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古城村为国家铁路建设做贡献的先进人物

观兖州 知天下





古城村为国家铁路建设做贡献的先进人物

郝理存 张洪志

自古古城村人民就以诚实忠厚、勤奋实干而著称。上世纪七十年代,兖州铁路系统出现的两位全国先进模范人物就来自古城村。

古城村及周边几个村庄,由于离兖州铁路火车站较近的原因,建国前后有不少年轻力壮的农民为支援国家铁路建设,纷纷参加铁路工作,其中高荣先、王悦义、孔宪文、刘殿法等几人,都是在国家面临自然灾害的困难时期,克服重重困难,在铁路战线上坚持工作直至离休、退休。

高荣先同志是民国年间参加铁路工作的一位老工人,由于他有文化参加工作不久,被分配到兖州工务段路桥工程队工作,他认真学习铁路桥梁建设、维修的基础知识,从一名普通工人逐渐成长为一名技术员。

1948年兖州解放后,兖州铁路工人就与百万支前民工一样,积极投入到紧张的支援淮海战役前线的支前工作中去。当年的津浦铁路线,既是我军向淮海战场输送人员、战略物资的钢铁运输线,又是被国民党军队飞机和炮火封锁破坏的重点,铁路桥梁更是确保钢铁运输线畅通的重中之重。高荣先与路桥工程队的工友们,冒着敌机狂轰乱炸的危险,不顾个人安危,在那全凭人力手工施工的战争岁月里,他们为修复那一座座被敌机破坏的铁路桥梁,磨破了双手,累痛了双肩和双腿,为支援人民解放军取得淮海战役的胜利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支前运动结束后,高荣先光荣地成为一名共产党员。

建国后,高荣先被调到济南铁路局路桥工程处工作,由于他对铁路建桥工程贡献卓著,被提升为铁路桥梁工程师,多次被济南铁路局授予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1967年,高荣先光荣离休后,又被原单位请回任铁路桥梁建设工程顾问,继续发挥余热老有所为工作了十几年。直到七十多岁才被儿女们请回家养老,2005年以九十八岁高龄逝世,他把毕生的精力奉献给了他热爱的铁路桥梁工程建设事业。

王悦义,一九三八年出生,在祖籍兖州古城村长大,他从小就听话,勤快,总是帮着家里割草、干活,天热了,在泗河里洗澡摸鱼,练就了一身好水性。回忆起他一九五八年考铁路,觉得是赶上个好时机。为了加快国民经济的发展,那一年,党中央做出了“振兴经济,振兴工业”的重大决策,工业战线上实施了在全国“大招工”的策略。二十岁的他,伙同本村的孔宪文、刘殿法等几个年轻人考取了兖州机务段,成为一名铁路工人。

那个年代,铁路运输工具落后,生产力低下,兖州机务段使用的大都是日本人留下的老式蒸汽火车头,它上水加煤全靠繁重的体力劳动来完成。进段以后,王悦义被分配到装备车间给库房内待发的火车头上煤,他说,这可是个不轻快的活儿,两个人抬着装满近二百斤煤炭的大筐,踏着45度的斜上坡,竭尽全力抬到四、五米高的煤台上,再倒进火车头的煤斗里,一个班下来,身子骨累的像散了架似的。而当时每月的工资只有15块钱,只是仅够自己的生活费,面对着收入低,活儿即脏又重的困境,王悦义咬咬牙坚持了下来。

一年后,因为工作的需要,他被分配到火车头上当一名司炉。蒸汽火车上一班三个人,分别为开火车的司机和烧火的副司机、司炉,人们戏称为“大车”、“大烧”、“小烧”。每跑一趟车,“大烧”和他这个“小烧”,都要轮换着,塌下身子弯着腰,一锹接一锹地把五、六吨煤炭投进炉膛里。寒冬腊月,穿一身单薄的帆布“油包”,都是忙活地汗流浃背,到了炎日盛夏,守着个大锅炉,上蒸下烤,挥汗如雨,酷热难耐。

而这添炭烧火的活儿,可来不得半点的懈怠与偷懒,否则,炉子里的火就蔫了,火车就跑不上速度,给你脸色看。一趟车跑下来,烟熏火燎,个顶个的灰头垢面,疲惫不堪,那形象,恰如人们形容的那样,“远看像个拾炭的,近看原来是机务段的。”

