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转载:如何在收藏过程中鉴定老照片

在2003年中国嘉得秋季拍卖会上,两张上海外滩景色的全景照片估价1000元,最终以14.8万元高价成交,一下子引起了中国拍卖界和收藏界对老照片收藏的注意。此后的一两年中,老照片拍卖成交价格不断提升:2004年嘉德春拍,一组拍摄于1870年前后有关上海和武汉风情的36张照片集,估价8000—9000元,成交价却达到了93500元。与此同时,近几年来,老照片的零售价格也是直线上升。

  老照片该如何定义呢?国内外定义标准不尽相同。国外的“老照片”大都指的是1953年之前的作品。国内对于老照片定义的时间界线不明确。著名《老照片》丛书认为应以20年前为界,即把20年以前的照片定义为老照片。我国著名的老照片收藏专家仝冰雪先生认为老照片的定义不是机械的,可以灵活处理的。而他本人则把1949年之前的照片作为老照片研究对象。

  1949年以前的作品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晚清作品,指从摄影术进入中国开始到民国建立之前,即1850年到1911年之间的照片。由于摄影技术及物质许可等方面的限制,这个时期的作品主要是人物肖像,风景、反映民俗风情的作品则很少见。二是建国以前的作品,即从1911年到1949年之间的照片,这些作品称为民国作品。民国时期老照片题材较之以前的作品丰富了不少,但也以人物肖像为主。

  由于摄影技术的发展大大增加了照片的数量,因而民国时期的作品整体价值要低于前期作品。仝冰雪先生介绍说,虽然这个时期作品整体价值较之于晚清作品低,但是此间的全景照、艺术照以及照片图册等形式新颖的作品价值还是很高的。

  “小字辈”老照片价值尽显

  与当前国内书画、玉器、瓷器及雕塑收藏相比,老照片收藏可以说是投资最少的项目。但是,这种“小字辈”投入的藏品,却因其收藏价值高、投资成本低而具有相当高的投资性价比。老照片收藏成为普通大众也能玩得起的一项投资,还能带来超额的收益。

  老照片成为藏品,具有四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老照片具有真实记录历史,反映当时社会面貌的文献史料价值。老照片记录历史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它记录历史是直观而迅速的。在中国嘉德2003春季邮品钱币拍卖会上,两张估价仅1000元的上海外滩景色长卷和英美舰船行驶在黄浦江上的老照片,最后以14.8万元的高价由一位在场的买家拍得。

  上海外滩景色长卷长140厘米宽20厘米,这幅反映当时浦江景色的照片,从现在相当于陆家嘴的位置作为主视点,两岸分别延伸至现在的东外滩以及南市的南码头外滩,将当时整个浦西外滩的风光尽收眼底,同时也展现了当时部分浦东外滩的情况。虽然长条照片在目前的收藏市场并不少见,但有关历史专家认为,这是目前已经发现最早的反映完整浦江风光的照片,因此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它真实的记录了当时上海外滩的景色,把历史载入相纸,让人民对历史有据可依。

  第二,老照片还能反映出摄影发展史的进程。随着摄影史的发展,照片的载体也逐渐发生变化。对此,仝冰雪先生认为,作为照片载体的物质经历了从“硬”到“软”的过程。

  硬载体就是最早的银版照片和后来的玻璃版,锡板和铁版照片,这些照片是摄影史上最早的一批照片,每一张都是孤本,当时的拍摄成本也很高。在英美等国家,由于早期摄影术的普及,留存下来大量硬版照片。而在中国,银版照片除了博物馆外,市场上很少见。此类照片对研究中国摄影史将具有重大意义,价值和价格自然难以估量。

