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关于盗泉之水和嗟来之食

关于盗泉之水和嗟来之食

 

今人读书多不认真,包括一些名家大家,对于儒家经典,或一知半解,不求甚解;或人云亦云,以讹传讹,将外道言论误认为儒家思想和圣人之言。

 

有学者为了证明他提出的“孔子重名不重生命”的观点,让孔子说了一句话:“渴死不饮盗泉水,饿死不吃嗟来之食。”孔子没有说过这句话。《列女传》中“乐羊子妻”说过一句类似的话:“妾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云。

 

孔子不饮盗泉之水,典出《尸子》,原文说:“(孔子)过于盗泉,渴矣而不饮,恶其名也。”《尸子》被《汉书·艺文志》列为杂家类。班固说,尸子名佼,鲁国人,是商鞅的师傅。刘向说:“楚有尸子”,又说他为“晋人”,是商鞅之客,“卫鞅商君谋事划计,立法理民,未尝不与佼规也。商君被刑,佼恐并诛,乃亡逃入蜀。”(刘向《别录》,据《史记·孟荀列传·集解》所引)《淮南子》说:“曾子立廉,不饮盗泉。”又将不饮盗泉的故事放在曾子身上。

 

法家、道家、杂家为了说明自己的观点,都喜欢寓言,特喜欢伪造孔子和儒家圣贤的故事,可信度极低。

 

饿死不吃嗟来之食典出《礼记檀弓》:

 

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而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惟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曾子闻之,曰:“微与!其嗟与可去,其谢也可食。”

 

故事后附曾子之言,意思是说,恐怕不用这样吧!黔敖无礼呼唤时,可以拒绝,他道歉之后,可以去吃。显而易见,曾子不完全赞成故事中饿死者的态度。曾子“其嗟与可去,其谢也可食”的态度才能代表儒家。

 

“重名不重生命”非孔子观点。孔子重名是因为特别爱民,“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论语·子路》)

 

孔子重生,只是强调不能为了求生而害仁:“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盖仁性是生命的本质和本质的生命,成仁是成就自己的良知,特别地自爱;仁者爱人,成仁也是因为真正的爱人。因此,孔子重名,更重生,最重仁。重仁,是因为特别贵生重生,特别珍惜自己和他人、人民和人类的生命。2017-1-19余东海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
中华典故:孔子不饮盗泉之水
典故(14)盗泉
志士不饮盗泉之水 嗟来之食
刘向《新序》卷7士诗解11饥者不食嗟来之食袁旌目不食盗之食而死鲍焦易丑轻死
孔子不饮盗泉水,夹谷会盟收故土,山东新泰道泉峪的历史典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