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转] 以底足看规律
各个时代、各个窑口的瓷器都带有它们自身不同的DNA,这些不同点在器物的露胎处——底足往往有许多表现。
在它们做胚、垫烧、出窑的时候就由于胚土原料的配比不同,显示或红、或灰、或白的胎色;
修足时因各代工艺方法有异,就产生乳丁、跳刀、同心圆、旋挖痕的不同状况;
装窑时由于垫并或垫沙,器底也留下不同痕迹;
入窑后又由于胎土含铁元素随水汽外泄使露胎处显示桔黄、桔红的窑红色;-----
试找出一些有特征的器底进行学习,以提高鉴瓷能力。
晋越窑 底部垫烧痕
唐 越窑 底部垫烧痕
唐 长沙窑 底部刮痕
唐 洪州窑 底部刮痕
唐 五代 邢窑 玉璧底
宋 湖田窑 底部垫烧痕
元 底部乳丁
元 挖底旋
明 跳刀 乳丁
明 粘沙
明 垫沙 糊米底
明 跳刀痕
清 康熙 缩釉见胎骨
从底足看瓷器
(2011-11-22 16:10:25)
标签:  火石红
乳突
棕眼
古瓷
磁州窑
娱乐
陶瓷鉴定,不外乎看器型、辨胎釉、论纹饰,了解历史背景等途径,但对于现在的高仿品来说,这些特征目前都能基本达到。对初学者来说心中着急,却不知从何着手。
突破口是什么呢?我的体会是不妨从底足着手。小小的底足能反应瓷器的重要特征,抓住这些特征综合分析,较易找到感觉,避开假货,发现真品。下面简单介绍几种底足特征,希望对初学者有所帮助.
比如,底足中的“乳突”、“旋痕”(包括田螺纹及切削纹)、“跳刀痕”、“棕眼”、“火石红”(窑红)、“垫烧痕”、“湖米底”、“敲底”、“沾窑砂”等都是古瓷所留下的明显的年代痕迹。
“乳突”为底足中心隆起如乳房突起。元代“乳突”明显,明早期“乳突”也较大,洪武中期渐小,永乐、宣德有细小“乳突”,虽然成化弘治、正德“乳突”较少见,但到嘉靖万历时又出现,一直到崇祯才消失,这就是说“乳突”是明及明前古瓷的特征之一。
“旋痕”包括“跳刀痕”,在明末清初较为明显,而明初时底足外壁往往有重刀斜削痕;宋时底足内壁也有旋转半圈的刀削痕,致使中间隆起一脊梁。而在明正德时底足处往往有放射状的田螺纹。“棕眼”(针鼻孔),康熙时底釉处往往出现大小不一的“棕眼”,疏密不均,但无论大小都能从“棕眼”中清晰地看到胎体。而光绪民国及现在仿康熙的作品“棕眼”较浅,从“棕眼”里一般看不到胎体。
“火石红”(窑红),明前由于胎土中含铁量高,加温时露胎处氧化成砖红,甚至羊肝色。明时已较淡,但明宣德时还常见火石红斑。直到清早期仍可见到火石红。
“湖米底”,见于明与明前砂底大盘,由于胎中含铁量高,烧后高温下要通风冷却,吹风的砂底处氧化成米饭烧焦似的片片的痕迹。
“敲底”,见于道光时钧红,由于其釉肥厚,流到底足处烧后与所垫物粘连在一起。为使其分开,只好人工敲开,造成底足如狗咬一般。但尽管如此,由于年代较长,所敲处一般胎色变深,且手感平滑。
“沾窑砂”,由于过去特定的烧窑工艺,往往盘碗底足沾有较粗的窑砂,如磁州窑碗底足就沾有较粗的窑砂,明清时不少盘碗等瓷器足内也沾有窑砂。
要抓住这些特征,结合各方面的经验,鉴定瓷器会比较是一个很好的途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转载]瓷器鉴定学习——底足鉴定
新手如何分辨胎底?学会这几招,自己在家也能鉴定!
瓷器鉴定技能—底足辨真伪
如何从瓷器底足上看出年代痕迹?
元代瓷器底足特征,瓷器新老鉴别,图解瓷器的底足特征
从底足怎么鉴定瓷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