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人忆乡愁 | 泉州泉港:闽南古镇——老峰尾

此处与别处永远不同,只因唤之一声“故乡”。倘若不是在外求学,年少时以为会如长辈们一般于这度过此生,看潮涨潮落,云卷云舒。

“依海而生,与神灵为邻”此句形容这座小镇再适合不过。

老峰尾·念你千千万万遍

潮水纹斑驳 陈奕青 摄

峰尾是亚热带气候半岛,三面环海,一面连山,古称“烽火岛”。

又称“圭峰”,因后人仰慕先贤卢琦(号“圭峰”)而立此名。因岩山贯穿半岛其中,取意“岩峰之尾”,故称“峰尾”。

明洪武二十年始建峰尾古城,由于水陆交通便利,自古乃名埠良港、渔商重镇,海上贸易发达,又有“小上海”之誉。至今600余年的历史,与惠安的崇武镇、石狮的祥芝镇、晋江的深沪镇,并称“闽南四大渔业重镇”。

在外求学归来时,探访街头巷陌的古宅民居。抬头时见历史,转瞬窥见故事。

南洋的滴水兽,传统民居的出砖入石,高耸的燕尾陵,磨得光滑的石板路,拱形的番仔楼,各样的石敢当,这是古城里砖石所藏的秘密。颜色鲜艳的福船,听海浪涛声,看捕鱼人抓螃蟹,与孩童捡海螺盖城堡,礁石鬼斧神工,这是半岛的故事。

古城·进士第

进士第大厝 陈奕青 摄

木雕 陈奕青 摄

此座进士第,是古城里最为气派的老宅。

离回澜书院不远处的山门十分气派,昙花与月季穿墙而出。屋顶的泥塑随着时间已风化,轻推扉门入庭院。木雕的横梁之间,“进士第”三字赫然。遥想当年科举高中,众人熙攘是一番怎样的景象。科举已成过往,历史却终留痕迹。

古城·喵咩啾

准备跳跃的喵 陈奕青 摄

陈奕青 摄

啾啾 陈奕青 摄

屋顶上的猫是最为自由的,慵懒地晒着太阳,在四处的屋宇间纵横。见过橘色的、灰色的、黑白的,但再也难以回到初见时的怕它挠又想亲近的情愫。与狗相比,猫对于陌生人来得更加温顺。我不曾养过猫,却曾抚摸过。

羊的命运是成为祭品,正月初九是最后的日子。牲祭,留有上古时期的痕迹。此处的羊,与别处的白羊不同,一袭黑衣。

那日无意间看着房梁上立着一只鸟,光秃秃的屋脊,澄净的蓝天,十分显眼。与城市的几何天空不同,此处的鸟鸣恍如隔世。在不远处是海,此处有风,迎风而上。

我是一只小小鸟,怎么飞也飞不高。可曾听闻,北海有鱼,其名为鲲。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古城·打银澳

旧时峰城经济繁荣,此地打银的铺子就有十多家,故称为打银。此处的澳口与圭峰澳、前亭澳相连。外婆家于此,因而儿时常与弟弟们来此处耍。此处澳口的高处,有一园唤之“海景公园”,其内有从前哨兵所。

沙滩上听浪涛声、鸟鸣声、孩童嬉笑声,惬意。

古城·义烈庙

姑妈宫的燕尾脊 陈奕青 摄

宫内的藻井 陈奕青 摄

姑妈宫,即义烈庙。旧时的宫我只曾远远窥过一眼,不想后来坍塌重建。宫庙素来是不懂如何分的,只知这宫里的那位神灵名益娘。南来北往的讨海人,启航或归时,一炷香一捧金纸一对圣杯,好不虔诚。

娘娘诞辰,红衫的女子,酬神的戏子,嬉闹的孩童,叫卖的冰糖葫芦,好不热闹。

古城·庭院

三角梅与栏杆 陈奕青 摄

内庭 陈奕青 摄

城内的商贸行,早已不再往来海货。门楣上的字号显露着何时何年所建,一花一草都在石头城里。此处的人素来喜欢养昙花与芦荟,待昙花开时可作汤,是味中药。

草木繁华,亭台楼阁,红砖灰石。

古城·建筑

绣花楼 陈奕青 摄

番仔楼 陈奕青 摄

南洋楼

路过此处摄影,屋里的孩子跑出来看,眼神里满是好奇。他大概不知道这楼有怎样的历史,也不知是从何而来。城内有石头厝,红砖厝,南洋风格的番仔楼,体现着闽南文化与海洋文化的结合。当年下南洋的那批先人,不知是否最终落叶归根。

