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翟博士”刷屏时,陈更夺冠“诗词大会”,这才是真正的北大博士

 陈更 


即使能力有限,也要全力以赴,即使输了,也要比从前更强,我一直都在与自己比,我要把最美好的自己,留在这终于相逢的决赛赛场。

 ——陈更


“麻花辫,青布衫,笑容一江春水。聊得了天文地理,造得了智能机器。

1992年,陈更出生,母亲梁秋侠是沣东中学的一名教师。

陈更打小就被爸妈带着去书店,她想买《脑筋急转弯》,爸爸递过来一本《十万个为什么》,陈更拿起一本《故事会》,妈妈换了一本《世界未解之谜》……

在这样的'强买强卖”间,陈更却也慢慢爱上了阅读。

陈更的曾祖父是一个书生,做过咸阳城里几所高中的校长。

爷爷在家中不大的空间中特辟了一块地方,把几个孩子从小的课本和课外书一本不落地存放起来。

后来,这些“家族遗产”都传到了陈更手中,每年寒暑假回到老家,陈更便在这些旧语文课本和《浮躁》等上世纪80年代的小说中度过,涉猎了不少超越同龄人的谈资。

从小学三年级起,陈更就一直写日记。

为了让陈更有更多的素材,每年假期,梁秋侠会带陈更去外地旅游,写游记。

陈更上小学时,喜欢看书,作文写得好,每次都会被当范文在班级朗读。

因为妈妈梁秋侠是一名英语教师,她的英语成绩也从来名列前茅。

初中起对朗诵产生兴趣,作为学校广播员的她,主持、演讲都不在话下。

青春时期的陈更像大多数少女一样,追郭敬明的《幻城》,看完了所有排行榜的小说。

2006年,陈更在秦都区育才中学读高中。

中学时期的陈更很爱做摘抄,“语文试卷里的阅读理解题会有一些文章选段,那都是精华。我就经常摘抄里面的句子。而且,语文课本里的文章大多都经得起反复品读。”

陈更的代课老师,对其赞誉有加。

物理老师陈俊贤说,陈更不仅学习成绩好,而且待人很有礼貌。

陈更不仅学习好,还是班里的团支部书记,积极参加学校各项竞赛活动。

陈更不仅是一个爱思考的人,也是一个特别自律的人,只要是她觉得应该去做好的事情,她就会不遗余力,甚至“压榨”自己。

高二那年寒假,临近过年时父母都回了老家,陈更一人留在了城里家中,吃着馒头、包子度日。

是因为寒假补习后,陈更感觉没把老师教的知识点记牢,担心直接回老家过年会将这些知识全都忘掉。

于是,“那段时间就像在修行一样,屋外是欢天喜地的过年气氛。”


2009年,高考621分,陈更以育才中学第一名的成绩被上海同济大学录取。

上了大学,如鱼得水的陈更逐一借阅哲学、散文,从看似零散、直白的话语中寻找灵感,她说,“对文学的理解就是对自己世界观的理解”。

也就是从那时起,陈更的内心世界逐步丰盈起来。大学毕业后,陈更被保送至北京大学。

“从进入燕园的第一天起,我就明白了要不断成为更美好的自己,同时不失为自己”。

“诗词女神”之外,陈更的“学霸光环”更是闪闪夺目。

在北大,陈更狂揽“国家奖学金”、“菲尼克斯奖学金”,北京大学“忠孝振兴奖学金”、“光华奖学金”等。

同时,她还担任学院本科生的高数课老师,成为学弟学妹们学习上的给力小伙伴。

在北大宿舍,陈更的书架从不整齐,桌上始终有一本摊开的书,用纸盒装的康师傅红茶压着书角。

“走的时候直接压好,回来不用再翻就能接着看。”

晚上边抹眼霜边泡脚边看书,这是陈更的日常。

有人曾说“优秀的人,优秀是一种习惯”,陈更真可谓争分夺秒地学习。

很多人赞美她是学霸和“天才“,陈更却说“我觉得自己智商并不是很高,我只是个从小刻苦学习的孩子,文科理科我都很努力,在本科前,我从来没有出现过偏科。”

