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绿芸堂中医跟诊记 —— 一个中医爱好者的学习感悟

0. 序言
时间如白驹过隙,一转眼来绿芸堂的20天这么快就结束了。本应该交付给自己的一份答卷却推迟到现在,心中万千想法却不知如何表达,内心深处都是对老师的感恩之情。
从2013年10月份的有幸在华夏中医论坛跟随老师学习,至今已有一年半的时间了。傻人有傻福局然这么快就步入了中医之门。从网络到现实一步步学来,真是感慨万千。这里记录自己的一份心得体会,希望自己的体会能对大家起到一些帮助,希望有更多的人都能学好中医。
1.初到周村,寻找住房。
用不识庐山真面目形容自己再恰当不过了,来周村之前我对周村真的一无所知。后来才知,有幸来到的竟然是著名的天下第一村、著名的大染坊、旱码头等都在这里。
期盼许久,终于在4月21日傍晚抵达周村。我选的路线是从大连坐飞机到济南机场(打折机票对于我来说是性价比最高的出行路线,千万不要觉得偶是大款),然后从济南坐到淄博的机场大巴。
淄博的机场大巴正好经停周村,于是我在一个叫黑土的地方下了车,那里是没有公交车的,大包小裹的我比较庆幸下车就遇到了个出租车,司机是一位老大爷,说10元给我送到地方。路上我就询问司机能否带我找个老师诊所附近的旅馆。当时时间是17点左右,猜想老师应该下班了,就决定第二天准备充分再去拜访老师。来之前也查了下附近的旅馆,觉得离老师不远的景怡商务宾馆是最好的选择,于是师傅就带我去到了宾馆。景怡宾馆的房价是128元/天, 大大超出了我的预算,住半个月也是不打折的,无奈我也只能另寻住处了, 在附近的街上走了两圈也没有发现一家旅馆, 4月的天气寒热不定,由于我穿的比较多,一路走来也是汗流浃背好多次。这点小事情我也不好意思打扰老师,于是我就进了附近一家的陕西面馆决定先填饱肚子,第一次吃到正宗的陕西油泼扯,面味道也真是美啊,以至于以后每天晚上还去吃百吃不厌。当然我也不忘向老板娘询问附近有没有住处(后来才知道我所问的是老板娘的妹妹,也来老师诊所看病,因在后厨工作她落下了寒湿腰痛的毛病),她似乎也不太熟悉这里,于是拿起电话帮我询问了起来,说实在的以前出差一年很难遇到这么好的人,周村的淳朴民风让我有种来了就不想走的感受,不管是问路买东西还是咨询当地的大事小情大家都热情的帮助你(后续我还会介绍一位在公车上昏倒的女孩),老板娘询问后说附近就一个景怡宾馆别的就没有了。信息时代手机有时还是比较有用的,经过一番搜寻最终锁定了离这里一公里左右的旱码头宾馆,旱码头宾馆的房价是100元,支持团购,最后我以75元的价格终于找到了一个暂时的归宿,当然他们家住半个月的价格我还是承受不住的。丢装卸甲后还需要进一步找房,最后采纳小李(小李曾在老师这里学习过很长时间)给的建议去58同城寻找短租房,又是经过一番小周折最终在步行街附近找到了一个合适的月租房,一个小型的隔板标间,20天老板收了我300元钱,价格非常优惠,住宿的大问题也总算尘埃落定了。住处离老师诊所的距离大概25分钟路程,虽然不近但是也不是太远,正好步行锻炼身体了。
来老师这里的收获实在太大,我原打算是待半个月的,后来硬是再努力请了5天假,这前后20天的时间又从各地赶来了另外3位同学,M、L、J同学,其中M同学后来住到了我隔壁,L和J同学更是在老师诊所附近找到了个月租200元的平房,虽然设施相对简陋,但因距离很近也足够完美了。就这样我的跟诊生活开始了,当然这过程中肯定少不了M、L、J同学的身影。
2.缘聚绿芸堂
4月22号的早上我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来到了绿芸堂,师生之间没有太多生疏,见面以后也没有太多的客气,就好像久别重逢的老朋友一样自然。我进去的时候老师正在写书,后来我知道了这是老师的常态。可以预见的是,以后老师还会笔耕不辍很多年。做医就做传道医,老师也正含辛茹苦的为杏林的一草一木默默的耕耘。