  而软版的照片则包括名片格式肖像(指名片大小的肖像照片)和六英寸照片,又叫橱柜照片等。1860年-1866年名片格式肖像在国外发展迅速并达到了高峰,国外此时期的名片格式肖像数量丰盛。而当时我国生活水平还比较低,因而我国这时期的名片格式肖像要远远比国外少。目前古玩市场上基本上找不到这种照片。因此仝冰雪先生认为,名片格式肖像将成为中国市场上最有上升潜力的照片。橱柜照片比名片格式照片大,更适合放在家里观赏,一般在照片下面或背面印有照相馆的字号。这类照片比较多,但由于尺寸大、题材丰富和品相好等原因价格并不比名片格式肖像低廉。

  橱柜照片之后还出现了立体照片、照片明信片等“软”版照片,这些照片现于国外居多,价格各异。

  第三,随着摄影的普及,现在很多人都有摄影体验,不少人正是因为自己的摄影体验转而对摄影的历史感兴趣,进而也会对摄影发展过程感兴趣。会有越来越多的摄影爱好者对收藏老照片感兴趣。相对于瓷器,玉器等,潜在的对老照片感兴趣的人的基数相对来说会大得多,这样会造成市场供给和需求的比例扩大,收藏品的价格也会慢慢水涨船高。对市场的需求量扩大在一定程度上拉升了老照片的价值。

  第四,老照片内隐含的艺术价值给人视觉享受,它也是一项视觉的艺术。摄影一路走来,同绘画艺术一样,更加追求美感。如何构图,如何把握光线和影的协调,如何以最好的角度把人物、景物拍出来,这些都成为摄影家的追求。老照片传递的不仅仅是相纸面上的信息,还传递了摄影师对美追求的心思。因此,每一张老照片都是艺术的承载体。

  目前,有关中国摄影发展史的研究还很处于起步阶段,中国尚没有一个摄影博物馆。而由于中国摄影产业的飞速发展,现在不论是摄影协会还是民间机构,都在努力推动对摄影历史的研究和摄影博物馆的成立,因此,对这些印证中国摄影发展史的照片的需求自然大大增加。

  披沙拣金选出历史精华

  品相和年代一般来说都是收藏品价格的决定因素。老照片也是,品相越好价值越高,年代越早价值也越高。现在古玩市场上的老照片数量着实不少,那要如何从林林总总的反映历史瞬间的老照片中选出精华呢?仝冰雪认为,对于老照片来说,除了品相和年代外,收藏老照片还应考虑以下四个因素。

  第一、中心明确,代表性强的照片价值高

  老照片是过去社会生活真实的写照,是用摄影的语言来记录时事。越是中心明确,具有代表性的画面,价值就越高。像长城,还有北京故宫,上海外滩等各地的风景的老照片都是藏家追逐的对象,他们对研究各地城市发展,建筑历史等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不但受到个人藏家的喜爱,也是很多博物馆的收藏对象,价格自然水涨船高。

  在早期的摄影作品中,民俗照片是对单纯人像作品的一个突破,是第一批从摄影室里走出去拍摄的作品,对研究当时的社会风俗价值很大。很多早期在中国的外国职业摄影师拍摄的中国街头的民俗照片在国际拍卖市场上每张都卖到了1000—2000美元。

  第二、尺寸越大,价值越高

  由于早期照相技术的限制,大尺寸的照片冲印不多,加之照片尺寸越大越不易保存,因此很多品相完好的大尺寸的照片,拍卖价格都超过万元。

  仝冰雪介绍说,在嘉德近一两年的拍卖中,几张不同的上海全景照片长度都超过一米,成交价高的三四万元,最低也超过了一万元。在目前的古玩市场里,清代的照片很少有大于二十厘米见方的,稍微大一些的照片一般都是几千元的价格。一般的民国风景或集体照,长度超过三十厘米的,价格超过千元;而超过一米的用转机拍摄的长条民国照片,价格都在四千元以上。

