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读文献 | mtDNA拷贝数变化,简单有趣的故事

线粒体DNAmitochondrial DNAmtDNA)是存在于线粒体中的环状DNA,也称为线粒体基因组(mitochondrial genome)。

斑马鱼mtDNA长度为16596碱基对,其中包含13个蛋白编码基因、22tRNA2rRNA和一个非编码控制区。

在成熟的卵细胞mtDNA拷贝数最高。受精之后,随着卵裂进行,胚胎细胞中mtDNA拷贝数会逐渐减少,直到达到一个相对平稳的水平。在卵细胞生成过程中,mtDNA拷贝数还会逐渐积累升高。

这篇文章通过绝对和相对定量,描绘了斑马鱼中,三个重要生物过程中mtDNA拷贝数的变化趋势。

第一个过程是胚胎发育阶段(embryogenesis)。成熟卵细胞拥有最高mtDNA拷贝数,受精后随着胚胎发育,mtDNA拷贝数逐渐降低,在体节期之后趋于平稳。由于线粒体一般被认为是母系遗传,所以作者并没有考虑精子的情况,但最近有报道精子mtDNA也可以传递给后代。

第二个过程是PGCs特化(PGCs specification)。在这个过程中,mtDNA 拷贝数也呈显著下降趋势,最终到达文中所谓瓶颈(bottleneck)。

第三个过程是卵细胞生成过程(oogenesis)。在此期间,mtDNA拷贝数逐渐升高,最终在成熟卵细胞中到达峰值。

这篇文章的结果,并不会让人觉得惊讶,可以说每一个结果都在“意料之中”。

但其本质上却向我们展示了实验科学的真谛:验证假说的正确性和为理论提供实验证据。

没有这些实验结果,mtDNA拷贝数变化规律就永远是假说(仅限文中所用斑马鱼而言)。有了这些实验结果,意料中的变化趋势才被证明是。这也是实验科学的价值所在。

Otten, A.B., Theunissen, T.E., Derhaag, J.G., Lambrichs, E.H., Boesten, I.B., Winandy, M., van Montfoort, A.P., Tarbashevich, K., Raz, E., and Gerards, M. (2016). Differences in strength and timing of the mtDNA bottleneck between zebrafish germline and non-germline cells. Cell reports 16, 622-630.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Nature:揭示卵细胞选择最健康的线粒体传递给后代的机制
母亲总把最好的留给你,但你可能不知道准备得有多早
第四章第六节 线粒体遗传
线粒体基因组(mitochondrial genome)
线粒体研究对临床医学的贡献远超你的想象
寿命可以预测了?原来线粒体DNA拷贝数,决定你的寿命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