以前曾有缘与老师相见,这次见面的第一感觉就是,老师满头白发比上次见到时更严重了。我有幸接触到中医是从2012年开始的,以前我曾很不屑的觉得,一个中医满头白发连自己的头发都治不好,还给别人治病那,肯定不靠谱。随着认识的加深我对自己这种幼稚的想法感到可笑,其实每个真正的中医都是通过艰辛的努力才获得成功,每一根白发都代表所付出的巨大努力。
老师诊所的开诊时间是早8:00到晚17:30,几乎是全年都运营的,以前没来诊所之前没有那么深刻的体会,也理解不出来老师的书是怎么写出来的,到了诊所后才瞬间明白,老师是用生命在写书,每一本书的背后都是老师超人的毅力和呕心沥血的付出。可能以前听过老师录音的人会有感觉,觉得老师声音经常会有沙哑的感觉,其实多少个夜晚老师都写书到十一二点,这也就能明白老师为什么那么疲劳了。每每想到此处更是对老师无比的心痛和憧憬。
老师一直说中医之理就是生活之理,读懂了中医也就读懂了生活,读懂了生活也就读懂了中医。我不知道别人的感觉是怎么样的,每一次网络课程,我听到老师讲课的一瞬间心立刻就能静下来,就类似于佛教的高僧大德讲经说法一样,我相信很多人跟我有一样的想法。
3.如何跟诊
跟诊就这样开始了,虽然以前也有意无意的往中医身边凑热闹,但真正临床了,一时还真不知如何是好,怎么跟,如何跟。山东方言对我来说也是一个较大的障碍,东北过来的我对这里的方言几乎是达到了一句也听不懂的程度,这也成了我很郁闷的一件事情。还好大部分时候老师跟患者交流时我能从老师那听出个大体来,第一天下来,老师看病的时候我只是跟着老师听了个热闹,所以一天下来笔记本空空的什么也没有记录,仅有的那几个字孤零零的躺在我的笔记本上,作为我跟诊第一天的见证。第一天很快就这么过去了。下班的时候老师也给我讲了一些如何跟诊的技巧,不过当时我真的一头雾水没有被老师的教诲点透,依旧懵懂。
我有的一点好习惯就是喜欢把东西整理的规规整整的。晚上回到出租房拿出了电脑,就立刻准备把今天的收获整理成电子文档,当然自己最大的缺点就是记笔记不够及时,多数是靠回忆整理。当我建立文档的一瞬间才发现这一天几乎什么也没有记录(当然这中间也出现过了一个小插曲,我记录的前四天的东西由于笔记本电脑硬盘的损坏全部丢失了,前四天的心得感悟也几乎付之一炬,俗话说好记性不入烂笔头,当时迸发出的灵感和感悟一个也记不得了,真是损失惨重。),那一瞬间我告诉自己明天坚决不能这样,这里的每一天是多么宝贵。当晚凭着记忆也整理了一些东西,整理完的时间已经是晚上23点多了,于是抓紧时间上床睡觉。
在绿芸堂的每一天都是特别充实而忙碌的,时间也过的特别快,白天学到的临床知识根本就消化不过来,晚上回去整理完文档根本就没有时间看书了,所以如果有心学习,跟诊前做好充分的准备真的相当必要。每天早晨我6:45分准时起床洗漱,在楼下吃完早饭大概7:25分左右,在走到门诊也就差不多开门了。
当然我在接下来的三四天里做的笔记也不是特别好,虽然老师的问诊信息和方子都做了详细记录,其实我做的是一个刻舟求剑的事情,只是机械性的想把病人的症状与老师的方剂对应起来背熟罢了。老师说:“你先把病人的情况记录下来,然后自己分析,自己开方,然后和我开出的处方对比,看看有什么不同点多问几个为什么,有什么疑问就问我,这样进步才能更快。”,在老师的悉心教诲下也总算是有一些感觉了,有些药方也能蒙对几个,不过我知道自己并没有完全理解老师的处方用药的思想,只是机械性记忆罢了。此次临床才发现自己对用药是相当的薄弱的。回过头来也理解了当初老师苦口婆心的让大家记忆中药的目的(临床如果连药性都记不住是没法用药的)。
老师处方都是用三个月学懂中医的理论,没来之前我也有过疑惑,想老师的理论用在临床效果好吗,实践出真知,事实证明老师的理论相当好用。当然后来我还有了更深的感悟,老师曾经说过用三个月学懂中医的理论分析任何医案都没有问题,当然这句话最初我也没产生太大的火花,但是当我深入了解到不同病采用不同辨证方法的时候什么六经辨证、三焦辨证、营卫气血辨证,八纲辨证我才理解到三个月学懂中医理论的实用性,后来我们用这个理论分析温病、伤寒、国医大师的医案每每分析完后都有异曲同工之妙才有了的深刻体会,三个月学懂中医的理论放之四海而皆准。自己感到非常庆幸,选择一条学习中医的捷径,相信很多人都知道迷失在中医的森林是多么的痛苦。
