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紫禁城——无与伦比的古代建筑杰作

王子林《紫禁城风水》

王子林的《 紫禁城风水 》是第一部有关这一主题的专著。该书初版于2005年,再版于2010年。2010年的版本相较于第一版,有较大幅度的修订。在篇章结构上,两个版本相同的部分是探讨紫禁城的龙脉、龙穴、中轴、山水融结的前四章以及分析天寿山陵的风水以及进行中西方建筑比较的最后两章而二者之间的章节则是它们的相异之处, 2005年版包括“阴阳五行,三垣星象——紫禁城的风水格局 ”、“ 堪天舆地,宇宙中心——北京城的风水格局”、“九重宫阙,壮丽重威——北京城中轴上的建筑”、“佛道神灵,护佑命地——紫禁城的镇宅灵符”, “日晷嘉量,阴阳两仪——紫禁城的二元时空”、“玄武坐镇,统握元枢——紫禁城的保护神”六章,再版之后相关内容调整为“阴阳合作,共辅圣君:紫禁城的前朝风水”、“六六卦象坤顺承乾:紫禁城的后廷风水”、“ 阴阳五行,三垣星象—— 紫禁城的宇宙结构”、“九重宫阙,壮丽重威——北京城中轴上的建筑”四章。透过对比可以发现,2010年版脉络分明, 层次更加清晰。因此,下文主要依据这个版本来进行讨论。

一如作者在《紫禁城原状与原创》一书中的研究路径,《紫禁城风水》尝试从中国古代的风水理论出发,分析紫禁城建筑背后所蕴藏的思想文化内涵。这种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是值得肯定的。作者认为:紫禁城是“按照《周礼》、《周易》和风水学说三位一体的思想建构的”,其风水思想主要体现在“定龙脉起自昆仑山”、“点龙穴于乾清宫与坤宁宫之间,形成天地阴阳交会的形局”、“枕山襟水,使紫禁城处于山水的环抱之中”这三点上

以往的研究者对于紫禁城整体布局中所体现的中国传统文化因素,就笔者所见,有两种较为常见的论断,一种是强调阴阳五行说对其的影响。阴阳是指古人认为“一切事物都应分析为互相对立、互相依存的阴阳两面”,阳包括上方、前方、奇数、正数等,与之相对,下方、后方、偶数、负数则为阴;五行是指木、金、水、火、土,古人在生活实践中把最常接触的事物分析归纳为五大类,并与五行一一对应,如木、火、土、金、水分别与东、南中、西、北的方位以及五色青、赤、黄、白、黑相对应。关于“阴阳五行学说在紫禁城宫殿中的体现”,于倬云指出:紫禁城外朝属阳,内廷属阴,因此“外廷的主殿布局采用奇数,称为五门、三朝之制。而内廷宫殿多用偶数如两宫六寝,两宫即乾、坤两宫(交泰殿系后来增建的),六寝即东西六宫都用偶数,就是这个原因”。引自于倬云《紫禁城宫殿的营建及其艺术》。

另外一种则是傅熹年先生所提出的模数论。他根据实测图发现太和殿、乾清宫分别为紫禁城前朝、后寝的几何中心,而前朝院落的长、宽为后寝的两倍,面积为其四倍;东西六宫“也是受后两宫的轮廓尺寸影响的”。可见紫禁城的“总体规划布置”是“受某一模数控制的”。后两宫为帝后的住宅以它们为模数建造用于处理国事的前朝,体现出中国古代“化家为国”的思想。引自傅熹年《关于明代宫殿坛庙等大建筑群总体规划手法的初步探讨》

相较用西方建筑学的方法来研究紫禁城的模数论,《紫禁城风水》一书所注重的“风水思想”,无疑更切合于传统文化的语境,同时亦可将阴阳五行说囊括于其中。如作者认为紫禁城前朝两侧的文华殿、武英殿“一文一武”体现了“一阴一阳之谓道”的思想。《紫禁城风水》一书的第七章分析了“紫禁城的八卦五行结构”,指出“紫禁城的四隅用四座建筑来表现”,明代时位于武英殿一带的仁智殿“居西方,卦象为兑卦,五行属金,神为白虎,故仁智殿又称白虎殿”,西方是“太阳落入的地方,属阴性,主杀”,故仁智殿是“停放皇帝梓宫的殿堂”;文华殿“居东方,卦象为震……五行属木,神为青龙”,东方为“太阳升起的地方,是万物复苏的地方”,故“明初设为太子宫,为青色瓦顶,寓意‘帝出乎震’,‘紫气东来’,是未来皇帝的宫殿,象征阳”;玄武门“居北方,卦象为坎……五行属水,神为玄武。永乐时于玄武门内建钦安殿,供奉北方水神玄天上帝”;午门“居南方,卦象为离,五行属火,神属朱雀”,根据《周易》的解释,离卦寓意“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就像离明之光,万物都被照亮了”。

《紫禁城风水》一书视野开阔,虽然该书研究的主体是紫禁城,但作者的目光却没有局限于此。如该书认为,十三陵所在的天寿山为“北京城的龙脉主山”,,而“北京城的龙脉也就是紫禁城的龙脉”,天寿山作为“紫禁城的龙脉”,又与昆仑山相通,古人认为昆仑山“气上通天”,故而《紫禁城风水》一书提出了“紫禁城气上通天”之论。该书同时强调了紫禁城与天寿山十三陵的联系,认为“风水思想最基础的东西……是山与水,枕山襟水不仅是陵寝的最佳地理形势,也是城市的最佳地理形势……阳宅与阴宅互为表里,一脉相通。二者所依靠的物质实体都是山与水”。在分析紫禁城的中轴线之时,《紫禁城建筑》一书提出了“紫禁城大中轴”的概念,该书依据明人之论说,并核之以清代绘制的地图,指出“北京城与泰山在同一条轴线上”,这“也就是说紫禁城中轴的延长,使泰山、淮南诸山、江南诸山成为紫禁城中轴延长线上的三个点,即为北京城的三重案山。这根中轴,把中国的万里江山统贯了起来,实际上已成为地轴的象征,北京城位于地轴的顶端就好像北京城位于天轴的顶端那样,泰山、黄河等诸山水就像天空中的诸星宿围绕着北极星旋转那样而拱卫于北京城前”。这种“会聚天下形势于一堂”个格局形成“风水上的所谓大聚大成之势”。

尽管有上述优点,《紫禁城风水》一书却也存在着若干不足之处。首先是对一些中国传统思想观念的解读,并不准确。这一方面尽管作者在再版之时已经做了一些修订,但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如该书第一版导言专门讨论“风水与道统”,认为“大一统思想就是道统的核心”,而“风水思想实际上就是道统思想的反映”。“道统”是指儒家的传道系统,不在“道统”之列的思想家,即为异端。这是一个纯粹属于思想文化领域的概念,与应用于相地、堪舆方面的风水思想并不任何联系。应当是由于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作者在修订之时将这一部分内容修改为“风水与正统”,强调紫禁城的龙脉“发脉于昆仑山,与天下的元气相通,属正统之脉”。这种修改无疑是妥当的。但他却又进一步论述作为“正统思想”的儒家思想对紫禁城建筑的影响,强调“天地之大德曰生”与“主张仁政”的思想与紫禁城建筑的联系,认为“前朝建文武二楼,寓意一阴一阳之谓道,强调阴阳文武二者的合作,才能生出万物。要求帝王效法天道,爱民为本,推行仁政”。作者在这里涉嫌过度解读,“建文武二楼”确实是“一阴一阳之谓道”的体现,但由此引申出“天地之大德曰生”以及要求帝王“推行仁政”,就失之于穿凿附会了

在该书第四章中,作者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更为详尽的论述。《紫禁城风水》援引永乐帝之谕旨道:

上天之德,好生为大。人君法天,爱人为本。四海之广,非一人所能独治。必任贤择能,相与共治。尧、舜、禹、汤、文、武之为君此道,历代以来用之则治,不用则乱,昭然可见。……尔文武群臣,职无崇卑,体朕斯怀各尽其道……为民造福,悉力一志,敬之,慎之。

在对这段话略加翻译之后,作者指出“这段表白,简直就是对‘一阴一阳之谓道’思想的阐述,也是对日后永乐帝迁都北京,按文武阴阳布局北京城和紫禁城的最好诠释”。然而,这段话的重点在于强调人君应当效法上天“好生”之德,以“爱人为本”,以及选贤任能的重要性,与“一阴一阳之谓道”并无关系。作者之所以会这样理解,可能是由于其中说到“文武群臣”应当“各尽其道”,但“各尽其道”的“道”并非“一阴一阳之谓道”的“道”,前一个“道”的含义为职责,后一个“道”是指万事万物的法则。

在《紫禁城风水》的同一部分,作者又对《尚书》的思想有所论述:

