答曰:古人所谓“白日飞升”者,就是连同自己的肉体跳出这个地球之外,“神形俱妙”。后人所谓出阳神者因为没有法子摆布这个肉体,只好把自己的肉体当作房屋来看待,把自己灵魂当作房屋中的主人翁看待,灵魂暂时住在肉体之中。用功夫修炼,一朝瓜熟蒂落,则灵魂可以独立自由行动,与肉体脱离关系。灵魂清轻,飘然飞出地球之外,肉体重浊,块然抛弃于山谷之间。此即出阳神之说,在仙道中可算是大成。
但可惜神虽妙而形不妙,比较古仙则有愧色矣。
怎样评价内丹修炼术?
内丹术在所有道教方术中无疑居于最重要的地位,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种注重性命双修的内丹术呢?我认为,我们在评价道教内丹术时,起码应该注意这样两点:
一是性命双修的内丹术以人体生命作为其认识和实践的对象。把客观存在的物质作为认识的对象,这是值得我们注意的一个重要前提。内丹学理论首先把人体生命的产生看作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道生气,气生阴阳,阴阳合气生人。这就既否定了造物主的存在,又排除了神秘主义的因素。其次,它提出人体生命是精气神三者组成的有机整体。从精气神的角度去把握人体生命其科学意义和实用价值已为一千多年来的中医实践所证明。从客观上说,精气神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但我们不能用看不见摸不着来否认人体内部精气神的存在。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以对人体内部的精气神的把握为其重要理论基础的中医实践的有效性,可以为确证人体内部精气神的存在提供重要的依据。现代西方科学对人体生命的认识确实精确,但是它展示给我们的往往只是解剖学提供的生命体的结构和活动过程,缺乏对人体生命的深层本质的认识。三是性命双修的内丹术认为在主观意念的参与下,人们可以把体内的精气神合一为丹。此丹在《悟真篇》中被描述为形同雀卵在《慧命经》中被描述为超然而出的圆陀陀光灼灼之物。我们暂且不管精气神凝结而成的东西是什么,它具有什么性质,先讨论一下人体经过所谓合一精气神的修炼,能否在客观上结成这种圆陀陀光灼灼之物?即是说,它是一种纯粹的宗教体验呢?还是确实是通过一系列人体内部的客观变化,最终产生了一个客观的物质--丹?因为内丹修炼的特点是个体实践,它所产生的效果往往只有个体才能体验到,加上内丹修炼是在主观意念的参与下进行的,我们目前还很难采用科学的手段使之程序化,但至少有两条证据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内丹修炼的认识:一是实践性命双修的内丹修炼者往往获得惊人的长寿,并在生理心理上表现出超乎常人的特性,这在中国道教史上可以找到很多例子。二是为中华民族所特有的经络穴位学说,现代医学根本没有发现人体中有经络穴位的存在,可是它已经在中医理论的提示下证明了经络穴位是一种客观存在。而从经络穴位学说产生的历史来看,无疑与道教合一精气神的修炼有直接的联系。有一种观点认为,经络穴位正是内丹修炼者在入静的状态下,合一精气神以后,发现这一精气神的凝结物在人体内沿一定的道路有规则地流转而产生的。
二是内丹得道说不仅仅限于经验认识的水平,而是努力从宇宙论、从天人合一的角度为其修炼寻找理论根据。例如它根据道生万物的宇宙生成论提出顺死逆生的理论,并以此作为内丹修炼必可得道的依据;例如它根据顺死逆生因而重逆轻顺而提出的追根究源的认识方法;例如它把天地人并列,高扬人的地位和主观能动性,从而认为我命在我不在天的观点,等等,都是值得我们重视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怎样静坐
[转载]武医教你如何打坐
静坐浅说
初练静功者如何意守丹田(气功)
《因是子静坐法》读书笔记
静坐方法与注意事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