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说说甲卷作文,再说说语文的“难”

对语文试卷的争议由来已久。
人们对数学、英语的争议最多是一个“太难了”,并没有多少人去讨论“难”的是否合理,哪些题出得好不好。
当然,原因十分简单,大多数人根本不够水平去讨论。所以,当韦东奕说这次数学比较简单,考个140比较轻松的时候,大家难得宽容的跟着附和一番,也就这么着了。
反观语文试卷就没有这么好的待遇了。历年来,作文题都是热搜常客,阅读理解也可以被上下打量一番,原作者甚至被拉进来参与讨论,大家似乎特别愿意在语文试卷上表达一下自己的看法。
当然,原因也十分简单,大多数人认为自己足够有水平去讨论。
今年甲卷的作文因为和《红楼梦》相关,再次登上热搜。我粗略翻看了网上的相关评论,说真的,很好笑。还是那句话,“不懂的人以为自己全明白,明白的人出来解释大家都不信”。你说好笑不?
我知道我这么说肯定会被骂,但毕竟只是小人物,东西也没几个人看,纯粹当做日记来写的。
我说说我目前的想法,以后说不定也会变。

甲卷那个作文最为人诟病的是人们认为它后面的写作任务很扯,“这个现象也能在更广泛的领域给人以启示,引发深入思考”。为什么呢?因为大家熟悉《红楼梦》啊,尤其是熟读《红楼梦》者,早就明白材料所引用的那段情节的本意。许多《红楼梦》的读者都指出这段就是“拍马屁”嘛,怎么就能扯到“直接移用”“借鉴化用”“情境独创”上?还“艺术效果”?如果非要说“艺术效果”,难道不该是“讽刺”和“隐喻”吗?
也有评论者批评甲卷作文“刻意深刻”,非要无中生有的让考生“深入思考”。更有甚者,有人认为这对真正读过《红楼梦》的考生大为不公平,因为读过,之前的正确理解极有可能成为立意的“绊马索”……
这些批评和担心既有道理也无道理。有道理是因为语文这个科目相对“接地气”,谁都能讲几句。评论甚至批评都很正常,不允许评论和批评才不正常。无道理是评论者没有站在出题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好多评论者想当然的认为如果是他出题,肯定比现在的更好。我觉得这是简单思维的表现。
我们常说“高手在民间”,此话不假,但也要分事情。高考命题背后要考虑的因素很多,原则性、公平性、合理性都要兼顾,对后面几届学生的科目学习还要有一定的指导性和引领性。这些大的方面不多说了,我逐一回答一下那些评论和批评。

先说“拍马屁”的事情,即对原著的理解和写作文之间的关系到底如何梳理?我认为这样去理解高考命题就是无理取闹了。如果作为作文材料,出题人只是给了一段材料,没有任何提示和评论就让考生去写,那么就是有问题了。
可是甲卷的作文材料清清楚楚地有提示和评论啊,“附和”、“不落俗套”、“蕴藉含蓄”、“思虑周全”这些给出了基本的价值判断,“艺术效果”“更广泛领域”者给出了范围提示。
请注意,这是在写作文,高中三年的基本立意训练会让大多数学生明白,上面这些关键词的作用是什么。根据所给提示,大多数同学都能落笔成文,只有好坏之分,而不至于束手无策。
这里需要解释的是高考作文作为“应试”的一部分,它自然有“应试”的特点,有规律,有方法,有标准,才方便选拔。无规律,无方法,标准宽泛,看似激发学生创作自由,实则在选拔上会有极大的难度,这是不科学,也是不合理的。毕竟,高考作文不能等同于文学创作。

再说“刻意深刻”。这就牵涉到对学生能力的考察,这种能力要求学生可以由表及里,可以知识迁移,可以拓展想象,可以理解隐喻。所以,把它称作“刻意深刻”也是有道理的,这种刻意实则是一种能力。这样做的好处是便于学生训练和提高这种能力。换句话说,既然数学可以通过刷题来提升成绩,为什么语文不可以通过“刻意深刻”来提高学生相关的能力呢?
进一步说,即使把某篇阅读理解的作者拉出来分析高考题也是没有意义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出题人也是那篇文章的读者,他根据高考的要求和特点,结合自己的理解来设计出题,而不需要全然理解作者的看法和本意。“一部作品诞生后,它就与作者无关了”,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至于对“读过《红楼梦》的考生不公平”的评论,我负责任的说,现在绝大多数高中生没有通读过《红楼梦》,能有看过少儿版的或者《电视剧》版的已经是凤毛麟角了。基于此,甲卷作文有没有可能刺激到后面几届学生去读《红楼梦》等经典文学,我们只能拭目以待了。但至少从这个角度来说,这个作文有它的价值。
不是还有句话吗,“只有考试的才是重要的”。

当然,语文教学的问题还有很多,教与考“两张皮”的现象依然存在,人文性和工具性结合的空间依然很大。公务员考试题对语文卷的影响也很明显,这明显对应着工具性那么,人文性该如何体现?默写古诗文吗?诗歌鉴赏吗?
就说诗歌鉴赏吧,这部分能在教学中成为真正的重点吗?如果想要借此弘扬我们的传统文化,那么,最现实的做法恐怕是先提高诗歌鉴赏在考题中的分值,正如上文提到的“只有考试的才是重要的”,那么“分值高的才是更重要的”。
我们现在推荐整本书阅读,可是学生的阅读时间从哪里来?学生带到学校的课外书为什么不能加以甄别后允许他们读呢?
我想,这些与高考相比看似细枝末节的问题才是更关键点的地方。
都说语文越来越难,恐怕许多语文老师都觉得尴尬,一方面语文难了,学生才有可能上课更认真些,课后才有可能多努力一些。而另一方面,用试卷的难来反向逼迫学生学习语文、学好语文,恐怕师生关系也是难上加难了,哈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2022高考作文满分出现,《红楼梦》题材可以这样写,文笔和字迹绝了
2022高考作文出炉,《红楼梦》登上全国卷,大学生看后微微一笑
今年高考不完全盘点
高考语文试卷构成
重磅‖高考倒计时20天‖还有20天就要高考了,作文该如何复习,注意什么,又该如何准备? (附配套转化课件)
满分作文50个简单实用的技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