儒家的另一部重要经典《尚书》,记录了很多古代先圣明王治政之道,书中提到了统治者治国的主要思想是“皇建其有极”,即保持天道的最高准则,也就是《尚书·大禹谟》里舜传位于禹所说的十六真言:“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暂且不论其中的解释是否准确,这一段之前的部分,是在解释“一阴一阳之谓道”,而《尚书》中的“皇建其有极”、“人心”、“道心”等概念和论述,与《周易》中的阴、阳并无任何联系。作者在此插入这一段讨论,显得过于牵强。再则,“皇建其有极”并非“保持天道的最高准则”之意,而是说治理天下要确立客观公正的法度。因此,它与论述心性修养的“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在意义上也是不相关联的。《紫禁城风水》之所以会认为“皇建其有极”就是“人心惟危”云云,可能是受到了乾清宫对联“克宽克仁,皇建其有极;惟精惟一,道积于厥躬”的启发。但这幅对联所要强调的是“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為本”这一思想,意思是要通过专精的个人修养,使自身的一举一动合于道,这样才能在治理天下时以宽仁为本。不能由于“皇建其有极”与“惟精惟一”同时出现在上下联之中,就将它们的意思等同起来。

在论述紫禁城风水时,作者尤为强调“气”的作用,称“只要我们明白了气这个道理,那么紫禁城的风水思想就迎刃而解了,这正是本书解读紫禁城风水思想的核心所在”。但对于如此重要的概念,《紫禁城风水》一书却缺乏系统的梳理。在中国思想史中,“气”这一概念,儒家内部不同的思想家有不同的界定,道家的老子、庄子亦有所讨论。因此梳理这一概念,要按照学派、时代的不同区分出不同的层次,分析不同时期、不同学派的思想家使用“气”的概念,有什么相同与相异之处,而风水理论中所讲的“气”,又同哲学上的讨论有何联系与区别。然而,《紫禁城风水》一书却像大杂烩一样,将上自春秋战国时代的老子,下至明末清初的傅山有关“气”的论述糅合在一起,作出一种平面化的论述与分析,其准确性令人怀疑。如作者称“气是宇宙的核心,有气才有万物”,这是中国古代所有思想家的共识吗?宋明理学讲理气关系,如果“气是宇宙的核心”,那么被理学家视为至高无上的“理”,又是什么呢?

尤为严重的是,《紫禁城风水》一书充斥着各类低级失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写错古人之人名。如撰写《大学衍义补》的丘濬,《紫禁城风水》一书中居然出现了两种写法,正文作“丘浚”,注释作“邱浚”。根据学者的研究,这两种写法都是错误的,正确的应当是“丘濬”。“邱”字为雍正三年遵照雍正帝谕旨避孔丘之讳才被用作姓氏的,而当活跃于明代中叶的丘濬在世之时,“邱”字还没有产生。“浚”“濬”的简化字,但实际上简体字“浚”并不能涵盖繁体字“濬”的所有含义。“浚”与“濬”都有疏通的意思,但古汉语的“濬”还有“深智”之意,丘濬字仲深,“仲”为排行,“深”是对“濬”的解释,可见“丘濬”的名字就是在“深智”的意义上来使用“濬”字的。引自莫清华《不能替古人改名,“丘濬”不是“邱浚”》(http://finance.china.com.cn/roll/20111206/406878.shtml)。

(2)写错古书之作者。如作者提到“汉代刘安《淮南鸿烈解》”,刘安作的应为《淮南鸿烈》,而《淮南鸿烈解》的作者则是东汉高诱,这本书是他为刘安《淮南鸿烈》一书所作的注解。

(3)引用不规范。在引用文集一类的史料时,多次出现诸如“傅山《箱红龛集》解释说”、“《张子全书》云”、“《周子全书》云”、“《二程集》云”的提法,应当在正文中直接称引具体的文章或篇名,如周敦颐《太极图说》、程颐《程氏易传》等,在注释中注明出自文集或“全书”的第几卷,不能像《紫禁城风水》一书那样,径直说“某某集称”、“某某全书称”等。因为由不同诗文编辑组合而成的文集,并不是一部成系统的专著。

(4)语法错误。作者多次误用“始作俑者”一次,如“有了秦始皇的始作俑者,后世大可不必非要把都城建于洛邑”、“把朝宗一词与风水结合,郭璞是始作俑者”。“始作俑者”是说率先做不好的事情,但《紫禁城风水》一书所指称的这两件事,都是中性的。因此用“始作俑者”一词是不合适的此外,该书称“紫禁城的风水思想就完全照此思想营建”,这是一句有语病的话,被“营建”的应当是建筑,一种思想怎么能够被另一种思想“营建”出来?

概而言之,如上文所论,《紫禁城风水》一书的研究路径是可取的,即挖掘紫禁城建筑中的思想文化内涵,以风水思想为主,兼及《周易》、《周礼》对其的影响;进而探讨中国建筑文化不同于西方的特色。然而,这却对研究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古建筑方面以外,还要对中国历史文化,特别是思想史领域有较为深入的研究,由《紫禁城风水》一书来看,后一方面对于一位古建筑研究者来说,是具备相当难度的。

紫禁城风水布局

北京故宫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旧称为紫禁城,位于北京中轴线的中心,是中国古代宫廷建筑之精华。北京故宫以三大殿为中心,占地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有大小宫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余间。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之一。北京故宫于明成祖永乐四年(1406年)开始建设,以南京故宫为蓝本营建,到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它是一座长方形城池,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四面围有高10米的城墙,城外有宽52米的护城河。紫禁城内的建筑分为外朝和内廷两部分。外朝的中心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统称三大殿,是国家举行大典礼的地方。内廷的中心是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统称后三宫,是皇帝和皇后居住的正宫。北京故宫被誉为世界五大宫之首(北京故宫、法国凡尔赛宫、英国白金汉宫、美国白宫、俄罗斯克里姆林宫),已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紫禁城—中国五个多世纪以来最高权力中心的皇宫,她以宏伟博大的建筑规模,轩昂优美的建筑特色,成为世界文化历史遗产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她承载着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艺术精华,蕴含着中国正统风水的玄妙智慧。本文采用现代卫星照片观测和电脑技术综合分析等新方法,对围绕着紫禁城风水的诸多谜雾,进行辨证地分析探索。发现原来紫禁城内外的风水格局,就是创造性应用风水鼻祖郭璞《葬书》中所述好风水的环境原则,以及风水宗师杨筠松《天玉经》所云“辛壬会而聚辰”完美的风水格局。从根源上揭开了隐藏在紫禁城的风水玄机,及其中轴线偏离的神秘面纱。紫禁城风水建筑的丰富内涵,对我们辩证地继承与应用中国传统风水遗产精华,因地制宜地建造和谐吉祥的建筑风水环境,具有不可多得的典范与借鉴的重要意义。

 紫禁城的规划设计受风水理论制约或指导,是有文献可考的史实,学术界也多有认可;对紫禁城建筑布局的种种风水意象,在明初,尤其是在紫禁城经营之际,风水形势大行于世,并倚重永乐皇帝的青睐而势盛。在这样的背景下,有关风水形势理论被贯彻或影响于紫禁城外部空间设计实践,当然是情理中事。而在事实上观照和分析紫禁城大规模建筑群的外部空间构成,也不难获得大量有力证据,足可充分说明这一点。

  虽然紫禁城的整体立意,极为注重“非壮丽无以重威”,竭力表现和强化其环境氛围的九鼎之尊,但这种艺术追求,却仍然具有鲜明的现实理性精神构成规模恢宏、气势磅礴的紫禁城建筑组群的各个单体建筑,其外部空间构成的基本尺度,实际上莫不遵循了“百尺为形”的原则,即以23-35米为率来控制单位建筑的平面及竖向尺度。而未以尺度超人的夸张来求取艺术上的成功。

北京风水格局的内局严格按照星宿布局,成为'星辰之都'。

中国古代将天空中央分为太微、紫微、天帝三垣。紫微垣为中央之中,是天帝所居处。明朝皇帝将皇宫定名为'紫微宫'(紫禁城之名由此而来)。当时的建筑师把紫禁城中最大的奉天殿(后名太和殿)布置在中央,供皇帝所用奉天殿、华盖殿(中和殿)、谨身殿(保和殿)象征天阙三垣。三大殿下设三层台阶,象征太微垣下的'三台'星。以上是'前廷',属阳。以偶阴奇阳的数理,阳区有'前三殿'、'三朝五门'之制,阴区有'六宫六寝'格局。

'后寝'部分属阴,全按紫微垣布局。中央是乾清、坤宁、交泰三宫,左右是东西六宫,总计是十五宫,合于紫微恒十五星之数。而乾清门至丹阶之间,两侧盘龙六个列柱,象征天上河神星至紫微宫之间的阁道六星。午门在前,上置五城楼又称'五凤楼',为'阳中之阴'。内庭的乾清宫为皇帝寝宫,与皇后坤宁宫相对,在寝区中的乾阳,为'阴中之阳'。太和殿与乾清宫,虽同属阳但地理有别。太和殿以三层汉白玉高台托起,前广场内明堂壮阔。而乾清宫的前庭院,台基别致,前半为白石勾栏须弥座,后半为青砖台基,形成独特的'阴阳合德'的和合。北京城凸字形平面,外城为阳,设七个城门,为少阳之数。内城为阴,设九个城门,为老阳之数,内老外少,形成内主外从。按八卦易理,老阳、老阴可形成变卦,而少阳、少阴不变,内用九数为'阴中之阳'。内城南墙属乾阳,城门设三个,取象于天。北门则设二,属坤阴,取象于地。皇城中央序列中布置五个门,取象于人。天、地、人三才齐备。全城宛如宇宙缩影。城市形数匹配,形同涵盖天地的八卦巨阵。

