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30岁后,没人再告诉我:没关系,你会有一个光明的未来

作者 l 伽蓝碎雨

来源 l 粥左罗(ID:fangdushe520)


01

平庸才是30岁的常态

最近几年,我们听到越来越多“年少有为”的案例。

比如李佳琦,27岁就年入千万;柯洁11岁成为职业棋手,17岁获得世界冠军,2017年与人工智能机器人AlphaGo的大战引起全世界瞩目;易烊千玺18岁就连续四年获得《电视盛宴》年度最具价值艺人奖。

所以总有人觉得,年少有为才是常态。

其实不然,平庸才是大部分年轻人的常态。正是因为年少有为的人是极少数,媒体才喜欢报道他们,类似的新闻多了,就给了我们一种年少有为是常态的错觉。

身边30岁左右的人,大多刚刚凑齐首付买了车或房,为了还贷款,在职场中苦苦打拼,坐上中下层小管理者位置的已经是不错的成就,还有些人根本没有固定的工作和收入,没结婚的被催婚,结了婚的被催生。

在《非正式会谈》第五季第四期中,提到的中国典型“社会时钟”是这样的:

0-10岁:学习各项课外技能,不断考级;

10-20岁:背书+考试,不允许谈恋爱;

20-30岁:到处投简历、找工作,被催婚;

30-40岁:成为房奴、车奴、娃奴;

40-50岁:为孩子的未来操心,省吃俭用,努力存钱;

50-60岁:终于有了自己的生活,也开始担忧退休后怎么办;

60-70岁:花费大部分精力养生,还要帮忙带孙子;

70-80岁:终于安定下来度晚年。


这张时间表对于任何对未来抱有美好幻想的年轻人来说,都是刺目而扎心的,但这确实就是大多数中国人的生活方式。

前几天与北漂的朋友通话,她抱怨说最近与父母的争吵越来越频繁。

她说:“以前爸妈从来不反对我在外发展,他们觉得年轻人就应该多拼多闯。但今年我29岁了,在他们看来,不管你想做什么,女儿到了30岁就该回家找份稳定的工作,然后找个人嫁了,结婚生子图个安稳的生活。”

父母的期望反映的是一种叫做“社会时钟”的概念,由美国心理学家伯尼斯·钮加藤(Bernice Neugarten)在1976年提出,它是一种约定俗成的指标,即什么年龄该完成哪些事情,人们都会有意无意地遵从这个节奏。

当我问那位北漂的朋友,到底会如何选择时,她也犹豫不决。虽然不愿妥协父母回家嫁人,但又害怕错过成家的黄金时期,变成被婚恋市场嫌弃的大龄剩女,导致未来后悔遗憾。

这种挣扎的心态,正是个人意愿与“社会时钟”的拉扯所导致的。

“社会时钟”反映的是同龄人的平均水平,人们通过和时钟的对照,判断自己在同龄人中的位置,如果落后,那么焦虑是跑不了的。

他们害怕一旦接受平庸,就会步入《瓦尔登湖》的作者亨利·大卫·梭罗所描写的人生状态:“绝大多数人都过着一种平静而绝望的生活。”

不可否认的是,年少有为的人永远是少数,绝大多数人的30岁,都在平淡无奇与焦虑中度过。


02

30岁时,没人再告诉我们

“没关系,你会有一个光明的未来”

很多人之所以会焦虑,是因为太爱比较。

曾经不起眼的小学同学,现在年薪已经三十万,而你还领着几千块的工资;

同事家的老房子被拆迁了,政府分了好大一笔钱,同样一笔钱,你需要奋斗好几十年才能赚到;

朋友们大部分都已成家生子,家庭幸福美满,而你依旧孑然一身……

但人的一生中永远都有遥遥领先走在我们前面的人,“别人家的孩子”、“我有一个同学”从小到大都存在,并不是30岁焦虑人群的专属。

30岁节点焦虑最独特、最刺痛的原因在于,它是幻想与现实的猛烈碰撞,标志着从小以来心安理得期望的终结。

小时候落后于别人也没有关系,父母和老师就对我们说:“没事,不要害怕,你会有一个光明的未来。”

童年或许令人痛苦,青春期或许令人困惑,但对大多数人来说,痛苦和困惑的背后,至少潜藏着一个长大后一切都会变好的希望,后来我们慢慢长大才明白,并不是每个故事都有一个好结局。

到了30岁,期望并没有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自动实现,现实往往事与愿违——年薪离百万遥远得好像一辈子都达不到,腰上不知何时长出的赘肉怎么也减不掉,全身上下冒出莫名其妙的疼痛,想要找到合适的伴侣,但又害怕无法妥善地经营关系,最终孤独终老。

20岁即使虚无,前方还有一个未来可以期许,而30岁只能看到40岁的落寞凄凉,如果预期的美好在40岁时还没有抵达,长时间与落寞现实的相处也就冲淡了悲伤。

正是在30岁时,我们才充分意识到自己生而为人的局限性,再也没有人来安慰我们:“没关系,你会有一个光明的未来。”

被同龄人甩开的差距似乎永远也追不上,心底某个角落发出惊恐的疑问:“难道我的人生就这样了?”


