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认知税,是这个世界上最昂贵的税种

为什么同样是瘦,精英阶层却比穷人阶层的身材要好?

只有浅薄的人,才不会以貌取人

反焦虑思维,能拯救自己

作者:宛清(富书签约作者),来源:富书(ID:zhongchoudushu)转载请加fushunamei

时代越发展,你为认识不足所付出的代价就会越大。

01 

认知差异,是人和人最大的差异

作家史铁生曾说:人和人的区别,大于人和猪的差别。

人和猪的区别,只是思想和不思想的区别。而人和人的区别,却是巨大的思想鸿沟。

思想是思想永远摸不透的邻居,人才是人的无常处境。

作家雾满拦江曾经讲过一个故事:有位妈妈,带着未成年的女儿逛街。

逛街回来,女儿画了幅《陪妈妈逛街》。

妈妈拿过女儿的画一看,觉得很吃惊。

女儿的画上,没有车水马龙,没有高楼大厦,也没有好玩的玩具。只有一根又一根,奇怪的柱子。

女儿画的是什么?妈妈端详很久,才明白过来——女画的,是一条一条的人腿。

女儿年幼个子小,她拉着妈妈的手,在人流如织的街上走。她没有看到高楼大厦,也没有看到美丽的装饰。她看到的,是无数成年人的大腿,晃来晃去,严严实实的挡住了她的视线。

认知高度不同的人,看到的世界截然不同。

春节聚会,再次看到当时在同一个教室读书的同学。

当年大家以相差无几的成绩进入同一所学校同一个专业,同样青春年少、意气风发,但十年后,处境却有了天差地别。

来自沿海的甲同学脑子活络,毕业后跟女朋友一起电商,趁着当年的红利,赚下第一桶金。又创立了自己的服装品牌,打造模特IP,集聚品牌粉丝,资产已经达到几千万。

当年专业成绩第一的乙同学,进入一家公司做文员,不善交际又规划不清,跳槽了几次,却始终只是做最基础的工作。

同学坐在一起,聊起当年一起逃课一起喝酒,不分彼此。

但再聊起当前趋势、未来发展,却自动的分了组。

有些人在说区块链、比特币、粉丝经济,有些人只能说办公室政治、婆媳矛盾、生不生二胎。

普通人在智商上,差别并不大。真正的差异都体现在认知上。

如何看待自己,如何看待他人,如何看待世界,将决定你如何选择、如何行动,自然也会有完全不同的结果。

认知差异,才是人和人最大的差异。

02

提升认知or交认知税

《2015年世界发展报告:思维、社会与行为》中指出:

贫困不单纯是缺钱,那种持续的、日复一日的与贫困紧密相连的艰难决策相当于对穷人的心理和社会资源征税,这种税加剧了认知的负担进而导致穷人做出产生持久贫困的相关决策。

这种“加剧人们认知负担的税”被称为认知税”

为此,世界银行特意做了一个测试:

印度蔗农应邀在甘蔗收获的收入到手前和到手后参加一系列认知测试,在卖甘蔗的收入到手后,资源稀缺状况得到了缓解,他们的测试成绩要比之前好得多,相当于智商提高了约10个点。

也就是说:

越穷的人,认知越低;认知越低,又让他们在做决策时更加短视、丧失追求、对机会不敏感,就好比对认知“征了税”。

美国作家芭芭拉·艾伦瑞克写了一本《我在底层的生活》,也说明了这个道理。

作者隐藏了自己的身份与地位,潜入美国的底层社会,体验底薪阶层如何挣扎求生,求解贫穷的真相。

在这个过程中,作者有了惊人的发现。你看完也许会觉得很惊悚,因为和我们身边的人如此相似:

因为没钱,不得不住在偏远地方;

因为住在偏远地方,所以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在路上;

因为花费很多时间在路上,她用于提升自己和发现更好工作机会的时间越来越少。

为了应付房租和成活成本,只得做更多的兼职;

做更多的兼职,没有时间和精力关注健康;

健康出现问题,必须购入昂贵的止痛药才能坚持工作,又增加了工作成本。

他们的生存陷入一个越工作越穷的死循环。

有人说:下班后的时间决定了你的人生

大多数人下班之后,会觉得工作已经很累,休息一下,泡个澡,追个剧,刷一下手机,然后睡觉。

只有少数人才会越过当前的困倦,看到更长远的人生目标。用下班后的时间学习、充电、实践。

前者在未来支付认知税,后者不断提升认知。你只能二选一。

《教父》马里奥曾说:

“在一秒种内看到本质的人和花半辈子也看不清一件事本质的人,自然是不一样的命运。”

王利杰说:

“人与人之间是有认知鸿沟的,而认知鸿沟如天堑,实难跨越。”

他认为1%的认知差别导致在十年后两个人的成就差异可能超过一千倍。

人的一生当中有5%的可能性遇到一个人或一本书启发你、引导你,使你能够意识到原来自己还有5%的自行控制命运的空间。

而这5%又能够给你带来数千倍的回报,让你的人生能够有数千倍的提升。

 

03 

认知税将越来越贵

罗振宇在2017年“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中说:

现在,你有两个选择:

交越来越贵的“认知税”,或者打越来越残酷的“认知战”。

网络上的一个段子是:

1985年到1990年的趋势,是个体户;

1996年到1997年的趋势,是下海潮;

2003年到2007年的趋势,是房地产;

2012年到2015年的趋势,是互联网+;

2016年到2020年的趋势,是分享经济+粉丝经济。

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每个趋势的红利期越来越短,留给人们反应时间越来越少,但能不能抓住红利造成的差距却越来越大。

大多数人现在用得最多的即时通讯工具都是微信。但其实在微信之前,小米就推出了基于手机通信录的即时通讯工具“米聊”。

是用QQ去竞争,还有启动新的产品?腾讯内部争议很大。

张小龙当时负责QQ邮箱,压力相对较小,于是带了十几个人开始做“微信”。

米聊比微信早,同时腾讯的无线部门也启动了另外一个产品叫Q信。

在内外部竞争的倒逼下,张小龙用三个月的时间就超过了米聊。

然后把公司所有的力量调动起来强推,把QQ的用户往微信上去导,在几个月时间里迅速发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如何跨越“认知鸿沟”?
人与人之间的认知鸿沟,有可能一辈子都无法逾越 不同认知的人,在知
马云:30岁跟别人干,40岁为自己干,50岁要给别人干!
找对象要找一个和自己思想境界差不多的人,否则彼此难以沟通
做大事的人,必须记住的10句话:
认知差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