故宫中轴线上的建筑有永定门、箭楼、正阳门、端门、午门、内金水桥、太和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门、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坤宁门、天一门、银安殿、承光门、顺贞门、神武门、景山门、万春亭、寿皇门寿皇殿、地安门桥、鼓楼和钟楼。建筑轴线十五里,是世界之最,也体现洛书的方位常数十五之数。

在色彩应用上,也完全反映'五行'思想。宫墙,殿柱用红色,红属火,属光明正大。屋顶用黄色,黄属土、属中央,皇帝必居中。皇宫东部屋顶用绿色属东方木绿,属春,用于皇子居住。皇城北部的天一门,墙色用黑,北方属水,为黑。所有单体建筑,也因性质不同而选用了不同的颜色,藏书的文渊阁,用黑瓦、黑墙,黑为水,可克火,利于藏书。二层的文渊阁室内,上层为通间一大间,下层分隔为六间,体现'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的《易经》思想天安门至端门不栽树,意为南方属火。

建筑风水布局,还表现在名称上合于《易经》之理。南端的丽正门,合于离卦的卦词'日月丽乎天'。顺承门、安贞门在北部后宫,合于坤卦'至哉坤元,万物滋生,乃顺承天'、'安贞之地,应地无疆'。皇帝的乾清宫,皇后的坤宁宫,合于乾坤之义。不宜加木,木生火,在此不利于森林结构的防灾。

此外,在数理上,也合于易理。易卦阳为九,又以第五爻为'飞龙在天'称得位。皇帝称为'九五之尊'(而尚未即位的称为'潜龙')。在中轴线上的皇帝用房,都是阔九间,深五间,含九五之数。九龙壁、九龙椅、八十一个门钉(纵九,横九),大屋顶五条脊、檐角兽饰九个。九龙壁面由270块组成(含九)故宫角楼结构九梁十八柱。为此,明代洪武三十五年又明文规定军民不许九五间数。'九五'为皇帝专用,成为一种规定。故宫内总共房间数为9999.5间亦隐喻'九五'之意。甚至在建筑细部装饰上,都处处含有风水布局,宫廷古建筑,高低错落,勾心斗角,为化解风水上的煞气,多取太极化解法(而很少用镇压法、反射法的暴逆制法)。如梁、柱之间的雀替,梁枋上的彩画,多以S形曲线表现,此形是太极的阴阳分界线,是太极图形象的抽象简化,是风水学中常用的化煞法,符合'曲生吉,直生煞'的风水观念。故宫广用红色,红主火、主明,符合'光明正大'的寓意,也符合易理和风水原理。

但是,紫禁城的龙穴在哪里呢?

讲这个之前,我们讲一下中国的天人合一思想,就是地上的一切其实在天上都有对应。比如皇帝在天上也有对应,皇帝在天上的对应就是紫微星垣。

如果有别的星扫过紫微星垣。那就表示皇帝有难。比如西周时,周昭王有一个记录:昭王末年,夜清,五色光贯紫微,其王南巡不返。(《竹书纪年》)

讲的就是周昭王跑去打楚国,结果有异光冲击紫微,周昭王就淹死在了河里。

除了紫微,还有太微,天市。统称三垣,其实就是星星团队。紫微代表皇帝,太微代表政府,天市代表集市。

紫禁城的修建,也是按这个套路规划的。

禁紫城是前朝后市中寝。前面是办公区,像太和殿这些,对应天上的太微。中间是皇帝的生活区,对应着紫微,后面有市场,对应着天市。

所以,龙穴一定不在太微所对应的前朝宫殿里,一定在皇帝居住的紫微区,也就后宫。

后宫的宫殿那么多,哪一个才是座在龙穴上呢?

有一座,很不起眼,而且是后修的,它就座在龙穴上。

这就是交泰殿。

  以高度而论,紫禁城最高的单体建筑是午门。这是紫禁城的正门,最重要的功能,是征伐旋献俘之际,皇帝亲御其门楼,有明确且强烈的镇压威慑作用。虽其如此,自城下地平直到脊高,也只有37.95米。午门迤北的太和门全高,则只有23.8米。至于九五之尊的太和殿,连同三层硕大的台基,全高也才35.05米,除此之外,紫禁城其余所有单体建筑均在35米限下。

  以进深而论,太和殿为最大,通进深33.33米,其余各单体建筑皆在此限下又以各单体建筑面阔而论,除了中路轴线上的主体建筑如午门、太和门、太和殿以至神武门,还有横轴线上的东华门、西华门、体仁阁、弘义阁等外,悉以百尺度控制其通面阔:而这些“居中为尊”,处在主轴线上,实际也是对称轴上的主体建筑,以其对称性而言,通面阔则都是按轴线两侧各控在百尺之内而确定的,如午门正楼通面阔为2x30米,太和殿为2x30米,体仁阁弘义阁皆为2x23米,等等。

  以近观视距而论,如东、西六宫的绝大多数内庭院,通面阔,通进深就都在35米限内。而最为显赫的三大殿,自耳三台迤南而至北端,自东而西,进深和面阔逐段划分,也均在此限。其中三台南丹陛通深33米:台上层南边阶条至太和殿通深29米;太和殿台明通深35米;太和殿北丹陛至中和殿丹陛间距31米;中和殿台明通进深23米;中和殿迤北至保和殿台明南边共深33.8米,保和殿台明共深25米,北面丹陛通深30米,丹陛北至乾清门台明34.8米等等,无不严格遵循了“百尺为形”的尺度控制原则。

   在远观视距构成上华门、西华门距离过大,为仅有特例外。其余所有广场街巷、或相邻单体建筑间距,以及城台、城墙各段落之长,最大的也只在350米左右,以“千尺为势”而限定。是显而易见的。

  值得强调指出的是。正是由于紫禁城各单体建筑的平面尺度按百尺为形控制,近观视距亦以百尺为形限定,远观视距则控制在千尺为势的限界之内,其间行程又遵循以百尺之形划分于千尺之势的空间构成原则,因此,得以构成学者们曾以视觉分析理论而认知的一系列最佳观赏视角及空间感,保证了近观、远观以及移行其间在形,与势的时空转换中获得最佳视觉效果。也正是在尊重并发掘研究了这一传统建筑意识的基础上。吴良镛先生等得以从容驾驭天安门广场规划中外部空间设计的尺度,视觉分析诸原则,最终取得成功,为学界共识。以此权衡风水形势说的理论与实践价值,无论对于古代,还是现代建筑创作,无疑都是不容低估的。

  紫禁城大规模建筑群的整体布局和由此形成的艺术氛围。具有震撼人心的气势魄力,极为壮丽恢宏,在远观时尤为显赫。对这一创作意象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鲜明特色,也曾为学者们注重和强调。如李允铢在《华夏意匠》中就曾着重指出:“中国建筑在远观时所呈现的十分完善的效果,并不是出于偶然。它们肯定是是不知通过了多少人作实地勘察和深思熟虑才得出的结果。”他认为:“自古以来建筑设计颇为讲究气势的魄力,这种性格也只有在远观中才可以充分地表现出来。在每一个重大的建筑设计上,相信首先注意的就是它们在远观上的效果。”

  这些体验与分析,无疑都是相当中肯合理的。然而,若以指导或制约着中国古代建筑实际创作的风水形势说来观照分析,则既能充分证实中国建筑确曾非常注重建筑组群总体布局远观效果表现,讲究其气势和魄力,从而使人们对中国建筑这一性格的认识与把握,由主观揣测而达于符合历史本来面目的理性认识;而且更重要的是,这也必将彻底否定中国建筑在这一艺术实践及成就方面乏于理论思维的偏见。

故宫的风水和数理

故宫是明朝皇帝朱棣始建,至今也有上百年了。故宫的建造是按照严格的标准,自然也是遵循风水学的原理来建造。那么明清的皇家宫殿——故宫讲究什么样的风水和数理?本期的建筑风水为你介绍。

   1、风水易理上。燕王定都北京,采用将宫殿中轴东移,使元大都宫殿原中轴落西,处于风水上的“白虎”位置,加以克煞前朝残余王气;凿掉原中轴线上的御道盘龙石,废掉周桥,建设人工景山。这样,主山(景山)---宫穴(紫禁城)---朝案山(永定门外的大台山“燕墩”)的风水格局就重新形成了。

  故宫按照星宿布局。中国古代将天空中央分为太微、紫微、天帝三垣。紫微垣为中央之中,是天帝所居处。明朝皇帝将皇宫定名为“紫微宫”(紫禁城之名由此而来)。把紫禁城中最大的奉天殿(后名太和殿)布置在中央供皇帝所用。奉天殿、华盖殿(中和殿)、谨身殿(保和殿)象征天阙三垣三大殿下设三层台阶,象征太微垣下的“三台”星。

