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我很好”是这世上最戳心的谎言|被《北京女子图鉴》里的100个饺子暖哭了

愿用声色影像,照亮烟火人间

她一边看着你的委屈和不安,

一边在你面前藏起自己的委屈和不安。

文/锵锵匠


哈姆雷特说:一千个女孩有一千个北漂的故事。

好吧,其实是我说的。

《北京女子图鉴》播到一半,已经被朋友圈吐槽成《北京捞女图鉴》。

每个人漂在异乡的际遇都不相同,不管它是为北漂姑娘正名的“北奔”奋斗史,还是披着奋斗外衣的捞女上位史,最让我触动的不是坐在路边哭着啃玉米、跟闺蜜挤在地下室里背高仿包的女主,也不是她一个又一个换男友的人生进阶史,而是戏份不多的陈可妈妈,包给女儿的100个饺子。


1


陈可是四川人,单亲家庭,家境平平,跟大部分离开家出去闯荡的年轻人一样,因为不想过那种一眼能看到边的日子,她放弃了妈妈托人找的工资2000多的税务局工作,选择去北京打拼。

而和大部分父母一样,陈可妈妈最希望女儿过上的,恰恰是女儿不想要的那种安定生活。

陈可去北京前,妈妈告诉她:

不知道陈可是否把妈妈这句话放在心里。

在北京,她打怪升级般的换工作、换男友,新交的富二代男朋友,给她买名表名包名牌内衣,就是不公开她的女友身份,更不提结婚。为了逼宫,陈可把妈妈接到北京,男友干脆装出差躲进公司电话都不接。

几天过后,妈妈要走了,临走前的那一餐晚饭,妈妈云淡风轻地说:

其实做妈妈的,什么都知道,只是没有说破。

送妈妈去机场的路上,妈妈告诉陈可:我给你包了100个饺子,四种口味,你要是不想做饭了,自己煮着吃啊。

就是这段话,让我听了,突然想哭。

这个生养我们的人,可能平凡到甚至有些窝囊,就像在公交车上疲惫地睡着了,露出毛衣领子上的破洞。

可她对我们的懂得却无可替代。

或许你昂贵的名牌衣服和包包、漂亮口红和鞋子能骗得了所有人,让全世界都以为你“过得很好”,但妈妈却可以轻易看穿所有的一切。

对于执意要去追逐梦想的儿女来说,父母能做的只有目送。于是,她一边看着你的委屈和不安,一边在你面前藏起自己的委屈和不安。


2


12年前带着工作来北京的我,没有陈可那样的心酸往事,但我认识太多和陈可一样来北京找梦的人,她们的故事告诉我,漂在异乡的痛苦未必都是衣食住行的捉襟见肘,还有面对在故乡默默老去的父母和被梦想甩在身后的自己时,那种难以名状的情绪。

S是我多年前在杂志社上班时认识的朋友,彼时她已是北京一家知名时尚刊物的编辑总监,正准备贷款买一套属于自己的小房子,曾经灰头土脸的北漂艰辛,在她身上已全无痕迹。

和陈可一样,S大学毕业决定留京时,父母已经在家乡小城给她找了稳妥的工作,尤其是妈妈,只希望她能回去结婚生子过踏实日子。

偏偏S就是喜欢北京,她说:这是座让人不知疲倦的城市,在这里你永远不愁没事可做,总有更好的东西等在前方,只要努力就有机会拥有。”

和父母斗争的结果,她赢了。可抱着一个普通本科且并不吃香的专业文凭,S东奔西走将近半年,才在临近毕业时签下一个小广告公司的文案职位。做了不到一年,公司突然宣告解散,拿着最后一笔工资,S搬出了跟同事合租的宿舍,直接住进了半地下室。

那段四处求职的日子,她过得格外艰难,鸡蛋灌饼就泡面算是大餐。不是没想过找父母,可自己选的路,咬着牙也要走完。每次给家里打电话报平安,躺在逼仄的地下室里,S生活描述得花儿一样。

说不清是为了让父母安心,还是自欺欺人的不想输,S去同学租的房子做客,特意拍了几张照片发给妈妈,说那就是自己的住处。

她没在意的是,那段时间,家里发给她的快递包裹突然多起来,里面塞的东西也越来越多,吃的用的甚至卫生纸,什么都有。熬过那段日子后,她终于拿到了那家时尚杂志的入职通知,从实习生做起6年后,成了编辑总监。

她从地下室搬出来,先是跟人合租,然后终于租了间自己的小公寓,欢天喜地给妈妈打电话,说自己搬新家了,让妈妈过来看看住几天。

妈妈大包小包地来了,住了一周,忙乎了一周,临走时把S的冰箱和储物柜都塞得满满当当。妈妈该到家了,S打电话过去,是爸爸接的,“这下你妈总算放心了,不用再惦记你住地下室安不安全、能不能吃好了……”