在来老师门诊之前的两个月时间,毕业N年的我也曾混进大学自习室苦苦研究如何处方,类秦伯未处方格式的使用总是不得要领,想的头昏脑涨最后还是没能开出一张处方。老师临床使用的就是类秦伯未处方格式,老师说简单,可我冥思苦想两个月也想不明白怎么能简单那,突破处方可以说是从理论过度到临床必经的一座桥梁,跟诊到第10天左右,终于理解了类秦伯未处方格式的使用思路,这也是我此行重大的收获之一,接下来更多的就是在诊断与药物上下苦功了。
此次跟诊的另外一个不足之处,就是不知道怎么更好的去记录病案,20天里两个笔记本记录的满满的,回来以后才发现那么多熟悉的面孔每次复诊的时候我都重新进行了记录,这样就割裂了一个完整病历,以至于我对患者的病情与疗效没有更深层次的把握,这是很大的失误。
如果没有特殊情况,老师的午休时间是从12:00-15:00点(当然老师是在楼上继续写书),刚开始的几天我也不好意思休息,后来发觉中午的休息是相当必要的,所以以后的几天我每天中午都睡上一小觉,然后起来看书,其实每天看书的时间也就这个时候比较方便,患者来的时候是不可能留给你更多时间去思考的。从此也大概掌握了老师大概的休息规律,在老师不忙的时候向老师请教问题,所以合理的记录疑惑集中时间咨询也是很有必要的。
4.抓药感悟
以前虽然也在淘宝买过各种中药材,也能认识一些常见的中药,但真正进入中药房抓药还是很紧张的,由于对药柜的不熟悉抓起来也是相当困难的,庆幸的是后续过程中彻底学会了抓药。接着是熬药,熬药的时间、水量、包装、封口、药锅的清洗很多值得注意的细节问题也都是在实践中一点点积累过来的。
抓药是很严谨的事情,刚去的几天我犯了一个很严重错误,不知怎么的抓的药量少了很多,一大盆药就只能重新抓了。当然我也挑了一下午的药,保证那几味药不会忘记了,感觉最大的可能是干姜放少了,可惜的是一盆药的三分之一就白白浪费掉了,弄的我也是相当不好意思。另一次排队的病人太多,因着急差一点把白芍当成当归给抓了,还好药房大姐看到总算有惊无险。
老师常说原则性的错误不能犯,因为医学是关系到生命的事情,经历了这次我也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后来也见到了像小爆米花一样的炙王不留行,见到了唯旋复花独降的旋复花。见到了紫的吓人的紫草。
在药房的时候学会了如何鉴别肉桂的质量。有一次验货的时候,老师说你这个不行,我们不能要。后来老师给演示说,你看这个肉桂,一拗断就跟朽柴一样,然后掰了一小块让我们尝了一下说,你看良好的肉桂味道是辛辣而甜的,你看他的肉桂已经明显没有了辣味,而且你看,这个肉桂的内皮已经发黑,然后老师从药柜拿出了以前的肉桂一看,明显的如砖头一样的红色。
送货的人极不情愿,说进货的时候怎么怎么滴。老师说我这里不能管你什么原因,我这里只要结果,结果就是我要对我的病人负责。老师继续举例说,如果我给我的病人治出问题了,病人才不会管我的什么原因那。所以病人跟我只要结果,我就更不能对药材掉以轻心。平时老师虽然十分和气但是到关键时候真的是原则明确。老师说吃到患者嘴里的是药,如果最后连药材的质量都无法保证,你开的处方再好也没有用。而且医者父母心,你这个时候如果心一软收下了,那是对更多患者的伤害。这种老师对患者的爱就在这一丝丝的细节中体现出来。
后来老师又给我们讲了皂角的选用原则,说这个相对简单只要个大饱满就好。然后说到现在用的白芥子其实准确的来说是黄芥子,我尝了下这个跟小米一样的芥子后,一股芥末味涌现了出来。
当然后面我还翻箱倒柜的看看每一味药长的什么样子,味道什么样子等等。中药里边有太多要学的,有好多我都表达不出来。至于每味药的用法我在下面的如何学中医章节写出来。
关于处方我在下面写了自己的感悟。今天做菜的时候突然想起,其实处方用药不是和做菜一样道理吗?不同的人适合不同的菜肴,不同的菜肴使用不同的工艺,不同的厨师做出的同一道菜味道也差别很大,如果真能理解了做菜的道理估计也就能理解了处方的道理。这也就是中医之理就是生活之理的的又一个体现。
