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摘录。关于《对倒》与《花样年华》
《<对倒>写真集》前言
王家卫
我对刘以鬯先生的认识,是从《对倒》这本小说开始的。《对倒》的书名译自法文Tête-bêche
,邮票学上的专有名词,指一正一倒的双连邮票。

《对倒》是由两个独立的故事交错而成,两个故事的主要人物分别是一个老者和一个少女,故事双线平行发展,是回忆与期待的交错。

对我来说,Tête-bêche不仅是邮学上的名词或写小说的手法,它也可以是电影的语言,是光线与色彩,声音与画面的交错。
Tête-bêche甚至可以是时间的交错,一本1972年发表的小说,一部2000年上映的电影,交错成一个1960年的故事。

(录自《<对倒>》写真集)





**********




王家卫为何“特别鸣谢刘以鬯”
——影片《花样年华》的幕后故事
江迅

***一个差点为传媒忽视的问题

随着人影隐去,《花样年华》的主题音乐又一次渐渐地响起。这时,银幕上出现了醒目的大字:“特别鸣谢刘以鬯先生”,接着,片尾字幕出现了“监制、编剧、导演王家卫”等一大串名字,可那字号远比“特别鸣谢”要小得多。

凡看过《花样年华》的观众,都在片尾看到过这样的字幕,可似乎没有人对“特别鸣谢刘以鬯先生”问一个为什么。刘以鬯是谁?何以要特别鸣谢他?
王家卫的这部影片,已经带来了影坛和媒体几个月的热闹,无论是港台,在祖国内陆,还是在海外华人居住区,《花样年华》至今魅力未减。
前一阵,《花样年华》连获多项国际大奖,每次获奖都少不了记者热情的报道:第37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女主角(张曼玉)、最佳摄影(杜可风、李屏宾)、最佳造型设计(张叔平)三大奖;越南举行的第45届亚太电影节,最佳摄影及最佳剪辑两大奖;巴黎举行的2000欧洲电影节,最佳外语片奖。

也可谓爱屋及乌吧,影片放映后,无论是上海人还是香港人、台北人,对旗袍显得特别钟爱。事缘张曼玉在影片中,穿了30多件精致华丽的旗袍,令人赞叹不已。这些独特的道具——经典旗袍被称为“绝版”,因为旗袍的布料是美术指导张叔平珍藏的,市面上早已绝迹。而这些旗袍又是上海年逾70的老师傅,破例“出山”操刀。世界各地的片商,争先要求借旗袍展览。据悉,这批旗袍将会在法国和英国举办时装展览。于是,媒体纷纷采访服装教授,寻访旗袍名品店。
《花样年华》是电影片名,也是剧终一支令人难忘的插曲,此歌是三四十年代影片《长相思》影片的插曲。于是,媒体又纷纷专访当年插曲作者陈歌辛之子上海作曲家陈刚。
在这一片热热闹闹的喧嚣中,似乎没有人对影片中的那句字幕发生兴趣。王家卫为何特别鸣谢刘以鬯?这问题差一点给明星、旗袍、时尚所淹没!其实,这问好背后隐藏了《花样年华》幕后的一个文学故事,隐藏了一段文学家触发电影家艺术灵感的绝妙佳话。

***电影《花样年华》与小说《对倒》

今年82岁的刘以鬯,有人称之为“香港文坛的教父”,有人称之为“末代书生”,也有人称之为“沙漠中的一颗劲草”,时常挂在他口头的却是“卖文为生的稿匠”。记得,多年前,学者黄继持这样写道:“不写近三四十年的香港文学则已,要写便须先着力写好刘以鬯这一笔。”
“’特别鸣谢‘我,你问我为什么,我也说不清楚。你应该去问王家卫,我不好代他回答。”
《花样年华》的电影剧本,并非改编自刘以鬯的小说。不过,刘以鬯先说了三件事。
之一:《花样年华》电影海报上,印有3处字幕引自刘以鬯的小说《对倒》。