2016年,陈更第一次站上了《中国诗词大会》的舞台。

《中国诗词大会》第一季第一期中,39道题陈更答对了38道,正确率最高且用时最短,从百人选手团中脱颖而出,成为攻擂者。

镜头里,两条长长的麻花辫,蓝布衫、黑长裙,人淡如菊又气场自若是她留给观众的第一印象。

第一次登台一鸣惊人。

与大多数选手不同的是,陈更一边从容地说出答案,一边给出诗句出处,阐述经自己注解的释义。

攻擂时,陈更缓缓解释,“中国诗词讲究四素:气象、体面、血脉、韵度;气象欲其浑厚、体面欲其宏达、血脉欲其贯通、韵度欲其飘逸。”

精彩的开场白再次惊叹了观众的目光。

当得知她是北京大学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专业的博士生,人们瞠目结舌,为一位理工科的女生融会贯通了诗词篇章的层层意境惊叹不已。

陈更抢答的速度非常快,被点评嘉宾康震老师冠以“快枪手”的称号。

她抢答时的果敢,连主持人董卿都不由赞叹,“我很佩服你的这种冒险精神,这让我看出了你身上有种男子气概。”

陈更解释说,“竞技就是展现实力,如果非得等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才能确定是‘文天祥’,那抢答就没有意义了。”

也正是她的“快手”,让她一次又一次送分给对手,最终与冠军失之交臂。

然而,陈更却说:“我喜欢不怕死、不计后果的那种快感。”

“为了一个虚无缥缈、无关国家民生的‘擂主’的位置,让我放弃那一瞬间闪烁而来的灵感和快意,不值当。

所以,对陈更来说,离场并不遗憾,酣畅淋漓地对答如流过,果断坚定地过关斩将过,便已足矣。

因为参加中国诗词大会,陈更成了“网红”,在她担任助教的一门课上,学生说:“我简直傻了,没想到高数的助教姐姐诗词这么棒!”

很多人是从《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认识陈更的。

尤其是第二季她在“守擂”环节与复旦附中武亦姝的激烈比拼,让她成为了观众口中“从函数定理的北大理工女博士到风花雪月的诗词女神”。

有一道题目是“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描述的是哪种鸟类?

抢到答题机会的陈更虽然根据诗句出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的上篇“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联想选择了正确答案“大雁”,却从未在意过其中“大雁”之深意。

点评时,康震老师将“月夜孤鸿”这一景象指出,再解释以近乎白话的“世无知音,孤苦难耐,情何以堪?”。

“鸿”孤独缥缈却又蔑视流俗的心境终得以清晰呈现。

从那之后,陈更渐渐不做过多的阐发,而是从嘉宾老师的讲评中体会:

柳宗元“万径人踪灭,千山鸟飞绝。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孤独与美;

感知陶渊明静心栖于躬耕,甘做农夫的恬淡开阔;

寻找张季鹰弃官回乡只为“鲈鱼堪脍”的潇洒奔放……

《诗词大会》在潜移默化中收起了陈更急躁的小性子,性情愈来愈温和豁达。

陈更,凭借“腹有诗书气自华”的知性气质,乐观自信、稳重果敢的气场,成为许多观众眼中的“学霸女神”。

台下的陈更,说参加诗词大会之于自己是“很幸运、很美好的事”。

“能够在学术研究之余参加喜爱的诗词类节目,能够体验与现场的诸多诗词大家交流,就足以让我享受全程。”

让陈更印象深刻的是,一位选手带着一本波兰诗人辛波斯卡的诗集《外物静默如谜》,在录制间隙翻看。

“他没有拿唐诗宋词,显然不是为了比赛才看的。我问他为什么看这本?他说因为最近在看这本,不想因为比赛打乱了阅读计划。”

这是真正的爱诗人,只有赤子心,没有胜负心,所以诗词大会在陈更心里是人间净土。

那里有最相知不用言语的知己、挚友,“这份温情无以替代,那份欢愉我们互通有无”。

其实,陈更在参加《中国诗词大会》之前,已经在诗词圈小有名气:

此前,她陆续参加过《中华好诗词》《成语英雄》《最爱是中华》《最爱中国字》等多个国学节目,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中华好诗词》特邀嘉宾赵忠祥,对陈更有很高评价。

在众人眼中,作为中国最高学府的“工科女”,又能对文史类的唐诗宋词有如此造诣,已足够神奇。

但在陈更眼中,这并不矛盾——不论是诗词还是力学研究,陈更都将其学习过程总结为“格物致知”,即推究事物的原理,从而获得知识。

她拒绝别人给自己戴上“学霸女神”的帽子,“学霸是那种天赋特别好、一点即通的人,但我不是聪明孩子,我属于从小就特别喜欢下死功的那种,特平凡。”

陈更的成长受家庭影响很大,“我的家人都是性情憨厚淳朴的人,他们对我言传身教,让我成为现在这样。”

书籍更是陈更一路成长最重要的伙伴。

“一个人的价值观是逐渐形成的,我觉得一个人看过什么书,会影响他的一生。以及他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什么才是他心中有意义的生活。”

陈更曾在网上看到有人问‘童年读诗词有什么好处’?

