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死亡,也可以是轻松的话题

-1-

那天,我和一位朋友去乡下看望他的父亲。

小小的院落,整洁而干净。青砖步道通向房门,院子里栽种的白菜爆出了圆滚滚的菜芯;畦埂上青红色的萝卜,顶着一抹翠绿钻出地面,院子的一角,几件农具有序地摆放在一起。

这么漂亮的小院,你很难想象这是一个独居的、76岁的、老爷子的家。

我们刚坐下,老人从外面回来了。大步流星地进了屋,红彤彤的脸上微微地冒着汗。

“嘛去了您?天天在外面疯跑......”

我这位朋友和父亲说话向来都是没大没小。

老爷子冲我笑了笑,没顾上和儿子搭话,端起一大杯凉白开,咕咚咕咚喝了起来。

“又打乒乓球去了?”

不会吧?我暗自惊讶,70多岁的老爷子打乒乓球?

“嗯,今儿跟后院的小亮子打了俩回合,这小子还挺厉害。”

老爷子又灌下一口凉水接着说:

“我跟你说,我在咱家地里挖了一个菜窖,这两天刚弄好。冬天放白菜萝卜啥的,吃着鲜灵。你们吃菜就去窖里拿......我还在窖旁边搭了一个棚子......”

老爷子说得兴致勃勃,朋友听得漫不经心:

“您尽瞎鼓捣。赶明儿,等您死了,谁去弄啊?”

“死”?我的天!儿子敢这么跟老子说话!

老爷子的表情丝毫没有变化,笑容依然挂在脸上,接着说:

“嘿嘿,等我死了,不就是你们的吗。你们不要,给我孙子留着......

对了,我得出去一趟。”话音没落,老爷子抬脚走了。

“你怎么跟老爹说'死’啊?多忌讳!”

“这有啥?“朋友和我聊了起来:

“你知道我哥,比我说得狠。进门见着我爸,拍着我爸肩膀:'呦,您还活着哪?您得活到什么时候啊?’”

“在我们家,没人忌讳这个,就跟说'吃了吗’一样。”

看来,是我多虑了。这爷儿俩,不像父子,倒像是能一起胡侃的兄弟。

我还很少见有老人对“死”能谈笑往来,不由得内心充满敬意。

-2-

死亡,从来都是一个忌讳的字眼。除了那些用于调侃之“吓死我了!”“难看死了!”“撑死我了!”之外,很少有人能直言不讳地谈“死”。

我们有丰富的语言文字替代。我特意查了一下百度,比如:

陨、崩、亡、故、去世、过世、辞世、谢世、作古、夭折、西去、归西、牺牲、殉职、殒命、捐躯、升仙、仙去、圆寂、归寂、见阎王、与世长辞、寿终正寝、香消玉殒、驾鹤西游、含笑九泉......

如此众多的词汇,只为了避开一个“死”字。

死亡为什么如此令人避讳?

我们对死亡的恐惧来自哪里?

我们该有怎样的“死亡观”?

上一周,我看了一场会议直播。是北京大学医学部举办的“北大医学人文国际论坛”。主题就是——“生命、衰老和死亡”。

一位ICU(重症监护室)医生给我们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个病人家属,领导派他去出差。

他说,父亲病危,我需要陪他走完最后一程;

领导安慰着答应了。

过了一个月,领导还是派他出差。

他说,父亲病危,我需要陪他;

又过了半年,领导再一次派他去出差。

结果,他还是这样回答。

领导无奈,问他为什么?

他说:

“我的父亲……住在……ICU,您知道……所以……”

他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不敢答应领导去出差。

好像很讽刺。其实,这样的情况在医院里很常见。医学技术支持,确实可以维持病人生命的长度。

-3-

当一个人老了,走不了路、说不了话,吃不下东西,呼吸也不好时,我们可以借助医学的力量。

从病人鼻孔插上胃管、在血管里埋入导管、喉咙里插上气管插管……一条条管子就像胎儿的脐带,供给营养,供应氧气,让病人变成一个衰老的“胎儿”,走向人生的终点。

我们拒绝死亡,我们只想“活”,哪怕是维持无效的治疗,哪怕是让病人失去尊严。

监护室里,常听到家属们这样说:

“只要他活着,我就还有爸,还有妈。”

“如果我放弃了,亲戚朋友们会怎么看我?”

看到病人的痛苦,很多家属又会说:

“等我的将来,一定不要这样。”

作为医生,看到此景只能空留一声叹息。

北京积水潭医院的赵斌主任说:

死亡对病人来说,是被排斥的,不能接受的。因为死亡意味着生命的终止,世间的喜怒哀乐、财富名利将会烟消云散;

死亡对医生来说,是被拒绝的,是不能被认同的。因为一旦死亡发生,将是对医生能力的否定。救死扶伤,白衣天使的称号将会有名无实。

那么,对于亲人来说,死亡意味着什么呢?

是失去,是恐惧。

我们知道每个人都要走向死亡,为什么还是如此怕失去?

因为,

我们将自我的那些快乐、安全、孝道、价值、幸福,深深地依附在了亲人身上。我们害怕失去他们,更害怕失去的,是那个投射在亲人身上的自己。

还有,那些伴随死亡而来的葬礼、丧服、哀嚎、呻吟,把死亡衬托得阴森恐怖。所以我们惧怕。

人的一生最确定的事情就是死亡。我们为什么要用它去压抑本应自在的短暂人生。

我们应该懂得,真正的自由是一种精神状态:

对自身,活出价值和勇气;对他人,不去求取安全感;对死亡,不再终日惶惶不安。这才是我们人生该有的样子。

能够理解自己一生的老人,将不会因害怕死亡而痛苦,因为他所珍爱的一切都将继续存在下去。而且如果随着精力的衰退,疲倦之感日渐增加,长眠并非是不受欢迎的念头。我渴望死于尚能劳作之时,同时知道他人将继续我所未竟的事业,我大可因为已经尽自己之所能而感到安慰。

——罗素  《幸福之路》


写到此,我对朋友的父亲,一位能够笑谈生死的老人,已经肃然起敬。

END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医生自述:亲人临终前,我们到底如何做最后的告别和陪伴
ICU里医生用一把刀割开了病人的喉咙,这一幕被他看到后...
职业陪人看病,我看见的老无所依、恐惧和亲情
《应当给亲人怎样的临终关怀》
临终是一个怎样的过程?有生之年幸好读到
对临终病人“不惜一切代价”抢救,是多么的愚蠢和残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