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观瓷说南北朝

观瓷说南北朝

[奖励30藏币] 奖励理由:支持原创!—陈苹
















                               观瓷说南北朝

                                福建  陈平

    南北朝(公元420年—公元589年)共计 161 年,是中国历史上南北各民族大融会的一个时代。由公元420年刘裕篡东晋建立南朝宋开始,至公元589年隋灭南朝陈为止。该时期上承东晋、五胡十六国,下接隋朝,南北两势虽然各有朝代更迭,但长期维持对峙,所以称为南北朝。具体说从北魏到北周这一段历史称北朝。从宋到陈这一段历史称南朝。

     南北朝时期共发生的138次战争,永初元年至元嘉二十八年之间发生的战争,主要是民族间的对抗战争;元嘉二十八年至永元元年之间发生的战争,战争性质向封建割据战争转变;永元元年至太建九年之间发生的战争,主要是封建割据战争;太建九年至隋开皇九年之间发生的战争,战争性质演变为统一战争。侯景叛乱事件对六朝后期的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六朝政治的一个转折点,此乱导致了梁朝的垮台。其实侯景和高欢原为朋友,但侯景投靠尔朱荣较早,且一直为其心腹;高欢投靠晚,且不受尔朱荣重视,这使得两人关系始终有阴影,并为日后侯景叛东魏埋下伏笔。高欢灭尔朱荣后,继续用侯景,主要是因为尔朱荣的社会影响还较大。侯景投降后一直心存恐惧,所以当高欢欲夺河南之权时,他立即举兵反叛。

南北朝时期西方文化东来,给中原带来了许多新鲜的东西。如佛教,伊斯兰教均是此时传入中原的。特别是它创建的多种制度,一直影响到它以后的整个封建社会。它留下的文化艺术方面的宝贵遗产,至今仍为我们享用。

为了文章叙述的方便,不妨将南北朝从公元420年 到581年的君主作一简列。

南朝
帝 王    即位元年    退位元年
()武 帝    420   — 422
少 帝    422     —    424
文 帝    424       —  452
孝武帝    452     —   464
废 帝    464     —   465
明 帝    465    —    472
后废帝    472      —  477
顺 帝    477      —  479
()高 帝    479     —   482
武 帝    482   —     493
林 王    493   —     494
海陵王    494      —  494
明 帝    494     —   498
东昏侯    498     —   501
和 帝    501      —  502
() 武 帝     502    —    549
简文帝    549    —    551
豫章王    551      —  552
元 帝    552    —    554
贞阳侯    554      —  555
敬 帝    555       — 557
()武 帝     557    —    559
文 帝    559      —  566
临海王    566      —  568
宣 帝    568     —   582
后 主    582      —  589

北朝
(北魏)道武帝 386 —  408
明元帝    409     —   423
太武帝    424     —   452
南安王    452       — 452
文成帝    452       — 465
献文帝    465      —  471
孝文帝    471      —  499
宣武帝    499      —  515
孝明帝    515    —    528
孝庄帝    528      —  530
敬 帝    530      —  531
节闵帝    531     —   531
出 帝    531     —   532
孝武帝    532     —   534
( 东魏)孝静帝     534   —     550
(西魏)文 帝     535     —   551
废 帝    551     —   553
恭 帝    554     —   556
(北周)孝闵帝     557   —     557
孝明帝    558     —   560
武 帝    560       — 578
宣 帝    578   —     579
静 帝    579      —  581
( 北齐)文宣帝     550    —    559
废 帝    559       — 560
孝昭帝    560     —   561
武成帝    562       — 565
后 主    565      —  577
幼 主    577      —  577
                               南北朝之瓷器