  以上是“前廷”,属阳。以偶阴奇阳的数理,阳区有“前三殿”、“三朝五门”之制,阴区有“六宫六寝”格局。“后寝”部分属阴,也按紫微垣布局。中央是乾清、坤宁、交泰三宫,左右是东西六宫,总计是十五宫,合于紫微恒十五星之数。而乾清门至丹阶之间,两侧盘龙六柱,象征天上河神星至紫微宫之间的阁道六星。午门在前,上置五城楼又称“五凤楼”,为“阳中之阴”。

  内庭的乾清宫为皇帝寝宫,与皇后坤宁宫相对,在寝区中的乾阳,为“阴中之阳”。太和殿与乾清宫,虽同属阳,但地理有别。太和殿以三层汉白玉高台托起,前广场内明堂壮阔。而乾清宫的前庭院,台基别致,前半为白石勾栏须弥座,后半为青砖台基,形成独特的“阴阳合德”的和合。外城为阳设七个城门,为少阳之数。

  内城为阴,设九个城门,为老阳之数,内老外少,形成内主外从。按八卦易理,老阳、老阴可形成变卦,而少阳、少阴不变,内用九数为“阴中之阳”。内城南墙属乾阳,城门设三个,取象于天。北门则设二,属坤阴,取象于地。皇城中央序列中布置五个门,取象于人。天、地、人三才齐备。皇城宛如宇宙缩影,形同涵盖天地的八卦巨阵。

  2、方位常数上。故宫中轴线上的建筑有永定门、箭楼、正阳门、端门午门、内金水桥、太和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门、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坤宁门、天一门、银安殿、承光门、顺贞门、神武门、景山门、万春亭、寿皇门、寿皇殿、地安门桥、鼓楼和钟楼。建筑轴线十五里,是世界之最,也体现洛书的方位常数十五之数。

  3、在色彩应用上,也完全反映“五行”思想。宫墙,殿柱用红色,红属火,属光明正大。屋顶用黄色,黄属土、属中央,皇帝必居中。皇宫东部屋顶用绿色,属东方木绿,属春,用于皇子居住。皇城北部的天一门,墙色用黑,北方属水,为黑。所有单体建筑,也因性质不同而选用了不同的颜色藏书的文渊阁,用黑瓦、黑墙,黑为水,可克火,利于藏书。二层的文渊阁室内,上层为通间一大间,下层分隔为六间,体现“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的《易经》思想。天安门至端门不栽树,意为南方属火。

  4、风水布局,还表现在名称上合于《易经》之理。南端的丽正门,合于离卦的卦词“日月丽乎天”。顺承门、安贞门在北部后宫,合于坤卦“至哉坤元,万物滋生,乃顺承天”、“安贞之地,应地无疆”。皇帝的乾清宫皇后的坤宁宫,合于乾坤之义。不宜加木,木生火,在此不利于森林结构的防灾。

  5、在数理上,也合于易理。易卦九为阳,又以第五爻为“飞龙在天”称得位。皇帝称为“九五之尊”(而尚未即位的称为“潜龙”)。在中轴线上的皇帝用房,都是阔九间,深五间,含九五之数。九龙壁、九龙椅、八十一个门钉(纵九,横九)、大屋顶五条脊、檐角兽饰九个。

  九龙壁面由270块组成(含九),故宫角楼结构九梁十八柱。为此,明代洪武三十五年又明文规定军民不许九五间数。“九五”为皇帝专用,成为一种规定。故宫内总共房间数为9999.5间,亦隐喻“九五”之意。甚至在建筑细部装饰上,都处处含有风水布局,宫廷古建筑,高低错落,勾心斗角,为化解风水上的煞气,多取太极化解法(而很少用镇压法、反射法的暴逆制法)。

  如梁、柱之间的雀替,梁枋上的彩画,多以S形曲线表现,此形是太极的阴阳分界线,是太极图形象的抽象简化,是风水学中常用的化煞法,符合“曲生吉,直生煞”的风水观念。故宫广用红色,红主火、主明,符合“光明正大”的寓意,也符合易理和风水原理。

  【结束语】北京故宫紫禁城是中国本土文化的产物,以风水理论为指导建造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使得宇宙,天地,山川与建筑融为一体的格局。是集中国文化、建筑、风水之大成的宏伟建筑。

故宫的建筑风水你知多少?

故宫始建于公元1406年,1420年基本竣工,是明朝皇帝朱禄始建。故宫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面积约为72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5.5万平方米有房屋9999间, 黄色琉璃瓦屋顶,蓝色护城河和红色围墙把它与外界隔开。外朝为阳区,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为主,前面有太和门,左右两侧分列文华、武英两组宫殿。内延宫为阴区,进中路乾清门,便是后三宫里。分别为,乾清宫,坤宁宫,交泰宫。

故宫,这无与伦比的中国古代建筑杰作,是世界现存最大,最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群。故宫之美,不仅有气势辉煌的建筑之美,更有中国文化的底蕴之美,让我们从设计的源头来了解、发现故宫的美妙。

故宫是按照周礼古制的王城规划思想进行规划建造的,其平面呈长方形,占地面积72万多平方米。故宫四面城墙环绕,城墙四角各有一座结构精巧的角楼。角楼是故宫特有的建筑,位于乾卦之位,护城河绕之,并符合易经中的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的原理,整条水系贯穿紫禁城,到天安门前东南角处形成闭环,这就像长江和黄河,发源于西北的青藏高原,向东南方向流去,滋润着水系经过的沿途各地,寓意富饶天下,也符合风水学里开天门,闭地户的理念,设计巧妙,有种大气磅礴之感,天人合一之兆油然而生。中国的八卦有东南西北四方加四个斜角方位,即所谓的四正四隅。故宫的四正方位各开一门,门上建有城楼,四隅方位各建一个角楼,八方稳定。角楼素有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条脊的说法,它由六个歇山顶交叠而成,三层屋檐二十八个翼角。太和殿才有十三条脊,角楼这个占地不过十几平米的地方却有七十二条太和殿上雕有象征避火之意的吻兽一百一十四只,角楼上竟然有二百三十只如果仅仅是个观察哨所,为什么要建造得这么复杂呢?

皇帝是天帝派下来管理人间的统治者,在传统观念中,天帝住的紫薇垣对应皇帝住的皇宫,明清时期也就是紫禁城了,二十八星宿环绕在紫薇垣四周,保护着紫薇垣,其角以角宿为首最为善战,所以建造紫禁城的朱棣,在紫禁城四角建楼取名角楼,请角宿下凡保护自己,这才是角楼的真正含义。

故宫的正门就是午门,在十二地支的方位中,午代表正南方,而午门坐落于紫禁城的最南端,为当子午,故名午门。从平面上看,午门是一个属阴的凹字形建筑,建筑有形却属阴,南方无形却属阳,一阴一阳的结合,表明皇帝要平衡天地之间。北有神武门(玄武门),东有东华门,西为西华门。城外有一条护城河环绕,构成完整的防卫系统。

故宫中的文华殿在东,用黑色的瓦块做屋顶,位于青龙位,主文官,武英殿在西,位于白虎位,主武官。一文一武犹如一阴一阳,再加上中间皇帝走的御道相连接,阴阳结合,犹如太极再现,可谓用心良苦。

明清时北京城在东南西北中五个方向,分别设置了五个镇物。其中中央镇物为景山,景山除了有镇住前朝龙脉的作用外,还有一个重要使命就是造风水古人讲建筑坐北朝南,背山面水,而紫禁城虽坐北朝南,但前无水后无山,为了实现背山面水的地理模式,金水桥和景山由此诞生。公元1421年,大明王朝皇帝朱棣正式迁都北京城,在翻修紫禁城时,朱棣刻意将紫禁城北墙南移了500米,把元朝皇帝居住的延春阁移出了紫禁城,他还用挖护城河刨出的泥土在延春阁遗址上堆起了一座山,取名为镇山,寓意压制前朝,让它永世不得翻身,这座山就是后来的景山。景山成形后,一个新的问题随之而来,元大都是著名汉学大家刘秉忠按照太极八卦建成的。当时的太极中心点被定在现在的银淀桥附近,整个北京城以这个点为依托,向四周展开相应的布局,风水位置极佳,紫禁城北墙南移后,北京城的风水也产生了变化,为了顺应这个变化,太极中心点也必须南移,这个点正好就确定在了景山,这样的改变导致了整个北京城都向南迁移。

太和,中和,保和各殿的名称,把易经中的天人合一的理念再次演绎的生动微妙。小到门洞设计,朱红色的大门,门钉九纵九横,大到各宫殿的布局,道路图案,无不在彰显中国人对于宇宙大道的追求。

     

北京故宫的格局是怎么来的?有什么原因?

