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同心对话|刘海翔:提升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泉港、爱上泉港,为了让更多的人有机会阅读到优秀泉港人创作的书籍,泉港区委统战部自3月份起开展“同心捐书”行动,向社会各界发起捐书倡议。

活动开展以来,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积极参与,截至目前,泉港区新阶联“同心图书室”累计收到书籍1160本。

本期“同心对话”,采访到的捐书者是刘海翔教授。


刘海翔教授简介

刘海翔,祖籍泉港区峰尾镇。现任厦门华厦学院商务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学校通识课程建设委员会主任。

从厦门大学毕业后,担任过六年新华社记者,于1989年获美方大学全额奖学金前往美国留学。在留美学习、工作近三十年后,于2018年初受聘回国。出版《欧洲大地的中国风》《哈佛毕业典礼演讲精选》《耶鲁古文明发现史》《能源传:一部人类生存危机史》《体态语言》等个人专著和译著,并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光明日报》等主流媒体上发表系列文章。开设的讲座有《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世界五百强企业文化漫谈》《亲历McKinsey:麦肯锡方法漫谈》《一带一路与东盟十国》《人生三论:论读书、论音乐、论旅行》等。

厦门大学外文系英语专业文学学士;

美国南美以美大学(Southern Methodist University)文学硕士(MA);

美国北德克萨斯州立大学(University of North Texas)理学硕士(MS);

美国德克萨斯州立大学达拉斯分校(UT Dallas) EMBA项目学习;

曾任职于麦肯锡管理咨询公司(McKinsey & Co)和两家世界500强公司;




写在采访前

“Exploring the world, that is what life is all about”.

如果对刘海翔教授有所了解,你会发现他是一个热衷于看世界,热衷于研究“中国风”的人。

西雅图艺术博物馆部分馆藏(刘海翔摄)
 

纽约大都会博物馆部分馆藏(刘海翔摄)

美国首都华盛顿国家艺术博物馆部分馆藏(刘海翔摄)

曾在国内外多个不同城市生活,也到过不少国家旅行,西雅图艺术博物馆、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美国首都华盛顿国家艺术博物馆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因为一本书,他到波士顿时特意去看了瓦尔登湖;因为一幅画,他到阿姆斯特丹时专门去看了梵高博物馆;因为一首歌,他冬季到台北去看雨,在下榻处边喝咖啡边看窗外雨中的台北101。

对他来说,梦是唯一行李。

古话说,“行千里路,读万卷书”。刘海翔教授觉得自己是幸运的,能够有机会体验不同城市的人间烟火,感受中西文化的丰富内涵。睁开眼睛看世界,他觉得在当今这个“地球村”和“世界是平的”时代,我们,特别是新时代的年轻人,更需要有他常说的“开放的学,批评的用”的态度,培养跨文化学习的能力,构建国际化视野,感受更丰富的人生。

他很喜欢海子的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那诗里所描写的,是一种既美好而又略带感伤的生活状态。故乡峰尾圭峰地处海边,好像平常的日子,也带有一种特别的诗意,而对他来说,因为那里是祖辈生活的地方,还带有厚重的历史感。他常常想象着面海而生的那种日子,有时会有种“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感慨。

在他看来,人生就是探索,就是体验,当然也是分享,也是奉献。

多年来,刘海翔教授一直致力于“中国风”与“文化自信”课题的研究,本期“同心对话”围绕这个课题,对刘海翔教授进行了采访,以下是采访全文。

Y:您在向泉港区新阶联“同心图书室”捐赠的书本中,有一本《欧洲大地的中国风》,您选择捐这本书的初衷是什么?
刘海翔:我的父亲从泉港考上大学,毕业后到外地工作,所以我从小在龙岩出生、长大。这次有机会为故乡泉港赠书,感到是一种精神的回归。

故乡泉港是一个人文璀璨、底蕴厚重的地方,向来有注重文化和教育的传统,泉港区还特意设立了 “同心图书室”,让海风的吹拂中带有书香的气息。我很高兴自己的作品能够入藏故乡的图书馆,并借此机会,向家乡父老汇报我的一点研究心得,跟更多的读者在阅读中分享一些生动有趣的故事。

我选《欧洲大地的中国风》这本书,是因为这是一部介绍中西文化艺术交流史的著作,是“一带一路”的历史故事,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在中西交流的过程中,起到过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泉州讲“中国风”的故事,我想会是一种特别有意思的体验。

Y:多年来,您一直从事“'中国风’与文化自信”的课题研究,您对“中国风”的定义是什么?
刘海翔:狭义的“中国风”源自一个法语词汇,“Chinoiserie”,意为“汉风”、“中国风”、“中国风格”或“中国热”,这个法语词汇专门用来指中国艺术对十七、十八世纪期间欧洲艺术,包括绘画、建筑、家具、瓷器等方面的影响;广义的“中国风”则几乎适用于全部带有东方风格的艺术,不管它是原作或是欧洲人的仿制品。

我在1989年赴美留学,学习西方艺术史,因为对文化研究感兴趣,我从一开始就十分关注西方如何看待中国艺术和中国艺术对西方艺术的影响这个课题,我的研究生论文“十八世纪法国艺术里的中国风”,是中国人在这个领域的最早探索之一,被论文指导教授德里斯克尔博士称为“极有价值的研究”。我曾在世界著名的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做过短期研究工作,深入该馆库房探访亚洲部藏品,也曾四访欧洲,探寻欧洲艺术“中国风”的遗迹,在法国巴黎的卢浮宫,品味艺术品上记载的世纪风云。《欧洲大地的“中国风”》就是在上述基础上写作而成的。

Y:“文化自信”是一个说不尽的话题,中国人曾以五千年悠久的文明为自豪,也曾在积贫积弱中将落后的原因归结于中国传统文化,回顾中国百年传统文化的流失和重建,您认为中国文化自信经历了怎样的失落与上升过程?

