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痹症

症民间药膳方 
  〖   〗: 葛根30克,当归15克,川芎12克,红花9克,姜黄12克,刘寄奴15克,路路通30克,羌活、独活各9克,白芷、灵仙各12克,桑枝30克。胆星、白芥子各9克。

  〖   〗: 水煎服,每日1

  〖   〗: 6剂停药1天,12天为1疗程。

  〖   〗: 本方具有祛风、散寒、除湿、化痰、通络的作用,用于证属风寒,湿痰痹阻之颈椎病,以及由此引起的肩臂痛及手指麻木等。

痹症 - 【概念】     痹证是由风、寒、湿、热等引起的以肢体关节及肌肉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灼热等为主症的一类病证。    古代痹证的概念比较广泛,包括内脏痹和肢体痹,本节主要讨论肢体的痹证,包括西医学的风湿热(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骨性关节炎等。  湿热痹症,是痹证的一种。中医将痹证分为行痹、痛痹、着痹、热痹。临床上可以分为四型。一、痛痹:痛痹为寒邪盛。二、行痹:为风邪盛。三、着痹:为湿邪盛。四、热痹:为素体阳盛,感受外斜化热所致。行痹,关节疼痛游走不定,痛痹,痛有定处,疼痛剧烈,固定不移。着痹,关节疼痛重浊不移。热痹,关节红肿热痛。

历来,都把“风寒湿三气”看作“痹症”的病因,由于对“痹症”的病理病因缺乏真正的了解,使得“痹症”定义不确定,范围不明确。同一种疾病出现多种不同的病名,不同病理病因的疾病又归于同一类疾病。
损伤后遗症是“痹症”的真正病因,从这一病因出发,观察分析的病理是相同的,“痹症”的定义、范围,也就自然明确了。病因一经明了,随着针对病因的治疗方式方法采用,过去难治的痹症,就不再有那么难了。

痹症 - 【病因病机】


    
本病与外感风寒湿热之邪和人体正气不足有关。风寒湿等邪气,在人体卫气虚弱时容易侵入人体而致病。汗出当风、坐卧湿地、涉水冒雨等,均可使风寒湿等邪气侵入机体经络,留于关节,导致经脉气血闭阻不同,不通则痛,正如《素问·痹论》所说: “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根据感受邪气的相对轻重,常分为行痹(风痹)、痛痹(寒痹)、着痹(湿痹)。若素体阳盛或阴虚火旺,复感风寒湿邪,邪从热化,或感受热邪,留注关节,则为热痹。总之,风寒湿热之邪侵入机体,痹阻关节肌肉筋络,导致气血闭阻不通,产生本病。 
痹证发病原因:

  正虚,即正气不足。所谓“正气”是指人体的抗病、防御、调节、康复能力,这些能力又无不以人的精、气、血、津液等物质及脏腑经络之功能为基础。因此,正气不足,就是人体精、气、血、津液等物不足及脏腑组织等功能地下、失调的概括,由于正气不足是痹症发生的内在因素,所以又说内因正虚。引起正虚的原因不外下述三个方面:
  1.禀赋不足
  禀赋是痹症发生不可忽视的中药因素,现在研究也证实,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与遗传因素有关。
  2.劳役过度
  首先,劳力过度致正虚进而可致痹症。
  其次,劳神过度及房劳过度同样有损正气而致痹症。
  其三,不仅过劳易伤正气,过逸同样有所遗害。因为生命在于运动,若长期不运动、不锻炼,容易使气血运行迟缓脾胃功能减弱而出现呼气气短,言语无力纳呆食少,倦怠乏力等症状。
  3.大病、久病、或产后
  正虚作为引发痹症的主要因素之一,其成因不外上述3个方面,另外饮食失调、外伤亦可以引起正虚,上述诸多因素又往往相互影响,一虚俱虚,不可绝然分开。
  邪侵
  (1)季节气候异常
  季节气候异常是指季节气候发生异常变化,如“六气”发生太过或者不及,或者非其事儿有其气,春天当温而寒,冬天当寒反热;或气候变化过于急聚,暴寒暴暖,超过了一定的限度,超越了人体的适应和调节能力,此时“六气”即成“六淫”而致弊。从临床上来看,类风湿关节炎[3]患者往往遇寒冷、潮湿、的气候而发病。且往往因气候变化而加重或者缓解,均说明四季气候变化异常是类风湿关节炎的重要外因。
  (2)居外环境欠佳
  其人居住在高寒、潮湿地区、或长期在高温、水中、潮湿、寒冷、野外的环境中生活工作而易患痹证。
  (3)器具调摄不慎
  导致邪侵依法痹证的第三个原因是起居不慎。既日常生活不注意防护。如睡眠时不着被褥,夜间单衣外出,病后及劳后居处檐下、电风扇下,汗出入水中,冒雨涉水等。

