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这位五十岁的宝藏演员,今天出道也不晚哪

前天,我们举办了《老师·好》的虹膜观影团,就算当天北京下了起了小雨,但还是没能挡住大家的热情。

我们也给粉丝们准备了电影的周边小礼物,超级有年代感的书包和水杯。

于谦老师,导演张栾还有影片的其他主创都来到了现场,回答了观众们的很多问题。

当然,我们的主持人奇爱葛格沙丹,相当能活跃气氛,特别像映后活动里说相声那个人。

能找到奇爱葛格吗?

参加了这次观影团的粉丝们也都很喜欢这部电影——

必须要强调的是,很多人觉得相声皇后于谦老师拍电影是玩跨界,其实不是的。

于谦老师正儿八经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影视导演系,电影明明是他的本行,相声才是跨界的副业好吗?

这些年于谦老师也演过了不少作品。你不能说他是新人,但大家也从来没有正经把他当电影人看待。但看过这部电影之后,你一定会赞同,这就是此宝藏演员的「出道」作品。

所以,《老师·好》不仅仅是一部讲师生情的电影,更是一次你重新认识于谦的机会。

《老师·好》是个很简单的,发生在八十年代的师生故事。似乎所有的师生故事都会拥有相似的模板——一位老师遇到一批棘手的学生,两拨人最开始针锋相对,但是最终还是会慢慢成为一派。

于谦饰演的苗宛秋,是县城中学的优秀教师,他负责的三班在他高压的管理下苦不堪言。他在第一天进教室的时候,就给了这些学生们一个下马威,管教了化妆的、烫头的、接话的、迟到的……

这是个彰显权力的开场,但也暗示了苗宛秋一定程度上的「色厉内荏」,他的权威基本上只在这间教室里发挥作用。

离开了这座讲台,他也只是一个经常会被妻子数落没本事、分不上房、挣不上钱的普通中年男人。

学生们自然看出了这一点,所以也从开学的第一天,就跟苗宛秋对着干。

比如卸掉他自行车的挡泥板,又或者是把自行车给挂到旗杆上。

不过,自行车并不仅仅是学生们针对苗老师开战的一个道具而已。它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元素,穿插到了整部电影之中,成为了这部电影的钥匙。

在很多个重要的情节点里,自行车都承担着不同的意义。

比如自行车在一开始,是苗宛秋作为优秀教师得到的奖品,代表了苗宛秋本身,它也是个标志化的物品,彰显着苗宛秋与其他老师的不同。

所以,学生们在作弄苗老师的时候,也会选择从这个标志化的物品下手,等于是从外围向苗宛秋的权力发起挑战。

而之后,班里最难管教的小混混洛小乙家里出事了,也是苗老师骑着自行车,送他去了医院。在这个极富象征性的场景过后,苗老师和洛小乙的关系才终于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

而他后来把自行车送给了班里成绩最好的学生安静,则暗示了学识或力量上的传承。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老师·好》其实是讲苗宛秋怎么把自己的影响力从讲台上扩散到讲台下的故事。那些一开始只在教室里服从老师权威的学生,慢慢地也开始接纳苗宛秋进入自己的生活,把他当做自己人生的灯塔。

有意思的是,于谦饰演的苗宛秋这个形象,跟通常我们能在师生关系电影中看到的那些老师,其实不太一样。

他并不是特别会和学生沟通,他的教育方式也称不上先进,他的教育手段更是有些暴虐的。

在学生犯错的时候,他会爆发、会怒吼、还会通过体罚、叫家长来试图压制学生。

这些行为,甚至会觉得让人有些「讨厌」,那要是放到现在,家长们分分钟就闹到学校。

但苗老师,也正是因为这份讨厌而显得真实,更因为这份讨厌而显得特别八十年代。

于谦说,因为他从小就在教师家庭长大,姨妈就是自己的班主任,所以他对那个时代的老师特别了解,而苗宛秋,就是那个时代的老师的聚合体。

他虽然有那么多问题,但有一点,便足以让他成为一位老师。那就是他把每一个学生都当成自己的孩子,在任何时候都不会放弃任何一位学生。这种不放弃,在他和洛小乙的关系中体现得最为明显。

有意思的是,片中和苗宛秋关系最近的两个学生,洛小乙和安静,他们自己的家庭里,父亲的角色都是缺席的。

洛小乙父亲早逝,被爷爷带大;安静的家在为数不多的几个场景中,只有她母亲出现,似乎是个艰难地独自抚养着女儿长大的形象。

把洛小乙从混社会的泥潭里拉出来,激励安静报考北大,苗宛秋其实已经不仅仅是个老师,而是已经充当了这两个学生象征意义上的父亲角色。这种关系,在他和其他学生之间的互动中也或多或少有体现。

苗宛秋和这些学生之间从矛盾到弥合、从敌对到理解的关系,也代表了更普遍意义上两代人关系的变化,在他们之间,是时代巨变造就的裂痕,而这些缝隙,也逐渐会被情感的部分抚平。

不得不说,《老师·好》其实还是很理想主义的,它有点像带了一层年代感的滤镜去看这些人和这些故事,虽然是嬉笑怒骂明争暗斗,却有些过于单纯美好。

在这种理想主义之外,《老师·好》其实也埋藏了一些非常现实的部分。

在讲师生关系的电影中,老师和学生总是一组镜像对照体,学生长大后可能会成为老师,而老师也能在学生身上看到以前的自己。

片中有个情节是,苗宛秋为了让班里的学生们专心准备高考,就取消了他们参加艺术节的资格。

反正高考又不考唱歌跳舞。很多人应该都有类似的经历。

这样的苗宛秋,无情、无趣、又讨厌。

但后来我们看到,三十年以前,在1965年高考前夕的苗宛秋,是个还会在晚自习的教室里用口琴吹《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的少年。在这个瞬间,苗宛秋就和他那些在学习之外总是偷偷搞着点什么的学生,重合成了一样的脸。

这个特殊的时代背景在片中一闪而过,苗宛秋即便是考上了北大,也没能上成。这之后他所经历的一切影片并未提及,但那个年代,有许许多多人,都是苗宛秋。

当看到这里,你也就能理解苗宛秋身上的那些「讨厌」,这种如今看来的过时,恰好就是那个年代的必然。

他是被打上了时代烙印的人。

不仅是苗宛秋,那些喜欢跳霹雳舞、痴迷收音机磁带、又或者是只把学习视为唯一出路的学生,都是打上了时代烙印的人。

所以,用青春片来定义《老师·好》其实是有些片面的,它并没有讲述某个「谁」的青春,而是那个时代面貌的群戏。

它里面所描述的那种生活方式已经离我们远去,甚至被我们摒弃,也正因为如此,《老师·好》是大胆的,它通过苗宛秋这样一个有些「讨厌」的老师形象提醒我们,那是我们曾经经历的过去。

这下就理解了影片为什么会在「老师」和「好」之间加一个「·」了,它要问好的,并不仅仅是老师,而是那个时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老师好
电影《老师. 好》观后感
国产青春片,终于有一部最敢拍的了
《老师好》告诉我们,心有戒尺,才能行有所止
电影《老师·好》成黑马!这3点告诉你,老师不是圣人,但有一颗为你好的心 | 教育光影
电影《老师好》观后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