  第三、摄影师或摄影室的名气大价值高

  同样或同类的摄影作品,照片上有摄影师或摄影室的标志或签名,能够断定是知名摄影家的作品的,价格自然高于同类。

  在国际上拍卖的中国早期人物和民俗摄影作品中,如知名摄影家汤姆逊的作品有不少都超过了2000美元。而我国早期基本上没有专业的摄影师,大部分是摄影室里的商业摄影师。香港和广州的宜昌照相是中国最早的名摄影室,上海的公泰和苏三兴照相及天津的元彰、梁时泰照相等名气也不小。如果能够断定具体摄影室的作品,自然价格要高于无名氏的作品。仝冰雪介绍说,民国时期,我国也第一批艺术摄影师郎静山、吴中行、吴寅伯、刘半农、等的艺术摄影作品价格会高于一般的纪实作品。

  第四、题跋增加价值

  相片的题跋有两种:一种是印在底版上的,一种则是手写在相纸背面的。中国摄影师在照片的印制过程中,往往会手工增加相关题跋。这些题跋真实、准确地说明了照片拍摄年代、地点和照片内容。因为有些题跋结合了中国的传统书法艺术,因此也使照片增添了中国色彩,增加了照片的艺术特性。有这样题跋的照片价值更是上一个台阶。

  当然除了上面四大因素外,老照片价值还跟照片是否发表过、是否被名家收藏过有关。仝冰雪介绍说,如果是纯文献型的老照片,没有发表过的价格上会比发表过的高。但如果是艺术含量高的老照片,曾经被发表过的,那么其价格却会高出一筹。如果老照片曾经是某名家的收藏物,那么它价格也自然水涨船高。如果照片上附有这位收藏家的签名或题字,那它的价格更是可以上一个台阶。

  五种方法辨别老照片真伪

  随着老照片收藏热的兴起,假冒伪劣老照片也开始在社会上流行。那么如何判断老照片的真伪呢?

  仝冰雪先生认为,要判断一张影像是照片还是印刷品或其它画像等,主要是看有没有泛银现象。因为老照片感光剂和印制工艺的特性,经过几十甚至上百年的存放,老照片在光线下,侧面看,都会有局部泛银现象,而印刷品不会有此现象。具体有以下五种辨别真伪的方法。

  第一、看相纸。1890年之前的照片,除了银版和铁版等硬版照片外,基本都是蛋白照片,就是用蛋清混合感光剂涂在很薄的普通纸上印制的,这种纸很薄,但大部分照片都会贴在一个硬纸版上。蛋白照片,经过一百多年的保存,一般看不到有光泽,颜色发清,或发黄。一般来说国外摄影师拍摄的发清,中国摄影师拍摄的发黄,主要是当时中国摄影师定影技术不过关的缘故。

  1890年以后的基本为银盐照片,但前期的相纸(1910之前)颜色发清,较厚,而1910年之后的相纸纸基才较白。

  第二、看清晰度。原版照片是从底版直接印制的,清晰度很高。而翻拍的照片清晰度都会大大下降。一般来说,仔细观察,这些翻印的照片在照片里都会有一些水印或者划痕,这是因为翻拍之前的照片在存放过程中引起的。翻印或翻拍的照片收藏价值大大降低。

  第三、看尺寸。清代照片最长不会超过30厘米。一般来说,1880年前的蛋白照片都是25X20厘米左右,1880年到1890年的蛋白照片稍大一些,而民国后随着扩印技术的发展才有了大照片。清代的全景照片都是一张一张照完后手工拼接的,直到1910年后才见到转机的照片。

  第四、看划痕和裂痕。早期的照片,不论是银版、铁版还是常见的蛋白照片,是在纸上涂了一层感光剂显影而成的影像,经过多年的存放,由于外界温度的不断变化,以及存放地点的不断变换,照片感光剂层都会产生细小的划痕或裂痕,尤其用放大镜观察就会更明显。

  后来的银盐照片虽然感光剂和纸基是一体的,但存放时间长了,整个纸基也会有裂痕或者划痕。而那些利用化学方法作伪的老照片用放大镜或侧着逆光看则很光滑,不会有裂痕或划痕。