如果下次有人再问你,中药的生和炙的有什么区别的时候。你也可以反问他生鸡蛋和炒鸡蛋的区别,我估计他就会豁然开朗了。
5.从理论到临床(只有充足的准备才能更好的去实践)
很幸运的是,老师建群不久我就加了进来,也算是赶上了老师授课的首班车,群里更多的是初学者和爱好者(大师们一般都只看不说话),都是渴望学好中医的人。
进群很久后我第一次意识到了历史的重要性,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发现加群的人并不是都通过华夏中医论坛加进来的,是通过不同的途径进来的,口碑相传都知道老师的好,可惜后来的同学也不知道怎么去学习了。老师常说想要去了解一个作者,你一定要考虑他的过去现在,要站在历史的环境下批判(现在有好多人都站在当今社会的角度去批判历史人物的对与错,不可取)。以前曾经也加入过兴趣群,刚开始的时候也是一头雾水,不知个所以然。所以了解历史是相当重要的。
中医的学习过程不同于其它,假如真的选择了一条错误的途径,那么迷失在浩瀚的中医森林真的很难走出来,这也就是为什么好多人都说中医难学的原因之一。老师常说学中医你要能走进去还能跳的出来,现在看看很多人真的是跳不出来。
我们的中医论坛有个很大的特色就是,有各种各样的理论争鸣,谁也不服谁,最后吵的面红耳赤还不罢休。经常听到一句话,人体是一个小宇宙,大自然的潜在的规律不是任何人能够轻易就看懂的,我觉得用一个四字成语“盲人摸象”形容最恰当不过了,每个人只看到大象身体的一部分,就来评论大象的样子,而且争论的不可开交。每个人所处的时间、空间角度都不相同,所见到的事物必然不同,千万不要认为自己所看到的就一定是真理,真理背后的谦虚是一种美德,更何况你看到的还不一定是真理。
老师常说中医的对象是人,中医的目的是防治疾病,纵观当今社会,有好多人把中医说的天花乱坠,可是你让他去看病,估计连一个感冒都治不好,这样的大有人在。中医太美,所以从古至今引来多少文人墨客卖弄风骚,给中医填了太多太多华丽的外衣,想看到中医的本质,简直是太难太难了。
我自知自己是一个比较愚笨的人,没有老师的指点也不可能入中医之门。学中医有千万条路,以前我很喜欢给自己举例说,学中医就好像爬一座沿途风景很美的大山。老师说学中医一定要不忘初心,好多人都在中医的路上不停的走盘山路,忘了初衷。其实学中医的过程首先需要做的是达到顶峰,要有一个一览众山小的过程,只有这样你才能看到中医的面貌不至于迷失。那么如何选择攀登的路径也就更加重要了。人生必定是短暂的,有些人选择的路途可能耗尽一生也无法达到顶端而一览众山小。
牛顿有句名言说:“我之所以站得高,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那么如何快速达到中医的山顶上。有人选择学习经典,有人从大学理论课本,条条大路通罗马,但是生命必定有限时。不同的目的地,步行、火车、飞机所耗费的时间是不同的,所以如何选择也决定了最后的结果。
我幸运的是选择了站在老师的肩膀上,去攀登杏林的高峰。而且这一年多的时间也证明了我的选择是多么的正确。看到其它一同起步的好友,还在为一个字义冥思苦想绞尽脑汁的时候,自己真的是暗自庆幸。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分享使用!

如涉及版权争议,请著作权人告知小编删除,谢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我的故事 一个民间中医的成长过程
男子尿痛3年多,老中医使用黄柏,知母,肉桂三味中药,5剂药到病除
一张中医处方背后的配伍秘密
黄煌经方 | 访谈录003 · 邓舒群
学生跟诊心得 – 王建成
一四七、石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