   南北朝是中国封建社会大动荡的时期,战乱迫使中原人民四处迁徙。这样,汉族人民就把先进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带到了边远地区,在全国范围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形势。长江流域的社会经济在这个时期赶上了黄河流域,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大大扩展,手工业的发展出现了新的局面。手工业者人身依附关系有所削弱,可以有较多的时间和较大的自由用于改进技术和组织生产,在这些方面陶瓷生产反映得更为强烈。江南把东吴年号刻写在瓷器上的现象不少,如吴永安三年谷仓罐就是代表之作。瓷器的生产和流通已有相当规模。
   南北朝时期瓷器仍然是浙江地区发展最快,以浙江越窑的青瓷质量最高,胎呈灰白色,质地细密,釉色均匀。浙江东北部的绍兴、余姚、上虞等地瓷窑最为集中,中部的金华地区、东南部的温州地区,以及江苏的宜兴均山一带所产的青瓷也各具特色。此外如长江中上游的江西、湖南、四川等地以及沿海的福建广东也发现了南朝时期的瓷窑。北方地区可能受动乱和战祸的影响,在十六国至北魏迁都洛阳以前的墓葬中,出土瓷器仍然只是唾盂一类。1948年河北景县封氏墓群出土一批青瓷。经化验是属于北方瓷土,器物的造型、装饰也与南方青瓷不同。在河北的内丘、临城、山东淄博的寨里等地发现过北朝时期的窑址。
    这时期,瓷器的种类增多,显示出它在制作、使用、陈设和满足人们意识形态的需要方面,比其他工艺制品有许多优越性。许多过去用陶、木、漆、竹、金、银、铜制作的器皿,逐渐改用瓷器代替,表现出瓷器发展的广阔前景。
   南方瓷器常见的器形有碗、碟、盘、盒、槅(多格盘)、洗、盆、钵、杯、耳杯、盏托、水盂、壶、扁壶、瓶、罐、坛、唾盂、香炉、灯、观台、鐎斗、虎子等生活用具。专门作殉葬用的明器有谷仓罐、火盆、灶、鸡笼、羊圈、猪栏、狗舍、碓、砻、磨、畚箕、米筛、房屋建筑及车马等模型;人物形象,如持刀抚盾的武士,捧物、作炊的奴仆,骑在马上的吹乐、弹琴、弹瑟等部骑鼓吹,高冠长服、身负简册的官吏,书写、交谈的文人等以及各种动物形象。最突出的制品是流行于三国至晋的谷仓罐,在口沿塑出楼台亭阙、长廊列舍,成四面布局,四个大缸列置四角。上面堆塑着或站或坐的人物,许多飞鸟在楼阁上觅食。在罐沿下腹圆鼓部分粘贴羊、异兽、龟、蛇、鱼类等动物。故宫博物院珍藏一件谷仓罐,在肩腹最圆鼓部分塑一龟形碑,正面刻写:“永安三年时,富且羊,宜公卿,多子孙。寿命长,千意(亿)万岁未见央(殃)”的铭文。还有熊形尊、牛头罐、羊头壶等。
    北方青瓷的器物种类较南方为少,除生活用具外,最突出的是莲花尊,气魄宏伟,有金银锤鍱的效果。
    北方瓷系中最突出的成就是烧成了白瓷。河南安阳曾于北齐范粹墓中出土了一批白瓷,有碗、杯,三耳罐等。在河北内丘的邢窑遗址,也发现了北朝时期的白瓷。白瓷的烧制成功,为瓷器的美化开辟了新的途径,反映了北朝制瓷工艺已达到先进的水平。
    黑瓷生产的地域不断扩大,工艺水平也有提高。主要成品有壶、罐、香薰、唾盂等,釉色稳定,光泽很好,表明黑瓷工艺开始成熟了。
    在低温釉陶方面,东汉末年以后一度衰落,到北朝时逐渐得到恢复。北齐的釉陶不用普通瓦胎,开始改用高岭土质地的坩土作胎,釉为无色透明釉,釉中挂彩的工艺也出现了。从此以后,釉陶工艺迅速提高,它为唐三彩的出现打下了基础。三国两晋南北朝的陶瓷业,处在由汉朝到唐朝两个伟大时代承上启下的过渡时期,值得重视。
     瓷业生产自两晋以降持续发展,生产技术有了很大的提高,特别是白瓷的发明更是南北朝瓷业的一大成就。 20 世纪 60 年代考古工作者曾在河南安阳武平六年(公元 575 年)范粹墓出土了少量白瓷,其胎体用北方次生高岭土做成,釉为白色,玻璃质强。而后在河北刑窑早期窑址也发现了北朝时烧制的白瓷产品。虽然此时的白瓷白度并不高,但已充分说明当时的工匠们已初步掌握了减少胎釉中铁元素含量的技术,为中国瓷器生产的全面发展特别是釉下彩瓷的诞生奠定了牢固的基础。同时南北文化、中西文化的融汇贯通在瓷器的妆饰上的到了充分的体现,如代表佛家的莲花被普遍用来装饰瓷器,各类胡服陶俑也都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通常南北朝瓷器仍主要由东南各窑场生产,普遍胎底较为粗松,多呈灰白色或褐色,气孔明显。釉面仍以青黄色为大多数,胎釉结合不甚紧密,易开片,故许多器物留存至今其釉面大多已脱落。装饰方面仍以器物造型变化为主要手段,但已开始做多种新的尝试如刻划花、贴花、贴塑等等。 