工作上艰苦,偏偏又遇上国家三年困难时期,物资极度匮乏,人们吃饭都成了大问题。谈到每次叫班跑车,都是到食堂买一捧蒸熟的地瓜干来充饥,车还没走出几站,就已是饥肠辘辘了。说起这些,老王如今还是直摆头。而休班时,还要被单位叫去南四湖里捞苲草,来弥补集体的缺粮之炊。那时候,他每月的计划粮中倒是有几斤细粮,可自己舍不得吃,都是拿回家孝敬老人。在如此脏累、饥饿的条件下,有些人被所谓的“七级工,八级工,不如社员一沟葱”所诱惑冒然辞职,离开铁路回乡务农。王悦义与多数年轻人一样,深信困难是暂时的,前途是光明的。凭着一颗对乘务工作的热爱,他横下决心,坚持干一辈子铁路,跑一辈子车。

希望和成功总是眷顾那些充满信心、矢志不渝的人们。后经自己不断的刻苦学习,虚心向老师傅请教,努力钻研业务技能,王悦义一步步由司炉晋升为副司机、司机,实现了自己开火车的愿望,1972年又光荣的入党。

行内人都知道,全国铁路战线上有一面名声显赫的旗帜——“毛泽东号”机车组。

它是在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中,冒着敌人的狂轰滥炸,抢运前方急需的战略物资,屡立战功而被命名的。在经济建设的年代,它又连创铁路战线安全行车的最佳成绩,再立新功,其先进事迹,多年来在全路轰轰烈烈地学习推广。原兖州机务段建设型5196号机车组,就是在学习热潮中,1976年被济南铁路局命名学习“毛泽东号”模范机车组,济南铁路局和兖州机务段领导在5196号机车前(后排),与王悦义司机长(前排右2)和机车组全体人员合影(图1)。机车驾驶室一侧镶挂着铜制的红旗式样标志。王悦义是这台先进机车组的第三任司机长,即车上三个机班九个人的头儿。

5196号机车组,常年牵引着客货列车,奔跑在磁窑至莱芜东站。这个区段是单线运行,弯道多,矿区多,途中甩挂车辆频繁,极易发生撞车、掉道、挤坏道岔等各类事故,加之沿线村庄多、集市多,致使行人和牲畜时常穿越线路还侵道、占道,稍有疏忽,就会造成人身伤害。无论是发生行车事故,还是人身事故,即使是出现了因操作不良,列车停在坡道上,拉不上去的途停事故,安全成绩都要归零,什么红旗标兵、模范命名全部化为乌有。

面对行车安全中的复杂情况和诸多威胁,新上任的王悦义,对如何带领机组一班人,确保安全、优质、高效地跑好每一趟车,把这面红旗稳稳地扛起来,让它更鲜艳更光亮地高高飘扬着,倍感压力大责任重。是啊!对于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他来说,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

王悦义毕竟是条硬汉子,他静下心来,总结前任的管理经验,结合自己多年跑车的深切体会,认准了一个理儿:安全第一,安全至上,没有安全就没有一切,必须念好安全这本经。于是他与车上的伙计们一起,借鉴他人的事故教训,自编了一套形象且通俗的安全警句,挂在司机室里,如:“行车千万天,事故发生在一瞬间。”“一丝不苟保安全,半分疏忽生祸端。”“ 责任心是安全之魂,标准化是安全之本”等等。让机车组的九个人,乘务中抬头就能看见警示,头脑始终绷紧安全这根弦。每跑一趟车,王悦义都是严于律己,带头严格规章制度,坚持“车动集中看,了望不间断。”对关键区段、特殊天气,采取非常的、有效的安全行车措施。平日里,王悦义带领大伙学习业务知识,开展技术练兵,提高各自的开车、焚火技能,并精心养护好机车设备,做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他就是这样,勤奋,认真,执着地坚守在司机长的岗位上,紧紧抓住行车安全这个牛鼻子不放,并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

王悦义紧密团结机车组一班人,牢牢抓紧行车安全这根弦,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为保持连续多年的超百万公里行车安全荣誉而共同努力。他们每一次出车前,都提前认真检查机车各主要部位的安全性能。

王悦义与5196机车组九名同事紧密地团结在一起,在检查、维修好机车能始终保持安全行驶状态的同时,还狠抓车用煤炭的节约工作,不让一粒煤炭掉在车外浪费掉,经过他们多年的努力,在保持了5196机车组安全行驶,按时完成任务的同时,又连续保持了多年的班组节煤奖荣誉。

王悦义在1596机车组既是司机长又是党小组长,工作中他吃苦在前,享乐在后,他经常以一个优秀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带领机车组党员群众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团结机车组全体组员为保持连续多年安全行驶的荣誉而共同奋斗。济南铁路局授予王悦义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并连续多年光荣出席济南铁路局党代会。

1977年,5196号机车组先后被济南铁路局、铁道部授予“安全行驶超百万公里先进集体”荣誉称号,王悦义个人也被济南铁路局、铁道部授予“全国铁路系统安全生产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王悦义在表彰大会结束后,戴着大红花接受《人民铁道报》、《济南铁道报》记者们的采访。王悦义和5196机车组的先进事迹多次在《人民铁道报》、《济南铁道报》上报道。