一、紫禁城外风水格局

1.紫禁城来龙座山紫禁城背面矗立着一座峰高45米的景山,是紫禁城内的皇家御苑。在广阔元朝这里只是座小土丘,名叫青山,属于元大内后苑。明成祖朱棣营建紫禁城时,以这座北京平原隆起的龙脉作为后靠山,并特意堆筑加高造景。这里是紫禁城之北是玄武的位置应有垂头入首,故将挖掘紫禁城筒子河和太液池南海的泥土堆积在青山,形成一座东西伸展、两端略向南抱拢的五峰形笔架山,清代乾隆时五峰之上各建楼亭一座。由于它的位置正好在全城的中轴线上,又是皇宫北边的一道屏障。因此,它又有皇城“镇山”作用,故称“万岁山”。清顺治十二年,改为现名景山。 紫禁城内外景观大多是动用人工建造而形成。没有山,明人建造一座山,名曰万岁山;没有水,明人开凿一条河,名曰金水河;使它具备了依山环水,把“生气”汇聚在万岁山与金水河之间,紫禁城就在这片理想的风水穴场中建造。紫禁城外建皇城,皇城外建内外京城,城廓层层包围,使紫禁城藏风聚气,处于重重护卫的安全中心。创建了如郭璞所言 “势来形止,前亲后依,为吉臧也”的理想风水环境。在优美环境中求得与自然的交融、平衡、和谐。

2.紫禁城外(皇城)明堂风水格局 明朝皇家按照正统风水术的要求,对北京城进行了总体布局规划,与自然和谐统一,使其更加雄伟美丽。皇城位于北京城的中心,皇城城内有天安门〔原对应的还有地安门、东安门、西安门〕、紫禁城、中南海、北海、景山社稷坛、太庙等名胜古迹。明清皇城的范围大致是:东起东皇城根,西至西皇城根,南达天安门红墙一线,北抵平安大街。皇城内建有左祖、右社,皇家御园(景山、三海)和各类官衙署。全部处于高大厚重的红墙包围之中,它们共同拱卫着神圣的紫禁城。青龙白虎左右平衡表,阴阳对称。

二.紫禁城内风水格局

1.紫禁城的核心太和殿 紫禁城是皇城的中央之城,太和殿是紫禁城的中心太极点。太和殿是举行盛大典礼的场所,一般只有皇帝登基、册立皇后、每年三大节等重大活动时,皇帝才能亲临。太和殿就是俗称“金銮宝殿”,皇帝登基、大婚、册封、命将出征等都要在这里举行盛大仪式,其时数千人山呼“万岁”,百余种礼乐钟鼓齐鸣,极尽人间气派。太和殿高35.05米,面积2,377平方米,共55门,72根大柱,其中6根是缠龙金柱,是宫中最高大的殿。无论从太和殿在紫禁城建筑布局中最显要的空间位置,以及最宏伟的高大程度,还是从太和殿在宫廷中的崇高地位,都充分说明这金銮宝殿是整个紫禁城的核心建筑。

2.紫禁城内建筑风水格局在紫禁城营建的时候,设计者基于风水格局的考虑,营造一个背山环水的风水布局。人工建造环绕在紫禁城外围的护城河宽达52米、深6米。紫禁城建筑严格地按照中轴对称的原则进行布局。紫禁城中轴线,是规划紫禁城全部宫殿及北京城的基准线。紫禁城内的朝政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和后寝三宫(乾清宫、交泰宫、坤宁宫)均位于中轴线上。其他宫殿若不建在中轴线上。也是严格按照对称规则,分布在中轴线两端。整个紫禁城建筑都按照坐北朝南统一布局。太和门前的内金水桥造型像一张巨型的弓,也意味着金水朝拱护主的观念。

从北京格局看风水堪舆选址

北京坐落在华北平原的北部,位于平原与山地的交会处和交通要冲。北京的西边是太行山山脉、西山拱卫,北边是太行山、军都山形成一处半圆形山湾,东北部就是著名的北龙燕山山脉构成的天然屏障。

中国山形山势图之北京位置

1、古都北京的地理环境是构成风水的基础

北京就建筑在这太行山和燕山两条山脉交会之地,永定河与潮白河之间的永定河冲积扇平原的顶端,跨越山麓和平原、丘陵之地,在沧海之畔的永定河古渡口之上,南临大河。

太行山自北向南奔腾而来。燕山蜿蜒曲折,像两条巨龙守卫着京师。东边是潮白河、温榆河,西边是永定河、小清河,自西北向东南,绕城蜿蜒流淌。雄浑的桑干河夹杂着大量的黄土高原的泥沙呼啸而来,与来自蒙古草原的洋河汇合,在北京地区形成浩浩荡荡的永定河。


北京中心城区鸟瞰图

北京北面、西面、东北面三面高山环绕,形成天然屏障,拱卫着这座气势非凡的文化古都。北京北扼居庸关,右耸太行山,左面是沧海,南襟河、济。地理位置十分险要。

2、北京在元朝以前风水并不完整

北京是一座古老的城市,历史悠久,文明源远流长。先后有燕、前燕、大燕、辽、金、元、明、清8个朝代建都在这里。

从西周到唐代,北京称为蓟。自西周燕国算起,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从蓟丘到周末的燕都,从唐代的幽州城到辽代的燕京,从金中都到元大都到北平、北京,八朝古都,数百年的兴衰繁华。

西汉时,北京地区称为燕国、燕都、涿郡、幽州、广阳国、广阳郡东汉时,又称为上谷郡。隋时称为幽州、范阳,唐人称为渔阳。辽代时,正式改称为燕京。金代称北京为圣都、中都,元代称为中都、大都。明代时,称为北平、北京,清代改称为燕京。民国时,称为京都、北平,1949年以后,称为北京。

周武王封功臣召公奭于燕地,北京成了燕都邑,时称蓟城,城址在今北京房山琉璃河乡董家村。当时营造的蓟城呈长方形,东西850米,南北600米,城墙都是用细土夯筑而成。早期的蓟城城墙十分独特,分为三个部分:主墙、内附墙、护城坡。这是为了有效的防御和自卫。燕王在燕都蓟城营建了辉煌壮丽的宫殿,著名的有宁台、元英宫、燕昭王建碣石宫,筑黄金台,招纳天下英豪才俊。

五胡十六国时期,后赵鲜卑贵族慕容傍统兵打败了大将石季龙,占领蓟城,建立前燕,作为燕都。前燕正式建筑太庙、宫城、正阳殿。

隋唐时,北京称为幽州城,城墙高大结实,四面设门,南北7里,东西9里,周长32里。

五代时期,刘守光囚禁他的父亲,夺取幽州城,建立大燕,以幽州城为都城。辽主耶律德光升幽州为燕京,就是辽南京。燕京墙高三丈,墙厚一丈五尺,城周36里,四周设8个门。辽燕京城店铺林立,十分热闹。大内位于燕京西南,宫室楼阁鳞次栉比。著名的宫室包括永兴宫、积庆宫、兴圣宫、延庆宫、太和宫、延和宫、长春宫、永昌宫、延昌宫、长宁宫、洪武殿昭庆殿、元和殿、临水殿。金王完颜亮改燕京为圣都,不久改称中都。金中都在辽宁省燕京城址上仿北宋汴京宫室规制大规模营建,由汉人张浩、孔彦舟主持。征用民夫一百万,历时三年,中都建成。金中都城分三重:大城、皇城宫城。金中都宫城位于大城正中。宫城前有千步廊,正门是通天门,门楼系琉璃瓦顶,高8丈,深11间。宫城中主要宫殿有仁政殿、仁政门、大安殿。

 这说明,地理是形成风水的基础,没有风水的理念,大地就是大地本身;正如青菜没有会做菜的,它就是青菜而不是加工的熟菜。

3、元朝:北京风水脱胎换骨,成为古都的设计思想

元世祖忽必烈灭金后,决定在北京定都,便命太保刘秉忠堪舆北京风水北京的外局与大势适合建立都城,但具体到大内宫殿建设,还需要更缜密的风水理论做指导。刘秉忠就带了他的弟子郭守敬、赵秉温遍访北京山水,最后决定舍弃在北京西侧的金朝中都旧址,重新堪定龙脉正穴。

元世祖忽必烈在开平府即蒙古汗位。四年后,忽必烈下诏升开平府为上都。至元元年,公元1264年,元世祖忽必烈颁诏,以燕京为中都。至元八年,忽必烈建元。第二年,改中都为大都。

元大都系三重城结构:大城、皇城、宫城。元大都大城周长60里,城呈长方形,四周城墙设门11座。城墙都是用上好的细土夯筑而成,坚固结实,墙基厚度达24米,土中间夹杂永定柱和纤木。城墙上部有半圆形瓦管,用以排水。城墙外表覆以芦苇编成的草席。大城城墙四隅建有巍峨的角楼,城外还设有墩台。

元大城内前为宫殿,后为坊市,五十条街坊错落有致,星罗棋布。大旅游家马可?波罗来到大都,置身于一片繁华之中,不禁由衷感叹:“大都城实在太美了,城市布局这样巧妙,我简直是无法形容、无以描述!”