                 南北朝时文学成就

   南北朝诗坛,“庄老告退,山水方滋”(《文心雕龙·明诗》),元嘉诗坛“颜谢”齐名,谢诗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颜诗若铺锦列绣,雕缋满眼。谢灵运开山水诗派,颜延之启文人雕饰之习。鲍照诗歌承汉魏风骨,俊逸豪放,奇矫凌厉,尤其擅长乐府诗,还使七言歌行体的创作达到了新的高度。颜、谢、鲍,世称“元嘉三大家。”齐梁时代采丽竞繁,诗体渐变,永明体形成。周颙发现四声,沈约创“四声八病”之说,永明诗人始用格律。永明体诗歌的代表作家是“竟陵八友”,其中以沈约、谢朓成就最高。谢朓又以山水清音凌越群友之上,写得婉转自然,清新流丽。永明体为唐代律诗的繁荣奠定了基础。梁陈宫体诗以永明新体写闺闱,叙艳情。在梁简文帝萧纲的倡导下,庾信父子、徐陵父子和刘孝绰等一大批宫廷诗人应声附和,陈后主陈叔宝、江总等踵武尾随,一时靡声柔曲充斥诗坛。但他们讲究词采、声律、对仗的写作方法和新颖独到的言情主张,在诗歌史上亦有一定的意义。庾信、王褒入北后一变宫体,凌云健笔,萧瑟苍凉。在文学史上,瘐信堪与屈原、宋玉之流相比拟。南北朝民歌风格迥异。南有《西洲曲》,北有《木兰诗》,双璧辉映,代表着南北民歌的最高成就。一曲《敕勒歌》,亦成为流传千古的绝唱。郦道元的《水经注》和贾思勰的《齐民要术》这两部巨著,规模宏大,切合实用。

           瓷器中的瑰宝——青瓷

    青瓷是中国瓷器中最古老的品种,可以说青瓷的起源就是中国瓷器的起源。早在距今3000多年前的商代,勤劳聪慧的商代先民就烧制出所谓的“原始青瓷器”。东汉晚期,长江下游地区的古越国人烧造出了成熟的青瓷器。两汉及以前的青瓷被称为早期青瓷。六朝时期是中国青瓷烧造的蓬勃发展时期,这时的青瓷烧造地域已扩大到江、浙、闽、赣、湘、鄂等省。到三国、西晋时,瓷器的烧制已经达到成熟阶段,迨到南朝时又有新的发展。当时瓷器的代表性产品是一种通体青釉的青瓷,产地比较集中的是会稽郡(浙江绍兴)一带。青瓷胎质纯,硬度高,釉料匀,通体青莹,造型多样美观。据近年考古发掘,江南许多地区的制瓷技术逐渐成名,并各有自己的特点。
   浙江的越窑是六朝青瓷的主要产地,也是代表六朝青瓷烧制工艺最高成就的瓷窑。越窑主要分布在浙江绍兴、上虞、余姚、宁波一带,这一地区历史上曾是古越人的居住地,春秋时为越国,唐代设越州。越窑青瓷基本上摆脱了陶器与早期青瓷器的工艺传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在成型方法上,除轮制技术有所提高外,还采用了拍、印、镂、雕堆和模制等,烧造了众多新颖的品种,使瓷器渗入到生活的各个方面。瓯窑窑址位于浙江温州地区。瓯窑早在西汉就生产青瓷,六朝时,瓯窑开始大规模生产青瓷,但规模远不如越窑。均山窑址在江苏宜兴县,又称“南山窑”。婺州窑在浙江省中部金华地区。除此之外,南方青瓷窑址还有德清窑、岳州窑、洪州窑等。在东魏晚期,中国北方也烧制了青瓷。目前在山东淄博发现了北朝青瓷窑址,另外在山东、河北、山西、陕西、河南等地的一些北朝墓中,也出土了一批青瓷器。北方青瓷的器型种类不及南方多,主要有罐、缸、大尊、豆、碗、托杯等,绝大部分为实用器,风格饱满粗壮、浑厚质朴,与南方瓷器风格迥异。
   南北朝青瓷的器型丰富,常见的有盘口壶、虎子、魂瓶、香薰、水盂、唾壶、鸡首壶、烛台、青瓷羊形器、灯、砚、尊类等。
   北魏封氏墓青瓷仰莲花纹尊(图1),通高61、口径16.4、足径20.6厘米。胎质灰白,釉色青灰.以刻划、堆贴、印模等多种手法制成。胎质厚重,器型优美,装饰性强,富有极高的艺术研究和欣赏价值。无论在高度、造型及釉色等方面都具有代表性。从工艺成熟以及造型完美程度来看,应属于北魏晚期青瓷佳作。
    南北朝朝青瓷是我国瓷器中的瑰宝,一件完整而精致的六朝青瓷器,其拍卖估价在10多年前就达30万港元以上,有的甚至高达百万元之巨。
   现今在市场上随处可见福建邵武市仿造的南北朝青瓷。真品南北朝朝青瓷施釉均匀,釉层较薄,釉色青中带黄,常有剥釉现象,南朝施半釉。赝品则施釉厚而不匀,有堆釉现象,且有较强的玻璃光。从工艺上看,真品南北朝朝青瓷由圆器拉坯而成,手法娴熟,胎壁薄厚均匀,底足常见抛物线形的线割痕迹,造型美观,而且常有堆贴图案或捏塑装饰,而赝品则拉坯手法生硬,胎壁不均匀,底足无线割痕迹,造型呆板,无神无采。