屋顶上的棒叶落地生根长得茂盛,在石桥不远处这一红砖白墙的小楼建筑显得格外特别。站在小楼上看风景,想起一句诗——“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古城·生活

晒鱼干 陈奕青 摄

捕鱼人 陈奕青 摄

突堤式简易码头停靠的渔船收获养殖的海蛎,三轮摩托穿行于码头,满载而归。从此处远眺便是茫茫的海,不时有海鸥穿行。沐海耕渔,是此处最生动的写照。

古城·圭峰澳

起海国文明,作东南巨镇,乃是圭峰塔上之字。圭峰澳的沙滩上有一井,虽在海边却是淡水。圭峰塔不高,却是旧时引导渔船归航的航标。多少人曾在这里盼归,多少人又在此处远航。

古城·石狗尾

石狗吠天 陈奕青 摄

沙堤束带 陈奕青 摄

旧时圭峰十二景中道尽城内外的美景,此处于旧城下的海滨,唤“石狗尾”。此处亦是“石狗吠天”“石鸡报晓”的天然礁石。有人言此礁为石鸡,亦有称石狗。于海天处守圭峰,扼住湄洲的要道。不远处野菊遍地,任海风飘散。

“沙堤束带”是旧圭峰十二景之一,位于北城门外。此海域唤后龙湾,不远处可见肖厝港的码头。风里来雨里去,小船飘摇。

古城·回澜书院

书院门楣 陈奕青 摄

对联


窗台 陈奕青 摄

窗户上的对联,可知此处是书院。朗朗书声早已难听见,但此处的书香气息仍存。看门楣的“回澜”二字,知其名。轻推门扉,里面的阿嬷甚是热情。说是参观,问我等是否要坐下喝杯茶。

风送书声远,月穿字迹名。

古城·造船厂

水密隔舱,先人智慧。上等的木材,巧手的匠人。在海滩的乱石中,造船人敲敲打打。木成舟,小船只就唤作舢板。工业时代的来临,木船的制造渐渐退居于阁内,化成船模。与铁船比,更爱这木船。

木船有木香,本为天然,其造型亦有点睛,配色何等浪漫。

古城·滴水兽

各色各样的滴水兽,来自于南洋。在雨天它才出水注,好不威风。有的人家将房上的屋脊做成小兽,倒令人想起故宫上的仙人和神兽来。有的人家倒也将烟囱做成金鱼状,一缕青烟吐出,也是妙哉。

古城·古街井

北门遗址 陈奕青 摄

老街与井,原本的石板路面铺上了水泥。老房子坍塌后,植被疯狂生长。有的井水还有人家在吃,有的则无人问津。有的古大厝被一把锁锁住了过往,楼顶坍塌也十分可惜。

楼能住人,人亦养楼。

古城·微观

重建永全社的木构件 陈奕青 摄

戏台石构件 陈奕青 摄

燕尾陵 陈奕青 摄

瓦当 陈奕青 摄

石敢当 陈奕青 摄

屋顶 陈奕青 摄

峰尾古城,依海而生。镇海永胜,镇峰永全。古城里的民居,每处都有所不同。街巷错综复杂,又路路皆通。有时抬头看,总有意外的发现。植物与小动物是城里的动静结合。微观世界里看古城,是古人别出心裁处处流露出智慧与艺术。

乡土间的美学,就在古城里。

归乡见这些古厝旧居,城里只有年迈的老人,总问这破房子有什么可拍的。时间久了,楼也塌了,可每一处的门楣都有他的来处。

这座城,海味甚浓,人情味亦是。念念不忘,必将归乡。

来源:学习强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无标题
不可思议!手绘里的闽南古厝,竟然美成这样。。。
流逝的家园|埭村番仔楼
名胜|福建·永宁古卫城
闽南话为什么把骑楼叫做“五脚基”
独特的闽南建筑(二)——华侨赤子心的番仔楼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