  第五、看内容。从照片的内容来判断照片的拍摄年代,拍摄者等。这个鉴别,需要鉴定者有丰富的历史知识。需要收藏者积累相关知识才能做到。 

附录一

收藏者可以采用直观的方式来鉴别作品,例如通过照片表面的老化现象,背面的图章和相纸的背印等。
辨别作品的基本工具
1.放大镜:要对一幅作品做出正确的判断,最好能对照片表面进行仔细的检查。一个30到100倍的放大镜是进行深入检查的必要工具,它不仅可以对作品的细节进行仔细地勘察,更可以通过高倍数的放大,判断照片的制作工艺、签名方式、创作年代等内容。
2.黑光灯:黑光灯使藏家可以看到在正常日光下看不到的东西。黑光位于人类视觉的可见光谱之外,这就意味着人类肉眼无法看见。黑光灯多用于钱币的检验,它也同样适于辨别摄影作品的纸张。许多制造商开始在产品中添加荧光增白剂和其他新的化学物质。荧光增白剂是不可见的染料,在紫外光下发出明亮的荧光。如果你收藏的一张老照片会在黑光灯下发出明亮的荧光,那么它可能是现代制作的。
最直接的辨别方法
当我们收藏一张老照片时,通过一些直观的观察便可以进行初步判断,例如如果一张银盐照片如果出现边缘“泛银”的现象,那么它很有可能制作于50年以前。如果一张新闻照片背面有印有图章(图章多杂志社、通讯社使用) ,我们可以通过图章得到很多信息,例如摄影师是谁?照片是由哪家杂志社制作的?虽然图章或者标签本身不能完全验证一张照片(图章很少伪造)但它有助于收藏家作出第一步判断。通过不同的相纸品牌,对于我们了解作品的制作年代非常有帮助,一些相纸背后印有制造厂商的名字,虽然多年来有近百种不同的相纸品牌,但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常见品牌追溯大致或具体的生产年代。
通过制作方式鉴别作品
摄影作品的制作存在多种工艺,而工艺的产生与社会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早期摄影作品会制作在玻璃、银、锡、等媒材上,在此不作过多介绍。虽然摄影工艺和照片有很多种,但历
史上全部纸质的老照片中超过99%属于以下三种类型:蛋白照片:19世纪最常见的照片。明胶银盐照片,20世纪最流行的黑白照片。C-print或彩色耦合剂工艺照片,20世纪后期至今的真彩色照片。
两种特殊摄影作品的辨别
立体照片是很多初入摄影收藏人士的不缺选择,它们容易存放,并且通过特定的眼镜观看到三维效果的影像。立体照片由两张带装裱的照片组成,多用于19世纪50年代——20世纪30年代,这是电视和广播诞生前很长一段时期内的一种家庭娱乐形式。名片照通常被专业认识称之为CDV(Cartes de visite是法语中的“名片”),通常采用蛋白照片,虽然后来也曾使用过其他工艺的照片,包括明胶银盐照片。19世纪50-60年代,通常会将蛋白照片粘贴在一张薄纸托上,纸张呈白色、灰白色或淡奶油色。从19世纪70年代早期开始,纸托出现圆角,而且有了更多
的颜色。到19世纪70年代中期,镀金、斜边开始被采用。19世纪80年代,暗色更为常见,而且卡纸边缘往往带有圆齿。
附录二
19世纪至20世纪初,照片处理工艺不断发展,因此早期的照片处理工艺一直没有实现标准化,鉴定你手头的老照片类型并非易事。
  在那个时代,尚未从“艺术家”的大范畴中独立出来的摄影师通常都是自己混合化学制剂小批量生产冲洗药品,使用自己发明或是在当时比较流行的处理技术上自行改进而来的独特技术,冲洗和印放自己拍摄的照片。只有通过较专业的学习,才能帮助你对手头大多数古董照片的处理工艺,包括处理形式、拍摄的大概时代等有一个科学的了解。各个时代照片处理工艺及其特点如下。
  1848-1860年的蛋白负片。很难鉴定,它们看起来与胶棉湿版工艺负片完全相同。
  1839-1855年及1890-1900年的盐纸工艺。盐纸工艺冲印出的影像带有一种红棕色,目前这种工艺冲印的照片大多数褪色为黄色,可以根据褪色程度以及用同期的蛋白负片作为比对参照物大致确定其年代。
  1842-1950年的氰版照相法。这种影像处理工艺由赫胥尔研制,以素描纸或制图纸为基层,颜色为典型的普鲁士蓝。
  1860-1930年的碳素工艺。由于这种处理工艺采用了很厚的黑色凝胶,从高光部位到暗部的过渡有明显的边缘轮廓线,显示出一种浮雕效果。此外这种处理工艺不存在褪色问题,影像可以持久保存。 
  1850-1900年的蛋白纸工艺。最常见的一种方法是采用薄纸上涂敷以蛋白和盐而成,大部分形成微红棕色影像。
  1870年之后的碘化银相纸。用放大镜观察采用这种工艺处理的照片,可以看到影像是由图案或木纹状结构组成的。
  另外,你还要清楚地知道检验照片的基本限制:在检验过程中绝对不能损害照片,也不能打开照片的封装或将其从衬板上取下,即使照片需要清洗,否则会影响照片的估价。