           南北朝的科学成就
    
   南北朝虽是一个动乱的时代,但其科技成就却甚为突出。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在农业科技方面,北魏高阳太守贾思勰,著有《齐民要术》一书。该书在中国的农业科技发展史上有重要的意义,对北方的抗旱和耕作栽培技术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总结,标志著北方旱地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形成;地理学方面,北魏时期郦道元写了一部内容丰富、资料详实的著作《水经注》,全书四十卷,所提及水道达1252条,记述了河流的发源地、河道特征、动植物、交通、历史沿革等,为一综合性的地理学经典。
   提到南北朝时期的科学成就,当然不得不提南朝宋、齐时期的大科学家祖冲之。他有巧思,善机械,曾发明粮食加工机──水碓磨和脚踏机械“千里船”。他又精确地计算出圆周率值(π)。祖冲之把圆形分割成若干个内接正多边形,利用求正多边形总边长的割圆方法,计算出圆周长的近似值,然后计算出圆直径与周长的比为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在世界上第一次提出了最精确的圆周率数据。在没有电子计算机,甚至连算盘也还未发明的时代,祖冲之的成就是惊

人的。他使中国在当时世界数学成就方面,处于领先地位。

                             南北朝的艺术

    南北朝时艺术兴盛,南方以绘画为主,北方以雕刻塑像为主。

  画论、画史在此时期已建立,如谢赫的《画品》,提出绘画品鉴的六法,而其中的“气韵生动”说更被历代画评家奉为最高水准。所谓的气韵生动即“因有气而显示出生命的活力,因有韵动而自然觉得有感人的动感”。

  在佛像石窟雕像上,北朝石窟造像,著名的有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麦积山石窟、天龙山石窟等。石窟艺术最雄伟的是云冈20辜的座像。佛像容貌丰满,两肩宽厚,衣褶线条紧贴身躯而雕,庄严中寓有慈祥,表现出佛的胸怀气度。彩塑最好的是敦煌莫高窟第259窟的造像,含蓄微笑的神态,给人以恬静的美感。洛阳永宁寺塔基出土的北魏泥塑残像最为精致,面目传神。

    魏晋南北朝是楷书发展的青年期,其中南北朝的碑刻是楷书的宝库。北朝碑刻即所谓的魏碑书法,魄力雄浑,气象浑穆,体态多变,著名的有《龙门十二品》、《张猛龙帖》、《郑文公杯》、《石门铭》等,以及众多的墓志铭文。南朝有名的碑如《爨(cuàn)龙颜碑》、《瘗(yì)鹤铭》等。

                        

                           龙门石窟与云冈石窟

 

    龙门石窟是中国著名的三大石刻艺术宝库之一,位于河南省洛阳南郊12公里处的伊河两岸。经过自北魏至北宋400余年的开凿,至今仍存有窟龛2100多个,造像10万余尊,碑刻题记3600余品,多在伊水西岸。数量之多位于中国各大石窟之首。其中“龙门二十品”是书法魏碑精华,唐代著名书法家褚遂良所书的“伊阙佛龛之碑”则是初唐楷书艺术的典范。

   云冈石窟是我国最大的石窟之一,与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和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艺术宝库。 位于山西省大同市以西16公里处的武周山南麓,依山而凿,东西绵延约一公里,气势恢弘,内容丰富。现存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2个,造像5万1千余尊,代表了公元5至6世纪时中国杰出的佛教石窟艺术。其中的昙曜五窟,布局设计严谨统一,是中国佛教艺术第一个巅峰时期的经典杰作。


   除了农业、地理、数学等成就外,南北朝时期的冶铸技术、器械制造、天文历法等多方面,都有很大的发展。今天,我们不能忘记这些继往开来,对人类科技文明有重大贡献的南北朝科学家.
   南北朝,有着说不完、写不尽、听不厌的故事。随着时光的流逝,将有更多的小说、绘画、电影、电视、邮票述说。我辈若能一生乐在其中,学在其中,也不虚此一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西安博物院藏|北魏·青釉盘口鸡首壶
什么是高古瓷 高古瓷图片欣赏
微头条
这是云冈最大的石窟开凿于孝文帝太和时期,但终北魏一代亦未完成
从原始走向成熟的汉代陶瓷(图)
陶瓷的历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