03

四分之一人生危机

其实也是一个成长机会

其实,在大好年华饱受煎熬的并不止你一个人,空虚、迷茫、焦虑是30岁上下人群的常态。

欧美文化圈将这种不安概括为“四分之一人生危机(Quarter-life Crisis)”,并不如字面意思所说发生在寿命的四分之一,而是指一个人完全变成成年人道路上的四分之一,差不多是30岁前后,25-35岁这段时期。2012年,美国作家海斯勒出版过一本书,就叫《四分之一人生危机》。

英国格林威治大学 Oliver Robinson教授主持过一个关于“四分之一人生危机”的调研,采访了1100名年轻人,结果是:

“86%的年轻人都承认他们对自己的情感、工作和经济状况压力爆表,五个人里就有两个觉得自己非常穷,赚的钱不够养活自己,32%觉得在30岁之前找到结婚对象的希望很渺茫,21%渴望一次彻底的职业转型,还有6%在盘算着移民。”

并且,进取心强、热爱尝试的人更容易受到“四分之一人生危机”的侵袭,焦虑的感觉会更强烈。

这样的人抱有强烈的信念,坚信自己会成功,并且为自己的人生发展设下大大小小的目标,而当现实展示出冰冷的一面,就会感受到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落差,感受到更多的沮丧、困惑与失望。

换句话说,30岁左右拥有极强进取心的人往往还比较天真,坚信努力就能成功,就是导致失望最大的原罪。

但经历这样的危机,并不是一件坏事。

焦虑代表的是对现状的不满,涌动的不安之下潜藏着对美好的向往、对蜕变的渴求,无论如何,这可比无所追求、浑浑噩噩地度日要好得多。

Robinson 教授认为,“四分之一人生危机”的迷茫、焦虑、困惑虽然让人痛苦,但长远来看却是一件好事,它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个成长的机会,从这段危机中走出来的人,都会对自己和生活有更深的认识。

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挣扎,是度过人生危机必经的过程,是迈入成长新阶段的第一步。

04

遵循“社会时钟”

也没有那么可怕

有一部系列纪录片的名字叫《人生七年》,比任何虚构作品都真实地反映了时间在生命流逝过程中的绝对力量。

1964年,英国导演迈克尔·艾普特(Michael Apted)开始追拍14个7岁的少年少女,每隔七年,艾普特就重访一次这批人,跟踪他们的少年、青年、中年,最近一期在2019年6月播出,曾经意气风发的少年少女,如今已经是63岁的白发老人了。

在人生的前半段,当他们计划人生时,关注点无非是社会灌输的财富、阶级、地位等,但在生命末端,关注点都变成了生死、亲情、健康、内心的安宁等无关阶级、无关财富的东西。

约翰是其中一个“壮志未酬”者,出身于精英阶层,7岁面对镜头时总带着一副上层阶级气派,14岁时记者问他这一辈子想得到什么,他笑着说:“名气,和权力。”并下定决心要从政:“取消工人罢工权,改用司法裁决。”

另一个孩子问他:“那岂不是侵犯了工人的集会自由?”

他咄咄逼人地反驳:“你会把一个抢劫犯关进监狱,称为侵犯了他的抢劫权吗?”

后来他并没有如愿以偿涉足政界,成为了一名律师。42岁接受采访时,他微微发福,脑袋半秃,温和地笑着说:“我现在很喜欢园艺,要是你以前告诉我,我会变得热衷花草,我肯定会觉得那是个笑话。”

此时的约翰已经褪去了年幼时的锋芒和戾气,人到中年,他的眼睛里再也没有了憧憬和幻想,梦想的浓雾散尽,取而代之的是柔和温驯。

约翰跻身政界的愿望没能实现,中年的他放弃了追寻,就这点来看,他可以算作是一个失败者。

但当约翰将他整个戏剧般起起落落的人生铺陈在面前,晚年面带微笑地告诉你,他喜欢园艺,又会让人感到,曾经的选择根本无所谓对错,内心经历过的一切挣扎,在整个宏观生命中是多么微不足道。

他的温和,并不是因为对命运的屈从,而是生活的捶打确实使他变得成熟了。

接受平凡的约翰,远比年少时锋芒毕露、咄咄逼人的他更加可爱。

美国社会哲学家刘易斯·芒福德在《技术与文明》中提到,现代工业时代最关键的机器:不是蒸汽机,而是时钟。

因为时钟的发明,人类改变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状态,各个时间节点成为人们思考和行动的参照点。诚然,如果没有钟表,当今社会一定会崩溃,但由此伴生的副作用是,划分得越来越精确的时间也为现代人的生活带来了极大压力。

从这一角度来看,“社会时钟”是一种划分人生刻度的隐喻,它将人生划分为各个阶段,对个人在某个节点的发展和行动提出建议,指导人们的生活。

约定俗成的“社会时钟”其实没有好坏的定义,有人把它看做一种制约,也有人把时钟敲响视为善意的提醒,告诉我们在某个人生阶段该做什么事,不至于在人生海海的航程中迷失。

大多数人遵循时钟做事比较容易,因为身体的健康状况是按照时钟走的,年轻时可以拼搏,中年时力求稳定,该结婚时结婚,该生子时生子。

遵循“社会时钟”按部就班地生活,其实没有那么可怕。

你不必年少有为,但必须三十而立。

论语所说“三十而立”的“立”包括三方面:

立身:具有一定的道德修养,类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的“修身”,也就是要形成比较成熟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

立业:稳定的工作和收入来源。在古人看来,父母含辛茹苦把我们养大,如果年到三十还需要父母的抚养,是大不孝的行为。

立家:组建家庭。30岁的人已经从一个孩子,变成了一个家的顶梁柱,从前依托别人,现在自己成为一个家庭的依托。

“三十而立”并不是指事业有成,它代表着人生彻底“独立”的开端,今后的路途,也许精彩,大多乏味,都必须由自己去面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90后三十而立倒计时
焦虑的90后:第一批90后即满30岁,端起保温杯,却依然泡不起枸杞
鬼谷子处世绝学:男人三十而立,读懂六条金律让你豁然开朗
30岁后才知道:真正的成熟,是从不过多烦恼
2020:我的年度关键词
30岁裸辞,34岁冻卵,39岁退休:脱离生活轨迹的人,现在如何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