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近现代史——土地政策的纲领或主张(1840—1990)

 [知识梳理]

一、农民阶级的土地纲领

1代表: 太平天国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

2、内容:废除封建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以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无处不均匀原则,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关于产品分配,根据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原则,每户留足余粮,其余归圣库。

3、评价:是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突出反映了农民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结晶;但是,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和时代的局限,因而具有空想性和落后性。

 二、资产阶级的土地纲领

1、代表:三民主主中的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

2、内容:通过核定地价,征收土地税的办法逐步向地主收买土地,建立资本主义的土地所有制。

3、评价:其目的在于消除贫富悬殊和阶级对立,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产阶级革命派对农民的同情,但它没有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也不能调动农民参加革命的积极性。

三、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或纲领

(一)土地革命时期(1927—1936

1、内容: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

2、作用:使贫雇农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土地,生活上得到保证,他们积极参军参战,努力发展生产,壮大了民主革命力量。

二)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

1内容: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

2、作用:减轻了地主的封建剥削,改善了农民的物质生活,提高了农民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同时也有利于联合地主阶级一致抗日。

(三)解放战争时期(1946—1949

1、内容: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2、作用:极大地调动解放区农民的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为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提供可靠保证。

(四)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生产关系调整四步曲(1949——1990

1、土地改革(1950——1952

主要原因: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着生产力的发展。

核心内容: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结果:解放了生产力,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2、农业合作化(1953——1956

主要原因: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核心内容:把土地等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并实行集体经营。

结果: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3、人民公社化(1958——1960

主要原因:一些领导人主观地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的程度越高,就越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核心内容:提高公有化程度和扩大规模。

结果:严重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

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包产到户)(1978——今天)

主要原因:党中央正确总结了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的经验教训,作出了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决策。

核心内容: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改变经营管理方式,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等。

结果:结果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5、四次调整启示:

必须实事求是,合乎经济规律,把握住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调整都应以农民的利益为出发点,才能更好地促进农业的健康发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1927-1949年中国共产党各个时期的土地政策及其所起的历史作用是什么?
中考历史复习专题十五:“三农”问题
部编版:八下历史《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业政策的调整》
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土地改革
试论土地问题对中国近现代的影响,2015年北京大学
第3课《土地改革》PPT课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