这里穿插一个故事,金朝在营建中都时,为了宫殿的主山(靠山)绞尽脑汁这时有“望气”者说,蒙古境内有座小山,王气积郁,紫光迸现,怕要出什么帝王,应该把这座山移到中都来壮大金的王气。于是就把那座小山搬到了太液池,取名“琼华岛”,成了中都的靠山。没承想,这一搬,倒把蒙古王忽必烈的王气引到了中都。元朝建立后,忽必烈闻听王气是金朝自己搬请来的,大喜,改称琼华岛为“万岁山”。

具体到元大都的建造,刘秉忠认为:“山有形势,水有源泉。山是根本水是血脉。”应该“取地理之形势,生王脉络,方成大业。”

师徒几人通过踏勘,最后认为燕山山脉是藏风聚气的风水宝地,西山的玉泉山才是未来大都的祖山,龙脉由此生发才对。那么,龙脉的象征是什么呢?就是玉泉山的水。把水引向新建的京城和皇宫,使其王气凝结,乾坤自可安定。

如何把玉泉山的水作为龙脉引导到京城和皇宫呢?刘秉忠采用了一明一暗两种方法。明,就是开凿河道引水。于是从玉泉山开始经今太平桥南行东转绕至今西四,过今中,南海之间,将玉泉山水引到了皇宫正门的围桥“周桥”再向东,至通惠河(就是大运河),开凿了一条河道。由于此水引自西方,五行中西方属“金”,所以称作“金水河”。

那么皇宫的青龙从何而出呢?刘秉忠将什刹海、积水潭的水引到今南、北河沿,出文明关,绕宫殿东侧,也一直引到了通州的通惠河。这样,皇宫的“青龙”就出现了。

暗,则要做水文调查。刘秉忠通过山向走势和地壳结构分析,找到了玉泉山地下水向东流经的方向,以此为脉络,找到了下游的“龙泉”,并堪定太液池正穴,决定在此营建“大明殿”,并围建大内,营造宫殿。

为了证明此处龙脉的正确性,有三个例证。一是紫荆城内传心殿的大庖井,是宫内年代最久远的水井。无论天气多么干旱,井水不升不降,后世皇帝供奉“龙泉井神”即在此。元代是专供皇帝饮用的井水。这就是刘秉忠堪到的“龙泉”。二是清代乾隆皇帝曾经做过全国水质调查(即用金斗称量,并调查周边人口体质,得出结论),证明此井水仅次于玉泉山水,说明它的泉脉源于玉泉山。三是故宫博物院建造地下工程时,开挖很浅就水流不止,并发现了柏木桩,进一步揭示了“龙脉”的存在。这条“龙脉”的地下流经方向是:自西北向东南,流经故宫内的慈宁宫,至箭亭,向南,再向东,至大庖井,再向东南奔东华门,再向东流经王府井的“井”,到十王邸。慈宁宫东侧就是就是元朝大内的大明殿,说明大明殿即是“龙穴”。

 4、明清时期的北京城风水更加完美

明朝燕王朱棣选定北京为都城,他既要用此地理之气,又要废除元代的剩余王气。当时的风水师便采用将宫殿中轴东移,使元大都宫殿原中轴落西处于风水上的“白虎”位置,加以克煞前朝残余王气;凿掉原中轴线上的御道盘龙石,废掉周桥,建设人工景山。这样,主山(景山)--宫穴(紫禁城)--朝案山(永定门外的大台山“燕墩”)的风水格局又重新形成了。 由此可见风水的中轴线在过去是如何的重视。

北京风水格局的内局,更为细致。她严格按照星宿布局,成为“星辰之都”。

紫禁城鸟瞰图

中国古代将天空中央分为太微、紫微、天帝三垣。紫微垣为中央之中,是天帝所居处。明朝皇帝将皇宫定名为“紫微宫”(紫禁城之名由此而来)。当时的建筑师把紫禁城中最大的奉天殿(后名太和殿)布置在中央,供皇帝所用。奉天殿、华盖殿(中和殿)、谨身殿(保和殿)象征天阙三垣。三大殿下设三层台阶,象征太微垣下的“三台”星。以上是“前廷”,属阳。以偶阴奇阳的数理,阳区有“前三殿”,“三朝五门”之制,阴区有“六宫六寝”格局。

“后寝”部分属阴,全按紫微垣布局。中央是乾清、坤宁、交泰三宫,左右是东西六宫,总计是十五宫,合于紫微恒十五星之数。而乾清门至丹阶之间,两侧盘龙六个列柱,象征天上河神星至紫微宫之间的阁道六星。午门在前,上置五城楼又称“五凤楼”,为“阳中之阴”。内庭的乾清宫为皇帝寝宫,与皇后坤宁宫相对,在寝区中的乾阳,为“阴中之阳”。太和殿与乾清宫,虽同属阳,但地理有别。太和殿以三层汉白玉高台托起,前广场内明堂壮阔。而乾清宫的前庭院,台基别致,前半为白石勾栏须弥座,后半为青砖台基,形成独特的“阴阳合德”的和合。北京城凸字形平面,外城为阳,设七个城门,为少阳之数。内城为阴,设九个城门,为老阳之数,内老外少形成内主外从。按八卦易理,老阳、老阴可形成变卦,而少阳,少阴不变,内用九数为“阴中之阳”。内城南墙属乾阳,城门设三个,取象于天北门则设二,属坤阴,取象于地。皇城中央序列中布置五个门,取象于人。天、地、人三才齐备。全城宛如宇宙缩影。城市形、数匹配,形同涵盖天地的八卦巨阵。

故宫风水中轴线上的建筑:永定门--箭楼--正阳门--端门--午门--内金水桥--太和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门--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坤宁门--天一门--银安殿--承光门--顺贞门--神武门--景山门--万春亭--寿皇门--寿皇殿--地安门桥--鼓楼、钟楼。建筑轴线十五里,是世界之最,也体现洛书的方位常数十五之数。

由于历代政府对北京(故宫),加以保护,特别是解放后,中央政府将故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才使故宫成为世界上唯一保存完整的历经五个世纪的古都。明清时期的北京城是完全在中国风水理论指导下规划建设的处处寓涵风水思想,是风水学的典型实物例证。

5、乾隆皇帝巧妙布局北京风水

1) 确定风水中轴线而定风水格局风水中轴线乃城市风水的坐向,坐向已立则吉凶生焉。

除历代帝皇的风水建筑布局外,经清乾隆皇帝巧妙布局,其风水特色跃然纸上。沿景山布"子午线"而完成中线格局之风水布局,束龙地势发脉起于西北之西山,由北而南成一孤形环抱北京城,其气势之大确为"风水学"之城市布局的杰作。

2) 阴阳五行来布局

乾隆皇帝把北京城四周以"五行"之物布局连线,发挥风水之效国。东方"甲乙"属木,就立朝阳门外的大木; 西方"庚辛"属金,即建一口大钟于大钟寺内; 北方"壬癸"属水,即以昆明湖名之; 南方"丙丁"属火,即以良乡塔之红土名之中央戊己土,即以景山为中央站。


清朝北京紫禁城全图

3) 与天地相合而布局

北京城墙方正、街道平直宽阔,河道、桥梁、地沟等之建设布局为古都之首。其祭祀多用各种祭坛,如"日,月,天,地,先农,先蚕,社稷"及太庙文庙等,其中"垂教天下"、“君临天下”、“与天相合”含义,均具有民族文化特色和风水上的深意。紫禁城内为了配合天罡地煞之类,用卅六数作三米直径之金缸,以防祝融水灾及天火下降,又用七十二数作井泉,其各个装点之位置。

故宫专家王子林解析紫禁城建筑中的周易、风水理论布局

故宫研究专家从传统文化和风水角度,为您解析紫禁城选址及内部规划布局

  紫禁城是按照《周礼》、《周易》以及风水学说三位一体的思想选址构建的

  三朝大殿的布局反映的是皇帝与大臣的关系,后庭布局反映的是皇帝与妻妾的关系

  龙脉,紫禁城的龙脉,它是跟昆仑山相通的,而昆仑山是跟天上的元气相通的。那么紫禁城的龙穴在哪儿呢?就是在紫禁城里面的交泰殿的那个地方,它既是紫禁城的龙穴也是整个北京城的龙穴,也是全中国的龙穴。

  还有紫禁城的中轴,它不仅是北京城的中轴,而且它是中国的中轴。它是跟黄河、长江、泰山、淮南诸山、江南诸山相通的。

  整个紫禁城主要是按三个方面的标准来建构的,这就是《周礼》、《周易》和风水,是三个方面的一个综合体,是一个完整的紫禁城,所以紫禁城它的文化非常的博大精深。

  环境格局

  我就讲紫禁城的环境风水格局

  景山作为风水的三大作用

  如果大家到了紫禁城一看,紫禁城后面有山,有座景山,前面有一条河叫金水河,那么紫禁城就位于山水之间,镇山金水,处于山水的环抱之中,这一点就是风水。紫禁城是完全按照风水这个大体的格局来建的。明朝永乐年间,永乐皇帝有一个大臣叫杨荣,他写了一篇赋文叫《皇都大一统赋》。那么在那个赋文里面他说:“又有福山后峙”,那个“福山”就是现在的景山在永乐的时候称为“福山”。“后峙”,“峙”就是镇守的意思。说这个山就是紫禁城的镇山,他明确地告诉你这个山就是紫禁城的镇山。它的功能是干吗呢?它是跟天上的主星相附和的,它是主圣寿万年的,是延长国家命运的一座山,所以说它是一个龙脉的如首的地方。