痹症 - 【辨证】

主症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
    
若疼痛游走,痛无定处,时见恶风发热,舌淡苔薄白,脉浮,为行痹(风痹);疼痛较剧,痛有定处,遇寒痛增,得热痛减,局部皮色不红,触之不热,苔薄白,脉弦紧,为痛痹 (寒痹);若肢体关节酸痛重着不移,或有肿胀,肌肤麻木不仁,阴雨天加重或发作,苔白腻,脉濡缓,为着痹(湿痹);关节疼痛,局部灼热红肿,痛不可触,关节活动不利,可累及多个关节,伴有发热恶风,口渴烦闷,苔黄燥,脉滑数,为热痹。

痹症 - 【治疗】

 
   1.
基本治疗 
    
治法 通痹止痛。以病痛局部穴为主,结合循经及辨证选穴。
    
主穴 阿是穴 局部经穴
    
配穴 行痹者,加膈俞、血海;痛痹者,加肾俞、关元;着痹者,加阴陵泉、足三里;热痹者,加大椎、曲池;另可根据部位循经配穴。
    
操作 毫针泻法或平补平泻法。寒痹、湿痹可加灸法。大椎、曲池可点刺出血。局部穴位可加拔罐法。
    
方义 病痛局部循经选穴,可疏通经络气血,使营卫调和而风寒湿热等邪无所依附,痹痛遂解。风邪偏盛为行痹,取膈俞、血海以活血,遵“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义。寒邪偏盛为痛痹,取肾俞、关元,益火之源,振奋阳气而祛寒邪。湿邪偏盛为着痹,取阴陵泉、足三里健脾除湿。热痹者,加大椎、曲池可泻热疏风、利气消肿。
    2
.其他治疗
    (1)
刺络拔罐法 用皮肤针重叩背脊两侧和关节病痛部位,使出血少许,加拔火罐。
    (2)
穴位注射法 采用当归、丹皮酚、威灵仙等注射液,在病痛部位选穴,每穴注入051毫升,注意勿注入关节腔内。每隔13日注射1次。
    (3)电针法
选择上述处方穴位,针刺得气后,通电针机,先用连续波5分钟,后改疏密波,通电10-20分钟。

痹症 - 【按语】


    1
.针刺治疗痹证有较好的效果,尤其对风湿性关节炎。由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病情缠绵反复,属于顽痹范畴,非一时能获效。
    2
.在风湿热的急性期要应用西药迅速控制病情,以免心脏出现严重的损伤。
    3
.本病应注意排除骨结核、骨肿瘤,以免延误病情。
    4
.患者平时应注意关节的保暖,避免风寒湿邪的侵袭。

临床上常见的风湿热,风湿性关节炎,骨关节炎,纤维组织炎以及神经痛等。

  辨证:关节酸痛,或部分肌肉麻木,迁延日久,可致肢体拘急,甚则关节肿大。由于人体素质不同,感受风寒温邪各有偏胜,症状表现各异,有以下几种:

  1.行痹:风气胜者,肢体关节有走窜疼痛彼伏此起,痛无定处,舌苔黄腻,脉浮滑。

  2.痛痹:寒性凝涩,遍身或局部关节疼痛,痛有定处,遇热痛减,舌苔白,脉弦紧。

  3.着痹:湿性粘滞,肌肤麻木,肢体关节酸痛,重着不移,阴雨风冷促其发作,苔白腻脉濡缓。

  4.热痹:关节酸痛,局部红肿灼热,痛不可触,关节活动不利,单关节或多关节,并兼有发热,口渴,苔黄燥,脉濡数等症状。

  治则治法,散风祛寒利湿,清热通经止痛,根据痹症性质,发病部位,治法以局部取穴,循经取穴和按病取穴为主,辅以阿是穴。行痹、热痹用毫针浅刺泻法,也可用皮肤针叩刺;痛痹深刺多留针,多灸,或湿针灸,或隔姜灸;着痹针灸并施,或采用温针,皮肤针,拔火罐。