有耕耘就会有收获,付出的愈多,收获的就愈丰厚。在他担任司机长期间,5196这个模范包乘组,团结向上,拼搏进取,使机车质量不断提高,安全成绩逐年攀升,机车的安全总走行公里跨越上一百万公里的台阶,相当于这台火车头围绕地球转了二十五圈。5196机车组当年是全国铁路系统率先实现安全行车一百万公里的模范机车组,这个荣誉王悦义与他的工友们一直保持了多年,并连续递增了数十万公里。令人骄傲的成绩,赢得了让人尊崇的荣誉。5196机组被铁路局评为安全标杆班组,还被铁道部评为“全国铁路百面安全红旗”,成为全路的一个安全排头兵。王悦义本人也连续评为铁道部和铁路局的先进生产者,1977年和1982年,先后两次代表5196包乘组,去北京人民大会堂参加全国铁路“学大庆会议”和“安全先进集体表彰大会”,还受到李先念、谷牧、余秋里等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并合影留念。参会归来,兖州机务段领导来家祝贺慰问,古城的父老乡亲觉得的是村上的一份荣耀和骄傲。

在1980年前后多年的春节前夕,古城村每年到这个时候都会热闹一番,那是济南铁路局、兖州机务段的领导们带着记者扛着采访的摄像机,敲锣打鼓地又来到王悦义家中,给他送立功喜报和春节慰问信来了。王悦义家小小院落里挤满了全村老少冒雪前来祝贺的人们。

流年似水,在火车头上摸爬滚打近三十年,把最好的青春年华都奉献给了铁路的王悦义,一九八七年卸下工作的担子,光荣退休,由次子王建忠顶替上班。正可谓,“船到码头车到站”该歇息歇息了,然而,赋闲在家的他,赋而不闲,并没有一味的养老。在村里,他积极参加党组织活动,团结邻里,尽力帮助有困难的村民,为美丽乡村建设作出一份贡献。他秉承忠厚人家的传统,孝道为上,敬老感恩;育子有方,不苟言传,重于身教。还在家门口收拾着一块小菜园,地里的蔬菜长得水灵着呢!因老伴身体欠佳,又主动承揽起照看后代,洗桨做饭的琐碎家务。特别是说到几年来精心伺奉卧床的老母亲时,坐在一旁的老伴更是颇有感慨。那一年,97岁高龄的老母亲,不慎在家摔倒,造成股骨头骨折,虽经手术,仍不能下床站立,生活无法自理,夫妻二人轮流守护床前,端水喂饭,擦屎刮尿,定时给老人翻身擦身。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

可他俩无怨无悔地精心伺候了老人家四年之久,使她在101岁的期颐之年,安祥辞世。

王悦义光荣退休三十多年了,三十多年以来,他夫妇俩精心收藏着到北京人民大会堂开会的代表证、奖状和国家领导人在人民大会堂接见全体与会代表的加长照片。王悦义说我在铁路战线工作了一生,没给子女留下物资财富,我一生老实本分地为国家做贡献,得到了国家的奖励,这是比金钱还要贵重的精神财富,是我们王家的传家宝,要世世代代传承下去。

质朴厚道,勤奋节俭的家风,孝老爱幼,友善邻里的美德,潜移默化地影响、熏陶着王悦义的下一代,使之薪火相传,代代相递。已过“知天命”的大儿子王建国,已连续四届被当选为古城村党支部书记,他为人正直,办事公道,带领村民致富奔小康,深受大家的支持和拥护。二儿子王建忠子承父业,也是一名火车司机,如同他父亲一样,爱岗敬业,尽职尽责,为铁路运输做着积极的贡献。

在部队已超期服役达五年之久的孙子,戎装卫国,也是一名表现出色的革命军人。

如今,王悦义一家儿孙绕膝,相敬如宾,事业有成,其乐融融。

古城村中出现的为国家铁路事业奉献一生青春年华的高荣先、王悦义两位劳动模范、先进人物,既是兖州铁路部门的光荣历史,也是古城村人民学习的榜样,也是全村人民的荣耀和骄傲。

(2019年春天,王悦义同志不幸因病逝世,本文是对他最好的纪念)

——选自《兖州春秋》年刊第八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以周总理之名永存,上海铁路局上海机务段“周恩来”号机车的故事
1946年10月30日-“毛泽东号”机车正式命名
震撼!77台蒸汽机车在此“集结”!
兖州机务段:百年老段,历史功臣!
可能会有某一条你不太了解——比较偏门的前进型蒸汽机车小知识
中国铁路西安局集团有限公司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