S这才知道,6年前妈妈来过北京,按照她给家里的邮寄地址找到了她住的地下室,在门口站了三个小时,悄悄离开了。爸爸说,妈妈回家后哭过好几次,开始一包一包地去超市买东西,然后默默地发快递给她,你妈说了,你自尊心强,千万别告诉你。

挂电话时,S哭成了泪人。

几乎所有北漂故事里,都有一对喋喋不休、全力阻挡的父母,想飞的孩子总是心怀怨怼——为什么你们永远不懂我?

那天,S终于明白,父母给她的爱,远比她想象得更深不见底。


3


假装“我很好”,不止是漂泊异乡的儿女们报喜不报忧的假话,那也是多少留守家中的爸爸妈妈不想让你担心的谎言。

朋友M打小就是亲戚朋友口中“别人家的孩子”,读大学、读研究生、找工作都是拔尖的人物,早早就拿到了北京户口。

她有个大五岁的姐姐,定居上海,姐妹两个人,都不在父母身边,每年除了春节,一家人难得团圆。

姐妹俩都劝父母离开老家搬来城市居住,但老人不愿意,上海的喧哗和北京的忙碌,都让他们无所适从,他们更不想,因为这种不适给孩子添麻烦。

M的工作要国内国外跑,有次国庆节接父母来玩,结果突然要出差去外地,就把爸妈撂在了家里。等工作结束返回北京,她发现爸妈除了下楼买菜连小区门都没出。妈妈说:“我和你爸人生地不熟,万一出去远了找不到家,这不是给你找事儿吗?”

三年前,爸妈去上海帮姐姐带孩子,妈妈伤了腰,在上海做手术后,回老家养了几年。去年M的宝宝出生,爸妈又打点行装来了北京。孩子6个月时,妈妈的腰突然动不了,不肯告诉M,偷偷跑去医院拍片子,吃了止疼药硬挺着。

M说,她和姐姐一直是父母的骄傲,在老家,亲戚朋友邻居提起她们都说“有出息”、“有能耐”,可60多岁的父母还奔波在为她们操劳的路上,这种无奈又有谁懂?

当你活成了“传说中”的孩子,父母也成了“不敢病”、“不敢老”的人。


4


好多年前,在杂志上看过一个故事。

有个姑娘,从小镇嫁到了大城市,婆家条件不错,老家人都说她“攀高枝儿”了。

婚后姑娘很少回家,和远在家乡的父母渐渐聊得很少,自己过得好就多说点,在婆家受委屈了就少说几句。不变是每次涨工资都会欢天喜地告诉父母,毕竟自己大学毕业生的身份一直是二老的骄傲。

慢慢地,父母开始每个月都让她往老家寄钱,刚开始还说干啥用,后来干脆直接规定了让她往家汇款的日子

父母供自己上大学不容易,姑娘每次都尽力满足父母的要求。但经年累月下来,渐渐有了想法,觉得父母纯粹是“养儿防老”,甚至觉得自己是他们的提款机。

十几年过去,父亲先走了,母亲身体也越来越不好,她回乡探望。那会正经历中年婚姻危机,虽不至于离婚,但已经有了自己买套房当后路的想法。即便这样,回家时她还是带了不少现金,想着母亲这个时候肯定需要钱。

谁知,一见到她,病榻上的母亲就像交代后事一般,颤颤巍巍从枕头底下拿出两张存折,一笔一笔有零有整,是她这些年给父母的钱。

恐怕再没有谁的爱,能像父母这般为我们做长远计了吧?担心女儿在高攀的婚姻里受气,想着万一闺女将来日子过得不好,至少可以留点钱应急……这样的爱有点笨,有点傻,还有点让人心酸。但除了父母,还有谁能这样去爱我们?

去年,一部《总有人偷偷爱着你》的视频刷爆了朋友圈,而在偷偷爱着你的人里 ,父母或许是最容易被忽略的。


漂泊在外的孩子,请试着去读懂父母的爱。

也许他们的爱很笨拙,就像一本自己手写的地图,也许他们的爱很朴实,就像冻在冰箱里的100个饺子,四种口味……但他们就这样活在儿女的误解里,从来没有一刻停止爱我们。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佛教导航-因果图鉴——地狱变相图(1)
【如何带孩子走出不安和无助】
做个不骂孩子的妈妈-3
我与青葱
这部剧应该叫《北京女子集邮手册》
确认过眼神,是准备死在北京的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