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胃癌发病率仅次于肺癌居第二位,死亡率排第三位。全球每年新发胃癌病例约 120 万,中国约占其中的 40%。我国早期胃癌占比很低,仅约 20%,大多数发现时已是进展期,总体 5 年生存率不足 50%。
近年来随着胃镜检查的普及,早期胃癌比例逐年增高。2019 年 7 月,英国胃肠病学会 (BSG)发布了胃腺癌风险患者的诊断和管理指南,按照建议内容、推荐级别、证据等级以及等级程度,将要点编译如下:
1. 根除幽门螺杆菌可以降低胃萎缩患者患胃腺癌的风险
推荐级别「强」 证据等级「高」 等级程度「100%」
2. 所有胃异型增生和早期胃腺癌均应整块切除(内窥镜黏膜切除术可完整切除 ≤ 10 mm 的病变组织,内窥镜黏膜下剥离术可完整切除 ≥ 10 mm 的病变组织)
推荐级别「强」 证据等级「高」 等级程度「100%」
3. 推荐使用图像增强内镜作为胃萎缩和胃肠上皮化生最佳的检测或风险分层成像模式
推荐级别「强」 证据等级「高」 等级程度「100%」
4. 高风险胃腺癌患者(胃萎缩、胃肠上皮化生)应进行完整的系统胃镜检查,并留存清晰的胃区域图片报告和病理情况,建议胃镜检查至少进行 7 分钟
推荐级别「强」 证据等级「中」 等级程度「100%」
5. 推荐将图像增强内镜作为胃异型增生及早期胃癌病变诊断和分期的最佳方法
推荐级别「强」 证据等级「中」 等级程度「100%」
6. 如存在腺瘤或增生性息肉,相应位置的黏膜需使用内窥镜检查以确定是否有胃萎缩、胃肠上皮化生、幽门螺杆菌感染和同位癌
推荐级别「强」 证据等级「中」 等级程度「100%」
7. 不建议使用非甾体抗炎药或 COX-2 抑制剂以降低胃癌癌前病变进展风险
推荐级别「强」 证据等级「中」 等级程度「100%」
8. 不推荐使用抗氧化剂降低胃癌前病变发生率
推荐级别「强」 证据等级「中」 等级程度「100%」
9. 胃异型增生患者进行完全切除,伴有以下因素的早期胃腺癌患者需考虑治愈性切除进行治疗:1)低度异型增生;2)高度异型增生;3)无溃疡、分化程度较好的粘膜内腺癌;4)有溃疡、分化程度较好的<3.0 cm 的粘膜内腺癌;5)分化程度较好的<3.0 cm 的粘膜内腺癌,病变侵入黏膜下层;6)分化程度差的粘膜内腺癌,病变组织 ≤ 2.0 cm
推荐级别「强」 证据等级「中」 等级程度「93%」
10. 早期胃腺癌内镜切除术后,如有以下组织病理学特征的情况,淋巴结转移的风险更高:1)无论粘膜肌层以下浸润深度为多少,只要是低分化粘膜下癌,淋巴结转移风险就更高;2)印戒细胞癌;3)浸润脉管 4)粘膜下浸润深度 ≥ 500μm
推荐级别「强」 证据等级「中」 等级程度「93%」
11. 胃萎缩和胃肠上皮化生可通过白光内镜检测,但准确度较低。因此不建议单独使用白光内镜进行诊断或风险分层
推荐级别「强」 证据等级「中」 等级程度「93%」
12. 白光内镜检测出胃萎缩和胃肠上皮化生的患者,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建议升级到高分辨率的图像增强内镜进行确认
推荐级别「强」 证据等级「低」 等级程度「100%」
13. 通过白光内镜检查发现胃异型增生或早期胃癌的患者(颜色异常、血管缺失、胃粘膜表面轻微隆起或凹陷、结节、肿块、胃壁异常聚集或展平),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建议升级到图像增强内镜再次检查以确认。
推荐级别「强」 证据等级「低」 等级程度「100%」
14. 诊断为广泛胃萎缩或胃肠上皮化生的患者,推荐每 3 年进行一次内镜监测
推荐级别「强」 证据等级「低」 等级程度「100%」
15. 胃息肉的数量、大小、位置必须详细描述
推荐级别「强」 证据等级「低」 等级程度「100%」
16. 除胃底息肉外,其他息肉均应该进行组织病理学活检
推荐级别「强」 证据等级「低」 等级程度「100%」
17. 如息肉较多,建议对所有息肉或极具典型的息肉进行图片记录
推荐级别「强」 证据等级「低」 等级程度「100%」
18. 在条件允许、手术安全的情况下,所有腺瘤均应切除
推荐级别「强」 证据等级「低」 等级程度「100%」
19. 不可见的、低度异型增生患者需进行二次图像增强内镜检查和组织活检,如未发现瘤组织,一年后再次复查,持续不可见瘤组织,每年复查
推荐级别「强」 证据等级「低」 等级程度「100%」
20. 不可见的、高度异型增生患者需进行二次图像增强内镜检查和组织活检,每 6 个月复查一次。该类患者的病情需通过胃肠肿瘤多学科协作组讨论,并交给最合适的管床医生
推荐级别「强」 证据等级「低」 等级程度「100%」
21. 胃萎缩和胃肠上皮化生的位置及范围需通过图像准确描述,内镜分级应记录为远端分级(病变涉及胃窦或胃切迹属低危)和近端分级(病变涉及胃体伴/不伴有胃窦或胃切迹属高危)
推荐级别「强」 证据等级「低」 等级程度「93%」
22. 推荐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进行组织活检以确认诊断,胃肠上皮化生同样需要取黏膜活检。活检样本存放于独立容器中,粘贴「定向取样」或「随机取样」,以进行内镜的分期评估
推荐级别「强」 证据等级「低」 等级程度「93%」
23. 没有其他风险因素(胃癌家族史,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情况下,不推荐局限于胃腔萎缩或肠化生患者进行内镜监测。有风险因素的患者依然建议每 3 年进行一次内镜监测
推荐级别「强」 证据等级「低」 等级程度「93%」
24. 腺瘤内镜切除术后 12 个月应进行胃镜复查,此后每年进行一次胃镜检查
推荐级别「强」 证据等级「低」 等级程度「93%」
25. 已有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胃肠上皮化生、胃异型增生或胃癌的患者,根除幽门螺杆菌对于降低胃腺癌的进展有一定的益处
推荐级别「弱」 证据等级「高」 等级程度「100%」
26. 推荐存在多个胃腺癌危险因素(≥ 50 岁,男性,吸烟,恶性贫血、胃癌患者一级亲属)的人群进行胃镜筛查
推荐级别「弱」 证据等级「低」 等级程度「100%」
27. 引发梗阻或出血的>1 cm 的有蒂增生性息肉,应切除。再次评估可否内镜治疗前,建议根除幽门螺杆菌
推荐级别「弱」 证据等级「低」 等级程度「100%」
28. 不推荐将生物标志物作为低风险胃腺癌患者的筛查工具
推荐级别「弱」 证据等级「低」 等级程度「93%」
29. 白光内镜检查不能确定是否为胃息肉的情况下,建议使用图像增强内镜
推荐级别「弱」 证据等级「低」 等级程度「93%」
30. 年龄 ≥ 50 岁、有恶性贫血的实验室证据、维生素 B12 缺乏、胃壁细胞抗体或内因子抗体阳性的患者,需进行基础内镜检查结合组织活检。恶性贫血患者易发生胃体萎缩,建议在胃大弯和胃小弯处均取组织活检
推荐级别「弱」 证据等级「低」 等级程度「93%」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