之二:影片《花样年华》首映不多久,一部《对倒》写真集在香港面世,书中的视觉影像,选辑自电影《花样年华》,几乎都是电影中没有出现的镜头,而文字摘自刘以鬯的小说《对倒》。是不是可以这么理解,以《花样年华》中没有出现的剧照,来诠释小说《对倒》?这部写真集,由王家卫策划。

写真集的前言,王家卫如是说,“我对刘以鬯先生的认识,是从《对倒》这本小说开始的”。“对倒”是邮票学的专有名词,指一正一倒的双连邮票。小说是由两个独立的故事交错而成,故事双线平行发展,是回忆与期待的交错。王续说,“对倒”不仅是邮学上的名词或写小说的手法,“它也可以是电影的语言,是光线与色彩,声音与画面的交错”。“对倒”甚至可以是“时间的交错”,“一本1972年发表的小说,一部2000年上映的电影,交错成一个1960年的故事”。

之三:刘以鬯说,他与王家卫见过面,似乎有两三次。王家卫最初是对刘以鬯的小说《酒徒》有兴趣,想改拍电影。见面时,他送了一本《对倒》小说给王家卫,后来,听说王家卫对《对倒》兴趣更大,再后来,就没有了讯息。刘以鬯明白,拍一部电影不容易。时间一长,他也没再当一回事。
有一天,刘以鬯拿到两张《花样年华》电影试映票,他与太太同往,影片结尾出现“特别鸣谢刘以鬯”字幕,刘以鬯一时没明白,问身边的太太,他太太也说不出个所以然。

又有一天,王家卫派了李正欣去采访刘以鬯,谈的是《对倒》的意念。这时,他才略微梳理出一些《对倒》与《花样年华》的关系。

《花样年华》说的是一男一女的故事,一个是有夫之妇,一个是有妇之夫。

《对倒》说的也是一男一女的故事,一个是从上海移民来香港的中年男子,一个是在香港本地长大的少女。

可以说,《对倒》是刘以鬯小说中,电影感最强的一篇作品。小说叙事常常运用电影镜头的手段,而文学成分却十分独特,有男女主角大量的幻想和内心独白。

刘以鬯说,小说中年龄趋老的男子,在故事里从始到终,都在回忆过去,而年轻女子没有什么往事可以回忆,只是幻想未来。小说力图写出70年代普通小市民的思想、情感和心态。在小说的结尾,他俩仍不相识,各自买了电影票,却坐在相邻。他俩没有直接的关系。

刘以鬯说,这是“擦身而过”。
刘以鬯说,擦身而过是一种间接的关系。
刘以鬯说,《花样年华》的男女主角,在影片中的头几场戏中,也是擦身而过。
刘以鬯说 ,在剧情的发展中,他俩终于有了关系。
刘以鬯说,影片的艺术性相当高,看得出导演的执着追求。剧中的梁朝伟是在报馆工作的作家。一天,王家卫打电话问刘以鬯,60年代作家写稿是用什么笔,用什么纸。他是要拍一部十全十美的影片。

刘以鬯还说,小说的男主角,常常回忆当年周璇和姚苏蓉的歌声,而影片中也用了不少周璇等歌星的名歌曲,都是那个时代流行一时的好歌。这是香港一段历史的一个印记。
可以说,电影《花样年华》的表现形式,与小说《对倒》的表现形式,有很多相同处,小说的氛围和许多细节,也都在电影中有展现。
不妨这样认为,王家卫创作《花样年华》的灵感,源自小说《对倒》。








还没手打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花样的回忆,远去的年华
再论《花样年华》的叙事结构与隐喻内蕴
电影花样年华:一段虚无缥缈的婚外情 – 《花样年华》影评 – Mtime时光网
花样年华 的艺术魅力 (花样年华 影评)
我们都错了,《花样年华》其实不是爱情片
被英国权威杂志选入世界影史十佳,《花样年华》魅力几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