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宋元青白瓷特点及鉴别方法(3)

宋元青白瓷特点及鉴别方法(3)

http://www.96hq.com/2013年01月16日15:00 评论( 67人参与)环球收藏网

青白瓷

  五、宋元景德镇青白瓷的烧制工艺及特点

  (一)胎泥、釉料的制备

  具有釉面光滑如镜、温润如玉、肥如堆脂、光泽柔和偶见橘皮的古瓷釉面的共同特征,这是赝品不可及的。

  (二)成型方法

  青白瓷的不同器型是怎样成型的昵?下面按景德镇对产品的传统习惯分类:琢器类和圆器类分别叙述:

  1 琢器

  指用阴模印坯成型或拉坯、利坯成型以及雕镶成型的瓶、罐、觚、尊、炉、盒、瓷屏风、烛台、壶等之类的“立件”,景德镇俗称为琢器。宋应星《天工开物·陶埏》中,把这类产品叫“印器”,因为在明以前这类产品多为阴模印坯成型。

  (1)罐的成型方法:分段拉坯印坯后粘接;

  (2)四方或扁形的瓶、壶、钵等均为左右合模印坯成型的,底和耳另接:

  (3)琢器类上的附件,如象耳、狮耳、戟耳、s形耳、狮盖钮、壶嘴、壶把等,也是印出或用手捏塑出各形体后,用接头泥另粘接上的;

  景德镇青白瓷琢器类的以上成型方法,会给器物留下如下的时代特征:首先器物内壁有手或抹布摸平湿泥时留下的不规则的旋转痕迹,此痕迹不同于拉坯成型留下的是同心圆的湿泥旋纹;利坯成型留下的是利刀破锋造成的同心圆旋纹(所谓的“机器纹”),再有器内、外壁可见(或可摸)节痕。器壁近接头处加厚,使接头上下的接触面宽。接头泥涂在下节的接头上,上节接上后,接头泥会向两边炸出,器外壁炸出的接头泥摸平,器内壁则将炸出的接头泥就地轻轻地摸平,则产生一圈不够规则的、凸出的、颜色不同胎体色的保护层,叫“护接头泥”。这都是为了使器物烧成时不致脱落的加固措施。同时由于印坯时手施压力有轻重差异,使器壁的松紧、厚薄难以均匀,虽然坯体在未烧时的外壁感到很平整,但烧成后由于以上原因产生了不同的收缩,出现了器表面不平整的现象,用手自上而下摸去,有高低起伏感,所有印坯产品均有此感,只有利坯成型法才可避免此现象。

  另外,大件瓶、罐的底均另湿接。底在印好时即用铁制“板刀”快速挖足,器底可见较粗刀痕,底不够平,足端平、足壁厚、内壁外斜,有随意挥就感。小件瓶、罐、觚均为平沙底,不另接。有高圈足的一类器物,如玉壶春瓶、盘口双耳瓶、蒜头瓶、带盖执壶等,圈足均另接,足外撇或垂直,不正圆,见接痕,足壁厚1厘米左右,足端平切。另外,阴模印坯的器外表是靠模壁定型时形成的光洁面。器物印、接好后,外壁不再利坯(修坯)。如果器表面有大的空隙,或有印压泥时,因泥过干或未按压紧密而产生泥表面浅裂纹现象,对此只是立即用泥浆局部填平或刮平,有的还留有小空隙和泥表浅裂纹,没有利坯刀痕。瓶口的特殊接法是在瓶的接口处上部内侧与瓶口下部外侧各留约1厘米高的半壁厚的“止口”,用接头泥相卡接合而成。所以口的接头痕在口内壁,这种接法,接头接触面大,接得特别牢固,不会脱落。还可以看到,琢器由于是分节印接成型,接成后各节总会有某节偏离中轴线,如果将此器置于辘轳车转盘的圆心上高速旋转时,会出现左右摆动的现象,这也是印接成型导致的必然现象,利坯成型的琢器则显得十分平稳。

  2 圆器:盘、碗、碟等

  圆器是先经拉坯、后靠阳模定型的。青白瓷的圆器成型是直接将可塑坯泥饼置于阳模上,用人工在模型上挤压拍打,使其均匀延展,按所需泥性形成器内表面。待稍干但未脱模前就在模上挖出实足“靶子”,再脱模。如果器物内壁有凸起的印花,则阳模外壁有相应下凹的印花纹。圆器制模的工艺和所用模泥与琢器基本相同。