刘海翔:过去人们研究得比较多的是“欧风美雨”,说的是西方文化艺术对中国的影响,而我则一向认为,文化交流不可能是单向的,在现实中会是双向的,在西方文化艺术影响东方的同时,东方的文化艺术一定也对西方产生过影响。

“观今宜鉴古”,回顾历史,让我们把目光投向十八世纪的法国,我们会惊奇地看到,在当时的欧洲大地上,曾掀起过一股强劲的“中国风”:中国的文化、中国的哲学、中国的艺术、中国在欧洲人想象中的“开明君主制”等等,都是法国宫廷和主流社会里时髦的谈论话题和积极的摹仿对象。

拂去历史的尘垢,我们发现,原来在中国传统文化厚重的土层里,有那么多前人的积淀与思考。也许说“太阳底下无新事”有点夸张,但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很多困惑和疑难问题,前人也很可能曾经遇到过,那么,我们借鉴前人的思考,就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得更高更远些,想得更全面更深刻些,最重要的,是能够超脱些。这样,我们说“文化自信”就有历史的基础,也更有底气。

Y:中国的典章、制度、文学、思想、艺术、建筑,甚至衣食住行,在十七八世纪的欧洲可谓大行其道,但人们谈论更多的是西方对东方、外国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而很少谈论中国文化对西方国家的影响,您认为出现这个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刘海翔:有关这方面的论述汗牛充栋,也不是一两句话能够说清楚的,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文化软实力的原因。好在现在人们越来越多的认识到了研究跨文化沟通和交流的重要性,“中国文化对西方国家的影响”这方面的课题有越来越多的人在研究。

如何讲好中国故事,让西方和世界的读者爱听爱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现在成了很多人关注的话题,也是一个现实面临的问题。“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需要耐心、长期、久久为功的去做。

在跨文化交往中,抱着一颗平常心,平等的交流,换位思考,互相理解,就好。

Y:现如今,中国元素俨然成为了时尚的“风向标”,频繁出现在年轻人的生活中,如受欢迎的中式婚礼,走红的故宫文创,从仿妆到汉服的爆单,从“中国街拍”到“中国元素”,国潮已成为趋势,您怎样看待这样一种现象?
刘海翔:一种文化现象的出现,必然有其能够流行的道理。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够回归,能够吸引当下的年轻人,是由于人们对自己文化有兴趣,有共鸣,有自信。

Y:今日的中国文化自信携带着优秀传统文化的温度,相同的,“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是对古代丝绸之路的继承和发扬,中国文化自信与“一带一路”有着内在的契合性。您认为中国文化自信给“一带一路”倡议的启示是什么?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您认为中国文化自信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是什么?

刘海翔:你这个问题很好,因为学习历史,就是为了能为今天提供一个借鉴的框架,如果能有助于指导我们的工作和生活,那就更好了。我们对文化的学习和理解,要有深度、有广度,最重要的,是要有温度。以文化人,让“一带一路”真正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从而促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民的交往中,要通过介绍中国文化,搭建起人心沟通的桥梁。要善于讲接地气的有人情味的故事,举具体的来自普通人的例子。要用更长的时间跨度去看,去考虑问题,不要急功近利,很多事情,不是发文件、开大会,就能解决问题的。要相信一线群众的创造力和交往能力,真正的高手在民间,真正的“民心相通”,在于普通人之间的交往与了解。

我经常说的一句话是:在推动“一带一路”的国际交流中,听懂双方语言很重要,能听懂并不单是语言上的听懂,更是文化上的听懂。

Y:您认为如何通过提升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认同感,从而争取更多的人心,凝聚更广泛的力量?

刘海翔:文化自信要从两个方面来说,一方面是对自己文化的信心,一方面是他人觉得你的文化好。优秀的文化,是“软实力”的体现。文化的认同,是最大公约数。

Y:以泉港峰尾的圭峰古城为例,您认为如何挖据整理、传承弘扬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从而建立文化自信,让对乡土的热爱成为联结泉港人的精神纽带。

刘海翔:谢谢你提到泉港峰尾的圭峰古城。这是一个我很喜欢谈,也特别想和朋友们谈论的话题。

对我来说,对乡土的热爱,就是走在圭峰古城时,眼前和周边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是城外的一片海天交接之处,是前辈生活过的地方,因为我在那里,好像能看到先辈的足迹,听到他们的话语,聆听到历史的回声。

我在很早以前,就用英文撰写文章,在海外报刊发表,介绍中国的一些优秀文化和传统遗产,比如福建永定的圆土楼和广西花山的岩画,后来这些景点都进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人们常说,地方的就是世界的。发扬好本乡本土的历史和文化,对传统文化振兴和地方经济建设,也能起到独特的推动作用。希望圭峰古城能够成为泉港和泉州的一张名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魅力中国艺术推选人物:刘海全
盆景与文化自信
《飞越丝路·艺术同心》王琛大型摄影长卷创世界纪录协会“世界最长的个人摄影长卷”世界纪录成功
泉州海丝艺术公园元宵赏灯攻略
赵振川:中国画的好坏由中国人说的算
文化解读开幕式|充满文化自信的艺术浪漫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