  龙穴所在的交泰殿,正好处在山水的环抱之中。在紫禁城环境风水图中景山又叫万岁山。

  那么我们看看万岁山的作用:

  第一个是坚固背气的作用。为什么要坚固背气呢?就是古人过去盖房子后面都得有山。为什么有山呢?如果没有山的话,那么北风就穿过你的房子了,所以说后面必须要有一座山,这个山就好像是我们人一样,如果你的后背受凉的话,那么你得的病就会是一种大病,所以说过去盖房子,后面必须要有一座山,这个山镇在这儿,你就会感到安全。

  第二个作用就是护卫龙穴的作用。因为龙穴就在那个山的下面,有一座山,那个龙穴才可能不被风吹,也不被雨淋。那么这个龙穴才可以产生一股生气,让子孙得以延续下来。

  第三个是起运王气的作用。因为山就是气,而这个气,山脉最高的称呼称为“龙脉”,它是属于皇帝的。那么它所代表的气就是王气。看王气在古代就是看山,说某个地方那个山比较好,就是说那个地方有一股王气。

  景山的作用,是起运王气的作用。而这个气是跟谁相连的呢?是跟明代十三陵的天寿山相连的。那么天寿山又是跟燕山山脉,又是跟太行山,又是跟昆仑山相连的。那么昆仑山又是跟天山的元气相通的,因为山水通气。天上的气通过山给引下来。又通过太行山、燕山到天寿山,到景山,把这股王气给藏在了交泰殿的下面。所以说,它是起运王气的作用。

  过去要定龙脉的话,选址盖一个宫殿,必须是后面有山。但是紫禁城后面过去没有山,它的西边有一座山是北海公园那个北海琼岛,它是元代的镇山。明代定都北京城的时候,要建紫禁城不能用元代的镇山——北海琼岛,它必须要在东边盖一个宫殿。没有山怎么办?于是就用人工垒筑的办法,盖了一座山叫“景山”。垒筑这个山是有讲究的,不是随便围一座山就完了。它是根据风水学说,即根据晋代郭璞的《葬书》和南唐何溥的《灵城精义》这两本书来盖这座山的。

  这个山它怎么建呢?龙脉到了平坦之地,就藏起来了,需把龙脉给引出来,怎么引出来呢?要是没有山,就用人工的方法建了一座山。这个山,是一个圆弧形的,就好像是一头牛在水里面,露了一个脊背。这个脊背就称为“龙穴脊身”,就好像是一头牛在水里面,而鼻孔藏在水里面,气藏在水里面,但是它的脊背露出来了。这个山就叫龙脉的“入首山”。所以当初把景山垒成了一座圆弧形的山。我们现在看到的景山是五指山,上面有五个亭景山是什么时候改的呢?是清朝乾隆十五年改的,因为他在景山上面供了五方佛,作为北京城的一个保佑。

       龙脉

  龙脉在燕山,龙穴在交泰殿

  大举九州之势来建一个北京城

  龙脉实际上也就是山脉。龙脉是对山脉最高格的称呼,它是属于皇帝的老百姓是不会拥有的。那么龙脉跟帝王相联系是出现于什么时候呢?我们要看那个正史,就是那个《史书》,正规的是《史书》。那么第一本史书就是《史记》,司马迁写的《史记》里边,他说刘邦的出生跟龙有关系,说他的母亲有一天到了大泽,就是湖泊那个地方睡着了,有一条龙从天上飞下来,跟他母亲发生了关系,于是刘邦就出生了。这样的话,就是说帝王跟龙联系在一起了。

  我们看看紫禁城的龙脉是哪个地方?徐善述是永乐皇帝的太子的老师。他们写了一本书,一本风水书,在书里所说的那个白龙,就是现在的燕山,也就是现在的北京城。说那个燕山是一个大的北干龙。明代的邱峻,他的书里也这样说,说那个燕山也是尧舜禹的首都所在的地方,就是冀州所在的地方。说燕山最高,是全中国最大的龙脉,就像天上的那个星,天市星一样,那么它发源于昆仑山,从昆仑山来的,经过太行山、燕山,到了天寿山。天寿山就是现在的十三陵,永乐皇帝的主山叫天寿山,到了天寿山过后,因为天寿山下面是一片平原,那么这个龙脉就藏起来了,藏在地下了。这样古人就给我们勾画出了龙脉的具体走向,这个龙脉就是从昆仑山来的,经过太行山到燕山,到了天寿山,然后前面是平原给藏起来了。

  按中国风水说法,中国有三大干龙,也就是说三大龙脉,第一大龙脉是燕山;第二大龙脉是太行山、泰山、嵩山;第三大龙脉是岭南,这是中国的三大龙脉。这三大龙脉也是来源于《尚书》里面的《禹贡》,大禹治水,为大地划了三条龙脉。那么以后的风水师就按照这三大山脉定为三大龙脉,并把这龙脉跟国家的道统连在一起。

  周代《周礼》里面有一幅地图,帝都在中心, 周围都是诸侯国,这叫“圆心说”。都城在中心便于四方来朝贡。这就是周公所说的“四方入贡道里均”。这句话就是说四方入贡时,距离都是相等的。早在尧舜禹时代,他们都在找这个圆心,他们怎么找呢?就是“立杆测影”。在地上插一根杆子,太阳的影子如果是1尺5寸的话,那么这个地方就是天下的中心。

  秦始皇统一中国了,他应该把首都建在洛阳,但是他没有,他还建在咸阳,建在今天的西安一带咸阳城。按照传统的观点来说,他那个方法错了,因为这个地方不是中国的中心。他想了一个办法,说咸阳是“宇宙中心说”。他的思想升华了,到天上去找中心了。天的中心就是北极星。从秦始皇到金代、宋代都沿用宇宙中心说。

  那么明代万历的时候,张潢有一本书叫《图书篇》,里面也说,泰山是前案,前面有黄河,有大江,有长江,有淮南诸山……这个话就是来自于朱熹的观点。说明北京城就是朱熹提的那个冀都,它就是天下的中心,全国所有的山水都在朝拜北京城。有一个有关北京城的大中轴图,北京城、天寿山泰山、淮南诸山、江南诸山、大江大河、昆仑山,这是整个中国建都的一个格局,气势磅礴。所以不要把眼光局限于北京城,它是大举九州之势来建一个北京城的。

  北京城的中轴,就是全中国的中轴,那么它的思想就来自于天轴思想。北京城位于地轴的北端,就好像是北极星一样,地位最正,所以说北京城是天下的中心,是从这个角度理解的。

  前朝风水

  “一阴一阳之谓道”是儒家最核心观点

  文华殿代表阳,武英殿代表阴

  《周易》有一句话,它有“一阴一阳之谓道”,这是儒家最核心的观点

  周代,它的都城有五门三朝,大家都知道,尧舜禹时代,周代,它要建都城都要盖一个五门三朝。前面有五座门,后面有三个殿,叫五门三朝。现在我们的紫禁城也是,也有五座门。五门分别是大清门、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三殿是太和殿、保和殿、乾清宫。

  明代为什么要建一个五门三朝呢?元代的大都城就没有五门三朝,因为元代他是蒙古人,不信中国传统文化这一套。到了明代朱元璋的时候,他要恢复周礼,要恢复中国的传统文化,于是建了一个五门三朝,表示我承袭了大统,是代表皇权的。

  我们发现三朝大殿,太和殿旁边东西有两座楼,叫文楼、武楼。他为什么要盖一个文楼、武楼呢?这就是“一阴一阳之谓道”的体现,《周易》思想的体现。“文”代表阳;“武”代表阴。

  文楼就是现在的体仁阁;武楼,就是现在的弘义阁。文楼、武楼很早就有了,可以上溯到西周时候朝门外有一个“嘉石”,有一个“肺石”。周代帝都宫殿有一个大朝殿,就是相当于现在的太和殿,它的东西放了两块石头它干吗用呢?有一块叫嘉石,嘉石在东边,肺石在西边。

  有人说儒家思想为什么要推崇周代,周代非常伟大,在于它总结了历代的典章制度。孔子的儒家是以周代为学习的榜样的。说周易思想是谁发明的呢?是伏羲发明的。他发明了八卦,到了周文王的时候,又发明了六十四卦到了孔子的时候又给它做了什么宇宙观,形而上学和能力学上的解释,如此《周易》就成为儒家思想的核心。这个核心就是以“易道治天下”,就是“一阴一阳之谓道”的思想。它是所有群经之首,万化之源,是一本圣典。