  (三)施釉

  在坯体外表面上覆盖一层釉料的操作叫施釉,俗称“刹合坯”。

  1 大件琢器

  大口的罐、瓶等,器外用浇釉法。

  2 小件琢器

  器外均采用蘸釉法:即用三或四个手指抓住器底部,直插入釉中至足沿,片刻提起.凡是蘸釉产品,往往釉不到底,胫或足下部有一圈不规则的漏胎,上面往往留下3到4个手指抓坯的痕迹。

  3 小口的瓶、壶和小件的瓶、罐、盒等琢器

  器内一般不施釉,仅见小盖罐有荡的釉,有的荡釉不满。

  以上施釉方法,常常会使器物的口沿或肩部出现“泪痕”。今仿者多用吹釉法,则不会产生此现象。

  由于内、外壁上釉时器物口沿部位都会沾着釉,所以此处必两次上釉,出现厚釉而釉色深青和大面积“泪痕”现象。中、小件圆器:器内用荡釉法。施了内釉再施外釉。施外釉是用蘸釉或浇釉法。

  (四)装匣

  将坯体置放于匣钵内的操作叫装匣,也叫装坯。

  1 宋元窑址中漏斗式匣称“大器”匣,底不是很平;直桶形平底匣称“小器”匣,底较平。“大器”匣装的是碗、盘、碟等,多为圆器,均一匣装一器;“小器”匣装的是瓶、罐、觚、壶等,多为琢器,有的一匣装一器,有的一匣装一大件,下部插装小件,有的一匣内满装相同或相似的多器,以提高装烧密度和节省烧炼成本为目的。不同规格的产品选择大小适合的匣钵装烧,所以“大器”和“小器”匣钵也有各种大小规格。

  2 装青白瓷的匣钵由于底不是很平,都必须在匣底铺一层垫渣。此垫渣是用早稻谷壳灰拌深酱色(含铁、锰较高)的匣土渣或高岭土渣。用瓷质圆形“拍子”拍打平整后装坯的。有的直接置于垫渣之上,“底空处以沙实之”,如大盘底内用此垫渣填满,顶住底板,使在烧成时底不下沉。所以,器足端和底部多有粘渣痕。还有的“一泥饼托一器,底空处以沙实之”,即用匣泥饼垫烧。

  3 胎体在装匣之前,必须将足端上的釉用刀(竹、铁质刀均可)刮去,景德镇俗称“取釉”,使圈足留下了工人操作时迅速、干脆利索的刀痕。

  此装烧法会给器底带来以下特征。

  (1)青白瓷产品的沙足、底有的有火石红,有的没有火石红。

  (2)底足有粘渣或渣痕;器身的缩釉和剥釉处也多有火石红。胎与釉的交界处(如器内流釉的周边、罐底部没有刮去釉块的周边等)多产生一线火石红,这与元青花是钙一碱釉有关。

  六、青白瓷器型

  1 器型多见的为盘、罐、梅瓶、长颈瓶、玉壶春瓶、扁瓶、胆式瓶、权、执壶、钵、盒、水滴、豆形洗、高足碗、匝、盏托等,其中大件器为多。

  2 多棱梅瓶、多棱玉壶春、多棱梅瓶及方形扁壶、高颈大罐等为宋元特有的器型。

  3 高颈大罐、扁壶、高脚碗和杯、八棱六棱器物、匝、敛口大钵、葫芦瓶、觚等是元代少见的特殊器型。

  七、宋元青自瓷款识

  1 宋元青白瓷两多:多无款,多底部不施釉。瓷器开始大量写款开始于明永乐。宋元青白瓷器物施釉不到底,正好给后人观察胎土提供了条件。

  2 过去专家学者的看法是,宋元青白瓷花是不写款识的。但事实上不是这样。宋元青白瓷也有款识的。一个藏家手中有一个六棱尊足底正中画一个方块,方块中用釉浆以大篆体书写两列四字为“景德镇制”。律海明/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宋元青白瓷特点及鉴别方法
元代景德镇青花瓷烧制工艺揭秘
元青花的工艺特征 模印成型方法
从南宋/元传世贯耳瓶上看“官哥不分”(1)
端庄豪放的元代青花梅瓶
仅存20多件高古瓷之——绞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