  处方:肩部:肩 、肩绒,牖俞,合谷,外关,后溪。

     肘部:曲池,尺泽,天井,外关,合谷。

     腕部:阳池,外关,阳溪,腕骨。

     背脊:水沟,身炷,命门,腰阳关。

     髀部:环跳,居绒,悬钟,阳陵泉,委中。

     膝部:膝眼,梁丘,阳陵泉,腰阳关。

     踝部:申脉,照海,昆仑,丘墟,解溪。

     行痹:风池,风府,膈俞,血海,三阴交。

     痛痹:肾俞,命门,关元,神阙。

     着痹:足三里,阴陵泉,商丘。

     热痹:大椎,曲池。 


痹症辩证论治

风寒湿三气杂至而合为痹,皆因体虚,腠理空疏,受风,受寒,受湿而成痹。痹之为病,寒多则痛,风多则行,湿多则着;在骨则重而不举,在脉则血凝而不流,在筋则屈而不伸,在肉则不仁,在皮则寒,逢寒则急,逢热则纵,此乃五痹也。
肝主筋,筋痹者其状夜卧则惊,饮食多,小便数。心主脉,脉痹者其状血脉不流,令人痿黄,心下鼓气,卒然逆喘不通,嗌于善噫。脾主肌肉,肌痹者其状四肢懈怠,发咳呕吐。肺主皮,皮痹者其状皮肤无所知觉,气奔喘满。肾主骨,骨痹者其状骨重不可举,不遂而痛喜胀。
经言:风多痛走不定;寒多掣痛,周身拘急,手足冷痹与痛风同;湿多浮肿,重者一处不移。痹即闭塞不通之意。由风寒湿之邪痹阻于筋骨脉络而引起肢体,肌肉,筋骨,关节发生疼痛酸楚,重着,麻木,屈伸不利,甚则肿大变型等一类疾患,均称痹症。
行痹:肢体关节疼痛,屈伸不利,痛无定处,其游痛范围以腕,肘,膝,踝,肩等关节为多见。若兼表症,则见寒热,脉浮,苔薄白或腻。治以祛风通络,佐以散寒利湿,以防风汤主之。
行痹属于热者,因感风寒湿邪郁久化热,或感受风湿热之邪,关节红肿热痛为其主症,虽发热但怕冷轻;若为风寒湿邪郁久化热者,可不热或发热轻,不怕冷。热痹初起兼见口干,苔黄,脉浮数者。可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或以浮萍代麻黄,解表、清热、利湿;若见高热,汗出口渴,苔黄可用桂枝白虎汤清热,桂枝引经并去风。风热痹,热重湿轻者多,清热可选用赤芍,西河柳,忍冬藤,络石藤等品;化湿之药不宜过燥,以苡仁,防已之类为妥;消燥止痛可取乳香,没药;若湿不重而舌红降者,要重用生地为治热痹之要药。
热痹之见于阴虚之体者,易化火而痛剧,日轻夜重,壮热烦喝,舌红降而干,脉数,当以千金犀牛角汤主之。
有人素有阳虚内热,肝阳偏亢之象,上下肢关节微肿红疼痛,日轻夜重,甚则不可近,舌红降,脉弦细数,兼有头昏,便干燥等症。此为肝阳化风入络或阴虚肝风入络,治宜养阴清热,平肝熄风,除用羚羊角,生地,麦冬,芍药,丹皮,钩藤等以外,须用镇潜之品,如石决明,珍珠母之类,忍冬藤,络石藤,地龙,等和络之品也可酌情而用。但忌用发散药物。
关节红肿热痛的热痹,宜清热利湿宣痹。以防已,苡仁,香砂,茵陈,忍冬为主药,在辩证中须区别新、久、虚、实。病久体虚宜补益,如肝血阴虚亏。可用熟地,首午,续断以补肾实下;病久入血,治风先治血,可用当归,赤芍,川芎以活血养血;桑枝,忍冬,丹皮,苡仁,沙参,灵仙等疏风胜湿,清泄湿热不伤津。
热痹重型:关节疼痛如刀割,甚至不能活动,筋脉拘急,局部灼热红肿,得冷则舒,或兼发热口渴,烦躁闷而不安,舌苔黄腻或黄燥,脉滑数。治宜清热凉血,舒筋通络。犀角地黄汤主之。羚羊角,忍冬藤,赤芍,桃仁,鸡血藤,生石膏,丹皮,生地,川芎。
案例: 1970年有一姓谢之患者,全身关节(上下肢犹甚)都发热肿痛,手不可近摸,痛苦呻吟,上下肢之关节拘挛不能伸。经人民医院诊断为热型游走性关节炎,治疗月余无效而返家。余用红菱汤服一剂,立即止痛,然后再以除风湿之红菱祛风酒服用,每次50克,日服2次,四个月痊愈,愈后没有变型等后遗症,百分百的恢复原状。为彻底根治,以滋补肝肾,强筋健骨之药丸150粒,服完药丸身体健壮,三十年都未出现风湿病。
红菱汤:取鲜红菱120克,切薄片,清水浸泡一夜,取药片水煎服,解热止痛有特效。
红菱风湿酒:用红菱复方汤一剂(320克)浸40以上白酒四斤,需泡30天后服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西医观点论痹症——痹症
痹证
细分关节疼痛的临床特征
针灸痹症
痹症的文献
痹症及其治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