有一个回答让她终身不忘:

所有童年生吞硬嚼下去的古诗词,都已经携带作者创作时那一刻的情深,在我们此后漫长的一生中草蛇灰线,伏脉千里。

看到《中国诗词大会》第四季的第九场,很多观众着急了,“陈更输了攻擂,看来又拿不到冠军了。”

“明天可是最后一场了。”

2月14日晚中国诗词大会第四季决赛的最后一场对决,是两个工科博士的“神仙打架”。

最终,陈更以5比2的比分毫无争议地战胜了来自中科院的在读博士生孙晓婧。

恭喜陈更,唯一一个参加了四季诗词大会的选手,无冕之王终于找到了她的王冠。

整日埋头做实验的日子里,遭遇失败是家常便饭,常常会遇到做了大半年的工作却是无用功。

这时候,最好的舒缓压力的方法就是读诗词,感知中国传统文化中宁静致远的力量。

实际上,陈更虽自小痴迷阅读,但却是考上研究生之后才接触诗词的。

在读研究生之前,陈更更偏爱现代小说散文。一个偶然的机会,陈更从古典诗词中寻觅到人间难得的美好,“诗词虽短小,但其中有日月山河”。

启蒙读物是《蒋勋说唐诗》。陈更说:“这本书的特别之处在于,诗词不仅照进历史与美学,还照进生活,能让读者看到诗人的人格与灵魂对自己的引导。

‘一春梦雨常飘瓦,尽日灵风不满旗’,让人在似懂非懂之间感受到美;

‘开到荼蘼花事了,丝丝天棘出莓墙’,让你发现在季节流转中的妙趣。

从研一到研四,从《唐诗三百首》到一些诗人的全集,陈更一直在读诗词。

“寒暑假读,吃饭读,坐地铁、坐火车读,睡前读,晨读”,填补了没有从小开始积累的遗憾。

舞台上的陈更“总是笑盈盈的,穿一身蓝袄青裙,有古君子之风”,台下的她其实是个随性感性的小姑娘。

生活中的陈更也和其他小女生一样,喜欢自拍,也会吐槽,不只是众人眼中女博士的刻板印象。

“我很感性的,极度爱哭,经常读着某首诗时眼泪汪汪的。”

陈更的周末没有追剧、没有逛街、没有综艺。

作为工科博士,陈更的日常是这样的:每天早上7点起床、晚上12点睡觉,其他时间大部分就在实验室。

实验室门口的小巷子里有个煎饼摊,午饭常常就买个煎饼解决,早饭是一杯柠檬糖水,晚饭常是一碗麦片。

学诗的时间,是从吃饭时间里省下来的。

正如叶嘉莹先生所说,“这本不是出于追求学问知识的用心,而是出于古典诗词中所蕴含的一种感发生命对我的感动和召唤。”

看到《念奴娇·春情》下写着作者“宋李清照”,陈更会突然恍惚:

“这首词经历了多少历史风雨,经过多少风流人物的手,千辛万苦才传到我眼前,却只为告诉我,千年前的一位女子,坐在她的南窗下,有过这样一个斜风细雨的春日午后。这是一件多么神奇而幸福的事情!”

陈更给手机文件夹都起了名字,“只想让目遇之而有美感”。手机备份文件夹名叫“过尽晓莺啼处”,出自晏几道的《清平乐》。

“这句词的感觉很像过往的那些美好日子,有飞珠溅玉的晓莺啼过的回忆”。

这个26岁的年轻女孩,她说,自己的理想,只是做一个学问人,“不慕繁华,依子空谷”。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她是北京大学工科美女博士,勇夺文科竞赛冠军,网友却很心疼她
理工女炼成《中国诗词大会》翘楚 陈更:中国诗词自有日月山川
她是北京大学博士,中国诗词大会冠军,如今读博7年仍未毕业?
诗词大会第四季收官,北大女博士4年终折桂——会读诗的你最美!
神仙打架!诗词大会上看两工科博士的巅峰对决。附超精彩成语“飞花令”
诗词大会冠军陈更用错格律跌落神坛?曾保送北大博士今6年未毕业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