  什么叫“一阴一阳之谓道”呢?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上有一个解释阳就是代表刚的,阴就是代表柔顺的。二者结合在一起,那么万物才可以生存。

  我们说文华殿为什么代表阳?因为杨荣,就是永乐皇帝的大臣,他有一句话叫“震位毓德,文华穹隆”。震就是《周易》里面一个卦叫震卦。 “震卦毓德”就是天地有大德曰生的思想。说一年四季震在东边,东是代表春天的,春天来了,万物开始生长了。所以说是代表阳气的,代表万物开始生长的,它代表阳的。

  武英殿在西边。西边是代表死的,代表阴的。武英殿后面原来有一个殿叫“仁智殿”,它是过去明代皇帝死后,把尸体停放在那儿的,永乐皇帝死了,他的尸体就停放在武英殿后面的那个殿,叫“仁智殿”。所以这个殿,武英殿,这些殿是代表一个阴的,代表死的。所以“一阴一阳之谓道”的思想,它不能说把永乐皇帝死了,不能把永乐皇帝的尸体放在文华殿,必须要放在武英殿那边。因为那个地方属于西方,万物开始萧条,万物开始萧瑟的时候,所以说这个区域也是过去明代举行大丧礼的地方,皇帝死了,举行很多的礼节,就是在这个地方举行的。

       后庭风水

  后庭布局反映皇帝与他妻妾的关系

  强调的是一个顺从的意思

  那么前朝是皇帝和大臣的关系,他主张的是“一阴一阳之谓道”的思想强调说文武要团结起来,帮助我推行仁政。那么后朝呢?是皇帝跟他的妻妾的关系。他强调的是什么呢?强调的是一个顺从的意思,就是要求妻子顺从皇帝。

  后庭最重要的是东西六宫,乾清宫跟坤宁宫,这是最重要的建筑格局。交泰殿在永乐时候没有,它是以后增建的。所以说我们看的时候,就看它最原始的那个结构,就是乾清、坤宁、东西六宫。周代叫六寝六宫,六寝六宫是按轴线的分布,不是东西向的。明代把它变了,变成东西向了。为什么要变成这样呢?

  这就是卦相的引入,《周易》思想的引入。坤卦,这是坤卦,这是建筑这是一个宫,六宫就是一个坤卦。那么为什么要强调坤呢?坤卦就是强调一个顺从的意思。

  对于传统的六宫制度,《周礼》里面规定了,等于是住在六宫里面的这些嫔妃,遵守的礼节是什么礼呢?缝纫之术。过去说男耕女织,女的就缝缝衣服就行了,懂得这个你就行了。但是到了明代,它把那个坤,那个卦相引在里边了。他不是叫你缝衣服了,他是叫你顺从了。叫妻子顺从丈夫,在中国有一个思想叫“男尊女卑”、“夫为妻纲”的思想。这个思想就是中国思想的支柱,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他强调是这个。所以到了明代他把《周礼》的这套思想和宋代的礼学思想,《三纲五常》的思想全部融在这里边了。

  还有一个说法是,后庭布局是取向于天象,这是明代有一个风水学家说的。说像坤卦六术,勾陈六星,是天地的后妃住的地方,像坤卦的六术,像坤卦。所以说东西六宫又取向于天上的勾陈六星。中国有句老话叫“天不变道亦不变”。既然天有六颗星,就是说天的妃子住在六星里面,那么大地的皇帝的妃子也应该住在六宫里边,而且要赋予你三纲五常的思想,这就是天不变道亦不变,那么这个“道”又是永恒不变的。所以说要在古代提一个新的思想,说解放思想,那是多么的困难啊!为什么毛泽东说,中国人的三座大山压在你的头上,你怎么去变?只有一条,就是用武力推翻,没有别的选择,所以这个思想太牢固了。

  那么第二个,我们说乾清宫,乾是取于乾卦,坤宁宫是取于坤卦。按照先天八卦来说,天南地北,天在南边,坤在北边,那么《周易》开篇就讲“天尊地卑,乾坤定矣,贵*位矣。”有贵*之分,有尊卑之分。天在南边属于尊地在北边属于卑;天在上属于尊,地在下属于卑。这就是男尊女卑的思想,这是中国的思想,告诉你。

  同时还说,乾是代表阳的,坤是代表女的。那么乾是刚的,坤是柔顺的柔顺的要顺从于刚的,这是非常简单的道理。刚的不能顺从柔顺的。这就告诉你阴要顺从于阳;地要顺从于天;女要顺从于男;妻子要顺从于丈夫。这就是三纲五常里面的“夫为妻纲”的思想。

  这个思想,把历代的后宫的思想得到了一个提升。它把中国传统的,从汉代到宋代所确立的那个三纲五常的思想,全部用在了明代的后宫里边。当然这里面还隐含着强调尊卑关系。

  中国帝王,中国文化强调多子多孙,这是其核心的思想。所以我说中国人就跟马哈鱼似的,他非得游呵游,游到河的源头,不断地产鱼籽,任凭杀手——熊怎么吃都是吃不完的。最后很多鱼籽,逃过很多劫难奔向大海了,到了最后还得回来。

  强调多子多孙,在建筑上有表现,你看东西六宫有四个门,叫螽斯门、百子门、千婴门、麟趾门。这东西六宫它四个门,这四个门的意思就是多子多孙的意思。就是强调住在东西六宫的嫔妃,要多生孩子,这样皇帝的地位才可以永远地延续下去。

  中轴风水

  中轴线反映的是中国的大一统思想

  紫禁城起源于中国的“立竿测影”

  简单地讲一讲中轴,中轴反映的是把九州的大势,表明利用九州的大势来建立一个都城。紫禁城中轴的景象图,非常壮观。其他任何城市都没有这样的中轴,就只有北京城有。从鼓楼一直到正阳门,到此还没结束,一直到安定门,那个中轴还没结束,它一直往前飞奔,到了泰山、越过黄河、长江到了淮南,到了江南诸山。

  皇帝坐在太和殿,凭着中轴图往南一看,整个山川都在我的眼前。这反映的就是中国的大一统思想。所以中国人主张大一统,反对分裂。任何人搞分裂都是要失败的,就有这么个思想在里面。

  紫禁城的五门三殿非常的漂亮,中国宫殿建筑从整体感看,超越世界上的任何建筑。不仅仅是建筑的布局、构造等形式上的不同凡响,就是在起名字上,也不同于国外。比如说我们有个殿名,叫太和殿。为什么叫太和殿?为什么叫中和殿?为什么叫天安门?它们的名字多有讲究。而国外的首都建筑的命名相对简单一些。美国白宫,为什么叫白宫?因为它的颜色是白色的为什么叫五角大楼?因为它那个是五角星形状。到了英国,为什么叫白金汉宫?它就是一个白金汉宫,代表一个富丽堂皇。为什么法国的叫凡尔赛宫,它所在的那个村子就叫凡尔赛。

  中国不一样,这名字,为什么叫紫禁城?我写过一本书叫《帝王文化的成功演绎》,里边就解释了为什么叫紫禁城,紫禁城就是起源于中国的“立竿测影”。包括我们现在的东单、西单,也是起源于“立竿测影”。过去的“单”就是一根竿子,东单就是在那儿插了一根竿子,测量太阳的影子,所以管竿子所立的地方叫东单,西单的的命名道理也是如此。

  这种命名方式很早时候就有,在商代殷墟,殷墟的那个都城就有东单、西单、北单、南单了。现在北京城有东单、西单很多人不明白,以为是因为这个地方可能过去立一个牌楼,所以叫东单,实际上它的文化含义非常的深远,它就是一个杆子立在这儿,测量太阳的影子。紫禁城就是来源于这个。

  过去紫禁城叫禁中,禁中就是过去测量太阳的影子。那个时候是巫师掌握的,任何人是不能掌握这个的。以后又是什么皇权战胜了神权,测量太阳的影子要皇帝掌握了,所以慢慢、慢慢地演变成紫禁城了。所以中国文化太博大精深了。

  像太和殿,其实里面有很多讲究,比如说为什么有六根大柱了?为什么要有一个轩辕镜?这些都有它的文化渊源。

紫禁城——无与伦比的古代建筑杰作

紫禁城四座角楼轮廓优雅,造型独特,玲珑绚丽,翘起的檐角层层叠叠,蔚为壮观。上世纪60年代我在地安门中学上学,每年暑假都要到故宫进行除草劳动,为的是国庆放花避免火灾,有幸到城墙上看到故宫的角楼。其实,角楼并不是真正的楼,从它的外面观看,三重檐飞翘的屋檐,层层叠叠共计有28个翼角,16个窝角,28个窝角沟,10面山花、72条房脊。但是当你进入角楼的里面时,就会发现,屋内干净利落,没有一根落地的柱子,更没有楼梯、楼层,称其为角楼大概是因为它建在城墙上。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北京故宫风水布局设计
北京城的风水龙脉
北京故宫的格局是怎么来的?有什么原因?
紫禁城风水解析
「风水秘术」揭秘故宫不为人知的风水布局
北京故宫建筑风水布局你知道多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