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文化与西方有冲突吗?



问:我从小受的教育,都是西方式的思维训练。后来年龄大一些了,开始对国学感兴趣,经常读经论,也经常坐禅。我发现中国人讲的东西与西方人讲的东西差别很大,在思维上几乎是相反的。西方的思想让我好动,中国的思想让我好静。这么看来,说中国与西方存在着文化冲突,应该是有道理的吧?


程东:好静是我们文化的特点。可见长久以来中国人都习惯这么做,这可能跟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有关,农耕生活多是以静观动,然后以静制动。所以在静上观,在静上动,这是以静为先,以静为本。


中国文化有静的特点,静下来以后,才可以看到很多的动,可以看到很细微的动,也可以看到很大的动。静可以使人的感觉更多更丰富,可以使人感觉到万物的关联,感觉到存在的整体,而不是只感觉到一个点。所以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这句话是一句名言,可以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


西方文化确实有好动的特点,凡事更加主动,更加有为,也更有创造力。所以在我们今天的世界上,我们所使用的东西,大部分都是西方文化创造的。这应该也跟西方人以往的生活方式有关,这种方式可能由捕猎而来。人在捕猎时,要紧盯着猎物,不能有丝毫放松,动物在跑,人也在跑。但在跑动中,目标的那个点是定的,这是以动看静。这种方式是只看一点,不看全景,动中看静,精确界定。这就是西方的长处,精确界定会使人界定的东西非常准,是什么就是什么,不会含含糊糊。


所以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确实各有其特点,而且具有相对而立的特性,他们是一边,我们是一边。但是相对而立只是并立,并立不一定要对立,不一定要斗争,并立其实也意味着和谐。中国人讲“和而不同”,这就是并立共存的状态。


中国人为什么会讲并立共存呢?因为在静观中,万物都不同,但同时都存在,自然就是并立共存的。而认为并立就必须对立,必须斗争,这是一种是非抉择的思想。你盯着这个东西,就不能盯着那个东西,如果是这个,就不是那个,这个对了,那个就错了。显然,这不是自然存在的,而使然人为的。对立必然产生斗争,不能和谐共存,这种思维可能与西方的精确界定的认知方式有关。


从智慧观上来说,这两种方式都应该有,静观和动观都是智慧观,都不应该排斥。因为动观利于观定,静观利于观动。静观的方式容易理解动,动观的方式容易理解定。中国长于静观,西方长于动观,所以各有所长。从文化上看,这种区别是非常明显的。西方讲的东西往往是定论,不管讲什么,讲出来的一套理论都是要确定的,不能确定,就什么也不是。确定了之后,按照这套方式去做,这样才能把那件事的结果定下来。


精确界定就是要确立一套东西,用它来对付那个变化的东西。自然存在本来都是变的,但是你用一套确定的东西去套它,它就只能在这里面变了,在一定程度上就把它定住了,就好像是给它定了一个框架。这样就创造了一个特定条件,用一种特定方式,把自然的变化给框定了,于是就可以控制它了。


这是一种很智慧的方法,科学实验用的就是这种方法。在自然中,有很多条件很多因素,在促使这个东西发生变化,但是把它放在实验室的条件下,把条件精确地确定了,这个东西也就只能在实验室所规定的条件中变化了,于是就可以人为地掌握其变化,从而控制它、运用它。


中国爱讲变,不讲定,所以总是顺其自然,不讲人的意志。《易经》就是最明显的例子,这是一部讲变的经典。“易经”这两个字的意思就是变化之道,变是自然的,但是自然变化有道,所以顺变才能得到真正的定,得到大定。这个定不是人定的,而是自然定的,这就是道。


所以从根本上说,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都是为了得定,因为得定才能安心。但是西方在用上讲定,这是人为之定;中国在行上讲变,这是自然之定。二者都得到了定,但是境界不一样,西方定在用上,中国定在本上。因为定的境界不同,所以方法也不同,但都是人类的智慧,都是有意义的,也都不可偏废,就看你要干什么。如果你的目的是要创造,体现人的价值,西方的方式最有效;如果你的目的是要回归自然,体会生命的本来,中国的方式最有效。因为这是两种不同的方式,所以才能分别达到两个不同的目的。就像你在武汉,去北京就要向北走,去广州就要往南走,不分道就不能到达目的地。


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这两种思维方式是相反的,因为其目的是相反的,要达到的境界是相反的。但这两者有什么冲突之处呢?没有。因为人类有不同的需求,才会有不同的文化,才会产生不同的思维方式。所以从不同的文化和思维方式中,我们可以更深刻地认识自己,认识人类。发现人类的不同需求,才能更全面地体会生命的意义,了解文化的价值。因此人类的文化都有意义,各有不同的境界,都是人类智慧的表现,怎么会有冲突呢?


把不同的文化看成冲突,是因为对生命的认知还不够深刻,所以才会对某一种境界或思维方式产生执著。只有执著于自己的东西,才会否定与此不同的东西。这是执著产生的对立,并不是文化的对立。文化就像是商店里的商品,是供你选用的,为你服务的,你跟它较什么劲呢?不要因为你喜欢其中的一件商品,就否定别的商品。所以理解与评判文化,首先要认识自己,明白自己要去哪儿,明确自己想要的究竟是什么。如果你想去这个地方,却选择了到那个地方的路,那是你自己误解了文化,不是文化错了,而是你错了。




作者简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怎样学习中国古代文化智慧
真正的中国智慧是什么?
郭继承:中西文化比较视野中的文化自信
不同文化的共存
中国结
活得好的人,都在“退而求其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