附录三
根据古玩市场已见的老照片伪品来分析,目前作伪手段还不算高明。这是因为老照片近年虽说升值较快,但与书画、陶瓷、玉器等相比,价位还不算很高,作伪者还没有花费过多的精力去刻意伪造。因此,目前古玩市场上的老照片伪品还不难识别,如常见的《诰命夫人》老照片,就是作伪者从发表于杂志上的精印作品翻拍的,并在翻拍照片上方加了一排“曹宅老夫人百龄留念、光绪××年摄”字款后装入老式镜框内蒙人的,另有几幅清末女子肖像(小脚女人)的老照片更是伪品泛滥。常见的老照片伪品主要有:
  印刷品做旧:作伪者将精致的印刷品做旧,放入镜框中或装成册页出售。这类伪品多用明信片来加工,比较容易辨别,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就可辩认。
  翻拍后再做旧:将原作品和印刷品翻拍后再做旧,冒充老照片出售,有些伪品还特意用旧相纸洗印。照片做旧方法有用茶水浸泡、用化学方法调成棕色以及采用定影不足等手段来模仿旧照片的样色。但具备摄影暗房工艺知识的人可以从中看出破绽,真品老照片泛黄,是因为年代久远,日晒光照的结果,其正反面为自然泛黄。而伪品的黄色是采用药水浸泡和人工涂刷的,有渍斑,不均匀。
  用彩色胶片翻拍老照片原作:翻拍后再用彩色纸洗印,得出与原作一样的色调与形态。一些资深作伪者还要将彩色纸膜揭下,另裱在一张老旧硬卡上冒充原作出售。用这种方法作伪,如不细辨,有时会使人上当,辨别方法可看照片上的旧划痕。老照片上有微小的划痕,在放大镜下可以看到的深浅不一、方向不规则的细小划痕、折痕或裂纹。伪品尽管做旧发黄,但照片上无痕无纹。
  用当年的底片重新印制:印制后再进行做旧处理。此类照片本身技术素质较高,虽是伪品,其实也具有一定收藏价值,只不过不是当年原物,在价值上已大打折扣,且重新印制照片的相纸尽管做旧后,但总留有痕迹。真正的老照片自然用老相纸,如果1900年拍摄照片,使用的却是1990年出产的相纸,那就属于伪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当代纪实摄影收藏价值三大定位
中国摄影报
老照片三种伪造手段:伪品也有收藏价值
他们用尽力气,把照片拍成了画
【展讯】臻境——传统工艺 影像展
摄影:关于作品载体的有效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